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自纪 一

3个月前 作者: 吴从先
    参禅贵有活趣 不必耽于枯寂


    客有耽枯寂者[1],余语之云:“瘦到梅花应有骨,幽同明月且留痕。”[2]


    今译


    有参禅者沉溺于枯木死灰般的顽空,我对他说:


    “即使像梅花般清瘦,也应当有生机洋溢的枝干;


    即使像明月般清幽,也不妨在潭水中留下痕迹。”


    注释


    [1]枯寂:指参禅者所体悟的枯木寒灰般的空。佛教中“空”的意思是虚幻不实,缘起而无自性,但它并不否定存在的种种假相。参禅所要体证的空,是生机洋溢的澄明心境;而枯木寒灰的顽空,能窒息人的生命,妨碍真性发挥出活泼的妙用,是参禅的大忌。《古尊宿语录</a>》卷八首山省念语录:“莫向白云深处坐,切忌寒灰煨杀人。”亦为此意。


    [2]“瘦到”二句:分别化用唐黄蘗禅师《上堂开示颂》“不是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及明洪应明</a>《菜根谭</a>》“竹影扫阶尘不动,月轮穿沼水无痕”之意。


    天籁清人耳 自然闲人心


    雅乐所以禁淫,何如溪响、松声,使人清听自远;黼黻所以御暴[1],何如竹冠、兰佩,使人物色俱闲。


    今译


    高雅的音乐是用来禁止淫靡之音的,


    但又怎比溪水的音响、松涛的声音,


    能够使人耳目一新,心神旷远;


    纹绣的礼服是用来显示温文尔雅</a>的,


    但又怎比竹制的帽子、香草的佩饰,


    使人从外形到心灵都高逸闲适。


    注释


    [1]黼黻(fǔ fú):古代诸侯的礼服。


    意气与挥霍 侠情有不同


    “侠”之一字,昔以之加意气,今以之加挥霍,只在气魄、气骨之分。


    今译


    对于“侠”这种豪气干云的风度气质,


    过去的人把它与意气豪放联系在一起,


    今天的人把它与无拘无束联系在一块,


    区别在于表面的倜傥与骨子里的潇洒。


    风流无用 笔砚有灵


    风流无用,榆钱不会买宫腰[1];笔砚有灵,书带亦能邀翰墨[2]。


    今译


    风情万种有何用,榆荚钱不能买来美女的芳心;


    笔墨纸砚有灵性,书带草也能亲近大儒的文章。


    注释


    [1]榆钱:榆树的果实。榆树未生叶前先生荚,形似钱而小,连缀成串,称榆钱。宫腰:泛指女子的细腰。《后汉书</a>·马廖传》:“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2]书带:书带草,即沿阶草。叶坚韧,相传汉郑玄</a>门下取以束书,故名。


    志豪华 趣澹泊


    志要豪华,趣要澹泊。


    今译


    志向应该远大,情趣应该恬淡。


    万事易满足 读书不知足


    万事皆易满足,惟读书终身无尽。人何不以不知足一念加之书?


    今译


    对万事都容易心生满足,只有读书终身没有止境。


    为什么不将不知足之念,运用到读书求学的上面?


    白云可赠客 明月来照人


    鄙吝一销,白云亦可赠客[1];渣滓尽化,明月自来照人。


    今译


    计较分别的心念一旦消除,白云也可用以赠客;


    卑鄙龌龊的思想一旦融化,明月自然会来照人。


    注释


    [1]“白云”句:南朝梁陶弘景</a>《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增君。”此反用其意。


    存心有意无意 应世不即不离


    存心有意无意之妙[1],微云澹河汉[2];应世不即不离之法,疏雨滴梧桐。


    今译


    个人的修养达到自然而然的境界,


    就像微云自由自在飘浮在银汉间;


    应付世事要采取不即不离的态度,


    就像稀疏的雨点滴落在梧桐树上。


    注释


    [1]存心:保存本心。《孟子</a>·尽心上》:“存其心,养其性。”


    [2]微云澹河汉:与下“疏雨滴梧桐”均出自唐孟浩然</a>《省试骐骥长鸣》诗,为历代诗评家所盛赏。


    以青白眼看书 以雌黄口论史


    以看世之青白眼[1],转而看书,则圣贤之真见识;以论人之雌黄口,转而论史,则左狐之真是非[2]。


    今译


    如果用看待世人的青白眼,


    转过来广泛阅读图书典籍,


    就会获得圣贤的真知灼见;


    如果用评论人事的雌黄口,


    转过来评论历史人物得失,


    就会获得良史的大是大非。


    注释


    [1]青白眼:表示对人的尊敬和轻视两种态度。眼睛青色,其旁白色。正视则见青处,邪视则见白处。语出南朝宋刘义庆</a>《世说新语</a>·简傲》晋阮籍</a>不拘礼法,见凡俗之士,则用白眼相对;见好友嵇康</a>,则用青眼相对。


    [2]左狐:左丘明</a>、董狐。古代的两位优秀史学家。


    幽居好境界 令人忘衰老


    骆宾王</a>诗云:“书引藤为架,人将薜作衣。”[1]如此境界,可以读而忘老。


    今译


    骆宾王在一首诗里这样说:


    “书引藤为架,人将薜作衣。”


    如果能生活在这样的境界,


    真可以读书而忘却衰老啊。


    注释


    [1]“书引”二句:出自唐骆宾王《游长宁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


    闭户息交游 即是幽远境


    眉公云[1]:“闭户即是溪山。”嗟乎!应接稍略,遂来帝鬼之讥[2];剥啄无时,难下葳蕤之锁[3]。言念及此,入山惟恐不深。


    今译


    陈继儒</a>先生说:“关起门来就是溪山。”是啊!


