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一(末)
3个月前 作者: 慧沼
淄洲大云寺苾刍惠沼述
论今造此论下有三段文。西明云。如次安惠.难陀.护法。本疏有等。要集云。二不同者所承有异。然彼有说皆有等言。意或不违 今谓。西明若云唯安惠等如次配者定是不当。十师俱释本颂。岂余七师不明本师造论意耶。本疏主是糅论文人。故定说是。既不言唯不违本疏。等言定是。何须言或。
言有迷谬者。疏有二解。初约人。后约法。人即据能迷说。起痴.邪见摄属于人。约法者据无明不解名迷。邪见不正解名谬。据惑分二。然总是法。俱约能迷说。
西明云。问二空即是我法二无。如何说无为迷悟依。解云谁言说无为迷悟境。此说二空所显理性是迷悟境 此未必尔。何者于空执有何非迷境。达此空无可非悟境。若非为境。违下第八云愚夫执有圣者达无。亦得说为凡圣智境。又下第十云。余虽亦得作迷悟依。而非根本故此不说。非谓全非。今解。此据根本迷悟之境故说真如。由要证真方了俗故。加行缘空不断惑故。故说若证二空彼障随断。据实二空及二空性俱迷悟境。
问若证二空彼障随断。本疏中解通约余师。此初段文不唯安惠。故总相说。若据安惠枢要中有三解。第三云所知障中种.习为重。现行名轻。由二障种.习余现行得生。若断种.习现行永灭 要集云。执.障有现.种。如何习.种说名为执。现名余障。稍乖此文 此意执.障俱有种.现。不应执种.习独得执名。现行不名执但名余障 今谓无过。不说现行不名为执。但是种.习重执之余名为余障。以其现行轻而易伏有不行时。若论种子不妨现在。若断种子现行必无。故现行轻名为余障。故由有种二障具生文极相符。何处乖反。
西明释云。安惠烦恼执狭障宽。所知障体即与法执体无宽狭。今约别烦恼说故不相违 要集云。顺文义者有释为正。此意以烦恼障别头贪等我执断时彼亦随断故。云彼障随断故顺文义 今谓不尔。前云由我法执二障具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若但烦恼。何须云二障具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即应云若证生空彼障随断。又所知障障.执相似。何须言二重。一障有重故 今又助释。安惠有障非执者。如佛地论障所得果亦名为障。即所知障所起三业。并所得果。及见.相分。虽此所执亦名随断。如于遍计说断之义。
又二障体。佛地论云。烦恼障体。一根本烦恼及随烦恼。二所发业。三所得果 若此论下一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随烦恼以为体性 西明云。如此二论障体不同者。护法就正障说根本.等流以为障体。亲光通据障及眷属故障.业.果为障体性 若准此释亦未尽理。护法初出障体且据胜说。非不取业及果。以不说唯故。又下明十障中说</a>断恶趣杂染愚。云应知愚品总说为愚。明知障品亦说为障。又此据自性断故。但说根本及随烦恼。佛地论等据三断故。若所发业并所得果。故不相违。若根本.随惑名自性断。若所发业名相应断。据不善业作如是说。若其善业亦缘缚断。若所得果名离缚断。由自性.相应断显有余涅槃。由缘缚断.及不生故显无余涅槃。
问言彼障随断者。要待执除。彼非执障随彼说断可不如是。若不如是便违论文。若说言尔即有二难。一问如二乘渐断修道九品惑时。前八品道断迷事惑。第九品道断迷理惑。准此即是非执先除。是执后遣。如何可言由我法生彼障随断等。我执断时惑方遣。可说末障依执生。执未断时惑已除。此应不由于执起 第二问大乘菩萨第四地中方断身.边。至第五地方断害伴。若害伴四地断。诸障随执生。害伴五地除。如何随执断 答云。若证二空彼障随断者。据依见道及究竟说。彼非见道等故不相违。
证真解脱者。声闻.菩萨各别简之。且简声闻者。具足三事乃名大般。今二乘人不能证彼真如理体。但能悟此真理体上离烦恼障染覆义边名证解脱。以二乘人不能证悟法空真理。但能悟得生空一分。虽得生空又不知亲证。但名解脱非真解脱。
简菩萨者。十地菩萨虽能具证二空真理。变易生死犹未离故是真非解脱 又二乘得无余之时身智永无故是解脱而非真。
菩萨证二理烦恼未尽是真非解脱 如来双异故真解脱。
