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礼章第六

3个月前 作者: 黄石公
    安而履之之谓礼。


    ——张注


    安者,定也。礼者,人之大体也。此章之内,所明承上接下,以显尊卑之道理。


    ——王氏曰


    第一则 宽人之恶者,化人之恶者也


    怨在不舍小过。


    解读?抓住别人的小过错不放,会招致怨恨。


    王氏曰“贤良人之过,君子不念旧恶。人有小怨,不能忘舍,常怀恨心;人生疑惧,岂有报效之诚?事不从宽,必招离怪之怨。”


    第二则 虑深远则计谋成


    患在不预定谋。


    解读?不事先做好谋划,就会发生祸患。


    王氏曰“人无远见之明,必有近忧之事。凡事必先计较,谋筹必胜,然后可行。若不料量,临时无备,仓卒难成。不见利害,事不先谋,返招祸患。”


    第三则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解读?时刻想着积德行善就可以获得幸福,而多行不义就会遭受灾难。


    张注“善积则致于福,恶积则致于祸。无善无恶,则亦无福无祸矣。”


    王氏曰“人行善政,增长福德;若为恶事,必招祸患。”


    第四则 治国常富,乱国常贫


    饥在贱农,寒在惰织。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解读?百姓饥饿是因为不重视农业、不重视农民,百姓冬天忍受寒冷是因为不勤于纺织。国家安宁是因为得到了人才,国家遭遇危机是因为人才流失。富裕是因为勤劳节俭,贫穷是因为不善于把握时机。


    张注“唐尧之节俭,李悝之尽地利,越王勾践之十年生聚,汉之平准,皆所以迎来之术也。”


    王氏曰“懒惰耕种之家,必受其饥;不勤养织之人,必有其寒。种田、养蚕,皆在于春;春不种养,秋无所收,必有饥寒之患。


    “国有善人,则安;朝失贤士,则危。韩信、英布、彭越三人,皆有智谋,霸王不用,皆归汉王;拜韩信为将,英


    布、彭越为王;运智施谋,灭强秦,而诛暴楚;讨逆招降,以安天下。汉得人,成大功;楚失贤,而丧国。


    “富起于勤俭,时未至,而可预办。谨身节用,营运生财之道,其家必富,不失其所。贫生于怠惰,好奢纵欲,不务其本,家道必贫,失其时也。”


    第五则 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上无常操,下多疑心。


    解读?处于统治地位的人反复无常、言行不一,属下就会心存疑虑。


    张注“躁静无常,喜怒不节,群情猜疑,莫能自安。”


    王氏曰“喜怒不常,言无诚信;心不忠正,赏罚不明。所行无定准之法,语言无忠信之诚。人生疑怨,事业难成。”


    第六则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轻上生罪,侮下无亲。


    解读?轻视上级就会招来罪祸,侮辱下属就会失去亲信。


    张注“轻上无礼,侮下无恩。”


    王氏曰“承应君王,当志诚恭敬;若生轻慢,必受其责。安抚士民,可施深恩厚惠;侮慢于人,必招其怨。轻蔑于上,自得其罪;欺罔于人,必不相亲。”


    第七则 君臣不相安,天下必亡


    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解读?不重用身边的臣子,远方的臣子就会产生轻视叛逆之心。


    张注“淮南王言:去平津侯如发蒙耳。”


    王氏曰“君不圣明,礼衰法乱;臣不匡政,其国危亡。君王不能修德行政,大臣无谨惧之心,公卿失尊敬之礼,边起轻慢之心。近不奉王命,远不尊朝廷;君上者,须要知之。”


    第八则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解读?自己怀疑自己,就不会相信别人;自己相信自己,就不会怀疑别人。


    张注“暗也。明也。”


    王氏曰“自起疑心,不信忠直良言,是为昏暗;己若诚信,必不疑于贤人,是为聪明。”


    第九则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枉士无正友。


    解读?狂妄邪恶的人不会有正直善良的朋友。


    张注“李逢吉之友,则‘八关’‘十六子’之徒是也。”


    王氏曰“谄曲、奸邪之人,必无志诚之友。”


    第十则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曲上无直下。


    解读?品行不端的上位者不会有正直的部下。


    张注“元帝之臣,则弘恭、石显是也。”


