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3个月前 作者: 李睟光
    地理部


    地


    兪琰曰。皇天后土。皇。大也。后與厚通。今后土夫人祠。塑婦人像。非也。左傳云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爲后土。古者謂天子爲元后。又有后夔后稷之稱。則以后土爲婦人者謬矣。然漢書禮樂志。地祇。謂之富媼。其以媼稱何也。釋者以爲稱坤爲母之義。未知是否。


    博物志</a>云地以名山爲輔佐。石爲骨川爲脈。草木爲毛土爲肉。三尺以上爲糞。以下爲地。如所謂糞土之墻。糞字蓋此義也。


    淮南子</a>曰。地形東西爲緯。南北爲經。山爲積德。川爲積刑。高者爲生。下者爲死。丘陵爲牡。谿谷爲牝。後人以谷爲牝此也。


    邵康節曰。極南大暑。極北大寒。故南融北結。萬物之死地也。余謂生因於死。死因於生。氣屈則伸。陽剝則復。雖當寒沍之時。生意未嘗息滅。則其所謂死地。卽所謂生地也。


    山


    述異記曰。盤古氏。天地萬物之祖。其死也。頭爲五岳。目爲日月。脂膏爲江海。毛髮爲草木。一云頭爲東岳。腹爲中岳。左臂爲南岳。右臂爲北岳。足爲西岳。余謂此特就中國而言。若曰頭爲崑崙。足爲白頭山可也。


    拾遺記曰。扶桑五萬里。有磅磄山。上有桃樹百圍。萬歲一實。欝水在磅磄山東。生碧藕長千常。故有萬歲冰桃。千常碧藕之說。余意磅磄與方丈音相近。俗謂智異山爲方丈山。又世傳昔有人於高城海邊。見水中臥石。題曰方丈山碑。以此或疑金剛亦號方丈山云。所謂欝水。恐指欝陵島而言。按八尺爲尋。倍尋爲常。一云七尺爲常。


    拾遺記曰。蓬萊山高二萬里。水淺有細石如金玉。不加陶冶。自然光淨。東有欝夷國云。所謂細石。似今碁子之類。而欝夷與欝陵島音相近。欝陵亦古國名。王維送日本晁監序曰。扶桑若薺。欝島如萍此也。又曰圓嶠山上有方湖。周廻千里。今漢拏山上有深池。世謂漢挐爲圓嶠者。蓋有據矣。


    按韻書曰。禹迹之內。有三崆峒。黃帝問道處在汝州。杜詩崆峒小麥熟。在臨洮。又其一在安定云。而薊州之崆峒山不與焉。按陳子昂詩曰。北登薊丘望。求古軒轅臺。尚想廣成子。遺迹白雲隈。子昂豈無所考而云哉。黃帝都涿鹿。涿鹿今幽州。幽州去薊門近。則子昂之說似是。


    張翰翔曰。赤壁雖有名。景則不如名。第因眉山二賦。遂勝千古耳。余聞魯訒言在中朝。親見滕王閣。頗不如所聞云。是豈獨赤壁乎哉。按三才圖會曰。赤壁磯在黃州。蘇軾遊此。以爲曹操</a>敗走處非也。赤壁乃在武昌樊口云。余謂以蘇之博雅。而猶不知此。何耶。


    朱子與客談風水。因曰冀州好一風水。岱嶽靑龍也。華山白虎也。嵩山案也。淮南諸山。案外山也。與術者之見異矣。


    宛委餘編曰。東嶽廣桑山。在東海中。南嶽長離山。在南海中。西嶽麗農山。在西海中。北嶽廣野山。在北海中。中嶽崑崙山。在九海中。爲天地心。此五大嶽也。方壺山鍾山在北海。扶桑山蓬萊山沃焦山在東海。連石山在東南。方丈山圓嶠山岱輿山。俱在大海中。酆都山在九壘之下。玄洲在北海中。瀛洲穆洲祖洲在東海中。鳳麟洲聚窟洲生洲在西海中。炎洲在南海中。元洲長洲俱在大海中。滄海島在大海中。高五萬里。皆神仙所居。又拾遺記曰。岱輿圓嶠方壺瀛洲蓬萊五山在海東云。按廣桑山。雜書所謂孔子</a>爲太極上眞公。主廣桑山是也。鍾山有龍啣火照天門是也。十洲。西王母所謂巨海十洲。人跡罕到者也。以此觀之。申功言天下名山八。三在蠻夷。五在中國。其所見。豈不偏且小哉。


    王世貞曰。今天下。二華不如峨眉。衡嶽不如武當。嵩少一培塿耳。而崑崙天柱。以要荒棄之。雖然。是寧獨山而已哉。余謂我東人名能文詞者。無讓於中華。而華人以要荒視之。一無傳道之者。噫。豈唯山哉。豈唯山哉。


    三才圖會記本國山川。曰大興洞朴淵。皆在天磨聖居兩山之間。昔有朴進士者吹笛淵上。龍女感之。引以爲夫。故名朴淵。五冠山在長湍府西。有五峰團圓如冠。俗離山在報恩縣。有文藏臺法住</a>寺。冰山在義城縣。動石在九井峯下。靑鶴洞在智異山中。諺傳崔致遠所遊處。三日浦在高城郡。寒溪山在麟蹄縣。形勝甲於嶺西。萬瀑洞在金剛山中。洞有普德窟。鑿絶壁。立銅柱於外。以構小屋三楹於其上。拘以鐵鎖。釘于巖石。浮在空中。祥雲亭傍海。有長松連十里。仰不見白日。叢石亭在通川郡北。嶺南樓在密陽府。館東勝覽。爲嶺南第一云。我東山川樓觀之勝。不止於此。而圖會所載。特出於傳聞。故疏略如此。


    世謂三山。乃在我國。以金剛爲蓬萊。智異爲方丈。漢挐爲瀛洲。以杜詩方丈三韓外證之。余謂三神山之說。出於徐福。而徐福入日本。死而爲神。則三山應在東海之東矣。老杜不曰方丈在三韓。而曰方丈三韓外。其言宜可信也。


    我國諸山。皆發源於白頭山。自磨天鐵嶺而南。爲金剛五臺太白。至智異而盡焉。南師古常言白頭山脈。不應到此而止。當是隱伏海中。爲日本諸島云。其說有理。今濟州漢挐。亦其一也。


    遼志曰。長白山在冷山東南千餘里。其山禽獸皆白。人不敢入。恐穢其間。以致蛇虺之害。黑水發源於此。卽混同江。剖大木爲舟。形如梭。曰梭船。卽今亇尚船也。又吾學編曰。長白山橫瓦千里。高二百里。巓上有潭周八十里。南流爲鴨綠。北爲混同。按長白山。蓋白頭山。以四時冰雪常白故名。


    通典</a>云匈奴歌曰失我焉支山。使我婦人無顔色。說郛曰。焉支。閼支也。又云今燕脂此山出。紅藍可爲燕脂。閼支以爲飾。故失之則婦人無顔色也。


    智異山亦號頭流。白頭山之脈流至此故云。或言其脈至海而窮。停留于此。作頭留。是又名方丈。通鑑輯覽云方丈在帶方郡之南。其曰帶方。亦因方丈而名之。


    楓嶽俗號皆骨。僧謂之金剛。亦名涅槃。或曰怾怛。亦曰眾香城。按華嚴經云東北海中有金剛山。一萬二千曇無竭菩薩常住其中。金安國詩云永郞風月三千首。無竭雲烟一萬峯是也。


    中國人有曰願生高麗國。親見金剛山。金剛山之名於天下久矣。然我國之人。相去數百里間。而不果遊者多矣。申企齋亦云少時多病今傷老。辜負名山此百年。頃歲東征天將等問金剛遠近。或欲往見。而辭以僻遠。故不克行。


