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宥第十一

3个月前 作者: 刘文典
    〔释文〕以义名篇。


    〇郭庆藩曰:文选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注引司马云:在,察也,宥,宽也。释文阙。


    〇典案:宋陈景元南华真经章句余事本,列此篇于盗跖篇下、天道篇上,其目次与今本殊。,欲得长久,天下未之有也。


    〇典案:御览六百二十四引「可」作「求」。也。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注〕忘赏罚而自善,性命乃大足耳。夫赏罚者,圣王之所以当功过,非以着劝畏也,故理至则遗之,然后至一可反也。而三代以下,遂寻其事迹,故匈匈焉与迹竞逐,终以所寄为事,性命之情何暇而安哉!


    〔疏〕匈匈,讙哗也,竞逐之谓也。人惧斧钺之诛,又慕轩冕之赏,心怀百虑,事出万端,匈匈竞逐,而不知止。夏、殷已来,其风渐扇,赏罚撄扰,终日荒忙,有何容暇,安其性命?


    〔释文〕匈匈音凶。


    而且说明邪?是淫于色也;说聪邪?是淫于声也;


    〔疏〕说,爱染也。淫,耽滞也。希离慕旷,为滞声色。


    〔释文〕而且如字。徐子余反。说明音悦。下同。说仁邪?是乱于德也;说义邪?是悖于理也;


    〔疏〕德无憎爱,偏爱故乱德;理无是非,裁非故逆理。悖,逆也。


    〔释文〕是悖必内反。徐蒲没反。说礼邪?是相于技也;说乐邪?是相于淫也;


    〔疏〕礼者,擎跽曲拳,节文隆杀。乐者,咸池、大夏,律吕八音。说礼乃助浮华技能,爱乐更助宫商淫声。


    〔释文〕是相息亮反,助也。下及注皆同。于技其绮反。李音歧,崔同,云:不端也。说圣邪?是相于艺也;说知邪?是相于疵也。


    〔注〕当理无说,说之则致淫悖之患矣。相,助也。


    〔疏〕说圣迹,助世间之艺术;爱智计,益是非之疵病也。


    〔释文〕说知音智。于疵疾斯反。天下将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


    〔注〕存亡无所在,任其所受之分,则性命安矣。


    〔疏〕八者,聪、明、仁、义、礼、乐、圣、智是也。言人禀分不同,性情各异,离、旷、曾、史,素分有者,存之可也,衆人性分本无,企慕乖真,亡之可也。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脔卷獊囊而乱天下也。


    〔注〕必存此八者,则不能纵任自然,故为脔卷獊囊也。


    〔疏〕脔卷,不舒放之容也。獊囊,悤遽之貌也。天下羣生,唯知分外,不能安任,脔卷自拘,夸华人事,獊囊悤速,争驰逐物,由八者不忘,致斯弊者也。


    〔释文〕脔力转反。崔本作「栾」。卷卷勉反。徐居阮反。司马云:脔卷,不申舒之状也。崔同。一云:相牵引也。獊音仓。崔本作「戕」。囊如字。崔云:戕囊,犹抢攘。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甚矣天下之惑也!


    〔注〕不能遗之,已为误矣,而乃复尊之以为贵,岂不甚惑哉!


    〔疏〕前八者,乱天下之经,不能忘遗,已是大惑,方复尊敬,用为楷模,痛惜甚也。


    〔释文〕乃复扶又反。岂直过也而去之邪!乃齐戒以言之,跪坐以进之,鼓歌以儛之,吾若是何哉!


    〔注〕非直由寄而过去也,乃珍贵之如此。


    〔疏〕八条之义,事同刍狗,过去之后,不合更收。诚禁致齐,明言执礼,君臣跪坐,更相进献,鼓九韶之歌,舞大章之曲,珍重蘧庐,一至于此。庄生目击,无柰之何也。


    〔释文〕而去起虑反。之邪崔本唯此一字作「邪」,余皆作「咫」。齐戒本又作「斋」,同。侧皆反。跪其诡反。郭音危。


    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


    〔注〕无为者,非拱默之谓也,直各任其自为,则性命安矣。不得已者,非迫于威刑也,直抱道怀朴,任乎必然之极,而天下自宾也。


    〔疏〕君子,圣人也。不得已临莅天下,恒自无为。虽复无为,非关拱默,动寂无心,而性命之情未始不安也。


    〔释文〕莅音利,又音类。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


    〔注〕若夫轻身以赴利,弃我而殉物,则身且不能安,其如天下何!