    王氏曰“不仁无道之君,下无直谏之士。士无良友,不能立身;君无贤相,必遭危亡。”


    第十一则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解读?在动荡不安的国家,有贤能的人得不到任用;在政治腐败、治理混乱的国家,善良的人无法施展才能。


    张注“非无贤人、善人,君不能用故也。”


    王氏曰“谗人当权,恃奸邪害忠良,其国必危。君子在野,无名位,不能行政;若得贤明之士,辅君行政,岂有危亡之患?纵仁善之人,不在其位,难以匡政、直言。君不圣明,其政必乱。”


    第十二则 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解读?求贤若渴的人非常渴望贤才的到来,在得到贤才之后就会感到非常快乐,并且厚待他们。


    张注“人不能自爱,待贤而爱之;人不能自养,待贤而养之。”


    王氏曰“若要国治民安,必得贤臣良相。如周公摄政</a>辅佐成王,或梳头、吃饭其间,闻有宾至,三遍握发,三番吐哺,以待迎之。人欲要成就国家大事,周公忧国、爱贤,好名至今传说。


    “聚人必须恩义,养贤加以重禄。恩义聚人,遇难危舍命相报;重禄养贤,辅国事必行中正。如孟尝君养客三千,内有鸡鸣狗盗者,皆恭养、敬重于他。后遇患难,狗盗秦国孤裘,鸡鸣函谷关下,身得免难,还于本国。孟尝君能养贤,至今赞说。”


    第十三则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


    解读?国家将要称霸的时候,有贤能的人都会争相来归附;国家快要灭亡的时候,贤才就会先行躲避。


    张注“赵杀鸣犊,故夫子临河而返。若微于去商,仲尼去鲁是也。”


    第十四则 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物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解读?土地贫瘠,农作物无法丰收;沟渠浅窄,大鱼无法畅游;树木干秃,大的禽鸟不会栖息;树林稀疏,大型动物无法居住。


    张注“此四者,以明人之浅则无道德,国之浅则无忠贤也。”


    王氏曰“地不肥厚,不能生长万物;沟渠浅窄,难以游于鲸鳌。君王量窄智浅,不容正直贤臣;忠良不遇明主,岂肯尽心于朝。高鸟相林而栖,避恶求安;贤臣择主而佐,立事成名。树无枝叶,大鸟难巢;林若稀疏,虎狼不居。君王心志不宽,仁义不广,有谋智之人,必不相助。”


    第十五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解读?山过高又太过陡峭,容易崩塌;河泽里的水过满,就很容易溢出来。


    张注“此二者,明过,高过,满之戒也。”


    王氏曰“山峰高崄,根不坚固,必然崩倒。君王身居高位,掌立天下,不以修仁行政,无贤相助,后有败国亡身之患。池塘浅小,必无江海之量;沟渠窄狭,不能容于众流。君王治国心量不宽,恩德不广,难以成立大事。”


    第十六则 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


    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辱。


    解读?放弃宝玉而选取石头,这样的人是有眼无珠的盲人;即使羊披上虎皮,但其本质还是柔弱的,必会招来辱身之祸。


    张注“有目与无目同,有表无里与无表同。”


    王氏曰“虽有重宝之心,不能分拣玉石;然有用人之志,无智别辨贤愚。商人探宝,弃美玉而取顽石,空废其力,不富于家。君王求士,远贤良而用谗佞,枉费其禄,不利于国。贤愚不辨,玉石不分;虽然有眼,则如盲暗。


    “羊披大虫之皮,假做虎的威势,遇草却食;然似虎之形,不改羊之性。人倚官府之势,施威于民,见利却贪,虽妆君子模样,不改小人非为。羊食其草,忘披虎皮之威;人贪其利,废乱官府之法,识破所行谲诈,返受其殃,必招损己、辱身之祸。”


    第十七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


    解读?如果提衣服时不抓领子,就会把衣服拿倒;如果走路的时候不看地面,就会跌倒。


    张注“当上而下,当下而上。”


    王氏曰“衣无领袖,举不能齐;国无纪纲,法不能正。衣服不提领袖,倒乱难穿;君王不任大臣,纪纲不立,法度不行,何以治国安民?举步先观其地,为事先详其理。行走之时,不看田地高低,必然难行;处事不料理顺与不顺,事之合与不合;逞自恃之性而为,必有差错之过。”


