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学志

3个月前 作者: 段正元
    段正元 著


    道德学志昌言</a>


    民国五年丙辰


    道德何自窻乎。道犹路也。天地人物所共由。德者得也。天地人物所各具。至切近。至平常。愚夫愚妇。可与知能者也。慨自玄天失德。舍利尘封。流转相因。如蚕自缚。遂造成一梦幻泡影。苦恼忧悲之世界。人皆曰予智。(即佛家所谓识神用事。)择乎中庸</a>。而不能期月守。人皆曰予智。(即佛家所谓认贼为子。)驱而纳诸罟获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此道德之蔽於情欲者然也。文以载道。非谓文即是道。阿难强记。误作圣之初基。端木多闻。岂一贯之大道。奈何拾残补缺。笺注徒矜。古义陈文。拘牵自守。欲按图而索骥。竟画饼以充饥。不陷於文士无行。则等诸记问为学。此道德之蔽於文字者然也。君子体道。先行后从。古人谨言。耻躬不逮。虽曰言文行远。国赖有辞。而逸世清谈。事终罔济。故曰言之不怍。则为之难。有言者不必有德。此道德之蔽於空谈者然也。夫不倚不变。固中道之强行。而与立与权。乃时中之君子。读春秋</a>三传。而不明大义。诵诗、易书、礼。而不解微言。规规於必信必果之范围。忘却乎无体无方之神化。语小德则行无出入。论大德则谦让未遑。固善人之道也。不践迹亦不入於室。此道德之蔽於理障者然也。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故曰君子之道。匹夫与知。不肖可能。即佛家六度。毕竟空而不空。道家功行。犹是虚中作实。乃炉火采炼之说行。而人索隐怪。禅机棒喝之术售。而人务神奇。卒之欲未寡而制心。犹闭户以杀贼。无论玄功妙窍。莫解真诠。即求其却病养生。亦不可得。戕贼仁义。助长揠苗。远人不可以为道。此道德之蔽於法执者然也。况夫无上妙法。万劫难逢。世变愈剧。污染愈甚。际大往小来之会。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儒曰据乱世。回曰末劫世。耶曰秣眣世。佛曰五浊恶世。其所由来者渐矣。此道德之蔽於气数者然也。知有强权。安问公理。群希优胜。益尚竞争。视仁义为具文。薄道德为腐败。甚訾为佛生印度。印度以亡。儒行中土。中土以弱。(不知中印所以弱亡。正在不行儒佛之实。当别论之。)徒侈弱肉强食之外形。而不究齐变至鲁。鲁变至道之真谛。第震惊於欧美物质文明之空华。(非敢抹煞物质文明。但无道德以维持之。适以助人为恶。而不深察其每况愈下之黑暗。(如法之人口减少。及今欧战。其黑暗之显然者。)至乃欲尤而效之。此道德之蔽於权利思想者然也。且夫道之行废。有命存焉。世运循环。固未有陂而不平。往而不复者。特物不极则不反。故人类社会。不道德的现象。达於极点之时。正道德昌明之机运。阳生於阴极。治思於乱后。天道然。人事然也。顾道本无形。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不过强名为道。道固非可以言诠也。行道而有得於心之谓德。德亦非可以幸致也。将欲障反道败德之恶潮。而扩充人类本然之善性。尤非语言文字所得成功。学志之为用亦末矣。然佛经三藏。悉佛子记述之辞。论语</a>廿篇。遗师弟问答之录。道不可见。而圣人表道之言可见。斯文不绝。未始非诸子记录之前劳也。况夫天元正午。大道宏开。法会道场。随缘所遇。同人不敏。既共学於道德学社。获切磋琢磨之好机。乃不惜夫道听途说</a>。发善与人同之大愿。姑且於不可说不可说中。勉揭一二。作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导线。区区本怀。如是如是。若夫文字之粗俗。记述之缺漏。则速记与编辑者之责也。邦人君子。幸垂览焉。


    道德大纲


    民国五年丙辰十一月十六日


    今日是门内人开讲第一时间。特将道德二字。略为演说。当兹圣学衰微。人并不知道德为何物。相欺以智谋。相逞以诈力。相竞以利权。相尚以皮毛。相趋以党派。几若惟此始能立于世界之中。有谈道德者。目为迂酸。有行道德者。斥为腐败。又若吾中国之贫弱。皆此辈有以酿成之也。实不知吾中国所以不亡者。皆此道德有以维持之。特人日在道中。而不知其为道。犹鱼日在水中。而不知其为水。盖道也者。包罗万有。其中有大道。有正道。有小道。有邪道。邪道者、道之变迁也。不独邪法邪术。假邪说以煽惑人心者为邪。凡小人奸谋诡诈。行险侥幸。一切损人利己甚至于祸国殃民。使人人不得其所。以扰乱天下者。皆邪道也。夫邪既非道。而曰道者。以其聪明材力。实自道中生来。但用之不得其正。遂失却道之真谛。直谓之曰无道也可。吾徒当弃之绝之。不可偶有此事。并不可偶存此念。小道者、道之发散也。凡一艺一能。为人生日用间所不可少者。皆小道也。即彼足以新人之耳目。畅人之性情。如游戏电影等。变幻离奇。虽无益於人心。又不至为风俗害者。亦小道也。其他声光电化等学。精益求精。至今日震耀全球。国家获其利。人民蒙其福。咸以为天地间一大特色。更无有加於其上者。其实皆小道也。子夏</a>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盖以人各有职。身无余闲。不为可也。然为之亦不害其为君子。正道者、道之常行也。儒家所谓仁、义、礼、智、信是也。持身涉世。缺一不可。四子六经所言。多是正道。道家之感应篇</a>有曰。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前后皆以善恶言。原不出正道之外。故凡欲了道者。必圆满三千功。八百德。佛家之人天教。谓造上品十恶。死堕地狱。中品饿鬼。下品畜生。令持五戒。得免三途。生人道中。修上品十善。及施戒等。生六欲天。修四禅八定。生色界无色界天。耶稣之爱人如己。舍身救世。凡奉教者。每令虔诚祷告。改过自新。得以保此灵魂种子。今其徒遍立教堂。遍传福音。使人知有耶稣。知有上帝。与佛家之人天教。无非同一正道也。斯道也。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即为圣为贤。成仙成佛。亦必由此拾级而登。然后大道方可以成。大道在儒书中。惟周易</a>言之较详。道家之道德清</a>净等经。佛家之方等涅盘大乘等经。皆阐发此道也。新旧约书所言。肇造天地人物之主。及耶稣之身死而复活。能使瞽者明。跛者行。死者生。虽事涉神奇。皆以表大道之妙用也。乃耶稣之门徒。犹谓上帝在我头上。在我心中。而究不明其窍妙。故虽从事耶稣之教。不能如耶稣之灵验者。由只知正道。而未得大道也。盖大道之本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真有不可思议者。而正道却从此出。小道却从此生。邪道却从此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庄子</a>所云。先天地而自生。后天地而不老。子思</a>所云。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实人所难能而可贵者也。夫人者、天地之心也。道之精华所结也。人生虽有智不无愚。有善不无恶。而先即正道之所富当为者。不畏难。不苟安。勇往直前。行道有得。谓之德也。静而无事。贪嗔痴爱。一念不生。为心之德。动而有为。视听言动。非礼必惩。为身之德。德出於家。孝弟慈和则家齐。德施於国。老安少怀则国治。推之天下。大小相维。强弱相恤。则天下自平。约言之。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为好人而已。推言之、能兴实业。以足食丰衣。所谓德本也。能握大权。以除暴安良。所谓德成也。能保种族。以开国承家。所谓德政也。能改一切不良。使国家日进文明。所谓日新之谓盛德也。不得志则虑诸心。得志则见诸事。时以天下为己任。斯谓之大德。有大德而大道自凝。大学</a>一书。大道之纲领也。诚得明师之传授。明德知止。性命双修。及其至也。万教之精微。皆归一贯。位天地。育万物。至诚无息。天崩我不崩。地裂我不裂。乐何如也。吾人幸生大道宏开之时。及时困学勉行。有一分德。凝一分道。即有千分福。有十分德。凝十分道。即有万分福。其尘缘未断者。可享人间之福。随其德之厚薄而增减焉。若进而乃圣乃神。则享天上无疆之福焉。语云、希贤希圣积德也。希天受福也。其视福之在富贵利达者。真有天渊之别。惟过来人始知之。特患人负道德。道德何负於人哉。


    先后一贯之大学


    民国五年丙辰十一月初八日记


    大学一书。内蕴深闳。非聪明圣智达天德之人。难云了解。吾人虽不敢以聪明圣智达天德自诩。然处此讲学时代。对於此等极关紧要之书旨。实不敢轻易放过。而不加之研究。自来解释家。多谓成人之学为大学。但就字面上看。此等讲法。亦似乎有理。若在道上讲。则所谓大学者。决非年龄之关系。盖大学者。大道之学也。大道必由学而致。以其为致大道之学。谓之大学。故其首句曰。大学之道。正经只自大学之道。至则近道矣。为孔子</a>问礼时。老聃所传。其字不过五十有八。而其中含三教之真源。万教之旨归。并大同、进化、归化等世运皆寓焉。所以孔子闻大学之后。即得大道。而知有自身之天命。故系出明明德於天下一节。以开明成己、成人、成物、成天下之次第。而一面即自明其责任之所在。盖实有不能已於言者也。但孔子之责任。已分属於吾人。吾人欲完成此责任。必先实践此功夫。晰言之。既有定、静、安、虑、得、诸阶级。复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条目。似觉千头万绪。约言之。亦无非明明德三字而已。人皆禀一元之理气而生。此一元之理。在天曰道。在人曰德。乾为大明。是人皆有德。且人人皆有明德。人与大学之道相背者。盖不知明德之所以明耳。


    大学之道。须从明明德下手。先明明德。然后方能合道。盖德、实者也。道、空者也。后天之道。先实而后空。非若先天之道。先空而后实也。孟子</a>谓尽其心者。知其性。亦与此同。定、静、安、虑、得。为明明德之命功。然必先之以知止。知止者、止於至善也。书曰、安汝止。又曰钦厥止。诗曰、夙夜基命宥密皆是。至善、人身中之中也。能止於中。而后有定。有定则稳贴。不动不摇。有定矣。而后能静。静则万缘皆了。万事皆空。了与空者。了后天而远先天。空后天而实先天也。此了即真了。不了之了。此空即真空</a>。不空之空。如是者即安。安则乐在其中矣。无边乐景。皆从中现。本来无思无虑。而一觉之明。自见天地非大。吾身非小。无物不与。无处不在。万物皆备於我。而我与道合而为一。乃所谓得也。但此得乃就法上言。仅能了命。不能了性。必也性命双修。而后可以性命双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内圣外王。推行之次第。盖必格去物欲。而后良知不为所蔽。凡意尽息。而后本心乃能发见。己身克修。而后足以起家庭之观感。积家成国。积国成天下。齐治平均为一例事。而绾其枢纽者。则在修身。内圣於此成。外王於此始。故曰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性命双了。内外一贯。乃可以完明明德之量。斯谓之大德。大德者必受命。受道命以行道也。行大德之道也。大德之道也。大德之道行。则大同之事毕矣。乃可以完明明德於天下之量。明明德於天下之量完。而后吾人之责任。乃可谓为完成。自此则入於进化世。为亲民者之事。递至于归化。胥止至善。而后大学之道始完。大学之道。岂易言得哉。大学一书。岂易言解释哉。然学大学之道者。又不可因难而退也。试读其末节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盖恐人之有始无终。特明示人以先终后始也。凡事必有终。乃克有成。矧为大学之道。而可不勇猛精进哉。


    天人一贯之大学


    民国五年丙辰十一月十八日记


    今日讲大学之道一章书。须先要知道。首节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三句。是先天之道。性分中的事。所以躬行实践。完性功之量也。知止一节。是后天之法。命功上的事。所以保凡躯。了凡命。此章书系孔子问礼於老聃。老子</a>举以告之者。至则近道矣。都凡五十八字。由先天说到后天。由后天说至先天。包罗万象。涵盖一切。道蕴无穷。孔子闻道后。乃系出明明德於天下一节。开成己、成人、成物、之实功。无门户之见。有统摄之力。故大学之道。虽博大精深。其造学初功。即从明明德着手。明明德三字。是由先天做到后天。由后天还先天的功夫。即明明德三字。包孕无穷的道理。讲起来亦是说不尽的。浅言之、譬如天秤。明明即天秤之两端。德即天秤之中心。明明与平平相似。一明再明。则澈底澄清。故果明明也必德。德者得也。一平再平。则至当恰好。如果平平也、必中。和中。中者、即如秤之天针对地针。完称物平施之分量。此孔门之心法也。如孔子云。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一贯之心传。亦即尧舜允执厥中之中。尧舜允执厥中之学。即是明明德之实功。


    先天之性与天道。本不易明。果能由明明德的工夫。循序渐进。亦不难穷其底蕴。换言之、明明德又即穷理的工夫。盖道本空空洞洞。原是虚的。德乃由躬行实践而得。成为实的。凡人之言行合道即是德。德如天之北辰。而人道中亦有北辰。北辰即是机纽。在天为天之机纽。在人为人身中之机纽。德又即仁。故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人能与仁相合。则身中之北辰。即能与天上北辰相扣。如磁石引铁。物类朋从。能与天上北辰相合。所谓天人一贯。道得於人。即明明德之把握。故明明德之学。又无人不宜。明得一分。有一分好处。明得二分。有二分好处。人能完明明之量。即是大德。故大德者。得位、得禄、得名、得寿。道不负人可知。在亲民。是纯化的工夫。是由明明德。又进一层的境界。所谓成人之学。儒家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佛家所谓物我同体。普渡众生。在止于至善。是先天完善的工夫。所谓至当恰好。尽美尽善。如孔子之从心所欲不 矩。释迦之头头是道。明明德。既云穷理。亲民诠为尽性。止至善即为至命。学至於此。则先天之性功已了。后天之命功未了。故犹须了命。而知止一节。即是了命的工夫。大易所谓穷理尽性。以至於命是也。知止而后有定。乃收心放心之法。将人心收定。放於至善之地。故孟子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又如老子之抱一守中。


    定而后能静。即是无人相。无我相。恍兮惚兮。万缘皆了。万象皆空。静而后能安。安即乐在其中也。安而后能虑。此虑字是不思而得之虑。即佛家所谓明心见性。性包天地。道家所谓开真慧。天地非大。儒家所谓至诚前知。至诚如神。虑而后能得。即是佛家之见了如来。道家之一得永得。儒家之无入而不自得。此时道即是我。我即是道。语大莫载。语小莫破。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也。


    物有本末。本在先天言。末在后天言。事有终始。以俗情而论。凡人做事。要有始有终。惟修持人须先立定终。终也者、的也、本也。因的而成本。即是万殊一本之本。我之始亦成为末事矣。本既立。任有千磨百折。一往为之。则事无不成。知所先后。是言人贵先明道。明先天。明明德。亲民。止至善。性功之道。而后止、定、静、安、虑、得。履命功之法。云何其故。盖不明乎善。不诚乎身。能明道、乃能躬行实践。而日日近道。能近道、则左右逢源。无处非道矣。此章书包罗万象。难以言罄。今不过述其大略。 若夫其详。检阅圣道丛书。及道听记中。所问答解释之大学。则可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诸生勉旃勉旃。


    师 道


    民国五年丙辰十一月二十一日记


    大道赖人而传。传大道者。为天下之师。师者所以教天下以道。成天下以德者也。但必一言一动。无处不可以为人模范。方足以言师。自世衰道微。为师者在在皆是。其上焉者。尚能范围一二学子於循规蹈矩之中。其下焉者。不过词章记诵而已。不能成己。焉能成人。不能成人。焉得为师。若自以为师。则不过徒袭其名词。而於实际上。则毫无当也。夫民生於三。事之如一。既名之曰师。则等於天地父母。何等尊重。何等高贵。高贵如是。尊重如是。苟无其实。又何从施其辅相裁成。既不能施其辅相裁成。是名虽为师。而实则自欺也。自欺之中。即有欺人之过。而欺人之中。又有欺天之罪。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盖以其所关者大也。孔子周游列国。孟子传</a>食诸侯。为行道也。道既不行。遂传道以教天下万世。而道之全体大用。即具於斯矣。此所以为万世师。书曰、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由是言之。师也者。又上帝之代表也。为代上帝以宣化也。上帝生人。而不能教人。乃作之师以教之。即不啻上帝教之。上帝生人。而不能亲人。乃作之师以亲之。即不啻上帝亲之。上帝能与人之性。而不能正人之性。咸使有善而无恶。乃作之师以正之。即不啻上帝正之。是上帝之爱人。可谓曲成而不遗也。上帝之大功大德。可谓圆满而无憾也。而其责胥在乎师。人固不可不尊上帝。又不可不尊师。尊师即所以重道。即所以尊上帝。非所尊者。专在乎师也。盖师以传道。道由上帝而生。上帝又为师之师。师与上帝。一而二。二而一。不可强分者也。如耶稣云、上帝是我。我是上帝。是谓上帝之外无我。我之外无上帝。故耶稣之教徒。有谓敬耶稣者。即是敬上帝。敬上帝者。即是敬耶稣。亦是言上帝与师。不可强分。我不能见上帝。见师如见上帝。我不能亲受上帝之教。受师之教。如受上帝之教。若违师之教。即是违上帝之教。有未尊师之处。即是未尊上帝。师有责罚於我。即是上帝责罚於我。师道之严。师位之尊如此。吾人所以奉至圣为师表。兢兢业业。不敢有一念不敬之心者。职是故也。我与诸生今日聚会一堂。何敢言师。不过我於孔孟之道。稍知万一。前受师教。亦尝领悟一二。特用以互相研究而已。凡合乎道。协於德。宜於中者。择善而从可也。诸生有一善之长。亦可为我之师。书曰、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即谓此也。然当今之世。师道已久不立。上帝之道。亦久已不明。故情欲之锢蔽日深。权利之争夺愈甚。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以其数则乱极思治。师道当立矣。以其时考之。则人穷反本。上帝之道当明矣。苟有聪明圣智者。出而为当今天下之师。不但我与诸位得亲近上帝。享大道之幸福。即天下人物。一切众生。亦咸沐上帝好生之德。而各得其所矣。据此看来。则师又不得不尊。且尊师即所以重道。重道又所以培至德。有至德而至道自凝。寻见人人君子。个个圣贤。红尘苦海。化为极乐世界。据乱世何有焉。五浊恶世何有焉。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吾於师道亦云然。


    至诚之道


    民国五年丙辰十一月二十五日记


    人生之富贵贫贱。概从至诚得来。虽所得不同。而所用之至诚则一。故孟子云、择术不可不慎。其言外之意。谓矢人有至诚。函人亦有至诚。矢人有至诚。而后为矢人。函人有至诚。而后为函人也。国家之於教育也亦然。教育有方针。方针即其至诚之表示。方针善、则教育善。教育善、则人人可以由正路享幸福。教育不善。必贻害於国家人民。即如外国教育。专讲优胜劣败。富国强兵。方针一定。所以人人讲优胜。大家想富强。想出许多制胜的方法。造出种种新式的兵器。不知这个至诚。若不以道德为根基。就召了天地的恶气。因此战争不息。国家不宁。及其竟也。不至倾覆国家。绝灭人类不止。所以同是一个至诚。看用之善与不善。我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育。乃是至诚之道。即是道德之至诚。奈后人久未实行。是诚一大憾事。盖外国技艺精巧。全是发於一点至诚心。精益求精。乃遂发明形下之器。若中国人果能於技艺之上。复从固有之道德学问。至诚行事。以发皇形上之道。则不特可以安富尊荣。可以治国平天下。并可以下学上达。希贤希圣希天。然今日之中国。所以益流为文弱者。实由读书人不明大道。专用至诚与文章。遂致数千年来。道德精华。隐而未发。然虽专用至诚於文章。犹可以得科名享荣华。若能将孔子之性与天道。切实研究。从此知道明道。修身养性。则视天地万物。如掌上观文。所谓至诚前知。至诚如神。亦是造得到的。而其用功吃紧处。则在毋自欺。即是保全良知良能。良知即是性。良能即是命。性命既全。万物皆备於我。何有於区区名利。况至诚是天地之精华。有一分至诚之善者。即得一分福。如从前读书人。有至诚即可以取富贵。又如当初佛祖讲道。不但天神朝拱。顽石点头</a>。当时受其感化。即时至今日。天下名山。惟佛祖庙宇最多。后世且馨香崇拜之不遑者。无非佛祖之一片至诚渡人心。有以感召之也。可见道德之至诚。其感人捷如影响。然道德之至诚。又何以有如此之感化力。缘人人俱由北辰之分光而生。道德上之至诚。系人人性分中所同具。果行至诚。则至诚之心。贯通北辰。与天上之北辰相合。亦即能与人人心中道德上之至诚相合。所以感而遂通。今之人多半撇却道德。斤斤於讲平权。讲自由。以法律为惟一之作用。岂知若能以一片道德上之至诚心。体古圣人成己成人成物之精意。推而暨之。使人人讲道德。个个行道德。相亲相爱。礼让为国。则世界不期平而自平。不讲自由。无往而非自由。但中庸云。至诚无息。无息者。不息其功也。不息其功。必能耐劳。不能耐劳。即是不能至诚。若能出以至诚。将道德二字认得清切。有坚恒勤笃之心。纵劳苦万端。亦乐在其中矣。例如世人对於儿女。一生心血。都为子孙用尽。何等至诚。此至诚亦无非认得清切。为的是自己儿女。所以如此不辞劳苦。人欲成真作圣。实行道德。亦当如是。今人视道德为迂阔。以至诚为无用。谓以道德至诚对人。人不以道德至诚对己。必反受其愚弄。此言似是。然真以道德至诚对人。则无道德之人。自然两不相亲。因其一系元阳作用。一系阴私作用故也。况夫阳气照临。阴气消灭。邪不敌正。又事理之当然。故人特患不能以至诚用事。若能以至诚用事。而且准於道德。又安患乎何事不成。何殃不解。何福不臻。


    修身之道


    民国五年丙辰十一月二十八日记


    今日是冬至日。乃阴极阳生之时。人落在后天。为物欲所蔽。亦犹冬令之气。闭塞不通。况大道至孟子而后。迄今二千馀年。无人阐发。亦是阴极之象。今时学社成立。开始讲道。如一阳初生。从今日以后。同社诸君。就要知道我虽有此身。皆为后天阴气所凝袭。若不修理。何以复还本来面目。故必以修身为急务。将从前种种。犹如昨日死。以后种种。犹如今日生。虽然、修身之道。言之匪艰。行之维难。其紧要关头。则重在实行。而实行之次第。有许多法门。兹姑举其大凡。第一要破除成见。缘天下义理无穷。一人智识有限。若自恃聪明。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书云、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人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乃为真知。又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可以笃行。如舜称大智。不外好问好察迩言</a>。孔子至圣。入太庙。犹每事问。圣人且如此。何况我辈。二要择师访友。自己成见虽已破除。但於是非之际。未必即能知道真确。就要访求先知先觉之人。为我之师。直谅多闻之人。为我之友。以指导我。以辅助我。如孔子问礼老聃。访乐苌弘。学琴师襄。是其模范。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善恶习尚之分歧。关系於师友者极大。书云、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孔子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言的是要择善而从。三要反身自责。既有师友教训劝勉於我。亦当时时自反。师之所以教谕我。及友之所以规劝我者。果能做到与否。所谓如临师保。如对父兄。然后日有进益。否则因循玩盚。无精进心。无勇往力。虽有良师益友。亦末如之何也。四要改过自新。凡不合道者。均是过。我有过、我即要勇於改过。以铲除旧染之污。改过非徒事后追悔。临事又一误再误。须时常兢业自持。改此一过。以后永不再犯。学颜子之不贰过。方算得过而能改。如是则旧染日除。新机日启。不难日新又新。五要见善则迁。人能勇於为善。然后可以进德修业。即禹闻善言则拜。而天下莫与争能。舜闻一善言。见一善行。沛然若决江河。而重华乃能协帝。勿谓小善无益而不为。而行远要必自迩。勿谓佛法无边不可及。而登高原是自卑。此迁善之法也。六要保全名誉。名誉为人生第二生命。俗言人的名。树的影。孔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故凡奸谋邪行。损名誉的事。万不可做。而保全之法。即不外存心以忠。行事以信。合乎天理。顺乎人情。如太上立德立功立言。并不图虚名虚誉。而实至者。名自归焉。七要实事求是。当此竞争时代。人人固知道讲求实利主义。但所讲求者。无非损人利己之术。事虽近实。而理则全非。盖良心既昧。躯壳徒存。所谓哀莫大於心死。利己适以害己也。故必求其是而行之。尊循矩之道。有益於己。无损於人。并可以利人。恕之一字。所以终身可行。八要讲求养生。养生非必肥甘适口。凡节饮食。时起居。清心寡欲。所谓勿劳尔形。勿摇尔精。勿心为形役。勿认贼为子。斯得养生之道矣。孟子曰。苟得其养。无物不长。又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悉斯义焉。九要常修边幅。所谓修边幅者。非必文绣章施。即在素位而行。自爱自重。正其衣冠。尊其瞻视而已。果系衣冠正。瞻视尊。即子路之衣敝袍。而不为耻。大禹之恶衣服。而不为陋。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得其旨矣。十要谨守法律。法律所以治小人。人若犯了法律。即是自作孽。不可活。非明哲保身之道。身且不保。何以能修。曾子</a>所以三省吾身。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者。即君子怀刑之微意也。诚能准此十则而力行之。则不特身修而家可保。下学又可以上达。将由善信用跻於美大圣神。由成己而并可以成人成物。至为天地完人。乾坤肖子。一身虽小。可以与天地参矣。


    君子与小人


    民国五年丙辰十二月初三日


    尘世上只分两等人。一是君子。一是小人。论来均是人也。同为天地父母所生。各具仁义礼智之性。或为君子。或为小人。何哉。况如佛道两家所说。为君子则上升天堂。得极乐境界。为小人则下堕地狱。受无限苦恼。而孔子亦谓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两者之间。判若天渊。究竟是甚么缘故。概括言之。一由於存心上之差别。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兢兢於畏天命。畏大人。(即指易所称。与天地合德之大人。佛有三十二大人相之大人。)〗畏圣人之言。而又知道谦抑自持。自强不息。如孔子天生圣人。尚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谦谦之怀。溢於言表。是以劳谦君子有终吉。小人则欲败度。纵败礼。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有骄矜自恃之心。无虚己下人之量。如商王受之谓己有天命。谓敬不足行。谓祭无益。谓暴无伤。是以满则招损。天下之恶皆归焉。一由於行事上之差别。君子行事。总以执两用中。不愧不怍为标准。所谓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决不敢逆天行事。故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即在人情上讲。凡上下前后左右。亦期合薭矩之道。不越人情之常。所谓以人治人。虽不中不远。小人则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凡事予智自雄。无所不至。其惟日孜孜者。无非机谋巧诈。行险侥幸之一途。故曰、小人之中庸。小人而无忌惮也。然均是人也。或存心行事。乐为君子。或存心行事。甘为小人。则又何故。原人落在后天。历劫牵连。纯是魔障。如谚云。儿女无债不来。但不知是还债讨债。夫妻无缘不结。但不知是恶缘善缘。儿女夫妻之关系且如此。其他自可类推。而小人则纯是魔心用事。不自作主。如佛家所谓认贼为子。耶稣所谓撒旦主持。内魔不清。外魔益乘之而入。好色则有色魔附之。贪财则有财魔附之。嗜邪道则有邪魔附之。遂致随波逐流。愈趋愈下。终身忧辱。以陷於死亡。君子固亦免不脱红尘中应有之牵连。外来之魔障。但有斩魔之勇。回头是岸。且有时魔愈重而志愈坚。经一番挫折。增一层道念。如大舜之父顽、母嚣、象傲。家庭魔障。未有甚於此者。乃独克谐以孝。浚井完廪。委曲求全。卒能使瞽瞍允若。安富尊荣。成大孝之名。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又曰、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皆所以表明君子斩魔向道之实际。由是观之。君子道心胜魔心。故其存心行事。乐於为君子。小人魔心胜道心。故其存心行事。甘愿为小人。究其结果。还是为君子好。抑是为小人好。就其大者言之。禹稷躬稼。而有天下。羿善射。 荡舟。俱不得其死然。君子小人之分。原有栽培倾覆之别。而世人或以颜子好学而短命。盗跖劫杀而寿考。天道福善祸淫之说。似属无凭。然一则馨香百代。俎豆千秋。世世子孙。享其余荫。虽谓复圣至今犹存可也。一则播恶当世。贻臭万年。虽孝子慈孙。百世莫改。即谓盗跖早已自绝可也。且如岳武穆之尽忠报国。竟为秦桧</a>奸谋所害。亦似是小人反得威权。君子反遭殃咎。岂知至今岳夫子庙宇遍天下。犹凛凛有生气。而各处例将秦桧夫妻。铸成赤身裸体的铁相。跪在岳夫子庙门前边。供人唾骂捶打。可见得君子小人。真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到底逃不得顺存逆亡。馀殃馀庆之公例。况谚云。为人不作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孟子曰。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乐也。是以伊尹耕</a>莘</a>。而乐尧舜之道。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陋巷箪瓢。不改其乐。其无入而不自得。作德心逸日休的景象。非可以言语形容。故人世间。真正的自由幸福。真正的快乐妙境。还是君子。才能享受。而小人则患得患失。焦心劳形。尔诈我虞。作伪日拙。甚或陷於食不甘味。坐不安席。寝数易室之苦况。即如曹孟德死期将至。犹有七十二疑眆之经营。其平日焦虑情形。益可想见。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於君子小人。苦乐之分。真可谓描写尽致。既是坦荡荡。即不言天堂。而君子一生。已经造到了天堂极乐境界。既是长戚戚。即不言地狱。而小人一生。已经沉沦地狱黑暗道中。孰得孰失。孰利孰不利。岂不又显而易见。故即为现世主义。快乐主义打算。亦不可不勉为君子之道。遏绝小人行为。且小人不但不可为。并且不可近其人。丹朱以朋淫于家而殄世。商纣以昵比匪人而丧邦。古今来亲小人。而亡国败家丧身者。何可胜数。故圣人教人。远佞人。毋友不如己者。若是自己想造成君子。尤先要亲近君子。孔子步亦步。孔子趋亦趋。有颜子尊师重道之忱。斯能完克己复礼之量。故圣人教人。就正有道。择善而从。顾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后天气数之中。阴阳善恶。原是对待。无君子不足以见小人。无小人亦不足以显君子。故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造物无心。一任人之自取而已。


