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身卷四
3个月前 作者: 晏殊
自知者弗窘 1 也,识世者无求也。
人有异,命不同焉。物有别,哀 2 相近焉。待己如人,大计不失。
智不及事 3 ,非察莫中。人心多易,非思难度。俗不堪亲 4 ,非礼无存。
忧身者无邪,正而久焉。忧心者无疚 5 ,宁而吉 6 焉。
释义:
1.“窘”原多指困窘、窘迫。此处可理解为由于某种原因而陷入困境、难以应付的局面,或者是因为缺乏某种能力或资源而感到为难、尴尬。
2.这里的“哀”可理解为悲痛、忧伤的情绪。不仅是指对某一具体事物或情境的悲伤,也是指在面对不同的事物或情境时,人们所产生的那种共通的、深层的悲伤或哀愁感。
3.“事”原指事情、事务或具体的情况。这里是说,当一个人的智慧不足以应对当前的事情或情况时,就需要通过深入观察来把握问题的关键和实质,以便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4.“亲”原多指亲近、亲昵。这里的“亲”并非指血缘关系上的亲近,而是指在日常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因关系密切或相互喜欢而产生的亲近感。
5.“疚”,本意指久病不愈,后引申为因自己的过错或不足而感到内心的痛苦或惭愧。
6.“吉”,指吉祥、幸福、安宁的状态。
大意:
那些有自知之明的人,即能够清楚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能力和局限的人,通常不会使自己陷入困窘或为难的境地。因为他们清楚自身的能力和局限,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避免盲目行动或进行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冒险。
能够洞察世态的人则无所贪求,因为他们理解世间的规律与变化,明白所求皆有因果,不过分执着于外在的得失。
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各自的命运也不尽相同。同样,万物虽各有其特性,但当面临生命的无常与终结时,那份哀伤与感慨却是相通的。
对待自己要像对待他人一样公正和宽容,这样就不会在重大决策上失误。
智慧如果不足以应对事情,那么就需要通过细致的观察来找到问题的关键。人心多变,容易受外界影响,因此,需要通过深入的思考来把握其本质和规律,才能应对其复杂性。
世俗的偏见和陋习往往让人难以亲近,但如果没有礼仪和道德的约束,社会将失去秩序以及和谐。
担忧自己身体健康的人往往行为正直,因为他们知道保持健康的身体需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而那些心怀国家与人民之忧的人,因其无私与责任感,内心常感宁静与满足,最终也将迎来吉祥与安宁。
启示:
修养、智慧与道德是应对人生、实现和谐的关键。有自知之明的人,在面对挑战时能够从容不迫,不会陷入窘迫;深谙世事的人,内心超脱,不为外物所累,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曾国藩</a>与其弟曾国荃带领的湘军成功攻取金陵(今南京),立下不世之功,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然而,这也使他们陷入了复杂的政治漩涡中,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嫉妒、攻击和猜忌。
在此时,曾国藩展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也意识到继续留在权力中心可能会给自己和家族带来灾难。因此,他多次劝告曾国荃要急流勇退,避免成为众矢之的。最终,曾国荃听从哥哥的劝告,以“遍体湿疮、彻夜不眠”为由,奏请开缺回原籍,实现了功成身退。
这一举动不仅保全了曾氏家族的安全和荣誉,也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政治危机。
还有一例。有一次,齐景公因一个小官暗恋自己而大怒,欲将其处死。晏子</a>及时出现,以“拒欲不道,恶爱不祥”之理劝谏齐景公,使齐景公意识到自己的过激反应,并放过了小官。
晏子看透世事,明白过于苛责并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和谐,也深知君王之心,并了解自己的劝谏之力,因而能从容不迫地化解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