    〔疏〕贵身贱利,内我外物,保爱精神,不荡于世者,故可寄坐万物之上,托化于天下也。


    〇王念孙曰:老子作「故贵以身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此衍「为」字。盖庄子本作「故贵以身于天下」、「爱以身于天下」,「于」犹为也。后人依老子傍记「为」字,而写者因譌入正文。老子释文「为,于伪反」,此释文不出「为」字,以是明之。典案:王说是也。淮南子道应篇作「贵以身为天下,焉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焉可以寄天下矣」,亦不以「于为」二字连用,可证必衍其一也。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


    〔注〕解擢则伤也。


    〔疏〕五藏,精灵之宅。聪明,耳目之用。若分辨五藏情识,显擢聪明之用,则精神奔驰于内,耳目竭丧于外矣。


    〔释文〕无解如字。一音蟹,散也。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


    〔注〕出处默语,常无其心而付之自然。


    〔疏〕圣人寂同死尸寂泊,动类飞龙在天,岂有寂动理教之异哉!故寂而动,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欲明寂动动寂,理教教理,不一异也。


    〔释文〕龙见贤遍反。向、崔本作「睍」。向音见。崔音睍。神动而天随。


    〔注〕神顺物而动,天随理而行。


    〔疏〕神者,妙万物而为言也。即动即寂,德同苍昊,随顺生物也。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


    〔注〕若游尘之自动。


    〔疏〕累,尘也。从容自在,无为虚淡,若风动细尘,类空中浮物,阳气飘颻,任运去留而已。


    〔释文〕从容七容反。炊昌睡反,又昌规反。本或作「吹」,同。累劣伪反。司马云:炊累,犹动升也。向、郭云:如埃尘之自动也。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注〕任其自然而已。


    〔疏〕物我齐混,俱合自然,何劳功暇,更为治法也。


    崔瞿问于老聃曰:「不治天下,安藏人心?」


    〔释文〕崔瞿向、崔本作「臞」。向求朱反。崔瞿,人姓名也。老聃吐蓝反。女慎音汝。撄于营反,又于盈反。司马云:引也。崔云:羁落也。人心排下而进上。


    〔注〕排之则下,进之则上。言其易摇荡也。


    〔疏〕人心排他居下,进己在上,皆常情也。


    〔释文〕排皮皆反。崔本作「俳」。进上时掌反。注及下同。其易以豉反。上下囚杀。


    〔注〕无所排进,乃安全耳。


    〔疏〕溺心上下,为境所牵,如禁之囚,撄烦困苦。


    〔释文〕囚杀如字。徐所例反。言囚杀万物也。淖约柔乎刚彊。


    〔注〕言能淖约,则刚彊者柔矣。


    〔疏〕淖约,柔弱也。矫情行于柔弱,欲制服于刚彊。


    〔释文〕淖昌略反,又直角反。廉刿彫琢,其热焦火,其寒凝冰。


    〔注〕夫焦火之热,凝冰之寒,皆喜怒并积之所生。若乃不彫不琢,各全其朴,则何冰炭之有哉!


    〔疏〕廉,务名也。刿,伤也。彫琢名行,欲在物前。若违情起怒,寒甚凝冰。顺心生喜,热踰焦火。


    〔释文〕廉刿居卫反。司马云:伤也。广雅云:利也。琢丁角反。其疾俛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


    〔注〕风俗之所动也。


    〔疏〕逐境之心,一念之顷,已遍十方,况俛仰之间,不再临四海哉?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


    〔注〕静之可使如渊,动之则系天而踊跃也。


    〔疏〕有欲之心,去无定准。偶尔而静,如流水之遇渊潭;触境而动,类高天之县不息。动之,则系天踊跃。


    〔释文〕县而天音玄。向本无「而」字,云:希高慕远,故曰县天。偾骄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


    〔注〕人心之变,靡所不为。顺而放之,则静而自通;治而系之,则跂而偾骄。偾骄者,不可禁之势也。


    〔疏〕排下进上,美恶喜怒,偾发骄矜,不可禁制者,其在人心乎?


