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五
3个月前 作者: 欧阳竟无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除業品第十
問曰.但憶念阿彌陀等諸佛及念餘菩薩得阿惟越致.更有餘方便耶。答曰.求阿惟
越致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復應於諸佛所懺悔勸請隨喜迴向。問曰.是事
何謂.答曰.
十方無量佛 所知無不盡 我今悉於前 發露諸黑惡.
三三合九種 從三煩惱起 今身若先身 是罪盡懺悔.
於三惡道中 若應受業報 願於今身償 不入惡道受。
十方諸佛者.現在一切諸佛命根成就未入涅槃.十方名四方四維上下.佛名所應
知事悉知無餘。發露者於諸佛所發露一切罪無所覆藏後不復作如堤防水.黑惡
********************
者無智慧明故多犯衆惡若不善法若隱沒無記。三三種者身口意生惡.現報生報
後報.自作教他作隨喜作。從三種煩惱起.三種煩惱謂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若
助貪欲煩惱若助瞋恚煩惱若助愚癡煩惱.若上煩惱若中煩惱若下煩惱。今身先
身盡懺悔者.今世先世所作衆惡盡悔無餘。地獄者八種熱地獄十種寒冰地獄.畜
生者若地生若水生若無足若二足若多足.餓鬼者食唾食吐蕩滌汁食膿血屎尿
等.若我業應於此三惡道受者願令是罪此身現受若後身受.莫於地獄餓鬼畜生
中受。復次佛自說懺悔法.若菩薩欲懺悔罪應作是言.我於今現在十方世界中諸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雨法雨擊法鼓吹法螺建法幢以法布施滿足
衆生多所利益多所安隱憐愍世間饒益天人.我今以身口意頭面禮現在諸佛足.
諸佛知者見者世間眼世間燈.我於無始生死已來所起罪業爲貪欲瞋恚愚癡所
逼故或不識佛不識法不識僧或不識罪福或身口意多作衆惡.或以惡心出佛身
血或毁滅正法故壞衆僧殺真人阿羅漢.或自行十不善道或教他令行或復隨喜
********************
若於衆生有不愛語若以斗稱欺誑侵人以諸邪行惱亂衆生.或不孝父母或盜塔
物及四方僧物佛所說經戒或有毁破違逆和上阿闍梨.若人發聲聞乘辟支佛乘
發大乘者惡言毁辱輕賤嫌恨慳嫉覆心故於諸尊所或起惡口.或說是法非法說
非法是法.今以是罪於現在諸佛知者見者證者所盡皆發露不敢覆藏.從今已後
不敢復作.若我有罪應墮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中不值三尊生在諸難願以此罪
今世現受.如過去諸菩薩求佛道者懺悔惡業罪我亦如是發露懺悔不敢覆藏後
不復作.若今諸菩薩求佛道者懺悔惡業罪我亦如是發露懺悔不敢覆藏後不復
作.如未來諸菩薩求佛道者懺悔惡業罪我亦如是發露懺悔不敢覆藏後不復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諸菩薩求佛道者懺悔惡業罪已懺悔今懺悔當懺悔我亦如是
懺悔惡業罪不敢覆藏後不復作。問曰.汝已說懺悔法.云何爲勸請。答曰.
十方一切佛 現在成道者 我請轉法輪 安樂諸衆生.
十方一切佛 若欲捨夀命 我今頭面禮 勸請令久住。
********************
轉法輪者.說四聖諦義三轉十二相.是苦諦是苦集是苦滅是至苦滅道是名一轉
四相.是苦諦應知是苦集應斷是苦滅應證是至苦滅道應修是名第二轉四相.是
苦諦知已是苦集斷已是苦滅證已是至苦滅道修已是名第三轉四相.四相者四
諦中生眼智明覺。有入聲聞乘辟支佛乘大乘是名法輪.解說是三乘義名爲轉法
輪。安樂諸衆生者.五欲樂不名爲安樂.爲今世後世得清淨安隱入於三乘是名安
樂.是人勸請諸佛轉法輪令諸衆生受涅槃樂.若未得涅槃令受世間樂.是故說安
樂。夀者受業報因緣故命根相續得住.如變化所作隨心業而住心業止則滅.勸請
名至誠求願。諸佛觀諸衆生巨細無異.是故求請望得從願.莫捨夀命住無量阿僧
祗劫度脫衆生。復次佛自說勸請法.菩薩應作是言.我禮現在十方諸佛始得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未轉法輪.我今求請願轉法輪擊法鼓吹法螺建法幢設大法祠
然大法炬.以是法施滿足衆生多所利益多所安樂憐愍世間饒益天人是故我今
勸請.是名勸請諸佛轉法輪。久住者.亦應言現在十方諸佛欲捨夀命我請久住多
********************
所利益多所安樂憐愍世間饒益天人。問曰.汝已說懺悔勸請.云何名爲隨喜。答曰.