得大菩提者。二乘生空智是菩提非大。凡夫有漏智等虽通缘一切法。行相虽宽大非菩提。非正觉故。佛具二故名大菩提。
问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体俱是择灭。起金刚心断烦恼时即证二理。何故乃言身智无时方显无余涅槃耶 又问无余涅槃是所证理。今言</a>二乘证得涅槃必须能证。身智既亡说谁证得 答初问云。据实此二涅槃。金刚心后解脱道时即已证得。然无余显要身智无。非是已前曾未证得 答第二问。谈实得灭身知不无。可言二乘得无余灭。由身.智在无余不显不言彼得。身.智无时无余方显。虽无身.智今于果谈因。从因谈说故不相违 问菩萨得无住处涅槃已不 答得。何以得知。摄论智殊胜中云。菩萨远离如是处所。般若.大悲皆具足故。能正安住无住涅槃 又辨菩萨.声闻智差别中云。谓无住涅槃为所住故 若尔亦云菩萨四毕竟差别者。谓住无余依涅槃界无断灭故 答此非成难。下论释中又若诸菩萨得成佛时所证法身。穷生死际无断尽故。无住处中真云菩萨住。不言成佛故。又杂集论.及大庄严第九解大悲云。是故得不住涅槃亦不住生死。
西明云。本业经说。金刚三昧名为等觉。此意既云等觉与如来等。如何得云佛果智胜解深密经</a>第五说。由解脱身故。彼二乘与诸如来平等平等。由法身故说有差别 准此等文二皆非胜。如何总言二胜果耶。解云解脱实无差别。同断烦恼所证得。而说胜者从能证智故不相违 此解不然。若从能证智者应名菩提。菩提断俱名菩提。又此意说真解脱者。简二乘人所得择灭。不得障尽所显真如真实涅槃。故涅槃经云。声闻之人有苦有谛而无真实。胜鬘经云。言得涅槃者去涅槃界近 明知不得真实涅槃。今者说此真实涅槃名为解脱。故名胜果。又复解脱二乘。得或障解脱未断习气。故非胜果。大乘断习并所知障。故名胜果。故入大乘论</a>云。如来解脱胜于二乘。断习气故 法华经云。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解深密云解脱等者。据断烦恼假解脱说。故不相违。然次论文别断障得者。据胜显说。前且总说。亦约离所知障故解脱胜 西明云。三藏解。等觉者。无间.解脱同断一障。故言等觉。非谓解齐名之为等 今又助解。约所证理后更无障障所证理。故见分明。不同此前犹有微障见不了了不云等觉。此云等觉但约根本。非据后得。今此菩提意说。后得一切种智不同前故。名为胜果。
西明云。至千二百年清辨菩萨。依诸般若及龙树</a>宗。造般若灯论.掌珍论等。破无著等有相大乘。当时护法依深密等成立有宗破彼空义 今谓不尔。清辨三性总说为无。可得云空。护法三性非皆说有。何名有教。又若名有与初何殊。由此应说护法依彼瑜伽等论成非空有。依圆有故非空。遍计无故非有。如中边颂等 西明仁王般若经疏中云。破瑜伽师全立有故。护法释广百论</a>中明不空有。广如彼辨 亦不应尔。岂可护法解过弥勒破瑜伽师。但彼论中云破瑜伽师者。破余后人学瑜伽者。一向执有乖瑜伽故。名破瑜伽师。非破弥勒菩萨所说瑜伽。如理门论云破古因明师者破古余师。非破弥勒.无著等师 又假叙清辨立识空量云。内识非有。宗。能所取中随一摄故。因。犹如外境 又量云。真性有为空等如掌珍论。此如后辨 今谓。前量若以缘生内识为有法。因即有他随一不成过。护法不许内缘生识能取外境故。若立实能取识。即有相符极成之过。故第二云若执唯识是实有者。亦是法执。既云执实有亦是法执。明无实能取识。今以能.所取因。立同外境无故是相符。既有此过。不得与论主作比量相违过。
论。或执诸识用别体。同西明云。有说八识为一。有说但执六识为一不说七.八。虽有二解取此为正。所以者何。世亲</a>释云。唯除别有第八。故彼论云。非离意识别有余识。唯除别有阿赖耶识。故知别有第八自体。虽无正文。准理第七离意别有 要集三解。第三同此。亦判为正 今谓不尔。若无唯言可如所会。既说唯除别有第八。更许离六别有第七。乖论唯言 要集又会。如深密经文唯显说第八与六。意中合说第六.七故。彼意唯信有第八识。本未信有第七末那。故世亲述彼唯除第八不除第七 若尔那知世亲不依楞伽所说第八与七如水起浪。执七为一。唯除第八。又复无性但言此中无别余识。那知不依一类诸师。依楞伽经如水起浪。八识体一 此论但云诸识体同。诸言无简 又无著摄论云。有一类师说一意识。彼彼依转得彼彼名。如意思业名身.语业 依彼论文即云说一意识。明不许多 又云如意思业。只说意思分为三业。非别二思。若许余识。喻不相似。不名一意。是故无性但总说言无别余识。世亲摄论唯除第八。更别师义。如古因明师立能所成。多少各别非皆相似故。古一意师亦应如是。非可违论说六为一将作正叙。