    修道须知


    民国五年丙辰十二月初八日记


    太上云。人身难得。中土难生。大道难闻。由我辈现在看起来。人身难得今已得。中土难生今已生。大道难闻今已闻。又值道运宏开。太平幸福。不久即可以享受。此等大造化。实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何以见得道运要宏开。谚云大道三千年一开花。五千年一结果。而尧传舜以道曰。允执其中。舜则重华协于帝。是中道之华开於尧舜时代。至今已四千余年矣。律时考数。当然有个结果。况夫否极则泰来。於今的世界。已经算得是乱到极处。人人都有一思治的心理。即是据乱世之后。自要现出升平太平的景象。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中庸曰、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今其时矣。夫莫不尊亲。即是天下归仁。物结实则精华全收聚於仁中。天下归仁。非道运宏开。大道之结果而何。故世人每谓生在积弱之中国。又当乱离之世局。辄以我生不辰为叹。吾则为生在现时。又生在大道渊薮之中国。(大道含三。儒释道是也。儒道皆发源中土。佛亦明於中土。)真是吾人莫大的造化。正谓此也。且比较言之。益可见矣。当天地闭。大道隐的时代。虽以至圣先师之栖栖皇皇。席不暇暖。佛祖之讲经说法。垂四十九年。耶稣之阐明上帝真道。聚徒传教。而或以韦布终身。或以缘尽归隐。或以杀身成仁。天下滔滔。莫之或易。究不过空留一普度众生。博爱人群。治国平天下之宏慈大愿而已。岂圣人之本心哉。亦时运之莫可如何者。故曰道之将废也欤、命也。今则物极必反。小往大来。天地交而万物通。(如四海环通。物质文明。)上下交而其志同。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之机运已著。若使人能宏道。穷则独善其身。以度一己。达则兼善天下。(如现世界。始可谓之天下。)以度众生。举释迦如来。所欲度未尽者。乃代为之度尽。此不特佛愿可了。而尽己尽人尽物。天地化育之愿。亦可了矣。先之以诚意、正心、修身。完内圣之分量。推之於家国天下。极外王之功能。举至圣先师。所有志未逮者。乃能见诸事实。此不特东周可为。至修己安人安百姓。世界大同之治。亦可为矣。是以讲大修持人。非是得一诀、执一法。闭户自修已也。设若自修可已。而鹿鹤龟蛇等。至蠢之物。只是得天然的调息一窍。尚可长生於世。人纵能如鹿鹤龟蛇等之调息长生。块然徒存。所谓寿同天地一愚夫。终不过一守尸鬼而已。有何益哉。必要明白大道。不为法执。不堕顽空。不泥小道。如太上之立德传道。佛家之六度万行。儒家之明明德於天下。然后可以尽性至命。为君子儒。证无上菩提。成如来佛。归根复命。了道还虚。生今之世。成今之人焉。必规规於入山必深。入林必密。离父母。抛妻子。绝世事。静坐孤修。以妄想成佛作祖。希圣希贤。则惑之甚者也。中庸曰、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人事未尽。岂有能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之理。又曰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我相未忘。岂有能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之理。世之讲修持者。盍省诸。


    忠 信


    民国五年丙辰十二月十一日记


    忠信二字。为道德之先行。盖道德体也。忠信用也。有体有用。道德乃完全无间。故孔子云。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然孔子所言之忠信。道德即在其中。即单以忠信言之。人决不可无信。如对於无知识之小儿。有所许与。若一二次失信后。即复有所许与。小儿且怫而不顾。再证以国家之大。欧美所以富强。皆一信字致之。反而观之。若国家对於人民。动失信用。则政令不行。必且益流为贫弱。岂但贫弱而已。可断言国失忠信。国必灭。家失忠信。家必亡。人失忠信。身必不能生存。盖忠信在人。如植物之仁。植物仁存。种之乃发荣滋长。植物仁亡。虽具有皮肉。种之必不能发生。人失忠信。亦终归淘汰之列。民无信不立。此之谓也。曾见有一中国人。欲与一某西人立守信契约。某西人拒之曰。立守信契约易。践守信契约难。故不敢从命。而中国人则谓可姑且立定。至果不能践约时。可再为变通。某西人乃益拒之。吾观此一事。益恍然於中西人强弱之所由来。且信字关系之大。即於银行钞票亦可见。人莫不贵重现金。有舍现金而珍藏钞票者。以其有信用也。若国家果有有道德之人。出而昭大信於天下。则钞票悉可代金银。若进而人人以信相交。则一言九鼎。并钞票可以不用。至以忠信行之道德。动而应酬事物。见善则迁。有过则改。静而涵养本原。性光日发。命阳日生。动静交养。天地人可合而为一。易曰、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是以自天之。吉无不利也。可见忠信二字。实为讲道德之第一要件。现在社内诸生。悉能完全忠信。此不特学社幸事。要即光辉大道之动机也。


    孝行与淫恶


    民国五年丙辰十二月十三日记


    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这两句话。实在是天经地义。人人皆宜三复。我辈讲修持人。尤须牢记。孝何以为百行之先乎。盖人为父母所生。试思呱呱堕地。父母即为之湔濯。为之乳哺。惧其不育也。寒暑乾湿。细心调护。虑病防危。无所不至。及稍长则延师教诲。或送入学校。以冀其将来有所成就。既壮则为之完婚授室。尤恐其衣食未丰也。复不辞劳苦。奔波为之。居积以遗之。终百年不满之身。固无时不为儿孙谋。诗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此德不报。何以为人。而报此德者。即谓之孝。人果能行孝。便能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不犯上。不作乱。小则为一乡一邑之善士。大则为治国平天下之圣贤。所以孝为百行之先也。淫所以为万恶之首者。盖淫之一念。为万恶发生之源。当邪缘未遂之初。必生种种幻想。巧设机谋。以冀其成。苟有阻碍之处。必谋所以去之。虽至於杀人放火。亦所不惜。所有恶念。均由此起。所有恶业。均由此成。此犹是生一淫念之关系。若果有淫行。则其造孽。更当如何。试思我淫一妇女。不徒此妇女之贞操。为我所破。并且辱及其先人。辱及其翁姑父母。丈夫子女。败坏其清白之家声。虽有孝子慈孙。都难洗净此种秽迹。或被淫之妇女。翁姑不以为媳。父母不以为女。丈夫不以为妻。子女不以为母。至於羞愤而自杀者有之。至於离婚</a>兴讼。累年不结。倾家破产者有之。初本只犯一淫恶。其继则恶中生恶。作出无数之恶。所以淫为万恶之首也。善行既莫大於孝。则凡由孝行所生之福泽。自然享受不尽。恶行既莫大於淫。则凡由淫恶所得之罪孽。自是幸免不得。然孝德虽大。而不可自恃。人苟有犯淫之事。即令积有孝德。亦足以使之归於消灭。淫恶既重。则更不可不自悔悟。人虽有误犯淫恶之处。如果能诚心行孝。亦不难以解免。盖惟孝可以解淫恶也。但此语不可误会。前此有人谓惟孝行可以解淫恶。而听者误会。以为淫恶既有解法。则淫无妨碍。竟有有意犯淫者。不知所谓孝行可以解淫恶者。是说淫恶为极大之恶。非有极大之善。决难解脱。正谓其恶之不易解也。此犹是对於误犯者言。若有意犯他。便实无从解免。淫为恶在红尘界中。犹不觉其关系之大。因红尘世界。原是消福的地方。即是消前根祖德的地方。据古人功过格所评。一次犯邪淫。有三十过。即是消去三十功。易曰、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迭次犯邪淫。不过消至前根祖德净尽。灭亡而后已。若在修持人。一动淫念。决非仅消却三十功。可以了事。修持所以养清明之气。气清明则上腾。佛家所谓上升天堂。儒家所谓君子上达。淫念系阴浊之气。阴浊则下凝。佛家所谓下堕地狱。儒家所谓小人下达。故一犯邪淫。则阴浊之气交感。直胶结於灵魂种子中。虽经无量劫修持。洗刷难净。此即是孝德之源头。有了污点。无论此恶不能以孝解免。即所谓孝者。早已缺而不完。欲其成真了道。与南辕北辙何殊。佛家学问。重在断淫。而淫生於爱。爱原於情。故道家学问。极於忘情。(太上忘情。)道两家讲修持。往往撇却人事。遁入深山者。即是於戒淫法门。兢兢致谨也。惟儒家重人道主义。离不脱尘世。并要在尘世上建立功业。以完全人道。即离不脱男女的关系。故必设妻孥。序夫妇。於不能断绝色念之中。取节制之法。一方面可以完全人道。使宜於下学。一方面不至污没性灵。使可以上达。故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其夫妇有别之别字。实饶有至趣。别训分别。亦训特别。惟其特别。故夫妇的关系。非寻常之色念可比。惟有分别。故须慎界域。而不可滥为侵犯。禽兽之所以与人殊者。即其牝牡之无别也。人若夫妇无别。则与禽兽何异。是不必待其死后变畜。固已人面而兽行矣。夫妇有别。则夫妇之道正而家成。有夫妇而后有父子。夫妇道正。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所谓孝也。夫妇有别。何淫之有。真有孝行者。决不至於犯淫。故犯淫恶者。决不足以言孝。是以孝与淫之关系。就性灵上言。惟孝德可以解淫恶。而就行为上言。戒淫行。实即所以成孝德。可不慎哉。可不勉哉。


    人生与道德


    民国五年丙辰十二月十四日记


    天地间何以惟人为贵。盖人为万物之灵。心性中含有道德的种子。行为上又知道讲道德。故可贵。孟子曰、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几希。几希之间。即道德不道德之分也。或以讲道德为迂阔无用。岂知道德二字。非等寻常。道乃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根源。道未生以前。并无天地人物。故太上谓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强名之曰道。近来科学家。以为人是由猿变成的。听起来似属新奇。然试问猿又是从何物变成的。推而极之。则莫知其所以然。而莫知其所以然之处。即是道。故曰一画开天。二画辟地。三画生人。三生即是道生。但人只见得人生人。若谓道生人。似属茫渺难信。不知天地未辟以前。其精华则凝聚於虚。天地既辟以后。其精华则钟毓於人。道既化生人。而精华钟毓於人。则人为道之寄托体。道无权。而人有权。故曰人为天地之心。因之人遂生人。其实仍是道生人。(法华经授记品。谓宝明劫世界善净国。无诸恶道。亦无女人。一切众生。皆以化生。亦道生人之证。)即以现在论。人原是父母所生。试问父母何以能生出人来。则将应之曰。是由交感而成。然交感何以有成有不成。且人之耳目口体。五脏六腑。在母腹中。何以安排得毫厘不爽。妙不可言。仔细想来。其中必仍有一个无为的主宰。所以不期然而然。此无为的主宰。即是道的主宰。必有道。然后人能生人。生生不已。顾道是虚的。德是实的。必道德合一。其作用乃益显著。譬如积德之人。则能感动道之元气。其子孙自然昌旺。无德之人。不能凝集道之元气。其子孙自然衰落。无凭而有凭。人之所以不可须臾离道德也。或又问曰。讲道德之人。亦要穿衣吃饭否。若仍要穿衣吃饭。则衣食似较道德为尤急。庸讵知人之衣食。亦是从道德中积累来的。考之佛家之言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故凡现在世间上作官的。有钱的。乘坚策肥。作福作威。方且洋洋得意。以为是自己机谋巧诈。会打算、善钻营、所得来。究其实、连这点机谋巧诈的聪明。皆是前根祖德所培养出来的。不然同此耳目口体。同此心性思虑。何以运用出来。有灵巧的。有不灵巧的。其所以有灵巧不灵巧之区分者。实关於前根祖德培养之厚薄。前根祖德培养厚者。则禀受道之阳气厚。薄者则禀受道之阳气薄。禀受道之阳气厚。则聪明智巧过人。并有时谋得富贵。禀受道之阳气薄。则聪明智巧不如人。甚且冻饿而死。文昌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释迦佛曰。吾自无量劫修来。今得成佛。可以证前根之不昧。孔子天生圣人。固系明德之后。于公治狱多阴德。其子孙遂高大门户。又可以证祖德之渊源。故果其前根福德修积得厚。即不用机谋巧诈。仍是要得富贵。否则虽日日运动。时时焦劳。仍是不能得。孔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即是表明这个道理。且就世俗一般人心理上考察。凡由贫贱而得富贵之家。人恒追称其先代积有厚德。由富贵而致败亡之家。人亦追咎其先代多行不义的。可见中国素为道德的国体。又历史习惯之莫能外者。今世界各国。讲富强。讲竞战。以为非武力不足以服人。非法律不足以治国。自表面上看起来。似属弱肉强食。为天演之公例。然甲国精究枪炮。乙国亦精究枪炮。丙国扩张海陆军。丁国亦扩张海陆军。数十年来。制造杀人之器械愈精。感召天地之杀机愈甚。一旦强者与强者争斗起来。非至杀人盈野。杀人盈城。两败俱伤不止。盖郁极必发。天道之常。杀机内蕴者。天必终以杀劫偿其愿。故古人谓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又谓强梁者。不得其死。今回之欧洲大战。牵连十馀国。凡国中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之男子。悉驱之效死於战场。靡费数千亿。捕虏数百万。正如谚所谓恶人遇到恶人磨。后果前因。毫厘不爽。人每羡欧人富强。可以横行大地。吾方虑欧人杀戮频仍。永无底止。有求为文弱。而不可得之一日。中国虽然文弱。而近年来数次革命。皆不至走於极端。不数月而即告平定。可见文弱有文弱的好处。亦是中国古来先圣先贤。止戈为武。礼让为国之遗风。犹有存者。质而言之。即古先圣贤崇尚道德之遗风。一线未绝。隐以维持收拾於其间。就此比较起来。我孔子齐变至鲁。鲁变至道的说法。真可谓深思远虑。非井蛙之见所能及。至於讲共和。讲自由。讲平权。以法律讲起来。由是彼此画界。互相防卫。人人各怀一不肖待人之心。常有疑忌不安之状。若以道德讲起来。讲信修睦。型仁讲让。行让路。坐让序。耕让畔。彼此互相谦让。毫无芥蒂。寻至人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乃谓之真共和。真自由。真平权。故世界一日未至於大同。以法律补道德之不足。未始非因时制宜之一助者。竟以法律抉道德之藩篱。则倒行逆施之甚者也。故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顾道德何以有若斯之效验耶。原道德系人人固有之良。不过君子德风。小人德草。例如一家家长。素重道德。其家仆役。未有不循规蹈矩者。一家然。推之国家天下。亦莫不皆然。其始多数之人。或见有权位者之实行道德。乃姑假之以求容。久假则相习成风。日进於道德矣。若在位之人不讲道德。则人之尤而效之者。殆有甚焉。故曰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势所必至。理有固然也。且道德为天地的元气。无所不周。无所不容。即如行乞的小儿。尚知道呼人为积福的老爷。行好的善人。可以升官。可以发财。虽是奉承乞怜之语。亦足见道德为福命源头。尽人皆知。世或有作善不昌者。必其犹有馀殃。殃尽必昌。亦有作恶不灭者。必其犹有馀德。德尽必灭。故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又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天道是何等的谨严。又试观日之冬至转长。夏至转短。月之三五而盈。三五而缺。天地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数千年如一日。孰纲维是。孰主宰是。莫非道之流行而节序也。道之流行节序。天地日月之大。尚不能违。而况於人乎。特人日在道中而不知道。以为是自己的聪明有用。犹鱼在水中而不知水。以为是自己的鳍尾有用。岂知涸辙之鱼。鳍尾犹在也。而焦烂立见。失道之人。聪明犹在也。而败亡随之。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今在座诸君。既来道德学社。研究学问。是已知道德的好处。既知道德的好处。便要立志修道培德。盖人生不过数十寒暑。千事劳心。万事劳形。皆是为耳目口体。声色香味。须知耳目口体。声色香味。如梦幻泡影。转眼成空。惟有修道培德。小则可以却病延年。大则可以成佛作圣。灵魂种子。可以永远不灭。大体小体。一视人之适从何如耳。或谓道家说长生不老。佛家说不生不灭。儒者之道。专重伦常。固不若是其神妙也。然孔子不云乎。仁者寿。故大德者。必得其寿。又曰、吾见有蹈水火而死者矣。未见有蹈仁而死者也。岂不是长生大道。岂不是不灭真诠。因为后世俗儒。往往好读书。不求甚解。所以反将儒教的范围。说得小了。亦是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孟子以后无传人。学者不得其门而入的缘故。要实在讲起来。三教圣人。同此道德。同此修性修命之不二法门。此犹就灵魂不灭之真理言之。即身体亦何尝不可长存。试考之动植两界。龟鹤寿可千年。花木炼成精怪。何况於人。岂反不如动植物之足以自保乎。其所以人生不过寿百年。人生七十古来稀者。由於劳形摇精。无事自扰。素失养生之道也。苟得其养。黄帝</a>大年。彭祖八百。岂曰荒渺难凭哉。


    真性与作事


    民国五年丙辰十二月十九日记


    庄子云、天地非大。吾身非小。夫吾人藐然之躬。何敢与天地比。因天地人物。原是一性所发皇。性道本足以包罗天地。人禀上帝降衷之恒性。虽处天地之中。实可充塞天地。并可以超出天地之外。以位天地。人之真性。是光华灿烂之物。毫无一点渣滓。孟子所谓性无有不善者也。特人作事。多不以性作主。而以情作主。只知为己。不顾他人。为己即有损人之事。而损人即是损己之德。其实终於害己。以性主事者。纯是为人。如道家之立德立功。佛家之六度万行。儒家之成人成物。平日广行善事。至一旦功德圆满。可以超凡入圣。初虽为人。其实乃是真为己。以真性主事。则与天上之北辰相合。凡天地所生之物。均能享受。以情主事。失却真性。即是昧天良。即便丧福命。世间上有人要穿不到身。要食不到口者。皆是任情为恶之报也。夫人既为天地之精华。持万物皆备之躬。岂反有衣食不足之理。其所以然者。皆不道德之故。苟能体行道德。则天地精华。自然全付於人之身中。小而言之。积善有庆。一生吃着不尽。大而言之。富贵寿考。荣及累世。再进而加之以学问。并可以希贤希圣。可以前知先觉。可以通神入化。到了此时。世人以为希有。不知仍是固有之良。扩而充之耳。并非奇异外铄之事。造成这个功夫。方可以说是尽人合天。尽了人事合天道。去了凡情合天性。所谓人欲尽净。天理流行。这时候无论何事。一办即成。论说凡事之成与不成。本有天命的关系。天之所定。人不得而夺之。故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然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亦视作事者。与天命之向背何如耳。粗疏的人。不知天命为何物。办事不成。自不待言。即貌似精明。而临事糊涂者。亦不能成事。尝见之平日坐谈。却似凡事皆能。及至真正当事。则束手无策。因此等人。都是善根浅薄。虽小有聪明。而不知涵养。不知历练。每一做事。先动情火。情火一动。则真我不能作主。魔障即乘之而入。有了魔障。便颠倒昏乱。安能成事。孔子所谓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是从君子小人的才德。两方面看出来的。俗言英雄貌粗心里细。也是个君子。会说不会做。也是个小人。但英雄作事。虽是粗中有细。究竟还有一个粗字。有时能成大事。有时能坏大事。到底不如圣贤作事。决无坏事的。如孔明</a>一生谨慎。即是圣贤的程度。试观戏剧中演空城计。兵临城下。犹能从容自得。手挥五弦。虽是今人揣摩形容。故意做作。而即此实可以想见当日孔明之镇定功夫。如此之镇定。是假装不来的。倘非平日学问功深养到。何以能如此。人必到此程度。乃算内圣外王。两面都到。内圣是真性的事。外王是作事的事。必先有内圣。而后有外王。亦有了内圣。自然有外王。不能躐等。亦勿庸假借。而涵养真性。是内圣之功夫。真性发皇。见之於行为。是外王之事业。其道维何。亦求其在我而已。非有求於外也。


    说 缘 法


    民国五年丙辰十二月二十七日记


    今日在座诸君。皆是有缘的人。在儒家则谓之遇合。释道两家。则谓之缘法。古云、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觌面不相逢。这两句话。实在包含有至理在内。盖凡事有因乃有果。而因果循环。毫厘不爽。故俗言种麻得麻。种豆得豆。种甚么因。则收甚么果。断未有种麻而得豆者。亦未有种豆而得麻者。天道谨严。於此可见。但天道原</a>是无心的。靡不听其自取。即如麻豆。仍是随其所种而生长之。成就之。并不存有半点私意。物类且然。何况於人。施报之间。岂尚容有几希假借之馀地。故佛家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儒家则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虽一则就三生说法。一则就现在说法。要皆是劝人慎出尔反尔之微。多留些行方便得方便的地步。今试举例证之。亦可窥缘法之一斑焉。昔有一某甲。同其师兄出外游方。适当六月炎天。口中乾渴。见路旁有一瓜棚。想上前买一个瓜吃。瓜棚内出来一少年。大骂之曰。你莫非要盗我的瓜。某甲答、谓要向你买一个瓜。那少年说。我卖千卖万。不卖你这个秃驴吃。某甲心中想道。我们出家人。只是结善缘。结善缘。如何遭此无情礼之事。其中必有缘故。转瞬又来一个某乙。志气昂昂。往前行走。那卖瓜人。即上前满面欢迎。谓这位大爷。莫非要买瓜。某乙曰、我虽口渴。但是身中无半文。如何敢买。那卖瓜人曰。我行方便。送你两个。其情如曾受过重恩一般。待某甲因乘便向某乙问其来由。某乙曰、这少年素不相识。不知何以待我如此亲切。又送我的瓜。那时某甲终亦不解其故。因回到院中。将以上情形诉之於师。其师曰、尔前在平和县见解一犯人。因说此人是该死的。其罪人反目视尔。就与尔结了恶缘。今得瓜之某乙。当时亦同尔在一处。乃说此犯人真是可怜。其人转目视之。觉得感激不尽。此处就结了善缘。至今二十馀年。这卖瓜人。就是那犯人转生的。但彼亦不知从前的善缘恶缘。因他在家中昼寝。他父骂他起来看瓜。尔等到瓜棚时。其心正在抱怨。忽见尔看其瓜。因之无故乱骂。及后心悔。正遇那人来到。故他甚表欢迎之情。又送瓜与他。由此观之。中间虽具有人情。亦是天道自然赏罚。故人生在世。缘法之关系极大。佛家常教人结善缘。良有以也。


    除我见


    民国五年丙辰十二月二十八日记


    回想元在四十年前。自恃聪明。目空一世。以为甚么叫圣贤。甚么叫仙佛。孔孟不过一教书匠而已。佛老不过一迷信家而已。以外之教。不过妖言惑众。借教求衣食而已。甚是扬扬得意。无法无天。后将孔子之书。仔细玩索。又经过寻师访友。学佛教、学道教、学耶教、学回教。一切艰苦折磨。方知道当年自恃聪明。实由於不明道德之故。井蛙之见。殊属非是。夫天地之大。何地无才。理驳千层。无有穷尽。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人在天地之中。如沧海之一粒。苟眼光如豆。不明大道。而妄为淆乱是非。真是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未有能完人生之本量者也。况天下事。有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道理。必知道行道之久。然后真是真非。乃能一见了然。无人见。并不存我见。即凡立一教。行一道。诚能洗除一己之成见。而无有嫉妒心。其教自能久存。后世亦无有竞争。不然、有了我见。内藏私心。你说我不是。我说你更非。遂启门户之见。开竞争之端。如耶稣当时。因犹太人信多神教。杂乱污秽。耶稣欲救其弊。乃本上帝仁爱之心。曰信我得救。信我云者。谓信我之真道也。而谟罕默德之时。人不合群。如一盘散沙。故教人合群之法。谓要认得人有真我。真我者、人人同具之本性也。果认清真我。自然万物一体。夫耶回所说。各有真道。亦原对症发药。不得不如此。乃传之后世。遂以假我来冒真我。假我者、一身之私情也。私则不公。只在我字上讲究。遂生出争胜之心。酿出百年神圣大战争。且不独与异教人相争。即同是耶稣门徒。又新教与旧教相争。要皆一我字误之。中国儒释道三教。数千年并行不悖。虽有时互相诋毁。究未尝以干戈从事教争者。实因孔子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佛祖之无人相。无我相。老子之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即因三教圣人。均无我见故也。当今讲共和。讲自由。无论行教不行教。存心作事。必要先除我见。集众思。广众益。大家维持道德。始算得谦谦君子。不然自以为是。学问终无上达之期。又如秦始皇</a>。有了我见。其得天下也。只顾一身之安乐。不与天下人同好恶。且迷信方士之说。欲得长生不死神药。传之一世二世。以至万万世。其自为计。诚得矣。乃行至沙邱。而一身亡。传至胡亥。而天下亡。费尽满腔心血。不料转眼即已成空。且留一个万代臭名。为我而反以害我。其愚孰甚。若我先师孔子。当初并无一我见。并无一为子孙谋富贵见。然数千年来。人人奉为师表。其子孙所居地点。亦数千年来。未有迁移。福禄绵延。永享弗替。且孔子不独於富贵无我见。其学问亦无我见。尝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又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正是学无常师。主善为师的实际。因学问无我见。故其教育亦无我见。所谓有教无类。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且不独教育无我见。其政治亦无我见。故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遂造成一大同世界。讲共和。讲自由。孰有如孔子者哉。孔子之谓集大成。真不虚也。我辈纵不能实行孔子之道於万一。亦当学孔子之下学。先除我见。夫下学者。上达之基础也。


    一贯之道


    民国六年丁巳正月初六日记


    谚有之。秀才讲不得一字。言虽近谑。却有至理在内。盖人果能认清了一字。即是得了道。何则。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贞。物得一以成。这一字的道理。何等广大。又何等精微。即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犹自谓蚊虻饮海。未尽其千万分之一。讲起来。岂是容易说得透的。今姑就一字之变化。约略言之。一字变化则成圈。(○)圈内生出五行。(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有了五行。即有生克。有对待。有因缘。人一落在此圈内。遂致七情六欲。憧憧往来。世世生生。轮回不息。不能逃出圈外。佛家谓之火宅。又谓之苦海。遂发起一种慈悲普渡的愿心。无奈泯泯棼棼者。终日醉生梦死。并不知道回头是岸。古来惟明道之人。进德修业。不为情欲所薰染。用能在尘出尘。在俗脱俗。超出此圈。而变为中。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其此之谓欤。缘一之变化。由上成一圈。由下亦成一圈。一则平横於两圈之间。(○○)上一圈为北辰。真阳所在之地。其气向外射。所谓一本散为万殊之本。下一圈为世界。阴气所注之地。其气重浊内凝。即前所谓红尘苦海。人欲脱离苦海。上通北辰。其方法惟有将此平横之一画竖起来。贯在圈中。穿出圈外。即君子立命之学。即成为中字。可以顶天立地。(天中地)孟子所谓浩然之气。直养无害。则塞於天地之间。易所谓与天地合德之大人。中庸所谓参天地之至诚。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悉此中之作用。盖中为天下之大本。故尧传舜曰。允执其中。舜传禹曰。精一执中。老子曰、抱一守中。孔子曰、乐在其中。即人能得此一画。(|)如颜子之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自然澈上澈下。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先后天一贯。)苦海变为极乐。红尘化为青城。於超凡入圣乎何有。特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顾日用而不知者。人自受气成形而后。乾坤颠倒。阴阳易位。头上有三连属乾。尾闾有六断属坤。以后天之理来讲。天尊地卑。其势本顺。而易经</a>卦爻。则天地为否。孔子系之曰。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又是甚么缘故。凡人天门宜开不宜闭。闭则无明翳障。隔断祖气。乾卦居上。谓之天门。紧闭地户。宜闭不宜开。开则人欲横流。充塞仁义。坤卦居下。谓之地户洞开。地户开故为恶易。天门闭故为善难。是必用儒家知止。佛家三观三止。道家观窍观妙的工夫。将乾坤再为颠倒。开天门以通天理。闭地户以遏人欲。至人欲净尽。天理流行。自然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复还人生本来面目。故易谓之地天泰。孔子系之曰。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此物此志也。惟道本无象。倚人而行。故曰人能宏道。人能宏道者。至德凝至道。道通为一之谓也。易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知此言者。其知一贯之道乎。


    上帝好生之德


    民国六年丁巳正月十三记


    人生天地之间。当知凡事皆由无而有。无为本天地万物之主宰。故曰无名天地之始。在中国群生。各完其量。虽曰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而其精神之发皇於外者。则固有可见可闻者在焉。试仰观於天。日月星辰系焉。风云雷雨。神妙莫测。谁为为之。曰上帝精气神之散殊也。俯察於地。山川河海。万物载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行物生。丝毫不爽。孰令致之。曰、上帝精气神之磅礴也。假令天地万物。无此精气神以为之主宰。则天地失其高厚。日月失其光明。万物失其生成。所谓易不可见。(生生不已之谓易。)而乾坤或几乎息矣。惟人亦然。凡耳、目、口、体、知觉、运动、之显见者。非是耳目口体之能为。乃精气神之运用也。假令人身之精气神失其运用。则形固与槁木同朽。心亦若死灰无灵焉。是知有形有象之品物。悉是无形无象所化生。即凡宇宙之精华。其随在显著於事事物物者。何一非至神至妙之表现乎。惟其神妙莫测也。是以耶稣有云。人人心中。时时有一上帝存在。其所谓人人心中。时时有一上帝存在者。即孟子所云。人之良知良能。阳明所谓之良心是也。背一己之良心。即是背上帝之真道。夫上帝原属万能。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请以西人所言者证之。耶稣经典有云。上帝站在水面上。说生天就有天。是为第一日。说生地就有地。是为第二日。说生人物就有人物。是为第三日。七日而将天地万物造成。其所言上帝万能。似属难信。然与中国一画开天。二画辟地。三画生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适相符合。则其中固有至理存焉。若夫除我以外。别无上帝之说。似着我相。然亦是耶稣坚人信心。不得已之权智。非必如后世传教者之执泥不通也。至尊称上帝。为独一无二之主宰。犹之回教尊称上帝。为惟一之真神。一方面所以辟当时多神教之谬。一方面实以探大道之源。(大道之原出於天。即是出於上帝。)可谓善言上帝者矣。夫上帝无二。故道亦无二。有二者、非真道也。真道由中而出。中者、无极之体。太极之用。阴阳之理。万物之始。在天为北辰。在人为性命。故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又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然则天之命。人之性。固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故曰、人为天地心。万物莫不统於上帝。即万物莫不赖乎人。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诚能本天赋吾人之至性。神而明之。扩充而光大之。庶足徵耶稣所云。上帝在我心里。我在上帝心里者。实属见道之语。而不我欺也。何者。人之本性。即是人之真神。真神者。人之主宰。亦即上帝为我心中身中之主宰是也。知上帝既为我身中之主宰。即当知所以重之。我能尊重一身之主宰。即是我爱上帝。则上帝方能爱我。人能为上帝所爱之人。即是上帝之爱子。天地之完人。举凡吾人所受上帝生育成全之德。如视听言动。心思才力。种种功用。种种能力。悉如人愿以相偿。其恩爱於吾人者。不可谓不大。而上帝恩爱人类之心。犹不仅此也。又复为人谋生后种种之利益特生万物。以备人生饮食、衣服、居住、一切所需。於此益见上帝爱人之德。全人之功。殆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者矣。然则上帝既降恒性以生人。又生万物以养人。凡为人者。岂可虚生斯世。不知所以敬祀上帝乎。敬祀之道无他。在躬行道德。实践伦常。以保全其良知良能而已。人能保全其良知良能。即是敬祀上帝。亦即所以报答上帝。否则昧良心而作非礼之事。即是违背上帝。人苟违背上帝。岂可逃上帝之责罚乎。诗云。上帝临汝。无贰尔心。二心者。即昧良心而叛上帝者也。昧良心而叛上帝。自当罪上加罪。尝见人之作伤天害理之事者。上帝每假雷霆之威以警之。(今人谓雷殛系感电固矣。然知其一不知其二。当别论之。)人之存心合道。作事由中。能顺上帝之命者。每锡之以福。此犹生前之感受。而非身后之果报也。身后之果报维何。即上帝所设之天堂地狱是也。如谓身后之天堂地狱不可见。则可於现世之能见者证之。例如前根祖德深厚之人。得位、得禄、得名、得寿。内享室家康宁之福。外受社会尊仰之荣。如此境遇。即是天堂之乐也。若夫乞丐之子。衣食不给。终至饿莩而后已者。此即饥寒地狱也。鳏、寡、孤、独、废疾、贫穷、而无告者。此即苦恼地狱也。又若不逞之徒。千条犯禁。一旦罹刑亡身者。此即刀山地狱也。他若牛马羊豕等等。生既被人驱使。死后被人宰割者。皆属前世为恶之人。今生乃被上帝罚至畜生地狱。受尽无穷之痛苦。使人明善恶因果之理。触目惊心。有所戒惧。以为未来堕入恶道者之鉴。所谓能爱能恶。而又恶以成其爱者。何莫非上帝之慈悲也。吾人既受上帝生成之恩。即当清心寡欲。谨言慎行。随时随地。默契上帝。所以报上帝好生之德。亦即所以拔地而升天堂也。