    第十八则 夫将者,国之辅也


    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解读?房子的梁柱不坚固,房屋就会倒塌;辅助国政的人过于软弱无能,国家就会倾覆。


    张注“才不胜任谓之弱。”


    王氏曰“屋无坚柱,房宇歪斜;朝无贤相,其国危亡。梁柱朽烂,房屋崩倒;贤臣疏远,家国倾乱。”


    第十九则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


    解读?脚受了寒,就会伤及心脏;百姓生了怨恨之心,就会使国家受损。


    张注“夫冲和之气,生于足,而流于四肢,而心为之君,气和则天君乐,气乖则天君伤矣。”


    王氏曰“寒湿之灾,皆起于下。若人足冷,必伤于心;心伤于寒,后有丧身之患。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百姓安乐,各居本业,国无危困之难。差役频繁,民失其所;人生怨离之心,必伤其国。”


    第二十则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


    解读?山体要崩塌的时候,其下的根基会先毁坏;国家将衰败的时候,民生会先受到损害。


    张注“自古及今,生齿富庶,人民康乐;而国衰者,未之有也。”


    王氏曰“山将崩倒,根不坚固;国将衰败,民必先弊,国随以亡。”


    第二十一则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根枯枝朽,人困国残。


    解读?树根干枯了,枝叶一定会腐朽;民众困顿,那国家就会败亡。


    张注“长城之役兴,而秦国残矣!汴渠之役兴,而隋国残矣!”


    王氏曰“树荣枝茂,其根必深。民安家业,其国必正。土浅根烂,枝叶必枯。民役频繁,百姓生怨。种养失时,经营失利,不问收与不收,威势相逼征;要似如此行,必损百姓,定有凋残之患。”


    第二十二则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


    解读?和已倾覆的车子走同一轨道也一定会翻车,和灭亡的国君做同样的事也一定会灭亡。


    张注“汉武欲为秦皇之事,几至于倾;而能有终者,末年哀痛自悔也。桀纣以女色亡,而幽王之褒姒同之。汉以阉宦亡,而唐之中尉同之。”


    王氏曰“前车倾倒,后车改辙;若不择路而行,亦有倾覆之患。败国昏乱之君,不行仁政,若与所为事同,后必灭亡。如吴王夫差宠西施,子胥谏不听,自刎于姑苏台下。子胥死后,越王兴兵破了吴国,自平吴之后,迷于声色,不治国事;范蠡</a>归湖,文种见杀。越国无贤,却被齐国所灭。与覆车同往,与亡国同事,必有倾覆之患。”


    第二十三则 以人为鉴, 可知得失


    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


    解读?见过之前发生的不幸的事,就一定要谨慎小心,避免发生类似的事;厌恶前人做过的恶行,就一定要避免重蹈覆辙。


    张注“已生者,见而去之也;将生者,慎而消之也。恶其迹者,急履而恶,不若废履而无行。妄动而恶知,不若绌动而无为。”


    王氏曰“圣德明君,贤能之相,治国有道,天下安宁。昏乱之主,不修王道,便可寻思平日所行之事,善恶诚恐败了家国,速即宜先慎避。”


    第二十四则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


    解读?恐惧危险的人能获得安全,害怕死亡的人能得以生存。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只要合乎道义,就能吉祥幸福;不符合道义,就会凶险莫测。吉祥之人,所有的福气都会汇聚到他身上;不祥之人,所有的灾祸都会向他袭来。这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事情,而是自然的规律。


    张注“有道者,非己求福,而福自归之;无道者,畏祸愈甚,而祸愈攻之。岂其有神圣为之主宰?乃自然之理也。”


    王氏曰“得宠思辱,必无伤身之患;居安虑危,岂有累己之灾。恐家国危亡,重用忠良之士。疏远邪恶之徒,正法治乱,其国必存。行善者,无患于己;为恶者,必伤其身。正心修身,诚信养德,谓之有道,万事吉昌。心无善政,身行其恶;不近忠良,亲谗喜佞,谓之无道,必有凶危之患。为善从政,自然吉庆;为非行恶,必有危亡。祸福无门,人自所召;非为神圣所降,皆在人之善恶。”