    应酬人事稍有不周,就招来故意作梗的讥讽;


    敲门打扰无休无止,难落下金缕相连的门锁。


    每当我想到这里时,只担心入山还不够幽深。


    注释


    [1]眉公: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明代文学家、书画家。


    [2]帝鬼:即帝阍,天帝的守门人。《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3]葳蕤(wēi ruí):葳蕤锁,以金缕相连,可以屈伸。


    多读一句书 少说一句话


    眉公曰:“多读一句书,少说一句话。”余曰:“读得一句书,说得一句话。”


    今译


    陈继儒先生曾说过:


    “多读一句书,少说一句话。”


    我以为这句话的深层意思在于:


    “读得一句书,说得一句话。”


    结友


    赏花须结豪友;观妓须结淡友;登山须结逸友;泛水须结旷友;对月须结冷友;待雪须结艳友;饮酒须结韵友。


    今译


    赏花须邀请豪放的朋友,观妓须邀请淡泊的朋友,


    登山须邀请高逸的朋友,游水须邀请旷达的朋友,


    对月须邀请冷隽的朋友,待雪须邀请艳丽的朋友,


    饮酒须邀请风韵的朋友。


    读史有美酒 谈禅须美人


    山上须泉,径中须竹。读史不可无酒,谈禅不可无美人。


    今译


    灵山应该有泉水滋润,小径应该有修竹掩映。


    读史书不能没有美酒,谈禅道不能没有美人。


    小心处世 忘利著文


    夫处世至此时,笑啼俱不敢[1];论文于我辈,玄白总堪嘲[2]。


    今译


    为人处世到了这种光景,欢笑与啼哭都不敢尽情;


    文学创作到了这种状态,成功与失败都只能自嘲。


    注释


    [1]笑啼俱不敢:南朝陈徐德言与乐昌公主在战乱中分离,公主为权臣杨素所得,后归还徐德言。公主赋诗说:“笑啼俱不敢,方验作人难。”见唐孟棨</a>《本事诗</a>·情感第一》。


    [2]玄白:汉文学家扬雄</a>因禄位容貌不能动人,当世的人都轻视他的著作,扬雄作《自嘲》以抒牢骚。又仿《易》而作《太玄》。在他死后四十年,他的著作才开始广泛流传。《汉书·扬雄传》:“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或嘲雄以玄尚白,而雄解之,号曰《解嘲</a>》。”玄为黑色,讥讽扬雄的人说他作不成《太玄》,仍然是白色,所以没有禄位。颜师古</a>注:“玄,黑色也。言雄作之不成,其色犹白,故无禄位也。”


    举世嫉修眉 随人矜寸舌


    举世嫉修眉[1],不特深宫见妒;随人矜寸舌,犹然列国争长[2]。


    今译


    天下所有的人都嫉妒美女,


    不只是在深宫才见到嫉妒;


    随人脚跟炫耀三寸不烂舌,


    就好似是在列国争短论长。


    注释


    [1]修眉:修长的眉毛,指美女。古人习以美女见妒来比喻才德之士见妒。


    [2]列国:古称诸侯国为列国。此指春秋</a>战国。当时的知识分子游</a>说列国以博取功名。


    贫贱骄人 英雄欺世


    贫贱骄人,傲骨生成难改;英雄欺世[1],浪语必多不经[2]。


    今译


    地位贫贱而傲视世俗,傲骨生成,永远难以改变;


    英雄欺世以窃取名誉,空话大话,必多荒诞无稽。


    注释


    [1]欺世:欺骗世人以窃取名誉。


    [2]浪语:缺乏根据的话,空话。


    花竹美人 须看其影


    花看水影,竹看月影,美人看帘影。


    今译


    看花,最好看花在水中的影子;


    看竹,最好看竹在月中的影子;


    看美人,最好看美人在帘后的影子。


    山居好风物 胜于富贵家


    一池荷叶衣无尽[1],翻骄锦绣纂组[2];数亩松花食有余,绝胜钟鸣鼎食。


    今译


    一池荷叶犹如翠碧的衣裳,


    穿着无尽,毫不逊色于锦绣彩带;


    数亩松花可作绿色的食品,


    食用不完,绝对胜过了钟鸣鼎食。


    注释


    [1]“一池”句:语出《五灯会元</a>》卷三《大梅法常》:“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2]纂组:赤色绶带。泛指精美织锦。《汉书·景帝纪》后二年诏:“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


    应解酒中趣 不必逐羽觞


    论啜茗,则今人较胜昔人,不作凤饼、龙团[1],损自然之清味;至于饮,则今人大非夙昔,不解酒趣,但逐羽觞[2]。吾思古人,实获我心。


    今译


    论饮茶,现代人要胜于过去的人,


    因为他们不制作龙凤团一类的茶饼,


    以免损害了茶叶本来有的清香气味;


    论饮酒,现代人远远比不上过去的人,


    因为他们并不知道饮酒的真正意趣,


    仅仅知道猜拳行令胡乱地喝上一通。


    我想起过去的人,实在是欣慰得很!