    漢挐山一名圓山。在濟州。以峰上皆平故名。世傳登其山頂則可瞰老人星。其大如燈。山頂積雪。盛夏不消。有大池旱不竭。輿地勝覽曰。卽圓嶠山也。然則以漢挐爲瀛洲山者非也。漢挐西北。別有一山。名瀛洲山。故謂濟州爲東瀛洲。又瑞山。高麗時自海中湧出。周四十里。山無草木。今在大靜縣云。


    伽倻海印寺之洞曰紅流洞。洞口有武陵橋。又有崔致遠題詩石。詩曰狂噴疊石吼重巒。人語難分咫尺間。常恐是非聲到耳。故敎流水盡籠山。又智異山神興寺洞。亦謂紅流洞。


    智異山靑鶴洞。舊有靑鶴栖止故名。前朝李仁老至神興寺。尋靑鶴洞不得。有詩曰策杖欲尋靑鶴洞。隔林空聽白猿啼。洞之得名蓋久矣。居僧爲余言。平時有俠少投石傷鶴翅。鶴由此不復來。未幾有壬辰之亂。蓋見幾而作也。


    松嶽初名扶蘇。或稱鵠嶺。或稱神嵩。以栽松故名松嶽。所謂鵠嶺靑松此也。尹紹宗詩蒼蒼萬古扶蘇山。許琛詩扶蘇王氣欲沈淪。皆指松嶽耳。又扶蘇山在扶餘。李穀扶餘懷古詩。扶蘇山下徒立國是也。


    輿地勝覽曰。方巖在漢挐山絶頂人跡不到處。其形方正。如人鑿成。其下莎草成蹊。怳聞絃管之聲。莫知所從來。世傳神仙恒遊之所。又曰旌義金寧咸德。多神仙云。金寧咸德。亦濟州屬縣名。


    淸風郡治。有屛風山。山有穴方二尺許。風氣甚烈。雖盛暑之日。猶覺寒凜。名風穴。穴中空曠。其深不知幾里可攀緣以入。以火燭之。石罅多有石髓可食。取出穴外則堅凝爲石。按荊州記云宜都狼山。有穴口大數尺。爲風井。宋玉</a>風賦曰。風起於靑蘋之末。盛怒於土囊之口。註。土囊。大穴也。蓋此類也。


    義城縣有冰山。中有石穴。穴口三尺。爲風穴。又有穴在巖下廣一尺。立夏後冰始凝。極熱則冰堅。霾雨則冰釋。春秋</a>不寒不熱。冬則溫氣如春。謂之冰穴。義興縣華山。亦有風穴甚寒。每夏冰結。異哉。


    雲峰八良峴。有血巖。乃我太祖勦殲拔都之地。石上斑血。至今若新漬。壬辰歲。巖血流而倭寇至。怪矣。


    水


    河源志曰。河源在吐蕃西鄙。有泉百餘。泓方可七八十里。沮洳泥淖。弱不勝人跡。望之燦若列星。故名星宿海也。按河源自星宿海。行半月至崑崙。則古稱河出崑崙者妄也。在胡元時。西域諸國。無遠不通。故遣使窮河源所出而爲此志。則其言宜可信也。


    朱子以黃河及長江鴨綠江爲天下三大水云。蓋鴨綠江自白頭山走數千里。分派爲三江。西南入于海。其發源甚遠。故謂之大水。


    我國所謂浿水有三。其一。漢書謂漢興。修遼東古塞。至浿水爲界。又衛滿亡命渡浿水。卽今之鴨綠江也。其一。唐史謂平壤城南浿水。卽今之大同江也。其一。東國史謂百濟疆域。北至浿河。卽今猪灘也。按戰國策云朝射東莒。夕發浿丘。蓋指我國浿水而言。


    千字文</a>金生麗水。或者言麗水之麗字。卽高麗也。蓋以三叉河一名遼水。舊屬高麗故云。今按韓子曰荊南麗水生金。又考杜氏通典。南方有麗水縣。乃知其文本出於此。


    河者。北方流水之通名。故自遼抵燕都一路。有八渡河,甕北河,三叉河,大小凌河,沙河,深河,灤河,潞河,玉河。皆以河稱焉。我國之猪灘。舊稱浿河。蓋亦以此。


    我國溫泉。京畿,全羅道外。無處無之。平山,延安,溫陽,伊川,高城,東萊最著名。俗傳世宗大王有眼疾。命中使汲取諸道溫水稱量。則唯伊川葛山溫水最重。乃親幸沐浴良驗。故以葛山溫水爲第一云。


    椒井多有之。廣州淸安等處最有名。每七八月。有椒氣甚烈。病人沐浴。頗有奇效。按本草。溫泉下有硫黃故水熱。醫鑑曰。冷泉下有白礬。故水味酸澁冷洌。所謂冷泉。卽今椒水也。


    海州有鳴川。以餞別之地故名。昔有人於此別妓。妓不泣。乃作詩曰水有鳴川水。人無泣別人。那將橋下水。沾却美人巾。


    大津在京畿,忠淸之間。水路三十里。中有大石。舟觸則碎。俗號賽神令公。行人必以香火祈祝。賽神之稱。蓋以此。而謂之令公則未知其義。或疑令公。卽靈君云。


    半山詩云十月寒江正復艚。按正月水曰解凍水。二月曰白蘋水。三月曰桃花水。四月曰瓜蔓水。五月曰麥黃水。六月曰山樊水。七月曰豆花水。八月曰荻苗水。九月曰霜降水。十月曰復艚水。十一月曰走凌水。十二月曰蹙凌水。廋信詩春水望桃花。張志和詩桃花流水鱖魚肥。亦此也。


    海


    異聞錄曰。地之勢西北高而東南下。所謂東北南三海。其實一也。無所謂西海者。經傳所載四海。蓋引類而言。甘英往條支臨大海。蓋卽南海之西也。漢西域傳所云蒲類海。疑亦停居一澤。或言卽星宿海。非西海也。余謂世所稱四海。只據中國而言。非天地間之四海也。若考三才圖會則可知。


    夷堅志曰。寧海縣東海中有尾閭。其水湍急。陷爲大渦者十餘。舟楫不可近。蓋東海淺水處。按寧海。卽浙江台州屬縣也。莊子尾閭泄之註。尾閭一名沃焦。一石方圓四萬里。海水注之無不燋。此兩說。似不同。


    古人詩文中所謂碧海。槪指東海而言。按十洲記。東有碧水不鹹苦。正作碧色。山海經云扶桑在碧海中。又東海亦謂滄海。列仙傳云巨鰲背負蓬萊之山。抃舞戲滄海之中。是也。今人混稱則非也。


    輿地勝覽稱京都爲左控關嶺。右環渤海。董越</a>朝鮮賦。稱海西曰北接慈悲。南臨渤海。倪謙太平館賦曰漢江蕩潏。渤海攸歸。按博物志。東海共稱渤海。南海之別有漲海。西海之中有靑海。北海之別有瀚海。蓋我國之西海。卽中國之東海。故通稱渤海。


    中國之東海。卽我國之西海。其有潮汐固矣。我國之東海。本無潮汐。是理外難知之事。而歷世無論辨之者。中國之人。未嘗見我國東海故也。楊生萬世。乃東海居人。爲余言北海自北而流下至東海。晝夜不止。故雖風靜之日。波聲遠聞。長流之水無潮汐。其勢然矣。不足怪也云。


    嘗見暹羅國地圖。則東南海中。有萬里長沙,萬里石塘。連瓦回抱。崔溥漂海錄所謂在濟州望見白海者。疑卽此也。


    島


    田橫義士死海島中。後人哀之。號曰嗚呼島。俗傳洪州海中。有芿叱盆島。乃是嗚呼島云。蓋以方言芿叱盆。近於嗚呼之義。故附會而爲之說也。昔國初朝京使臣。過半洋山舟敗云。半洋山在嗚呼島。蓋距我境爲遠耳。