    机谋与巧报


    民国六年丁巳正月十四日记


    人有机谋。天有巧报。感应之自然也。缘机谋之所由来。亦由道德而生。道德不良者、机谋也。假道德以损人利己者、机谋也。如有一等人。处於人群之中。窥察人之心意。看你之趋向为何。如你之趋向在道德。彼即假道德而用其机谋。如你之趋向在银钱。彼即假银钱而展其狯智。此等人在外面看来。似乎可信可靠。但详审其用心之隐微。纯是机谋。纯是奸诈。苟或不慎。即落於圈套之中。世间上无故而受人圈套者。岂少也哉。试想以机谋假道德。尚可以愚弄他人。如去其机谋。而用固有之道德。而曰不留名千载。馨香百代者。断断乎未之有也。但能用机谋之人。亦能享点红尘中之福气。何也。 无智之人。定用不来机谋。又能用机谋之人。苟无勇以助之。亦不能收机谋之效果。由此说来。能用机谋之人。即是有智有勇之人。智以生之。勇以成之。机谋一成。大则可以获富贵。小则可以肥身家。惜无仁以保之。不过如梦幻泡影。旋得之而亦旋失之也。此何以故。因由机谋所得者。乃天地之浮阳。不能固结。终必有失之之患。亦天之所以巧报也。如秦始皇焚书</a>坑儒。收天下兵器。为子孙帝王万世计。可谓有机谋矣。何以至二世。竟亡於斩木揭竿之雄哉。曹操</a>挟天子以令诸侯。终灭汉之社稷。宜乎子孙帝王矣。何以司马父子一出。凡带剑入宫。欺君罔上之行为。恰与曹操相肖。其子孙受祸之惨。更有甚於汉者焉。此即所谓以不仁得之。即以不仁失之。势所必至。理有固然。虽曰人事所至。实则天之巧报。难以逃脱也。夫机谋巧变。乃天地不正之气。当其初用机谋之时。其心即与不正之气相感。愈感愈多。愈多愈大。久久恶贯满盈。终难逃上天之大惩大罚。是故有起信险肤之族。则高后崇降弗祥。有筹张为</a>幻之民。则嗣王罔或克寿。皆天之所以巧报也。书经</a>上有云。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不可逭者。由其所用的机谋。已成为事实。而上干天怒。斯罚报所以难逃也。且天之赏善罚恶。有不可思议者。或藉此事而报彼事。或藉彼人而报此人。或因祸报福。或因福报祸。或就事报事。种种报应。神妙莫测。故曰巧报。无奈世人不畏天命。凡事自以为神机妙算。人所不知。殊不知要得人不知。除非己不为。要得天不知。除非念不动。念一动而天即知之。何况做成事实。岂有不知者乎。中庸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太上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圣人立言垂教。无非教人不自欺而已。不自欺之人。即无机谋之心。人不用机谋。则正气常存。邪不能入。纵然天有神机巧报。於我何哉。故曰天作孽。犹可违。世之知道者。常常以作伪心劳日拙之人。为戒也可。


    人事与天道


    民国六年丁巳二月初四日记


    溯自开辟以来。圣人迭出。皆有功德於世。后人何以独尊孔子为万世师表。盖以孔子所立之言。纯是大道之精粹。故称圣为天口。出言即是代天宣化。为天经地义。随人、随时、随地、随事、咸宜。即观其论语首章。开腔说一个学字。即将后天人事括尽。何以见之。试思人之一生。由幼而壮。由壮而老。凡目所见。耳所闻。以及见所未见。闻所未闻者。莫不默运其心思才力。以揣摸其所致之理由。心力揣摸即是学。诸凡事务。何一非由学而致。无论何人。何一不在学中。然单在后天上讲。学而时习。亦云苦矣。何说之有。故而字是进一层。翻在先天。时习之即含有性与天道在内。学而时习之。即是后天之人事。与先天之性与天道。合而为一了。故能无暴弃怠惰之心。而有心旷神怡之说。自来身加民上。名炫朝野。以及通工服贾。往来交际。声应气求者。皆是有朋自远方来之乐事。故有朋节。足以包括人类社会之积极作用。然世有功成思退。避世避人。以及厌弃夙缘。甘乐林泉。遁世不见知而不悔者。故人不知而不愠节。足以包括人类社会之消极作用。即此三节将古今中外。天道、人事、俗情、满盘包括在内。第二章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这章书。首句言为人。末句言为仁。人仁二字不同。其中有极大的渊源。殆举后天先天。先天后天。反覆说尽。后儒不明其先后天相错立言之妙。有解末句仁字为人字者。抑知孝弟。是伦常中之实事。后天中之人道也。凡能尽孝弟之人。其心纯良。其性好善。岂复有犯上之理。故曰鲜矣。不好犯上。而犹有作乱之事。则断断乎无有也。君子务本句。遥承上章之君子。言其为学之道。专务其心於根本。本即先天之真性。乾元之仁德也。能尽先天之真性。则能成己成人成物。故曰本立而道生。结句孝弟是为仁之本。示人以为仁之方。尽后天之人事。乃能返还先天之大道。三章巧令鲜仁。紧承上章仁字垂戒。由道心而指出人心。天人攸分之起点。天道人事之反射。特以巧令例其馀。四章是曾子现身教人之法。曾子之学。在毋自欺。故以忠信为本。成己之学也。传不习乎句。朱子谓受师之传而时习。盖误解甚矣。传者、以道传人。或著书立说。以道传世。习者、是本诸吾身。实在体习过。经验过。然后可以传人。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此句是成人之学。推而广之。上二句、是君相之事。下一句、是师儒之事。此三章。由人事而入德。有至德而后凝至道。故提出道字。千乘之国。所包甚广。虽世界万国。均可以道治之。即平天下造大同之微意也。综此五章。细心探索。真有岭断云连之妙。虽属记者所载。确是在天成象。乃能在地成形。盖圣贤立言。纯本乎天道人事。由先天之真性流露。后人莫测其奥蕴耳。如学而一章分三节。与大学三在句。中庸三谓句。道德经</a>之道道道句。数皆用三。象乎乾卦也。乾三连。分而三。合而一也。何以分三。三生万也。何以合一。乾道也。乾元资始。乃统天。故学而冠於论语之首。如天地浑沦一元之气也。为人能孝弟而务本。即易所谓二多誉是也。巧言令色。即易所谓三多凶是也。吾日三省。即易所谓四多惧是也。道千乘之国。即易所谓五多功是也。二与四、虽善不同。三与五、同功而异位。逐章先后次第。犹脉络联贯。不可移易。昔人谓以半部论语持身。半部论语治天下。吾谓知此五。则天道之流行。人事之功用。内圣外王之能事。全体大用。无所不备。无所不明矣。


    远 虑


    民国六年丁巳二月初十日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此言。世人以为寻常。漫不经心。仔细想来。凡古今英雄豪杰。能留名千载。馨香百代者。何非由深谋远虑得来。故人生荣辱得失。成事不成事。都在此有无远虑。远虑之於人。真有极大至要之关系。故大学云。虑而后能得。然人生在世。谁不愿立功立名。因其眼光太小。平日无深造学问。无卓识定见。俗所谓鼠目寸光。故终身不能成一事。如是等人。何常不用虑。但所虑者。只顾眼前。不知从事於悠久正道中用虑也。例如秦始皇。闻亡秦者胡一语。乃筑万里长城。以防胡人。销天下之兵器。以愚黎庶。不知其子胡亥竟亡之。唐太宗</a>。闻武姓乱唐一语。凡朝中有姓武者悉除之。而武则天</a>日侍其左右而不顾。卒致乱唐。宋太祖。鉴五代藩臣之强。易以招乱。乃假杯酒而释兵柄。宋遂削弱不振。此皆是从人欲中着想。虽煞费苦心。似乎极精巧、极久远。然见小而不见大。知人而不知天。究不得谓之远虑。故不能消除祸患。且生出危殆之事实。孔子所以下一决然之断案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由此可以证之。凡人之远虑。是由真性流露出来。故虑无不周。足以制治未乱。保邦未危。原非私心自用者。所能测其万一。现在中外交通。各教昌明。如百花争妍。优者胜。劣者败。理之自然。据中国表面上看来。势力不及人。货财不及人。技艺不及人。加之内忧未清。外患频仍。岌岌乎似不可终日。就要放开眼孔。追思堂堂数千年之中国。岂无有高出人国之真理。如天地间之物。历久不渝者。其中必有真精华。中国为世界最古之国。文明最先之国。其中若无精粹。安能撑持数千年。不过今人喜新厌旧。未暇探索里面耳。然而中国之精粹。果何在乎。道德是也。验之於天道国法人心。无不以道德为归宿。夫福善祸恶。天之道也。赏善罚恶。国之法也。好善恶恶。人之心也。天下之至善无恶者。即是道德。道德二字。古圣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物成能。皆就此道德二字之范围以立之极。故虽极无道德之人。於大庭广众之间。谓之曰尔无道德。其人必赧然不服。可见道德又为人人心中所钦仰。人人心中所佩服者。推之将来。可以统一全球。协和万邦。非此道德办不到。则我等之远虑。就以道德为主旨。这个远虑。是先天之真智。即中庸所谓聪明圣智达天德。无有能出其右者焉。何也。能行道德。既不愧於己。又不怍於人。对於父母能孝。对於兄长能弟。对於妻子能和。对於朋友能信。对於国家能忠。事事均能相安。无往而不利。无入而不自得。何忧患之有。惟无远虑之人。不能自主。心摇摇如悬旌。轻於去就。人云亦云。毫不加体验。到老而学问无成。反抱怨世无良师好友。己身不获生往圣之时。得亲炙往圣之教。这宗人即是无学问。无远虑。未见圣。若不克见。即使既见圣。亦不克由圣。孟子所谓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者。是有深谋远虑也。人生一世。远虑二字。钦哉勿忽。


    正纲明伦


    民国六年丁巳三月初二日记


    三纲不正。五伦不清。八德不明。人生此际大不幸也。夫人之所以能成其为人。迥异於禽兽者。以其有上下尊卑之序。家庭长幼之乐也。苟无纲常。则无道德之可言。更无所谓礼义廉耻矣。管子</a>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欲张四维</a>。以治其国。必先振饬纲常。以固道德之根基。盖纲常乃天地之正气。道德之显著者也。易曰、有天地万物男女。然后有夫妇、父子、君臣、上下。而礼义有所错。故宇宙间绝大事业。俱从此纲常做起。自西学输入以来。我邦人士。佥谓君臣之称。不宜於共和民国。且视三纲为专横之体制。适足以妨碍平等自由。见有讲纲常者。必从而辟之曰。此迂酸腐败之流。不开通。不识时务者也。然试平其心。静其气。迟回审慎而思之。国无君(广义的)能保治安乎。书曰、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乃不至强凌弱。众暴寡。上下相维。而人之生命财产。各得享其乐利。皆君主持其间也。故圣人立教。以君为臣纲。顾君臣二字。包含甚广。所谓君者。不必一国之元首。凡主宰於人者皆是。故子称父曰严君。曰先君。称人之子曰少君。妻妾称夫曰夫君。朋友通函。亦有称某君者。所谓臣者。不必僚采卿士。凡服从於人者皆是。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岂可因历代专横暴戾之君。谗谄面谀之臣。恶其名。遂并废其义而不讲。是何异因噎废食耶。盍观都俞吁稭之朝。赓歌拜手於廷。犹是君臣也。不闻有专制之政。况君臣二字。圣贤垂训。本系平等。故曰君臣有义。义合则留。不合则去。君君臣臣。君不君。则臣不臣。书云、抚我则后。虐我则仇。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何等平权。盖君者主也。可以为人之主。譬如家有家主。而仆役乃能效劳。商业店厂。亦必各有其主。而佣工乃能任事。国必有主。而发号施令。乃有统率。是故国也。家也。商户也。店厂也。一日无主。则诸凡事务。必弛殆不举。臣者从也。凡事必服从法律命令。若使人人习於放纵自由。目无法纪也。不听号令。国欲治。可得乎。藉此以思君臣之义。废弃不讲。不待智者而已知其不可矣。即如民国总统。各部总长。名虽异称。义则犹是国家之代表。行政之主脑焉。其不能不整躬率物。纲维国是则一也。至於人生家室。本所以养生送死。必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夫而后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各守其道。各尽其职。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男女正。方不至妇子嘻嘻以失家节。则家道乃成。家业乃兴。最可怪者。今世之为人父。为人夫者。总望其子成才。其妻贤淑。而己身不修。不行道德。甚且任意放恣。嫖赌嚼摇。无所不至。家人从何而观感兴化。夫身曲而影直。源浊而流清者。未之闻也。礼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子之克家者。是以身作则。式谷似之也。自己不才。其子焉能成才。自己无德。其妻焉能贤淑。故三纲者。皆所以主五伦之教。表率於人者也。然三纲之中。惟夫纲为最重。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盖夫妇为人伦之首。人道之始。万化之原。是以王道之化。始於关睢。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能为妻纲之人。必能为子纲。盖夫妇之间。最易狎亵。能於易亵之地。而以道表率。则得天下之大义矣。故夫纲一事。人生最不可忽略。三纲既正。则五伦自明。何也。纲者领也。纲举则目张。若网在纲。有条不紊。古者立此三纲以教人。其责备在纲之方面。故曰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大义微言。真是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亘万古而不可磨灭者。故此纲字。又如金刚之刚。足以裁成器具。三纲立。而人人有所观化适从。犹曰五伦不敦者。未之有也。今时欲人实行八德。敦重五伦。必先整顿三纲。以为道德之根本。然后纲举目张。一唱百和。同游於熙熙 之天。人道昌明之世。乃谓之真共和。乃谓之真自由。乃谓之大平等。


    自立之道


    民国六年丁巳三月初七日记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孔子此言确是从人事中考验过来的。又是从人情中看透了来的。真算得金石之言。世人当奉为圭臬。不可轻易读过。盖轻薄少年。往往妄谈人之是非。总说别人办事无才。慨叹自己平生不得志。不能展布雄略。奠国家於苞桑之固。登黎庶於春台之上。不知少年得志。大不幸也。何则少年之人。多半是浮夸气习。不肯用琢磨苦功。深造学问。於人事中。又少经历。观其匡居坐论。评衡古今。觉得有满腹经纶。可以治世安民。及其一旦得志。或铺张轻举。作事而不知敬事。或熏染势利。患得而又患失。竟至误事坏事。犹吾大夫崔子。少年侥幸得志者。大率类此。岂知未得志时。摇舌鼓唇。尚足以动众听。犹有人抬举称颂。得志而不能办事。则众人唾骂。名誉扫地。为终身之玷。这就是不学之过。虽是津津言理。井井有条。不过是一点记问之学。既未折衷於心。又无实在经验。所以不能胜其任也。学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故人必先要好学。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自反、然后能知何者可行。何者不可行。学问方能实在。方可适用。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况身居民上。不有实在经验学问。本诸身。施诸人。无学问。必定坏事。坏事、即坏自己声名。坏了自己声名。即害了自己一身一世。害自己犹小可。玷辱祖宗其罪大。不但害自己、辱祖宗。必贻害於国家人民。其罪更何可逭。少年得志。多不知为国为民。只图营私网利。则是有心为恶。必至消尽祖德。灭绝前根。永堕三涂苦道矣。噫、万劫千生得个人。一世为恶而消灭之。不诚大可惜哉。孔子所以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正为此耳。吾侪今日讲道德。不徒口讲。口讲就成了空谈。必须实行。实行之法。先把人心死去。然后道心自生。有了人心讲道德。不免偏僻。以道心讲道德。大公无私。道为己任。则道德即我。我即道德。虽天有穷时。地有灭时。人物有尽时。而我之正气。与道德合而为一。不生不灭。悠久无疆。今在道德学社的人。能如是问心。实行道德。即是自立。自立之实验。言必先信。行必中正。夙夜强学以待问。力行以待取。怀仁抱义。砥砺廉隅。当思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模焉。试思古人筚门圭窬。蓬户瓮牖。负薪挂角。映雪偷光。如此困苦。尚勤学自立。我等今日饱食暖衣。焉可不勤学好问。以图自立。人能自立。穷而在下。可以齐家。而有室家之庆。可以睦族。而昭敬宗之义。可以和乡。而兴礼让之风。不求闻达。而实至名归。故孔子云。学也禄在其中。孟子说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如舜耕於历山。能克谐以孝。尧以二女妻之。伊尹耕莘野。而乐尧舜之道。汤三使人以币聘之。傅说版筑。太公钓渭。孔明抱膝。皆是实行自立。故当时贤君。屈己往求。聘为辅佐。然大舜、伊尹、傅说、太公、孔明。达即能兼善。留大名於后世。未始非由穷居时。深造自立。有实在经验学问来也。据此看来。始而自立。继而可以得位、得禄、得名。终而为范为模。馨香万世。验之古人。班班可考。人安可不讲求自立哉。然自立又不独惟士为然。无论何人。都要贵乎自立。果能自立。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道德与鬼神


    民国六年丁巳三月十一日记


    常言道</a>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此两句话。诚然不错。论来天地间。极猛极恶之物。莫过於龙虎。然龙虎犹是一物耳。人为万物之灵。有了大道在躬。天地可位。万物可育。龙虎焉得不降伏畏避。鬼神乃阴阳二气之灵。聪明正直而一者也。故孔子说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然鬼神亦要赖人阐发其道。德重之人。可以动天。故鬼神亦要钦羡。然鬼神亦不尽是至善无恶者。世间上每每有邪神魔鬼播弄於人。颠倒是非。故子不语</a>怪力乱神。又曰敬鬼神而远之。盖恐人误迷於鬼神。为所凭依。而信口雌黄。反为人道之害。孔子重的人道主义。讲的三纲五常。其中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即天地之正气。乾坤之至宝。人生之大德。故季路问事鬼神。孔子答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其言外之意。谓其既成为人。应尽人事。以合天道。以顺人情。即与鬼神合其德。即是事鬼神。不求鬼神。而鬼神自然照临。太上说、惟有善人。天道佑之。福禄随之。神明畏之。众邪远之。善人尚能如此。何况真有道德。鬼神焉得不钦。然孔子又说。祭神如神在。何以又要奉神。孔子所敬之神。是高高在上之神。皆是以前有道德之人。生为明人。死为明神。敬之者、则而效之也。后世不知神道设教之真理。庵观寺院。作为邀福之地。吃斋念经。作为祈之术。不知和尚道士、念经礼忏。原为提醒幽魂。有道德之和尚道士。一念经则众鬼环集而听。久之感悟而种良善之心。故念经功德甚大。以能在先天上教人也。如今和尚道士。无有道德。而庙宇之中。反为山精石怪。魑魅魍魉凭依。何曾有正神降临。况正神非受人之祈祷。乃受人之一片道德至诚心。人有道德。仰不愧天。俯不怍人。鬼神冥冥中呵护。纵有邪魔鬼怪。不过是试验考成。绝不能为害。从来讲道德者。俱有魔考。耶稣死十字架。藉以杀尽魔鬼。佛祖讲经说法。孔子诛少正卯。皆所以除魔也。我等今日讲道德。还有魔否、无有也。一心讲道德。诚心行道德。有了真一诚实之心。即得了正心之法。一正心而百邪退矣。或有说今日人心浇漓。道德沦亡。讲道德无人信从。不知正为无人信从。愈要倡行。若是人人都信从道德。即是人人知道行道德。何待於讲。方今天元正午。道德必当昌明。其故云何。从前口头讲道德。纸上谈道德。虽云假伪。表面上尚顾道德二字。现在讲都不讲。譬如天将曙而反晦。道在此时。正阴极阳生。天演淘汰。择种留良之时。何以见得是淘汰。如中国现今四万万人。推后二十年。即加一倍。由此而推。愈后愈多。将见踵足而立。可以充塞中国地面矣。天道果如是愈生愈多乎。有春生之时。即有秋杀之时。此天演之公例也。如农人播种五谷。芟夷劣莠。而留其美种。讲道德者。即是真种。天必与之。作恶者即是劣莠。天必弃之。此天道自然之淘汰。非天之有心於人。特人自取之也。盖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栽者培之 。倾者覆之。吾侪处此淘汰之时。更当小心翼翼。以公心对人。即有横逆之事。我必自反。是己之道德有未逮。如果有真实道德。虽有恶人。亦变而为善良。虽有魔鬼。亦化而为北斗。彼此相安。心君泰然。故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况人有道德。上而祖宗。下而子孙。亦均得安乐。享受幸福。然不讲道德者。亦在享荣华。但无常一到。万事皆空。即己身躯壳。亦归乌有。其视力行道德。死而灵魂得安者。优劣奚若。但行道德。不在好高骛远。即在伦常日用。伦常日用之道。讲得最精至明者。莫如孔子。我辈现在供奉孔子者。正以孔子一生行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上达。温、良、恭、俭、让。实足为万世之师表。我辈之模范也。人诚以孔子为模范。日征月迈。学而思。思而学。是道则扩充之。非道则克治之。不使有一毫不道德之行为。堕落於淘汰之中。有如是之心。即是菩萨之心。菩者普也。萨者济也。普济</a>众生谓之菩萨。人能以道德普济於世。则无愧於己之心。即无愧於在天之神。神即是我。我即是神。盖圣神之聪明正直者。亦由於实行道德所致也。


    常道在信


    民国六年丁巳三月十二日记


    人生在世。当知常道。天地非常道不久。万物非常道不成。人生非常道不行。常道者、即仁义礼智信也。五常之道在人身。为心、肝、脾、肺、肾。在天地为金、木、水、火、土。在卦爻为乾、元、亨、利、贞。人之一生。未尝一日离也。孟子谓恻隐之心为仁。羞恶之心为义。恭敬之心为礼。是非之心为智。人皆有之。不俟外铄。孟子何以不言信。盖仁义礼智四者。非信无以成立。如为仁而无信。即是假仁。施义而无信。即是假义。好礼而无信。即是饰伪。用智而无信。即是奸诈。故仁义礼智。皆属先天之本。为成道之根底。信乃后天之用。为弘道之主宰。例如日月往来。寒暑相推。年年如是。毫无错序。即天地之常道。亦天地之昭大信於人也。万物之於春夏秋冬也。或生或长。或实或凋。盈虚消息之机。自古迄今。由今而后。无相越逾。即万物之能取信於时也。况夫鸡非晨不鸣。燕非社不至。由是观之。宇宙之蠢动蠕飞。莫不各有其信用。人若无信。则举止不得其常。天真一乱。万恶丛生。於是有诈谋机巧者。有贪盗邪淫者。颠倒五伦。紊乱八德。身虽在世。而四德全失。直人面而兽心。复何以为人。故孔子云、民无信不立。盖信者性也。为我本来良知良能。如能保存而不失。则为真人。圣人深恶人失信。丧失人格。不惜苦口婆心。垂训教人。皆先教人立信。(各教经典。以信垂教处甚多。)凡人出言行事。必先自己有信用。而后其言可行。其事乃成。有虞氏未施信於民。而民信之。其所以不令而信者。自己之信用早立也。自己不先立信用。不独不足以取信外人。即家庭之间。一言一事。均不能行。所以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皔。其何以行之哉。人能以信为本。循而行之。始而虽半信半疑。久则确信不疑。譬如农夫。是 是蓑。虽有饥馑。必有丰年。盖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天自佑之。吉无不利。传曰、信者、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国无信则国削弱。人无信则无以自立。然信有两者。有由内生者。行事对人。言行相顾。即是立信。有由外生者。因所见所闻而生信心。但其中不无邪正是非。要信之於理。莫信之於痴。是以孔子云、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有子说信近於义。言可复也。足见圣贤讲信。非同尾生抱桥而死。乃顺天地自然之理。故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为信。故立信必根於仁义礼智。乃能成为信。德是仁义礼智。为五常之体。信为五常之用。信在五行中属土。土能生万物。信能成万物。故人能立信。则仁义礼智。即在其中。五常之道完全无歉。何言不可行。何事不可成。无奈民犹斯民。时非三代。人往往将信字抛却。作事皆假手段以笼络人心。岂知欺人。还是自欺。纵或侥幸一时。转瞬终必败露。噬脐之悔随之矣。世事且犹如此。何况讲道德之人。若只口讲道德。而身不行道德。即是失信。失信则外魔乘机而入。终必罔念作狂。故吾人讲道德。信字最要紧。必须先发信心。得信心住。躬行实践。人虽不信。我即先立定信。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自取信於人。久则倾心信仰。毫无疑忌。不特当时人信之。后世人尤深信之。人生之荣幸。孰有逾於此哉。


    酒色财气


    民国六年丁巳三月十七日记


    酒色财气四字。人生最易迷着。故修道之人。称为四大魔障。从来许多英雄豪杰。以及士农工商。坐此亡国败家。丧名杀身者。指不胜屈。论来酒所以成礼。可以祀神明。可以奉宗庙。可以宴宾客。色在夫妇之间。可以生育子嗣。绵延祖宗血食。财为养命之源。平生衣食。非财无以支持。气乃心君之用。谋为经营。非有刚健担当之气。不足以圆成事务。是酒色财气。原人生所不可无的。何以称之为魔障。盖酒能迷性。为四害之首。故佛家亦以酒为戒。世有因酒醉失言。结下祸端。亦有因酒醉任性。惹是生非。其大者。太康以甘酒嗜音而丧邦。义和以沉湎于酒而干诛。商纣以沉酗于酒而亡国。酒之为害。何可胜纪。是以古昔圣贤。有罔敢刚制之训。既醉未醉之鉴。且古人以酒垂戒。所包甚广。不过举一酒字。以例其馀。凡暴殄天物。纵口腹之欲。而奢侈流连者。皆在酒之列。此食前方丈。孟子所以弗为。禹恶旨酒。而又有非饮食之俭德也。色为夫妇之正。固云妻子好合。 如鼓瑟琴。若淫欲过度。亦可戕生害命。故孔子云。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乃逐欲愚人。罔知节制。甚至不顾声誉廉耻。渔色为能。有时暗里成胎。致骨脉流落於外。自己本宗反至绝祀者。岂非人生憾事。且妹喜亡夏。妲己亡殷。褒姒乱周。历史昭然。可为鉴戒。然色又非单指女色而言。凡形形色色。声音狗马之类。心有所爱慕。则精神即消耗於所爱之中。是不啻以有用之精神。消磨於无用之地。不过女色为害尤甚耳。书曰。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不役耳目。百度惟贞。其念之哉。圣人言政。亦富而后教。财固人世所必需。但有财而过於轻用。即是浪子。过於吝啬。又为财奴。且临财当以义取。尤不可以苟得。顾尘世上人。纯是名利两宗人。而为名的人尚少。为利的人实多。故谚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太史公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一般喻利之小人。当诽薄他人贪财之时。俨然清白乃心。若自己临财。其贪婪无厌。锱铢计较情形。殆又甚焉。甚至有受他人金钱的运动。即改行党恶。背交卖友。亦忍为之者。如是等人。纯是以身发财。身虽在世。其心已死。不知财乃天地之元气。人间之通宝。原有定数。非可强求而得。俗言命中只带八合米。寻尽天下不满升。纵有侥幸而得。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随得仍必随失。故孔子云。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又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孔子此言。深知财源有定。不可妄求。故举执鞭末艺。以例其馀。为世之有贪心者。明白垂戒。试观下等劳力之人。一旦得受意外之财。不是害病。就是遭祸。或是乱费乱用。因肆生惰。财尽力绌。流为乞丐。故曰匹夫而得千金。识者以为不幸。又如谋人财产。害人性命。卒至败露杀身者。固不足论。就是为富不仁。而多藏厚亡。怀璧获罪。如石崇之多财贾祸者。亦复不少。可见钱财是害凡躯、害灵魂、桎梏。人生自由之恶具。彼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真是谚所谓要钱不顾命也。世固有用手段。用机巧。骗取人财。而人不觉其诈。为一般人所称仰。以为其善於聚钱。不知他坏心术都能得。还是他前生修积。故今生总有此福命。若能见利思义。驯顺自然。岂不加倍得之。况财本有神明司监。留之以赏有德者。故大道自能生财。大德必得其禄。有一分。得一分。有十分。得十分。即不去求。终必如分取得。例空气然。未有不随其器量之大小。充满无间者。顾人之福德何如耳。惜世人善聚钱者多。善用钱者。千万人中。难得一二。能善用钱。则见义当为。必舍财为之。此即是大福命人。故能以福积福。而受福无疆。酒色财三者。还是身外之物。有时可以离脱。至於气字。乃本身所有。其关系尤大。盖气有善有恶。善者即和平中正之气。恶者即暴戾矜躁之气。人有暴躁之气。终身不能成事。俗云、穷人气大。气大者、由其无涵养。只凭血气用事。不留心。不精细。所以不能成事。不但不成事。甚有任性使气。不忍一朝之忿。亡身及亲者。讲到修持。就要除此不善之气。如儒之惩忿。佛之戒嗔。道之泯争。而用孟子浩然之气。直养无害。以完全天地之正气。则见之於事。必然猛勇精进。健强不息。而又皆中正和平。即是儒之勇者不惧。佛之大雄无畏。道之至柔克刚。凡事未有不能圆成其实者。又安用是悻悻为哉。故酒色财气。虽有歹处。亦有好处。看各人用之如何耳。讲道德。讲修持。先就要看透此四者。虽是不好。又不可离。又是保全人的。但要将此酒色财气。拿来为我所用。不要我为他所用。一被他所用。即为我之魔障。消我之福命。汩没我之真性。堕落我之灵魂。知道善用。则酒可以成礼。色可以绵嗣。财可以造福。气可以成事。不但不为我之魔。反能助我立功立德矣。所以修持人。能化凶为吉。转祸为福。酒色财气。本属四障。善用之则为四辅。由此而推。则凡天下为魔之事。为魔之物。皆可化而为我用。均在人之善用不善用耳。


