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第二十五

3个月前 作者: 董仲舒
    【题解】


    本篇从两个不同的角度阐明天子受命于天。而天选择天子的标准是:“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其根据是:“天之立王,以为民也。”论证了汤武伐桀纣的正义性,得出“天命靡常”、“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的结论。


    尧、舜何缘而得擅移天下哉(1)?《孝经</a>》之语曰(2):“事父孝,故事天明。”事天与父同礼也。今父有以重予子(3),子不敢擅予他人,人心皆然。则王者亦天之子也,天以天下予尧、舜,尧、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4),犹子安敢擅以所重受于天者予他人也(5)。天有不以予尧、舜渐夺之(6),故明为子道,则尧、舜之不私传天下而擅移位也,无所疑也。


    【注释】


    (1) 何缘:何故,由于什么原因。


    (2) 《孝经》之语曰:下引文见《孝经·感应章》。事,事奉。明,明白。


    (3) 以重予子:把继承嫡系大宗的重任交给儿子。重,指继承祖、父作大宗的重任。《公羊传</a>》庄公二十四年何休</a>注:“继重得为大宗,旁统者为小宗。”


    (4) 王(wànɡ)天下:统治天下。王,称王、统治。


    (5) 犹子安敢擅以所重受于天者予他人也:这就像儿子怎么敢擅自把从上天那里接受的重任交给别人一样。苏舆</a>注:“受于天,疑当作‘受于父’。”苏说可从。


    (6) 渐夺:逐渐夺取,逐渐断绝。渐,王谟本、董天工</a>笺注本均作“斩”,苏舆注:“渐,官本云他本作‘斩’,是。尧、舜均不传子,故云斩夺之。言天所以斩夺之,必有其故。”说亦可通,聊备于此,以资参详。


    【译文】


    尧、舜因为什么缘故,可以擅自把天下移交给别人呢?《孝经》上有句话说:“事奉父亲竭尽孝心,就会明白事奉上天的道理。”事奉上天与事奉父亲的礼节是一样的。如果现在父亲要把继承嫡系大宗的重任交给儿子,儿子不敢擅自把这个重任交给别人,人们的心理都是这样的。那么君王也是上天的儿子,上天把天下交给尧、舜,尧、舜从上天那里接受任命而统治天下,这就像儿子怎么敢擅自把从上天那里接受的重任交给别人一样。上天不让尧、舜把天下传给他们自己的儿子,因此明白了做儿子的道理,那么对于尧、舜不私自把天下传授给他们的儿子而是把天子之位移交给别人,就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了。


    儒者以汤、武为至圣大贤也,以为全道、究义、尽美者,故列之尧、舜,谓之圣王(1),如法则之。今足下以汤、武为不义,然则足下之所谓义者,何世之王也?曰:弗知。弗知者,以天下王为无义者耶?其有义者而足下不知耶?则答之以神农</a>。应之曰:神农之为天子,与天地俱起乎?将有所伐乎?神农有所伐,可;汤、武有所伐,独不可,何也?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2)”。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诗》云(3):“殷士肤敏,祼将于京,侯服于周,天命靡常。”言天之无常予,无常夺也。故封泰山之上,禅梁父之下(4),易姓而王,德如尧、舜者,七十二人(5)。王者,天之所予也;其所伐,皆天之所夺也(6)。今唯以汤、武之伐桀、纣为不义,则七十二王亦有伐也,推足下之说,将以七十二王为皆不义也。故夏无道而殷伐之,殷无道而周伐之,周无道而秦伐之,秦无道而汉伐之。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7),所从来久矣,宁能至汤、武而然耶?