    〔释文〕偾向粉问反。广雅云:僵也。郭音奔。骄如字,又居表反。郭云:偾骄者,不可禁之势。也。胫刑定反。尧于是放讙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峗,流共工于幽都侯反。崇山南裔也。尧六十年,放讙兜于崇山。投三苗崔本「投」作「杀」。尚书作「窜」。三苗者,缙云氏之子,即饕餮也。三峗音危。本亦作「危」。三危,西裔之山也,今属天水。尧六十六年,窜三苗于三危。共工音恭。共工,官名,即穷奇也。幽都李云:即幽州也。尚书作「幽州」。北裔也。尧六十四年,流共工于幽州。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骇矣。


    〔注〕夫尧、舜帝王之名,皆其迹耳。我寄斯迹而迹非我也,故骇者自世。世弥骇,其迹愈粗,粗之与妙,自途之夷险耳,游者岂常改其足哉!故圣人一也,而有尧、舜、汤、武之异。明斯异者,时世之名耳,未足以名圣人之实也。故夫尧、舜者,岂直一尧、舜而已哉!是以虽有矜愁之貌,仁义之迹,而所以迹者故全也。


    〔疏〕施,延也。自黄帝逮乎尧、舜,圣迹滞,物扰乱,延及三王,惊骇更甚。


    〔释文〕施及以智反。崔云:延也。大骇骇,惊也。愈粗音麤。下同。下有桀、跖,上有曾、史。


    〔疏〕桀、跖行小人之行,为下;曾、史行君子之行,为上。而儒墨毕起。


    〔疏〕谓儒墨守迹,是非因之而起也。于是乎喜怒相疑。


    〔疏〕喜是怒非,更相疑贰。愚知相欺。


    〔疏〕饰智惊愚,互为欺侮。


    〔释文〕愚知音智。下及注同。善否相非。


    〔疏〕善与不善,彼此相非。诞信相讥。


    〔疏〕诞虚信实,自相讥诮。而天下衰矣。


    〔注〕莫能齐于自得。


    〔疏〕相仍纠纷,宇宙衰也。大德不同,而性命烂漫矣。


    〔注〕立小异而不止于分。


    〔疏〕喜怒是非,炽然大盛,故天年夭枉,性命烂漫。烂漫,散乱也。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


    〔注〕知无涯而好之,故无以供其求。


    〔疏〕圣人穷无涯之知,百姓焉不竭哉?


    〔释文〕好知呼报反。注同。于是乎釿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决焉。


    〔注〕彫琢性命,遂至于此。


    〔疏〕绳墨正木之曲直,礼义示人之隆杀,椎凿穿木之孔窍,刑法决人之身首。工匠运斤锯以残木,圣人用礼法以伤道。


    〔释文〕釿音斤,本亦作「斤」。锯音据。制焉釿锯制,谓如肉刑也。绳墨杀焉并如字。崔云:谓弹正杀之。椎直追反。凿在洛反。决焉古穴反,又苦穴反。崔云:肉刑,故用椎凿。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撄人心。故贤者伏处大山嵁巖之下,而万乘之君忧栗乎庙堂之上。


    〔注〕若夫任自然而居当,则贤愚袭情而贵贱履位,君臣上下,莫匪尔极,而天下无患矣。斯迹也,遂撄天下之心,使奔驰而不可止。故中知以下,莫不外饰其性,以眩惑衆人,恶直丑正,蕃徒相引。是以任真者失其据,而崇伪者窃其柄,于是主忧于上,民困于下矣。


