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婆梨缘品第六十七
3个月前 作者: 佚名
【古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头山中。与尊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波罗奈王。名波罗摩达。王有辅相。生一男儿。三十二相。众好备满。身色紫金。姿容挺特。辅相见子。倍增怡悦。即召相师。令占相之。
【白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在王舍城鹫头山中。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弟子在一起。当时波罗奈国王名叫波罗摩达。国王有一位辅相生了一个男孩,有三十二相,具足众好,身体紫金色,相貌身姿挺拔超群。辅相看到这孩子,非常欣喜怡悦,立即唤来相师为孩子看相。
【古文】
相师披看。叹言奇哉。相好毕满。功德殊备。智辩通达。出踰人表。辅相益喜。因为立字。相师复问。自从生来。有何异事。辅相答言。其怪异常。其母素性。不能良善。怀妊已来。悲矜苦厄。慈润黎元。等心护养。相师喜言。此是儿志。因为立字。号曰弥勒。父母喜爱。心无有量。其儿殊称。合土宣闻。
【白话】
相师详细察看后赞叹道:“稀有啊!这孩子相好圆满,具足不同寻常的功德,智慧辩才畅达无碍,世人中无与伦比。”辅相愈发欢喜,请相师给孩子取名。相师又问:“孩子出生以来出现过什么奇异的事呢?”辅相回答道:“事情非常奇怪异常,孩子母亲向来性情不良善,怀孕后却悲悯苦厄,接济黎民,对百姓平等看待,慈悲护养。”相师高兴地说:“这是孩子的意志所致。”就给他起名为弥勒,父母心中无限欢喜,这孩子的大名不久便举国皆知。
【古文】
国王闻之。怀惧言曰。念此小儿。名相显美。傥有高德。必夺我位。及其未长。当豫除灭。久必为患。作是计已。即敕辅相。闻汝有子。容相有异。汝可将来。吾欲得见。时宫内人。闻儿晖问。知王欲图。甚怀汤火[汤火:比喻极端焦虑、急迫的心情。]。
【白话】
国王听说此事后,暗自害怕,想道:“这孩子名声显赫、相貌庄严,如果有大福德,必定要夺去我的王位,不如趁他还未长大就将其除掉,否则将来定是祸患。”打定主意后,就命令辅相:“听说你有一个儿子,相貌奇特,你把他带来,我想看一看。”王宫中有人久闻孩子的大名,便推测出国王想伤害他,心急如焚。
【古文】
其儿有舅。名波婆梨。在波梨富罗国。为彼国师。聪明高博。智达殊才。五百弟子。恒逐咨禀。于时辅相。怜爱其子。惧被其害。复作密计。密遣人乘。送之与舅。舅见弥勒。睹其色好。加意爱养。敬视在怀。
【白话】
孩子有位舅舅,名叫“波婆梨”,是波梨富罗国的国师,聪明渊博,智慧明达非比寻常,有五百弟子恒常追随求学。辅相怜爱其子,怕国王加害于他,就暗自谋划,秘密派人将孩子送到舅舅处。舅舅见弥勒相好庄严,对他特别爱护,加以教养,并且心怀敬重。
【古文】
其年渐大。教使学问。一日咨受。胜余终年。学未经岁。普通经书。时波婆梨。见其外甥。学既不久。通达诸书。欲为作会显扬其美。遣一弟子。至波罗奈。语于辅相。说儿所学。索于珍宝。欲为设会。其弟子往。至于中道。闻人说佛无量德行。思慕欲见。即往趣佛。未到中间。为虎所啖。乘其善心。生第一四天。
【白话】
弥勒渐渐长大,教授他的学问,一天所学,超过其他人一年所学,学不到一年就精通了所有典籍。这时波婆梨看到外甥学习没多久,就已通达所有典籍,于是想举办大会来显示传扬他的功德。波婆梨派遣一名弟子到波罗奈国,对辅相宣说这孩子的所学如何。现在想要些财宝,为他筹办大会。那名弟子走到半路,听人说佛陀的无量功德,于是生起了敬慕心,想去拜见,就前往佛的住地。路未过半就被老虎所食。凭借此善心,转生在第一重四天王天。
【古文】
波婆梨自竭所有合集财贿。为设大会。请婆罗门。一切都集。供办肴饍[饍:shàn 同膳。]种种甘美。设会已讫。大施哒嚫[哒嚫:dā chèn。]。一人各得五百金钱。布施讫竟。财物罄尽。有一婆罗门。名劳度差。最于后至。见波婆梨。我从后来。虽不得食。当如比例与我五百金钱。波婆梨答言。我物已尽。实不从汝有所爱也。
【白话】
波婆梨为召开大会竭尽全力尽出家财,请来所有的婆罗门,准备种种美味的食物,大会筹备完毕,举行了盛大的布施,每人都得到五百金钱,布施结束,财产都已施完。有一个婆罗门,名叫劳度差,最后一个到来,见到波婆梨说:“我最后一个来,虽没赶上宴会,希望照例给我五百金钱。”波婆梨回答:“我家财产已经施尽,并非有所吝惜才不给你东西。”
【古文】
劳度差言。闻汝设施。有望相投。云何空尔。见垂施惠。若必拒逆不见给者。汝更七日。头破七段。时波婆梨。闻是语已。自思惟言。世有恶咒及余蛊道。事不可轻。傥能有是。财物悉尽。卒无方计。念是愁忧。深以为惧。
【白话】
劳度差说:“听说你布施,我才抱着希望赶来,怎能让我空手而回,希望垂愍悯惠施与我。你如果一定拒绝,不施舍的话,再过七日,你的头将碎成七块。”波婆梨听后,思惟道:“世上有恶毒的诅咒和其他蛊毒之道,他或许真能做到,不能轻视。但我财物已经布施完了,最终还是没有办法。”想到这里波婆梨忧愁苦恼,极其害怕。
【古文】
前使弟子终生天者。遥见其师愁悴无赖。即从天下。来到其前。问其师言。何故愁忧。师具以事广说因缘。天闻其语。寻白师言。劳度差者。未识顶法。愚痴迷网恶邪之人。竟何所能。而乃忧此。今唯有佛。最解顶法。无极法王。特可归依。
【白话】