    贪嗔痴爱之关系


    民国六年丁巳三月廿八日记


    人之真性。清净圆融。不增不减。光华灿烂。无挂无碍。故佛言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但真性明觉。原具有随缘之用。自降生而后。先天一断。则性流为情。情性相混。物染相续。安得不生劳虑。劳虑既久。即生虚妄。有此虚妄。则蔽塞明觉。由是引起尘缘业相。而为贪嗔痴爱矣。夫妄求谓之贪。愤恚谓之嗔。迷晦谓之痴。喜好谓之爱。此四者。名为四大业种。实造恶果之尘根。剥丧真性之业因也。何以故。贪因相染。闷心着想。阴凝相感。遂使真性沉沦不扬。故菩萨见贪。如避瘴海。嗔因相缘。心如火急。奔腾相鼓。遂使真性驰流不息。故菩萨见嗔。如避诛戮。痴爱二因相续。任情妄想。随所想相爱慕。内荡於心。外逐虚境。遂使真性偏执不中。虚妄不实。故菩萨见诸偏执虚妄。如避毒壑。尘寰众生。堕诸恶趣。不能解脱。实由四者转相熏习。故佛经说地狱果报。皆是自妄想业之所以招引。然贪嗔痴三者。缘於爱。爱流不断。任其克治。终不尽净。如欲本性圆明。本心清净。必先斩绝爱流。干竭爱源。悟澈菩提。入三摩地。则业因纷扰。不能相染。故贪嗔痴爱之恶业。实张本於爱。现於事务。贪为祸剧。盖贪心一起。无所畏避。试观贪於声色货利者。昼夜奔忙。用尽机心。劳形劳神。无有安宁乐趣。而种种恶果。由此造成。故贪之一字。为众苦之根。嗔缘贪生。烦恼为性。所求不遂。己事不顺。便生憎愤。忌妒暴戾。阴谋陷害。见诸事实。始而祸人。一朝呈露。终於害己。故嗔心一起。仁、义、礼、智、四端正性。皆为所障。由是而不仁不义。无礼无智之事。缘兹而成。痴即无明。如人行路。不辨东西。南辕北辙。莫知所之。故人有痴心。不明事理。误会错解。偏执己见。行无忌惮。自障净慧。迷晦不悟。如是等人。所作所为。不惟无益。而反有害。故贪嗔痴三者。为三毒根。此三毒根。何言缘爱。盖爱是先天之真情。由真转生六根八识。触境相缘。一切烦恼诸界。障道种子。因诸爱染。如欲解脱。非以道为己任。实行实德。精修六度。不得解脱。然贪嗔痴爱。虽障圣道。能反其行。则贪嗔痴爱。即能增长圣道。能全真性。能尽妙明。在佛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儒能得善信美大圣神。何以故。贪於道德。立功於世。立德於人。财法俱舍。成布施度。既能布施。则诸恶不作。成持戒度。嗔恶不仁。除暴安良。杀一儆百。仍道中事。有人於此。待我横逆。我必自反。具诸忍力。犯而不校。成忍辱度。痴迷道德。众善奉行。成精进度。精进不已。自然光明觉悟。成智慧度。爱慕道德。思修成功。万境不动。成禅定度。故贪嗔痴爱。不善用之。即为魔障。能善利用。即能助我。精修六度。而臻圣境。但爱之一字。作用尤大。爱真我。真良知良能。爱我身以有待。爱人爱物。佛家立愿。渡尽众生。还是一爱。孔子周游。孟子传食。欲行其道。耶稣舍身救人 。还是一爱。人无爱心。成一蜾虫。但今之人。不能推爱。只知爱假我。不知爱真我。不知爱真我。即是不知自爱。不知自爱。故不知爱人。或知爱家。则不知爱国。或知家国。又不知爱天下。甚至争夺相寻。实为国害。例如欧洲战争。实由爱国热忱所致。因此讲爱国。彼亦讲爱国。两爱相引。各爱其国。不知互相为爱。故起争端。以至两败俱伤。同归於尽不止。其害可胜言哉。居今之世。吾侪讲道德。爱道德。将此爱字。扩而充之。不独爱我国。 还要爱他人之国。爱及天下。使天下人人知道德。人人行道德。由是而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相亲相让。相望相助。谋闭不兴。盗窃乱贼不作。不惟不贪。乃至布施。不惟不嗔。反行慈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顿破无明痴境。是贪嗔痴三毒根。善用一爱。又能解脱之也。


    知命为君子


    民国六年丁巳四月初三日记


    人为天地之心。万物之灵。其所贵者。则在知命。然命有先后天之分。先天之命、天命也。后天之命、凡命也。有天命乃有凡命。知凡命、即知为人之道。知天命、即是得天之道。天人一气。道之自然也。今人持身涉世。动以为凡事是己之才学与能力。不知人事与天道并行。不可丝毫相背。虽曰人事尽。则天道从之。然不知天命。即不能顺天道。纵尽人事。终无善果。譬如农夫耕稼、人事也。必要知四时八节。何物宜何时播种。即天人合一之功用也。若故违天道。入春而播秋生之种。及秋始种夏长之物。纵耕之耘之。竭尽劳力。亦决无收获之望。由此推之。凡事虽属人为。必先稔知天命。向时而动。量力而行。方能见功。否则终归失败而已。故孔子云、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诸葛孔明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盖言事虽人谋。成与不成。总有个天命主持。是以圣贤学问。期在尽人合天。尽人合天者。即是上律天时。下袭水土。凡所尽之人事。必要与天道相合。决不可违背天命而行。顾天命云者。谆谆然命之耶。抑别有实物可稽耶。此无他。即人情物理之宜是也。故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凡人举一事。兴一业。必审察乎人情物理之宜。知进知退。知存知亡。知得知丧。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即是顾醘天之明命也。惟不知命之小人。得寸欲进尺。得陇复望蜀。不度德。不量力。不揆时。不审势。是以动则得咎。鲜克有终。洎夫身败名裂。万恶皆归。而反怨天尤人。罔知悛悔。则真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圣人复起。亦末如之何已。然天命究何以知之。例如与人借物。必先量其平素之交情如何。且预测所借之物。其人或有或无。及会晤时。再察其事之缓急。言之可否。意之向背。若意属於我。方可说借。若其绝对的无借意。说之不惟不得。往往反以取辱。此即人情物理。天命中之事实也。所关虽小。可以喻大。明乎此。则知天命之究竟矣。且惟知命之人。乃能立命。中庸称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为居易俟命。正己不求人之君子。即孟子所谓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亦惟知命之人。乃能造命。例如知道自己生质愚柔。然后困而学之。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则愚柔可进於强明。又如知道自己素行无德。然后力行道德。日新又新。至於盛德。则大德可以必得。大德必能受命。故书云、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若不知命。漫道天命不赋於己。即便赋与。仍当不善而失之。盖天命无私。栽者培。倾者覆。如树植各物。同此一地。得气之厚者。枝叶茂盛。即将薄弱者覆压。而薄弱者且归於消灭矣。故钧是人也。何以有富贵贫贱。穷通夭寿之不同。总是由人自招。天命不过直而推之。曲而任之已耳。故孟子曰、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凡人之得富贵。必是他前生所积。或祖宗有馀德。所以佛家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故讲道德的人。先要知凡命。命不如人。即要知立命造命。以邀天眷。然后上帝临汝。命由我。不由天矣。设使得了富贵。尤要知道他人何以贫贱。我何以能得富贵。必是我前生有功行。祖宗有馀德。今既享受。即消了我之福德。若不再造。德尽必灭。君子得福而惊者。知命之不常也。果能知命。则居贫贱而可以造命。处富贵而又能以福积福。真乃圣贤行谊。无入而不自得。无时不可得乐。盖知命则不妄贪妄求。不妄贪妄求。则无烦恼苦趣。故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之乐在其中。颜子之不改其乐。实乐天知命之好模范也。现当世界多事之秋。正天命择种留良之候。一切富强法术。机械变诈之事。或劳成弩末。或物极必反。人心趋向。将日进於大同。而大同景运。必归一於道德。道德即天命之寄托体也。所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悉斯义焉。若不顺从天命。实行道德。惟是终日营逐。千事劳心。万事劳形。则作伪日拙。到头还是落空。终归天演淘汰。不诚大可哀哉。故孔子云、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真我假我之分


    民国六年丁巳四月初八日记


    天地间之事。有真即有假。真假二字。最不易分晰清楚。人若将真假认明。即知道阴阳对待之理矣。譬如人之一身。眼能见。耳能听。口能言。鼻触香臭。四肢运动。似乎真矣。其实是假。不说身躯死亡。就以睡未醒时言之。犹是耳目口鼻四肢也。何以有耳不能听。有目不能视。有口不能言。有鼻不知香臭。有四肢不知运动。据此想来。人之身体。还是个假的。其所以能运动灵便。必有一个使之然者。这个使之然者。才算真的。即所谓真我。道家说我的我。法兰西之笛卡儿。言良知灵魂。康德言折衷真理。不外本质。美利加之李博士。言主观真我。耶稣与清真。均言人有真主。吾儒所谓天命之性。中西圣贤。早已分明言之。特世人迷而不悟耳。论来真我与假我。於世道人心、大有关系。人生多半以假作真。终日营营逐逐。为一个骷髅壳。生出许多机械奸宄。广置良田肥土。修造高楼大厦。养畜娇妻美妾。数十年间。无常一到。不独田土、房屋、妻妾、不为己有。即自己之身体。转瞬亦化为乌有。从此看来。任尔有良田万顷。不能多吃一碗饭。金银满室。不能买光阴一寸。这都是不知真我。认贼为子。以有用之精神。消磨於无用之地。反把一个光光亮亮的性灵。污染堕落。可不惜哉。然人何以不知真我。因血肉之躯间隔。狃於见闻。物物交引。则性流为情。只图目前凡躯便利。以致怙恶不悛。及其没后受三途之苦。方知悔悟。又悔之已晚。盖人能知道有个真我。为我一身之主宰。可以造福命享安乐。断不肯去胡行乱为。以防害我之真我。丧失我之福命。俗云、人死了就了了。这句话贻误世人不少。尽以为人死万事俱休。竟至放肆行为。毫无忌惮。造出种种恶果。不知人死而灵魂未死。生为凡躯作恶。死而真我受苦。如白起至唐时。变牛而遭雷殛。曹操变犬。是其显例。至於在生为恶。死而变为禽兽。或阴司受罪。虽说荒渺难稽。亦吾人所常听闻。而确有其事。又常验之於书。人死而确有个真我。文昌帝君说。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耶稣死而复生。显法救人。郑伯有为鬼。晋侯梦二竖子。齐侯见彭生。伯矹转生而为郑穆公。仲弓转生而为邵雍</a>。文天祥转生而为史可法。此又吾人读书稽古。所共知也。况借尸还魂。世常有之。俱足为灵魂不灭之确证。但人何以又要贵乎有身体。缘天地之道。赖人而弘。故生人以阐道。人无凡躯。则真我不存。无真我则假我不灵。是假我乃真我之大作用。必真假相因。借假修真。则假者亦归於真。儒家所谓克己复礼。佛家所谓转识成智。道家所谓变六贼为六大护法。悉此义焉。而今战争不息。皆由不知真我。以至争权夺利。杀人盈野。设使一旦大道昌明。天下人人知道有一个真我。即不为假我所迷。皆能以真性作事。破除贪嗔痴爱。何有竞争。何难大同。吾故曰真我与假我。关系世道人心甚大。乌可以不辨。


    人贵自知


    民国六年丁巳四月十五日记


    常言知己难逢。此语固然。缘人之志向、心思、才智、学识。悉藏於心腹之中。不现於面也。谁得而知之。但真有学识者。即人不知而不愠。故圣人依乎中庸。逐世不见知而不悔。一时不见知。后世犹有人景仰不置。故孔子云、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今世之人不然。不患其不能。惟患人之不己知。每每慨叹知己难逢。窃假此语以自表。盖亦不自反自量也。试扪心自问。己之学问。己之智识。己之才能。果足以自信。而人果我不知耶。抑有未必然者。如果学识迈众。才智超群。虽伏处草野。终必见知於人。见用於世。此何以故。真有才学。必有道德。而才德即是天地之精华。既具精华。岂有不光辉发越者哉。譬如石蕴玉而山。所以舜发於畎亩之中。傅说举於版筑之间。胶鬲举於鱼盐之中。管夷吾举於士。孙叔敖举於海。百里奚举於市。太公访於渭钓。孔明聘於草庐。不独才德兼优者。侧陋名扬。即如世人有一技之长。一事之能。尚能见称於人。见用於世。讵得谓知己难逢。如果一生一世。不能遭逢知己者。其实是自己之学问未到。不足以见知於人。虽孔子常有莫我知之叹。乃是孔子道大。人难周知。非全无知之者也。若果孔子全无人知。而何以宰我则曰。以予观於夫子。贤於尧舜远矣。子贡有若则曰。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不独亲炙其教者。智足以知圣人。仪封人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太宰称之为圣。楚狂美之为凤。晨门曰、是知其不可为而为。可见真有道德学问。不求人知。人自知之。世更有一等人。逢人便说他人不是。 我如何敬爱他。他如何对我不起。并不审其原理。我果是耶。彼果非耶。不知他人反对於我者。亦有由来。并非无因而至。夫物必自腐也。而后虫生焉。人必自疑也。而后谗间焉。其或是也。必由有不圆满之馀隙可乘。故招物议。果无容疑之地。人孰无良。何至昧厥乃心。仇我如是。试平心静气。准乎大公至正之理。萦回而思之。果孰是而孰非耶。必不若是愦愦也。如前所说。一者谓知己难逢。一者说他人不是。是此两者。皆由不自知。真所谓己不知己也。盖知己有二义。人知我固为我之知己。自知者乃是真知己。知人则哲。自知者明。世固有明於知人。而昧於自知者。是盖心神不清。善恶杂糅。时而如此。时而如彼。变态无常。私念环生。故自己亦不知道自己。然人如何才能有知己之明。虚心勤学。持其志。无暴其气。凡事自反自责。即是知己。能言能行。即是知己。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强暴恣睢。肆行无忌。即是不知己。自来杀身亡家。声败名裂者。皆是己不知己所致。人不知己。则所作所为。不度德。不量力。蒙头蔽面。行险侥幸。以为是自己之才智。可以欺人。不知天下事。无一可以欺人。试思古来奸雄。极秘密之机谋。后世犹载之於书。良忠之德行。虽不求人知。后世亦载之於书。看来世间事。无一事可以瞒人。无一事无人知。故云若要人不知。除非己不为。凡事怕人知者。必不良之事。即不可为。然人每於怕人知之事。偏偏去为者。由其阴凝太重。无诚意正心之学。不知收心放心之法。收心即所以养性。放心即所以至命。不知养性至命。朝日奔忙。行所不当行。为所不当为。把己之性命。当作儿戏。殊不知万劫行生得个人。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欲度此身。必先知性命。但性有性根。命有命蒂。先寻此性根命蒂。合而为一。时时涵养。自然身安神泰。心静理明。不作悖道之事。而性命亦得保全。故知性命者。即是真知己。


    惜阴与惜福


    民国六年丁巳四月二十一日记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曾记少年骑竹马。不觉又到白头翁。真是日晷忙如箭。光阴快似梭。过一日即少一日。过一时即短一时。故昔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无如世界许多人。偏偏不爱惜光阴。其在闲手荡游。不务正业者。既负天地生成之德。复负父母劬劳之恩。醉生梦死。直为两大间一蠹物。如是之流。已不知何者为光阴。遑知爱惜。固无论矣。最可慨者。一班天姿聪俊之人。不知图谋身内固有之良贵。而反营求身外幻影之荣华。一生心血。毕世经营。不为名拴。即为利锁。以表面观之。亦是鸡鸣而起。孜孜不遑。似乎爱惜光阴。若未尝虚度岁月矣。然逐末而忘本。外重而内拙。及其竟也。纵富如崇恺。贵至王侯。大限一到。只落得赤手空拳。富贵乎何有。亦不过为儿孙作</a>马牛。自己身心性命。何曾占点利益。又况为名为利。损人失德。在所不免。生纵幸漏法网。没后难免泥犁。那时方悔。悔之何及。吾侪今日讲修持。即要知道爱惜光阴。勿谓今日学。而有来日。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故知一分。即要行一分。毋贻孟子攘鸡之诮。而竭见义勇为之力。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所以无咎也。昔陶侃谓大禹圣人。尚惜寸阴。我辈当惜分阴。诚至言哉。然世人多不知惜者。推原其故。类由魔障使然。人何以有魔障。原受气成形而后。即为阴阳气数所囿。随气数波荡。污染熏习。将本来真性。沉沦於声色货利之中。虽时有天真发现。转念又为无明所障。故修持人务要破除无明。扫清魔障。方能清心寡欲。静气凝神。乃可以言修道修德。然无明魔障。最不容易革去。若欲革去。非有诚意正心功夫。万难办到。盖意一诚。则内不自欺。心一正。则百邪俱退。故诚意正心。即为修持斩魔之善法。魔障一经斩除。则道心日生。道心一生。作事自不畏难。不苟安。并能择善而从。不善而改。动静语默。不失仪则。随时与道相和。虽不云惜光阴。而造次颠沛。未尝虚度。斯谓之真惜光阴矣。更有一层。修持人最当惜者。福是也。人之福命。还是由前生积功累德所致。今世享受之富贵。即是消福之具。若不知惜福。任意挥霍。纵欲暴殄。则必有兴尽悲来。福尽苦来之一日。试观自来钟鸣鼎食之家。纡紫拖青之辈。忽焉而饔飧不继。褴褛不堪。何一非由暴殄所致。夫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其得也有道。其来也有因。故云富贵在天。既是富贵在天。则冥寞中自有微权。似非人力所能幸致。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自求多福。在我而已。人能积德。天必佑之。故大德必得。既得之。不积德以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故积德乃是惜福第一要义。世人不知惜福在积德。或以为节衣缩食。死守钱财。即无间然。甚至不但不施。反起贪心。或乘人之急。厚息借贷。或左右市利。垄断居奇。此等之人。在常情则谓之守财奴。在佛家即是种了悭贪不施之因。必受饿鬼之果。岂足云福。夫与其奢也宁俭。与其不逊也宁固。圣人固尝以俭德励人。然居简</a>行简。亦非俭德。故晏子</a>一裘三十年。豚肩不掩豆。孔子讥之。公孙宏一布被十年。时人非之。孟子之后丧胜前丧。不得谓逾。孔子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只缘贫富不同。仪节亦宜相称。不然。则周公制礼作乐。凡玉藻礼器乐器。岂不奢靡耗费乎。盖俭而有度。无太过。亦无不及。斯谓之德。是以俭莫过於尧舜。而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绢绣、琴瑟、鼗鼓。以昭度、昭字、昭物、昭声。用以临照百官。百官於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夙夜惟寅。时亮天工。政事以和。黎民於变。名虽耗费。实则积德以惜福。其富有四海之内。宗庙享之。子孙保之。岂偶然哉。无奈常人一得富贵。不是浪费。即是刻薄。浪费固消福。而刻薄仍是消福。不过一则福随财尽。德尽必灭。一则福随财满。满则招损耳。故世人刻薄成家。一文不舍。而后嗣多挥金如土。仍不能保其所刻之财。常言刻薄成家。理无久享。又云积钱与儿孙。不如积德与儿孙。积钱与儿孙。儿孙未必能享。积德与儿孙。儿孙未必不昌。已不啻为尘世守财奴。作当头之棒喝焉。大学曰。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则有人、有土、有财、有用。足见修德为人生福命消长一大关头。故诗云、岂弟君子。福禄攸降。岂弟君子。求福不回。


    读书与实行


    民国六年丁巳四月二十二日记


    尝谓读书万卷。不如知道一言。著书千册。不如实行一事。此非故为矫激之论。其中实有至理存焉。夫孔子读易。亦曾韦编三绝。子产博物。足徵搜览无遗。故子路轻视读书。反为圣人所恶。中庸笃行大道。则以博学为先。考之古圣先贤。何尝不以读书为重。然今之一般读书人。骛新学者。诋旧学为迂阔。偏旧学者。訾新学为浮薄。究之背诵六经。而不解微言大义。穷稽三藏。而不明圆证实修。或矜渊博以为能。或工记问以为学。终年咕哔。亦不过徒博一经传腹笥之美名而已。此读旧书者之弊也。等而下之。间及法制皮毛。便以为治平在是。乍拾西哲糟粕。即奉为无上指南。释平等则毁冕裂冠。解自由则 闲荡检。每况愈下。不酿成一举国若狂之危局不止。此读新书</a>者之弊也。岂知圣贤学问。自有心传。哲理万殊。不离大道。是以博文善诱。约礼为卓立之基。多识非真。一贯乃性天之道。否则记诵愈多。咬文嚼字愈甚。涉猎愈广。放僻邪侈愈滋。反不如不学无术。率性而行者。尤能顺驯乎良知良能之正轨也。昔六祖慧能。谓凡读经者。要能转经。不要被经转。诚知旨哉。而佛家大乘。因有无字真经之秘。儒门实学。亦有不言无隐之教。可见读书之多寡。无关造诣之浅深。亦视其能明道与否耳。果能真知灼见乎道之所在。如子路之告过则喜。如大禹之闻善则拜。如颜子之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如帝舜之闻一善言。见一善行。沛然若决江河。则其所得之真。获益之大。较之纸上谈兵。按图索骥。实不可以道里计。故孔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读书知道之优劣。不於此可窥其梗概耶。即释迦佛亦谓后世有能闻法华经一偈。(法华。即佛家最上一乘佛道。)而生随喜者。其福无量无边。不可得比。而六祖不识文字。闻经一句。即便悟道。又可证知道之足贵焉。至於著述。亦属继往开来之大业。固人类社会所必需也。如删订纂修。前无古。后无今。成万世师表之宏规者无论矣。诸子百家。传注史乘。凡有功於世道。有益於人心之鸿篇巨制 。亦何可妄为漠视。然自不知妄作之弊出。而学说日趋於杂芜。自文章取士之途开。而学术益流於浮伪。有下笔千言。胸无一策者矣。有文章班马。行同盗跖者矣。纵著书立说奚贵焉。古人所以有文士无行之讥也。是故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而圣人则自谓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常以躬行君子自勉。其栖栖皇皇者。亦惟在济世安民。与三代之英。实行其道。敷道德齐礼之教化。奈因大道不行。不得不自卫返鲁。从事於删订纂修。徒留法守。岂圣人之本心哉。故其教人。则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可见躬行实践。乃圣学之真谛。著述特其馀事耳。后人不察。往往徒慕著述之虚名。但托空言。毫无实际。其弊已不可胜数。而况邪遁敷辞。盶淫造异。其著述适足以惑世诬民者。则更自桧以下无讥焉。书曰、知之非艰。行之维艰。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亦莫不以实行为要。况夫至乐无声。大道无言。入道德之门者。尤以身体力行。本身作则为本务。是以道家证果。必立三千功。八百行。佛教菩萨。须圆满六度万行。儒门四科。末文学而首德行。由此推之。徒知著述。不解实行。言不顾行。行不顾言者。固不足以为训。即由性分以发为文章。如诗之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然文字之效用。究不如清风和气。见诸事实者。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尤足以风世而励俗也。虽然知行尚矣。而知道一言。实行一事。何以若是其可贵耶。试旁通而曲证之。华严经</a>如来出现品云。应知於如来所见闻亲近。所种善根。皆悉不虚。譬如丈夫。食少金刚。终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於外。何以故。金刚不与肉身杂秽而同止故。於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要穿一切有为诸行烦恼身过。到於无为究竟智处。何以故。此少善根。不与有为诸行烦恼而共住故。又如干草。积同须弥。投火於中。如芥子许。必皆烧尽。何以故。火能烧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恼。究竟得于无余涅盘、何以故。此少善根性究竟故。盖虽一言一事。而果能真知实行。则知一分道。行一分道。知行一分道德。则积累一分元气。积累一分元气。则增长一分智慧。增长一分智慧。则造得一分福命。足以光辉发越。灵魂真种子。而长存不灭矣。岂语言文字之学。所得思议而比例者哉。


    俊杰识时势


    民国六年丁巳四月二十八日记


    当今大道弘开之时。正天演淘汰之日。吾人既是研究道德学问。即当敬畏天命。躬行道德。切不可随波逐流。被气数转移。以陷入此恶浊漩涡之中。然陷於漩涡之人。多半是地祗种子。若是善根真种。自能死守善道。中立不倚。不但不为气数所囿。且能挽回气数。但又有一说。任尔仙根种子。落在红尘。气拘物蔽。熏习既久。亦是为恶易。为善难。况而今这般恶浊气数。最易迷人。若不及早省悟回头。一朝气数波及。不知不觉。即陷入漩涡。必无良好结果。虽仙根种子。亦归堕落。现今天道报应昭彰。甚速、甚严、甚密。即就吾人近年所见闻者证之。某也忽焉而显荣矣。转瞬之间。又闻其失败罹祸矣。不啻木槿朝开暮落。蜉蝣早生晚死。足徵天地之淘汰人。甚速且严也。夫天地以好生为德。既生万物。必定爱护万物。况三才人为贵。何以又要淘汰。因大道生人。高高在上。降衷於下。其中阴阳对待流行。自有不齐。不齐者、即汰淘以齐之。故曰天之生物也。必因其材而笃焉。栽者培之。倾者覆之。然天演淘汰。并非天之定数要淘汰。而人之受其淘汰者。还是自作之孽。故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太甲曰、自作孽不可活。自开辟以来。由一本而散为万殊。迄於今日。人类繁殖。百物丛生。十二万八千卦爻精华。业已发尽。又由万殊而归於一本。既由万殊归本。不得不择种留良。以昭福善祸淫之道。吾故曰天演汰淘之日也。


    就现世界而视。物质发明。已臻极点。凡声光化电。机械器用。皆创古所未有。考其究竟。还是形下之器。尚非人类生存之无上幸运。何则、物质文明。浮而不实。有表无里。故物性愈演进。而奸盗邪淫愈工巧。若不以道德维持救正。人人心目中。只知惟利是视。利之所在。群起竞争。竞争不已。即演出残杀之苦。此欧西各国。所以有今日之大战祸也。欲弭此祸。导斯世於和亲康乐。舍启发人人共有之天良。推阐人人固有之道德。宁有他途。故吾人处此时势。赶急实行道德。作前途之导师。为后起之模范。安见洋溢中国。施及蛮貊之盛事。不於吾身亲见之哉。况如欧西以物质输入中国。中国人学其皮毛者。皆享受其幸福。学人之技而享福。还算是享他人之福。既享他人之福。将以何者酬报之。天道早已安排。就是中国人。能提倡道德。造成大同世界。使天下之人。皆正其德。安其业。厚其生。相亲相让。无相夺伦。共乐太平景运。一方面足以纲维物质文明。一方面即以优待物质文明。何以知道中国能发皇道德。以变易外国。考诸三皇五帝三王。皆是发明形上之道。以道治世。以德化民。为道德萌芽时代。至孔子集群圣之大成。立人道之正轨。删定制作。垂诸后世。待人而行。为道德之根蒂益坚。今则将以放华结实矣。顾疑之者曰。孔子综学群圣。道贯百王。及门七十子。皆能身通六艺。周游列国。栖栖一世。尚不能倡行其道。说今日要宏开大道。协和万邦。岂非大言欺人。不知孔子之时。大地未通。大道既隐。为道德盘根时代。根深自有叶茂华实之时。故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有志焉。而未之逮也。又曰、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孟子亦云。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足以证之。况中庸明言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莫不尊亲。今则舟车已至矣。人力已通矣。上律下袭。道其将行也与。生今之世。欲成其为人。即当先认定时势。以道为己任。先由修身起。修身之道。在於言行相顾。能言即要能行。若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口谈道德。身不行道德。欺人自欺。终亦归於淘汰之列。古圣贤虽著书垂训。其所言者。皆是实行经验过。由性分中流露、发而为言。非徒著书教人行之也。大道至孟子而后。道脉不续。心法失传。所谓学者。呻其咕哔。多其讯言。只知圣经表面。不识言内真义。故政治不及唐虞。功业远逊伊周。降及明清。以文词取士。学者徒工词藻。为进身之阶。下笔千言。说得井井有条。头头是道。觉得古今中外的利弊。无不贯彻胸中。似乎治天下如反手。未经政事。人皆信之。以为不世出之才。即其身当国事。漫无头绪。束手无策。不但声望扫地。且为名教罪人。此无他。悉由无实践学问。不过一点记问之学。贻之戚耳。礼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为人师尚且不足。安能治世耶。


    夫身不行道。而徒著书教人。是谓之以文章欺世。假文章欺世者。无异优孟衣冠。总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这宗人亦必遭天之淘汰。故吾所期望於同人者。不徒口讲。重在躬行。不在笔墨形容。求诸身心有得。所以孔子教人、入孝、出弟、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敏事慎言</a>。就正有道。方为好学。虽云今世多事。天演淘汰之日。据吾看来。却是良好时机。正为淘汰之中。方显真才也。故岁寒松节劲。末乱见英才。果能实行实德。不但时人称誉。万世实利赖之。


    有形无形之关系


    民国六年丁巳五月初六日记


    天下凡耳能闻。目能见者。皆是有形。而有形悉由无形所生。何以知其然耶。即以天而论。浑圆无痕。莫测其始。莫知其终。果从何而来。以地而论。精圆如球。无有端倪。果从何而成。天如是其覆。地如是其载。长此不变。欲究其竟。终莫能解。然天地还是有形可见。还是块然一物。犹难知其始终。若以道论之。而天地又不足异。且渺乎其小焉。终莫能解。何也。道本先天地而有。而天地人物。皆实由道生成之。故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即无形生有形之说也。而无形既能生有形。又岂不能管摄有形。例如西人谓地本行星之一。环绕空中而不坠者。日光吸力系之也。信如斯言。日光既能吸地。则日光更庞大无疑矣。然日光又何所依据耶。况千古如同一日。孰主张之。孰纲维之。有谓为自然者。不知自然就是无形之真主宰。就是道。因有道才有天地。人在天地。只知有形。乃有能为。不知无形。无所不能。无所不为。观天之高也。地之厚也。月之三五而盈。三五而缺也。夏至转短也。冬至转长也。以及物之於春夏秋冬也。各完其生。各遂其长。各成其实。毫不紊乱错杂。要皆无形之支配管摄也。故有形者物也。(形下之器。)无形者道也。(形上之道。)道本无名状可言。不过强名曰道。凡由无中生有。即道生之也。譬如人之身躯。皆知是父母所生。父母之身躯。皆知是祖宗所生。试问祖宗之始祖宗。则茫然不知也。既是人为父母所生。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何不生而灵异。才智超群。其又不能尽然者。则知还是个无形之主宰。又如人之记性灵机。西人谓为脑筋作用。吾人谓是心作用。其实非心与脑筋。乃是无形之真性。不然、人之死也。脑筋与心。依然存在。何以即不灵敏。据此思索。有形之能力。乃无形之使然。有形者终有坏期。无形者永无尽时。因其无尽。故其神妙不可思议。人能真知无形主宰有形。又孰敢为非作恶。昔人谓人之善恶。有鬼神记载。若果用记载。恐仍不免有错误。以其尚滞於色象也。惟无形之记载。乃无丝厘之错误。即曾子状道之严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若果有指视。当亦不免有遗漏。以其尚现诸形迹也。惟无形之指视。乃无纤毫之遗漏。故佛家以地狱警人。谓孽镜台前无好人。盖经此一照。则人之平素行为。历历如见。此即佛家所以状无形之妙谛焉。惜世人不悟。偏去为非。自以为用心綦密。可以逃脱人之知见。不知独居隐衷。皆不能逃脱无形之主宰。故佛云。红尘众生。凡有动念。我皆知之。如人起心害人。自己天良早已先知。故阴恶之气。即形於面色。相术家犹有据此以断吉凶。况生天地人物之无形大主宰。焉有能侥幸瞒过之理。故圣贤教人。必慎其独。视听言动以礼。俯不怍於人。可以对有形。即仰不愧於天。(无声臭之天。)可以对无形矣。今人以为视听言动而后。无有形迹。不知任尔如何视听言动。即含系於无形之中。且永远存在不灭。以吾人所见者证之。留音机器。永远留其当日唱戏之声。照相镜片。永远肖其当时斜正之形。无为之神妙。岂有为所能比拟耶。所以讲道德的人。就不敢违背无形之真宰。穆罕默德。教人识真、念真礼、礼真者。皆是欲人知道无形有个真宰。俨然不可违犯。如或犯之。不但殃及子孙。害及灵魂。且世世生生。万劫钩连。不可解脱。无形在天地为北辰。在人身中。就是真性真命。良知良能。欲保全性命不坏。就要做有道德之事。盖道德乃天地之元气。非此元气。不能保全无形之真主宰。不行道德。任尔有若大本领。若大能力。若大奸巧。无常一到。而荣华富贵。身体肤革。终归梦幻泡影。缥渺於无何有之乡。故有形者不为贵。所贵者无形也。能知天地有无形之真宰。人身有无形之性命。从而修养之。保存之。则生死由我。不生不死亦由我。其乐岂有涯耶。