    欝陵島一名武陵。一名羽陵。在東海中。與蔚珍縣相對。島中有大山。地方百里。風便二日可到。新羅智證王時。號于山國。降新羅納土貢。高麗太祖時。島人獻方物。我太宗朝。遣按撫使。刷出流民空其地。地沃饒。竹大如杠。鼠大如猫。桃核大於升云。壬辰變後。人有往見者。亦被倭焚掠。無復人烟。近聞倭奴占據礒竹島。或謂磯竹。卽蔚陵島也。


    三峰島亦在東海中。成廟朝。人有告之者。遣朴元宗往探。因風濤不得泊。還過欝陵島云。山海經所謂蓬萊山。有溟海。無風而洪波百丈。惟飛仙能到者。蓋以東北海風濤甚險故云。


    海浪島於我國爲近。中朝及我國人。逃入本島。漸至滋蔓。燕山朝。遣田霖搜括島內遼東人六十四名本國人四十八名。自頃年來。海賊出沒寇抄。兩西至湖南。無月不被其害。朝廷於白翎島安興梁。設鎭以備之。其禍稍息。然後日之患。有可慮者。


    羅州有黑山島。按宋史</a>。自明州定海縣。遇便風三日入洋。又五日抵黑山云。以此知我國南邊。與中國之江浙。只隔一海而近矣。


    萬曆丁亥。倭犯全羅道。鹿島萬戶李大元。以孤軍逆戰于損竹島。援絶敗死。國人哀之。損竹島。俗謂損大島。以方音呼竹爲大也。與落鳳坡。同一讖矣。


    井


    東部泉達坊。有井泉甚美。居人自古多老壽。坊之得名。蓋以此云。


    城中水味。以於義洞宜城尉宅中井水爲第一。成廟封其井。汲取以進。謂之御井。後賜宜城。故刻賜井二字於井甃石上。至今猶存。頃年唐官萬經理,邢軍門。皆以此井爲第一。令人日汲以飮云。


    平壤城中。舊無井泉。辛卯年。權徵爲監司。掘井過數丈不得水。乃有大磐石。鑿石而泉出。其中有鮒魚及蓮子。其理不可知也。術者言地理。平壤城爲橫舟形。鑿井則有禍。翌年倭寇至。井水味苦。人亦不食。


    頃年李慶深爲統制使時。欲設營於固城地。使人掘井。深至十丈許而無水下。有磐石。用斧穿破。則中有瓦五六張。其下又有磐石。不得鑿破。或疑開闢前物也。又近歲黃州築城時。伐取山石。石中得一小佛。此尤理之不可知者。按朱子曰。嘗見高山有螺蜯殼。或生石中。此石卽舊日之土。螺蜯卽水中之物。下者却變而爲高。柔者却變而爲剛也。是則然矣。


    高麗之號。取義於山高水麗。則宜作去聲。而韻書作平音。未知何義也。中朝一路。有高麗村,高麗舖。又遼東館中。有高麗井。相傳高麗人馬入去。則雖旱井水必溢出而不竭故名。且日本武莊州。有高麗郡。攝津州。有百濟郡云。


    田


    蘇秦傳負郭田二頃。按六尺爲步。二百四十步爲畝。百畝爲頃。或曰百步爲畝。又田中溝曰畝。田間道曰畛曰陌。萊田曰畹曰畦曰畔曰町。


    箕子井田。在平壤南門外。田中有井。名曰箕子井。韓久庵百謙。欲究其制。乃考殷周步數異同尺寸長短。逐畝折算。辨其區畫。則每區七十畝。各爲小界限。而縱橫皆八。通計六十四區爲一大界限。方方正正。延袤數里。含毬正陽兩門之間。最爲分明。乃作井田說。以明殷周田制之不同。其篤於好古如此。噫自秦開阡陌而井田之制無復可尋。孰謂殷制之在我東者。其遺蹟歷數千載而不泯耶。然非久庵則孰知其詳若此乎。尤足尚已。


    雲谷雜記曰。沅湘間多山。農家植粟。多在岡阜。伐其林木。縱火焚之。俟其成灰。卽布種。如是則必倍收。所謂刀耕火種也。今我國山郡亦如此。謂之火田。


    南蠻多水田。謂五畝爲一雙。按王弇州云買兩拳角犢墾十雙此也。


    倭國謂田爲畠。謂水田爲田。火田爲畑。猶我國以水田爲畓也。故官名有畠山殿。地名有畑島云。


    諸國部


    本國


    東方地不過數千里。而三國以前。有五十國之多。何耶。夫以中國之大也。而上古得百里之國萬區。至周尚有千八百國。東方三國以前。猶上古也。其有五十國無怪矣。


    史記。武帝定朝鮮。爲眞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昭帝幷爲樂浪,玄菟二郡。蓋漢之所定者。乃衛滿所據之地。非我國全壤也。按東史。樂浪今平壤。臨屯今江陵。玄菟古東沃沮。今咸境地。眞番治霅縣云。今不詳其處。然考諸杜氏通典。則眞番當在遼界耳。


    一統志曰。朝鮮漢末。爲公孫度所據。至孫淵魏滅之。晉末。陷入高麗云。按公孫度所據。卽遼東。非朝鮮全地也。晉永嘉末。遼東爲高句麗所取。志不曰遼東而曰朝鮮。乃記者不詳也。


    丸都城。今不詳其處。或言寧遠劍山是也。蓋俗謂劍爲丸都故也。按綱目註。高句麗都於丸都之下。多大山深谷。又唐志。自鴨綠江口舟行百餘里。又小舫泝流東北行五百里。至丸都城云。


    按東史。百濟之地。東至智異山。西南限大海。北抵漢江。又溫祚王時。以浿江爲界。卽今平山府猪灘云。蓋初界猪灘而後界漢水也。祈順詩曰百濟地形臨水盡者是也。


    東國史所稱扶餘國。今不知所在。而考史書。則東沃沮北接扶餘。南接濊貊。又扶餘王讓高句麗曰。我先王與先君東明相好。而乃誘我臣僚。逃至于南以立國云。又高句麗築長城。北自扶餘。南至海千有餘里。則扶餘國在高句麗之北界明矣。按遼史。扶餘城後爲渤海所都。今黃龍府是也。又百濟移都泗泚。國號南扶餘。泗泚今扶餘縣也。與此不同。


    箕子朝鮮之後。始有三韓之稱。而其說不同。按後漢書。云卞韓在南。辰韓在東。馬韓在西。世謂馬韓卽今全羅道。卞韓卽今忠淸道。辰韓一名溱韓。卽今慶尚道。或言馬韓最大。爲全羅道。忠淸道。卞韓。辰韓。皆在慶尚道。或言京畿,忠淸,黃海等道爲馬韓。全羅道爲卞韓。慶尚道爲辰韓。未知孰是。然以史記觀之。則後說似近矣。此外又有濊國今江陵。貊國今春川。以此推之。箕子所封。衛滿所據。皆平壤近地。三韓則不能悉有之也。


    魏畧曰。箕子後四十餘世。朝鮮侯準。僭號稱王云云。輿地勝覽所謂朝鮮武康王。卽箕準也。蓋朝鮮至箕準始稱王。避衛滿至馬韓開國。後爲百濟始祖溫祚幷之。是西漢末也。


    東史。衛滿據王儉城。註王儉城今平壤。古仙人王儉宅也。輿地勝覽云古記。檀君名王儉。馬史。作王險。未知孰是。


    新羅享國幾一千年。至其中葉。統合三韓。時和歲豐。人謂聖代。諺稱新羅聖代者此也。


    山海經曰。海東有君子國。衣冠帶劍。好讓不爭。有堇花草朝生夕死。又古今記曰。君子之國地方千里</a>。多木槿花。按唐玄宗</a>謂新羅號爲君子之國。且高麗時表詞。稱本國爲槿花鄕。蓋以此也。