那位先前派出去,死后生天的弟子远远见自己的恩师愁苦憔悴、束手无策,就从天上下来,来到波婆梨前,询问恩师道:“为什么发愁?”波婆梨详细地说明事情的原委。天人听后对波婆梨说:“劳度差并不知道最高的道法,不过是愚痴迷网笼罩心地的恶人,他能有什么本事?竟使您如此忧虑。如今只有佛陀能了解最深奥法,是智慧无极的法王,最值得皈依。”
【古文】
时波婆梨。闻天说佛。即重问之。佛是何人。天即说佛生迦毗罗卫净饭王家。右胁而生。寻行七步。称天人尊。三十二相。八十妙好。光照天地。梵释侍御。三十二瑞。振动显发。相师观见。记其两处。在家当作转轮圣王。出家成佛。睹老病死。不乐国位。踰宫出国。六年苦行。菩提树下。破十八亿魔。于后夜中。普具佛法。三明六通十力无畏十八不共法。悉皆满备。
【白话】
这时波婆梨听到天人讲起佛陀又问道:“佛陀是什么人?”天人立即说道:“佛陀生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家中,从母亲右胁出生后,立刻行走七步,而言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照耀天地,梵天和帝释天都侍奉护卫在他身旁,又有三十二瑞应不断显现。相师观看后说,他在家将作转轮圣王,出家则定会成佛。王子看到人的衰老病死,便不想继承王位,逃离王宫离家苦行六年,终在菩提树下觉悟,降伏十八亿魔众,中夜时分彻悟,具足佛的一切功德法,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全部具足。
【古文】
至波罗奈。初转法-轮。阿若憍陈如五人漏尽。八万诸天。得法眼净。无数天人。发大道意。复到摩竭。度郁毗罗并舍利弗目犍连等。出千二百五十比丘以为徒类。号曰众僧。功德智能。不可称计。总而言之。名为佛也。今在王舍鹫头山中。
【白话】
到波罗奈国初转法-轮时,阿若憍陈如等五人断尽一切的烦恼,八万天人得法眼净,无数天人发起大道心。又到摩竭国度化郁毗罗、舍利弗和目犍连等人,并收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为弟子,称为僧众,其功德智力,不可称量,总而言之称之为佛。如今住在王舍城鹫头山中。”
【古文】
时波婆梨。闻叹佛德。自思惟言。必当有佛。我书所记沸星下现。天地大动。当生圣人。今悉有此。似当是也。
【白话】
这时波婆梨听他赞叹佛的功德,于是思惟道:“佛陀必然是存在的,我婆罗门书中记载沸星出现时,天地大为震动,圣人将要出现世间。现在种种瑞兆都出现了,可能真有其事。”
【古文】
即敕弥勒等十六人。往见瞿昙。看其相好众相若备。心念难之。我师波婆梨。为有几相。如我今者。身有两相。一发绀青。二广长舌。若其识之。复更心难。我师波婆梨。年今几许。如我年者。今百二十。若其知之。复更心念。我师波婆梨。是何种姓。欲知我种。是婆罗门。若其答识。复更心难。我师波婆梨。有几弟子。如我今者。有五百弟子。若答知数。斯必是佛。汝等必当为其弟子。令遣一人语我消息。
【白话】
波婆梨随即命弥勒等十六名弟子前去拜见佛陀,并吩咐道:“观看他的相好,倘若果真具有三十二相,就在心中暗暗地问道:‘我师父波婆梨有几种相好?’我现在有二相,其一头发为天蓝色,其二是广长舌相。倘若佛知道,心中再问道:‘我师父波婆梨今年几岁。’我现年一百二十岁。如果他知道,心中再问道:‘我师父波婆梨是何种姓?’我是婆罗门种姓。如果他知道,心中再问道:‘我师父波婆梨有多少弟子?’我现在共有五百弟子。如果他知道数目,则必定是佛,你们要作他的弟子。可派一人回来告诉我消息。”
【古文】
时弥勒等。进趣王舍。近到鹫头山。见佛足迹。千辐轮相昞然如画。即问人言。此是谁迹。有人答言。斯是佛迹。时弥勒等。遂怀慕仰。徘徊迹侧。豫钦渴仰。
【白话】
于是弥勒一行人前往王舍城,到了鹫头山前,看到佛留下的脚印,有千辐轮相,栩栩如画,就问行人说:“这是谁的脚印?”有人回答说“这是佛的足迹。”这时弥勒等人顿时肃然起敬,徘徊足迹旁反复看视,欢喜恭敬不胜仰慕。
【古文】
时有比丘尼刹罗。持一死虫着佛迹处。示弥勒等。各共看此。汝等钦羡叹慕斯迹。蹑杀众生。有何奇哉。弥勒之等。各共前看。谛观形相是自死虫。即问比丘尼。汝谁弟子。比丘尼答言。是佛弟子。时弥勒等。各自说言。佛弟子中。乃有是人。
【白话】
这时有一位刹罗比丘尼拿了一只死虫放在脚印上,她让弥勒等人一齐来看:“你们仰慕赞叹的神迹,其实踩死众生,有什么值得惊奇呢?”弥勒等人上前观看,仔细观察后,发现虫是自己死去的。随即问比丘尼:“你是谁的弟子?”比丘尼回答说:“是佛的弟子。”弥勒一行人纷纷说道:“佛的弟子中竟然有这种人物。”
【古文】
渐进佛所。遥见世尊。光明显照。众相赫然。即数其相。不见其二。佛即为其出舌覆面。复以神力。令见阴藏[阴藏:佛之阴jing藏于腹中而不现见,故云阴藏,似马之阴,故名马阴藏,又云阴马藏,三十二相之一。]。见相数满。益以欢喜。即奉师敕。遥以心难。我师波婆梨。为有几相。佛即遥答。汝师波婆梨。唯有二相。一发绀青。二广长舌。
【白话】
渐渐走到了佛那里,远远看见世尊光明照耀,相好明显,弥勒等人随即计算佛的相好,但其中的两种相好没有见到。佛陀随即为他们伸出舌头覆面,又以神力使他们见到马阴藏相。弥勒等人见佛的三十二相一样不少,愈发高兴,就按师父所教,远远地在心中问道:“我师父波婆梨有几种相好?”佛便远远地回答:“你们师父波婆梨只有二种相好,其一是头发天蓝色,其二是舌广长。”
【古文】