    〔疏〕脊脊,相践籍也。一云:乱。宇宙大乱,罪由圣知。君子道消,晦迹林薮。人君虽在庙堂,心恒忧栗,既无良辅,恐国倾危也。


    〔释文〕脊脊音藉,在亦反。相践藉也。本亦作「肴肴」。广雅云:肴,乱也。大山音泰。亦如字。嵁苦巖反。一音苦咸反,又苦严反。巖音严,语衔反。一音喦,语咸反。


    〇俞樾曰:释文:「大山,音泰。亦如字。」当以读如字为是。此泛言山之大者,不必东岳泰山也。「嵁」当为「湛」,文选封禅文「湛恩厖鸿」,李注曰:湛,深也。湛巖,犹深巖,因其以山巖言,故变从水者而从山耳。山言其大,巖言其深,义正相应。学者不达其义,而音「大」为「泰」,失之矣。田子方篇「其神经乎大山而无介,入乎渊泉而不濡」,释文:大音泰。失与此同。文选风赋「缘泰山之阿」,古诗「冄冄孤生竹,结根泰山阿」,夫风之所缘,竹之所生,非必泰山也,其原文应并作「大山」,泛言山之大者。后人误读为「泰」,并改作「泰」耳。以眩玄遍反。恶直乌路反。蕃徒音烦。


    〔注〕去其所以撄也。


    〔疏〕绝窃国之具,弃凶暴之资,即宇内清平,言大治也。


    〔释文〕大治直吏反。去其起吕反。下山也。尔雅云:北戴斗极为空同。一曰:在梁国虞城东三十里。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


    〔疏〕五谷,黍、稷、菽、麻、麦也。欲取窈冥之理,天地阴阳精气,助成五谷,以养苍生也。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羣生,为之柰何?」


    〔疏〕遂,顺也。欲象阴阳,设官分职,顺羣生之性,问其所以。


    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


    〔注〕问至道之精,可谓质也。


    〔疏〕而,汝也。欲播植五谷,官府二仪,所问粗浅,不过形质,乖深玄之致。是诋诃也。


    〔释文〕质也广雅云:质,正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


    〔注〕不任其自尔而欲官之,故残也。


    〔疏〕苟欲设官分职,引物从己,既乖造化,必致伤残。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


    〔疏〕族,聚也。分百官于阴阳,有心治万物,必致凶灾。雨风不调,炎凉失节,云未聚而雨降,木尚青而叶落。欃枪薄蚀,三光昏晦,人心遭扰,玄象荒殆。


    〔释文〕云气不待族而雨司马云:族,聚也。未聚而雨,言泽少。草木不待黄而落司马云:言杀气多也。尔雅云:落,死也。益以崔本作「盖以」。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


    〔疏〕翦翦,狭劣之貌也。汝是谄佞之人,心甚狭劣,何能语至道也!


    〇典案:御览六百二十四引「者」作「焉」,「至道」下有「哉」字。此慨叹之词,御览有「哉」字是。


    〔释文〕佞人如字。郭音宁。翦翦如字。郭、司马云:善辩也。一曰:佞貌。李云:浅短貌。或云:狭小之貌。


    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


    〔疏〕黄帝退,清齐一心,舍九五尊位,筑特室,避讙嚣,藉白茅以絜净,闲居经时,重往请道。邀,遇也。


    〔释文〕捐悦全反。闲居音闲。下注同。复往扶又反。邀之古尧反。要也。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柰何而可以长久?」


    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


    〔注〕人皆自修而不治天下,则天下治矣,故善之也。


    〔疏〕使人治物,物必撄烦,各各治身,天下清正,故善之。蹶然,疾起。


    〔释文〕南首音狩。蹶其月反,又音厥,惊而起也。


    〇郭庆藩曰:文选张景阳七命注引司马云:蹶,疾起貌。释文阙。天下治直吏反。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注〕窈冥昏默,皆了无也。夫庄、老之所以屡称无者何哉?明生物者无物而物自生耳。自生耳,非为生也,又何有为于已生乎!


    〔疏〕至道精微,心灵不测,故寄窈冥深远,昏默玄绝。


    〔释文〕吾语鱼据反。下同。女音汝。后倣此。窈窈乌了反。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注〕忘视而自见,忘听而自闻,则神不扰而形不邪也。


    〔疏〕耳目无外视听,抱守精神,境不能乱,心与形合,自冥正道。


    〔释文〕不邪似嗟反。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


    〔注〕任其自动,故闲静而不夭也。


    〔疏〕清神静虑,体无所劳,不缘外境,精神常寂,心闲形逸,长生久视。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注〕此皆率性而动,故长生也。