    修持捷经


    民国六年丁巳五月初六日记


    书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礼曰。人不学。不知道。易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又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可见德学义善四者。皆人之所以成其为人。而圆成其道者也。盖厚德物。所以凝道。好学近智。所以明道。义以制宜。所以适道。善为名归。所以行道。故凡欲成其为人。圆成其道者。即不可不於修德讲学。徙义积善。诸端致力。孔子云。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岂独孔子之忧。正亦吾辈所当忧也。德乃秉彝之良。即仁义礼智之性。本来洁净光明。似乎无从修起。然德是虚位。所谓天之理。而人得之者也。质言之。即一事有一事之真理。行事时、以其真理完全其事。即谓之德。修之云者、治也。事有不合天理。不顺人心。则失其德。从而治之。一事以至万事。一行以至万行。惟德是依。即蹇所谓反身修德也。又修者。积也。积累其德。即大畜所谓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也。古圣人所以能成其为圣者。皆由修德而致。尧所以放勋者。由其克明峻德。舜所以重华者。由其玄德升闻。禹能祗台德先。故不距朕行。皋陶能迈众德。故黎民怀之。德必修乃能允迪厥德。以治其不德。积畜其德。以成大德。大德必得。故中庸曰。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修德之功效。盖有如此者。我辈又何乐而不为乎。学之不讲之讲字。乃为学之真精神。含有无限实功在内。不但徒知解说文字者。不足言讲学。即穷深极研。而或执著一偏。未观其通。或侈谈空理。不适实际者。亦不足言讲学。至於门户见深。故意攻伐异己。或坚持讹说。藉以隐图私便者。更不足道矣。子夏有云。君子学以致其道。斯得讲学之真谛。致道之学。是为大学。(大学之道)大学者。修身以平天下之学也。平天下之事。在致用上说。固繁不胜述。而要以修身为本。修身即讲学也。内之则诚意正心。外之则实践伦常。故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也。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矣。明乎此。则知讲学之道乎。闻义不能徙一语。大似为现今人说法。今人因循性成。狡狯习深。凡事只知有利。不知有义。加以深悉世途险恶。人藏机械。稍一不慎。即罹其害。故每有事件发生。明知其为义所当为。然非畏其难。即畏其祸。不敢稍为尝试。纵令有人从旁劝勉。亦只唯唯诺诺而已。或更支吾其说。以推诿之。人徒讶其不近人情。不知此特毅力不足之故。孔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内无勇德。故外无勇行。此等人不但不能独立作事。即与之共同作事。亦必无成。故为学之道。首在养勇。如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王阳明</a>知行并进者。皆有精进之勇德也。至不善不能改。更为近人之通病。近人好用小智。无刻不在过中。然苟不自以为是。则自新之路未绝。前途尚未可限量。即以人境遇论亦然。人处困塞之中。能不怨天不尤人者。其境遇不久必亨。何也。以其能改过也。故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否或顺其过。文其过。即成为无忌惮之小人矣。人至为无忌惮之小人。即不可与之交。孔子云。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盖恐此小人累我不能改过也。改过不但须改事实之过。并须改心曲阴私之过。事实之过。改之尚易。心曲阴私之过。改之甚难。故孔子云。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欲改心曲阴私之过。是在平日时时克己。念念慎独。书曰。惟狂克念作圣。人无克念之功。则有不善者。既不能改。义之所在。亦不肯徙。既不徙义改过。 纵然讲学。亦无所得。遑云修德。此章书孔子所以首言德。次言学者。盖以德是人所固有。非由外铄也。修德是由良心上发出。善则扩充。恶则克治也。人能修德。自能讲学徙义。改不善。讲学即是好学。好学近乎智。徙义。即是力行。力行近乎仁。改不善。即是知耻。知耻近乎勇。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一修德而三者俱备。三达德备。即可以希圣希天。故此章书为躬行实践之目次。亦即修持人之捷径法门也。


    正 名


    民国六年丁巳五月十六日记


    下之事。有其名必有其实。乃可以名垂不朽。若有其名而无其实。异日循名核实。终有水落石出之时。周公吐哺。王莽谦恭。形式若一。真际则殊。而芳臭亦随之而迥异。名岂可幸取哉。故孔子有曰。必也正名乎。然所谓正名者。不是徒事振饬名分。乃是徵诸名实。吾人既是研究道德。则正名二字。断断不可忽略。凡事务要求实。不可徒托空谈。况道德二字。本不是拿来讲说。然我常常讲说者。不过为同人引去路。俾有所遵循耳。同人既是身为道德学社中人。即当顾名思义。且要知道德是天地之元气。人人之良心。实行道德。即是保全自己之良心。完全自己之人格。缔造自己之福命。扩而充之。则是弥补天地元气。挽救世道人心。果能实践。可以希贤希圣。为天地功臣。乾坤肖子。若没有实行。即成了沽名钓誉。盗名欺世。不但对不起天地。对不起世人。而昂长七尺一丈夫。生无功於世。无德於人。悠悠忽忽。虚度岁月。扪心自问。并且对不起自己。何则如今日我们讲道德。人人都在称赞。都在敬慕。即当自勉自励。发精进心。猛勇心。期在名实相符。为天下立模范。为后世人作准绳。方算是生不徒生。若是道德学社中人。都无有实行。则世人观感。从何而生。天地元气。将复谁倚。己亦不过天地一弃材。同为倾覆劣败之种子矣。所以不可徒有道德之名。务要有道德之实。实有道德。则名正言顺。事乃有成。道曰真人。释曰佛子。儒曰君子。庶无愧焉。顾实行道德。究从何下手。就先要修身。修身之道。目次虽多。慎独二字。即足以包括无余。但慎独有两种。一者静时之慎独。一者动时之慎独。静时慎独。即是性命合一。内外合一。今日在座者。也有知道这个心法的。也有不知的。而道德重在实行。必先从动时之慎独起。大凡人之动时。最有关系者。莫过於言行。实行道德於言行之中。即可验其真实虚伪。因言行之关系最大。故舜训禹曰。惟口出好兴戎。孔子云、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释迦有身业口业之戒。往圣谆谆教人谨言慎行者。盖以言行所以动天地之枢机。枢机之发。即为荣辱之主。世人不知言</a>语之关系最大。背地道人短拙。以为闲谈勿碍。然谚云、墙有缝。壁有耳。或以讹传讹。易好为仇者有之。或此出彼应。酿祸生乱者有之。反是则往往因一言而成美消灾者。亦所在多有。盖言者或属无意。而听者未尝无心矣。诗云、好言自口。莠言自口。叹之乎。实戒之耳。所以世间上有一等人。据他才智行为看来。本不失为好人。而作事或反遭失败。似乎天道不公。但细察他之言语。多半不谨。盖言语不谨。暗地伤人。人之受害。莫知所致。自己方面。即是有损阴德。阴德有损。即不能载福。所以不能兴功立业。天道至公。而又至隐。故曰视指其严。南容三复白圭。良有以也。若夫信口雌黄。任意造谣。颠倒事之是非。反间人之爱好者。其人不足责。其作孽更可知矣。且言语不独有害他人之事务。於己之名誉。亦大有妨害。不但妨害己之名誉。於己之灵魂。更有最大之妨害。古人云、多言则伤气。况妄言乎。即是道中之言。不当言而言。亦泄漏自己之元气。己之元气一泄。即不足以载道。所以孔子云。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故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不可行。君子弗言。可行不可言。君子弗行。盖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蔽。则谓之言有物。而行有格。若徒口在谈道德。身又不行道德。言不顾行。行不顾言。欺人欺天。终是自欺而已矣。礼云口惠而实不至。怨及其身。可不慎乎。故孔子告子张曰。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今日吾侪实行道德。就在言行上用功。不说言而世为天下法。行而世为天下则。只要言忠信。行笃敬。即算是有道德之实。而道德之名。亦得其正。愿同人勉旃。


    聪明圣知达天德


    民国六年丁巳五月二十日记


    人为万物之灵。其所以宰制万物。应付万事者。莫不重赖此心中之一点灵机。此灵机维何。即聪明是也。但聪明二字。虽属一极好之名词。而社会之人格不齐。圣者自圣。凡者自凡。贤者自贤。恶者自恶。其间之行径不同。而成就万殊。反觉此与生俱来之一点聪明。不独为作圣之基。亦足为作恶之具。此中庸所以有聪明圣智达天德三者之分。善读者正未可以其易而忽之也。今试将此三者。略为界说。凡事物之来。或闻而知之。或见而知之。此乃人之灵感性。斯即谓之聪明矣。又事物之来。不但知其事物之理。并且知其事理之是非。此乃人之辨别力。斯即谓之圣智矣。若夫达天德者。不但知其事理之是非。而事机一动。并知其吉凶悔吝。知其当然。并知其所以然。故其所为。无过无不及。悉当於天理人情。易曰、知几其神。其达天德者之谓乎。常言说得好。越是聪明人。越干糊涂事。名利场中无呆子。作奸犯科鲜痴人。试统观古今之人类状态。小而风火雀跃。惊皮漂测之流。其揣度人情。随机应变。非不超越等闲。大而老奸巨猾。身执国政。心怀篡逆。植党营私。其思虑亦何尝不十分周至。但聪明而无圣智以准绳之。即流为情欲之私。人为情欲所囿。则其所作所为。自属全由人心主事。人心当权。则所谓聪明者。亦适足以济其恶而已。此等聪明愈多。则人愈坏。愈用则造孽愈深。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宗人多半是地癨种子。魑魅魍魉之类。所以作事。专恃他一点鬼聪明。忍心害理。无恶不作。不惟无益於世。并且有害於人。若夫圣智。则与聪明大有间矣。既知事之利害。复审理之是非。但其作事。每着人我之相。有时公心为人。有时兼含为己。虽有积德。亦有损德。所以然者。由其善性未坚。魔根未断。如历来之英雄豪杰。立功立德。固不乏人。然或声色是好。晚节不终。或任性杀戮。招人疑谤。总不能始终如一。开诚布公。所以虽有圣智而无达天德之功夫。则魔不净。不能纯是道心作主。浑然天理。措事咸宜。即如有宋之世。君子与君子不容。且酿成党派相仇。当时濂洛诸贤。理学名臣。非不两擅其胜。所以终不能保持宋室者。悉由无达天德之人也。盖人必达天德。而始不囿於气数。譬之智镜当空。物来毕照。内魔不生。外魔自无隙而入。如无达天德之才。一时魔心用事。偏执己见。人亦从旁而怂恿之。己亦任性而行为之。及至身败名裂。为天下笑。正所谓工於谋人。而拙於谋天。工於谋身。而拙於谋后者。古今来比比皆是矣。所以虽有圣智。还是美中不足。必要有达天德之功。方算尽美尽善也。若夫天德也者。本非稀罕之物。达天德亦非绝对难能之事。不过未达未用耳。其在诗曰。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此秉彝之德。即天德也。天之德。在天为金木水火土。人之生也。由天之五行而成性。秉金之性而为义。秉木之性而为仁。秉水之性而为智。秉火之性而为礼。秉土之性而为信。无论智愚贤否。莫不各具其全。不过降生而后。气拘物蔽。虽有天德。亦隐晦而不彰。故达之也实难。然究其所以。不能达者。实由内魔不清。外魔亦乘隙而入。故人苟於正心之功用。一正心而压百邪。盖心既正。则本身之气。上通祖气。祖气乃天之阳气。阳气贯注於身中。则邪魔阴凝之气自消。故元阳充塞。百体从命。渣滓尽去。光明自来。举凡过去现在未来。莫不如烛照数计而龟卜。是即达天德之实徵也。夫人之阴气。本不易尽。其实亦非难事。书曰、惟狂克念作圣。能常常克念。即是聪明圣智达天德。一以贯之也。三者能一贯。即智仁勇三达德兼全矣。


    道不远人


    民国六年丁巳五月二十四日记


    道学之传。由来旧矣。然而学道如牛毛。成道如兔角。此其故何哉。由於学道不明道。往往忽近而图远。厌故而喜新。不知行远要必自近始。温故自可知新。故曰九层之台。起於垒土。千寻之木。发於萌芽。不此之悟。徒惊奇异。求神妙。是何异於欲煮砂成饭以求饱。砂非饭本。御饥实难。又何异於求果实於不花之树。既无其花。果从何来。所以学道不明道。亦复如是。欲其成就。无有是理。吾每见世俗之所谓好道者。别父母。抛妻子。隐山必深。入林必密。或学烧丹。避谷粒而服砂石。或学采补。逢朔望而吸空气。或受盲师之指示。或迷乩鸾之训诫。便以为大道正宗。不二法门。再不肯虚心访求。博学审问。以核验真伪。竟至过信偏行。欲求长生不死。白日飞升。妄冀神仙接引。证果极乐。不知一切外丹鼎炉。采炼搬运等。妄作妄为。都是后人作俑。悖道已甚。去道弥远。虽道经有此种种名词。皆是身中之物。取象譬喻。非由外铄我也。故佛教人打破名色知见。不可著文字相。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孟子云、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举世好道者。未尝不是蹈此种弊病。入此种彀中。所以专心致志。坚苦耐劳。还是背道而驰。皓首苍颜。终不知道为何物。道是何事。道作何用。不诚深可悼哉。然世人学道。不求知平易。而求诸神奇者。盖以为道本虚无。莫可形象。莫可言说。不知为其虚也。虚中作实。为其无也。无中生有。宇宙之真实富有者。何一不由虚无而致。如欲尽虚无之道。非由实返虚 。守有存无。焉能尽己尽人。参赞化育。以合虚无之道耶。夫道者。即率性之谓也。性原於天。人所同具。贤不加多。愚不减少。故孟子言。人皆可为尧舜。佛云、众生俱可成佛。昔贤训道犹路。人人共由之。谓非奇非异。非神非妙。至简至易。至平至常。夫妇之愚。可以与和。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即在日用之间。伦常之中。所作所为。循规蹈矩。不背天理。不拂人情。做得至当恰好。此即是道。此即是为人之道。道经有云。未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远矣。所以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孟子则曰、存心养性。所以事人。考之佛家成菩萨圣者。必先精修六度。证天神果者。必先精修十善。神仙亦须三千功。八百行。伊古以来。圣贤仙佛。未有不尽人道。而能别开生面。以为道者也。愚矣哉。世之学道者。不先修人道。妄想成神仙。抑何计之左耶。不知人道克尽。果能反身而诚。顺亲、信友、获上。人伦之至。即为圣人。岂神仙之足云。何谓人道。即完全人格之事也。但人事赖人心而成。而人心又最虚灵。虚则无所不容。灵则无所不通。能容能通。则万汇纷乘於内。善恶杂糅其中。不合乎道者多矣。故要切磋琢磨以修之。乃能反朴归真。改过迁善。然人道从何修起。第时时返观内省。顾醘天之明命。凡一日之内。一事之中。统要以心问心。考究某处合道。某处不合道。内而父子兄弟。夫妇之间。果顺遵乎孝慈友恭义顺之轨则而未离耶。外而交友事上。临民应事。抑适合乎忠信笃敬仁爱之行为而无愧耶。兢兢业业。丝毫不敢自欺。合道则益进而为之。不合则速从而改之。必使此心荡荡平平。量同太虚</a>。大无不周。微无不入。即如孔子老安少怀。释迦慈悲普度。道家方便接引。咸此一心为之也。若不修治其心。则人心不死。道心不生。犹是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安能合道。故修人道。先从修心起。心一经修治。则有主宰。心有主宰。则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光明莹彻。毫无阴私渣滓。纯乎天理流露。自然率性而行。虽一日二日万几。应事接物。各得其宜。曲尽其道。故人道二字。又不独学道者之所当修。亦正人人之所宜修也。当今之世。莫不谓世风浇漓。每况愈下。多有不胜其慨叹之感者。抑知实由于人道不明。人道未修之过欤。盖人道一不明。人人只知趋炎附势。惟利是图。礼义廉耻。因之扫地。於是有悖逆诈伪之行。有淫佚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智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大乱之所由生也。众孽所感。於是天地之戾气应之。以故时灾月厄。水火刀兵。瘟疫旱蝗。因之类起。再不急早回头。昌明人道。还我治平。则人将相食。愈演愈剧。譬彼舟流。不知所届。将见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之诗。若为今世咏之。可不戒哉。可不惧哉。


    有神与无神


    民国六年丁巳五月二十八日记


    鬼神之说。谓之有耶。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谓之无耶。则因果报应。莫或使之。若或使之。非有存神过化。出幽入冥之君子。殆难周知鬼神之情状也乎。现今世界有主张有神教者。有主张无神教者。有主张一神教者。有主张多神教者。诸说纷纷。莫衷一是。而孔子垂教。不说有神。亦不说无神。怪力乱神。且在所不语。其散见於经文者。一则曰敬鬼神而远之。再则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信如鬼神之说。果属无稽。则孔子之敬而远之。且盛称其德。真乃多事矣。盖一阴一阳之为道。而鬼神亦阴阳之灵气。揆之古先圣贤。神道设教之旨。所谓实式凭之。实式临之。直与皇天后土。相提并论。而推及於人事之作用。则鬼神二字。在人则示为善恶之监临。在己则示以返诸良心之裁判。后儒虽智不足以知鬼神。而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之说。要亦非通人之论。然自鬼神祸福之说行。而神道设教之旨。不惟无功。反因而转晦。每见有平常之人。入庙烧香。不论庙内所供何神。无不顶礼祷告。求神保佑。此种邀福之人。固是皆由贪嗔痴爱所生。未免不合乎中。堕入魔境。然忌惮之心。尚未全死。仍属可爱。惟有村夫俗子。对於有仇之人。求神降祸於其仇人。岂知神者。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世间向神邀福。求神降祸之人。纵然日敬鬼神。终不明鬼神之为德也已。庸有冀欤。然则讲道德之人。敬不敬鬼神乎。曰毋不敬。但讲道德之人。以古圣先贤为模范。例如孔子之言行动静。可为世法。吾人不得不尊崇之。孔子之道。行将普及於天下。已为近世哲学家所公认。何者、孔子之道。五伦八德。实为天经地义。不可磨灭之道。推之而诚正修齐治平。乃祀神之真理也。彼耶酥倡一神之教。固为当时犹太多神教人。痛下针砭。然试细绎其教义。不免尚有我相。故启当时欧洲宗教之争。但祭非其鬼。适以招祸。何者、人生落在后天。一有贪嗔痴爱。必为魔鬼假神所利用。(厉鬼山精石怪之类)盖自来神道设教。本不害人。特人以人心用事。欲假神力以害人。故有八卦教、红灯教、等等之邪说。惑世诬民。充塞仁义。卒之事到临头。终未得敬鬼神之好处。所以敬鬼神者。当以鬼神之德为德。则所奉祀者。为聪明正直之神。夫而后鬼神之盛德。亦即为我之盛德也。否则己心不正。其所奉祀者。皆属邪神邪鬼。日与邪神邪鬼相近。即是堕入魔境。故讲道德之人。不畏鬼而鬼自伏。不供神而神自在。语云、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於此可见鬼神之德之盛。诚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固体物而不可遗者也。


    顾或者以为凡供财神。皆可致富。不知其人若果存心不善。即日供最大之财神。则财神亦无能为力。盖财神为人间之福禄神。其保佑人也。丝毫不肯假借。况神者、聪明正直而壹者也。凡奸盗邪淫者。神必罚之。人生在世。第讲法制尚可缘以为奸。若明道德。万不敢以自欺。俗云、黑心进得衙门。黑心进不得庙门。神者、良心也。神有神威。人苟真知敬 神。万不敢作欺骗良心之事。如乡间之人。设有欺骗他人之心。假如叫他入庙。向神盟誓。他终不敢前往者。实以神威可畏。而良心尚在耳。由此看来。凡中人以下之人。不可以言无鬼神。即以孔子往事徵之。如乡人傩。孔子朝服而立於阼阶。其敬鬼神为何如也。孟子曰。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人之必须敬祀鬼神者。以鬼神为阴阳之正气。敬祀鬼神者。即是扶持天地之正气。保全一已之良心也。


    神有多神教一神教之别。试问多神教好么。一神教好么。总之信神一事。即在死人心。生道心。人心者。怪力乱神。邪魔鬼怪也。道心者。聪明睿知达天德者也。故信神之人。无论所信者为多神教。或一神教。总在信之真。而不信之伪。真信之方维何。即时时刻刻保持我之道德心是也。人有道德心。则邪神邪鬼自化。而聪明正直之神。常常照临。所以为人须要斩断魔根。斩魔之法。亦即时时刻刻保持我之道德心是也。孟子曰。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俗云、要得一个仁。须死一个人。凡人阴气太重者。与之言道德。非冰炭不入。即毛骨悚然。盖人心不死。道心不生。一念之差。其所由来者渐矣。魔神邪鬼。不但元气浅薄之人为所害。即传教救世之耶稣亦为所害。人能将人心死尽。则道心自生。恶魔焉有不化者乎。


    道德二字。为天地之精华。为驱魔独一无二之良法。我能用之。则天地之精华。皆聚我身。自然动静一致。光明灿烂。魔焉能入。故太上曰。惟有善人。天道佑之。福禄随之。神明敬之。众邪远之。人若道德心重。则不邀福而福自至。不斩邪而邪自远。如此看来。方算是真正敬祀鬼神之人也。(太上为道之精华。八十一化身。实三教发源之起点。故符咒每书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等字。使符之人。依法默念。即能见效。而亦莫名其妙者。殆未知太上为道之精华也。)真正敬祀鬼神之人。道德心重。对於社会。必维持之。(积德)世有不讲道德之人。而仍然安享富贵者。必其 祖德前根。消受尚未尽也。否则德尽必灭。可断言矣。


    孔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盖神所凭依。将在德也。晚近之人。非圣无法。一由中人以上之人。不知以道德存心。对於鬼神。不明真正敬祀之道。一由中人以下之人。惑於邪说。不知鬼神之德之至。毫无敬畏之心故也。今欲维持世道。救正人心。平治天下。当使中人以上之人。群知道德为天地之精华。一己之良心。时时刻刻。以道德存心。对於鬼神。不可不敬。但敬鬼神而远之。中人以下之人。当使供神向善。有所敬畏。不敢为非。如此办法。庶几天下人人持身涉世。或不至有丧心灭理之事。此神道设教之意。实为保全中人以下人格之第一良法。固有不可轻言废弃者矣。奈何妄谈治理者。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每每遽倡无神教之论。生心害事。致令一般小人。无所忌惮。举凡伤心害理之事。无所不为。卒之良心丧尽。终亦必亡。岂不大可哀欤。何者。际此举世魔王混世之时。纵有鬼神显验。飞鸾宣化。而人尚有敢於日作欺心事者。若使神道设教。一旦灭绝。人人不知供神为何事。窃恐世道人心。日益败坏。而不堪问矣。今当保护庙宇。提倡神道。使人人有所尊崇。个个有所恐惧。亦保全中人以下人格。与其固有良心之第一好方法也。


    至若大道之奥。疏而不漏。无所不照。又较鬼神为更妙。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丝毫不让。亦在人之自召而已。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以上四者。所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可耳。现值大道宏开之日。上天择良种之时。窃以为天将诞生大圣。维持圣道。见诸实行。盖大道无言。赖人而行。鬼神无亲。惟德是依。否去则泰来。阴极则阳生。彼丧尽良心。违背道德之人。终有自然淘汰之一日。吾人对此。慎勿忽诸。


    道德平天下


    民国六年丁巳六月二十五日记


    人生之遭逢际遇。虽是无常。其中却有定数。故佛云。有因方有果。若无其因。果从何来。年以前结下此因。故今日方有此果。不然、各位多系北方生长。吾等又不在北方遭际。而在此南京聚会者。暗默之中。亦是天道主持。但我此话。今日尚难取信。其中有入吾门者。一旦明心见性。方知这个渊源。大有由来。以地道而论。南北对峙。在卦爻是个坎离。犹如一阴一阳之道。夫道本不可以言说。因其无影无形。无声无臭。视之不可得而见。听之不可得而闻。不过强名之曰道。人欲见道之实境。必先积德。有至德乃可以凝至道。然德由何而积。道由何而凝。即内而诚意正心修身。外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学问。自来圣圣相传。都有心法。非凭空涉想所能造到。故韩文公云。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孔子。孔子传之孟轲</a>。轲之死。不得其传焉。秦火而后。所余者残篇断简。一般学士。既无明师传授心法。复无全经以资研究。所以世风日下。人心日偷。政治终不逮唐虞。学问实远逊孔孟。自汉以来。中土学问。不过是模仿修身齐家而已。而治国之道。更不足观。考之欧美各国。讲求富强。研究法律。人人有爱国思想。却适合治国之道。然又无平天下之真学问。今者大地环通。天下二字之实景已见。若只知治国。不求平天下之道。终至争端不息。人类相残。所以圣人不说治天下。说个平天下。是教人使天下和平。相亲相让。跻於荡荡平平之真象。然天下如何而始得平。道德昌明。即足以平之。故孔子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男有分。女有归。谋闭不兴。盗窃乱贼不作。外户不闭。群相与优游於光天化日之下。顾孔子既立此学说。何以又未见实行得到。盖孔子有平天下之学。而无平天下之时。故叹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有志焉。而未之逮也。未逮者。未及其时也。故立此学说。作后世人之模范。俾有所遵循耳。今者律时考数。大道又将弘开。平天下之学说。亦已发轫露颖。有所谓武装和平者矣。有所谓万国公法者矣。亦有讲平权。讲自由。讲共和。讲大同。讲社会主义者。讲人道主义者。一唱百和。颇近於平天下之理想。但无实行道德之心传。终归於纸上谈兵。梦幻泡影之空想已耳。不然、此等名词。与其事实。发现於欧美有年矣。不但不能达到目的。反致战争不息。穷兵力而困民生。毁公法而贼人道。推原其故。只知讲求富强。各爱其国。不能充之以爱天下。不知天地生人。降之以衷而为性。畀之以中而为命。虽有智愚贤否不同。而性命无一人不同。既同此性命。即同此心思。此以富强感。彼亦必以富强应。强与强相遇。必至竞争不已。此欧洲所以有今日之战祸也。看来富强达到极点。法律纵臻美善。终难觇和平之期。成大同世界。吾人生此时际。虽云世界糜烂之秋。正英雄造世之日。即当放开眼界。揆时审势。上体天心。下悯人穷。万国不宁。天下不平。就要细心思维平天下之学问。按出协和万邦之良策。造成永远太平世界。不然空生一世。与草木同腐。庸夫无异。仍是为天地一弃材矣。但人之成材不成材。虽是自造。而教育实大有关系。譬如丝本素质。染於黄则黄。染於蓝则蓝。故孟子云。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何谓大体。即大学之道也。大学之道。即是性命之学。为人不知性命。即不能实践道德。纵然心欲行道德。却无一定主宰。不能由仁义行。跻於美大圣神之境。道德二字。即是性命之发皇。见诸事实。则为道德。在人身中则为性命。论性命之学。孔孟罕言。然孔子又云。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孟子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今人日夜戴天而居。而天之高也。日月星辰之昭明。四时寒暑之迭运。终身一世。究莫知其所以然者。孟子何以说。知性则知天。盖天地是一大天地。人是一小天地。天与人本一气相贯。一性圆明。不过降生而后。气拘物蔽。则性与天相隔。故气与天相断。不但不知天。即自己一身。耳目口鼻心思之灵。亦不知其究竟也。故欲知天地之理者。必先知自己之真性命。故曰君子之道本诸身。盖人身乃大道之所分寄。性命之所凝结。世人每以凡躯为性命。而不知凡躯是假。纵保养得宜。难逃大限。终归於肉化清风骨化泥。谁能长保其形。永远不死。惟人之真性命。方是不生不死。如欲凡躯不死。必先寻出真性命。故道家云。欲要人不死。先觅不死仁。人本是两个人。有人身之人。有仁德之仁。人身之人。终归於尽。仁德之仁。历久不灭。故孔子云 。未见蹈仁而死。这个仁、即人之真性命。真主宰。然此真主宰在人身中。有个地所。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天上有个北辰。为天地之主宰。人身中亦有个北辰。为人之主宰。孟子云。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人身之人。与仁德之仁相合。即是性命一贯。即是合道。人不与仁合。则人心泛滥无归。贪嗔痴爱。循环相生。终日营营逐逐。虚妄著想。无一刻停息。此筹彼算。东奔西驰。一天到晚。所作所为。纯是为一个凡躯。图点安逸快乐。坏良心。灭天理。穷人欲之事。在所必为。不顾名誉。不畏人言。因之把此本性湮没。仁心剥丧。人至无仁心。则与禽兽何异。但仁心有先天之仁心。有后天之仁心。先天之仁心。道心也。至善无恶。浑然粹然。后天之仁心。良心也。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因良心是近於道。尚未纯熟於道。易为无明所障。非若道心澈底澄清。不为情欲污染。故人以道心主事。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若但以良心主事。往往有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故良心中。还要有主宰。则所作所为。方能尽善尽美。良心有了主宰。即孟子所谓义精仁熟。然此犹是据理而论。而实功则在明明德。明明德之实功。即在知止。止即受中之所。即人之命也。能知止则意有所诚。心有所正。性有所修。性修矣、纯乎天理。毫无人欲之私。而后乃能立命。命立矣、中立不倚。就不为气数所摇夺。到此境界。性命乃能合一。性命合一。乃能明明德於一身。夫而后由一己之德。推而广之。上律下袭。有教无类。明明德於天下。使天下之人。皆能自明其德。咸有一德。天下焉有不平者哉。天下平、则平权自由共和大同。更不言而喻矣。安用执一说以相绳哉。吾人今日研究学问。即当研究天下之学问。这个学问。不必求诸远。亦不必求诸难。就是道德二字。盖道德为万善之原。考之天道。赏善罚恶。质诸鬼神。福善祸淫。验之人心。好善恶恶。故道德平天下之说。实可以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验诸人心而不惑。其功用即本诸身。修性立命而已。凡宇宙绝大事业。俱由性命做起。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孔子赞之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由是言之。舍性命而外。尚有何事业哉。尚有何学问哉。然究非得一法以养气者。所可同日而语。