    【注释】


    (1) “儒者以汤、武”三句:全道,指全面完整的道,即符合规律,这是从求真方面讲的。究义,彻底的义,这是从伦理方面讲的,符合善的原则。尽美,达到最美,这是从艺术方面讲的。《论语</a>·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三者表达了真、善、美三方面的追求。三方面都好的为圣王,认为汤、武与尧、舜都一样是圣王。


    (2) “天之生民”四句:源出《荀子</a>·大略》:“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董仲舒</a>在这里以“王”为“君”。


    (3) 《诗》云:下引文见《诗经</a>·大雅·文王之什》,此处引文顺序有所颠倒,《诗经》作:“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祼将于京。”殷族士人穿着殷服参加周人京师祭祀活动。天命没有亲属,有德者就是上天佑助的对象。


    (4) “故封泰山”二句:《孝经纬·钩命决》:“封于泰山,考绩燔燎(liǎo),禅于梁父,刻石纪号。”


    (5) 七十二人:《管子</a>·封禅》:“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


    (6) “王者”四句:天没有固定支持谁的意思,当上王,就是天给予的,被王所讨伐取代的,就是被天剥夺的。胜负是上天决定的。


    (7) 此天理也:天理的标准不同,有以臣伐君为不义者,董仲舒以“有道伐无道”为义。因此,对于汤、武伐桀、纣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而董仲舒认为是符合义的。


    【译文】


    儒者认为商汤王、周武王是伟大的圣贤,是真、善、美三方面都很完美的人,所以把他们与尧、舜并列,称他们为圣王,而效法他们。现在您认为商汤王、周武王是不义的君王,那么您认为正义的,是哪一朝代的君王呢?您回答:不知道。您所说的不知道,是认为天下的君王都是不义的呢?还是天下有正义的君王,只不过您不知道呢?您就拿神农来回答。我接下来可以说:神农当天子,是与天地同时开始的呢?还是接替别人做的呢?神农接替别人做天子,是可以的;唯独商汤王、周武王接替别人做天子,就不可以了,这是为什么?而且,“上天生养人民,并不是为了君王;而上天设立君王,是为了人民”。所以君王的德行足以使人民生活安乐的,上天就把天下交给他;君王的恶行足以伤害人民的,上天就从他那里把天下夺取下来。《诗经》上说:“殷商的子孙俊美而敏捷,在周京参与祭祀,都服从周朝,可见天意并不总是在一家一姓啊!”说的是上天并不总是把天下交给哪一姓,也不总是要从哪一姓那儿把天下夺取过来。所以在泰山上面、梁父下面举行封禅典礼,改换朝代而称王,德行像尧、舜一样的,共有七十二人。称王的人,是上天要把天下交给他;他所征伐的,也是上天要把天下夺取下来。现在唯独认为商汤王、周武王征伐夏桀和商纣是不义的,那么上面所说的七十二王也征伐过,按您的说法推论,就会认为七十二王都是不义的了。所以夏朝的君主无道,殷朝的君主就取代了他;殷朝的君主无道,周朝的君主就取代了他;周朝的君主无道,秦朝的君主就取代了他;秦朝的君主无道,汉朝的君主就取代了他。有道的君主取代无道的昏君,这是天理,已经由来很久了,怎么会直到商汤王、周武王才这样呢?


    夫非汤、武之伐桀、纣者,亦将非秦之伐周、汉之伐秦,非徒不知天理,又不明人礼。礼,子为父隐恶。今使伐人者,而信不义(1),当为国讳之,岂宜如诽谤者?此所谓一言而再过者也(2)。君也者,掌令者也,令行而禁止也。今桀、纣令天下而不行,禁天下而不止,安在其能臣天下也?果不能臣天下,何谓汤、武弑?


    【注释】


    (1) 信:确实,的确。


    (2) 一言而再过者:一句话犯了两个错误。这两个错误,一指误认伐人者为不义,二指没有为国讳。


    【译文】


    那些认为商汤王、周武王征伐夏桀、商纣不对的人,也会认为秦朝征伐周朝、汉朝征伐秦朝是不对的,这不仅仅是不懂得天理,也是不明白做人的礼节。按礼节,做儿子的应该为父亲隐瞒过错。现在假设征伐别人的人确实是不义的,就应当为国家避讳而不谈论这件事,怎么可以像诽谤的人那样?这就是所谓说一句话而犯了双重错误的例子。君王,是执掌命令的人,他的命令应该得到执行而禁令应该得到遵守。现在夏桀、商纣向天下颁布命令却没人执行,颁布禁令却没人遵守,怎么能够认为他们能使天下人臣服呢?如果夏桀、商纣确实不能使天下人臣服,怎么能够说商汤王、周武王是弑君呢?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