    注释


    [1]凤饼、龙团:印有龙凤纹的茶饼。为宋代贡茶。


    [2]羽觞:酒器,作雀鸟状,左右形如羽翼。一说插鸟羽于觞,促人速饮。


    幽居情境浓 幽人趣味清


    幽居虽非绝世,而一切使令供具[1]、交游晤对之事,似出世外:花为婢仆,鸟当笑谭,溪蔌涧流代酒肴烹享,书史作师保[2],竹石资友朋。雨声云影,松风萝月,为一时豪兴之歌舞。情境固浓,然亦清华。


    今译


    隐居虽然不是与人世隔绝,但一切供使唤的人,


    摆设酒食的器具,以及交游会面的对象,


    似乎都出于人世之外:


    把花当作奴仆,把鸟当作谈笑的好友,


    溪边的野菜涧中的流水可以代替美酒佳肴饮用煮食,


    经史一类的书籍可以作老师,竹石可以作为朋友。


    山间的雨声、松林中的风声,是最为动听的音乐;


    岭上的白云,萝藤间的月色,是意兴豪爽的歌舞。


    情境固然浓郁,但也美丽而清幽。


    注释


    [1]使令:供使唤的人。


    [2]书史:指经史一类的书籍。师保:古代教导辅助太子的师傅,这里指老师。


    分别生是非 圆融泯人我


    多方分别,是非之窦易开;一味圆融[1],人我之见不立。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2]。


    今译


    生起了种种分别计较的心念,


    是与非的界限就很容易建立;


    去除了所有偏执而完满融通,


    人与我的区别就不复存在了。


    上可以奉陪天上的玉皇大帝,


    下可以奉陪养济院里的乞丐。


    注释


    [1]圆融:佛教语。破除偏执,完满融通。


    [2]“上可以”二句:为苏轼</a>语。《悦生随抄</a>》云:“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见《宋人轶事汇编</a>》卷十二引。卑田院,养济院,收容乞丐的地方,为“悲田院”之语讹。佛家以施贫为悲田。唐开元二十三年(725)置病坊收容乞丐,后改悲田养病坊。


    读书霞漪阁 赏月情兴适


    读书霞漪阁上,月之清享有六:溪云初起,山雨欲来[1],鸦影带帆,渔灯照岸,江飞匹练,村结千茅。远境不可象描,适意常如披画。


    今译


    读书霞漪秀阁上,赏月情形有六种:


    溪云刚刚翻腾起,山雨正准备袭来,


    鸦影映带着白帆,渔灯照耀着江岸,


    江如白练般萦绕,村庄聚千间茅屋。


    远境难用物象摹,快人心意如展画。


    注释


    [1]“溪云”二句:唐许浑</a>《咸阳城东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风云人物蛰草野 平添山川一段奇


    南山种豆[1],东陵种瓜[2],敛鼎俎于草野[3];渭滨秋钓[4],莘野春锄[5],托掌故于山川[6]。


    今译


    陶潜</a>在南山种豆,邵平在东陵种瓜,


    他们都是把草野当成了退居的门径;


    吕尚</a>在渭滨春钓,伊尹</a>在莘野秋耕,


    他们都能够使山川增加了传奇色彩。


    注释


    [1]南山种豆:晋陶渊明</a>《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2]东陵种瓜:秦人邵平,封东陵侯。秦亡后,家贫不仕,种瓜于长安城东,瓜味鲜美,世称东陵瓜。


    [3]敛鼎俎:不求干进,即隐居。鼎俎,烹调用的锅及割牲肉用的砧板。伊尹执鼎俎为厨子,得以亲近商汤,终获大用。


    [4]渭滨秋钓:吕尚垂钓于渭水,遇文王而成就功业。


    [5]莘野春锄:《孟子·万章上》:“伊尹耕</a>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


    [6]掌故:国家的故事或乡里人物等故实。


    无竹俗 竹多野


    无竹令人俗[1],竹多令人野。一径数竿,亭立如画。要似倪云林罗罗清</a>疏[2],莫比吴仲圭丛丛烟雨[3]。


    今译


    没有竹子令人鄙俗,竹子多了令人疏野。


    一条小径种上数竿,亭亭玉立犹如图画。


    应该像倪赞画中那样开朗放诞清旷疏远,


    不要像吴镇</a>画中那样丛丛围绕烟雨迷蒙。


    注释


    [1]无竹令人俗: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2]倪云林:元代画家倪赞,号云林。善画竹石小景,客求必与。罗罗:开朗放诞貌。《世说新语</a>·赏誉》:“司马太傅(道子)为二王目曰:‘孝伯(王恭</a>)亭亭直上,阿大(王忱)罗罗清疏。’”


    [3]吴仲圭:元代画家吴镇,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墨竹宗湖州派。


    峨眉春雪生寒 洞庭秋波呈媚


    峨眉春雪,山头万玉生寒;洞庭秋波,风外千秋呈媚。语言无味,臻此佳境,当使闻者神往,见者意倾。


    今译


    山头陈列峨眉春天的积雪,


    犹如万顷的玉田寒气凛冽;


    风声吹送洞庭秋天的波澜,


    涛声澎湃真可谓气象万千。


    对此情景一切语言都失去了意味。


    一旦亲自置身于这美好的境界里,


    当使听到的人神情向往,


    当使看到的人叹为观止!


    莫作应试之文 须著垂世之文


    问:何为应试之文?曰: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问:何为垂世之文?曰: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今译


    问:“什么是应付考试的文章?”


    答:“早知不合时人欣赏趣味,


    还不如多买些胭脂来画牡丹。”


    问:“什么是流传后世的文章?”


    答:“不经过一番彻骨的严寒,


    怎么可能有梅花的扑鼻香气?”


    诗里落花 感人至深


    诗里落花,多少风人红泪[1]。当使子规卷舌,鶗鴂失声[2]。


    今译


    诗歌里描写的落花,凝聚着多少诗人的血泪。


    多么凄怆悲伤,杜鹃鸟竟也肝肠寸断,黯然无言。


    注释


    [1]风人:诗人。红泪:悲伤的眼泪,血泪。


    [2]子规、鶗鴂(tí jué):均为杜鹃之别名。杜鹃啼声凄切,经常啼出血来。卷舌:闭口不言。


    慈母怜儿不觉丑 明君知臣护其短


    东坡《颍川谢到任表》有云:“慈母爱子,但怜其无能;明君知臣,终护其所短。”读之三叹,臣子当何如用情!