    养生之道


    民国六年丁巳六月二十六日记


    凡人自有身以来。即莫不欲少病少恼。永享遐龄。人生大抵然也。世固有寿逾期颐。长乐康宁。如松柏之茂。经冬不凋者。此无他、不过得养生之术耳。故孟子曰。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是消长生死之机。实关系於所养之得失。况孟子已明示之曰。至於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弗思甚也。既云所以养之者。必有所以养之之道。特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多可企而不可及耳。是以僧道末流。往往好读书。不求甚解。流於顽空理障者有之。甚或不遇明师。不知就止。一披古人之书。率尔妄揣臆度。影响捉摸。误会丹药养气之词。执著采取烹炼之说。和合金石。谓服之可以长生。搬运气息。谓行之可以不死。不知人之生也。禀阴阳之气。五行之秀。全赖阴阳调和。五行均</a>平。而营卫脏腑。经络气血。得以充畅贯注。以道其生长之机。彼金石丹砂。其味多辛。其气沉重。其性有毒。一旦服之。即入於心肺二经。而有金燥火炎之害。盖入於心者。则心火旺而克肺。后天之气统於肺。肺受制则不生肾。肾水枯、则无液以上潮於心。心火旺、则无液以下交於肾。心肾不交。则烦躁惊悸之病作矣。入於肺者。则金旺太过。肝木受克。人身之血统於肝。肝受克则不能统血。即不能生心火而制金。金旺贪克。而反不生肾矣。肾为后天之命。藏精之府。人之所赖以生也。肾脏虚、则羸弱痿痹之病形矣。即如药本可以疗疾。苟失其君臣佐使之用。性味调剂之妙。厥疾弗瘳。又如菖苓可以引年。参茸可以补气。无病常服。亦现阳盛阴亏之病。盖益於此者。必损於彼。犹以权量物。物重则权轻。物轻则权重。况金石性味。偏胜足以错乱阴阳。颠倒五行 。可常服之乎。故凡服金石丹砂者。久则面部发赤。致有肺痈肺痿之病。搬弄运气者。久则血气凝结。致有痞鞭症瘕之病。则是欲求长生。而反以戕生。欲求不死。而反以速死。不诚大可哀哉。夫服丹运气者。即所谓揠苗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早已直揭其弊。世之盲修瞎炼者。盍即孟子之言一深长思耶。而矫其失者。又谓养生之道。长生之说。悉属虚假。皆方士臆造之词。不过藉以惑愚敛财耳。旁门小术。或则然矣。然若一概抹煞。又非智者之言。不见乎禽兽乎。龟有千岁。鹤鹿长春。即蟋蟀虾蟆等类。时当冬令。咸藏伏於土穴之中。至春则出。彼至微至蠢之物。数月之久。并不饮不食。尚至不死。谓人不能长生可乎。虽然、人之种子不一。故於后天之智识心思。遂大相悬殊。谓人不能长生者。是殆浮根分光之流。纵此时成其为人。久而各归其根。终不能独立成一太极。故语以养生长生之道。则格格而不能入也。世有节其饮食。洁其衣服。慎其居处。调养得宜。亦可少病。然根本未加培植。究无以转阴阳造化之玄机。仍不免随气数而波靡。是盖知卫生而不知养生。世亦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穴居野处。经严寒酷暑而不病。年企耄耋。越山逾岭而自如。或至坐化尸解。神游三界。名虽仙游。亦是享尽还堕。终不能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证如来常住之果。是又如养生之术。而不知养生之道者也。养生之道维何。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是也。夫浩气为天地之元。万物之始。人身之本。可以彻乎天地。通乎神明。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然又须养者何也。缘人落在后天。由物欲交引。随情意所之。遂将浩然之气障隔。故须用力培养。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乃始充实而光辉。而养之之法。岂有他哉。直捷了当。即在正心。正心即是克己复礼之功夫。克念作圣之效用。譬如心之私念丛生。心一正则一切妄念顿然斩灭。足以证之。佛家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顿教法门。亦不外此。顾浩然之气。从何而生。孟子早明言是集义所生。义何由而集。义者事之宜也。凡所作所为。必求其合天理。顺人情。做得至当恰好。由一事以至於事事。一行以至於百行。则仰不愧天。俯不怍人。自然心旷神怡。纯是一片保合太和之气。始而由勉强。终於成自然。集之既久。可以充塞天地。参赞天地。位育天地。与天地同流。同悠久矣。岂曰长生已哉。故知养浩然之气者。斯真知养生之道者也。


    才德相互之作用


    民国六年丁巳七月初八日记


    士君子立身制行。不外才德二字。而德者体也。才者用也。有体有用。然后可以独善。亦可兼善。可以用行。亦可舍藏。为不器之君子焉。慨自圣学不明。礼教不兴。人人轻德重才。舍本求末。凡百云为。自以为才智高出人上。手段所及。事无不成。殊不知事之成否。内中原有因果关系。但恃才而弃德。始成犹必终败。何也。无德以护才。犹之无根之树。春阳发动。往往或放空华。卒之时过境迁。仍无结果。盖本实先拨。未有不随而萎靡者也。物犹如此</a>。况吾人立身制行。才德安可偏废。才者制行之具。办事之资。德者尽性之实。立命之源。两者无偏。即是一付圆满天性。一个完全人格。且德发为才。譬如有源之水。混混不舍。应用无穷。是以稽古帝尧。克明峻德。以之亲九族。而九族既睦。平章百姓。而百姓昭明。莅临万邦。而万邦协和。稽古帝舜。玄德升闻。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於四门。四门穆穆。纳於大麓。烈风雷雨弗迷。稽古大禹。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可见有大德必有大才。有大才乃有大用。岂彼矜才饰智。务穿凿以为能。诡权术而炫售者。所可同日语哉。但又不可误解。以为才可偏废也。人必有才能。方有作为。举凡齐治均平。何一不需才以待理。不过用才之时。要不忘德。凡临一事。对一人。总先自问天理良心。与之合者。即展其才以相将。不合则敛其才而不用。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即其旨矣。况才原可以显德。例如释 迦佛慈悲广大、德也。然必方便多门。变化莫测。权通八万四千佛法。乃圆满其众生普渡之本怀。孔夫子悲天悯人。民胞物与、德也。然必天纵多能。出类拔萃。有独集大成之圣智。乃树立其万世师表之仪型。且才又可以培德。例如观音三十二化身。八十一相好。佛法之权现。即才智之发皇也。乃其渡尽众生成佛。证道之妙用。而皋陶明刑弼教。刑期无刑。大禹平成天地。允治府事。又其所以种德懋德焉。是故圣贤君子。才愈展布。而德愈光辉。才愈发扬。而德愈高厚。何也。才由德出。行所无事。既不贻忠厚无用之讥。复不蹈骄吝不足观之弊。其为才也。亦大矣。反之则有才适足以败德丧德。古来权奸误国。暴虐残民者。何莫非才足以济其恶阶之厉。试观羿善射。 荡舟。才力非不超群出众也。而灭德作威。俱不得其死然。桀之矫诬布命。纣作奇技淫巧。才智非不纵肆自如也。而秽德彰闻。乃祝降时丧。可见有才滥用。不由德行。必至积恶灭身。亡国败家而后已。此即所谓智慧出。有大伪。以智治国国之贼。反不如昏昏闷闷者。尤足以藏拙而全真也。是岂才之罪也哉。殆不过孟子所谓小有才。未闻大道之瑕疵耳。中庸曰、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其即藏才於德。盛德日新之徵证也。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其即才浮於德。德随才尽之考验也。又 曰、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仁智并用。内外兼赅。斯乃才德兼全。执两用中之大才大德欤。抑有进者。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果能才德并美。从容中道。则才即是德。德即是才。无所谓德。无所谓才。用才之时。德即蓄於才之内。积德之时。才即妙於德之中。才与德。两而化。一而神矣。故中庸曰。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太上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造诣至此。即称之为大才也可。称之为大德也亦可。斯谓之才德无碍。时措咸宜。


    道德为自由之根本


    民国六年丁巳七月二十二日记


    何谓自由。自然由之行也。质言之。即天然之动机。优游自适。并行而不相悖。并育有不相害之谓也。近世西人学说。有以自由为天赋人权者。有以个人自由。视他人之自由为界者。似矣。然由前之说。纯重主观。极其弊。任情所之。行动必流於放纵。由后之说。专重客观。极其弊。界域难明。争端遂因之而起。而矫其弊者。乃不得不借重於法律。以为之限制。俾归於持平。盖谓人人服从法律。一方面足以保障自己之自由。一方面足以防杜他人之侵占。讵知法律原是死物。绝不能保障自己之自由。防杜他人之侵占。盖法律只能强制人之外部。不能强制人之内部。内部有种种恶孽。究非法律所得而诛之也。况人心贪婪无厌。狡狯异常。无论内部之恶孽。非法律所能加及。即外部之行为。视法律可遁者。反能藉法律以讳其奸。法律纵臻美善。语及自由。终难免超越侵占之弊。即使人人服从法律。亦不过是范围自由。强制自由。究非无适无莫。攸往咸宜之化境。直谓之箝束人之自由。减少人之自由可也。乌得为真自由哉。故法律自由。终有不自由者在。譬如一个界限。彼倚着界限。此亦倚着界限。彼此用心画界。反将自由地位落空。稍有法逾越。必致争端不息。鼠牙雀角之风。非成於法令滋彰之时代耶。兹且不论。即据个人观之。彼声色是好。沉湎于酒者。固法律内之自由也。一旦纵欲生疾。乐极生悲。或至举止不灵。动静失常。心之所欲。而四肢亦将不应。即一心一身。已不得展其自由矣。他何论哉。试观伊古以来。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者。何常不是法律内之自由。何以有一於此。大则亡国覆宗。小则败名丧家。所谓服从法律。即得自由者。果安在耶。故吾敢断言法律自由。是箝束减少人之自由。仍属假自由。非真自由也。然则将以何者为真自由。即吾人秉彝之攸好。天然之动机。斯乃自由之根本焉。质言之。即孟子所谓恻隐、恭敬、辞让、是非、之心是也。人能本此四者。扩而充之。见诸事实。则为道德。能实行道德。乃可以得真自由。何则、试观能实行道德之人。其入而在家也。以孝为先。故宗族称孝。其出而在外也。以弟为先。故乡党称弟。与国人交止於信。故朋友信之。得位行道止於仁。故天下归之。岂非无入而不自得。大解脱大自由之真面目哉。必以权界为言。大学曰、所恶於上。毋以使下。所恶於下。毋以事上。所恶於前。毋以先后。所恶於后。毋以从前。所恶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恶於左。毋以交於右。薭矩之道。庶几可利推行。顾有疑之者曰。实行道德者固美矣。其如他人不道德何。不知道德乃天地之元气。各人之良心。天下极无道德之人。面斥之曰。你无道德。必怫然不悦。假誉之曰有道德。必欣然作喜。且转而致敬焉。此其故何哉。盖道德无所不赅。无所不能。实足以范围天地。曲成万物。左右斯民。盖人为天地之心。万物之灵。匪石之不可转。匪席之不可卷。故不患人之不道德。特患己不道德耳。果能以不欲人之加诸我者。亦勿加诸人。则投以木瓜者。报之以琼琚矣。投以木桃者。报之以琼瑶矣。故孔子告樊迟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道德之感人。真有存神过化之妙。故道德无亏者。即得无穷之自由。非空言也。且徵之往圣。益 然矣。老子曰、先有吾神后有天。又有八十一化身之神妙。佛家有八十一相好。三十二应身。其渡人也。或现四众八部身。或现比丘居士身。随其所度之人而变化。中庸言。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而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从心所欲不逾矩。斯如何之自由也。岂服从法律所能较其万一哉。然三教圣人之自由。究其所以能如是之显化神妙者。非由外铄我也。实原尽性践形。道全德备而致。居今日而欲享受真自由。并增进世界人类之自由。必超越法律之上。以礼让为向导。道德为归宿。风声所树。将见行让路。耕让畔。无此疆彼界之隔碍。有相亲相爱之厚德。寻至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男有分。女有归。谋闭不兴。盗窃乱贼不作。外户可以不闭。不言自由。而自由在其中矣。问其何以能如是之自由。人人讲道德。个个行道德也。孔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孟子曰、由仁义行。自由之界说。如是如是。吾故曰道德为自由之根本。


    信教须知重道


    民国六年丁巳八月初二日记


    盖自三才建而大道显著其功。一中传而圣人代 宣其蕴。粤稽往圣。仰溯前徽。有行道之圣。宣化以济时。有明道之圣。立言以垂后。此大道所以常明。人物所以遂其生成也。及至圣人不作。斯道失传。於是天下之言教者。不得其全。各是其是。信儒教者。则言儒教是。信道教者。则言道教是。信佛教者。则言佛教是。信耶教者。则言耶教是。信回教者。则言回教是。其他信黄教、红教、希猎、犹太等教。亦莫不分流别派。各树一帜。然揆其教义。皆有益於世道人心。各有各的好处。无如后世之信教者。不明虚谦受益之理。各怀自是排他之心。入者主之 。出者奴之。遂有儒墨之是非。有佛老之异同。有耶回之争执。甚至一耶稣圣地。而十字军之起。战争及於百年。同奉耶稣。而新旧教之争。残杀过於仇敌。如此而言教。是教之适以害之。岂圣人立教之本旨哉。圣人立教。原无此疆彼界之分。不谓己是。而亦不斥人非。其教人总以曲成不遗为宗。以辅相适宜为准。凡合天道。顺人情者。则从而行之。有损於己。无补於世者。则改而新之。如舜之善与人同。舍己从人。孔子之择善而从。不善而改。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去己之非。从他人之是。教学相长。彼此互容。以各全其教之分量。互显其教之功能。此所以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也。万教虽不同。要莫不各协於教之原理。原理维何。道是也。道者、所以统万教而一之者也。无道则无天地无人物。又何有於教。不过散之则为万殊。合之则仍归一道。孟子曰、先圣后圣。其揆一也。易曰、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职是故耳。故信教而不知有道。则愈执著而愈支离。明道然后信教。则百变不离乎其宗。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万教且会归之不暇。又何有於教争哉。夫道一而教不同。何也。盖以古今时代之变迁。天下国家之殊域。众生习性之不一。上帝乃因时因地而生圣人。圣人即因时因地因人而立教义。如孔子生於华夏。以人道立教。所以教大同也。佛祖生於天竺。以性道立教。所以教进化也。太上生於中土。以天道立教。所以教归化也。耶稣生於犹太。穆罕生於回部。各以博爱合群立教。以上帝真宰为归。所以启泰西之文明。而将引之以当道也。亦以道之大无不包。细无不具。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势不能以一教竟其功。完其量。故必修道以立教。权变而布施。广大交致。精微互尽。敝相裁成。乃能尽天地人物之性。建中和位育之功。此道之所以散为万教。万教之所以各立其宗焉。中庸曰。修道之谓教。即教出於道之徵证也。孔子曰、有教无类。夫有教而何以无类。即吾道一以贯之之事实也。教不可一日废。即道不可须臾离。如信的是佛教。则要以大圣大慈。大悲大愿。普度众生为怀。如信的是道教。则要以道化人天。俾免灾劫。咸摧伏罪苦。俱等一乘为愿。如信的是儒教。则要以亲亲仁民。仁民爱物。参赞化育。臻进大同为心。如信的是耶教。则要以博爱人群。信者得救。同归上帝为目的。就是等而下之。如诸子百家。宗门支派。只要有益於身心性命。无损於世道人心者。亦未尝不信其真理。从其善行。盖教所在。即道所在 。信其教即所以重其道。重其道乃足以明其教也。否则自尊卑人。胶执一己之教。而不知同归於道。不惟於教无补。尊之反以卑之。明之反以晦之。推之反以隘之。所谓心善而事不善。势不至别户分门。此排彼斥。人我均受其害不止。况夫风声所播。疆界之观念益深。彼种族之争。国土之争。社会阶级之争。未始非教化宗派之过严阶之厉也。所以当今之世。求诸宗奉宗教者。比比有人。求诸信教而又知重道者。曾不数见。试观泰西各国等。是崇奉耶教。讲博爱主义之文明国也。今乃日寻干戈。置数千万人之生命财产於不顾。则博爱之道何在。又若儒门教义。乃人伦之至。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何以今世儒门之徒。大都强趋於争权夺利。损人利己。寡廉鲜耻。戕贼仁义之一途。则人道主义何存。同教如此。异教可知。一教如此。他教可知。道之不明。岂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耶。抑分极必合。散极斯聚。将为宗教同归大道之机运耶。夫贤者识大。不贤识小。各教莫非大道之发皇焉。吾人亦是道则进而已矣。於教乎何有。


    为善须知自主


    民国六年丁巳八月十二日记


    盈天地间。无论大事小事。合道者即是善。不合道者即是恶。善与恶、视乎人之所为如何耳。顾善名是人之所好。而恶名是人之所恶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然心理虽同。而所行则异。徵诸今世。竟有一班人情习惯。舍善为恶者。是何故耶。盖由人落在后天以来。失了本性。纵情徇欲。为魔障所缠。所以为恶较易。而为善艰难。中人以下之人。大抵然也。若中人以上之士。则又为善易。而为恶难。盖上智之人。善根深厚。不失赤子之心。凡事以良心作主。物来毕照。魔障不能近身。感应篇云。惟有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如此之人。即中庸所谓素富贵行富贵。素贫贱行贫贱。素夷狄行夷狄。素患难行患难之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无他、性定故也。性定之君子。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称之曰大丈夫。大丈夫之善行。根於性。积於中。故乐取於人以为善。至於寻常之人。日牵扰於七情六欲窝中。情偶正、则激发善心。情不正、则陷入恶道。任情为恶。久之亦习与性成。恶积而不可掩。非必甘愿为恶也。知诱物化。莫能自主。从流下而忘返也。试观为恶之人。有时良心发现。亦知为恶之非。至或垂头丧气。若欲痛改前愆者然。但转念之间。良心一失。为恶之心。仍然又起。只缘阴私恶念太重。遂致天理良心。退处於无权。纵有当权之时。不过须臾即退。其势亦难战胜恶念。然则善恶交关之际。可不慎哉。圣贤教人慎独。良有以也。原慎字之义。从竖心从真。即是教人立起真心。主宰善恶。善则扩充。恶则克治。始而勉强。继而乐为。终而自然。习惯性成。自然念念天理。事事中庸。恶念从何而起。虽欲为恶。不可得已。是知人无自主之力。则为善似乎较难。苟能自主。天下事何患不成。俗云、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诚哉是言也。但为善之道。其途不一。有有形之为善。有无形之为善。何谓有形之为善。一切济人利物。布施等类是也。例如寒则施衣。饥则施食。时勤恤孤救贫之行。或修桥路。或设善堂。广为积福种德之事。诸凡藉银钱以行方便者。皆是有形之为善也。而有形之善。又可分上中下三等。凡关於慈善事业。广大布施。无成见、无人见、无我见、无众生见。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至者。上也。闻义即徙。见善即为。尚有居成功之心。有种因结果之见。期善报於将来者。次也。至於见人为善。得美名。获善报。闻风兴起。引动自己之善心。乃亦进而为善。作一善即想彰一善之名。有一功即冀收一功之效。假借慈善。邀福邀名。贪求果报者。斯其下焉者也。当今之世。上善不得而见之矣。得见中善斯可矣。中善不得而见之矣。得见下善斯可矣。盖人能有此下善之感想。亦足为上达之梯阶。勉强而行。及其成功一也。但处此下学时代。必要拿定自主之功夫。久不退转。纵然有善功。而未见获善报。亦不生退转心。隳颓心。坚恒前进。久久自然为善之心勇猛。求报之心清淡。如是自主有力。久而勇猛之心。变为自然清淡之心。化为子虚。其为善也。亦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至者也。然此皆是身外有形之善。身外有形之善。皆生於无形。何谓无形之为善。即儒家择善固执之法门。如舜之善与人同。禹闻善言则拜。颜子之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体仁长人之梗概。无施劳伐善之外形。岂煦煦为仁。孑孑为义者。所可同日语哉。大学曰、在止於至善。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其斯之谓与。而佛家言供养。亦谓财供。不如法供。菩萨首饰施。亦谓财施。莫若法施。均足证无形之善。远过乎有形之善焉。诚以有形之施济。可以积功。而无形之修省。方能积德。今试近取而譬之。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故人之视听言动。克一分己。复一分礼。即为了一分善。克十分己。复十分礼。即为了十分善。循至从容中道。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参天地而赞化育。凡有血气。莫不尊之亲之矣。故孔子告颜子曰。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天下归仁。则人人有士君子之行。天地无不仁之气。人天两界。纯是一片太和。红尘苦海。化为极乐世界。斯乃尽美又尽善焉。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在兹乎。其在兹乎。


    真假在自己


    民国六年丁巳八月十七日记


    天地之道。本是阴阳二气。对待流行。故红尘之事。亦半真假相因。有一真者。即有一假者。以淆乱其间。所以凡事只可信之於理。不可信之於痴。若不揆诸事理。而偏於执著迷信。犹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未有不受其害者也。此等事实。不独纯属虚假者为然。即同此一事。亦有真假之分。若以为真。考其终局。每多诈术相乘。若以为假。验之世事。又有实证可凭。故欲得真假之确定。必先准之於理。欲己之不陷於迷信。亦必先准之於理。是故信有三法焉。有考之者。有徵之者。有本之者。从何考之。上考於历代已往之事。从何徵之。近徵诸众庶耳目之实。从何本之。即本乎一己之良心。夫心者、身之主宰。所以聚理应事。分别善恶也。此之谓三法也。今世人妄冀非分之福者。一闻有利。不复计其事之真假。便蚁附蝇逐。一般射利之徒。因而伺隙蹈瑕。挟假乱真。往往反使笃信者。利未获而祸已旋踵。影响所及。而一般持旁观论。与夫志行薄弱者。又谓事有定数。并於人事而忽略之。讵知天下之事。纯在乎人心之作为。不惟假者无凭。即真者亦有时难定。例如人生之富贵贫贱。寿夭穷通。自其常理论之。固莫非命也。故自古之江湖术士。及星相专家。往往谈言微中。昔叔服谓谷也食子。难也收子。谷也丰下。必有后於鲁国。卒如其言。邓通酟蛇入口。相者谓其后必饿死。文帝曰、富贵由我。相焉能定。乃赐之铜山。宜乎得免矣。后仍饿死。由是言之。命相固属有定者也。然何以邱长春酟蛇入口。后成天仙状元。舜目重瞳而为圣人。项羽重瞳。而败死垓下。袁了凡</a>命该无子。寿止五十三岁。卒至年逾古稀。又有贤嗣。柳浑少时。相者言其当夭且贱。后反拜贞元宰相。由是言之。是相命又不足凭矣。究之相命有定耶无定耶。其实有定却又有转移焉。有定者。中人也。无定者。中人以上。及中人以下之人也。盖人之相命。皆本乎前生造就。前生有功行。今生受好命好相。前生无功行。今生受不好之命相。然命相不过一后天之气数而已。中人善恶均平。不知明善以诚身。立命以挽数。随气数之循环流荡。故观其相。察其命。足以定其终身。中人以上之人。知过必改。见义即为。命相虽为后天气数所定。而性灵能超越气数之外。故不为后天相命所囿。下等之人。日逞人欲。妄作妄为。虽有好命好相。亦随之而消灭。昔有一人。命途偃蹇。立志上达。夜半忽闻鬼语曰。你如命何。及久该人励志不辍。鬼忽易语曰。命如尔何。故相心篇云。有心无相。相由心生。有相无心。相由心灭。是命相又根於心之行为而转移焉。此吾所以言本乎一己之良心也。不然、使邱长春等。不能刻苦自励。躬行实德。焉能转贱为贵。使项羽、邓通。能知修德行道。安在不能转祸为福哉。即如富贵之命相。亦必克尽人事。乃能达到富贵地位。若恶节俭而好奢侈。贪饮食而惰从事。必致财用不足。而身家且陷乎饥寒。故曰命相可定者中人也。不能定者。君子有造命之学。小人有败德之行。皆非命相所得而定之也。世更有惑於风水之说。有不惮跋山涉水。贪求吉地。或泥於房分。久淹亲柩不葬者。有既葬而屡行启掘者。不知古人卜地之义。原是孝子慈孙。慎终追远。重亲遗体。只求其不为风水所侵。不为虫蚁所蚀。他日不为道路城郭沟池足矣。然卜葬固属送死大事。於子孙亦大有关系。要必有德者。乃能得吉地。若不知积德。只求吉地。以启佑后人。则是以亲之形骸。为子孙求福利之具也。乌乎可。所以古人云。阴地不如心地。心地不善。纵有吉地。亦必不得。即得之亦不得福。昔朱文公曰。此地不发。是无地理。此地若发。是无天理。葬者竟遭雷劈其墓。可见无德之人。虽葬有吉地。不但无福。反速其祸。故命相堪舆。虽属真实。仍在一心。心有道德。何福不可致。心无道德。何福不消。而祸且将接踵矣。语云、修厥德。自求多福。又曰、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於命相等之真假何辨哉。


    智识与福命之关系


    民国六年丁巳八月二十二日记


    天下之事理无穷。人之所以能应付者智识也。天生万物以养人。人之所以能享受者。福命也。事不至於万难。不觉智识之可贵。境不至於极困。不觉福命之难得。无智识、无福命者。每对於有智识、有福命者。艳而羡之。不知此智识与福命。皆上帝之所畀赋。祖德深厚之馀荫。得天厚祖德大者。为大智识。大福命。得天薄祖德小者。为小智识。小福命。不得於天。而祖宗无德者。即无智识。无福命。智识与福命。非可以幸获者。自后天视之。似判而为二。而语其源则一。先天之元气。无可判也。故有智识。斯有福命。无智识斯无福命。亦有福命。斯有智识。无福命者。斯无智识。虽间亦有不然者。而要其暂时之昙影。非其究竟也。元气之在天者为道。而人之得之者为德。先天之元气为智识与福命之源。质言之、即道德为智识与福命之源也。故智识与福命之有无。又视道德之有无而异。元气之畀赋。固由上帝。而道德之有无。纯在人为。则是造成智识。造成福命。其权又全在我。而不假外求也。道德之著於人事者。在正用其智识。智识正用。则与上帝之真光相合。愈用愈灵。元气亦愈积愈厚。而枉用其智识者反是。故增长一分智识。即增长一分福命。斫丧一分福命。即消一分智识。此中关键。至密至妙。至确至切。君子知之。常人昧之。小人则不惟不知。且倒行而逆施之。善观人者。不问其为何如人。直可以其智识与福命之大小有无。而判定其为君子、为常人、为小人也。君子之智识。在善用其智识。而不自恃其智识。君子之福命。在能自造自成。不尽赖先人之馀荫。且不必全报其及身。颜子之敏。为圣门第一。而其好学。亦为圣门第一。所以克复功深。能臻三月不违仁之造诣。其在陋巷之中。一箪食。一瓢饮。似极贫窭。无福命之人也。而孔子告其为邦。则曰乘殷之辂。服周之冤。直以帝王许之。及后则千秋俎豆。万世馨香矣。舜之初耕稼陶渔。与木石居。与鹿豕游。胼手胝足。无异於今之苦力。似无所谓福命也。乃能使顽父〖FJF〗*<〖FJJ〗母傲弟之家庭。蒸蒸克谐。以至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享之。子孙保之。向使颜子大舜。不能善用其智识。或自恃其智识。一则不能安贫好学。造诣有限。孔子当日。必不能若是相契。即后世必不能若是尊崇。一则不能纯孝父母。明扬侧陋之时。谁肯及此鳏夫。更何望尧帝之馆甥。且继尧而有天下哉。这二子之所以然者。是其知福命之源头在道德。只以至诚求完全其固有之道德。而不计较其他。故其福命不求而获。夫惟二子固有此大福命。斯有此大智识也。小人非必不知有道德。特不信道德智识与福命之源耳。故己虽不实行道德。亦必假道德以欺人而售奸。其以权谋术诈。骤得富贵利禄之时。何尝不自鸣得计。然而天道好还。恶极灭身。无幸免者。如苏秦游说六国。合从摈秦。为从约长。并六国相印。行过洛阳。车骑辎重。诸侯各遣使送之。拟於王者。人或以其游说得售为有智识。身相六国为有福命。不知此正其无智识无福命也。秦师鬼谷子</a>。见秦如此。拟河边之树。与嵩岱之松柏。华霍之檀树桐以教之。盖欲其顺受天命。勿妄干以贾祸也。乃秦利欲薰心。不自醒悟。虽一时位高多金。足以夸妻嫂。骄邻里。卒之功败名劣。为人所诛。而不能自保其身。夫以金玉卿相之虚荣。而易怨雠狃刺之实祸。有真智识者、不为也。有真福命者、不若是也。至於自请齐王。车裂其尸。以徇於市。而诈杀者。则令人恶心。尤不足语於智识及福命也。王莽假外戚之势。行牢笼之术。貌为虚下。妄托符瑞。僭窃汉室天下十八年。人见其以奸诈用事。而得达其目的。或谓之为有智识有福命者。实大不然。观莽事败。毫无主张。徒手持虞帝匕首。旋席随斗柄而坐曰。天生德於予。汉兵其如予何。此语实堪发噱。岂有智识者之言乎。避火宣室前殿。火辄随之。军人分其身。节解脔分。争相杀者数十人。苏秦王莽且如此。其下焉者。更何足道乎。常人不知如何谓之道德。更不知如何为智识与福命之源。所以辟免冻馁为计。对於衣食住三者。终日竭力营谋。故得相当报酬。苟所营无不正之业。所谋无不正之行。且无公然为恶之心。亦自如苦工小营之类。尽一日之力。即得一日之受用。尽一年之力。即得一年之受用。尽十年或毕生之力。即得十年或毕生之受用。其知尽力者。是其智识。其能受用者。是其福命。其智识虽未枉用。但只限於一日、一年、十年、或毕生。则其福命亦必限於一日、一年、十年、或毕生耳。何故。盖常人只顾目前。不图远大。而小人则逆天悖理以为之。常人之智识。固不可与君子同日语。小人之智识。且远不及常人。有福命者。在能流芳於身后。不在目前之威权气焰。常人醉生梦死。与草木同枯朽。而小人则死有余辜。遗臭万年。其智识固不可与君子同日语。其福命尤远不及常人。故君子为大智识、大福命者。常人为小智识、小福命者。小人为无智识、无福命者。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正以其有智识福命也。无之者、虽未至於四足两翼。披毛戴角。亦不过鹦鹉猩猩之能言者耳。人苟欲不愿为禽兽。则当正用其智识。以实行道德。慎勿背道德。以斫丧其福命。


