第十章 苏秦之末路
3个月前 作者: 孙毓修
纵约成,秦国大惧,日夜谋所以破之者。周显王三十七年,秦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赵,以败纵约。赵肃侯让苏秦,秦恐,请使燕,必报齐。苏秦去赵。
苏秦至燕,值文侯新薨,太子即位,是为燕易王。易王初立,齐宣王因燕丧伐之。易王谓苏秦曰:“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资先生见赵,遂约六国从。今齐先伐赵,次至燕,以先王之故,为天下笑。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苏秦大惭曰:“请为王取之。”
苏秦知易王之后,为秦惠王之女,燕之于秦,丈人行也。苏秦明知惠王此举,阳结两国之好,阴为弱燕之计,非真有爱于燕,然藉此足为说齐之资。往见齐宣王,俯而庆,仰而吊。齐王曰:“是何庆吊相随之速也?”苏秦曰:“臣闻饥人所以饥而不食乌喙者(附子一岁为乌喙,三岁为附子,四岁为乌头,五岁为天雄),为其愈充腹而与饿死同患也。今燕虽弱小,即秦王之少婿也。大王利其十城,而长与强秦为仇。今使弱燕为雁行,而强秦敝其后,以报天下之精兵,是食乌喙之类也。”齐王愀然变色曰:“然则奈何?”苏秦曰:“臣闻古之善制事者,转祸为福,因败为功。大王诚能听臣计,即归燕之十城。燕无故而得十城,必喜。秦王知以己之故而归燕之十城,亦必喜。此所谓弃仇讎而得石交者也。夫燕秦俱事齐,则大王号令天下,莫敢不听。是王以虚辞附秦,以十城取天下,此霸王之业也。”齐王从之。
人有毁苏秦于齐王者,曰:“左右卖国反覆之臣也,将作乱。”苏秦遂归燕。夫苏秦之辞赵王也,曰将藉燕国之力,惩齐王破约之罪,今返燕十城,于赵未获丝毫之利,而于理则燕王应德苏秦之功。乃返燕后,燕王竟不复官之。
苏秦乃说燕王曰:“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齐则燕必重。”于是详(同佯)为得罪于燕而亡走齐,齐宣王以为客卿。宣王卒,愍王即位。苏秦说愍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盖欲以此敝齐之国力,而使之不能谋燕也。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殊,死也,言苏秦时虽不即死,然是死创,故云殊)。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狥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
苏秦死,葬洛阳青阳门外三里之孝义里,冢旁有宝明寺。寺僧常见秦出入此冢,车马羽仪,若宰相状也。其故宅至北魏时,为三公令史高显略宅。每夜见赤光行于堂前,掘地得黄金千斤,铭曰苏秦家金(已上皆见《洛阳伽蓝记</a>》)。岂苏秦势利之心,虽死亦不销欤,亦大可慨矣。
【批评】
苏秦之始出也,历无数之困苦,费尔许之气力,成得洹水之功。其政策,其手腕,皆卓然可传。盖自秦孝公发愤图强,山东诸国,既莫不惧之扰攘久之,未闻有以约纵抵制连横</a>,藉保均势之局者。苏秦明眼觑定,亲手做到,可谓难矣。战国策</a>写苏秦处,杂入议论,已失史裁。史公好奇,又录其说,遂令后世之人,看得苏秦仅一势利之徒,余事皆一笔抹煞。是固苏秦之立品不严所致,亦可见作史之难也。