    今译


    苏轼在《颍川谢到任表》中这样说:


    “慈母爱护儿子,一味怜惜他的无能;


    明君知道臣子,终究维护他的短处。”


    读后令人感慨不已,


    做臣为子的应当如何来报效国与家!


    得时而骄失势泣 世间万事皆如此


    声之凄绝,无如衰树寒蝉,泣露凄风,如扣哀玉[1];回听高柳雄声,火云俱热,至此易响。时异势殊,大抵类是。


    今译


    天下的声音凄怆到了极点的,


    无过于枯萎树枝上的秋蝉声。


    它在凉冷的露水中哀哀而鸣,


    它在萧瑟的秋风中凄泣呜咽,


    就像叩击玉器的凄清的声音。


    回想当初它在高高的柳树上,


    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嘶鸣之声,


    热气灼人似乎把云彩都点燃。


    而到秋天它竟是如此地不同!


    时间改变了声势也随之改变,


    世间的事情大多都像这样啊。


    注释


    [1]哀玉:凄清的玉声。


    着眼皆浮游 观化领幻趣


    春云宜山,夏云宜树,秋云宜水,冬云宜野。着眼总是浮游,观化颇领幻趣。


    今译


    春天的云彩适宜点缀着青山,


    夏天的云彩适宜映衬着绿树,


    秋天的云彩适宜飘漾在碧水,


    冬天的云彩适宜低垂在旷野。


    放眼看去如同化身漫游其间,


    观察云彩变化颇能领受妙趣。


    一叶放春流 孤尊听夜雨


    一叶放春流,束缚人亦觉澹宕[1];孤尊听夜雨,豪华辈尚尔凄其。


    今译


    乘着一叶小舟在春天的江水中自在漂流,


    虽是性情拘谨死板的人也觉得恬静畅志;


    持着酒杯独自愁坐听着窗外的潇潇夜雨,


    即使是豪华洒脱的人也会感到凄怆难过。


    注释


    [1]澹宕:恬静舒畅。


    月色风光清畅 花情柳态潇洒


    清疏畅快,月色最称风光;潇洒风流,花情何如柳态。


    今译


    清疏畅快,美丽月色最适宜旖旎风光;


    潇洒风流,花的风姿怎能比柳的情态?


    木食草衣元本性 绿肥红瘦漫批评


    木食草衣元本性[1],非关泉石膏肓;绿肥红瘦漫批评[2],总是风流罪过。


    今译


    披草衣食野果本来是我的品性,


    并非由于爱好山水成癖的原因;


    绿叶盛</a>花朵稀徒然让世人批评,


    总是由于品性风流妖娆的罪过。


    注释


    [1]木食:指隐士山居,采野果为食。草衣:结草为衣。泉石膏肓:意谓爱好山水成癖,如病入膏肓。


    [2]绿肥红瘦:谓春深时花稀而叶盛。宋李清照</a>《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只须心迹自明 不妨形骸相索


    抱质见猜,平叔终疑傅粉[1];从中打溷,不疑难白盗金[2]。人苟心迹自明,何妨形骸相索。


    今译


    生来白皙却无故受到了猜疑,


    何平叔终究被别人疑心涂粉;


    别人误取金子从而引起混乱,


    直不疑难辩白自己没有盗金。


    只要存心和行事对得起良心,


    又何必要畏惧一时遭受怀疑?


    注释


    [1]“平叔”句:何晏</a>字平叔。《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豼,大汗出,以朱衣自试,色转皎然</a>。”


    [2]盗金:《汉书·直不疑传》载,直不疑为郎时,一位同事误将另一位同事的金子带回家,失金的同事怀疑是直不疑拿的,直不疑没有辩解,赔偿了他的金子。后来误拿金子的人将金子归还给失金之人,失金的人这才知道事情的原委,深感惭愧。不疑遂有忠厚长者之称。


    万籁发声俱直入 才出松间便不同


    万籁发声俱直入[1]。惟出松间竹里,曲折抑扬,八音同奏[2]。或如细浪轻吹,棹声远度;或如狂涛滂渤,蛟龙夜惊。妙韵异响,十倍天乐。


    今译


    几乎自然界发出的所有声音,


    都是直截了当地传进人耳中,


    声音与人耳间没有任何隔碍。


    唯有松林竹林里传来的声音,


    婉转悠扬如同乐器一起演奏。


    有的像细浪发出轻微的响声,


    有的像桨声传到很远的地方,


    有的像狂涛波澜壮阔地怒吼,


    有的像蛟龙在黑夜中的啸吟。


    这些奇妙的韵律奇特的响声,


    实在要比天上音乐十倍好听。


    注释


    [1]万籁:各种声响。籁,从空穴里发出的声音。


    [2]八音:古代称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为八音,此指各种乐器。


    达人尽其在我 至诚贵于自然


    佞佛若可忏罪[1],则刑官无权;寻仙可以延年,则上帝无主。达人尽其在我,至诚贵于自然。


    今译


    如果拜佛可以忏悔洗清罪过的话,


    执掌刑法的官吏就没什么权力了;


    如果求仙能够获得长生不老的话,


    掌管人寿的上帝就不能够主宰了。


    通达的人会尽力做好能做的一切,


    只有出于自然的诚心才最为可贵。


    注释


    [1]佞佛:指求神拜佛,沉迷于佛教。


    树散一庭玉 草生千步香


    树散一庭之玉,草生千步之香[1]。无问人物琳琅,气色已见蓊郁。


    今译


    大树荫浓,散布着一庭绿玉;