闻是语已。复更心难。我师波婆梨。年今几许。佛遥答言。汝师波婆梨。年百二十。既闻是已。复心念难。我师波婆梨。是何种姓。佛即遥答。汝师波婆梨。是婆罗门种。得闻是已。复更心难。我师波婆梨。有几弟子。佛即遥答。汝师波婆梨。有五百弟子。
【白话】
波婆梨弟子听后,又在心中问道:“我师父波婆梨现在多大岁数?”佛远远地回答:“你师父波婆梨一百二十岁。”听闻后又在心中问道:“我师父波婆梨是什么种姓?”佛远远地回答:“你师父波婆梨是婆罗门种姓。”听闻后又在心中问道:“我师父波婆梨有多少弟子?”佛远远地回答:“你师父波婆梨有五百弟子。”
【古文】
于时会者。闻佛所说。甚怪如来独说此语。时诸弟子。长跪问佛。世尊何故。而说是言。佛告比丘。有波婆梨。在波梨富罗国。遣十六弟子。来至我所。试观我相。因心念难。是以一一还以答之。
【白话】
这时在场的人听到佛这样讲话,很奇怪世尊为什么这样自言自语。于是弟子们长跪问佛:“世尊为什么说这些话呢?”佛告诉比丘们:“有一位波婆梨住在波梨富罗国,派遣十六名弟子来我这里,观察我的相好,又在心中向我发问,因此一一地给予回答。”
【古文】
时弥勒等。闻佛答难。事事如实。一无差违。深生敬仰。往至佛所。头面礼讫。却坐一面。佛为说法。十五人。得法眼净。各从坐起。求索出家。佛言善来。须发自堕。法衣在身。寻成沙门。重以方便。为其说法。其十五人。成阿罗汉。
【白话】
此时弥勒等人听了佛的回答,事事都准确无误,无一差错,心里生起深深的敬仰,来到佛前,以头礼佛后坐在一边。佛为他们宣讲妙法,十五人都得到法眼净,纷纷从座而起,请求出家。佛说:“善来!”于是他们须发自落,法衣披身,随即成为沙门。佛观察其根机又为他们宣说佛法,十五人当下证得阿罗汉果。
【古文】
时弥勒等。自共议言。波婆梨师。在远悒迟。宜时遣人还白消息。十六人中。时有一人。字宾祈奇。是波婆梨姊子。众人即遣往白消息。还到本国波婆梨所。具以闻见。广为说之。波婆梨闻已。喜发于心。即从坐起。长跪合掌。向王舍城。自说诚言。生遭圣世。甚难值遇。思睹尊容。禀受清化。年已老迈。足力不强。虽有诚欵[欵:kuǎn,真诚。]。靡由自达。世尊大慈。豫知人心。唯愿屈神。来见接济。
【白话】
这时弥勒等人一起商议道:“师父波婆梨还在远方苦等消息,应当尽早派人回去禀报。”十六人中有一位叫宾祈奇是波婆梨姐姐的孩子,众人就派他回去禀报。宾祈奇回到本国波婆梨那里,把所见所闻向波婆梨详细宣说。波婆梨听后,由衷欢喜,随即从座而起,长跪合掌,向王舍城方向虔诚地说道:“此生遇到圣人出世,非常困难。我可望一睹尊容,接受您的清净教化。怎奈年已老迈,脚力不济,虽有诚心,却不能亲自前往。世尊有大慈悲,能了知人的心念,恳请世尊屈尊降临,来到此处救度于我。”
【古文】
于时如来。遥知其意。屈伸臂顷。来到其前。礼已举头。寻见世尊。惊喜踊跃。礼拜问讯。请令就坐。恭肃侍佛。佛为说法。逮阿那含。于时世尊。寻还鹫头山。
【白话】
这时佛在远方知道了他的心意,屈伸手臂间便来到波婆梨的面前。波婆梨刚刚祈祷完毕,抬头便看到世尊已在面前。他无限惊喜,急忙向佛礼拜问讯,请佛落座,恭敬虔诚地侍奉世尊。佛为他说法,即证阿那含果。于是世尊顷刻间又回到鹫头山。
【古文】
时净饭王。闻佛道成。游行教化。多有所度。情怀渴仰。思得睹觐。告优陀耶。汝往佛所。腾我志意。白于悉达。汝本有要。得道当还。愿遵往言。时来相见。优陀耶到。具宣王意。佛寻可之。七日当往。
【白话】
这时净饭王听说佛已经证道,游走四方教化人民,度脱许多众生,心中渴望仰慕,想见佛一面。他便吩咐优陀耶:“你到佛那里,把我的心意转告悉达多太子:‘你原本约定得道后要回来,希望你能遵守过去说过的话,及时回来相见。”优陀耶到佛那里详说了净饭王的心愿,佛立即答应七天后前往。
【古文】
优陀耶喜还白消息。净饭王闻。告语诸臣。优陀耶来。云佛当还。庄严城内。极令清洁。涂污街陌。遍竖幢幡。饶储华香。当俟供养。严办已讫。与诸群臣四十里外奉迎世尊。
【白话】
优陀耶高兴地回来禀报,净饭王听后向群臣宣布:“优陀耶带回消息说佛将要回来,你们要庄严城内使其异常洁净,粉刷街道,竖起幢幡,要多准备鲜花与香,等待供养佛陀。”置办完毕,净饭王率领群臣离城四十里外迎接世尊。
【古文】
于时如来。与大众俱。八金刚力士。住在八面。时四天王。各在前导。时天帝释。与欲界诸天。侍卫其左。时梵天王。与色界天。侍卫其右。诸比丘僧。列在其后。佛在众中。放大光明。晖曜天地。威踰日月。普与大众。乘虚而往。渐欲近王。下齐人头。王与臣民夫人婇女观见大众。晃朗俱显。佛在中央如星中月。王大欢喜。不觉下礼。礼毕问讯。与共还国。往尼拘卢陀僧伽蓝。
【白话】
这时世尊率领大众,八位金刚力士住在八方,四大天王各在队前引路,帝释天和欲界众天人侍卫在佛的左方,梵天王和色界天人侍卫在佛的右方,比丘僧众则跟在佛陀身后。佛在众人中,放大光明,映照天地,威光胜过日月,和大众一起凌空飞来,在接近国王时,方才下降至人头的高度。国王和臣民、夫人宫女见到大众明亮耀眼,佛在中央如众星捧月。国王十分欢喜,情不自禁地向佛下跪施礼问讯,然后与他们一起回到城中,佛与僧众住在尼拘卢陀寺院。
【古文】
是时国法。男女有别。王与臣民。日日听法。闻法开悟。得度者众。诸女人辈。各怀怨恨。佛与大众。虽复还国。男子有幸。独得见闻。我曹女人。不蒙恩祐。佛知其意。即语王言。自今已后。令国男女。番往听法一日一更。从是已后。蒙度甚多。
【白话】
当时的国法男女不同,国王和臣民日日听佛说法,闻法开悟获得解脱的人众多。妇女们都心怀不满:“佛与僧众虽已回国,可只有男子才有福气见佛闻法,而我们女人却不能蒙佛恩佑。”佛知道她们的心思,就对国王说:“从今天开始,让国中男女轮流听法,一天一换。”如此以后,得到度化的人非常多。
