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仁且智第三十

3个月前 作者: 董仲舒
    【题解】


    本篇论述仁爱和智慧的重要性,指出“不仁不智而有材能”,“适足以大其非,而甚其恶”,而且强调仁爱和智慧必须统一起来。作者认为,仁与智的统一是选才用人的标准,所以篇名就叫“必仁且智”。在本篇的后半部分,作者对仁和智的具体表现分别作了详尽的论述。


    莫近于仁,莫急于智。不仁而有勇力材能,则狂而操利兵也(1);不智而辩慧獧给(2),则迷而乘良马也。故不仁不智而有材能,将以其材能,以辅其邪狂之心,而赞其僻违之行,适足以大其非(3),而甚其恶耳(4)。其强足以覆过(5),其御足以犯诈(6),其慧足以惑愚,其辨足以饰非,其坚足以断辟(7),其严足以拒谏。此非无材能也,其施之不当,而处之不义也。有否心者(8),不可藉便埶(9);其质愚者,不与利器。《论》之所谓不知人也者(10),恐不知别此等也(11)。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12);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故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


    【注释】


    (1) 操利兵:拿着锐利的武器。


    (2) 獧给(juàn jǐ):敏捷。獧,同“狷”,疾急。


    (3) 适足以大其非:正足以加大他的错误。


    (4) 甚其恶:增加其罪恶。


    (5) 其强足以覆过:他的强辩足以掩盖过失。强,强词夺理。覆过,掩盖错误、过失。


    (6) 御:抵挡,应答。


    (7) 其坚足以断辟:他的顽固足以破坏法纪。辟,指法纪。


    (8) 否(pǐ)心:邪恶的心。否,恶、邪恶。


    (9) 不可藉(jiè)便埶(shì):不可以给他便于利用的权势。藉,供给。埶,通“势”,权势。


    (10) 不知人:《论语</a>·尧曰》:“不知言</a>,无以知人也。”


    (11) 别此等:区别这几类人,就是区分仁者与“有否心者”、智者与“其质愚者”。


    (12) 爱而不别:爱人而没有差别。这是墨家的兼爱主张,儒家主张爱有差等,与此不同。


    【译文】


    人的德行没有比需要仁爱更切近的,没有比需要智慧更迫切的了。没有仁爱而有勇力材能,就像是疯狂的人拿着锐利的武器;没有智慧而口齿伶俐,就像昏乱的人骑着好马。所以没有仁爱、没有智慧却有才能的人,会运用他的才能去助长他邪僻不正的思想,去帮助他邪恶乖僻的行为,正足以加大他的错误,增加他的罪恶。他的强辩足以掩盖过失,他的应答足以欺诈别人,他的巧慧足以迷惑愚人,他的花言巧语足以遮蔽错误,他的顽固足以破坏法纪,他的严厉足以拒绝劝谏。这样的人不是没有才能,而是他运用不当,走上了不义的邪路。有邪恶心的人,不可以给他便于利用的权势;资质愚钝的人,不可以给他锐利的武器。《论语》所说的“不知人”,恐怕就是说不知道区分这几类人。仁爱而没有智慧,就会爱人而没有差别;有智慧而不仁爱,虽知道什么是善事而不会去做。所以,仁爱是用来爱人类的,智慧是用来为人类除害的。


    何谓仁?仁者,憯怛爱人(1),谨翕不争(2),好德敦伦(3),无伤恶之心,无隐忌之志,无嫉妬之气(4),无感愁之欲,无险诐之事(5),无辟违之行。故其心舒,其志平,其气和,其欲节,其事易,其行道,故能平易和理而无争也。如此者,谓之仁。


    【注释】


    (1) 憯怛(cǎn dá):忧伤痛苦。憯,悲痛。怛,忧伤。


    (2) 谨翕(xī):恭敬和合。谨,恭敬。翕,和谐。


    (3) 好德敦伦:喜好并诚恳地遵从伦理道德。敦,厚。德,旧本作“恶”,惠栋</a>校为“德”。案“德”本作“惪”,后人不知而改为“恶”。惠校是,今据正。


    (4) 妬(dù):“妒”之异体字。


    (5) 险诐(bì):阴险邪僻。诐,邪僻。


    【译文】


    什么叫做仁?仁就是:忧伤痛苦地爱护别人,恭敬和合而不争斗,喜好并诚恳地遵从伦理道德,没有伤害别人的心理,没有暗中忌恨别人的心志,没有嫉妒别人的情绪,没有抱怨、忧闷的意愿,没有阴险邪僻的事情,没有邪恶乖僻的行为。这样的人心情舒畅,志气平和,欲望有节制,行事平易,行为合乎正道,所以他能平和愉快而合理地生活,与世无争。这样的德行,就叫做仁。