或执离心无别心所。本疏云。经部师云。唯三心所。又云。受.想.行信.思等心所 要集云。如何得知立三.四等 见不引文即云如何得知。如彼西明所引。何知本疏不见彼文。恐烦不引。徒设征责。
疏言依大般若八啭声中释世间云是世间出故名世间者。以五蕴体即是世间。非是五蕴别从世间而出。以五蕴体是世间故。五蕴自现之时名世间出。如世说言圣人出故。准八啭声即体声也 造世间故者。以从蕴上起诸烦恼。烦恼生业造作当果名造世间。即业声也。由世间者。以烦恼等是五蕴具。能造五蕴蕴从彼具故名由世间。即具声也 为世间者。以为蕴体堕在世间故名世间。即为声也 因世间故者。过去惑业体是世间。从彼招感因于彼故名因世间。即从声也 属世间故者。系属世间故。即属声也 依世间者。以刹那生灭后依于前而得起故名依世间。一切诸法皆七转声之所目故。第八呼声以召彼故。更无别义故略不说。
又难有五。一为不了义得显了故。如言此文有何义耶。二语相违故。如言何故世尊先说与今说异。三由道理相违故。如有显示四种道理相违之义。四不决定故。于一种义于彼彼处种种异门说故。五者究竟非现见故。如言内我有何体性。而言常恒无有变易如是正住等。今此设难即第二三。
由假说我法。此之颂文科判。如疏及枢要说。释此颂文虽有十师大类分三。谓安惠菩萨就依他中唯立一分。难陀.亲胜等立于二分。陈那等师立于三分。护法准下虽立四分。然随于古释依三分 且安惠云。相.见无体。能所取故。故经云。有为无为名为有。我及我所说为无。此说有为及以无为二种为有更无余法。佛能证知离虚妄故。以自证分缘真如时。更无见.相分。无能.所取故。缘自证时为后得智。无二取故亦无见.相。犹此相.见既是虚妄。即遍计收。依他之中唯自证分。既有二分皆是妄心。故三性心皆许有执。除佛已外并皆有执。何以得知。准多经论。第五地中断于下乘般涅槃障。求涅槃者既是善心。若其无执何须说断。八地已上除加行心。加行心善。既说言除。故知有执 又复世亲造缘起论许三性心并无明俱。故并有执 问既除佛外皆悉有执。十地无漏心有执不 答有二解。一云有执。二十唯识云。他心智云何。知境不如实。如知自心智。不知如佛境。既云不知如佛境。明无漏心亦是有执 问既许无漏复名为善。何有无明 答简余重故。如有漏乐受亦名为苦。行苦摄故。如有漏善亦名不善。胜义不善故。故名为善及无漏者。亦简重故 二云虽通三性无漏心无。故下第八云八识心.心所有漏所摄皆有执故。既简无漏心故不说有 问岂无二分耶 答准下第九解真见道。叙异说中不立二分即安惠等。故无漏心不许有执。然二十唯识云不知如佛境者据有漏说。或非明了不得如佛。相传二解 准此唯佛不有二分。故知我法不依佛说。无二分故。证不可言故。执习断尽故。施设我法唯在于余 除佛已外于计所执总无之上。别执为我及以实法。世尊除此虚妄执故。于总无上假施设为圣教我法。故经颂云如愚所分别。颂证余妄执。为对遗愚夫所执实我法。颂证佛说意。世尊离执故。无相.见分故。故不依佛施设我法 若尔何故名如来等 答为对遣余执实如来故施假号。如对法论说我之义 问佛无相.见谁能说耶 答准此应同无性等释闻者识上聚集显现佛实不说 然安惠释。假我假法。世间愚夫。于自证分上妄生相.见。相.见本无。不了此空执有我法。我法别无 或执相.见别二。以为若我若法。故名别无 相.见总无为别我法作所依止。以此我法依相.见故。名别无依总无。而假立为世间我法。以无依无假立圣教所说我法。虽迷.悟异俱依于无 又此安惠以外似内以无似有。相.见体无似内心执有故。法准同。圣教我法以有似无 若护法释具如疏辨。然疏判云。此上二解。第一解云。我.法二假乃属于说。唯假言说以为我法。彼体都非者 此意释云。世间我法说所执相以为我法。我法本无唯只言说圣教虽说所缘见.相蕴等诸法以为我法。蕴等实非若我若法。但唯有言故云乃属于说 第二解云。以所说为若我若法者。此意解云。所执外我法无。世说我法者。随自情执我法之解说为我法。无彼所执我法可说。以我法无依内情故。以无依有假。故但说情。圣教所设依识等上有我法义。义依于体。即义是别。识体是总。以别依总。故说别义以为我法名义依体。此既说义以为我法。故不在言。有彼体义为所说故 又护法释。以内似外以有似无。向外似故。相.见是有似外我法我法是无。此意圣教所说相.见而体虽有。愚夫所执实相.见无。以执实有能缘所缘为见.相故。今护法意相.见缘生假名相.见分。从彼愚夫所执二分故。云以有似无。