    第二十五则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解读?决策正确,才不会遭遇祸患;没有深谋远虑,就不能避免眼前的忧患。


    王氏曰“行善从政,必无恶事所侵;远虑深谋,岂有忧心之患。为善之人,肯行公正,不遭凶险之患。凡百事务思虑远行,无恶亲近于身。”


    第二十六则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同志相得。


    解读?志趣相投的人一定会情投意合、相得益彰。


    张注“舜则‘八元’‘八凯’,汤则伊尹</a>,孔子</a>则颜回是也。”


    王氏曰“心意契合,然与共谋。志气相同,方能成名立事。如刘先主与关羽</a>、张飞心相同,拒吴敌魏有定天下之心。汉灭三分,后为蜀川之主。”


    第二十七则 千金易得,知己难求


    同仁相忧。


    解读?都怀有仁善之心的人,一定会互相担忧、关心彼此。


    张注“文王之闳、散,微子之父师、少师,周旦之召公,管仲</a>之鲍叔也。”


    王氏曰“君子未进,贤相怀忧;谗佞当权,忠臣死谏。如卫灵公失政,其国昏乱,不纳蘧伯玉苦谏,听信弥子瑕谗言,伯玉退隐闲居,子瑕得宠于朝。上大夫史鱼见子瑕谗佞而不能退,知伯玉忠良而不能进。君不从其谏,事不行其政,气病归家,遗子有言:‘吾死之后,可将尸于偏舍,灵公若至,必问其故,你可拜奏其言。’灵公果至,问何故停尸于此?其子奏曰:‘先人遗言:见贤而不能进,知谗而不能退,何为人臣?生不能正其君,死不成其丧礼!’灵公闻言悔省,退子瑕,而用伯玉。此是同仁相忧,举善荐贤,匡君政国之道。”


    第二十八则 多行不义必自毙


    同恶相党。


    解读?为非作歹的人会结党营私。


    张注“商纣之臣亿万,盗跖之徒九千是也。”


    王氏曰“谗言在位,不行善政,昏乱国家。谄佞居官,恣意为恶,丧亡天下。如汉献帝昏懦,十常侍弄权,闭塞上下,以奸邪为心腹,用凶恶为朋党。不用贤臣,谋害良相;朝廷失政,诸侯有不伏之心;天下凶荒,英雄起侵夺之志。曹操</a>奸雄,董卓谋乱,不能禁治,后有败亡之祸。此是同恶为党,昏乱家国,不行仁政,丧亡天下。”


    第二十九则 君子忌苟合,择交如求师


    同爱相求。


    解读?爱好相同的人会互相访求。


    张注“爱利,则聚利之臣求之;爱武,则谈兵之士求之;爱勇,则乐伤之士求之;爱仙,则方术之士求之;爱符瑞,则矫诬之士求之。凡有爱者,皆情之偏、性之蔽也。”


    王氏曰“忠臣辅国,助君之德。谗佞败国,掌君之德。如燕王好贤,筑黄金台,招聚英豪,用乐毅而保全其国;隋炀帝爱色,建摘星楼宠萧妃,而丧其身。上有所好,下必从之;信用忠良,国必有治;亲近谗佞,败国亡身。此是同爱相求,行善为恶,成败必然之道。”


    第三十则 嫉妒生于利欲,而不生于贤美


    同美相妒。


    解读?同为倾国倾城的佳丽,会互相嫉妒。


    张注“女则武后、韦庶人、萧良娣是也。男则赵高、李斯</a>是也。”


    第三十一则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同智相谋。


    解读?智谋相当的人,会互相算计。


    张注“刘备、曹操,翟让、李密是也。”


    第三十二则 宠辱易不惊,恋本难为思


    同贵相害。


    解读?权势相当的人,会彼此倾轧、相互残害。


    张注“势相轧也。”


    王氏曰“同居官位,其掌朝纲,心志不和,递相谋害。”


    第三十三则 朋友,以义合者


    同利相忌。


    解读?追求同样利益的人,会彼此猜忌、相互迫害。


    张注“害相刑也。”


    第三十四则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同声相应,同气相感。


    解读?有共同语言的人,更容易沟通,愿意彼此呼应。


    张注“五行、五气、五声散于万物,自然相感应也。”