【古文】
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佛已出家。手自纺织。预作一端金色之氎。积心系想。唯俟[俟:sì 指等待。]于佛。既得见佛。喜发心髓。即持此氎。奉上如来。佛告憍昙弥[憍昙弥:即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亦为释种中一般女子之通称。又作乔答弥、俱昙弥、瞿昙弥、瞿夷、裘夷。憍昙,乃印度刹帝利种族之一姓;弥,为憍昙之女声。以摩诃波阇波提为佛陀之姨母,故称为憍昙弥。]。汝持此氎。往奉众僧。时波阇波提。重白佛言。自佛出家。心每思念。故手纺织。规心俟佛。唯愿垂愍。为我受之。佛告之曰。知母专心欲用施我。然恩爱之心。福不弘广。若施众僧获报弥多。我知此事。是以相劝。
【白话】
佛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在佛出家后亲手织成一匹金色的布料,一心只等佛的归来。当她见到佛陀,心底深处生起无限欢喜,就拿着这匹布供养佛陀。佛告诉憍昙弥:“你拿这匹布去供养僧众。”摩诃波阇波提又对佛说:“自佛出家修行后,我心中一直思念,因而亲手织就这匹布,一心想着献给佛陀,恳请世尊怜悯我,慈悲接受吧。”佛对她说:“我知道姨母一心要把布料供养我,但私情恩爱之心,福德并不广大。如果将它供养僧众,则获得更多的福报。我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才这样劝你。”
【古文】
佛又言曰。若有檀越。于十六种具足别请。虽获福报。亦未为多。何谓十六。比丘比丘尼。各有八辈。不如僧中。漫请四人。所得功德。福多于彼。十六分中。未及其一。将来末世。法垂欲尽。正使比丘。畜妻挟子。四人以上。名字众僧。应当敬视如舍利弗目犍连等。
【白话】
佛又说道:“如果有施主把十六种僧各别请去供养,虽会获得福报,但不是很多。什么叫十六种呢?比丘僧和比丘尼各有八类。还不如在僧众中随意邀请四位供养,所得的功德福泽比前要多十六倍不止。将来末法之时,佛法将尽,即使比丘畜妻养子。那时四人以上的名字僧团,对他们也应如同对舍利子、目犍连等一样地恭敬。”
【古文】
时波阇波提。心乃开解。即以其衣。奉施众僧。僧中次行。无欲取者。到弥勒前。寻为受之。于后世尊。与比丘僧。游波罗奈。转行化导。尔时弥勒。着金色氎衣。身既端正。色紫金容。表里相称。威仪庠序。
【白话】
波阇波提这时方才心开意解,随即将布料供养僧众。在僧众中依次供养,没有一人肯接受,到了弥勒前,立即接受下来。后来世尊与僧众行走到波罗奈国,辗转而行进行劝化教导。此时弥勒身穿这件金色僧衣,体态庄严,身紫金色,表里相称,威仪安详。
【古文】
入波罗奈城。欲行乞食。到大陌上。擎钵住立。人民之类。睹其色相。围绕观看。无有厌足。虽皆钦敬。无能让食。有一穿珠师。偶到道宕。见于弥勒。甚怀敬慕。即问。大德为得食未。答言。未得。寻请将归。办设饮食。
【白话】
进入波罗奈城,想要乞食,来到大街上,托钵而立。大众见他相好庄严,纷纷围绕观看,怎么也看不够。虽然大众都钦佩敬重,却无人供奉饮食。有位穿珠师偶然来到道边,见到弥勒,心怀深深地敬慕,就问:“大德,得到食物了吗?”回答说:“还没有。”穿珠师随即邀请弥勒到自己家中,置备饮食。
【古文】
食已澡漱。为说妙法。言辞高美。听之无厌。时有大长者。值欲嫁女。先与一珠。雇令穿之。若其穿讫。当与钱十万。于时长者。遣人来索。珠师闻法。五情甘乐。语言且去。比后当穿。其人复语。今急须之。念时着手。嘱已还去。具语长者。
【白话】
食后洗漱,然后弥勒就为穿珠师宣说妙法,言辞高雅美妙,听之无厌。当时有位大长者正好要嫁女儿,先给了穿珠师一颗宝珠,雇他为宝珠穿孔,待宝珠穿孔后,便付钱十万。这时长者派人来取回宝珠,穿珠师因听闻佛法,身心愉悦,就对使者说:“暂且回去,稍后就穿。”使者又说道:“今天急着用这宝珠,希望你及时动手。”叮嘱后便回去禀告长者。
【古文】
斯须之顷。重遣往索。犹故听法。未为穿之。还语长者。长者恨言。既重相雇。不唐倩讬。今乃前却。不称我要。更重遣人。因赍钱往。若其未穿。还担珠来。使人到问。犹故听法。知未穿珠。急从还索。事不得已。即取还他。
【白话】
片刻之后,又派人来取宝珠,穿珠师还在听法,还未动手穿。使者回去禀告长者,长者恨恨地说:“既以重金相雇,不会白白地麻烦。现在一推再推,不照顾我的急需。”长者又派人带着钱去,如果还不曾穿孔,就把宝珠要回来。使者过来问的时候,穿珠师依旧在听法,使者知道还不曾穿孔,急忙索要宝珠,穿珠师不得已,便把宝珠还给他。
【古文】
穿珠之师。在弥勒前。次第听法。心无厌退。其妻嗔恚。嫌责夫言。须臾之劳。当得钱十万。以供家中衣食乏短。但听沙门浮美之谈。亡失尔许钱财之利。夫闻其言。情怀悔恨。弥勒知意。而语之言。汝今能共至精舍不。答言可尔。
【白话】
穿珠师继续在弥勒前听法,无有一丝厌退心。但他的妻子非常恼怒,责备丈夫说:“片刻之劳就能挣十万钱,可以接济家里的衣食短缺,可你只顾听沙门华而不实的空谈,却失去了这么好的赚钱机会。”穿珠师听后顿时感到后悔,弥勒看出了他的心思,对他说:“你现在可以和我一起去精舍吗?”穿珠师回答说:“可以。”
【古文】
即时共到精舍。将到僧中。问众僧言。若有檀越。请一持戒清净沙门。就舍供养。所得盈利。何如有人得十万钱。时憍陈如。寻即说言。假使有人。得百车珍宝。计其福利。不如请一净戒沙门。就舍供养。得利弘多。
【白话】