    芳草香郁,传送着千步清香。


    不必问这里的主人是否美好,


    光看气色已显示出勃勃生机。


    注释


    [1]千步之香:千步香为一种香草名。南朝梁任昉</a>《述异记</a>》:“南海山出千步香,佩之,香闻于千步。今海隅有千步草,是其种也。”


    存心无畏 触处坦途


    人如成心畏惧,则触处畏途。如满奋坐琉璃屏内[1],四布周密</a>犹有风意。


    今译


    一个人如果心里只是畏惧,


    则会觉得到处充满着艰险。


    就像满奋坐在琉璃屏里面,


    虽四布周密仍然害怕有风。


    注释


    [1]“如满奋”句:《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


    龙津宝剑风云合 胸中甲兵当用世


    龙津一剑[1],尚作合于风雷;胸中数万甲兵[2],宁终老于牖下。


    今译


    龙津的一对宝剑,尚能在风雷中腾跃;


    胸中有数万甲兵,岂能老死于篷窗下!


    注释


    [1]龙津: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的延平津,相传为晋雷焕的宝剑坠水化龙处,故名龙津。晋张华</a>见牛斗之间有紫气,询问雷焕,雷焕说这是宝剑之气,应在丰城。后雷焕至丰城,果掘得二剑。送一剑与张华,留一剑以自佩。张华被诛后,失剑所在。雷焕亦卒,其子佩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潜水寻找,但见两龙各长数丈,蟠萦有文彩。潜水之人害怕,急忙上岸。须臾光彩照水,波翻浪涌。见《晋书</a>·张华传》。


    [2]数万甲兵:据《魏书</a>·崔浩传》载,北魏太武帝对新归降首领称赞崔浩说:“汝曹视此人,尪纤懦弱,手不能弯弓持矛,其胸中所怀,乃逾于甲兵。”


    世味无尽尝 道味有同嗜


    一勺水具沧海味。世味无取尽尝,道味会有同嗜。


    今译


    一勺水能使人知道整个大海水味。


    粗鄙的世俗滋味不必全部去品尝,


    得道的喜悦应有人与我一起分享。


    大道呈现目前 慧心应予领略


    说法谭经,片石曾闻点头[1],山龙尚能出听[2]。至言在耳,大道见前,各具慧心,可无领略。


    今译


    高僧讲说佛法时,传说有顽石点头</a>;


    高僧吟诵佛经时,传说有山龙出听。


    至言回响在耳际,大道呈现在眼前。


    各人都具有慧心,岂能不用心领会?


    注释


    [1]“片石”句:晋宋时高僧道生法师,宣说“一阐提人皆得成佛”的观点后,被放逐出建康僧界,来到虎丘,聚石为徒,讲说此义,群石为之点头。


    [2]“山龙”句:据说唐代高僧智浩曾在成都中兴寺诵《法华经</a>》,龙王每天都来旁听。一天晚上,龙王献给他一颗宝珠,智浩说:“出家人用不着这种宝物。”龙王就运起神力,将它化作六颗圆石榴。后来寺僧用水浇它,还隐隐可见“龙宫石宝”四个大字。


    宋人道学作人品 魏晋风度作才情


    以晋人之风流,维以宋人之道学,人品才情,总合世格。


    今译


    只有将风流潇洒的晋人风度,


    与温文尔雅的宋人理学融合,


    人品才情才符合处世的标准。


    良心在夜气清明际 真情在箪食豆羹间


    良心在夜气清明之候,真情在箪食豆羹之间。故以我索人,不如使人自反;以我攻人,不如使人自露。


    今译


    良心在夜气清明之时,真情在粗茶淡饭之间。


    与其让我去要求别人,不如使人自我反省;


    与其让我去攻击别人,不如使人自己发现问题。


    欣看烟水色 客子愁尽释


    篷窗夜启[1],月白于霜;渔火沙汀,寒星如聚。忘却客子作楚[2],但欣烟水留人。


    今译


    晚间打开船篷的窗户,月光比霜露还要洁白。


    三三两两渔船的灯光,点缀在江中小沙洲上。


    夜空寒光闪闪的星儿,似乎在聚会交谈什么。


    看到了这美好的景致,竟忘却了作客的愁苦。


    这云气弥漫的烟波啊,似乎在挽留着游子呢。


    注释


    [1]篷窗:船窗。


    [2]客子作楚:楚国屈原</a>被放逐,流落他乡,而称楚客。此当泛指流落他乡之人。


    春景正好岂可归 秋兴萧索且归去


    诗云:“芳草萋萋,王孙不归。”[1]夫春草碧色[2],红香成泥。紫骝正蹀躞于芳尘[3],游思方飘忽于韶景。写忧行乐,宁赋归来;若夫木落霜飞,秋光冷落,风送捣衣之韵,柳衰系马之条,虽非思动寒莼[4],客兴于兹萧索。


    今译


    古诗说:


    “春草啊生长得如此地茂盛,


    而王孙公子却远游而不归。”


    春草青翠欲滴颜色如同碧玉,


    花瓣纷纷被风吹落化作香土。


    紫骝马正徘徊于春天的道路,


    思绪萦绕在美丽的阳春景致。


    王孙公子排泄忧愁及时行乐,


    怎会在这时候急急回到家中?