所有布施福 持戒修禪行 從身口意生 去來今所有
習行三乘人 具足三乘者 一切凡夫福 皆隨而歡喜。
布施福者從捨慳法生.持戒福者能伏身口業生.禪行者諸禪定是.從身口生者因
身口布施持戒迎來送去等.因意生者禪定慈悲等.去來今所有者一切衆生三世
福德.行三乘者求聲聞乘辟支佛乘大乘.具足三乘者成就阿羅漢乘辟支佛乘佛
乘.一切者皆盡無餘.凡夫者未得四諦者是.福德者有二種業善及不隱沒無記業
是.隨喜者他人作福心生歡喜稱以爲善。問曰.汝已說懺悔勸請隨喜.云何爲迴向。
答曰.
我所有福德 一切皆和合 爲諸衆生故 正迴向佛道。
我者己身.所有福德者若從身生若從口生若從意生若因布施生若因持戒生若
因修禪生若因隨喜生若因勸請生如是等及餘所有善皆名所有福德.一切和合
********************
者心念諸福德合集稱量知其廣大.諸衆生者三界衆生.正者如諸佛迴向如真實
迴向菩提.迴向菩提者迴諸福德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隨喜迴向此二事佛
亦自說.有菩薩摩訶薩欲隨喜迴向應念諸佛.斷三界相續道滅諸戲論.乾煩惱淤
泥滅諸刺棘.除諸重擔逮得己利.正智解脫心得自在盡諸有結.無量無邊不可思
議阿僧祗十方世界一一世界中亦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祗諸佛出已滅度從
初發心乃至得佛入無餘涅槃至遺法未盡於其中間是諸佛所有善根福德應六
波羅蜜.及所授辟支佛記所有善根.又聲聞人善根若布施持戒修禪及學無學無
漏善根.及諸戒品定品慧品解脫品解脫知見品大慈大悲等無量功德.及諸佛有
所說法於此法中有人信解受學得此法利是諸人等所有善根.於此法中及凡夫
所種善根.及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得聞法已生諸
善心.乃至畜生聞法生諸善心及諸佛欲入涅槃時衆生所種善根.是諸善根福德
一切和合稱量使無遺餘以最上最妙最勝無上無等無等等隨喜.隨喜已以是隨
********************
喜所生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來現在諸佛亦如是.是三世諸佛福德
及因諸佛所生福德心皆隨喜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偈說.罪應如是懺
勸請隨喜福迴向無上道皆亦應如是.如諸佛所知我悔罪勸請隨喜及迴向皆亦
復如是。無始世界來有無量遮佛道罪應於十方諸佛前懺悔勸請諸佛隨喜迴向.
如佛所知所見所許懺悔我亦如是懺悔勸請諸佛隨喜迴向.若如是懺悔勸請隨
喜迴向是名正迴向。問曰.云何名爲諸佛所知所見所許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答曰.
懺悔勸請如先說.<span ss="h">[一]隨喜迴向如大品經中.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所說菩薩於過去未
來現在一切諸佛及諸弟子一切衆生所有福德善根盡和合稱量以最上隨喜世
尊云何名爲最上隨喜.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於過去未來現在諸法不取不念不見
不得不分别而能如是思惟是諸法皆從憶想分别衆緣和合有一切法實不生無
所從來是中乃至無有一法已生今生當生亦無已滅今滅當滅.諸法相如是我順
諸法相隨喜.隨喜已亦隨諸法實相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最上隨喜迴
注:
<span ss="h">[一]勘同大般若經二分隨喜迴向品.