随即他们一起来到精舍,将穿珠师带到僧众当中,向众僧问道:“如果有施主请一位持戒清净的沙门到家中供养,那么他所得利益,与人得到十万钱相比如何呢?”这时憍陈如随即说道:“假使有人得到一百车珍宝,计算其利益,还不如请一位净戒沙门到家中供养所得的福德广大。”
【古文】
舍利弗言。设令有人。得一阎浮提满中珍宝。犹不如请一净戒者。就舍供养获利弥多。目犍连言。正使有人。得二天下满中七宝。实不如请一清净沙门。于舍供养得利极多。其余比丘。如是各各。引于方喻。比校其利。皆悉多彼。
【白话】
舍利弗说:“假设有人得到遍满整个阎浮提的所有珍宝,还不如请一位持戒清净者到家中供养所获利益更多。”目犍连说:“即使有人得到遍满二天下的七宝,也实在不如请一位清净沙门到家中供养所得的利益多。”其他比丘也引用种种譬喻,说明供养持戒清净者的利益远多于钱财之利。
【古文】
时阿那律复自说言。正令得满四天下宝。其利犹复不如请一清净沙门。诣舍供养得利殊倍。所以然者。我是其证。自念过去九十一劫时。世有佛号毗婆尸。般涅槃后。经法灭尽。
【白话】
这时阿那律更说道:“即使获得遍满四天下的珍宝,其利益还不如请一清净沙门来家供养,所得利益倍胜于前。之所以这样,我就是一个实证。想我在过去九十一劫以前,有一位毗婆尸佛出世,他涅槃后,佛法隐没。
【古文】
时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奈。尔时国中。有一萨薄。家居巨富。无所乏少。有二男儿。各皆端正。长名泪吒。小字阿泪吒。父垂命终。告敕二子。我必不免。当即后世。汝等兄弟。念相承奉。合心并力。慎勿分居。所以然者。譬如一丝。不任系象。合集多丝。乃能制象。譬如一苇。不能独燃。合捉一把。燃不可灭。今汝兄弟。亦复如是。共相依恃。外人不坏。内穆勤家则财业日增。嘱诫之后。气绝命终。
【白话】
当时阎浮提有一个大国,名叫波罗奈。国中有一商主,家中巨富,无所缺乏。商主有两个男孩,都长得端正庄严,长子名叫泪吒,次子名叫阿泪吒。父亲临命终时嘱咐两个儿子道:‘我肯定不行了,就要离开人世。你们兄弟要互相照顾,齐心协力,千万不要分家。之所以这样,譬如一根线不能拴住大象,很多线拧成一股就能拴住大象;譬如一根竹苇不能独自燃烧,一把竹苇燃烧就能长久不灭。现在你们兄弟两个也是这样,如果互相扶持,外人便无法侵害,家中和睦,勤俭持家就能使家财日增。’ 父亲这番叮嘱教诫后,便断气命终。
【古文】
兄弟奉教。合居数时。后阿泪吒妇。自心念言。今共居止。逼难兄家。人客知识不得瞻待。若当分异各自努力。情既无难可得成家。念是事已。具向夫说。
【白话】
兄弟俩遵奉父亲的教诲,共住了一段时间。后来阿泪吒的妻子心中想道:‘现在合家而居,碍于兄长的情面,对宾客朋友不能招待看望;如果分了家,各自努力,既无情面之碍,也可以成就家业。’ 想到这些,便对丈夫说了自己的全部想法。
【古文】
阿泪吒闻妇所言。以为不可。妇复殷勤。广引道理。阿泪吒情回。以事白兄。兄复引父垂命之言。广示方比不可之理。时阿泪吒妇数数劝动。其夫意决。急求分居。兄见意盛。与分家居。
【白话】
阿泪吒听了妻子所说,认为不可取。但其妻子又殷勤劝说,广引各种道理,终于使阿泪吒回心转意。于是对兄长讲了这事,兄长援用父亲临终时的遗言,又用许多比喻来说明不可分家的道理。后来阿泪吒的妻子反复劝说丈夫,阿泪吒决心要与兄长速速分家。兄长见弟弟的心无可挽回,便与他分了家。
分异之后。阿泪吒夫妻。恣情放志。招合伴党。饮啖奢侈。不顺礼度。未经几年。家物耗尽。穷罄无计。诣兄匃之。兄复矜之。与钱十万。用尽更索。如是六返。前后凡与六十万钱。
【白话】
分家后,阿泪吒夫妻恣意放任,整天招集狐朋狗友,大吃大喝,奢侈无度。没过几年就把家产挥霍一空。穷得无计可施时便跑到兄长家乞求帮助,其兄怜悯他,给他十万钱,用完后又去要。像这样前后去了六次,兄长总共给了阿泪吒六十万钱。
【古文】
后复来求。兄复呵责。亡父敕诫。汝不承用。未经几时。求共分异。丧用无度。不可供给。前后与汝六十万钱。汝不知足。复更来求。今复更与汝十万钱。能有能无更勿来索。其弟得责。惭愧取钱。
【白话】
阿泪吒再去乞讨时,兄长就训斥他:‘先父的教诫你不肯听,没多久就要与我分家,又挥霍无度,入不敷出,我前后给了你六十万钱,你还不知满足又来讨要。今天再给你十万钱,不管以后你有钱没钱都不要再来要。’弟弟受了训斥,惭愧地收下钱。
【古文】
夫妇改操。谨身节用。勤心家业。财产日广。其后渐富。更无乏短。其兄泪吒。连遭衰艰。所在破亡。财物迸散。家理顿穷。无有方计。往到弟边。说所契阔。求索少钱。供足不逮。其弟嗔嫌。而语兄言。谓望兄家。不识有贫。云何复来。从我所索。作是语已。乃不让食。
【白话】
后来夫妻俩痛改前非,勤俭节省,精勤治理家业,财产日益增多,逐渐富裕起来,再无缺乏。可是兄长泪吒却连遭不幸而破败,财物散失,家中顿时穷困潦倒无计可施。泪吒去弟弟那里述说自己的窘境,向他要些钱暂且救急。阿泪吒却嫌恨地对兄长说道:‘我以为兄长家从来不知贫困为何物,为什么到我这里索要呢?’说完后,也不招待兄长吃饭。
【古文】
兄便还去。而自愕然。生死之中。何可畏耶。析体兄弟。不识恩养。岂况他人。当推义理。心即厌世。舍家入山。静坐思惟诸法生灭。心即开悟。成辟支佛。威仪可观。入城乞食。
【白话】
兄长便离去,深感震惊:‘生死之中,为什么这样可畏呢?同胞兄弟也如此绝情,不知报恩,更何况他人呢?’这样推理寻思,不觉对人世产生厌离。于是便舍弃家庭,入山静坐思惟万法生灭的道理,心即开悟,成为辟支佛,威仪不凡,到城里乞食。
【古文】