    至如万木凋零寒霜飞的时候,


    秋天的气息分外地萧条冷落。


    秋风吹送着有节奏的捣衣声,


    柳树枯萎了春时系马的枝条。


    即使不思念莼菜而急急归去,


    作客游览的兴致也因此大减。


    注释


    [1]“诗云”三句:《楚辞</a>·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2]春草碧色:南朝江淹</a>《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


    [3]蹀躞(dié xiè):徘徊不去。


    [4]思动寒莼(chún):晋张翰见秋风起,思念吴中莼羹、鲈鱼脍,说:“人生在世,贵在适意,怎可离家数千里求取功名?”就回到了故乡。


    投好露丑态 效颦掩真情


    投好太过,丑态毕呈;效颦自怜,真情反掩。试观广眉[1],争为半额,楚宫至今可憎。请从所安,毋为识者所鄙。庄周曰:“人相忘于道术,鱼相忘于江湖。”[2]


    今译


    过于迎合别人之所好,结果只能是丑态毕现;


    盲目模仿别人的样子,终究会失去真实感情。


    城中流行起宽阔画眉,模仿的人画成了半额。


    楚王喜欢细腰的女子,宫人就减肥而致饿死。


    这行径实在可恶可怜!要顺应自己本性生活,


    不要为有识者所鄙夷。我记得哲人庄子</a>说过:


    “鱼儿在水中自由生活,就可以相互忘却对方;


    人们在道中自由生活,同样能够把对方忘却。”


    为什么要去模仿别人,活在世俗的眼光中呢?


    注释


    [1]广眉:宽阔的画眉。《后汉书</a>·马援列传》:“长安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且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


    [2]“人相忘”二句:《庄子·大宗师》:“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之耳目哉。……鱼相忘乎水,人相忘于道术。”


    人文天文相映 拥书厚福所能


    曹仓邺架[1],墨庄书巢[2],虽抉秘于琅嬛[3],实探星于东壁[4]。人文固天文相映,拥书岂薄福所能。


    今译


    曹曾积石作仓库来藏图书,


    邺侯家里架插图书三万轴,


    申屠致远聚图书成为墨庄,


    陆游</a>图书满室而成为书巢。


    虽然是在琅嬛所得的秘籍,


    实际却是东壁发现的宝典。


    人文精神与天文相互映衬,


    拥有图书岂是薄福人所能?


    注释


    [1]曹仓:《拾遗记</a>》卷六:“及世乱,家家焚庐,(曹)曾虑先文湮没,乃积石为仓以藏书,故谓曹氏为书仓。”邺架:唐李泌父承休,聚书二万余卷,戒子孙不许出门,有来求读者,别院供馔。见《邺侯家传》。唐韩愈</a>《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则指李泌子繁。后人以邺架称藏书之富。


    [2]墨庄:指藏书。据《元史</a>·申屠致传传》:“申屠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书巢:宋陆游《书巢记》:“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3]琅嬛:琅嬛福地,传说中的神仙洞府。晋张华游洞宫,遇一人引至一处,大石中开,别有天地,宫室嵯峨,每室各陈奇书。华观其书,所记皆汉以前事,多所未闻者。


    [4]东壁:汉武帝时,鲁恭王拆毁孔子</a>旧宅,扩建宫殿,在夹墙中得古文《尚书</a>》及《礼记</a>》、《春秋》、《论语</a>》、《孝经</a>》,凡数十篇。见《汉书·艺文志》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a>·叙》。因为是从壁中取出,故称为壁中书。


    数无终穷 运不长厄


    数无终穷,运不长厄。士君子能旋乾转坤,则否泰为我转轴[1]。何必青牛道士[2],延将尽之命;白鹿真人[3],生已枯之骨耶!


    今译


    一个人的命数不会一直穷困,


    一个人的遭际不会长期艰难。


    如果君子能够主宰自己命运,


    顺境逆境都在我的掌握之中。


    何必指望青牛道士延续将死的生命,


    期待白鹿仙人恢复已经枯萎的生机?


    注释


    [1]否泰:本为《易》两卦名,指命运的好坏、事情的顺逆。


    [2]青牛道士:汉方士封君达之别号。因其常乘青牛,故号为青牛道士。见《汉武帝内传</a>》。


    [3]白鹿真人:《神仙传</a>》卷二载,卫叔卿乘白鹿降于汉殿,后入华山。叔卿自称有仙方,“按之合药服饵,令人长生不死。”


    雪满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美人来


    春夜小窗兀坐,月上木兰,有骨凌冰,怀人如玉[1]。因想高季迪“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二语[2],此际光景颇似,不独咏在梅花。


    今译


    春天的夜晚独坐在小窗下面,


    月亮把银辉静静地洒向木兰。


    从骨气里都感到了凉爽舒坦,


    不由怀念起德行如玉的君子。


    想起高启</a>“雪满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美人来”这两句诗,


    与此时此际的情景非常相似,


    这联诗不只是咏梅花才恰切。


    注释


    [1]怀人如玉:《诗经</a>·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容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2]“雪满”二句:出自明高启《咏梅九首》其一。


    热血有时成碧 雄心无日可灰


    英风未畅,转生无聊;幽韵纵扬,终归寥落。是以热血有时成碧[1],雄心无日可灰。


    今译


    英烈的气概如果没得到抒展,


    就一定会使人感到百无聊赖。


    幽雅的韵致纵然能充分飘扬,


    终究会难免萧条冷落的感喟。


    所以纵然热血有时化成碧色,


    雄心壮志却决不要一日衰颓!