********************
向.復次須菩提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不欲謗佛者應以善根如是迴向.應作是念
如諸佛心佛智佛眼知見是善根福德本末體相從何而有.我亦如是隨諸佛知見
隨喜.如諸佛所許我亦如是以善根迴向.若菩薩如是迴向則不謗諸佛亦無過咎
深心信解如實迴向.是名大迴向具足迴向.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以諸善根
福德應如是迴向.如諸賢聖戒品定品慧品解脫品解脫知見品不繫欲界不繫色
界不繫無色界不在過去不在未來不在現在以不繫三界故.是迴向亦如是不繫
所迴向處亦不繫.若菩薩能如是得心信解如實是名不失迴向無毒迴向法性迴
向.若菩薩於此迴向取相貪著是名邪迴向.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應如諸佛所知法
相.以是法相迴向能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正迴向。
分别功德品第十一
問曰.懺悔勸請隨喜迴向應云何作.晝夜中幾時行。答曰.
以右膝著地 偏袒於右肩 合掌恭敬心 晝夜各三時。
********************
以恭敬相故右膝著地偏袒右肩合掌.是事應初夜一時禮一切佛懺悔勸請隨喜
迴向.中夜後夜皆亦如是.於日初分日中分日後分亦如是.一日一夜合爲六時.一
心念諸佛如現在前。問曰.作是行已得何果報。答曰.
若於一時行 福德有形者 恆河沙世界 乃自不容受。
若於一時中行此事者所得福德若有形恆河沙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三千大千
世界所不容受.如三支經除罪業品中說.佛告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滿恆河
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諸佛若復有人勸請諸佛轉法輪此福爲勝.又於般
若波羅蜜隨喜迴向品中說.善哉善哉須菩提汝能爲佛事與諸菩薩說迴向法.若
菩薩作是念如諸佛知見是善根福德本末體相何因緣故有我亦如是隨佛所知
所見迴向.是人得福多譬如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衆生皆成就十善道菩薩
迴向福德最上最妙最勝無比無等無等等.須菩提置是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
衆生成就十善道若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衆生皆得四禪其福比此亦復最上
********************
最妙最勝.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五神通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辟支佛道亦如是如法迴向福德最上最妙最勝.須菩提置此恆河沙等三千大千
世界衆生皆作辟支佛若有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衆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復有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衆生其一菩薩以取相心供養是諸衆生衣
服飲食臥具醫藥於恆河沙等劫以一切樂具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一一菩薩皆亦
如是.須菩提於意云何是諸菩薩以此因緣得福多不.甚多世尊如是福德筭數譬
喻所不能及若是福德有形恆河沙等世界所不能受.佛告須菩提善哉善哉須菩
提是菩薩爲般若波羅蜜守護以善根隨法性迴向所得福德先諸菩薩取相布施
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萬分百千萬億分乃至筭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先諸菩
薩取相分别布施皆是有量有數。又般若波羅蜜迴向品中說.佛告淨居天子置此
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衆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餘恆河沙等三千大
千世界衆生一一菩薩以取相心供養是諸衆生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隨
********************
意供養於恆河沙等劫.諸天子若是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衆生發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心餘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衆生皆亦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其一菩薩供養是諸菩薩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物於恆河沙等劫是布施取
相分别.如是諸菩薩各於恆河沙等劫供養是諸菩薩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之