苏秦前半节事,有一坚确之主义,故其败也,人皆惜之,其成也,人皆贺之。至纵约坏,赵王疑,苏秦失意之期又至。理宜急流勇退,养望自重,为卷土重来之计。乃不出此,而苟且求容,依违无行(史谓苏秦通于燕易王之母),至于杀身,亦无人为之太息者,以其苟求禄位,毫无主意故也。
吾人作事,全仗精神,精神一到,何事不成。苏秦之始也,困顿于饥寒,揶揄于邻里,激刺深而精神奋,故能战胜万难,达其目的。后则安富尊荣,颓然无复远志,事业遂终于此矣。
《袁淑</a>真隐传》载鬼谷子</a>遗苏秦张仪书曰:“若岂不见河边之树乎?仆御折其枝,波浪荡其根,上无径寸之阴,身被数千之痕。此木岂与天地有仇怨哉?盖所居然也。子不见嵩岱之松柏,华岳</a>之檀柏乎?上枝干于青云,下根通于三泉,千秋万岁,不受斧斤之患。此岂与天地有骨肉哉?盖所居然也。”此盖以功成身退勖仪秦,惜仪秦不知也。
洛阳县志,苏秦冢在河南郡有三处,《洛阳伽蓝记》所称一也。一在新安县,《通志</a>》引唐张巡诗:沙埋古篆折碑文,六国存亡事系君。今日凄凉无处说,乱山秋尽有寒云。一在巩县,巩志:县西南六十里,有三苏</a>冢,苏秦苏代苏厉是也。
合纵盟约结成以后,秦国非常害怕,日夜谋划怎么破坏合纵盟约。周显王三十七年的时候,秦国派犀首公孙衍欺骗齐国和魏国,诱使他们一起攻打赵国,来破坏合纵盟约。赵肃侯责备苏秦,苏秦很害怕,请求出使燕国,一定让齐国有所交代。苏秦就离开了赵国。
苏秦到了燕国,正赶上文侯刚刚去世,太子即位,就是燕易王。易王刚刚登位,齐宣王趁着国丧攻打燕国。易王对苏秦说:“以前先生来到燕国,先王资助您去了赵国,于是才能结成六国合纵的盟约。现在齐国先是攻打赵国,接着又攻打燕国,因为先王的缘故,使燕国被天下耻笑。先生您能为燕国得回被侵占的土地吗?”苏秦很惭愧地说:“请允许我为您取回失地。”
苏秦知道易王的王后是秦惠王的女儿,秦国对于燕国来说,是丈人之国。苏秦明确地知道秦惠王这个举动,明面上维护两国的交情,暗地里图谋削弱燕国,并不是真的爱惜燕国,然而这足以作为游说齐国的资本了。苏秦去见齐宣王,弯下腰去,向齐王表示庆贺;仰起头来,又向齐王表示哀悼。齐王说:“您为什么庆贺和哀悼相继这么快呢?”苏秦说:“我听说饥饿的人,宁愿饿着而不吃乌头这种有毒植物,原因是它越是能填满肚子就越是和饿死的灾祸没有区别啊。现在燕国虽然弱小,但燕王却是秦王的小女婿。大王占了十座城池的便宜,却长久地和强秦结成仇怨。如今使得弱小的燕国作先锋,强大的秦国跟在后面做掩护,从而招致天下的精锐部队攻击你,这和吃乌头是相类似的啊。”齐王的脸色一下子变得凄怆而严肃,说:“既然如此,那现在怎么办呢?”苏秦说:“我听说古代善于处理事情的人,能够把灾祸转化为吉祥,通过失败达到成功。大王果真能听从我的计策,就请立即归还燕国的十座城池。燕国白白地收回十城,一定很高兴。秦王知道因为他的关系而归还燕国的十城,也一定很高兴。这就叫做放弃仇恨而得到牢不可破的友谊。燕国、秦国都来奉事齐国,那么大王对天下发出的号令,没有敢不听的。这就等于用虚名依附秦国,实际上却以十城的代价取得天下,这是称霸天下的功业啊。”齐王听从了他的建议。
有毁谤苏秦的人对齐王说:“苏秦是个左右摇摆、出卖国家、反复无常的臣子,将要引起乱子。”苏秦就回到了燕国。苏秦辞别赵王的时候,说将借燕国的力量,惩罚齐王破坏盟约的罪行,现在齐国归还了燕国的十座城,对于赵国来说没有得到一点利益,在情理上燕王则应该感激苏秦的功劳。苏秦返回燕国后,燕王最后没有让他做官。