    注释


    [1]热血有时成碧:《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后常用“碧血”指忠臣志士为正义目标而流的血。


    人生时势 不可倚恃


    色界难凭[1],情城难固。专宠则妆成七宝[2],弛爱则赋买千金[3]。人生时势,俱不可恃如此。


    今译


    有色世界难以依靠,情感城堡难以久固。


    当宠爱极浓时,他会用珍贵宝物,来讨好取悦你;


    当宠爱不再时,就算用重金买赋,也照样无法挽回。


    人生时势不可依靠,正像宫人得宠失宠。


    注释


    [1]色界:佛教的三界之一,在欲界之上。此界诸天,但有色相,无男女诸欲,故名。


    [2]七宝:佛教语。七种珍宝。泛指多种宝物。


    [3]赋买千金:汉武帝皇后陈阿娇受冷落后,用千金使司马相如</a>作《长门赋</a>》献给武帝,以挽回其心。


    辛苦钻营何时歇 逍遥高隐赛神仙


    御风而行[1],布帆无恙[2],赢他莲渡杯浮[3];戴星以往,衣装有泪,输却篮舆山屐[4]。


    今译


    驾着清风逍遥归隐,布帆完好无缺,


    比用莲叶木杯渡江的高僧还要惬意;


    披星戴月求名逐利,衣装沾满露水,


    岂能比得上竹轿子与登山屐的自如?


    注释


    [1]御风而行:乘风而行。《庄子·逍遥游》:“夫列子</a>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2]布帆无恙:形容旅途平安。《晋书·顾恺之</a>传》:“行人安稳,布帆无恙。”布帆,布质的船帆。


    [3]杯浮:晋宋时僧人,不知姓名。亦作“杯度”。传说其曾乘木杯渡水,故以杯渡为名。


    [4]篮舆:竹轿。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1]足敌《秋声》一赋[2]。


    今译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a>的这两句诗写得如此清新,


    足以比得上欧阳修</a>的《秋声赋》。


    注释


    [1]“长安”两句:见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2]《秋声》一赋:指宋欧阳修《秋声赋》。


    在野须怀治国才 居官应有山林气


    才怀济胜[1],虽布置竹石,具见经纶[2];骨带烟霞,即特达珪璋[3],意近丘壑。


    今译


    有登临揽胜的才情,即使布置竹石,


    也可以体现出治理国家大事的能力;


    有烟霞隐逸的骨气,即使官运亨通,


    仍然能显露出高卧云山烟壑的意态。


    注释


    [1]济胜:谓便于揽胜。《世说新语·栖逸》:“许掾(询)好游山水,而体便登陟。时人云:‘许非徒有胜情,实有济胜之具。’”


    [2]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叫经,编丝成绳叫纶,统称经纶。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此指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


    [3]珪璋:玉制礼器。比喻杰出的人才。《世说新语·言语》:“丞相(王道)……谓顾(和)曰:‘此子珪璋特达,机警有锋。’”


    自身才气高 还须名人誉


    仲宣才敏,藉中郎而表誉[1];正平颖悟,赖北海以腾声[2]。风尘无物色之真,齿牙固声价之地。


    今译


    王粲</a>才思敏捷,凭借蔡邕</a>获得荣誉;


    祢衡聪颖神悟,凭借孔融</a>光大名声。


    虽然人世间经常有言过其实的评论,


    名人的赞誉确实能造就很高的名声。


    注释


    [1]“仲宣”二句:仲宣是汉文学家王粲的字。中郎是汉蔡邕曾任左中郎将。蔡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宾客盈门。听到王粲来访,高兴得把鞋子都穿反了亲自迎入。众人看到王粲年纪很轻,都非常吃惊。蔡邕说:“这个年轻人有奇异的才能,我们以后都不如他!我要把家里的书籍文章,全部给他读。”见《三国志</a>》卷二十一。


    [2]“正平”二句:正平,祢衡。北海,孔融。孔融汉献帝时为北海相。《后汉书·孔融传》载,孔融曾与祢衡相互赞许。祢衡说孔融:“仲尼不死。”孔融说祢衡:“颜回复生。”


    不为俗情所染 方能说法度人


    无欲者其言清,无累者其言达。口耳巽入[1],灵窍忽启。故曰不为俗情所染,方能说法度人。


    今译


    没有欲望奢求的人说话显得清高,


    不为俗事拘牵的人说话显得通达。


    这种人的语言很容易渗进人心里,


    而听者的心灵会忽然间受到启发。


    因此只有不受世俗之情念的污染,


    才能宣说佛法使人超脱痛苦烦恼。


    注释


    [1]口耳:口说耳听,指语言。巽:容易进入。


    古人重文才 今人嫉文才


    柳宗元</a>披韩退之诗,以蔷薇露洗手。古人爱护文才,诚为珍重。今多俟以覆瓿[1],何古今人之不相及。


    今译


    柳宗元翻读韩愈的诗之前,用蔷薇露洗手。


    古人对于具有才气的文人,确实珍惜重视。


    今人却常等着把别人作品,用来覆盖酱罐。


    这一类人距离古人的修养,怎么如此之远!


    注释


    [1]覆瓿:指著作价值不高,只能用来盖酱罐。


    笔墨之灵在自己 勤学苦练感天地


    积学苦无相知,恒致疑于天眼。不知六丁下视[1],太乙夜燃[2],勤苦从来动天。笔墨不灵,何与天事?


    今译


    积累学问却苦于没有相知,


    就经常怀疑上天是否公平。


    殊不知等到了一定的时候,


    天神自会乘夜色下来探视,


    并且燃烧藜杖照映出奇文。


    勤学苦读自古能感天动地。


    但笔墨的灵动仍取决自己,


    与上天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注释


    [1]六丁:道教神名,火神。


    [2]太乙夜燃:《三辅黄图</a>》卷六:“刘向</a>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着黄衣,植青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授以五行洪范之文。……至曙而去。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


    珍奇稀有图书 应当倍加爱护


    士人寸笺只字,一经得意,爱惜匪轻。况宝轴琅函[1],千秋鸿秘[2],安可造次从事。松雪藏书一法[3],诚当为律。


    今译


    读书人哪怕是短笺上的片言只语,


    一旦认为它写得好就会倍加爱惜。


    何况装在卷轴函套里的珍贵图书,


    多是传之万世的极有价值的著作,


    怎么能够随随便便地对待它们呢?