    東方朔神異記曰。東方有人焉。男皆縞帶玄冠。女皆采衣。恒恭坐而不相犯。相譽而不相毁。見人有患。投死救之。倉卒見之如癡。名曰善人。余謂東方蓋指我國。而善人之風。今不得而見矣。安得與斯人爲友也哉。


    隋書。裴矩言高麗之地。本孤竹國。周以之封箕子云。此言未知所本。而輿地勝覽。李詹云孤竹國。今海州也。中朝永平府。有孤竹古城。而詹乃以海州爲孤竹。亦未知何據。按首陽山中。有孤竹郡舊基。無乃以此而附會其說耶。


    唐書新羅傳曰。依居山谷。以草茨屋。董越朝鮮賦曰。凡爲城郭。皆枕高山。蓋中原則民居邑郭。皆在平地故云爾。


    箕子制八條之敎。按漢書。相殺者以死償。相傷者以穀償。相盜者沒爲其家奴婢云。此八條中之三也。餘不可考。或疑幷五倫爲八條云。


    漢書曰。馬韓人作土室形如冢。開戶向上云。我東土室之制亦久矣。


    我國濟州之歌。北道之哭。嶺南之鄕音。於中國相近云。


    外國


    安南國在中國西南。距北京一萬三千里。秦爲象郡。漢置交趾郡。至五代末。黎桓始僭王號。皇明永樂時。平定其地。東西一千七百里。南北二千八百里。後復叛。嘉靖初。以莫登庸纂弑。不許封王。稱安南都統使。然猶自帝其國。按事文玉屑云交趾國一名安南。乃瓠犬之遺種。其性姦猾。剪髮跣足。窅目昂喙。極醜惡。廣人稱爲夷鬼貌類人者。乃馬援兵之遺種也。又老撾國在安南西南。古越裳之國。或曰卽哀牢國也。吾學編曰。其俗夷獠雜居。不知禮義。獷悍喜鬪。唯驩演人淳秀好學。其山川佛跡,句漏,富良江最爲大。有越王城,天使館,浪泊柱。産金,珠,諸,香,犀,象,兕,猩猩,狒狒,白雉,翡翠,波羅蜜,余赴京。再遇其國使臣。涅齒被髮。頗解文字。言語用合口聲。所謂窅目昂喙似矣。但皆被髮。與古剪髮異矣。


    琉球國在東南海中。自福建梅花所開洋。七日可至。王居朴素。無金碧之飾。賦法略如井田。王臣民各分土爲祿食。上下無征斂。用刑甚嚴。以螺殼炊爨。人皆驍健。不知醫藥而無疾病。兵甲堅利。射至二百步。好爭狼鬪。輒刃殺人。度不能脫。卽剖腹自斃。其山川有黿鼉嶼,彭胡島。國西古米山甚險。舟至輒敗。山無猛獸。以故多野馬。旁有毗舍那者。島中小夷。鳥語鬼形。殆非人類。按韓昌黎送鄭尚書序所謂流求是也。聞其國在我國濟州之南。晴日則自濟州依俙望見云。蓋海路不甚遠耳。


    三佛齊在東南海中。有地十五州。東距爪哇。西距滿剌加。土沃宜稼穡。人習水戰。服藥刀不能傷。遇敵敢死。隣國畏之。水多土少。將領得居陸。民率架筏。水中架梁柱。字用梵書。有火鷄大於鶴。毛如靑羊食炭。又祖法兒國在海中。産駞鷄長三四尺。行亦如之。按宛委餘編云西域大鳥曰駞。蓋此也。


    占城古林邑。本漢象林縣。馬援置銅柱之處。至漢末。區連殺縣令稱王。唐元</a>和初。改號占城國。在大海南。南距眞臘。西距交趾。四時常熱如夏天。無霜雪。草木長靑。俗獷悍。果于戰鬪。貴女賤男。以黑色爲美。所居茅茨。不得踰三尺。出入乘馬象。有尸頭蠻者。婦人也。夜飛頭入人家。食小兒穢氣。頭返合體如故。失其體不得合卽死。犀大者八百斤。獨角在鼻端。長可尺五寸。馬小於驢。按唐太宗</a>時。林邑獻五色鸚鵡。蓋其所産也。


    暹羅國方千餘里。在海中。群山峭拔環繞。地下濕。氣候嵐熱不齊。本暹與羅斛二國地。暹乃赤眉遺種。元至正間。始合爲一國。尚釋敎。婦人多智。夫聽於妻。喪禮。貴者灌水銀葬。民間鳥葬。習水戰喜寇掠。産寶石,奇香,獅,白象,白鼠,六足龜。蘇木賤如薪色絶勝。余甞赴京。見其國地圖。有龍牙山橫截海中。中闢爲門。形勢甚異。其人剪髮。面多漆黑。左衽跣足。飮食以手。不識天朝文字。蓋非冠帶之國也。


    日本舊名倭奴。漢武時始通中國。至唐改號日本。東西五千餘里。南北數百里。唯東山東海等道。南北千餘里。以其南北狹東西長。故謂之一字國。漢書曰。倭王居邪馬臺。續文獻通考曰。倭奴有百餘國。一曰邪馬。姜沆聞見錄云倭王舊都曰野馬臺。有四百八十寺。極其華麗。蓋與南朝四百八十寺相埒耳。


    日本一州爲一國。而陸奧州最大。管五十四郡。東西六十日程。其海中有金山。北接蝦蛦。其人長大而身有毛。地産文魚貂皮等物。亦有山戎自成聚落。其地廣漠無際。或言自奧州之平和泉。至夷海纔三十里。與我國野人接界。頃歲唐官入鍾城。開諭忽虜時。倭人在彼地。聞知其事云。夷海亦曰夷島。所謂蝦蛦。疑卽毛人也。申叔舟海東諸國記曰。其地始於黑龍江之北者是矣。


    按日本國圖。八道六十六州。壹岐,對馬二島不與焉。此外又有永良部,平戶島,五島,三島,八丈島等地方。其鄕有九萬二千。其村九十萬九千八百餘。田八十九萬九千一百六十町。畠十一萬二千一百四十八町。佛宇二千九百五十八。神宮二萬七千六百十三。男口十九億九萬四千八百零。女二十九億四千八百零。凡城池所在。謂之鄕。五十五間爲一町。三十六町爲一里。其一里准我國十里云。


    日本天皇。始立於周平王之世。一姓相傳。至今不絶。天皇不預政事。惟享富貴而已。國王號關白。專管國政。以尊事天皇。豈亦周時列國之遺風歟。世謂無所事事者。爲倭皇帝。或曰倭皇姬姓。吳泰伯仲雍之後。或曰以王爲姓。未知信否。


    自釜山東抵日本國都。海路幾四千里。自國都東北至駿河州。又一千里。所有山曰富士山。高四百餘里。屹立海中。山半以上。冰雪嵯峨。盛夏不消。千里內望而見之。其東則地名三島。三島之東北。有峻嶺曰箱根。其上有巨湖。奇花異草森列岸上云。余謂富士山。譯以漢音。則乃不死山。豈山上多生不死藥故耶。宋景濂詩曰六月雪花飄素竁。蟠根壓地三州間是也。三州。倭地名。