    〔疏〕任视听而无所见闻,根尘既空,心亦安静,照无知虑,应机常寂,神淡守形,可长生久视也。慎女内。


    〔注〕全其真也。


    〔疏〕忘心,全漠也。闭女外。


    〔注〕守其分也。


    〔疏〕绝视听,守分也。多知为败。


    〔注〕知无崖,故败。


    〔疏〕不慎智虑,心神既困,耳目竭于外,何不败哉!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


    〔注〕夫极阴阳之原,乃遂于大明之上,入于窈冥之门也。


    〔疏〕阳,动也。阴,寂也。遂,出也。至人应动之时,智照如日月,名大明也。至阳之原,表从本降迹,故言出也。无感之时,深根寂然凝湛也。至阴之原,示摄迹归本,故曰入窈冥之门。广成示黄帝动寂两义,故托阴阳二门也。


    〔释文〕我为于伪反。下同。天地有官,阴阳有藏。


    〔注〕但当任之。慎守女身,物将自壮。


    〔疏〕天官,谓日月星辰。能照临四方,纲维万物,故称官也。地官,谓金木水火土,能维持动植,运载羣品,亦称官也。阴阳二气,春夏秋冬,各有司存,如藏府也。咸得随任,无不称适,何违造化,更立官府也!女但无为,慎守女身,一切万物,自然昌盛,何劳措心,自贻伊慼哉?


    〔释文〕物将自壮侧亮反。谓不治天下,则衆物皆自任,自任而壮也。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注〕取于尽性命之极,极长生之致耳。身不夭乃能及物也。


    〔疏〕保恬淡一心,处中和妙道,摄卫修身,虽有寿考之年,终无衰老之日。冥符;若前机不感,即昏然晦迹也。


    〔释文〕当我如字。缗乎武巾反。郭音泯,泯合也。远我于万反。昬乎如字。暗也。司马云:缗、昬,并无心之谓也。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注〕以死生为一体,则无往而非存。


    〔疏〕一死生,明变化,未始非我,无去无来,我独存也。人执生死,故忧患之。」,素口反。郭疏走反。司马云:长者称。鸿蒙拊脾雀跃不辍,对云将曰,「游!」


    〔疏〕乘自然变化遨游也。


    〔释文〕不辍丁劣反。李云:止也。云将曰:「朕愿有问也。」鸿蒙仰而视云将曰:「吁!」云将曰:「天气不和,地气郁结。


    〔疏〕二气不降不升。郁,结也。


    〔释文〕曰吁况于反。亦作「呼」。郁结如字。崔本作「绾」,音结。六气不调。


    〔疏〕阴、阳、风、雨、晦、明,此六气也。四时不节。


    〔疏〕春夏秋冬,节令愆滞其序。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羣生,为之柰何?」


    〔疏〕我欲合六气精华,以养万物,故问也。鸿蒙拊脾雀跃掉头曰:「吾弗知!吾弗知!」


    〔疏〕万物咸禀自然,若措意治之,必乖造化,故掉头不答。


    〇典案:御览三百六十四引「雀」作「爵」。


    〔释文〕掉徒吊反。


    云将不得问。又三年,东游,过有宋之野而适遭鸿蒙。云将大喜,行趋而进曰:「天忘朕邪?天忘朕邪?」再拜稽首,愿闻于鸿蒙。


    〔疏〕(故)[敬]如上天,再言忘朕,幸忆往事也。


    〔释文〕有宋如字,国名也。本作「宗」者非。鸿蒙曰:「浮游不知所求。


    〔注〕而自得所求也。


    〔疏〕浮游处世,无贪取也。猖狂不知所往。


    〔注〕而自得所往也。


    〔疏〕无心妄行,无的当也。游者鞅掌,以观无妄。


    〔注〕夫内足者,举目皆自正也。


    〔疏〕鸿蒙游心之处宽大,涉见之物衆多,能观之智,知所观之境无妄也。鞅掌,衆多也。


    〔释文〕鞅掌于丈反。毛诗传云:鞅掌,失容也。今此言自得而正也。朕又何知!」


    〔注〕以斯而已矣。


    〔疏〕浮游猖狂,虚心任物,物各自正,我复何知!皆坐才卧反。意!治人之过也!」


    〔注〕夫有治之迹,乱之所由生也。


    〔疏〕天治斯灭,治人过也。


    〔释文〕意音医。本又作「噫」。下皆同。云将曰:「然则吾柰何?」


    〔疏〕欲请不治之术。鸿蒙曰:「意,毒哉!


