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3个月前 作者: 李颙
識言
夫讀書之法,前賢亦有目次矣。然或博而不要,或要而不醇,何也?書多,而學人、文人其所讀者殊也。
客歲戊申,賓受學於吾師二曲先生,始略聞大本所在,未遑言及讀書也。己酉十月,師復來遊太華,往返兩經荒郡,賓肅奉起居,間頗有緒聞,然皆因賓施教,亦未遑言讀書也。泊是月十五日辰時,賓率兒襄以侍,蒙師垂慈,慨然呼襄而命之曰:「小子可教也。」顧賓執筆,口授《讀書次第》若干款。出辭成經,口占如流。令賓筆,筆不暇,手不得輟,頃刻間,長翰數紙立滿。賓錄畢,凝神覆省,由《小學》浙人《大學》,自經傳徐及文史,步步有正鵠,書書有論斷,真入聖之正門,為學之上路也。踏破鐵鞍,不遇去來人,何處覓此門,詢此路乎!此等書程,自童蒙以至大人,皆不外比。學人據此,固無偏駁支離之弊,文入據此,亦自無風雲月露之習矣。
過比以往,又有《全體大用》之目授張襄陵,可並傳之,以為書程合璧。
同州門人李士賓文伯恭題
讀書次第
二曲先生口授 同州門人李士賓手錄
《小學》
《小學》一書,朱文公彙古今嘉言善行,以為後生作聖之基也。《易》曰:「童蒙,吉。」又曰:「蒙以養正,聖功也。」蓋王道莫急於教人,而養正莫先於童蒙,使蒙時養之不得其正,及責既長,將責之以向上之事,何可得乎!故子弟須於《小學》熟讀力踐,以為大戍之基本,然中間多引《四書》、《五經》之語,未免重復。且多古禮及難字,不便童習,宜撮其要,並《童蒙須知》同讀可也。
《近思錄》
《近思錄》,朱文公與呂戍公類萃濂洛之精而成者也。初學宜時閱之,以為格物致知之階。
《四書蒙引》
晉江蔡虛齋著。兢兢焉,惟文公之訓是遵,頗便初學。此外,如《淺說存疑》、《微言直解》,明白正大,可備參閱。
《四書疑思錄》
凡四卷。長安馮恭定公著。
《四書因問》
高陵呂文篙公著。
右二書,為德業而作,非復製舉之故套也。爽快明晰,最為儆策,學者宜致意焉。
《禮記大全》
子云:「不學禮,無以立」,則禮為初學入德之門,不可以不先之者也。中間雖多漢儒附會,然《曲禮》、《檀弓》、《學記》、《表記》、《坊記》、《儒行》、《樂記》等篇,多粹語至論,宜口讀一過以薰心。元儒吳草廬《纂要》一書,熟讀成誦尤佳。
《禮記疏》
視集注頗詳,治禮者不可無。然多汗漫瑣冗,節讀之可也。
《周禮注疏》
《周禮》一書,乃用公經團之遠猷,萬世製治之良規也。王莽假之而篡漢,荊公膠之而禍宋,後人遂以《周禮》為諱,豈真知《周禮》者哉!近代柯尚遷、舒國裳,咸諄諄發明,魏莊渠尤三致意焉,其注皆可觀也。
《儀禮注疏》
《儀禮》十七篇,最切於日用,乃禮中之經也。雖時異世殊,難以盡遵,然斟酌損益,隨時變化可也。
《儀禮經傳通解》
士生於三代之後,欲見三代以前禮儀,賴有《儀禮》一書,而《禮記》乃其傳也。後人以《禮記》列於學官,而《儀禮》遂置之不講,古禮之不盡復也有由矣。宋慶元間,朱文公先生嘗欲表《儀禮》為經,《禮記》為傳,累疏請於朝開局編纂,會學禁大作不果。門人黃勉齋成其志,而附以秦漢以來史典之有及於禮者於其下,名曰《儀禮經傳通解》,去取精嚴,所宜深究。
《文公家禮儀節》
邱瓊山增損文公原書而成者也。詳明可閱。
《四禮翼》
呂新吾著。最切日用。
《詩經大全》
《詩》雖可興,然古人之治《詩》,如今人之習曲,被之管弦,發之聲音,有高下、抑揚、清濁、疾徐之節,令人聽之心爽神怡,渢渢溫乎有入,不自覺其變也。今人則執冊板誦,即老師宿儒,亦漠焉無勁,矧初學乎?今雖不能盡如古法,亦須從容玩味,抑揚頓挫,庶涵育薰陶,養成德性。
《詩經注疏》
醇駁相間,要在讀者之善擇。
《書經大全》
惜無折衷,亦在讀者之善擇。
《春秋</a>大全》
無折衷。
《春秋左氏傳》