    後漢書曰。徐福入海。止夷澶洲。韓文所謂海外夷亶之州是也。按夷亶二州名。今倭國南海道。有紀伊州淡州。淡與亶音相近。疑卽夷澶洲也。姜沆聞見錄云倭人謂伊勢之熱田山。紀伊之熊野山。駿河之富士山。爲三神山。又徐福死而爲神。故紀伊州。今有徐福祠。熊野山守神者。徐福之神也。愛宕山守神者。新羅人日羅之神也。日羅者。疑卽三國史所稱迎烏,細烏者也。趙完璧言日本京都。見有徐福祠。徐福之裔主之云。


    日本地暖無冰雪。而其北陸道甚寒。每冬雪深數丈。且海島皆石山戴土。故倭人專以土淺深爲饒瘠。若土淺一尺。則五穀不熟。其深七尺以上至一丈爲最厚。我國濟州亦如此。土無三尺之厚。故每苦旱災。常貿穀於陸邑。以資其生。葬死者。棺半在地上云。


    日本諸倭將。皆有食邑。如家康所食。二百五十萬石。輝元。一百五十萬石。其餘。多或四五十萬石。少或十萬石者。不可悉數。其食一千石者。養兵五十人。一萬石者。養兵五百人。甲兵多少視穀數。其國之富强可想已。


    對馬島地皆沙石。居倭專靠我國開市。以爲生理。平時嶺南田稅。太半歸之。世傳宗盛長。其先本我國宋姓人。入其島爲島主。變姓爲宗。至平秀吉滅之。而以平義智代之。遂嚮導入寇。可勝痛哉。大槪對馬倭。於我國事。無不周知。且解我國言語。變詐百出。雖依平時通貢互市。以羈縻之。異日之爲患必矣。或言義智雖改平姓。而其實宗氏未嘗滅絶云。


    日本近江州。有黑土作塊如甓。生田野中。掘則還平。蓋息壤也。倭人用以炊爨。名曰土薪。猶中國之有石炭也。又日本産黑雉而無虎豹鷹鵲。海産魚物。亦不多云。


    百濟亡。有臨政太子乘船入日本。爲大內左京大夫。都周防州。號大內殿。自以系出百濟。最親我邦。今倭將輝元之先。乃其從者也。臨政之裔。歷四十七世而絶。輝元之祖。代襲其土。都於安藝州。其俗視他倭寬緩。有我國人氣象云。


    海東有毛人國。其國人遍體生毛幾數寸。服屬於倭。楊生萬世入日本時見之云。按山海經云毛國居大海中。韓文曰海外毛人夷亶之州是也。又楊生言女國近於日本。亦有夜叉國。遇人輒啖。日本人畏之。按事文玉屑等書曰。女國在東南海中。裸形感風而生。又曰俯視井底水。照見其形。以爲交感。夜叉國在流鬼國北。流鬼國在黑水靺鞨之東北。東南際海云。


    按眞臘國本扶南。地方七千餘里。在占城西南海中。距暹羅半月程。國甚雄富。俗尚華侈。故古有富貴眞臘國之稱。其地四時常如五六月。自四月至九月。每日下雨。自十月至三月。絶無點雨。禽有孔翠鸚哥。獸有犀象野牛山馬。無鴻鵲鶯燕。鼠大如猫。正月間荷花開。有茄樹與木綿樹。高可過屋。出風土記。


    小說。眞臘國人。不飮酒比之淫。惟與妻飮房中。又西番忽魯謨國。飮酒者棄市。棄市酷矣。而不飮。尤可尚也。


    爪哇。古名闍婆其國富饒。地廣人稠。爲東洋諸番之雄。男蓬頭女椎髻。男必腰刀。刀極精利。刑無鞭朴。罪不問輕重。刃殺之。尚氣好鬪。顔色黝黑。猱頭赤脚。飮食無匙筯。啖蛇蟻蟲蚓。與犬同寢食。不爲穢也。有水葬火葬</a>犬葬。惟死者所欲。按唐史。南蠻驃國。亦號闍利婆。國最富。王居以金爲甓。屋覆銀瓦蓋是也。


    古俚大國。西洋諸番之會。去中國十萬里。王好浮屠。敬象牛。老不傳子。傳外孫。否則傳弟。無外孫弟。傳善行人。俗尚信義。行者讓路。道不拾遺。以葫蘆爲樂器。蓋海中絶國。而有上古三代之風。可尚也。


    滿剌加。舊名五嶼。在南海中。氣候朝熱暮寒。王白帛纏頭。俗淳朴。尚回回敎。旁海人畏龜龍。龜龍高四尺四足。身負鱗甲。遇人卽嚙。嚙卽死。山有黑虎。視虎差小。或變人形。白晝群入市。覺者擒殺。按皇明給事中陳嘉猷。嘗奉使其國。有詩集。


    榜葛剌。東印度也。國最大。財物豐衍。甲於隣國。王及諸官。皆回回人。祝髮白布纏頭。氣候常熱如夏。陰陽醫卜百工技藝。大類中國。曆有十二月無閏。風俗朴厚。好耕殖。一年二熟。婦女不施脂粉。自然嬌白。飮食。男女不同處。夫死不再嫁。妻死不再娶。若孤寡無倚。一村輪養之。有兜羅錦。闊四五尺。厚可五分。背面皆毳絨。


    錫蘭山在大海中。王尚釋重象牛。飮牛乳不食其肉。殺牛者罪死。國富饒。地廣人稠。亞於爪哇。民上裸下纏帨。有珠池。諸番賈爭來市。有赤印島。人皆穴居。男女皆裸若野獸。不粒食。食魚蝦芭蕉子波羅蜜。按波羅蜜産南海中。形如東瓜云。


    溜山在西海中。四面皆海。無城郭。依山聚居。皆以溜名。無慮三千。舟行遇風失入溜卽溺。土人曰此弱水三千也。人巢居穴處。啖魚蝦無衣。草木葉蔽前後。按韻府曰。弱水在西海中。不能負羽。蓋是也。又晉書。扶餘國在玄菟北。北有弱水。肅愼氏東濱大海。北極弱水。續仙傳曰。蓬萊隔弱水三萬里。非飛仙莫至。然則東北亦有弱水矣。


    撒馬兒罕。漢罽賓也。去嘉峪關萬里。東西相距千里。風景偉麗。土田膏腴。頗類中原。西南番賈多聚於此。俗尚回回敎。有拜天屋。靑石雕鏤極精巧。人物秀美多藝能。舊有照世杯</a>。光明洞徹。照之可知世事。按吾學編。載其國王表文。略與中國文字相同。


    天方。舊名天堂。俗用回回曆。風景融和。四時皆如春。田沃稻饒。居民樂業。風俗好善。亦無刑罰。自然淳化。不作盜賊。佛書所謂天堂。疑指此也。


    渴石。在撒馬兒罕西南。城周十餘里。四面水田。故元駙馬居也。山多奇樹。有石峽。兩壁懸崖。宛如斧劈。行二三里。出峽口有門。謂之鐵門關。岑參使交河郡詩曰。鐵關控天崖。萬里何遼哉。卽此也。


    土魯番。在火州西百里。古交河縣。亦曰車師國。氣候多煖少雨雪。土宜麻麥。人皆屋居信佛法。有靈山周二十餘里。悉五色砂石。光焰灼火。四回峻壑。天巧奇絶。草木不生。禽獸鮮少。蓋佛書所稱靈山是也。


    黑婁。近土魯番。山川草木禽獸皆黑。男女亦然。有鹽澤産石鹽。堅白如石。可琢爲器。以盛酒食。不鹽而鹹。哈烈等地亦産云。


    哈烈。去嘉峪關萬三千里。四面大山而少雨。男髡首。衣尚白。乃喪易靑黑。人多善走。日行三百里。氣候常煖。男女瀆亂無恥。然有學舍。講習經義。省刑薄斂。寡爭好施。務農桑。蓋其俗亦淳朴矣。