物隨意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皆是取相布施.若菩薩爲般若波羅蜜所護過去未來
現在諸佛戒品定品慧品解脫品解脫知見品及聲聞五品及諸凡人於中種善根
已種今種當種盡和合稱量使無遺餘最上最妙最勝無等無等等不可思議隨喜
福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是念我是福德能至佛道.是福德於先取相福
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分萬億分乃至筭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是諸菩薩取相分
别布施故.復有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衆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身行
善業口行善業意行善業復有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衆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若人於恆河沙等劫惡口罵詈皆能忍受於恆河沙等劫身心精進除諸
********************
懈怠攝心禪定無諸亂想而皆取相.不如菩薩如法性迴向其福爲勝.是故如汝先
說作如是事得何等利者得如是大福德聚。是故若人欲得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
議福德聚者.應行是懺悔勸請隨喜迴向不惜身命利養名聞於晝夜中常應勤行。
問曰.汝但說勸請隨喜迴向中福德.何故不說懺悔中福德耶。答曰.於諸福德中懺
悔福德最大.除業障罪故.得善行菩薩道行勸請隨喜迴向與空無相無願和合無
異。復次懺悔如如意珠隨願皆得.如佛說若人欲於婆羅門大姓中生刹利大姓中
生居士大家中生應如是懺悔罪業無所覆藏後不更作.若有人欲生四天王天上
忉利天上夜摩天上兜率陀天上化樂天上他化自在天上亦應如是懺悔罪業無
所覆藏後不更作.若人欲生梵世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是人亦應如是懺悔罪業無
所覆藏後不更作.若人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亦應如是懺
悔罪業.若人欲得三明六神通聲聞道中自在力盡聲聞功德彼岸亦應如是懺悔
罪業.若人欲得辟支佛道亦應如是懺悔罪業.若人欲得一切智慧不可思議智慧
********************
無礙智慧無上智慧亦應如是懺悔罪業無所覆藏後不更作.是故當知懺悔有大
果報。問曰.汝言懺悔除業障罪.餘經中說佛告阿難故作業必當受報.又阿毗曇中
說諸業因緣不空果報不失不滅.又經說衆生皆屬業皆從業有依止於業衆生隨
業各自受報若現報若生報若後報.又業報經中閻羅王爲衆生說言咄衆生汝此
罪非父母作天作沙門婆羅門作汝自作自應受報.又賢聖偈中說實法如金剛業
力將無勝今我已得道而受惡業報.又佛自說大海諸石山丘陵樹林木地水火風
等日月諸星宿若至劫燒時皆盡無有餘業於無量劫常在而不失汝遇具相者一
切智人師先所造罪業已償其果報今雖得值佛垢盡證聖果以餘因緣故木刺猶
在身.是故不應言懺悔除業罪。答曰.我不言懺悔則罪業滅盡無有果報.我言懺悔
罪則輕薄於少時受.是故懺悔偈中說若應墮三惡道願人身中受.又如來智印經
中說.佛告彌勒諸菩薩深心愛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有罪應在惡道受報是
罪輕微.後世受惡形或多疾病無有威德生下賤家貧窮家邪見家邪業自活家.生
********************
違意處多憂愁處國土破壞聚落破壞居家破壞所愛破壞.不遇善知識常不聞法
不得利養.若得麤弊常不自供.能令下賤之所信敬於諸大人不得信敬.修集諸福
時多有障礙不得成就.諸根闇鈍習禪意亂.不得無漏覺意功德.不知經法隨宜所
趣乃至惡夢償惡道報。又佛說人有小罪今世可受報是罪轉多便墮地獄.云何是
人今世小罪轉多而墮地獄.有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無有大意是人小
罪便墮地獄.云何是人有罪今世應受報罪不增長不入地獄.有人修身修戒修心
修慧有大志意心無拘礙如是人有罪不復增長今世現受.譬如人以小器盛水著
一升鹽則不可飲.若復有人以一升鹽投於大海尚不覺鹽味何況叵飲.何以故.水
多鹽少故.罪亦如是.偈說.升鹽投大海其味無有異若投小器水鹹苦不可飲.如人
大積福而有少罪惡不墮於惡道餘緣而輕受.又人薄福德而有少罪惡心志狹小
故罪令墮惡道.若人火勢弱食少難消食此人雖不死其身受大苦.若人身勢強食
少難消食此人終不死但受輕微苦.善福慧大弱而有少惡罪是罪無救者能令墮
********************
地獄.大慧福德者雖有罪惡事不令墮地獄現身而輕受.譬如鴦崛魔多殺於人衆
又欲害母佛得阿羅漢道。今世輕受.又如阿闍世害得道父王以佛及文殊師利因
緣故重罪輕受.又如人毒蛇生時雨血後漸長大意欲殺人眼看卽死若以氣噓亦
死是故時人號爲氣噓.是人命終時舍利弗往至其所心中瞋恚眼看不死噓亦不
死舍利弗身色方更光顯心卽清淨上下七觀.以是因緣命終之後七返生天上七
返生人中於後人夀四萬歲時當得辟支佛道身黄金色時人謂是金聚來欲斫取
卽命終涅槃.又如阿輸伽王以兵伏閻浮提殺萬八千宮人先世施佛土故造八萬
塔常於大阿羅漢所聽受經法後得須陀洹道卽人身輕償.如是等罪多行福德志
意曠大集諸功德故不墮惡道.是故汝先難若懺悔罪業則滅盡無有果報者是語
不然。復次若言罪不可滅者毗尼中佛說懺悔除罪則不可信.是事不然.是故業障
罪應懺悔。
分别布施品第十二
********************
菩薩能行如是懺悔勸請隨喜迴向.