《左氏》一書,《春秋》之全案也。治《春秋》而不先讀《左氏》,猶斷獄訟而不用兩造,未有能得其情者也。先讀《句解》,後讀杜注。
《春秋穀梁傳》
穀梁赤著。
《春秋公羊傳》
公羊高</a>著。
右二傳,皆為解經而作,經學之入門也。然多穿鑿,《公羊》解尤甚。
《春秋胡氏傳》
宋紹興間胡文定公著。明暢剴切,議論英發,誠經學之粹者也,過於諸家遠矣。然中間亦多有為而發,讀者不可不知也。
《春秋啖氏傳》
四傳而外,惟此乃得肯綮。此外如《陸氏》、《趟氏》,亦多可取。《周易</a>大全》惜無折衷。
《周易古今文全書》
文雖浩汗,然須閱之,以盡古今之變。
《周易程氏傳》
《程傳》義理淵深,辭旨高古,誠易學之楷模也。
《易經本義》
朱文公先生著。謂《易》本為卜筮而作,故是解遵程而輔以卜筮之義。
謹按漢晉以遺,說《易》者無慮數十百家,獨苟爽、鄭玄、何晏</a>、王弼</a>、王肅等九家為最著,然皆舉一廢百,各執一察以自好。宋儒則程伊川主理,而時失之鑿;楊誠齋優程,而中多牽合。近代惟鄧徵君元錫《易繹》,宏暢精深,發昔人所未發。此外如孫淮海《易譚》、辛天齋《易象歸元》,亦各有透髓之見。要之,亦未免束於教,而《易》象則幾微矣。若夫剖象外之蘊,晰卦畫之隱,還當以來《注》備參考。來本蜀人。西蜀白楊子雲、薛翁以來,世傳象數之學,陳生於其鄉,當隆、萬間,絕意軒冕,入求溪萬山中,研精彈思,幾三十年,而後有悟於錯綜之旨,勒為一《注》,共十六卷。其序文高自標謝,學者驟覽之,未免河漢其言,然去短集長,是在讀者之自酌。雖然造化混沌而後開闢,晦塞而後文明,是故「歸藏於坤」,乃聖學第一義。噫,斯其為天根乎!吾人須是洗心藏密,深造默成,其於《易》也,始庶幾乎!
《五經繹》
鄧潛谷著。思深識正,粹然自成一家。
《九經解》
郝京山著。辟古今拘曲之見,妙發心得,過於諸家遠矣。
《資冶通鑒胡氏註》
經既治,可以觀史矣。觀史須先觀編年,而編年莫詳於司馬氏《通鑒》。上下數千年,治亂興亡之跡,爛若指掌。又得天台胡三省</a>為之注,有評有駁,誠編年之折衷也。
《宋元通鑒》
武進薛方山著,於宋元事跡最詳。此外,如李燾《長編》、《紀事本末》等書,不閱可也。
《皇明憲章錄》
先是廣東陳建有《皇明通紀》一書,久已行世,然蕪穢不倫,識者病之。薛方山於是《撰憲章》錄,大書特書,粹然一歸於正。始自明祖,終於正德十六年。若夫正德以後,則有沈氏《嘉隆聞見記》。此二書於明事頗挈其要,他若《吾學編》、《皇明大政記》、《續藏書》,勿覽。
《函史上編》
凡四十冊。鄧元著,約《二十一史》而戍之者也。學者讀編年之後,固宜讀史以盡其詳,然歷代正史,簡帙浩繁,難以覽,惟此編提綱挈微,誠史學之要冊也。宜留意焉。
《函史下編》
上自天官曆法,下自賦役漕屯,援古證今,靡不折衷,經世者之所不能外也。
《八大家文鈔》
史既通,可以肄文矣。文自先秦兩漢之外,莫雄於韓昌黎、柳柳州、歐陽子。三蘇、王荊公、曾南豐。然八家全集,未能讀,惟《文鈔》乃歸安茅鹿門選,去取甚精,宜熟讀之,以暢其筆。
《皇明十大家文選》
陰人李北地,首以古文辭為多士倡。繼其後者,如李滄溟、王元美、汪道昆、董潯陽、王陽明、王慎中</a>、茅坤</a>、王維楨、唐荊川等,咸錦心繡口,旗鼓中原。然惟北地之文,雄渾古勁;陽明之文,明暢爽豁;荊川之文,清明峻潔。便於諷誦,似不可不知也。
右經史文,乃學人之急務。有餘力,則《老》、《莊》、《管》、《韓》、《檀子》、《鴻烈》等集,或間一披覽,以廣其識可也。地理書,惟《大明一統志》、《寰宇通記》,於郡邑、形勢、戶口、錢糧,臚列周詳,宜購之以備參閱。
又有《廣輿記》、《皇輿圖》、《職方考鏡》,然終不若《一統志》之詳甚,勿觀覽以分精力。
康熙</a>八年十月十五日辰時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