    于闐大國。在葱嶺北。東西五千里。南北千里。人機巧。喜浮屠法。相見輒跪。得問遺書。戴于首乃發之。稍知尊卑禮節。狀貌亦似華人。有白玉河,綠玉河,黑玉河。産玉珊瑚膃肭臍。


    火州。漢車師前後王地。去長安九千里。元帝置戊己校尉。屯田於前王庭。以地勢高敞。名高昌。唐太宗平高昌置西州。後陷於吐蕃。元號畏兀兒。今號火州。俗類匈奴。事天神信佛法。按宋史曰。高昌人多壽。率百餘歲。無夭死。其山川。靈山,蒲類海,交河爲大。其地山色如火。天氣多熱。史記相如傳註。崑崙之北。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岑參詩云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嵬是也。


    魯陳。一名柳城。在西域中。經大川沙磧無水草。馬牛過此輒死。大風倏起。人馬相失。道傍多骸骨有鬼魅。行人失侶。白日迷亡。謂之旱海。西有流沙河。北有火焰山。山色如火。氣候和煖。土宜麻麥。有小蒲萄。甘甜無核云。所謂流沙河。蓋卽禹貢流沙也。


    忽魯謨斯。在西南海中。土厚宜耕種。人質直。狀貌偉碩。喜作佛事。産獅子駞鷄福鹿靈羊馬哈獸。按韓詩貨通獅子國註。獅子國在南海中。人長丈五尺。船極高大。梯而上之云。疑卽此也。


    亦思把罕。西南海中大國。廣袤千里。王居侈麗。物産豐厚。尚佛畏刑。喜施惡奪。有珠珀而無稻黍。日食惟穄麥。麥粒麤壯甘美。阿速在西海中。亦大國。敬佛鬼好布施。物産饒裕。凉暄適節。人無飢寒。夜無寇盜。蓋樂土也。以上諸國。出吾學編等書。又宋史曰。注輦國。自古不通中國。水行至廣州。約四十一萬餘里云。此外西番及海外小國。如彭亨,呂宋,阿魯甘,巴里等國。不能悉錄。其不通中華。不入載籍者。亦何限乎。


    五代史。西域五盧地無水。而常寒多雪。每天暖雪消。乃得水。又仲雲界無水。掘地得濕沙。人置之胸以止渴。又吾學編。西域大沙河可二百里無水。卽有水。人不可飮。飮牛馬輒死。討來思在海中。山下有水。赤色如火燃。亦異矣。


    晉書。肅愼氏。一名挹婁。在不咸山北。去扶餘可六十日。東濱大海。西接寇漫汗國。北極弱水。廣袤數千里。裨離國。在肅愼氏國西北。馬行二百日。養雲國。去裨離馬行又五十日。寇莫汗國。去養雲國又百日。一群國。去莫汗又百五十日。計去肅愼五萬餘里。晉武時各遣小部。獻其方物。按黑水靺鞨。卽肅愼氏也。黑水。今黑龍江也。


    五代史曰。契丹東距海有鐵甸。其地少草木。水鹹濁如血。北有牛蹄突厥。人身牛足。又北狗國。人身狗首。長毛不衣。語爲犬嗥。生男爲狗女爲人。東北至襪劫子。其人善射。遇人輒殺而生食。契丹嘗遣十人。齎乾麨北行一年。經四十三城。居人多以木皮爲屋。其語言無譯者。不知國土名號。其地遇平地則溫和。山林則寒冽。至三十三城。得一人能鐵甸語云。自此以往。龍蛇猛獸魑魅群行。不可往。此北荒之極也。余謂此北荒外。安知又有世界。如三才圖會所紀者乎。


    稗史言回回國。事天事祖之外。無所崇。有詩曰僧言佛子在西空。道說蓬萊在海東。惟有孔門眞實事。眼前無日不春風。余謂回回在西域。而其言如此。以中華之士。而乃尚佛敎何也。回回文字。有篆草楷三樣。其曆法與中國僅差二刻。聞西南諸國。奉回回敎法者多云。蓋斥佛法而以事天爲重耳。又其俗善保養。常護外腎。使不着寒。夜臥以手握之令暖。謂此乃生人性命之本根。不可不保護。此說亦有理。回回或以爲古之大食國。非唐之回鶻,回紇也。余赴京時。見其國人。皆白布纏頭。亦詭矣。


    裸壤國。距日本不遠。其人身甚長。全身黑如炭。目多白。額鼻高突。頭髮如羊毛。娶倭女居日本。楊生萬世親見如此云。大抵海中之爲裸壤者多矣。


    漢書曰。會稽海外。有東鯷人。分爲三十餘國云。此則似指倭奴而言。今以我國爲鯷岑。恐未是。況可自稱乎。


    天下奇寶。多出於西域。如玻瓈瑪瑙葡萄西瓜胡桃獅子之類是也。佛法幻術。皆從西域而出。雖曰左道。可見其人多技藝也。其山川。有流沙,弱水,崑崙,星宿海。中國之黃河源於此。亦靈異矣哉。


    佛浪機國。在暹羅西南海中。乃西洋大國也。其火器號佛浪機。今兵家用之。又西洋布極輕細。如蟬翼焉。


    南番國人。萬曆癸卯年間。隨倭舶漂抵我境。見其人。眉與上睫通爲一。髯似羊鬚。其率人面漆黑。形狀尤醜怪。蓋海鬼類也。言語不通。因倭譯問。則國在海中。距中國八萬里。倭人以地多珍寶。故往來通商。離本土八年。方到此云。蓋絶國也。


    永結利國。在極西外洋。晝則極長。夜纔二更。旋卽天明。其俗惟喫麥屑衣皮裘。以舟爲家。四重造船。以鐵片周裹內外。船上建數十檣竹。船尾設生風之機。碇索用鐵鎖數百湊合以成。故雖遇風濤不敗。戰用大砲。出沒行劫。海中諸國。莫敢相抗。頃年。自日本漂到興陽之境。其船極高大。如層樓大屋。我軍搏戰。不能攻破。致令脫去。後問倭使。知其爲永結利人也。按元史</a>。吉利吉思去中國二萬五千餘里。晝長夜短。卽唐骨利幹國云。結利與吉利骨利音相近。疑卽此也。


    按唐史。骨利幹居翰海北。其地晝長夜短。日沒後天色正曛。煮羊胛適熟。日復出。唐初。號結骨。朱子曰。此是地之角尖處。日入地下。無所遮蔽。故常光明。及東出而爲曉。其所經遮蔽處。亦不多耳。


    歐羅巴國。亦名大西國。有利瑪竇者。泛海八年。越八萬里風濤。居東粤十餘年。所著天主實義二卷。首論天主始制天地。主宰安養之道。次論人魂不滅。大異禽獸。次辨輪廻六道之謬。天堂地獄善惡之報。末論人性本善而敬奉天主之意。其俗謂君曰敎化皇。不婚娶故無襲嗣。擇賢而立之。又其俗重友誼。不爲私蓄。著重友論。焦竑</a>曰。西域利君以爲友者第二我。此言奇甚云。事詳見續耳譚。


    萬曆癸卯。余忝副提學時。赴京回還使臣李光</a>庭,權憘。以歐羅巴國輿地圖一件六幅送于本館。蓋得於京師者也。見其圖甚精巧。於西域特詳。以至中國地方曁我東八道,日本六十州。地理遠近大小。纖悉無遺。所謂歐羅巴國。在西域最絶遠。去中國八萬里。自古不通中朝。至大明始再入貢。地圖乃其國使臣馮寶寶所爲。而末端作序文記之。其文字雅馴。與我國之文不異。始信書同文。爲可貴也。按其國人利瑪竇,李應誠者。亦俱有山海輿地全圖。王沂</a>三才圖會等書。頗采用其說。歐羅巴地界。南至地中海。北至冰海。東至大乃河。西至大西洋。地中海者。乃是天地之中故名云。