福德力轉增 心亦益柔輭 卽信佛功德 及菩薩大行.
是菩薩以懺悔勸請隨喜迴向故福力轉增心調柔輭.於諸佛無量功德清淨第一.
凡夫所不信而能信受.及諸大菩薩清淨大行希有難事亦能信受。復次.
苦惱諸衆生 無是深淨法 於此生愍傷 而發深悲心.
若菩薩信諸佛菩薩無量甚深清淨第一功德已.愍傷諸衆生無此功德但以諸邪
見受種種苦惱.故深生悲心。
念是諸衆生 沒在苦惱泥 我當救拔之 令在安隱處.
是菩薩得悲心已作是念.是諸衆生常爲貪恚癡所病以身心受諸苦惱.我當拔濟
使離身心苦惱深泥畢竟無生老病死患得住安隱涅槃樂處.是故於此苦惱衆生
生深悲心.以悲心故爲求隨意使得安樂則名慈心。
若菩薩如是 隨深慈悲心 斷所有貪惜 爲施勤精進.
********************
菩薩是求佛道度苦惱衆生念者.隨名隨順慈悲不隨餘心.深慈名徧諸衆生念徹
骨髓.所有名一切內外所有金銀珍寶國城妻子等.貪名欲得無厭.惜名愛著不欲
與他.斷名離此二惡。如是則開檀波羅蜜門.是故常應一心勤行無令放逸.何以故.
菩薩作是念我今隨所能作利益衆生發堅固施心。
所有一切物 有命若無命 轉輪天王位 無求而不與.
乃至於男女 族姓好妻妾 年少甚端嚴 巧便能事人
恭順心柔和 愛念情甚至 惜之過夀命 求者皆能與.
乃至身血肉 骨髓及手足 頭目耳鼻等 及身皆能與。
是菩薩定心布施凡所求物若有命若無命無有乞而不與.無命物者金銀珍寶乃
至轉輪聖王位天王位.有命物者男女貴姓好家年少妻妾端嚴柔和恭敬善順愛
惜之至過於身命而能施人。如一切施菩薩所有外物及妻子等皆能施與.是菩薩
乃至自身肉血頭目手足耳鼻割肉出骨破骨出髓如薩陀波崙或舉身施與.一切
********************
所愛無過身者亦能施與.如薩和檀如菩薩爲兔以身施與仙人.如尸毗王以身代
鴿。
<span ss="h">[一]問曰.是菩薩爲分别知布施及布施果報故以難事施.爲但以慈悲心所發故施。答
曰.
如是布施者 則得如是報 內以支節等 幷及諸外物。
內物名頭目手足等.外物名妻子金銀寶物等.是菩薩如實知施是得是報各各分
别.又信諸經所說.或以天眼得知。問曰.汝先說知以身支節布施及外物布施所得
果報.今可說所得果報。答曰.<span ss="h">[二]寶頂經中無盡意菩薩第三十品檀波羅蜜義中說.菩
薩立願須食者施食令我得五事報一者得夀命二者得瞻三者得樂四者得力五
者得色.須漿與漿者先於人中得香美飲後得除諸煩惱渴愛.須乘與乘則得隨意
樂報成就四如意足後得三乘道.須衣與衣則得慚愧衣報.須燈明與燈明則得佛
眼光明.須伎樂與伎樂則得具足天耳.須末香塗香與末香塗香則得身無臭穢.須
注:
<span ss="h">[一]以下旁論.
<span ss="h">[二]勘同無盡意菩薩經卷一.文見藏要本第十頁右十二行以下.又此段文義與瑜伽菩薩地施品一切施相當.