后值岁俭。人民饥乏。时辟支佛。乞食难得。时弟阿泪吒。后转贫乏。复值岁荒。食谷不继。日往取薪。卖糴[籴:dí,谷米。]稗子。共家妇儿。以自供活。一日晨朝。早往入泽。于城门中。见辟支佛。威仪可观。入城乞食。即往取薪。
【白话】
后来遇到荒年,人民饥饿困乏,这是辟支佛很难乞到食物。弟弟阿泪吒后来也家道衰落,又遇荒年,揭不开锅,只能每天打柴,贩卖后买点稗子养家糊口。一天早上他提早去山林,在城门中,见到辟支佛,威仪不凡,正入城乞食,便前往拾柴。
【古文】
还来到门。见辟支佛空钵而出。心自生念。此是快士。晨见入城。今乃空来。若令见我共归至舍。当共分食以奉施之。作是念已。舍之而去。时辟支佛。寻知其意。即随其后。往到门中。
【白话】
回到城门时,又遇见辟支佛托着空钵走出来,心中想到:‘这位圣者,早晨见他入城,现在又空手而归。如果他与我一道回家,我就分出自已的那份食物供养他。’动了这个念头后,就转身离去。这时辟支佛随即知道了他的心意,便跟着他来到他家门前。
【古文】
阿泪吒见之。心用欢喜。即为敷床。请令入坐。索其自分稗子[稗子:bài zǐ 指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像稻,叶鞘无毛。实如黍米,可食,或作饲料。杂生稻田中,有害稻子生长。亦指这种植物的果实。]之糜[糜:mí 指粥。]。躬手自持施辟支佛。时辟支佛语阿泪吒言。汝亦饥渴。当共分啖。阿泪吒白言。我曹世俗。食无时节。尊日一食。但愿为受。
【白话】
阿泪吒见后,十分欢喜,立即为辟支佛铺设坐位,请他进来入座,要来自已那一份稗子稀饭,亲自端来供养辟支佛。这时辟支佛对阿泪吒说:‘你也又饥又渴,我们还是分着吃吧。’阿泪吒说:‘我们世俗人吃饭没有固定时间,尊者日中一食,唯愿您能接受。’
【古文】
即受食讫。感其至心。遭斯岁俭。父子不救。能割食分。以用见施。当为现变。令其欢喜。即飞虚空。身出水火。广现神足。还住其前。语阿泪吒言。欲求何愿。恣随汝意。
【白话】
辟支佛吃过后,被阿泪吒的一番诚心所感动:‘遇上这样的荒年,父子都不能互相接济,他却能割舍自己的活命食品供养我,我应当显现神变,令他欢喜。’辟支佛随即飞到虚空,身出水火,广现神通变化,之后又来到阿泪吒前,对他说道:‘你有什么愿望,我都将满足你。’
【古文】
见变欢喜踊跃。即前至心。自立誓言。一切众生。多种求财。我愿世世。莫有所乏。情有所欲。应意而至。又愿将来。得遇上士[上士:一般为菩萨的异称。又作大士;上根之人亦称上士。]。功德胜汝百千万倍。令我于彼得漏尽。证神足变化与汝不异。求愿已讫。倍复欢喜。时辟支佛还归所止。
【白话】
阿泪吒见他显现神变,欢喜踊跃,立即上前至心许愿说:‘一切众生想尽办法求取财物,愿我生生世世资财无有匮乏,凡有所求都能心想事成。又愿将来能遇上功德超胜你百千万倍的大士,使我在那时能断除一切烦恼,神通变化与你没有差别。’发完愿,阿泪吒更加欢喜。辟支佛又回到自己的住所。
【古文】
时阿泪吒。即还入泽取薪。到见一兔。意欲捕取。走逐转近。以镰遥掷。即时堕地。适欲前取。化为死人上其背上。急抱其头。尽力推却。不能令却。心怀恐怖。慞惶苦恼。意欲入城。共妇解却。复恐人见。令不听入。
【白话】
阿泪吒后来又去野外打柴,看到一只兔子,想要捉住它,渐渐走近,便把镰刀抛过去,兔子随即倒毙在地。阿泪吒正想上前拾取,兔子突然变成死人趴在他的背上。阿泪吒急忙抱住死人的头,竭尽全力想把它甩掉,但怎么都弄不下来,阿泪吒心中恐怖,既慌张又苦恼,想回城让妻子帮忙合力弄下来,但又担心别人看见了不让他进城。
【古文】
留待日暮。以衣用覆。担负入城往趣其舍。已到舍内。自然堕地。变成一聚阎浮檀金[阎浮檀金:胜金。此金色泽赤黄带有紫焰气,为金中之最高贵者。]。光明晃昱。并照比舍。展转谈之。上彻于王。王即遣人。往看审实。使人到睹。见是死人。寻还白王。是死人耳。
【白话】
等到黄昏,便用衣服盖住背上的死尸,背着它进城回家。回到家里,死尸自然落在地上,变成一堆阎浮檀金,光明闪亮,照亮邻舍。众人辗转相告,此事也传到国王那里。国王立即派人前去核实。使者到后察看,只见到一具死尸,随即回禀国王说:不过是一具死尸。
【古文】
王问余人。犹言是金。甚怪所以。重遣人看。如是七返。来言不定。王即自往。亲住看之。见是死人。形渐欲臭。即问阿泪吒。汝见是何。答言。看实是金。
【白话】
国王又问其他人,回答仍说是金子。国王甚感奇怪,再次派人察看,这样往返了七次,说法不一。国王随即亲自前往,只见是一具将要腐臭的死尸,国王就问阿泪吒:‘你看到的是什么?’回答说:“看到的确实是金子。”
【古文】
即取少许。用奉于王。王见金色。敬之未有。问其所由。何缘得此。于时阿泪吒。具以本末向王而说。必当由施辟支佛故。王闻其语。叹言善哉。汝得快利。值此上人。即更赐与。拜为大臣。如是诸尊。
【白话】
阿泪托便取了少许,进献给国王,国王才见是金子。国王对他另眼相看,不同以往,就问阿泪吒这是从何而来。于是阿泪吒就把事情的由来原原本本禀报国王,说:‘肯定是因为供养辟支佛的缘故。’国王听后感叹道:‘善哉!你得到殊胜利益,遇到了这样的圣人。’随即又把阿泪吒封为大臣,使他享有种种的尊荣。
【古文】
彼阿泪吒者。即我身是。我于彼世。以少稗糜施辟支佛。因自求愿。缘是以来。九十一劫。生天人中。无所乏少。三事挺特。端正受称。情有所欲。应意而至。乃至今身。
【白话】
当时的阿泪吒就是现在的我,我在那一世以少许稗子稀饭供养辟支佛,以此许下心愿。从那时起,九十一劫中都转生在天上和人间,没有任何短缺,三事超群:长相庄严;具有美名;心有所想称心而至。直到现在还是如此。
【古文】