    君子儒小人儒


    民国六年丁巳八月二十八日记


    昔者鲁哀公问儒行於孔子。孔子对曰。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鲁公命席。孔子侍。开首即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复历举儒之容貌德性。忧思宽裕。举贤授能。任举独行。规为交友。可见儒之名不易得。固迥异於庸众也。又考之周官有云。师以贤得民。儒以道得民。然既以道为名。则必非圣即贤矣。顾孔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之中何以又有君子小人之分耶。盖儒之为道也。纯在人伦日用。故儒字从人从需。人所日需之道也。人有身体。即有伦类。既有伦类。即有交际。无论为君为臣。为父为子。为夫为妇。为朋为友。皆有应接之事。而常人之於应接也。多以人心主事。只知利己。不顾他人。故於日用之间。应接之事。其未发也。不知执中。其既发也。罔协於和。或至悖乎天理。逆乎人情。甚非人所日需之道。故不得以儒名之。儒名之不易得允矣。而有小人之称者。义究何居。盖此种小人。对君子而言。不过未上达君子域。非无忌惮之小人也。语其言行。亦知准乎规矩。遵道而行。言虽守信。而不知以道为信。行虽果决。而不知择善固执。故其言行之间。或蔽於形理。不知顺受天命。往往有非礼之礼。非义之义。盖徇於情理。不知顺从天命者。即落於气数之中。则言行即於顾此失彼之瑕疵。言遭人辨。行遭物议。故其言不足以法於天下。行不足以则於后世。又有因此言行阻碍而畏缩。以为天下事不可为。遂致半途而废。放弃兼善之责任。只求独善其身。守一己之范围者。不知实由自己不知天命。未能超出气数耳。夫所谓君子儒者。行中规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其身。言必忠信。行必中正。不徇於人情。而又不悖乎人情。惟大道之是从。天命之是依。故君子之儒。无论顺境逆境。皆能无适无莫。义之与比。无论居上为下。皆能不骄不倍。发皆中节。殆所谓智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处乎气数之中。超乎气数之外者也。夫君子儒。何以能超出气数。由其有慎独诚意之功。明善诚身之学也。独何由而慎。即於不睹不闻之地。时怀戒慎恐惧之心。如临深渊而恐坠。如履薄冰而恐陷。意何由而诚。一念之动。善则扩充。恶则克治。不使一毫虚伪邪曲之念。杂於心中。故曰触物兴感者。圣功也。触物情迁者。小人也。善何由而明。即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择乎中庸。然后笃行。身何由而诚。一日之中。时时自反。时时主信。善则加勉。过则速改。故君子儒之持己也。时时克己以慎独。念念主忠信以诚身。其接物也。执两用中。无偏无党。合乎王道之荡荡平平。此其所以能超出气数之外者也。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又曰、言必信。行必果。薆薆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是君子儒。小人儒之辨。在乎知命不知命而已。哀公知儒行之为贵。而不足以语此。惜哉。吾侪处大地环通之时。各教争鸣之际。既闻斯道。急当高尚其志。学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斯可矣。


    理学与道学


    民国六年丁巳九月初五日记


    盖闻图书以中垂象。尧舜以中启绪。中道之传。有由来矣。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何谓大本。生道之本也。故曰本立而道生。其生生不已。发散而为万殊者。莫不由此一本。即莫不由此一道。然道生万物。而其精华而独钟毓於人。故人为万物之灵。三才之主。顾人同受天地之中以生。本来平等。其有智愚之不同。贤奸之异致者。皆受气成形后。气拘物蔽之为。非天为之也。圣人只是全此几希。涵养本源。故能与天合德。与道合体。而又念万类之不齐。悯众生之迷妄。不得不以大道之真诠。表著於言行中。传载於文字间。俾后人有所依据。有所法从。乃作易以顺性命之理。制礼以正人道之伦。删诗书以表圣德民情。作春秋以彰正气大义。其他或为记述之集。或为问答之录。皆无非阐圣圣相传之中道。立承先启后之微言。即曾子之传大学。子思之述中庸。亦悉明先圣之真传。未尝涉及乎空理。慨自大道既隐。圣学罕传。去圣日远。学说愈歧。不见圣人於中道。徒见圣人於文字。广搜博引。精义转晦。有所谓文学派者。有所谓理学派者。兆端於汉代。昌盛於唐宋。相沿既久。门户自分。系统以立。於是理学之名。视为文人学士之美称。夫圣贤学问。原是一贯。理虽万殊。所载皆道。其所以教人讲学者。学以致其道也。而先儒解在止於至善。为至於事理当然之极。试思事理当然之极。究以何为标准。而又如何能生定、静、安、虑、得、诸景象。又释致知在格物曰。致吾之知。即物而穷其理。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穷。故知有不尽也。意在将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於其极。然此必无之事也。圣人教人修身养性。务从格去物欲。推致其好善恶恶之知入手。及其至也。清明在躬。以一理贯通万事。若必物物以求知。虽圣人亦不能读尽天下之书。阅尽天下之事。况下焉者乎。近世新学发明。学科愈繁。学者恒费数十年之精神。毕一生之脑力。亦不过一人仅知一科之皮毛。未见其能尽穷尽知者。况求至於其极乎。岂知此类经义。另有本旨。致知穷理。不过为尽性至命之初阶。诚意正心之导引。故子曰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对於不当学。不必学者。则曰有弗学问思辨。而当学者。则弗能弗措也。奈何障於文理。截章补句以求通。舍本求末以自困。或因时殊事异。遂有前如此而后如彼之变迁。或因识改见移。遂起昨日是今日非之觉悟。毫无定衡之性。全由比较以生。焉能坐言起行。历久不敝乎。若中道一明。大本已立。言其本体。大莫能载。小莫能破。言其功用。天地共由。人物共由。天人一贯。左右逢源。故克己复礼为仁。而安人爱人亦谓之仁。有养有敬为孝。而勿违以礼。亦谓之孝。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为智。而利人知人。亦谓之智。其得道之大小。视造诣之浅深。既无隔碍难通之嫌。又无清谈无补之弊。此道学之实。不似理学之虚也。虽然理有至理。至理亦足以表道。吾为斯说。非谓理不可穷。亦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师道之变迁


    民国六年丁巳九月十二日记


    书曰、惟皇上帝。降衷下民。若有恒性。传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则性命之源出於天。于此盖可徵矣。然从后天观之。有圣贤焉。有愚鲁焉。有善人焉。有恶人焉。成就不齐。此又何说。无他、人自有生之初。所禀气质。有厚薄清浊之分。有生以后。习俗变化。有善恶是非之殊。全其本来。则为圣贤。否则六根用事。六尘相接。致先天之性、流而为情。情流为欲。欲生妄。妄而贪、而嗔、而痴。有此贪嗔痴。则心之所好。身之所为者。皆欲妄中事也。败度纵礼。戕贼性命。虽欲全本来之面目。焉可得乎。所以根虽同一本而来。而其自成之枝干。则难免无灵芝楚茨之相形见绌也。天地於此。不能无憾焉。是故天佑下民。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教化世间。以正万民之性命。齐人类之不齐。恶人遇之。得为好人。好人遇之。得为善人。善人从之。上为君子。君子师之。成圣成贤。一乡师之。一乡兴让。一国师之。一国兴仁。天下师之。天下大同。师道岂不大哉。师道岂不重哉。故自二帝三王。承天立极。设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敷五教。扰兆民。自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授学之师。则躬膺重道。其於小学也。则有小学之师。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五而入大学也。则有大学之师。自天子之元子、庶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民间之俊秀。皆雍雍一堂。受学於其间。教以诚正修齐治平之大道。尽性至命。经纶参赞之实功。修己治人。体用兼赅。居师位者。尽职以承天。而受业者。各竭诚以自强。迨其学成德就。则推其所学。以徵诸庶民。尽性於世。此唐虞三代之盛。所以治隆於上。俗美於下。而迥非后世之所能及也。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而师位不尊。大道不重。教化凌夷。式微已极。幸孔孟生於其间。怀抱大道。志欲行而莫之识。栖皇在野。私相授受。虽未行道於当时。而创万世不磨之道范。师道之立。亦云幸矣。自是而后。大道不传。师道几息。而士尚奇谋术数。以凌轹王侯为事。置大道於不顾。故其气傲。西汉矫战国之弊。辱儒慢士。使天下之士。俯首而就功名。其气懦。东汉矫西汉之弊。崇奖高尚。使天下之士。抗志而言名节。其气浊。晋魏又矫东汉之弊。贱礼法而崇恬退。其气放。有唐以来。正学绪微。儒生士子。往往溺於杂学术数词章之习。体有不明。用即不周。即有杰出之才。不过随所学以就功名而已。至宋儒周、程、朱、张、辈出。崇高理学。虽极一时之盛。然而执著拘墟。不克有为。明季中叶。王阳明矫宋儒之弊。倡知行合一之说。顾否塞已久。沉痼难复。逮夫清季。制沿科举。学尚文章。习儒者。终日伏案。斗室不出。惟功名是图。然亦有二三贤士。由功名上进。效忠於国。造福於民者。究其师徒讲学之时。尚无离经叛道之习。以视今之辟圣人之道德为迂阔。窃科学之皮毛为文明者。犹彼善於此矣。然以天道论之。阴极阳生。否去泰来。而今阴已极矣。否将去矣。是师道当立之时也。中道当传之日也。夫中道之不传。由於师道之不立。师道之不立。由於举世不知尊师。世不知尊师。虽有圣人生於其间怀抱中道。掌握经纶。亦无从推诸天下。因师之降於尘凡。常与天地同流。天欲行其道。师即宣其道。天不欲行其道。师即隐而不出。所以守中道。而顺天也。当今大道之机缄已启。天必生圣人以传中道。天下有师也。天下之大本乃立。性命乃正。保合太和。人人有士君子之行。周子曰。师道立而后善人多。礼记</a>曰。民生於三。父生之。师教之。师严然后道尊。可知人不可无师。而天下尤不可无师也。今天下之无道也久矣。无讲学之师。焉能致乎道。无传中之师。恶足以言学。故师者不啻上帝之化身也。书曰。式彝式训。于帝其训。故其为德也。聪明睿智。足以有临。宽裕温柔。足以有容。发强刚毅。足以有执。齐庄中正。足以有敬。文理密察。足以有别。溥博渊泉而时出之。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声名洋溢乎天下。德教普遍於世间。凡有血气。莫不尊亲。故中庸称之曰。唯天下至圣。今舟车已至矣。人力已通矣。验之子思之言。则圣师之出。殆不远矣。师道之立。亦不远乎。圣师出。师道立。唐虞之盛。不难复见矣。虽然、又止唐虞之盛而已哉。


    今世大成之学


    民国六年丁巳九月十六日记


    人生今之世。即要成今之人。纵不能为万世造太平。亦当为现世造幸福。方不愧为万物之灵。天地之心。虽然、幸福从何而造。讲学是也。学如何而讲。始成己。继成人。继成物。终而成天下、是也。但成己之学易讲。成人成物之学难讲。而成天下之学尤难讲。何者、天下为万民之所游。万物之所生。万教万事之所寄。成天下之学。即欲以一人之心思才力。纳此万民、万物、万事、万教。熔备於我之一身。此其所以尤难也。然正惟其尤难也。乃愈可以促进吾侪讲学之兴味。孔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盖深恐学人困难而退。甘於小就。特策之以勉为其难耳。方今海禁洞开。万国交通。即中庸所谓舟车所至。人力所通。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之世也。吾人生今之世。即当成为今之人。欲成为今之人。即须讲今天下人人所共由之学。俾放之东海而准。放之南海而准。放之北海西海而皆准。合外内之道。固时措之宜。然后推诸世间。以立天下之和。建天地之皇极。自然庶民率从。习焉而大化。如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集群圣之大成。贯为时中大道。以之徵其效於当时。则乱贼是惧。垂其法於后世。则愚智率由。举凡君臣、父子、昆弟、夫妇、朋友之伦。罔能越其有义。有恩、有序、有别、有信、之义。 随人、随地、随事、随时。在在皆不能离其学。所以然者。以其集大成於先。折中天道物性人性於至当。故其效用於世也。以之修身而身修。以之齐家而家齐。以之治国而国治。以之平天下而天下平。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玉振金声。始终条理。虽至神而至妙。又至平而至常。吾侪读圣贤书。虽於万教圣人学问。皆未能有行焉者。然志之所趣。则仍当以孔子为旨归。故孟子自明所愿。则学孔子。学孔子之大成也。夫以战国之世。道大莫容。实非发展大成之学之时。而孟子尚欲继其学以待来者。况今也。仰观天象。景运将开。元午当中。道机欲泄。得其时矣。俯览舆图。地道尽辟。舟车互至。水陆交通。得其利矣。再观人事。语言互译。五洲之书欲同文。会教易观。万圣之宗将汇一。得其和矣。以吾等万劫未复之身。值此千载一时之会。正书所谓虑善以动。动惟厥时。孟子所谓虽有NE026基。不如待时之时。吾等宜速将大学三纲领之大道。八条目之学说。研几企深。先体诸己。开权显实。再推诸世。立中和之基础。开大同之先声。甚莫谓道之大。无从捉摩。莫谓学之高。无从精进。中庸始於率性修道。推其极、而天地位。万物育。大学始於诚意正心。要其终而天下平。总之道虽高。学虽大。而其要不外乎率性之法门。明明德之程序。既有法门之可入。程序之可循。又何必不急起直图。熏心於孔子。留以有待之大成学说。以成己而成人成物成天下乎。而不然者。或醉心於太上。或托志於禅宗。等而下之。或寄迹於耶回。或钟情於欧化。虽皆可谓无恶於志。然究之道学。以天道为主。只宜行於归化时代。今尚非其时也。佛学以性道为主。只宜行於进化时代。今亦非其时也。耶回等学。虽亦能宗重博爱合群。然问其五伦八德。则阙如不讲。仅宜行於文明初开时代。今则其数已过。其时已不可矣。至近日西化东渐。学说维新。虽变化层出不穷。而徵诸实际。宜於此者。多不宜於彼。宜於西者。多不宜於东。宜於前者。多不宜於后。虽其物质之文明。非不足以富国强兵。厚生利用。究其竟。皆系大道局部之差别发皇。而非大道全体之根本发皇。所谓为可学之事。非必学之道也。盖道有道运。斯行有行时。苟能见几而作。则事半功倍。倘或悖道而驰。则无益又害。故吾人处此大通之时。宜讲大成之学。以企大化之功。俾成大同之世。则庶几生乎今之世。成乎今之人。其生也荣。其死也哀矣。时哉时哉不可失。时乎时乎不再来。凡我同人。其各勉旃。


    修德为今之急务


    民国六年丁巳九月十八日记


    道德学社开办以来。於兹一载矣。凡好道诸君子。来社切磋琢磨者。常不乏人。此亦足见躬行实践之有徵。而今南京分社成立。其乐善好道之士。亦闻风而起。源源而来。赞襄提撕。踊跃非常。此又可见德不孤。必有邻。天无不随人之愿也。但人心不齐。愿有各殊。人之善恶。即由此分。天之赏罚。亦由此判。善者降祥。恶者降殃。此天道自然之理。而人事所不能逃者也。然红尘苦海之中。一切贫贱祸福赏罚。虽出自天。而其造化实由乎己。栽者培之。倾者覆之。书云、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灾祥在德。即此可见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是故讲修持之人。常常戒慎恐惧。养性事天。修德惟恐不及。寡过惟恐不能。此其所以全人格於当时。立命於万世。而馨香不没者。今世之人。不知修德为何事。只知名利是好。纵情饱欲。作恶自戕。堕落灵魂种子。流转三涂。甚可哀也。抑有自宽其说者。谓生前罪恶。死后即了。何必自苦於为仁不富之说。若此言者。是不知有灵魂因果之道也。夫人躯壳虽死。而灵魂不死。灵魂不死则生前所造之罪恶。又岂能了哉。世间之上。惟富贵荣华。一死即了。独善恶二业。身虽死而犹不能了。世世生生。缠扰灵魂。因果相随。其何以见之。试观有修持之人。六通之中。具一通者。彼即知自身於历劫以来经历何事。或善或恶。如掌上观文。一念了照。如文昌夫子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穹苍。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今玩索斯言。诚不我欺。又如关夫子之飞鸾降笔。显神劝善。在在皆有人言。谅诸君亦尝闻之熟矣。由此看来。可知躯壳虽死。而灵魂未死。又可知善善恶恶。实与灵魂有密切不离之关系焉。故德不可不修。恶不可不去。去恶从善。即所以进德修业。进德修业。即所以弭祸於未形。当今之时。战争不息。水灾频仍。而又加之以瘟疫。老者死於沟壑。壮者</a>散之四方。父母妻子。弟兄姊妹。不得团圆。而天方荐瘥。丧乱弘多。未有甚於此时者也。溯厥原因。无非由於人心不正。逆天而行。斯所以降此鞠凶也。说者、归罪於天地不仁。刍狗万物。不知天地本无事。由人自扰之。逞奸谋。用手段。惟权利是图。置德於不顾。苟能得其权利。虽亡身及亲而弗顾也。孟子云、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观今之世。亦一上下交征利之世也。彼欲削我之权。我欲夺彼之利。争夺予杀。尔诈我虞。不知伊於胡底。岂知权利由手段得来。终必由横逆失去。大学不云乎。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诚哉曾子之言。可为殷鉴。方今民国。乱靡有定。欲求图治之方。尤当以道德为根本。上自总统。下至国人。壹是皆以修德为急务。方能收其图治之效。盖德也者。大道之用。天地万物之所倚也。人有是德。性命乃正。地有是德。万物乃生。天有是德。日月乃明。此天地人物之所以不可须臾离也。人准此而修之。又本此而行之。虽内忧外患。而亦不难敉平。书云、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大学开首则曰在明明德。叙其功则曰天下平。故尧克明峻德。而万邦协和。舜温恭玄德。而百揆时叙。禹诞敷文德。而七旬有苗格。皆德化之明验也。无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此中道之自然。而人道之所归也。为今之计。欲拨乱反正。舍此奚由。窃愿今之朝野上下。个个洞悉时艰。顾念民隐。敬畏天命。怀大公至正之心。行此大德之道。俾正气充塞天地之间。而群阴自化於无形之地。乱於何有。斯时天与人归。名位必得。中庸云、故大德者必受命。吾辈当勿河汉斯言。元自十五闻道。几於德者。四十有年。见天下事。皆属梦幻泡影。惟修德者。乃有指归。故尝云不愿天下人学圣贤。惟愿天下人如我心。则天下有不平者。未之有也。今言</a>修德。为当今之急务者。是愿人成圣成贤也。元虽不德。窃揣当今之世。必有德者名世。道天下以德。使天下人徙义崇德。讲学明善。渐几於士君子之行。然后知斯言之有所为也。不过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又何必期表於文王哉。


    道之大原


    民国六年丁巳九月二十日记


    甚矣道之难讲也。深说之、则人难明。浅说之、则人易忽。故历来讲道者。仅指点一端。使学者自悟。如无慧心参悟。纵终日解释。亦难使其明晰奥妙。孔子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为此意。盖道有后天、先天、先先天、之分。而讲道者。举一例十。守一贯之传。使智者见之谓之智。愚者见之谓之愚而已。若过於高谈性理。则听者不悟。反易误入迷。径例如讲先先天之道。若谓道本自然。而不知自然亦非道。道本无为。而不知无为亦非道。有为尤非道。道本不睹不闻。而不知不睹不闻亦非道。可睹可闻尤非道。道不可思议。而不知不可思议亦非道。可思议尤非道。道不外乎人情。而不知人情亦非道。外乎人情尤非道。要知非道之道。其中即有真道。不然道生天地人物。包含色空太空。诸有诸无。仅一道字已足尽之。何以道德经首句。又揭明道、道、道。三个道字。盖以讲道非先将先先天、先天、后天、之道。分辨明晰。而道之总原。反晦而不能显。何以知其然也。昔者太上过函谷关。因关尹子</a>之请求。恐大道失传。后人无所考证。故就不可名状者。而强名状之。不可言说者。而强言说之。岂知自汉以来。即改道、道、道。作道可道。是已失太上立言之玄妙矣。就后天言之。改为道可道。其理亦通。然绳以先天之道。则不啻毫厘千里。盖第一道字。说是无极。实非无极。说是包罗天地。养育群生。其实包罗养育。有可思议言状。尚不足以拟第一道字。是第一道字。乃是无始无终。无内无外。大之莫载。小之莫破。弥纶於万有天地之外。不可思议名状之道也。若夫可思议名状之道。即是第二道字。强名曰无极。第三道字。强名曰太极。太极中即含系阴阳之本始。至非常道。乃是分阴分阳。成象成形之变化。故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即如太上云。先有吾神后有天。释迦佛云、天上地下。惟我独尊。耶稣云、除我以外。别无上帝。皆系非常道也。所以道之大原。道之玄妙。虽可思议名状。实难思议名状也。不独大道难以思议名状。即如道字之间。有无量天地。其广大精微。又岂易思议名状乎。假如有一刻能行十万八千里者。约计六十四年有奇。方能达到别个天地之界。然尚非完全通过。则无边无岸之宇宙。又何能思议其广大哉。可知地球不过道之一微尘耳。吾人居於地球。其细微又何可比拟乎。虽然天地非大。吾身非小。盖人之性灵。本自降衷。天地人物。皆由一本而来。天地虽大。犹是块然一物。人为天地之心。可以参赞化育。超乎天地之外。故能知一个天地。则可知个个天地。天地虽有不同。而天覆地载不异也。人物虽有不同。而动植大小稍殊耳。亦犹此个天地之人物。西欧东亚。纵不一律。而大臻不差。道之状况。即类於是。夫何以知地球乃太空中之微尘也。仰观列星。灿烂有光者。道之华也。至阴肃肃。下凝为地。至阳赫赫。上浮为北辰。太空之中。惟地球与北辰。寂然不动。而日月星宿。皆旋北辰而动。北辰为天地之主宰。地球居太空之中。犹如开花之树。根如地球。花如星宿。花枝摇动。而根株不动也。然其动者。皆由北辰之元气运行耳。其运行千万年如一日者。正如人身之气。莫知其然而然。周流不息。无时或间也。星之大者。有十万八千。其细屑者。尚有无量数。一星之中。又含系十万八千卦爻。凡地球之植物动物。皆星光之精气所化。在天有象。乃能在地成形耳。此天道之玄妙。真有不可得而思议也。岂常人之心目所能见及臆测哉。求是之故。乃因道不源於心。而源於性。不源於性。而源於天。语为心声。心不产道。又焉能教人以道。性不兴思。性近於道。又焉能使人明道。天不发言。天即是道。又焉能授人以道。孰能言之。谁得听之。世界诸有。尽是幻境。予语又乌能出诸有外哉。世界诸有。尽生於道。予语又何必出诸有外哉。有乎有。不有乎不有。又乌知有乎不有。不有乎有者哉。予不欲语。惟性光普照而已。又安能使人内界接受斯性光哉。予不得已而语。语必有思。此岂为无思之谓性哉。是语已不能代表吾性。又安望代表吾道哉。而语大莫载。语小莫破。夫道岂外是哉。然大莫载。小莫破。又安能尽斯道哉。一元之理气。运转於太空间。星辰系焉。万物生焉。鸟得之而飞。兽得之而走。鱼得之而游。草木得之而繁滋。诚有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至者在焉。是理气乃道之寄。非即道也。又安得以其所寄为道耶。道实难以传人。使得传人。则父传之子。兄传之弟矣。如此则道可以私。又安得以可私者为道耶。文以载道。然诗书皆往古之陈迹。陈迹者、乃过去之迹。而非所以陈也。是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又焉得直指诗书是道哉。乘舟达岸。读经致道。既达岸矣。则不用舟。既致道矣。则不拘经。若心有所住。即非已得道也。有良工焉。能与人以规矩。而不能与人巧。尝试雕琢於暗室。欲方则方。欲圆则圆。小大合度。长短咸准。而自己亦不知其所以如此。又乌得以之教人哉。是必有超乎形骸之外。存乎其神者矣。类如斯者。或似道欤。故曰无声无臭至矣。


    渡人必先自渡


    民国六年丁巳十一月十四日记


    讲学之要。太上教人归真。佛祖教人复性。孔子教人诚身。先圣后圣。其揆一也。身如何诚。身修而后诚。身如何修。改过是也。过如何改。必先从明善做起。一念之差。一事之误。皆谓之过。初起不觉。既而良心发现。未尝不欲痛改前愆。但转念之间。良心一失。退处於无权。阴私复起。不能即改。是无心之过。变而为有心之恶矣。狠者遂之。诈者文之。愚者昧之。怠者安之。於是由细而巨。由少而多。流为大恶。是何故耶。盖由善未明。则无自主之力。故闻义不能徙。见善不勇为。或以今日不说。明日再改。此事已残。他事再改。此次不咎。下次再改。宽假自欺。日复一日。是终身陷在过中而已。如能真明乎善。立起真心。主宰善恶。善则扩充。恶则克治。由勉强而乐为。由乐为而自然。习惯性成。自然念念天理。事事合中。无几微失检之念。无造次乖违之行。虽欲为恶。不可得矣。然此非一几可蹴。圣如孔子。犹曰假年学易。贤如伯玉。尚曰寡过未能。故人惟以改过为贵。不可以无过自画。不但改人皆见之之过。即人不知之过。更须力改。圣贤教人慎独。良有以也。今天一改。明天又一改。过少一分。即阴气减一分。阴气减一分。即阳气多一分。由此而化气质之偏。绝嗜欲之情。端隐微之念。久之良心发现。静存动察。自爱自主。乐于物不役於物。顺乎天不戾乎人。可立身於无过之地矣。务望各自省察。凡一念一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过改则善易明。善明则过自改。而身诚矣。幸勇猛精进。毋馁毋惮。


    吾人多系上等根器。自问几无过失。何须改为。只缘入世后。附一躯壳。情诱物引。名缰利锁。日渐染於富贵。迷於红尘。而不自知。迨境遇不顺。烦恼丛生。於是良心发现。欲出而主事。惟久堕孽海。拯拔不易。一讲修持。反多魔障。大海茫茫。风恶浪险。逆水而上。勇者固得回头是岸。依然故我。全体高登</a>。懦者七鬼六怪。诸魔缠身。不克自主。只知随波逐流。东涂西抹。一遇凶滩。任其沉溺。永劫不复。曷胜浩叹。


    今日讲学之意。在造一船以渡世众於波涛之中。当随时、随地、随事、随人。皆大声疾呼曰。某处是凶滩。死多少人。某处是道岸。可以得救。尔们赶紧上船。以达彼岸。人总不信。上船者少。在彼因为魔所障。无法可施。在我须心尽愿了。方可卸责。佛祖发愿渡尽众生始成佛。而众生未渡尽。已成佛者。因其心已尽也。孔子周游列国。孟子传食诸侯。道虽未行於当世。而其心固已尽到。本社亦当志此志也。惟渡人先须自渡。自渡之法。前已言之。改过修身而已。但下手之初。尤在认明魔根。斩断情网。动一邪念。不合乎道。皆为魔根。即须认明诸亲六眷。阻我修持者。皆为情网。即须斩断。然后改过修身。立功立德。方有把握。至祛名利之障。非谓如缁流羽流之弃父母。别妻子。绝人事。孤修苦炼也。不过素位而行。学而时习。所谓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则禄在其中。乐在其中。故大道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先事后获。何名利之足计耶。试看世人争名夺利。不由其道得之。其不亡身败事者鲜矣。真是可怜。如蚁之附膻。蝇之逐臭。以人视之。当作何感。惜乎未尝反而观之耳。佛云、红尘苦海。遍地粪坑。试反而观之。岂虚语哉。顺治</a>诗云。朕本西方一衲子。为何流落帝王家。可见看破红尘。名利何能缰锁。幸诸子改过以修身。明善以诚身。成己成物。渡己渡人。众擎易举。又何疑焉。


    论语首章之精蕴


    民国六年丁巳十二月初九日记


    论语一书。吾人自幼烂熟於口。按文词表面而解释之。似觉全书义理。皆能贯彻胸中。然就孔门心法。章幅节句。皆藏有性与天道在内。若非智周法界。德通帝谓。万难明晰底蕴精微。所以子贡云、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又云、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即如曾子亲炙圣教。尚不知丧欲速贫。死欲速朽之有所为而言。况今人去圣弥远。能测其崖縵耶。以颜子之聪明。闻一知十。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足见孔子之道。真语大莫载。语小莫破。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也。故其立言垂世。纯本乎性与天道。而其所立之言。即道流行之正轨。非世俗文字了无实义也。如学而一章。万教在其中。凡中外所有者。已概括无馀。后人列入全书之首者。亦是在天成象也。何言乎万教在其中。以入世而言。无一人能离乎学。无一事不从事於学。学之一字。已包括人之一身一世矣。然有学不成者。由无时习之功也。故学而之而字。即是进一层。有而字之功用。凡有所学。必有所成。必致享受其福。故曰不亦说乎。学无而字之功用。虽能时习。不能得说字之实效。虽见用於世。不能建立实功。试观中国文人。下笔千言。非无学习。一有作焉。每至失败。又如中国技艺。未尝不在学习。然终不及外国之精巧。推原其故。只有学习之功夫。无而字之功夫。学而之而字。即是极深研几。学而思。思而学。研究真理之所在。例如西人所以能致富强者。就是有而字之功用。观其一技一艺。一人不成。即有人继起而为。前辈不成。后辈继之。必达其圆成之目的为止。即是得而字之功用。然西人虽能致富强。终是形下之器。不过合符学而时习之之表面。然此章实义。是言形上之道。其所谓学非寻常之学。乃性命之学。大学之道之学。故子夏本此学字而发明之。曰君子学以致其道。学不致於道。即是后天习俗之学。纵有所说。亦是一种情欲之说。有时或尽。不能永享。惟学致於道。小而用之。可以齐家。可以治国。可以平天下。上可以显亲扬名。下可以福荫子孙。而己身穷则独善。达则兼善。故学而时习之者。即老子所谓常有欲以观其窍。无欲以观其妙。随事取行。随识取行。随如取行。巧使心力。悉归真性。真性清净。不生不灭。岂不是不亦说乎。不亦二字。非寻常之意。另有一番天然之状况。即佛所谓相似觉。真如自在是也。有朋一节。就人情言之。学问成就。可以为人之法。故有同类之人。来自远方。或取法於我。固属可乐之事。其实孔子之言不如是。乃性道之语。出世之学。所谓有朋自远方来者。是由学而时习之。学致於道。明自本心。见自本性。能出幽入冥。与古昔圣贤仙佛相往来。如创世记云、上帝教谕摩西。诗云、帝谓文王。孔子见尧於羹。见舜於墙。见文於琴。见周公於梦。佛说三世诸佛。念念现前之类。不然、孔子重人伦。何以只指一朋字立言。即此思之。方知言外之意。别有旨趣也。故曰不亦乐乎。不亦乐乎者。即佛所谓分证觉。登地菩萨也。人不知而不愠。凡藏器待时之贤。及遁世无闷之圣。皆包括在内。不亦君子乎。犹佛所谓无上正等正觉。众生即佛。佛即众生。似君子、非君子。和而不流。不亦君子。即此一章。凡古往今来之人事。方内方外之学问。一切神妙造就。已概括无遗。可见圣人之书。非真得传授心法者。莫能测其万一也。学之一字。岂易言哉。