********************
汁與汁則得味味相報.須房舍與房舍則得與一切衆生作歸依救護.施資生之具
者則得助菩提功德.施醫藥者則得無老病死常樂安隱.施奴婢者則得自在隨意
具足智慧.施金銀珊瑚硨磲碼碯者則得具足三十二相.施種種雜物莊嚴其身得
八十隨形好.施象馬車者則得具足大乘.施園林者則得具足禪定樂.施男女者得
所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施倉穀寶藏者則得具足法藏.施以一國土一閻浮提
四天下王位者則得道場自在法王.施諸戲樂具者則得法樂.以足施者則得法足
能到道場.以手施者則得寶手能施一切.以耳鼻施者則得具足身體.以眼施者則
得具足無礙法眼.以頭施者則得三界特尊一切智慧.以血肉施者令諸衆生得堅
固行.以髓施者得金剛身無能壞者。如是開施門果報餘施果報亦應知.以臥具施
者得三乘安隱解脫.以牀坐處施者則得菩提樹下道場不可壞處.以妻施者爲得
法喜娛樂故.以道施者爲生死失道衆生得入正道故.以筏施者爲得度欲流有流
見流無明流故.以骨施者爲得戒堅定堅解脫堅解脫知見堅衆生堅故.以眷屬施
********************
者爲得成就無量無邊阿僧祗福德天人眷屬同心清淨不可沮壞故.以善哉施者
爲得說法時天龍夜叉乾闥婆沙門婆羅門歡喜稱讚故.以經卷施者爲得九部經
<span ss="h">[一]久住無量時故.以法施者爲得通達一切法故集一切功德故.是菩薩如是樂行布
施知布施清淨知布施果報所得多少。是故
非法財施等 乃至智訶施 無有如是施 但合空等施。
非法者惡行所得財.財名資生之物.取要言之以惡業得財物施菩薩如此布施不
清淨故.如是等諸餘非法施乃至智所訶施不爲此事.菩薩行布施唯與空智慧等
種種功德和合。問曰.所說非法得財施等及空智慧等和合施.此二施應廣分别。答
曰.是二施<span ss="h">[二]無盡意菩薩會品中檀波羅蜜中說.初分别布施功德.所謂諸菩薩無非
法求財施無熱惱衆生施無恐畏施無著故施無請而不施無不如所許施無恡好
以不好施無不深心施無諂曲施無假僞施.無損果施無邪心施無癡心施無雜心
施無不信解施無疲厭施無親附施無以承望己施無求福田者施無輕一切衆生
注:
<span ss="h">[一]原刻作文.今依麗刻改.
<span ss="h">[二]勘同無盡意菩薩經卷一.文見藏要本第十一頁右五行以下.
********************
非福田者施.無持戒毁戒高下心施無求名聞施無自高心施無卑他施無懊惜施
無悔心施無急喚故施無惡賤施無自然法施無求果報施.無瞋恚施無令人渴乏
施無惱求者施無輕弄彼施無欺誑施無<span ss="h">[卑*頁]面施無擲與施無不一心施無不自手
施無不常施.無休息施無斷絕施無競勝施無輕少物施無隨自恣而以輕物施無
不稱力施無非福田施無於少物劣弱心施無恃多物憍心施無邪行施.無樂受生
施無恃色族富貴施無求生四王釋梵天上施無求聲聞辟支佛乘施無求國王王
子施無限一世施無厭足施無不迴向薩婆若施無不淨施無非時施.無刀毒施無
惱弄衆生施無智者所訶施。如是開示施門餘不淨施亦應當知.所謂諸菩薩無應
棄物施無憎惡涅槃施無豐饒易得物施無置恩施無報恩施無求反報施無求守
護施無求吉施無慢心施無家法施.無因得卽施無不終身施無垢心施無遊戲施
無以善知識故施無輕施無遊逸施無因失施無以讚己故施無以訶罵故施.無以
咒願故施無以稱希有事故施無以明己信故施無以畏故施無誑施無求眷屬施
********************
無不唱導施無引衆施無不信施無無因緣施.無隨意施無現奇特施無自稱讚施
無不隨所求施無爲伏彼施無不愛施無不任用物施無不恭敬施無下施無以怪
相故施.無抑挫施無挾勢得物施無不清淨心施無疑心施無破求者心施無禁忌
物施無分别施無以酒施無以兵仗施無奪彼物施.無令人生疑心施無以親近故
施無說彼過咎施無隨所愛施無瞋施無癡施無戲論施無不爲菩提施。問曰.非法
求財施乃至不爲菩提施菩薩爲有爲無.若盡無者則有過咎不求福田於衆生無
差别心亦無知恩報恩亦無家法國法施.若有者何以皆言無。答曰.是非法得財施
乃至不爲菩提施菩薩不必盡無.或時有是布施檀波羅蜜所不攝.不能具足檀波
羅蜜故言無。空等功德和合施者.<span ss="h">[一]如無盡意菩薩經檀波羅蜜品中說.菩薩布施與
空心合故不盡是施無相修故不盡是施無願守護故不盡是施善根所攝故不盡
是施隨解脫相故不盡是施能破一切魔故不盡是施不<span ss="h">[二]雜煩惱故不盡是施得轉
勝利故不盡是施決定心故不盡是施集助菩提法故不盡.是施正迴向故不盡是
注:
<span ss="h">[一]勘同無盡意菩薩經卷一.文見藏要本第十二頁左四行以下.