    〔注〕言治人之过深。


    〔疏〕重伤祸败,屡叹。噫,叹声。僊僊乎归矣。」


    〔注〕僊僊,坐起之貌。嫌不能隤然通放,故遣使归。


    〔疏〕僊僊,轻举之貌。嫌云将治物为祸,故示轻举,劝令息迹归本。


    〔释文〕僊僊音仙。,形与「吐」相似,因譌为「吐」矣(「咄」之譌作「吐」,犹「吐」之譌作「咄」。汉书外戚传「必畏恶吐弃我」,汉纪「吐」譌作「咄」)。俞樾曰:「吐」当作「杜」,言杜塞其聪明也。


    〇典案:「吐尔聪明」,文不成义。「吐」疑「绌」字之坏。淮南子览冥篇「隳肢体,绌聪明」,即袭用此文,字正作「绌」,是其塙证。大宗师篇作「堕枝体,黜聪明」,「黜」「绌」音义同。王氏引之谓「吐」当为「咄」,失之迂曲。俞先生谓当为「杜」,亦无据。皆失之矣。大同乎涬溟。


    〔注〕与物无际。


    〔疏〕溟涬,自然之气也。茫荡身心大同,自然合体也。


    〔释文〕涬户顶反,又音幸。溟亡顶反。司马云:涬溟,自然气也。解心释神,莫然无魂。


    〔注〕坐忘任独。


    〔疏〕魂,好知为也。解、释,遣荡也。莫然无知,涤荡心灵,同死灰枯木,无知魂也。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


    〔注〕不知而复,乃真复也。


    〔疏〕云云,衆多也。衆多往来生灭,不离自然,归根明矣。岂得用知,然后复根矣哉?浑浑沌沌,终身不离;


    〔注〕浑沌无知,而任其自复,乃能终身不离其本也。


    〔疏〕浑沌无知而任独,千变万化,不离自然。


    〔释文〕浑浑户本反。沌沌徒本反。不离力智反。下及注皆同。若彼知之,乃是离之。


    〔注〕知而复之,与复乖矣。


    〔疏〕用知慕至本,乃离自然之性。无问其名,无闚其情,物固自生。」


    〔注〕闚问则失其自生也。


    〔疏〕道离名言,理绝情虑。若以名问道,以情闚理,不亦远哉!能遣情忘名,任于独化,物得生理也。


    云将曰:「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躬身求之,乃今也得。」


    〔注〕知而不默,常自失也。


    〔疏〕降道德之言,示玄默之行,立身以来,方今始悟。再拜稽首,起辞而行。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


    〔疏〕染习之人,迷执日久,同己喜懽,异己嫌恶也。


    〔释文〕而恶乌路反。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衆为心也。


    〔注〕心欲出羣,为衆隽也。


    〔疏〕夫是我而非彼,喜同而恶异者,必欲显己功名,超出羣衆。夫以出乎衆为心者,曷常出乎衆哉!


    〔注〕衆皆以出衆为心,故所以为衆人也。若我亦欲出乎衆,则与衆无异而不能相出矣。夫衆皆以相出为心,而我独无往而不同,乃大殊于衆而为衆主也。


    〔疏〕人以竞先出乎衆为心,此是恒物鄙情,何能独超羣外?同其光尘,方大殊于衆而为衆杰。因衆以宁所闻,不如衆技衆矣。


    〔注〕吾一人之所闻,不如衆技多,故因衆则宁也。若不因衆,则衆之千万皆我敌也。


    〔疏〕用衆人技能,因衆人闻见,即无忿竞。所谓明者为之视,智者为之谋也。


    〔释文〕因衆以宁所闻因衆人之所闻见,委而任之,则自宁安。不如衆技其绮反。衆矣若役我之知达衆人,衆人之技,多于我矣,安得而不自困哉?而欲为人之国者,此揽乎三王之利而不见其患者也。


    〔注〕夫欲为人之国者,不因衆之自为,而以己为之者,此为徒求三王主物之利,而不见己为之患也。然则三王之所以利,岂为之哉?因天下之自为而任耳。


    〔疏〕用一己偏执为国者,徒求三王主物之利,不知为丧身之大患也。


    〔释文〕此揽音览。本亦作「览」。此以人之国侥幸也,几何侥幸而不丧人之国乎!


