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3个月前 作者: 老子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1),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2),以其无以易之也(3)。
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4),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5)。故圣人之言云(6):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7)。正言若反(8)。
【题解】
本章,老子又一次以“水”喻道,说明柔能胜刚、弱能胜强的道理。
在春秋末年,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人类在征服自然的斗争中,逐步加深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等等。都反映了人类认识的深化过程。这种观点,不仅是重要的军事战略思想,而且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意义。
注释:
(1)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弱于水”三字损掩。傅与诸王本同。范本“莫”下多一“不”字。河上及景龙、开元、景福、敦煌、诸唐本、诸宋本、诸元明本,“莫柔弱”作“柔弱莫过”。陈象古作:“天下至柔莫过于水。”寇才质作:“天下柔弱者莫过于水。”
(2)傅本如此。马王堆本甲本同,惟多一“也”字,乙本损掩。范本,“坚”作“刚”。景龙、敦煌唐写本及龙兴碑,无“者”字。开元、河上及诸王本,“先”字作“胜”。敦煌六朝写本,此句上又有“言水柔弱”四字,为他本所无。
(3)马王堆本乙本如此。甲本同,惟下“以”及“之也”三字损掩。傅本同。范无前“以”字,作“其无以易之也”。开元及诸王本,无“也”字,作“以其无以易之”。景福、河上,下“以”作“能”,无“也”字,作“以其无能易之”。敦煌六朝写本作“无易之”,并无“其”“也”及两“以”字。劳健《古本考》:“按此句诸本互异,‘易’之解,亦各自为义。王弼注‘无物可以易之’,谓更易也。玄宗注‘万变而常一’,谓变易也。河上注‘攻坚强者,无以易于水’,谓容易也。六朝本作‘言水柔弱,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无易之’三句,则为毋轻视其柔弱之意,谓慢易也。景福作‘以其无能易之’,亦可解为因其无能而人轻视之。明李宏甫云‘其无以轻易柔弱为也’,正解如六朝本,暗合于古矣。今取诸本互勘,解如慢易,与上文相贯,义长。不宜作两‘以’字。”按,劳说不可从。今之马王堆本甲乙本,俱有两“以”字。如训“易”,为“慢易”,则与上文意义不连贯,不易讲通。应取王弼注,训“易”为“更易”,即代替,义长。任继愈《老子新译》:“易,代替。‘无以易之’的解释,根据王弼注‘无物可以易之’。又据马叙伦《老子核诂》引陶鸿庆说。”
(4)《淮南子·道应训》所引如此。马王堆本乙本正同,惟“柔”字讹作“水”。
甲本损掩。傅、范无两“也”字。开元、敦煌、古观楼、龙兴碑及司马光、苏辙诸本,作“故柔胜刚,弱胜强”。河上及诸王本,两句互倒,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景龙本作“故弱胜强,柔胜刚”。六朝写本同,无“故”字。景福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5)傅、范及《淮南子·道应训》所引悉如此。马王堆本乙本上句“不”作“弗”,句末有“也”字,下句“莫之能行”四字损掩,句末有“也”字。甲本损掩,只残留“天”及“行也”三字。诸王本及诸今本,多作“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景龙、敦煌、龙兴碑,“不”作“能”。蒋锡昌《校诂》:“此言水之道,柔弱可以胜刚强,天下莫不知,然竟莫能行也。七十章‘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则指圣人之道言,故文字与此稍异。盖圣人之道,知难行难。而水之道,知易行难也。”
(6)傅本如此。敦煌六朝写本、景福本,无“之”字。景龙本、河上本,并无“之言”二字。开元与范本作“是以圣人言。”诸王本作“是以圣人云。”“故”字。马王堆本甲本作“故”,乙本作“是故”。“圣人之言云”,两本皆衍一“曰”字。
(7)范应元本如此,依今本去“也”字。马王堆本乙本,首句“垢”作“诟”,第二句“社稷”后有“之”字,第三句“不祥”前有“之”字,末句“为”作“谓”,“天下”后有“之”字。甲本两“国”字俱作“邦”。傅奕同乙本。《淮南子·道应训》所引作:“能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能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他本同《淮南子》,惟无两“能”字。
(8)马王堆本甲乙本如此。诸通行本皆同。惟陆希声上有“故”字,傅奕下有“也”字,司马光并有“故”字、“也”字。蒋锡昌《校诂》:“‘正言’即指上文‘受国之垢’四句而言,谓以上所云,乃圣人正言,以世人不知,若为反言也。”
【今译】
遍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可是摧毁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它。柔之所以能够战胜刚,弱之所以能够战胜强,(这个道理)遍天下没有谁不懂,却没有谁能够这样做。
因此圣人这样说:承担起国家的污辱,那才称得上国家的君主;承担起国家的灾难,那才称得上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就好像反面的话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