    第三十五则 君子淡似亲,小人甘以艳


    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


    解读?性格差不多的人会互相依靠;有着相同道义的人,彼此会很亲近;都处在同样困难中的人会互相帮助,同渡难关。


    张注“六国合从而拒秦,诸葛通吴以敌魏。非有仁义存焉,特同难耳。”


    王氏曰“圣德明君,必用贤能良相;无道之主,亲近谄佞谗臣;楚平王无道,信听费无忌,家国危乱。唐太宗</a>圣明,喜闻魏徵</a>直谏,国治民安,君臣相和,其国无危,上下心同,其邦必正。强秦恃其威勇,而吞六国;六国合兵,以拒强秦;暴魏仗其奸雄,而并吴蜀,吴蜀同谋,以敌暴魏。此是同难相济,递互救应之道。”


    第三十六则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同道相成。


    解读?在同一道路上的人,会互相扶持,共成大事。


    张注“汉承秦后,海内凋敝,萧何以清静涵养之。何将亡,念诸将俱喜功好动,不足以知治道。时曹参在齐,尝治盖公、黄老之术,不务生事,故引参以代相。”


    王氏曰“君臣一志,行王道以安天下;上下同心,施仁政以保其国。萧何相汉镇国,家给馈饷,使粮道不绝,汉之杰也。卧病将亡,汉帝亲至病所,问:‘卿亡之后谁可为相?’萧何曰:‘诸将喜功好勋俱不可,惟曹参一人而可。’萧何死后,惠皇拜曹参为相,大治天下。此是同道相成,辅君行政之道。”


    第三十七则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同艺相规,同巧相胜。


    解读?从事同一技艺的人,会互相窥探。精通同一技巧的人,会互相较量,争得胜负。


    张注“李醯之贼扁鹊</a>,逢蒙之恶后羿是也。规者,非之也。公输子九攻,墨子</a>九拒是也。”


    王氏曰“同于艺业者,相观其好歹;共于巧工者,以争其高低。巧业相同,彼我不伏,以相争胜。”


    第三十八则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解读?以上这些都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为人处事方面,不可违背。


    张注“自‘同志’下皆所行,所可预知。智者,知其如此,顺理则行之,逆理则违之。”


    王氏曰“齐家治国之理,纲常礼乐之道,可于贤明之前请问其礼;听问之后,常记于心,思虑而行。离道者非圣,违理者则不贤。”


    第三十九则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解读?放任自己却去教育他人,这样别人一定不会听从他说的话;只有端正自己的行为,再去教化别人,他人才会顺从。


    张注“教者以言,化者以道。老子</a>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教之逆者也。‘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化之顺者也。”


    王氏曰“心量不宽,见责人之小过;身不能修,不知己之非为。自己不能修政,教人行政,人心不伏。诚心养道,正己修德。然后可以教人为善,自然理顺事明,必能成名立事。”


    第四十则 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解读?违背了天地人事的常理,就很难让他人顺从自己;顺应天理去做事,做起事来就会事半功倍。不顺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就会变得越来越混乱;顺从事物的发展规律,事情就会顺理成章地做好。


    张注“天地之道,简易而已;圣人之道,简易而已。顺日月,而昼夜之;顺阴阳,而生杀之;顺山川,而高下之;此天地之简易也。顺夷狄而外之,顺中国而内之;顺君子而爵之,顺小人而役之;顺善恶而赏罚之。顺九土之宜,而赋敛之;顺人伦,而序之;此圣人之简易也。夫乌获非不力也,执牛之尾而使之却行,则终日不能步寻丈;及以环桑之枝贯其鼻,三尺之绳縻其颈,童子服之,风于大泽,无所不至者,盖其势顺也。”


    王氏曰“治国安民,理顺则易行;掌法从权,事逆则难就。理事顺便,处事易行;法度相逆,不能成就。”


    第四十一则 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


    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解读?如果能够按着这样的道理做事,那么,修身、齐家、治国都可以做得很好。


    张注“大小不同,其理则一。”


    王氏曰“详明时务得失,当隐则隐;体察事理逆顺,可行则行;理明得失,必知去就之道。数审成败,能识进退之机;从理为政,身无祸患。体学贤明,择善行仁,保终吉矣。”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