    〔疏〕侥,要也。以皇王之国利要求非分,为一身之幸会者,未尝不身遭殒败,万不存一,故云几何也。


    〇典案:「此以人之国侥幸也」,碧虚子校引江南古藏本作「以此因人之国侥幸也」。


    〔释文〕侥古尧反。徐古了反。字或作「徼」。幸音幸。一云:侥幸,求利不止之貌。几何居岂反。郭巨机反。不丧息浪反。下及注同。其存人之国也,无万分之一;而丧人之国也,一不成而万有余丧矣。


    〔注〕己与天下,相因而成者也。今以一己而专制天下,则天下塞矣,己岂通哉?故一身既不成,而万方有余丧矣。


    〔疏〕以侥幸之心,为帝王之主,论存则固无一成,语亡则有余败也。


    〔释文〕万分如字,又扶问反。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


    〔疏〕此一句伤叹君王不知侥幸为弊矣。人欲出衆而己独游,衆无此能,故名独有。独有之人,苍生乐推,百姓荷戴。以斯为主,可谓至尊至贵也。


    〔释文〕饕吐刀反。冒亡北反,又亡报反。,故无始也。


    〔疏〕与日俱新,故无终始。颂论形躯,合乎大同。


    〔注〕其形容与天地无异。


    〔疏〕(赞)颂,[赞];论,语。圣人盛德躯貌,与二仪大道合同,外不闚乎宇宙,内不有其己身也。大同而无己。


    〔注〕有己,则不能大同也。


    〔疏〕合二仪,同大道,则物我俱忘也。无己,恶乎得有有!


    〔注〕天下之难无者,己也。己既无矣,则羣有不足复有之。


    〔疏〕己既无矣,物焉有哉!


    〔释文〕恶音乌。足复扶又反。覩有者,昔之君子;


    〔注〕能美其名者耳。


    〔疏〕行仁义,礼君臣者,不离有为君子也。覩无者,天地之友。


    〔注〕覩无,则任其独生也。


    〔疏〕覩无为之妙理,见自然之正性,二仪非有,万物尽空,翻有入无,故称为友矣。,如蜣蜋转丸,蜘蛛结网,出自天然,非关假学。故素无之而不可强为,性中有者,不可不为也。


    〔释文〕物者莫足为也分外也。而不可不为分内也。不明于天者,不纯于德;


    〔注〕不明自然则有为,有为而德不纯也。


    〔疏〕闇自然之理,则浇薄之德不纯也。不通于道者,无自而可;


    〔注〕不能虚己以待物,则事事失会。


    〔疏〕滞虚玄道性,故触事面墙,谅无从而可也。不明于道者,悲夫!


    〔疏〕闇天人之理,惑君臣之义,所作颠蹶,深可悲伤。


    【校记】原本此下衍「淳和之性」四字,据集释待本删。共工,原本作「共于」,疑手民误植。木,原作「本」,据集释等本改。功,原作「乃」,据集释等本改。「夫二仪」以下三十七字,为天地篇首二句疏文羼入者,宜删。坏,当为「壤」,据王校集释本、南华真经注疏改。足,南华真经注疏从辑本作「宥」,据改。王校集释本「列下文云」上补「人心」二字;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成疏本、辑要本「列」作「引」。下,王校集释本依世德堂本及释文原本改作「丁」,据改。攘,当作「桎」。上文「老聃曰」当至此结束,原文无后引号,两段起句亦均无前引号,一并添上。之,据王校集释本、释文原本删。机,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成疏本、辑要本作「感」,据改。师,当作「帅」。也,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之」,下句首字「由」移「之」下,据改。此条「典案」据原书后「补遗」补。土,王校集释本作「士」,由例字可证当作「士」。」。者,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成疏本、辑要本补,据补。王校集释本云:以上几句为注文混入,故删。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新俱」二字互乙,据改。望,南华真经注疏从辑要本作「明」,据改。苦,南华真经注疏从道藏成疏本作「若」,据改。虽,王校集释本依注文作「则」,据改。显,从王校集释本删。礼,南华真经注疏从续古逸本、世德堂本作「理」,据改。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