    赵孟頫</a>藏书法确实应当作为准则。


    注释


    [1]宝轴:精致的卷轴。亦借指珍贵的书籍。琅函:书匣的美称。


    [2]鸿秘:道书有《枕中鸿宝苑秘书》。此指有价值的著作。


    [3]松雪:元赵孟頫字子昂,自号松雪道人。


    奇文苦吟得 率意岂可成


    浩然苦吟落眉,裴祐深思穿袖。诗赋之工,岂云偶得。宁取十年两句,敢云顷刻千言。


    今译


    浩然苦吟掉落了眉毛,裴祐深思磨穿了衣袖。


    诗歌文章能够写得好,怎可能是偶然的运气?


    宁愿用十年来写两句,岂敢在顷刻间作千言?


    人生顺境难得 世间尤物易倾


    人生顺境难得,独思从愿之汉珠[1];世间尤物易倾[2],谁执击人之如意[3]。


    今译


    人生顺畅的境遇自古就实在难以求到,


    令人分外忆念得到神女宝珠的郑交甫;


    世间绝色的女子从来就极容易被伤害,


    谁执持着击伤邓夫人面颊的水精如意?


    注释


    [1]汉珠:相传周郑交甫于汉皋台下遇见两位仙女,仙女应交甫的请求,将随身佩带的明珠解下赠与交甫。事见《韩诗内传》。


    [2]尤物:绝色的美女。


    [3]如意:器物名,柄端作手形,用以搔痒,可如人意,故名。据《拾遗记》,吴国孙和悦邓夫人,尝置膝上。和于月下舞水精如意,误伤邓夫人颊。太医用琥珀等合药治疗,伤口愈合后,留下了赤色斑点,比先前更觉娇妍。


    花气当香 露华作茗


    花气当香,檀片可以不爇[1];露华作茗,云脚何用更煎[2]。要知至香至味,于何采真?则不嗅不咀,亦然得解[3]。


    今译


    有花气当香,则可以不烧檀香片;


    把露水当茶,就用不着另煎香茶。


    只要你能够知道真正的香气味道,


    不必在别的地方才能够寻求得到,


    那么即使你不用鼻子闻和嘴巴嚼,


    对花香茶味也同样能够体会得了。


    注释


    [1]檀片:檀香片。檀香是一种有香气的树木,可做香料。爇(ruò):烧。


    [2]云脚:茶的别称。


    [3]亦然:也,同样。


    临流晓坐闻渔歌 山川之情不能已


    临流晓坐,欸乃忽闻;山川之情,勃然不禁。


    今译


    早晨临江而坐,忽然听到行舟摇橹渔歌声。


    归隐山川之情,令人神游天外而难以抑制!


    对人者是我 一任人可憎


    对人者我,任他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今译


    面对着别人的正是我自己,


    一任人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与自己到底有什么相干呢!


    胸中有丘壑 方可作诗文


    人谓胸中自具丘壑[1],方可作画。余曰:“方可看山,方可作文。”


    今译


    有人说胸中必须具备丘壑的气势,才能够绘画。


    我要补充说:“只有胸中具备了丘壑,


    才能够欣赏山水,才能够写作文章。”


    注释


    [1]胸中自具丘壑:宋黄庭坚</a>《题子瞻枯木》:“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


    胜地处处皆仙境 何必五城十二楼</a>


    青山在门,白云当户,明月到窗,凉风拂座,胜地皆仙。五城十二楼[1],转觉拣择[2]。


    今译


    青山横在门前,白云对着窗户。


    明月洒满窗棂,凉风拂过座席。


    凡是这样美妙的地方都是人间的仙境。


    如果非要住在五城十二楼的仙人居所,


    反而觉得过于挑挑拣拣有欠通达的了。


    注释


    [1]五城十二楼:传说中仙人居处。比喻仙境。见《史记</a>·孝武本纪》。


    [2]拣择:挑选。按:此则深得苏轼“凉天佳月即中秋”之神趣。


    鉴赏有真好 知遇莫溺情


    鉴赏自有真好,知遇岂缘溺情。倘所见既偏,则宋客以燕砾为宝珠,魏氏以夜光为怪石[1],二者同病。


    今译


    鉴赏应当根据其本身的美好,


    知遇不可沉溺于一己的私情。


    如果见解有失偏颇而不公正,


    就像宋国的愚夫把下贱的燕石看成了珠宝,


    而魏国的居民却把珍贵的夜光璧当作怪石。


    这两种情况都有失于公正,是同样错误的。


    注释


    [1]“宋客”二句:出自《文心雕龙</a>·知音》:“魏氏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宋国的愚夫把烂贱的燕石当作珠宝。见《艺文类聚</a>》卷六引《阙子》。魏国的居民把夜光之璧当作怪石。见《尹文子</a>·大道》。


    顺应自然 积极用世


    生来气无烟火,不必吸露餐霞[1];运中际少风云,也会补天浴日[2]。


    今译


    生下来没有红尘中的烟火气,


    就已经是神仙不必吸露餐霞;


    命中虽没有风云际会的缘分,


    也仍要奋发努力去积极用世。


    注释


    [1]吸露餐霞:吸饮露水,餐食日霞。比喻修仙学道。《庄子·逍遥游》说藐姑射之山上有神仙,吸露餐霞。


    [2]补天浴日:女娲补天,羲和浴日。比喻功勋巨大。补天事见《淮南子</a>·览冥》,浴日事见《山海经</a>·大荒南经》。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