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荀子》学术梗概
3个月前 作者: 梁启超
荀子</a>与孟子</a>,为儒家两大师。虽谓儒家学派得二子然后成立,亦不为过。然荀子之学,自有其门庭堂奥,不特与孟子异撰,且其学有并非孔子</a>所能赅者。今举其要点如下。
第一,荀子之最大特色,在其性恶论。性恶论之旨趣,在不认人类为天赋本能所支配,而极尊后起的人为。故其教曰“化性起伪。”伪字从人从为,即人为之义。
第二,惟其如是,故深信学问万能,其教曰“习”曰“积”。谓习与积之结果,能使人尽变其旧前后若两人。若为向上的习积,则“积善成德而圣心备”,是即全人格之实现也。后世有提倡“一超直入”之法门者,与“积”之义相反,最为荀子所不取。
第三,学问如何然后能得,荀子以为全视其所受教育何如。故主张“隆师”,而与孟子“虽无文王犹兴”之说异。
第四,名师或不获亲接,则求诸古籍,故荀子以传经为业。汉代诸经传受,几无一不自彼出,(说详汪容甫《荀卿子通论》)而其守师法皆极严。
第五,既重习而不重性,则不问遗传而专问环境。环境之改善,荀子以为其工具在“文理”——文物与条理。文理之结晶体谓之“礼”,故其言政治、言教育皆以礼为中心。
第六,“礼,时为大。”故主张法后王而不贵复古。
第七,“礼”之表现,在其名物度数。荀子既尊礼学,故常教人对于心、物两界之现象,为极严正极绵密之客观的考察。其结果与近世所谓科学精神颇相近。
以吾所见荀子学术之全体大用,大略如是。盖厘然成为一系统的组织,而示学者以可寻之轨也。今将全书各篇重要之内容论次如下。(次第依今本。)
《劝学篇</a>》上半篇(自“学不可以已”起至“安有不闻者乎”止)采入《大戴礼记</a>》,大旨言性非本善,待学而后善。其要点在力言“假于物”之义,“渐积”之义,以明教育效能。其下半篇则杂论求学及应问方法。
《修身篇》教人以矫正本性之方法,结论归于隆礼而尊师。
《不苟篇》教人审度事理,为适用之因应。
《荣辱篇》论荣辱皆由人所自取。中多阐发性恶语。
《非相篇》篇首一段,辟相术之迷信,编录者因取以为篇名。内中有“法后王”一段,实荀卿学说特色之一。篇末论“谈说之术”两段亦甚要。
《非十二子篇》本篇批评当时各家学派之错误,并箴砭学风之阙失。内中所述各派,实为古代学术史之重要史料。
《仲尼篇》本篇多杂论,无甚精彩。
《儒效篇》大旨为儒术辩护。内中有“隆性隆积”一段,为性恶论之要语。
《王制篇》以下五篇皆荀子政治论。本篇论社会原理有极精语。
《富国篇》本篇论生计原理,全部皆极精。末两段言“非攻”及外交术,文义与全篇不甚相属。
《五霸篇》本篇言政术,多对当时立言。
《君道篇》本篇论“人治”与“法治”之得失,有精语。
《臣道篇》《致仕篇》此两篇无甚精彩。
《议兵篇》《强国篇》此两篇承认当时社会上最流行之国家主义,而去其太甚。
《天论篇》本篇批驳先天前定之说,主张以人力征服天行。是荀子哲学中极有力量的一部分。
《正论篇》本篇杂取世俗之论,批评而矫正之。全篇不甚有系统,惟末两段批评宋钘,最为可贵。因宋钘学说不多见,得此可知其概也。
《礼论篇》礼学为荀子所最重,本篇自为书中重要之篇。惟细绎全文,似是凑集而成。其第一段论礼之起原最精要。“礼有三本”以下,《大戴礼记</a>》采录为《礼三本篇》。“三年之丧何也”以下,《小戴礼记》采录为《三年问篇》。
《乐论</a>篇》本篇一部分采入《小戴礼记·乐记</a>篇》。其论音乐原理及音乐与人生之关系最精。但《乐记》所说,尤为详尽。未知是编《小戴》者将本篇补充耶?抑传抄本篇者有遗阙耶?
《解蔽篇》本篇为荀子心理学。其言精深而肃括,最当精读,且应用之于修养。
《正名篇》本篇为荀子之逻辑学。条理绵密,读之益人神智。(宜与《春秋</a>繁露·深察名号篇》同读。)
《性恶篇》本篇为荀子哲学之出发点,最当精读。
《成相篇》《赋篇》此二篇为荀子的美文,本不在本书之内,略浏览知文体之一种可耳。
《君子篇》《大略篇》《宥坐篇》《子道篇》《法行篇》《衣公篇》《尧问篇》,此七篇疑非荀子著作,不读亦可。
读《荀子》有两种目的,第一,为修养应用;第二,为学术的研究。
为修养应用起见,读《荀子》最能唤起吾辈之自治力,常检束自己,不至松弛堕落。又资质稍驽下之人,读之得“人定胜天”的信仰,能增加其勇气。又其理论之剖析刻入处,读之能令思虑缜密遇事能断。是故读《孟子》之益处在发扬志气,读《荀子》之益处在锻炼心能。二者不可偏废。为此种目的而读《荀子》,宜将心赏之格言,分类摘抄。——如有益于修身者,有益于应事者,有益于治学方法者。——常常熟讽牢记,随时参证于己身。庶几荀子所谓“博学而日参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为学术的研究起见,其目的在求了解荀子学术之全系统及其在学术史上之位置。此种读法,宜特别注失明数篇——(最初读《劝学篇》观其大概。次读《性恶篇》观其思想根核所在。次读《解蔽》《正名》《天论》三篇,观其所衍之条理。次读《礼论》《乐论》两篇,观其应用于社会所操之工具如何。次读《正论篇》《非十二子篇》观其对于异派之攻难及辩护,如是则可以了解荀子之哲学及其教育。次读《富国》《君道》《王制》三篇,则可以了解荀子之政治学及其政术。更次则《荣辱》《非相》两篇,)间有极精之语,但不名一类,宜撷取为补助。以上诸篇,极须精读。余篇涉览足矣。
凡欲彻底了解一家学说,最好标举若干问题为纲领,将全书中关涉此问题之语句,悉数抄寻,比较钩稽以求其真意之所存。例如《荀子》之所谓性伪,所谓积,所谓习与化,所谓名,所谓礼,所谓蔽,等等,皆其主要问题也,各篇皆有论及,类抄而比观之,始能得其全豹。
凡立言总带有几分时代彩色,故孟子贵“知人论世”。荀子生今二千余年前,其言有专为当时之社会而发者,自当分别观之,不可盲从以责效于今日,但亦不可以今日眼光绳之,遂抹杀其在当日之价值也。至于其学说之含有永久性者——即并非对于时代问题而发言者,则无论何时皆可以咨其严刻之评骘也。
《荀子》书多古训,其语法亦多与近代文不同,且脱误之字颇不少,故有时非藉注释不能了解。旧注惟唐杨倞</a>一家。前清乾嘉以降,校释者复数家。最先者为谢墉、卢文弨合校本,浙刻《二十二子》所采是也。次则郝懿行</a>之《荀子补注》,王念孙</a>之《读荀子杂志》,俞樾</a>之《荀子平议》。自有此诸书,而《荀子》始可读矣。近人王先谦</a>裒诸家所释,间下己意,为《荀子集解》,现行《荀子》注释书,无出其右,读者宜置一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