    生今之世成今之人


    民国六年丁巳十二月十六日记


    常言英雄造时势。时势亦造英雄。斯二语。固尽人知之而能言之矣。顾当今之世。鱼龙变化。瞬息莫测。诚造英雄之时势乎。世变不可谓不久。牺牲不可谓不大。而曲为求之。不可数数者。何也。盖世俗之假英雄。其志 , 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阉然媚於世。盗跖其心。比比皆然。是古今之罪人也。古往英雄有灵。将请天诛。以殛其身。而堕其灵魂种子也。否则假英雄将满天下。其何以为世劝。方今刀兵不息。杀人盈野盈城。灾疠丛生。死亡载道。如是种种诸苦恼。日甚一日。安知非上天震怒。降此自殃。以惩恶劝善者乎。明人哲士。睹此时机。不禁生戒慎恐惧之心。悲天悯人之怀。本学社讲道於燕市。分社於南都。虽不敢言承天行道。但修己安人。建中立极。固吾辈之所愿也。太上云、人身难得。中土难生。大道难逢。玩索斯言。揣诸时势。能不猛省。今者父母既生我以形骸。上帝又与我以灵性。是人身难得。今已得矣。中土为大道开发之源。礼仪之邦。天下文明。庶几胚胎於此。吾人已生中土。是中土难生。今已生矣。峻天大道。三千年开花。五千年结果。而今又逢大道宏开之时。是大道难逢矣。今已逢矣。诸君试反躬自思。吾人万劫沉沦。欲得人身。已属万幸。况今既得人身。又生中土。既生中土。又逢大道弘开之时。不知经若干劫之修持。方得今日之命运。岂可不自爱哉。岂可不自重哉。自爱者何。生今之世也。自重者何。成今之人也。欲成今之人者。必先识时务。常言识时务者为俊杰。吾人既生今世。必先识今世之时务。然后提倡应时救世之学说。冒天下而开物成务。首出庶物。俾万国咸宁。斯为天下贵。昔者、穷而在下之圣贤君子。达而在上之帝王豪杰。其所以享盛名於当时。馨香於后世者。盖以其能识时务。而开宜古宜今之大道也。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圣人而为君相。爱民如子。致唐虞三代之盛世。千秋共仰。孔孟以布衣而为圣人。出类拔萃。天下奉为万世师表。若此数圣人者。苟不至德。又焉能凝此至道哉。吾人生今之世。虽不敢以成圣成贤自许。但由士希贤之心。不可不有。由贤希圣之志。不可不立。由士希贤者。明善之学也。由贤希圣者。诚身之道也。何为诚身之道。即是行大德之学。虽终食之间不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由学以致其道也。何谓明善之学。即法忠信君子之行。内而修慝辨惑。外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内外交修。择善而固执之。是由善以致其学也。亦即由士希贤之志也。王子塾问於孟子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尚志之学。又作明善诚身之先导。盖凡事莫不以志为前提。因志之为物。内含勇之真气。可以助人之果毅力。故志之所及。学无不至焉。学之所及。德无不至焉。德至而道无不凝。中庸云。苟不至德。至道不凝。是言忠信君子。大德为仁。一贯之学也。能明此中妙窍。起而行之。成圣成贤。夫何难哉。尧舜孔孟之为圣人。道而已矣。盗跖之为盗跖。不道而已矣。不道者何。机变巧诈之行也。道者何。孝弟仁义之性也。苟能入孝弟仁义之门。即能成今之君子也。升孝弟仁义之堂。即能成今之贤人也。入孝弟仁义之室。即能成今之圣人也。入室而大定。帝谓常通。即是今之神人也。孔子云、下学而上达。孟子云、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其斯之谓欤。圣人成己成人成天下之学。载诸简册。而后世不之审。不之行。狡焉者。且假仁假义。自作聪明。驱而纳诸罟获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哀哉。凡我邦人君子。既生乎今之世。幸复此万劫难得之身。趁此韶光未老。由忠信君子之行。进大德为仁之道。尽性至命。参赞化育。作乾坤之肖子。天地之完人。不让尧舜孔孟。专美於前。而俾后起圣贤英雄。有所取法。是即生今之世。成今之人也。此志此学。幸勿忽诸。


    种因证果


    民国六年丁巳十二月二十日记


    窃思天地万物。惟人为贵。所贵者何。以人为万物之灵也。人既为万物之灵。理应超出万物之上。种一世之善因。证万世之善果。保全灵魂种子於不生不灭。如佛老孔孟其人者。方不至虚生也。但人性不齐。根种各殊。而其修己成己之阶级。亦各有不同。如为人不作恶。不欺己、欺人。保存良心。勤职安分。下焉者也。在家全孝。出外讲弟。发善心。作善业。成己而兼以成人。中焉者也。讲修齐治平之道。与天地合德。为天地立心。为万物立命。上焉者也。为人有一於此。即为道德中之仁人君子。有此道德之因。必得道德之果。既得此果。则其性灵。自必超出气数之外。故道德者。为人之全体大用也。全其体。即为上帝之肖子。大其用。即为天地之功臣。今晚我等同人。同聚此地。讲演道德。虽不敢谓代表圣人行道。然不可不引为己任以自重。将来大道宏开。天下风动。万邦协和。岂只我等讲道德之幸。天下人之幸也。试思此种因缘。何自而来。岂可浅忽视之哉。道祖云、人身难得。中土难生。大道难逢。今上天与我等以良好之身躯。长於中土。生於大道宏开之时。当知此因缘。非一世之所积。是劫劫生生。有功有德。方有今生之遇合。此种遇合。既由难中得来。即当由难中保之。兢兢自持。不可或懈。以期上达。佛祖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斯言也。诚为修道人之真谛。凡天地间所成一事一业。断未有无因而成者也。其所以能成者。皆是前因也。但其中要分善因恶因。善因自有善果。恶因则获恶报。因果循环。感应昭彰。佛老两圣之言。诚不诬矣。儒家虽未明言因果。而其因果之道。实散见於群经中。如书经所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论语所谓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中庸所谓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孟子所谓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诸如此类。其包含因果感应之道。详而且尽也。不过世人不察其底蕴。而即以感应为老氏之道。因果为佛氏之道。善恶为儒家之道。分门别户。而派别生焉。殊不知善恶也。因果也。感应也。其最初之根源。皆始於一念之集成。念善即为道。即为德。不善即为不道。即为不德。不道不德。皆非儒释道之教也。儒释道之教。皆不出道德二字之范围。不但此三教不出此范围。即万教亦不能出此二字之范围。即如耶稣之讲博爱。亦根源於道德二字。何也。当其发博爱之初心、即为道。将博爱之心。推行於外、即为德。又如穆罕默德。讲认真敬事。发认真之心。即为道。以认真之心。推而敬事、即为德。其他种种。可以类推。由此观之。道德者、为万教之根源。万教者、为道德之寄宿。其礼同、而其用一也。不过世之为道者。因种因有差。则其证果自异。然皆无与於道德之本能者也。且道德为天地之元气。为人物之大本。失此元气。天地无以存。无此大本。人物无以生。道德之功。不亦伟哉。然人物虽赖道德以生。而道德亦赖人而显。孔子曰、人能宏道。有子曰、本立而道生。是天地万物之道。皆用人立也。万教圣人之道。皆由人显也。究其极、亦在人各自修证而已矣。修忠信道者。证忠信果。君子也。修忠恕道者。证忠恕果。贤人也。修中和道者。证中和果。大贤也。修中庸道者。证中庸果。圣人也。犹之佛门弟子。修声闻道者。证阿罗汉果。修缘觉道者。证辟支佛果。修菩萨道者。证菩萨果。修如来道者。证如来果。修理一分。则证一分。种十分。则得十分。道德无穷。则修证在己。所谓造化由己不由天。其是之谓也。奈世人不得其门而入。遂难知其深味真乐耳。今我等既知道德之门。安可不自强惕励。以身作则。率天下人人皆住邹风鲁雨之中。一家天下。转红尘苦海。为极乐世界斯尽吾等讲道德之心也。慎勿失此昙花时机。其各勇猛精进。能宏道於天下者。证无上道果。德配上帝。乐莫大焉。钦哉念兹。


    教育与强弱之关系


    民国六年丁巳十二月廿三日记


    谚有云。宁肯十年不读书。不可一日近匪人。此虽俗语。实有至理存焉。盖人自有生以后。性杂於情。则不能尽善。故从来言性者。各异其说。如孟子言性善。荀子</a>言性恶。而告子则言性有善有不善。究其立言本旨。其所谓性善者。在先天本体上言也。所谓性恶者。在后天情欲上言也。所谓性有善有不善者。在后天习气上言也。三子之言。界说互异。立体自殊。固各有义理。足以圆成其说。然究不若孔子所谓性相近。习相远二语。合先后而一以贯之。为独得其全。圣人之立言。岂浅尝者所能窥其万一哉。人性既为气拘物蔽。有如是之不齐。则养气之学。格物之功。因之而立。所以遏其流转。返其本来。此率性之君子。不能不有修道之教。而近世图强之教育家。所宜深审者也。今之教育家。亦有标德育、体育、智育。为教育之三要素矣。而急功近利之徒。逞富强之说。遂失教育之本。舍本逐末。何异缘木求鱼。故日言富而益贫。日言强而益弱。是谁之咎欤。有教育之责者。所宜反而求之者也。回思近年以来。欧风东渐。一班人士。唱变法维新之学说。以图富强之基础。於是学校林立。分科分等。教育可谓完善矣。强国之根本。亦可谓立矣。何以变法以来。反不如未变法以前。是何故哉。无他。舍祖国之道德。而袭泰西之皮毛。用舍不得其中耳。且浅薄者流。甚至提倡毁孔庙。废经学。而视圣人之道德。如同草芥。三纲五常等於荆棘。於是民情习俗。为之一变。讲男女平权。讲自由结婚。讲家庭革命。讲种族革命。讲政治革命。窃其名词。袭其皮毛。而种种不良之教育。遂演成无人道之惨剧。民心若此。国何以强。吁、我华夏为数千年堂堂礼教之邦。四夷来王之国。天下莫强焉。而今文弱至此。其咎安在。若谓新学不善。何以泰西之富强甲於天下。若谓旧学不可用。而二帝三王之盛。非后世所可企及。由此看来。新学不可厚非。而旧学亦不可鄙弃。总在采用合中而已。若采用合中。则新学可以致富图强。旧学可以一匡天下。若舍本求末。不合中道。则旧学可以积贫致弱。新学可以危亡邦本。是故君子之立教於天下也。不拘於今。亦不泥於古。而以中道为大本。以庸道为大用。昔者尧舜用中於民。则四方风动。万邦协和。汤武建中於民。则万姓悦服。室家相庆。唐虞三代。所以称为有道之世者。以其得教育之中道也。教育之中道。不外乎人伦道德。故古昔圣帝明王之治天下也。特设司徒一官掌邦教。教以人伦。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人伦明於上。小民自亲於其下。所谓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是故孔子治鲁。三月大治。且曰三年有成。非自炫也。又曰善人教民七年。可以即戎。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盖以信为足食足兵之根本。教为既富既庶之要图。岂若舍人伦道德而言教育。偏重法制。而言强国者。所可同日而语哉。孟子云。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如此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率斯道也以往。推行於天下。则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然此非所语於庸俗者也。故君子之於天下。不患国之不强。而患教之不立。教立矣、则民德归厚。人人有士君子之行。举天下而归仁矣。故曰仁者无敌。富强云乎哉。


    儒为万教之先声


    民国六年丁巳十二月二十六日记


    儒释道三教。为天地之三宝。人物之精神。世界众生。其存其成。全赖乎此。虽其用行之运会。因或为讲人道。或为讲性道。或为讲天道而殊。然及其成功则一也。至於耶稣、回回基督等教。虽皆盛行於欧美。各著其功能。究其实、亦皆不出三教之范围也。


    观今之世。教宗万端。各是其是。各非其非。入主出奴。誉丹毁素。纷纭众说。几有谁适为从之叹。究之道有道运。行有行时。以吾人判教之眼光。察现下适时之教义。不惟耶回等教、偏重博爱合群之说。不可以泛应曲当於今之时。即如太上之道。以天道为主。非不高矣美矣。然只宜於归化时代。今亦不能行也。佛家之学。重在性道。非不邃矣妙矣。然只适於开化时代。今亦非其可行之时也。即合万教而观之。教教虽皆有至道。然各有所宜之时。亦各有所不宜之地。惟儒讲人道。其教始於日用伦常。由下学而上达。随人随事。随时随地。行之而无不宜焉。纵学有不成。然刻鹄不就尚类鹜。若或好高鹜远。致力幽玄。或见小欲速。薰心左道。生乎今之世。而不能审今之道。如此者、不惟日起无功。终必愈趋愈下。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何者试睹释迦佛讲经之时。为人天之师。以民胞物与。普渡众生为怀。其喜舍慈悲。何等广大。今之从事佛门者。不但无是心。且常怀损人利己之见。是其所以阐扬佛教者。反以诬晦佛教也。又如今之所谓道学者。只知静坐孤修。闭目凝神。而於道德二字。不知为何物。间或於静中稍有所契。而即以为道在是矣。噫嘻、使道果在是也。则天下无凡夫矣。总之、世间上凡能自成一教者。必有其一教之精神。而高尚如佛道。更不待言矣。不过非其时则道不虚行。又非其人则道不虚传。今各教之学。虽间有行一二於世。传一二於人者。特出其末中之末。徒存其绪而已。万难有裨於中和位育之功也。其有裨於位育之功。而能见许於今之世者。厥惟儒教。何则、儒教重人道也。人道踏实一切。踏实一切者。即是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一盘完全大道。推而广之。体而行之。俾人道之基础。从此建立。而后万教斯有所倚。庶能致并行不悖之殊功。云何其故。非人道不足以成今之世也。盖儒之人道尽。即是性道。性道尽。即是天道。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由天道而性道也。率性之谓道。性道而人道也。修道之谓教。由人道而言教也。是故欲返天道者。必先返性道。欲返性道者。必须先尽人道。人道何以尽。必由教始。教何以始也。即孔子云。有教无类。有教者。天下有儒之教也。无类者。万教大同也。然必先有儒教之行。而后万教斯能大同。何也、儒之道。礼乐刑政。天下一家者也。故礼云。儒为席上之珍以待聘。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又云、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又云、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谓其自立。皆有如此者。由此观之。谓儒为万教之先声。不亦宜乎。虽然、吾为此说者。非专尊儒教而轻他教也。不过以行道之运会。有本末先后之分。吾人欲继往圣。开来学。即不能不应运而行。因时协中。使先者先之。后者后之。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不然、未能踏实一切。而欲空诸一切。未能空诸一切。而欲超诸一切。在迩求远。在易求难。吾未见有能行焉者。然非不重空超之学。人道以为主也。


    阴极阳生否极泰来


    民国七年戊午一月四日记


    阴阳者、天之道也。否泰者、世之运也。天之道。阳极而阴生。阴极而阳复。世之运。顺其道则泰。失其道则否。泰者、阳也。否者阴也。阴极阳生。否去泰来。此阴阳消长之变化。亦天理之一定也。以此观当今之时势。非阴极否去之象。阳生泰来之机哉。试观东西各国。不是刀兵之苦。即是瘟疫为灾。亿兆生民。如住地狱。颠连困苦。未有甚於此时者也。是生民之罪。当如是耶。抑天地之不仁。刍狗万物耶。无他。阴极之时。人与恶气。互相使然也。因此恶气发动之时。人人感而受之。己身感染之习气。亦随之而生。人之阴气。与身外之气数。两相集合。各助其势。此世界之所由乱。瘟疫之所由起也。然以天运论之。不如是、不足以见大道之行也。何以言之。盖阴不极而阳不生。否不去而泰不来也。犹之夏至一阴生矣。而三伏酷热。更盛於夏至之时。冬至一阳生矣。而数九严寒。更盛於冬至之时。方今战争不息。糜烂不堪。据表面观之。固属阴盛阳衰之时也。不知亦阴极阳生之机也。何以见之。譬如当今泰西物质文明。发明种种机器。妙不可思议。如飞行机。鱼雷艇、枪炮炸弹、虽资之以御强敌。然乃不仁之术。皆是阴极之物。形下之器也。但以道运考之。今已发泄殆尽。形下之器。将归形上之道。譬之易卦。由一阴、二阴、三阴、四阴、五阴、六阴。六阴尽、则一阳生为复、而临、而泰、而大壮、而 、而乾。阳生於复。而极於乾也。又有一阳、二阳、三阳、四阳、五阳、六阳。六阳尽、则一阴生为篹、而遁、而否、而观、而剥、而坤。阴生於篹。而极於坤也。此易卦之自然。亦即阴阳之道也。故圣人设卦以尽情伪。使人明而行之。以趋吉避凶。除否而臻於泰运也。夫天地之间。无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莫不有反攻之力。反中有正。正中有反。此亦道中自然之机也。必如是则修齐治平之功。乃能达到究竟之地。即以尧舜而论。尧舜皆圣人也。尧何以有丹朱之不肖。舜何以遭家之不造耶。究其极、皆天之所以成全尧舜之圣也。何则、设尧有丹朱之贤。必无有访舜之事。即不能显其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之美德。此即天道之中。暗暗藉丹朱之阴道。而广尧之阳道也。又如舜不遇家庭之逆境。亦不能显扬大孝之名。舜之处父顽母 弟傲。亦阴极之境也。而舜处之以孝。听其自然。一朝阴尽。瞽瞍亦允若。且以匹夫而为天子。非阴极阳生。否去泰来之道乎。由此看来。凡一反一正。皆大道之自然。相反而适相因者也。故孟子云、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不仁者、阴极之道也。然其中亦有阳在焉。亦有仁在焉。仁者、阳生之道也。其中亦有阴在焉。亦有不仁在焉。盖道在后天言之。固当如是。非可一概而论也。道在先天言之。浑然粹然。无以名之。强名之曰无极。由无极动而太极。太极之中。阴阳备具。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此后天之道也。道在后天。於是有阴阳气数之不齐。而善恶两界。由此判焉。吾人在红尘之中。欲超脱恶界。而安住善界。苟非明此阴阳消长之道。其何以见机而作。反本而复善乎。


    人道之初基


    民国七年戊午正月十一日记


    宇宙之中。人人说是苦海。是消福地。若在修持人视之。不但不视为消福地。反认为积福地。不但不视为苦海。反认为极乐界。何言乎极乐。试思道生万物。而人独得其精华。为天地之德。阴阳之灵。五行之秀。三才之贵。焉得不云极乐。但人不知道。将一个妙明真心。反为眼耳鼻舌身意作奴隶。终日营营逐逐。纯为六根牵引。妄自分别。认贼为子。以识作主。千事劳心。万事劳形。自幼至死。沉沦於忧悲苦海之中。不得领取人生之乐趣。甚至轮转生死。业报相循。而本觉妙明。如重云蔽天。如恶翳障目。愈趋愈下。堕入苦道。永难解脱。焉得不是苦海。然人落在后天。处此苦海之中。迷而不悟。从流忘反。习与性成。纵情欲之私。图形色之乐。反自以为得计。不知形色之乐。即众苦之根。故太上云。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顾身外之乐。有时而尽。尽则烦恼兴焉。烦恼一兴。而苦即随之。试观世人之乐。谁不是兴尽悲来。乐极苦生耶。夫人为天地之心。万物之灵。原自有真乐在焉。真乐之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其乐也。盖有不亦乐乎之乐。长乐永康之乐。然非有达天德之天智。其孰能知之。达天德之人。即是明道之人。能明道。利有攸往。无入而不自得焉。但近世以来。讲求明道者。总是穷高骛远。好异矜奇。或烧丹炼汞。或服食采补。或避世避人。或兀坐参禅。或迷信乩鸾。种种矫揉造作。盲修瞎炼。斯皆为大道之蠹也。诸佛所谓毕竟无。做成毕竟有。讵知大道在人。求则得之。乃不求诸迩而求诸远。不求诸易而求诸难。吁、何愚之至於此极也。中庸云。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何不三复斯言。虽云大道含三。有天道、性道、人道、之别。而尽其心者。足以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故欲通明大道者。必自人道始。而人道之正轨。即在家常之中。故曰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家常之道。又必先从夫妇起。夫妇者、一阴一阳也。即人道之初基也。故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是以诗首 关睢。礼重婚礼。易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吾等既昌言人道主义。必先从夫妇推行。盖五伦以夫妇之关系为最重。必夫夫妇妇。而家道乃正。家正而天下可定矣。然夫妇之间。尤以妇女之关系为密切。兴家创业。承宗启后。一生之乐。纯在妇人之德。若遇人不淑。大而亡国覆宗。小而败家破产。夏桀商纣。周幽唐明。是其炯鉴。自来英雄豪杰。多半为一妇人女子。以至不能持晚节、而保令名。所以孔子有女子难养之戒。然妇之贤不贤。究其极、实以夫为转移。盖夫妇本是前缘。但有善缘、有恶缘。善缘助夫立业。固不待言。若遇恶缘。将何以处之。就要用达天德之天智。以善处之。以道变之。世有良人而不能化悍妇。终成恶缘者。是无达天德之天智也。妇女本属坤德。坤至顺也。顺乎夫者也。身不行道。即不能行於妻子。果能明道。恶缘即可转为善缘。道是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岂但化夫妇。即世界众生。犹可以立斯立。道斯行绥斯来。动斯和。况夫妇是阴阳之配。相在迩室。我能以道气相感。焉有不化者乎。宜尔室家。乐尔妻孥。可不言而喻矣。人只要明道。虽处此红尘扰扰。苦海茫茫。而在尘出尘。在俗脱俗。焉得而不极乐耶。


    人能弘道


    民国七年戊午正月十八日记


    未有人物以前。道在天地。既有人物以后。道在人物。物得其粗者。而人秉其精华。此人所以为万物之灵也。道既以其精华生人。则弘道之权。已全付之人。而不能自有。人既秉道之精华。以为万物之灵。则弘道之资格。为人独具。而弘道之责任。亦岂容旁贷。特人为气拘物蔽。而不知悟耳。弘道之责任。固人所共有。而才智之士。又较常人为重。每见才智之士。不惟不自尽其责任。而反醉生梦死。不问此生从何而来。死后作何归宿。一味倒行逆施。内则淫佚於酒色。外则争夺乎权利。所欲不遂。则阴谋鬼祟以营之。稍有所得。则又自是自雄。不可一世。以为天下事。便是如此。无所谓天地鬼神。无所谓圣贤豪杰。其所作所行。不但不能弘道。而且与道背驰。是自己放弃其弘道之责任也。弘道之责任。既已放弃。其弘道之资格。亦必将丧失。换言之、即是自与道外。将永堕三途。而与人道相绝也。可哀孰有甚於是者。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中庸曰、人皆曰予智。驱而纳诸罟获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避。皆为此等人哀也。夫弘者、扩而大之之谓也。道之大已觉难於形容。而复欲将此难於形容之道。扩而大之。岂一语可以尽其量哉。兹且即最近而有绪可寻者言之。以为标准。大学言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结之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诚正修者。内圣之道也。齐治平者。外王之道也。且诚意又属於天道。正心又属於性道。而皆以修身括之者。盖意者、人之意。心者、人之心。天下国家。皆人之积。无人则无所谓天下国家。无人则心与意。均无所属。所谓天道性道者。亦无从表见。故道不能远人以为道也。身者、人之所以成。而人道又为大道所先行。是以大学以修身为本也。血肉非必足贵。而以其为性命所依托。故未可轻视。孝经</a>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言保身为行孝之初步。身不能保。何以行孝。第保身非仅保躯壳之谓。如好勇斗很。博奕好饮酒。固皆为伤生之道。有一於此。即有忝所生。而要以贼性为贼恩之大者。故孝以立身为终。立身者、修身也。身修则道立也。道得於身也。以我身之道。推而致之於家。是弘道於家也。家不齐、以我身之道齐之。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齐矣。家齐而道宏於家矣。以我身之道。推而致之於国。是宏道於国也。国不治、以我身之道治之。衣食足。礼义兴。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而国治矣。国治而道宏於国矣。以我身之道。推而致之於天下。是宏道於天下也。天下不平。以我身之道平之。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而天下平矣。天下平而道宏於天下矣。大学之道。即宏道也。以修身为本。即以人宏道也。故放而观之。天下不能喻其大。万世不能喻其远。而即其近者考之。实皆存於邈然之躬。其序则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其极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凡有血气。莫不尊亲。道之妙乎。宏之用乎。人之能尔。吾人之才智。既不让於常人。则宏道之资格。固已特殊。务必发勇猛心。精进心。以道为己任。勿与道外。而与道为一。与道为一。则我即是道。我既是道。则宏道即是宏我。其理至真。其功易见。岂可放弃此责任哉。学者必有是心。而后为学乃真。行者必有是概。而后行之乃笃。此责任即君子自强不息。至诚无息。悠久无疆。可以配天地者。故曰人能宏道也。


    自 强


    民国七年戊午正月二十五日记


    天地万物。惟人为贵。其所以为贵者。以人为天地之心。万物之灵也。人既为天地之心。万物之灵。则位天地。育万物。为人生当然之责任。顾责任可以尽。必须立功於世。立德於人。方足以成全人格。而保其灵魂真种子。但欲全人格。保灵魂。非先之以自强不为功。盖自强为天之道。君子法之。 而成盛德大业。故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意深矣。今观世间之人。既不知法天道以自强。又不知法君子以敏事。每每因循苟且。玩日 时。碌碌庸庸。一无所就。极其结果。致父母不以为子者有之。妻妾不以为夫者有之。伯叔兄弟。交相仇视。不以为所亲者有之。居家庭之内。犹处苦海之中。绝不得一点生人乐越。皆不自强之所致也。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设使能自强以立其身。行道以大其用。则在家有家庭之乐。本所享之福以积福。将见为善最乐。苦从何而生耶。积善有庆。恶从何而作耶。虽然、自强之道不一。所获之果亦不同。譬如强於治家之人。则获富厚之果。强於为学之人。则获士人之果。强於农工商业之人。则获农工商业之果。他如就个人而论。有时强於身。则获身业之果。有时强於心。则获心业之果。有时强於道德。则获道德之果。虽他所获之果。因强之事不同而有差别。然有业即有果。何业得何果。如影随形如响应声。真有历历不爽者。甚毋谓不可一概论也。今者、我同人幸逢大道宏开之时。又皆能以道为己任。则其所强者。岂彼区区所谓强者。所可同日而语。盖自强有身强、心强之分。强於身犹小。强於心则大。然心又有人心、道心之分。徒强人心。虽大无益。若能强於道心。则至美又至善也。何者、强於人心。则内中不无恶业。如争城争地。杀人盈野盈城。不得谓非自强之一种也。然如是之谓强。是血气之强也。不惟以有用之精神。施於无益之举动。且种种冤报。从此而起。世世牵连。由此而结。杀兄杀父。报复无终。所以血气之强。其中有小得。即有大失。得者、得一时之假名利。失者、失万世之真性灵也。若强於道心、则不然。其所发出之事业。有善而无恶。小而德润身。体胖心广。大而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功德所归。万世不朽。如孔子之周游列国。孟子之传食诸侯。栖栖皇皇。惟日不足。即遇绝粮之苦。戒心之忧。亦未尝稍降其志。而讲道德。说仁义。知其不可而为之者。皆数十年如一日。盖其具有自强不息之道心。尝思明行大道於天下。以开大同世界之先声。所以志虽未逮。然皆师表万世。与天地参。其自强之功德。岂可以数量哉。由此以观。可知以道德为自强者。真乃强中之强也。况自民国成立以来。乱机四起。正是英雄造时势之秋。吾人果能法君子自强不息。以大道为己任。则造大同世界之功。当不出吾人掌握中也。方今天下之竞争烈矣。人民之涂炭极矣。为民为国。苟非自强。不能并立。然即或能自强。而不注重於道德。则亦如今之争名夺利者。非惟徒劳而无功。而且大不利於灵魂种子。如是言强。究何裨焉。所以当今之时。苟能以道德为国。则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莫不尊亲。自强之时义大矣哉。


    信与人之关系


    民国七年戊午二月初一日记


    世界众生以信而立。天下事业。以信而成。信之为用大矣哉。夫信在天地为坤元之气。物资以生。在人为命元之本。所以弘性功之用者也。人必先立此命本。然后乃能立身於世界。入则身修而家齐。出则人尊而友信。人格既全。本立道生矣。


    夫所谓本立而道生者。何谓也哉。人立身於天地之间。不能不有往来交际。事功云为等等。其所赖以成就此等等功能者。皆信力也。盖信也者。就主观而言。谓之自信心。就客观而言。是谓之感信力。我必先有自信心。然后方能生他人之感信力。感信力云者。即他人感我之自信心。而成就一种效力之谓也。犹之自身欲信一人。必须此人先有一种自信心。见诸行事。踏实一切。然后我从而信之。我之信之者。非信其人也。为其言语事实。能相孚合。有与我以可信者在。即其人之信因而成信果也。何为信因。自信心是。何为信果。感信力是。必有自信心之因。始能获感信力之果。如我不能种自信之因。虽对於极诚实无伪之人。亦万难令之信我。盖不能自信者。未有能信乎人者也。能信乎人者。未有不自信者也。由此观之。人我相信之真关系。从可知矣。


    虽然、所谓自信心者。究从何而生耶。曰、自信心之所从生。厥有二因。一则从内而生。一则从外而生也。从外所生之自信心。以眼耳二根为缘。从内所生之自信心。以心念为缘。如身心性命。莫不珍之重之。爱之惜之。其所以珍重爱惜之者。是自信其有我也。即信我身系父母之分身。而人为天地之心也。爱父母之身。不敢毁伤。并自信能为父母之肖子。为天地之心。即当代天宣化。并自信能为天地之功臣。如是等等之自信心。皆发端於一念。是生於内者也。若夫禹闻善言则拜。子路闻过则喜。则由闻而生其信心也。又若见贤思齐。见善如不及等等。是又由见而生其信心者也。此自信心之生於外者也。总之无论生於内。生於外。无非自信信他而已。再约而言之。实则一自信而已矣。能自信则能信乎朋友矣。能信乎朋友。则凡天下之人。将无不信之者矣。然自信信人之间。又当加之以审慎。斯能见信之真。否则所信非信也。如耳目之役。声色之事。苟信其所之。戕身贼性。是不仁也。凡百云为。不审其义。轻於然诺。徒劳无功。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恶得曰信。必也信近於义。则行诸自身而无损。徵诸庶事而咸宜。虽然、既合义矣。尤须信之必笃。笃也者、深信而不惑。精进而无前之谓也。如修道之士。一有所闻。虽艰苦万端。不降其志。非达自证之域。则不止焉。所以成为君子也。否则、凡事信而不笃。无恒无勇。未见其能有成也。然信而不笃。犹有信在。於处世接物。尚无大损。至于无信之人。不但不信圣人之言行。即交际往来之信用。亦并失之。如是之人。谓之自暴自弃。真不可与有言。不可与有为也。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其何以行之哉。真有慨乎其言之也。抑又闻之。信德之在人。犹土德之在天地。万物非土不生。人非信不生。孔子云、民无信不立。旨哉深乎。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