在家之时。我常优游。不喜世务。兄摩诃男。常有怨辞。我母语言。我儿福德。摩诃男言。我独劳虑。家理田业。优闲卧食。云何非德。其母欲试。遣我至田。监临种作。全不送食。我怪食迟。遣人往索。母遣人语我云无所有。我还白母。唯愿与我。送无所有。
【白话】
在家之时我经常游手好闲,不喜欢世间事务,兄长摩诃男对我颇有怨言。但我母亲却说:‘我孩儿有福德。’摩诃男说:‘我独自辛苦劳碌,操持家务,下地种田,他却终日优闲地躺着吃闲饭,怎么能有福德!’母亲想试验一下,便派我到田里监管农活,却不送食物过来。我奇怪食物迟迟不来,即派人去要。母亲派人对我说:‘无所有。’我再传话给母亲:‘请把无所有送来。’
【古文】
于时其母。闻儿是语。即取宝案。严具器物。以襆[襆:fú 指用布单或巾帕包裹。]覆上。送以与我。令摩诃男逐而看之。已到我前。发去其襆。百味饮食。案器悉满。如是余时。在前应意。若令满得四天下宝。劫尽之时。理当消灭。复不得久。如是我以少糜施辟支佛。九十一劫。福利未灭。复缘斯德。见佛度苦。以是之故。故知请一净戒比丘。于舍供养得利多彼四天下宝。
【白话】
母亲听后,于是就取来宝案和一些餐具器皿用布盖上送给我,还让摩诃男跟着来看,到我面前时我解开布盖,只见百种美味饮食充满食器。就这样其他时间我也心想事成。纵然一个人拥有四天下的宝物,劫尽时也会变得一无所有,无法长久。但我只是供养了辟支佛少许稀饭,在九十一劫中所得的福利却从未消失。又因这份功德,使我见佛得度,解脱轮回苦海。因此之故,可知请一位净戒比丘到家中供养,所得利益远多于拥有四天下的珍宝。”
【古文】
时阿那律。说是语已。于时世尊。从外来入。闻阿那律说过去事。告诸比丘。汝等比丘。说过去事。我复次说未来事。将来之世。此阎浮提。土地方正。平坦广博。无有山川。地生软草。犹如天衣。尔时人民寿八万四千岁。身长八丈。端正殊妙。人性仁和。具修十善。
【白话】
阿那律说完这番话,这时世尊正好从外边进来,听到阿那律讲述过去的身世,就对比丘们说:“你们讲了过去的事,我接着再来讲未来的事。将来的时候,此阎浮提的土地方方正正,平坦广大,无有山川,地上生长着柔软的青草,犹如天人的衣服。这时人民的寿命是八万四千岁,身高八丈,端正殊妙,性情仁厚温和,人人都修持十种善法。
【古文】
彼时当有转轮圣王。名曰胜伽(此言贝也)。彼时当有婆罗门家生一男儿。字曰弥勒。身紫金色。三十二相。众好毕满。光明殊赫。出家学道。成最正觉。广为众生。转尊法-轮。其第一大会。度九十六亿众生之类。第二大会。度九十四亿。第三大会。度九十二亿。
【白话】
那时将会有一位转轮圣王,名叫胜伽(汉语:贝也),当时有一户婆罗门家生了一个男孩,名叫弥勒,身色紫金,有三十二相,诸随好圆满,光明晃耀。他出家学道,觉悟成佛,广为众生转妙法-轮。第一次说法大会度化九十六亿众生;第二次说法大会度化九十四亿;第三次说法大会度化九十二亿。
【古文】
如是比丘。三会说法。得蒙度者。悉我遗法种福众生。或三宝中兴供养者。出家在家持斋戒者。烧香燃灯礼拜之者。皆得在彼三会之中。三会度我遗残众生。然后乃化同缘之徒。于时弥勒。闻佛此语。从座而起。长跪白佛言。愿作彼弥勒世尊。佛告之曰。如汝所言。汝当生彼为弥勒如来。如上教化悉是汝也。
【白话】
像这样在三会中所度化的,都是在我遗法中种福的众生:有的供养佛法僧三宝;有的出家;有的在家守持斋戒;或有烧香燃灯礼拜三宝,都得以聚集在此三会中。三会度脱了在我遗法中种福的众生,然后才度化与弥勒有缘的徒众。”弥勒听了佛这番话,从座而起,长跪对佛说:“我愿意成为那时的弥勒世尊。”佛告诉他说:“如你所言,你将成为那时的弥勒如来,以上所讲教化众生者指的就是你。”
【古文】
于时会中。有一比丘名阿侍多。长跪白佛。我愿作彼转轮之王。佛告之曰。汝但长夜贪乐生死。不规出耶。于时在会一切大众。见佛世尊授弥勒决当来成佛。犹字弥勒。各皆有疑。欲知本末。尊者阿难。即起白佛。弥勒成佛。复字弥勒。不审从何造起名字。
【白话】
这时有一位比丘,名叫阿侍多,长跪对佛说:“我愿意成为那位转轮王。”佛告诉他说:“你为什么只是贪恋生死,不求解脱呢?”此时与会一切大众见到世尊授记弥勒未来成佛,仍然名叫弥勒,个个都有些疑惑,想知道其中的因缘。尊者阿难,随即从座而起对佛说道:“弥勒将来成佛,还是叫弥勒,不知因为什么原因起的这个名字?”
【古文】
佛告阿难。谛听着意。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国王名昙摩留支。领阎浮提。八万四千国。六万山川。八十亿聚落。二万夫人婇女。一万大臣。有一小国丰乐。是中国王名波塞奇。时弗沙佛。初出于世。在此国中化导众生。
【白话】
佛告诉阿难:“啼听,记在心中。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以前,此阎浮提有一位大国王名叫昙摩留支,统治阎浮提八万四千小国、六万山川、八十亿村落,有二万夫人宫女,一万名大臣。有一个小国繁华安乐,国王名叫波塞奇。当时弗沙佛刚出现在世间,正在这个国家中教化众生。
【古文】
时波塞奇王。与诸群臣。专供养佛及于众僧。不暇得往朝觐大王。贡献音信。亦悉断替。于时大王。怪其间绝。即遣使者。往责所以。使者到已。宣王言令。比年已来。人信俱断。汝为人臣。何以违常。将有异心。欲怀逆耶。
【白话】
波塞奇王与群臣专心供养弗沙佛和僧众,无暇前去朝见昙摩留支大王,进贡和音信都中断了。大王对波塞奇音信断绝感到奇怪,便派使者前去责问波塞奇。使者到后,宣读大王的旨意:‘这些年以来,你们既无使者又无书信,作为臣子,怎么能这样违背常理?难道是有异心,要图谋叛逆吗?’