    異聞志云天下無處非鬼充塞無間。獨互人國白玉城。以白玉爲之。鬼不敢入。蓋鬼陰物。喜黑而惡白耳。有人至此城得其故。歸以白石繞屋爲墻。時河間多疫癘。獨其家無染者。今人用白堊塗門。亦其遺意也。按後漢書。西域大秦國。以石爲城。列置郵亭。皆堊墍之云。互人。疑亦西域國名。


    北虜


    史記周武王時。肅愼氏貢楛矢石弩,按肅愼。卽我國北邊胡也。楛矢。俗所謂西水羅木。胡人用以爲箭者云。五帝本紀註。息愼卽肅愼也。唐虞時。已見於中國矣。


    小說曰。突厥居金山之陽。以鐵工役屬單于。突厥者。兜牟也。以善作兜牟故名之。又綱目註。金山狀如兜鍪。其俗號兜鍪爲突厥。因爲國號云。今漢音突厥。與我國方音頭具。亦相近。


    昔金完顔氏以本出高麗。遇高麗甚厚。終不侵暴。愛州〈今義州〉本高麗地而陷於遼。及金滅遼。以愛州畀高麗。又尹瓘北征時。軍兵數百。後而未還。因居胡地。爲一部落。今忽溫酋長夏叱貴。卽其裔云。忽溫卽元時火溫衛也。今建州衛。卽女眞遺種。而或言前朝王氏之裔爲奴酋云。未知信否。


    元史稱色目人者。蓋謂蒙古外諸番夷人也。按小說云佛語阿修羅。卽今四夷諸色目是也。


    建州,毛憐,海西等衛。皆本女眞而建州最强。永樂時。分置三衛。封其頭目。爲都督指揮。所以渙其群。使不相統攝。誠以夷攻夷之上策也。今奴酋與如許互相雄長。不敢先動。蓋其驗矣。


    韻府群玉曰。胡中鹽出於木石。聞今建州夷無鹽。以杻木頭汁。和味以當鹽。所謂出於木石者。蓋此類也。


    向化胡人入居內地者。自祖宗朝有之。蓋來者勿拒之意也。頃年以來。奴酋張甚。擄去藩胡。使之後屬。故藩胡多願內附。十百爲群。今畿甸兩湖之間。連村雜處。煙火幾於相望。恐有日後難處之患。謀國者其亦念及於此否。


    咸鏡北道。自金宗瑞始設六鎭。垂二百年。以城底居胡爲藩蔽。謂之藩胡。近年以來。建州奴酋張甚。掠去藩胡。殆無遺者。拓地至我境。橫行深入。莫敢誰何。唇亡齒寒之憂。有不可言。


    國都


    歷代帝王之都。伏羲</a>神農都陳。黃帝都涿鹿。今幽州。堯都平陽。今冀州。舜都蒲坂。禹都平陽。商湯都亳。後遷囂遷相遷耿。盤庚復都亳。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平王遷洛。秦都咸陽。漢都長安。東漢都洛陽。晉都洛陽。東晉宋齊梁陳都建康。隋都長安。煬帝遷洛陽。唐都長安。宋都汴。南宋都臨安。元都燕。皇明都金陵。至成祖徙都燕。我東方檀君箕子衛滿高句麗並都平壤。新羅都慶州。百濟都扶餘。甄萱都全州。弓裔都鐵原。高麗都松京。本朝都漢陽。萬萬年。


    按高句麗始居遼東北。後世漸東遷于浿水之側。其地多入于渤海靺鞨。浿水卽平壤大同江云。然則世傳朱蒙所都卒本川。指爲成川者妄矣。


    按東史。高句麗初都卒本。後移都國內城。又移丸都。又移平壤。百濟始都慰禮城。後移都漢山。又移北漢。山。又移熊津。又移泗泚。釋者以爲國內城在鴨綠以北。漢山今廣州。北漢山今漢陽。熊津今公州云。


    輿地勝覽。載漢都十詠曰。莊義尋僧。濟川翫月。盤松送客。楊花踏雪。木覓賞花。箭郊尋芳。麻浦泛舟。興德賞蓮。鍾街觀燈。立石釣魚。姜希孟,徐居正</a>,李承召,成任。皆有詩詞。按藏義寺。舊在彰義門外。興德寺。在東部燕喜坊。有蓮池云。而未知廢於何時。立石浦。在豆毛浦上流。


    前朝時。用道詵圖讖種李於漢陽以厭之。故曰種李村。今鄕校洞。卽古漢陽鄕校之所。於義洞。舊稱漢陽東村。或謂楊柳村。閭閻最盛云。墨寺洞。古墨寺所在。宋松亭。乃宋姓人所居。有松亭故云。


    俗謂漢都負兒巖有出去之狀。故山以母岳名。而南曰伐兒嶺。蓋欲其遮截而使不得去也。西曰餠市峴。蓋以餠餌誘而留之也。命名者有深意焉。


    郡邑


    史記。黃帝畫野分州。得百里之國萬區。夫中國之地東西南北。不過萬里。安得萬區之多。其謂自中國以達四裔者。亦强說爾。又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按塗山。乃東南一隅地。且諸侯朝聘有時。豈有天下諸國一時盡會之理。其曰萬國。亦言其多也。非實數也。


    禹貢註。舜分九州爲十二州。分冀東爲幷。東北爲幽。分靑之東北爲營。營州卽遼東。漢公孫度據遼東。自號靑州刺史。又曰遼東朝鮮等處。皆靑州之境。以其地曠隔。故分爲營州云。按幷州今太原晉代等地是也。三才圖會曰。幽州卽今廣寧以西地。營州卽廣寧以東地也。


    成都記。蜀主孟昶。於成都城上。種芙蓉如錦。因名錦官城。余謂此說非是。杜詩花重錦官城註。成都府江山明媚如錦。故呼爲錦官城。則其稱久矣。非始於昶也。余意錦官云者。蓋以蜀中出錦故名之。如銅官鹽官珠官之類。


    安市城。按漢書地理志。乃遼東屬縣。又東史曰。安市在遼東之北云。今人妄生穿鑿。欲求之於鴨綠以東則錯矣。金時習遊關西錄。以安州爲安市城。可笑。


    我國地方分八道。置府牧郡縣。京畿左右道。四牧七都護府八郡十八縣。凡三十七官。忠淸道左右道。四牧十二郡三十八縣。凡五十四官。黃海道。二牧四都護府七郡十一縣。凡二十四官。江原道一大都護府一牧五都護府七郡十二縣。凡二十六官。全羅道左右道。一府三牧四都護府十二郡三十七縣。凡五十七官。慶尚道左右道。一府一大都護府三牧八都護府十四郡四十縣。凡六十七</a>官。平安道。一府一大都護府三牧六都護府十八郡十三縣。凡四十二官。咸鏡道南北道。一府一大都護府一牧十二都護府四郡三縣。凡二十二官。合三百二十九官。而今革者五。陞府者二。陞大都護府者一。陞都護府者八也。


    咸鏡道。本高句麗地。前朝時爲東北面。後咸州以北。沒於女眞。尹瓘擊逐之。後又入于元。凡九十九年而始復之。入我朝爲豐沛之鄕。太祖朝。拓地至豆滿江。世宗朝。設六鎭。其規模布置遠矣。然地近山戎。控禦甚難。非國家威靈。豈得數百年無事乎。


    慈城,閭延,茂昌,虞芮等郡。在江界西北。逼近虜巢。世祖朝。議棄其地而空之。其倉穀移置江界者。今尚餘數萬石。陳腐不堪食。中廟朝。野人來居閭延茂昌。命發兵駈逐之。又令西帥連年伐穀。俾絶侵占之患。今奴胡鴟張日甚。漸就近境。而恐其生釁。莫敢誰何。豈非可虞之甚乎。