<span ss="h">[二]原刻作離.今依麗刻改.
********************
施得道場解脫果故不盡是施無邊故不盡是施不可盡故不盡是施不斷故不盡
是施廣大故不盡是施不可壞故不盡是施不可勝故不盡是施至一切智慧故不
盡是施斷非法求財施等垢成就空等諸功德故不盡。非法求財施等是施垢.施與
垢合是不淨.施與空等功德合是淨。復次是施淨不淨今當更說.經說施有四種.有
施於施者是淨不於受者淨有施於受者是淨不於施者淨有施於施者淨亦於受
者淨有施不於施者淨亦不於受者淨.若施者成就善身口意業受者成就惡身口
意業是名於施者淨不於受者淨.若施者成就惡身口意業受者成就善身口意業
是名於受者淨不於施者淨.若施者成就善身口意業受者亦成就善身口意業是
名於施者淨於受者亦淨.若施者成就不善身口意業受者亦成就不善身口意業
是名不於施者淨亦不於受者淨.貪欲瞋恚愚癡若斷若不斷亦應如是分别。復次
四種布施中有淨不淨.一從施者淨二從受者淨三共淨是名淨.一不從施者淨二
不從受者淨三不共淨是名不淨.是中施者有功德故從施者施得淨.以受者有功
********************
德故從受<span ss="h">[一]者施得淨.以施者受者有功德故從施者受者施得淨.施者有罪故從施
者施不淨.受者有罪故從受者施不淨.施者有罪受者有罪故從施者受者施不淨.
施者功德受者功德施者罪受者罪先已說。問曰.汝說此四種施中菩薩行何施。答
曰.
<span ss="h">[二]四種布施中 行二種淨施 不求於名利 及以求果報。
是布施有四種三淨三不淨.不淨盡不行.淨中應行二淨.一者施者淨不於受者淨
二者共淨。於此二淨施中應常精進.何以故.是菩薩不期果報故.若期果報者則求
受者清淨。淨名受者功德莊嚴其心清淨.不淨名施者有慳惜心.如佛說慳爲施垢.
餘煩惱雖爲不淨慳最爲重。問曰.若菩薩於施者淨及共淨淨應勤行此二施.慳爲
施者垢亦是施大垢.若菩薩未離欲未能斷慳云何能行此二種淨施。答曰.
若物能起慳 則不畜此物.
菩薩若於有命無命物知生慳心者則不畜此物.是故有所施皆無恡惜。問曰.外物
注:
<span ss="h">[一]原刻下衍施者二字.今依麗刻刪.
<span ss="h">[二]此段文義與瑜伽菩薩地施品清淨施對同.
********************
可不畜.身當云何。答曰.
常爲利衆生 解身如藥樹.
爲利益衆生故信解身如藥樹.如藥樹衆生有用根莖枝葉華實等各得差病隨意
而取無有遮護.菩薩亦如是.爲利衆生故能自捨身.作是念若衆生取我頭目手足
支節脊腹髀髆耳鼻齒舌血肉骨髓等隨其所須皆能與之或舉身盡施.如是降伏
其心修集善根爲方便所護行檀波羅蜜。
十住毗婆沙論卷第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