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天性,不一样的世界

3个月前 作者: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em>1996年4月12日  哥伦比亚  波哥大</em>


    <em>哥伦比亚讲坛</em>


    <em>哥伦比亚武装部队召开“法治国家与革命部队”大会,正式启动“哥伦比亚讲坛”,由国防部长胡安·卡洛斯·埃斯盖拉·波托卡雷罗主持。</em>


    <em>该学术讲坛的听众全部为军人,登上讲坛的有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罗德里戈·帕尔多·加西亚、检察官阿方索·巴尔迪维索·萨米恩托、历史学家赫尔曼·阿西涅加斯、前部长胡安·曼努埃尔·桑托斯和鲁道夫·奥梅斯、前制宪成员奥兰多·法尔斯·博尔达与作家古斯塔沃·阿尔瓦雷斯·加德亚萨瓦尔。</em>


    第一次听说军人时,我年纪还小。外祖父给我讲故事,讲香蕉种植园大屠杀,美国联合果品公司的哥伦比亚种植园工人举行革命游行,在谢纳加火车站聚集时被开枪镇压,听得我毛骨悚然。外祖父是银匠出身,骨子里是自由党,参加过“千日战争”[55],在拉斐尔·乌里维·乌里维[56]将军麾下任上校,战功卓著,参加过《尼伦蒂亚停火协议》的签署,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连绵不绝的内战,当时,桌对面就坐着他身为保守党议员的长子。


    <em>[55].1899年至1902年哥伦比亚保守党与自由党之间进行的历时千余日的内战。</em>


    <em>[56].拉斐尔·乌里维·乌里维(Rafael Uribe Uribe,1859—1914),哥伦比亚军人,“千日战争”中自由党的领袖。</em>


    外祖父给我讲的香蕉种植园大屠杀成为我早年间印象最深、记忆最久的故事。童年时,它是亲朋好友一再谈论的话题,因此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了永久的烙印。此外,它也有其历史重要性:它提前结束了美国在哥伦比亚长达四十多年的霸权统治,对后来的军人政权无疑也有影响。


    回到今天的正题,这个故事其实也是我对军人的第一印象,这印象在多年以后才有所改观,不再听风是雨,而是尽量做到客观公正。但尽管我有意识地修正脑海里的军人印象,这五十年来,我还从未有机会和六个以上的军人交谈,交谈时也很少能做到轻松自如,不背任何的思想包袱。彼此猜疑自然就导致交流不畅,我老觉得,同样的话,他们的理解就是和我的理解不同。说到底,我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


    别以为我对此全无所谓,相反,我们失落。我总问自己:毛病出在哪儿?军人身上,还是我身上?怎样才能推到阻碍交流的堡垒?没那么容易!十九岁时,我在国立大学念过两年法学,有两个同学是中尉希望他们此刻在座。他们穿着干净挺括的军服,总是准时准点地一同来到课堂,单独坐在一边,不苟言笑,有条不紊。我老觉得,他们生活在不一样的世界。跟他们说话,他们很和气,你问多少,他们答多少,客套的很。考试前,我们四人一组去咖啡馆学习;星期六,我们要么在舞厅碰面,要么在街头闹事,去安静的酒馆喝酒,去幽暗的妓院鬼混。可在那些地方,我们从没遇到过军人同学,一次也没有。


    他们的本性原与我们不同,诸如此类的想法不禁油然而生。通常,军人的孩子也会是军人,他们住在军人社区,在军人俱乐部会面,他们的世界谢绝观赏。很难在咖啡馆见到他们,电影院更难。他们顶着神秘的光环,就算穿着便装,也能一眼认出。身为军人,他们四处漂泊,有机会踏遍全国的每一个角落,由内至外都与众不同,虽然没有投票权,但那也是出于他们自己的意愿。我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背过无数次军衔,免得碰到时叫错,可每次都是背的慢,忘得快。


    我对军人存在偏见,知情人会觉得,来这个讲坛简直是我做过的最奇怪的事。但其实,自从外祖父跟我讲过谢纳加惨案,我对各种权利形式的痴迷程度就超过了对文学的兴趣,甚至为此踏足人类学的范畴。多少次,我问自己,那个故事是否正是贯穿我所有作品的主题之源?《枯枝败叶》中,香蕉种植园迁走后的小镇复苏;《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和《恶时辰》中,对利用军人达到政治目的的反思;此外,还有在三十三场战争[57]的炮火中进行诗歌创作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蒂亚上校[58],以及一辈子不会写字的两百多岁的族长《族长的没落》中的人物。。从第一本到最后一本希望将来出更多本书里,我对权力的本质进行了毕生的追问。


    <em>[57].原文如此,但据《百年孤独》,应为三十二场战争。</em>


    。鲲。弩。小。说。?? w ww…k u n N u…co m


    <em>[58].《百年孤独》中的人物。</em>


    然而,是到了创作《百年孤独》的时候,我的意识才真正觉醒。正史宣扬大屠杀是法治的胜利,那时我想,我可以反驳,可以为死者讨回公道,内心不禁大受鼓舞。但那其实是不可能的,我根本找不到任何直接或间接的证据,证明死者不止七个、屠杀规模远非民众所想。但即使如此,那场灾难的严重程度也丝毫不会因此降低。


    在座诸位有理由问我,为什么不实事求是,非得竭尽夸张之能事,说死了三千人,用一列两百节车厢的火车装着投进大海。理由很简单,可以用文学语言陈述如下:书中的香蕉种植园事件不是发生在某个国家的某个特定的历史悲剧,而是规模未知、死难人数不一、侩子手无名无姓、没准谁也逃不了干系的事件。这么一夸张,我脑子里就浮现出那个住在母牛成群的宫殿里、拖着一匹孤零零的小母马的老族长。


    不这么写,能怎么写?拉丁美洲唯一的历史传奇便是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军事独裁者。许多曾是自由派的军事领袖,后来都蜕变成为专制野蛮的暴君。我坚信,如果奥雷里亚诺·布恩蒂亚上校能打赢那三十六场战争[59]中的哪怕一场,他也会是其中一员。


    <em>[59].原文如此。</em>


    然而,当我圆梦,将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的风烛残年写成《迷宫中的将军》时,我得拧断天鹅的脖子,不再去编造故事[60]。玻利瓦尔是一代伟人,他有血有肉,对自己的身体过分地不加爱惜。见证他生平事迹的只有那支陪伴他浴血奋战,最终送他入土的年轻卫队。我必须了解这支卫队,了解卫队里的每个人。通过这位解放者引人入胜、史料丰富的信札,我想我已经近距离地了解到了。说真的,《迷宫中的将军》是一部充满诗意、美不胜收的历史纪实小说。


    <em>[60].拧断天鹅的脖子,典出墨西哥诗人冈萨雷斯·马丁内斯(González Martínez,1871—1952)的同名十四行诗。诗中对拉美现代主义诗歌代表人物、被称为“天鹅诗人”的卢文·达里奥Rubén Darío,1867—1916追求唯美雅致的美学观提出异议。文中这里是指摒弃了浪漫、唯美的创作手法。</em>


    这几天,其他朋友也跟大家做了交流。轮到我,我想说说文学之谜。促成讲坛的军方人士知道,我很愿为这一讲坛尽一份力——办讲坛很有必要,我只愿它越办越好。大家谈的都是专业,而除了文学,我没有别的专业。即便文学,我也不是科班出身,有的只是一些经验。但我依然有能力引领大家加入不总是太平的文学队伍。先送大家一句话:“如果每个人都能在背包里放一本书,我相信,所有人的生活会更美好。”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