    延安城中。舊無水。辛卯年間。趙憲謂倭寇將至而延安爲必守之地。貽書于府使申恪。以北神堂水。鑿地注下于城中。爲守禦之備。恪從其計。翌年壬辰。倭寇圍延安時。以城中有水。故得以固守。至今人皆知申恪之功。而不知出於趙憲之策也。


    永平合抱川。爲一大都護府。迷豚聖求爲判官。築山城於抱州舊址。治地時掘得銅匙鐵鼎。匙則柄長而曲。鼎則體狹而長。與今制大別。自抱州之廢。不知幾千百年。而其色不小變。又得銅印一枚。印文猶可辨識云。異矣。


    風俗


    禮記曰。殷人尚白。詩曰。有客有客。亦白其馬是也。然則東方人好著白衣。豈亦殷太師之遺風歟。


    莊子曰。爲天子之諸御。不穿耳。蓋穿耳自古而然。非獨我國之俗也。


    雜書。稱婦人有耳璫指環。則我國婦人之爲倣古制耳。唯婦人之髻鬟與童子之辮髮。出於胡俗。禮法之家。欲遵華制。而舊俗難以猝變。可慨也已。


    一統志曰。朝鮮風俗。柔謹爲風。按金鶴峰以爲我國人性。謙恭遜順。入則修事親敬兄之道。出則盡忠君死長之義。士大夫崇禮讓厲廉恥。農商工賈。亦守本業。無犯分凌上之習。非但柔謹爲風而已。余謂壬辰之後。倭賊屯據腹內者七年。加以天兵出征。接濟粮餉。負戴供給。力所不堪。而無怨叛之意。天朝將士。無不嘉歎。以曩時言之。鶴峯之言。其信矣。


    賓退錄曰。靖州俗。居喪不食酒肉鹽酪。而以魚爲蔬。湖北謂之魚菜。老杜白小詩曰風俗當園蔬是也。


    墨莊漫錄曰。番禺海邊。有鬼市。夜半而合。鷄鳴而散。人從之多得異物云。余赴京。見皇城中爲夜市。未明而罷。所謂鬼市。疑亦指夜而言。


    舊稱我國婦女貞信不淫。蓋箕子之遺化歟。頃年天兵初出來。劫奸一官娼。娼恥之縊死。以娼而如是。謂之貞信亦宜。然倭賊與天兵。彌漫國內首尾十年之間。婦女爲其所汚。浸以成俗。有不如舊者矣。


    中朝女子不出外戶。出則必紗掩其面。倚市門者。唯養漢的耳。中華禮俗之美。於此可見。我國男婦混雜無別。雖不能猝變。若爲異路之制則庶矣。


    余見中朝婦人有事亦擔肩。而我國則以首戴。故董越賦曰。有頂盂水而手不扶匡者。有戴斛米而步亦趨蹌者。蓋記其異也。


    古人以坐爲常。故有侍坐命坐之說。有避席割席之事。管寧之穿榻。亦其證也。今中朝人。以立爲禮。居必踞床。至於父子並踞。未知此俗始於何代。先儒危坐之法。殆廢矣。


    江陵風俗淳厚。與諸邑別。每値良辰。請年七十以上。會于勝地以慰之。名曰靑春敬老會。雖僕隷之賤。登七旬者。皆許赴會。自古及今。行之不替云。


    春川之麒麟。安邊之永豐。伊川之古未呑。最爲深僻。人跡罕到。比之朱陳村。而亂後催科驛騷。民受其害。風俗亦薄。蘇子瞻題朱陳村圖曰。而今風物那堪畫。縣吏催租夜打門是矣。


    我國之俗。凡中外鄕邑坊里。皆作契以相紏檢。謂之香徒。按輿地勝覽。金廋信年十五。爲花郞。時人服從。號龍華香徒云。今香徒之稱。蓋本於此。


    安東風俗。最重座首之任。非有德行門望爲一鄕所推服者。則切不許焉。世傳舊有政丞退老後爲座首。近世金鶴峯誠一。以舍人還家。鄕論擧公爲座首。辭病不出。俄有朝命。以執義見召。公喜曰。吾乃今始知宦味矣。


    耽羅在絶海中。居人以海爲家。以漁採爲食。歲多漂溺。男子之得葬者寡矣。以其男少女多。故一夫而數十妻者有之。雖甚貧窶者。亦不下十婦。其婦常力作。以食其夫焉。


    濟州村巷之女。鮮有伉儷。每歲三月。援兵入歸時。女輩凝粧携酒。來待於別刀浦。勸酒相狎。迎至其家。八月罷防。則涕泣追送。林子順作迎郞送郞曲。備記其事


    桂海志曰。土人以鸚鵡爲鮓。孔雀爲腊云。乃土産。非怪也。


    道路


    皇明通紀曰。成化十五年。朝鮮爲建州女眞。邀刦使者。請改貢路。兵部郞中劉大夏執不可曰。朝鮮貢道。自鴉鶻關。由遼陽廣寧。過前屯入山海。迂回四三大鎭。此祖宗微意。若自鴨綠江。抵前屯山海太徑。恐貽他日憂。遂不從其請云。以此觀之。常言自鴨綠至山海關。有徑路者信矣。


    麗史。太宗親征至遼東。遼澤泥潦。車馬不通。命軍剪草塡道。以車爲梁云。余見沙嶺高平盤山等地。廣野無際。雨潦則築長墻數百里。以通人馬。疑卽遼澤也。


    赴京道路。自王京至義州一千一百八十六里。自義州至皇都二千十二里。鴨綠江抵遼東中間。曰東八站伯顔洞。俗傳元將伯顔駐兵之地。鳳凰城,金石山,八渡河。皆所經也。遼東爲大都會。華表柱,廣祐寺,白塔,望京樓在焉。白塔世傳尉遲敬德所築。海州衛。乃管寧舊居。安市城在遼東云。而今不詳其處。鞍山卽唐太宗駐蹕臺。三叉河卽遼水。三國時爲高句麗之界。其西則古遼西郡。醫巫閭卽幽州鎭山。廣寧蓋亦幽州之域也。山上有聖水盆。參議賀欽故址在焉。山海關爲遼薊咽喉。望海亭枕其角。形勢甚壯。永平府。漢右北平地。卽李將軍射虎處。灤河二水。作燕尾形。河上有孤竹城。城中有夷齊廟。玉田古無終地。陽雍伯種玉之處。薊州古漁陽。城外有祿山橋。城中有獨樂寺。寺有大金佛。崆峒山。軒皇問道之所。薊門煙樹。爲燕臺八景之一。皇城內有柴市。乃文丞相死處。今國子監所經過賣薪處是也。皇城東路左。有三忠祠。三忠謂諸葛武侯,岳武穆,文丞相也。黃金臺在皇城。迤西三十里云。


    華表柱。按三才圖會。在遼陽城東六十里。然則今遼城中指爲華表柱者。蓋誑之也。古詩類苑註。遼東諸丁譜。載令威漢初學道得仙云。今鎭東堡在遼陽迤東。居民多姓丁。豈卽其地歟。


    在昔赴京使臣。自我國咸從豐川靈光開洋。至登萊州。或浙江下陸。故三邑之有妓樂。蓋爲迎餞使臣而設。豐川今移屬于安岳云。天使祈順詩曰。海州鄰甕津。宋使甞經此。東牟逢麗人。舟檝能指示。來從芝崗島。風便兩日耳。芝崗島。今不知所在。言兩日則其近可知。蓋宋以前。中國商船。絡繹往來。至大明。以倭患故。海禁甚嚴。不通者餘二百年矣。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