【古文】
时波塞奇。得大王教。自知违替。靡知所如。即往见佛。白如是事。佛告王言。汝勿忧虑。但还遣使。以诚告言。佛在我国。朝夕承事。是以不暇往觐大王。国内财物。供佛及僧。无有遗余可以献贡。波塞奇王。得佛教已。即还报使。如佛所语。
【白话】
这时波塞奇受到大王斥责,自知不是,不知如何应付,便前去拜见弗沙佛,向佛禀告此事。佛告诉国王:‘你不必担忧,只要回去把真相告诉使者:弗沙佛正在我国,我们早晚都在承事佛陀,所以无暇前来朝见大王。国内的财物都用来供奉佛和僧众,实在没有多余的可以进贡。’波塞奇王得到佛的教敕后,随即将佛所教的话答复使者。
【古文】
使到见王。具道其意。大王闻之。甚怀盛怒。即合诸臣。共详此事。诸臣皆言。彼王慠慢。横引道理。宜合兵众往攻伐之。王即然之。合兵躬往。前军近到。彼王乃知。心怀怖惧。急往白佛。
【白话】
使者回去复命,将此事详细告之昙摩留支大王,大王听后大为震怒,立即召集群臣共商此事。大臣们都说:‘这国王太傲慢,强辞夺理,应集合军队前去讨伐他。’国王当即同意,集合兵将亲自前往。前军逼近波塞奇的国家时,波塞奇王才知道了军情,心中恐惧,慌忙前去求教弗沙佛。
【古文】
佛告王言。莫用忧虑。但自往见。宣说前语。波塞奇王。即与群臣。往到界上。见于大王。礼问毕讫。住在一面。大王责问。汝何所恃。违慢失常。不来朝觐。波塞奇言。佛世难值。甚难得睹。顷来在国。化导民物。朝夕侍奉故使违替。
【白话】
佛告诉国王:‘不用担心,你只管亲自去见大王,对他宣说前面那番话。’波塞奇王随即与群臣来到国界,见到大王,施礼问讯后站在一旁,昙摩留支大王责问道:‘你有何所恃违反常法,傲慢自大,不来朝见?’波塞奇说:‘佛陀出世,难以值遇,很难得见佛陀尊颜,近来佛陀来到我国,教化众生,我早晚承侍,因此失礼。’
【古文】
于时大王。复更重责。正使令尔。何以断献。波塞奇言。佛有徒众。名曰众僧。戒德清净。世良福田。合国所有。常用供养。无有盈长可以为贡。昙摩留支闻此语已。告言且住。须我见佛。见佛来还。乃问汝罪。即与群臣往至佛所。
【白话】
大王又严厉地责问:‘即便如此,又为什么中断进贡?’波塞奇说:‘佛有徒众,称之为僧众,戒德清净,实为世上殊胜福田,因此举国所有财物都用来供养,所以没有剩余财物可以进贡。’昙摩留支听了这番解释后说道:‘军队暂且停止行动,等我去见过弗沙佛,回来后再向你问罪。’随即与群臣前往佛的住地。
【古文】
是时如来。大众围绕。各悉静然。端坐入定。有一比丘。入慈三昧。放金光明。如大火聚。昙摩留支。遥见世尊。光明显赫。明曜踰日。大众围绕。如星中月。为佛作礼。问讯如法。见此比丘。光明特显。即白世尊。此一比丘入何等定。光曜乃尔。
【白话】
这时佛为大众所围绕,众人都安静地端坐入定。有一位比丘入了慈心三昧,身体放射出金色光明,如大火聚。昙摩留支远远看见世尊光明显赫、超胜日光,为大众所围绕,如众星捧月。昙摩留支向佛行礼,如法问讯,因见到这位比丘光明显赫,便问世尊:‘这位比丘入了什么定,竟如此光明显耀?’
【古文】
佛告大王。此比丘者。入慈等定。王闻是语。倍增钦仰。言此慈定。巍巍乃尔。我会当习此慈三昧。作是愿已。志慕慈定。意甚柔濡。更无害心。即时请佛及比丘僧。唯愿回神。往到大国。佛即许可。克日当往。
【白话】
佛告知大王:‘此比丘入于慈心三昧。’昙摩留支王听后,愈发钦佩敬仰,说:‘这慈心定,如此的功德巍巍,我一定要修习这样的慈心三昧。’发完誓愿,一心向往慈心定,性情变得非常柔和,再也没有了害心,他立刻邀请佛陀和僧众:‘恳请屈驾到我的大国去。’佛当即答应,约定了日期前往。
【古文】
波塞奇王。闻佛欲往至大王国。甚怀恋恨。愁悸[悸:jì 指惊惧。]无憀[无憀:wú liáo 指无所依赖。]。心自念言。若当令我是大王者。如来则当常住我国。由我小故。不得自在。念是事已。即问佛言。诸王之中何者最大。佛告之曰。转轮王大。波塞奇王因自作愿。我由来供养佛及众僧。持此功德。誓愿将来世世。常作转轮之王。
【白话】
波塞奇王听说佛要前往大王的国家,极其依恋遗憾、惆怅,惘然若失。他心中想:‘如果我是大王,佛就会常住在我国,可由于我是小王,没有自在权。’想到这这里,便问弗沙佛:‘所有国王中哪一个最大?’佛告诉他:‘转轮王最大。’波塞奇王因此立誓:‘我以前供养佛陀僧众,以此功德,愿我生生世世常作转轮王。’
【古文】
如是阿难。尔时大王昙摩留支者。今弥勒是。始于彼世。发此慈心。自此以来。常字弥勒。彼波塞奇王。今祇陀是。乃于彼中。常作转轮王。自是以来。世世恒作。乃至今日。功德不尽。是以今日。复求索作。
【白话】
如是阿难,那时的大王昙摩留支就是现在的弥勒,从那世开始发起慈心。从那以后他一直叫弥勒。那位波塞奇王,就是现在的祇陀,他从那一世开始就世世作转轮王,直到现在功德不尽,所以他现在还请求作转轮王。”
【古文】
时穿珠师。闻说是已。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其余会者。闻佛所说。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有发无上正真道意者。有得迁住不退地者。各皆敬戴。欢喜奉行。
【白话】
这时穿珠师听到这些话后,随即发起无上正真道心。其他与会大众闻佛所说,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的;有发无上正真道心的;有证得不退转地的。各皆敬戴,欢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