苏秦游说燕王说:“我留在燕国不能使燕国地位上升,那么去了齐国就一定提高燕国的地位。”于是,苏秦假装得罪了燕王而逃跑到齐国,齐宣王便任用他为客卿。齐宣王去世后,湣王继位,苏秦就劝说湣王把葬礼办得铺张隆重,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孝道,筑高宫室,扩大园林,以表明自己得志。其实苏秦打算借此消耗齐国的国力,从而使齐国不能图谋燕国。此后,齐国大夫中有许多人和苏秦争夺国君的宠信,因而派人刺杀苏秦,苏秦当时没死,带着致命的伤逃跑了。齐王派人捉拿凶手,然而没有抓到。苏秦快死了,便对齐王说:“我马上就要死了,请您在人口集中的街市上把我五马分尸示众,就说:‘苏秦为了燕国在齐国谋乱’,这样做,刺杀我的凶手一定可以抓到。”当时齐王就按照他的话做了,那个刺杀苏秦的凶手果然自动出来了,齐王因而就把他杀了。
苏秦死后,被葬在洛阳青阳门外三里的孝义里,墓旁边是宝明寺。寺院中的僧人经常见到苏秦在墓中出入,车马仪仗,像是宰相的样子。苏秦故居到北魏的时候,成为三公令史高显略的宅子。高显略每天晚上都能看见堂前放红光,就掘开地面,得到一千斤黄金,刻上苏秦家金的字样。难道苏秦追求权势利益的心思,即使死了也没有消失吗?也太可叹了!
【评论】
苏秦刚开始出山的时候,经过了无数困难,花费了许多气力,才成就了洹水的结盟。他的策略、方式,都很突出,值得记录。自从秦孝公努力壮大自己的实力,崤山以东的各国,没有不害怕秦国、不担忧自己国家处境的,却没有听说有人提倡用合纵来抵制连横、以保持各国势均力敌的局面的。苏秦眼光精准,又亲自实行,做到这一点,真算得上难的了。《战国策》写苏秦的地方,夹杂着议论,已经失去了对史事的裁断能力。太史公对此事好奇,又把情况记录下来,于是就让后世的人看到苏秦只是一个追求势利的小人,别的事情都一笔抹去了。这固然是苏秦持身不正所导致,也可以见得写作史书的难度很高啊。
苏秦前半段故事,有自己坚定的目标,所以他失败的时候,人们都为他感到可惜,他成功的时候,人们都祝贺他。等到合纵盟约被破坏,赵王对他产生怀疑,苏秦失意的日子又降临了。这时候他应该急流勇退,培养声望而自重,为卷土重来作准备。他却没有这么做,只是勉强求得暂时的安稳,依旧没有良好的品行(野史记</a>载苏秦跟燕易王的母亲私通),最后被杀,也没有人为他叹息。这是因为苏秦一味追求高官厚禄,失去自己理想的缘故啊。
人们做一件事的时候,全凭一股精神,精神被提起来了,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当初苏秦被饥寒所困,被邻居嘲笑,受了刺激就能奋起精神,所以能战胜困难,达到自己的目的。后来安享荣华富贵,当初的壮志都消磨殆尽,所以功业就停止了。
《袁淑真隐传》记载鬼谷子给苏秦张仪的书信说:“你们难道看不见河边的树吗?奴仆、御者折断它的枝条,河里的波浪冲刷它的根,头上没有一点遮蔽,身上有很多伤痕。这棵树难道跟天地有仇吗?只是因为所处的环境造成的罢了。你看不到嵩山泰山的松树、柏树,华山的檀树、柏树吗?枝干高耸入云,树根下到地下三重泉,千秋万代不用担心被刀斧砍。这难道是跟天地有什么特殊关系吗?只是环境这样罢了。”这封信大概是劝导苏秦张仪功成身退的,可惜他们不知道。
洛阳县志记载,苏秦墓在河南郡有三处,《洛阳伽蓝记》中记载的是一处。还有一处在新安县,《通志》中引用唐代张巡的诗:沙埋古篆折碑文,六国存亡事系君。今日凄凉无处说,乱山秋尽有寒云。另外一处在巩县,《巩志》记载:县西南方六十里,有三苏墓,就是苏秦苏代苏厉三人的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