    何谓之智?先言而后当(1)。凡人欲舍行为(2),皆以其智,先规而后为之(3)。其规是者,其所为得其所事,当其行,遂其名,荣其身,故利而无患,福及子孙,德加万民,汤、武是也。其规非者,其所为不得其所事,不当其行,不遂其名,辱害及其身,绝世无后(4),残类灭宗亡国,桀、纣是也(5)。故曰:“莫急于智。”智者见祸福远,其知利害蚤,物动而知其化,事兴而知其归,见始而知其终。言之而无敢哗,立之而不可废,取之而不可舍。前后不相悖,终始有类(6),思之而有复(7),及之而不可厌(8)。其言寡而足(9),约而喻(10),简而达(11),省而具(12),少而不可益,多而不可损(13)。其动中伦(14),其言当务(15)。如是者,谓之智(16)。


    【注释】


    (1) 先言而后当:先说出来而后来证明所说的是恰当的。


    (2) 欲舍:打算实行或放弃。


    (3) 规:谋划。


    (4) 绝世无后:即断子绝孙。后,旧本误作“复”,俞樾</a>云:“无复,当为‘无后’。”俞说是,今据正。


    (5) 桀、纣:旧本皆无此二字。俞樾云:“‘亡国’下有阙文。据上文云:‘福及子孙,德加万民,汤、武是也。’则此当云:‘桀、纣是也。’俞说是,今据补。


    (6) 类:法度。


    (7) 思之而有复:他思考谋划的都可以受到行为的重复检验。


    (8) 及之而不可厌:他为了达到目的而不知厌倦。厌,厌倦。


    (9) 寡而足:言语不多而理由充分。


    (10) 约而喻:语言简约而清楚明白。喻,清楚、明白。


    (11) 简而达:语言简单而表达充分。


    (12) 具:完备。


    (13) “少而不可益”二句:语句少时而别人无法增加,语句多时而别人无法减少。


    (14) 其动中伦:他的行动符合伦理规范。伦,伦理规范。


    (15) 其言当务:他说的话都切合时务。这即是指所说之话皆为当务之急,无多余之言。


    (16) 谓之智:此句以下,旧本原有“其大略之类——而况受天谴也”一大段,钟肇鹏《春秋</a>繁露校释》云:“与仁、智无关,乃《二端篇》之文,错简于此。今移入《二端》篇末。”钟说可从,今据乙正。


    【译文】


    什么叫做智?就是先说出来而后来证明所说的是恰当的。人们大凡要打算实行或放弃某项行动,都先用他们的智慧进行谋划,然后才去实行。谋划正确的人,他的行为合乎他想完成的事业,他的事业与他的品行相当,能成就他的名声,使他自身荣耀,所以有利而无祸患,福泽荫及子孙,恩德惠及百姓,商汤和周武王就是这样的人。谋划错误的人,他的行为不合乎他想完成的事业,他的事业不与他的品行相当,不能成就他的名声,他自身受羞辱与祸害,没有子孙后代,宗族绝灭、国家灭亡、整个人类都受到残害,夏桀和商纣王就是这样的人。所以说:“人的德行没有比需要智慧更急切的。”有智慧的人能预测祸福,能提前知道利害,事物刚一发动就知道它的变化情况,事业刚一兴起就知道它的结果,看到开端就知道终结。他说话别人不敢喧哗,他树立的东西别人无法废除,他采取的别人无法舍弃。他的行为前后不相违背,始终都有法度,他思考谋划的都可以受到行为的重复检验,他为了达到目的而不知厌倦。他的言语不多而理由充分,语言简约而清楚明白,简单而能表达充分,省略却又全面,语句少时而别人无法增加什么,语句多时而别人无法减少什么。他的行动符合伦理规范,他说的话都切合时务。这样的德行,就叫做智。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