论。及了别境识。要集叙。有说下一识字通三能变。有云。前云彼依识所变。三变通名。此云识者。唯属第三了别能变。以心.意.识名体别故(要集但叙而不决断)。今谓。释非。所以者何前标我法依识所变。次辨能变识体一多本欲释前。不拟别解心.意.识号。故下释云此三皆名能变识故。又心.意.识了名之通故。随增立名。余处说别。此处据通识之名体不得云别。
法谓轨持。本疏释云。轨为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此意能有屈曲轨范表彰差别生物解者随增名轨。不为屈曲表彰但直生解即名为持。持自性故。缘无为等生解之时通得名法。不是定说无及真如不能生解故名为持。今于总一法名分为轨持。不尔轨持二言何别。又以轨持疏有四对。不是如次配前轨持。但随所应为其四对。准义配取。并枢要中圣教世间对 枢要解云。此中皆依增上义说。前四解通世间圣教。第五别配 若解此释。西明引立无亦名轨。如因明论立我为无。亦得名轨。徒设劬劳 有解不得本疏主意救此义。云以我体无为疏所缘缘以无体故不能生解。亲缘有体生解名轨。亦是徒施 有云。复引瑜伽论轨通有法.无法.有为.无为.若有.若无俱名论轨。亦应自息 要集复云。有说四对辨持.轨异。无为.无法唯持非轨。义即难寻。复引楞伽真智缘如。乃至云后得智缘远从本质生解名论轨亦无有失者 此不异前何烦广说 又引瑜伽五十二云。由二种缘诸识得生。乃至意.法。答由能轨持诸五识身所不行义故。佛世尊假说名法。五识不行通为.无为既欲证无及如名轨复引通语如无轨言。不解本释徒为证据。应寻前解。经论无违。
释我谓有情命者等具如枢要。十种生中。一生云何。谓胎.卵二生初托生时(谓初入胎)。等生云何(谓住胎卵内)趣生。谓从彼出(谓出胎卵)。
枢要我差别有十七。今又加之。大庄严论第十一云。见者.闻者.觉者.识者.食者.知者.说者.作者。此虽说八。见者.知者.作者与前说同。闻.觉.识.食.说者五别。前十七上更加此五有二十二。虽未见文准大般若等。既有使作.使受者等。加使闻者等成二十七。理亦不违。
圣教中我有凡圣别。且圣教中施设凡我。即三界.四生.四姓.四有等是 施设圣者我差别者。且辨声闻广有二十七贤圣。集总颂曰。信.见.身.惠.俱。向.果各有四。七返.家.并种。中.生.有.无上。退.思.护.住法。堪达.并不动 二十七贤圣(若方便有二。谓随信行.随法行。若果差别有二十七)。一信解(此是随信行人修行至果位。即钝根之人)。二见至(此是随法行人至果住亦是利根之人)。三身证(此是不还得灭定者)。四惠解脱(罗汉未得灭定者。唯断烦恼障未离定障故。通利.钝二人)。五俱解脱(得灭定罗汉定惠二障俱解脱故。亦通利.钝二人)。四向四果者(此八俱通利.钝二人)。此八前五为十三 十四七返有。谓初果极多七生人.天。然后得无学果。或亦不定 十五家家者。即预流果进断修道三四品惑入一来向而经生者。或天上家至人中家。或于人家至天上家。于欲界中天.人二趣。决定往来极二.三返。得无学果故名家家。若不经生俱名一来向不名家家 十六一种子者。唯有一生之业名一种子。亦名一间。即一来果进断欲界修所断惑。至七.八品入不还向而经生者。或人或天唯受一生即般涅槃故。唯有一隙容此一生名为一间。若不经生但名不还向不名一种子 十七中般者。于欲界身得那含果。命终后生色界中有得般涅槃故名中般。以生结已尽起结未亡。以生结尽故不受生有。以起结未亡故但受中有 生结者。能润生有之惑。此已尽故名生结已尽 起结者。能润中有之惑 云何名起以于现身起此烦恼润中有身故名起结 或令此中有起名为起结。此未尽故名起结未亡 此有三种。一上界中有才起即得圣果而般涅槃。二中有起已为往生有才起思惟圣果现起即般涅槃。三思已欲往生有。即得极果而般涅槃 十八生般者。生色界已便般涅槃故名生般 十九有行般者。生色界已数数起行。断惑得般名有行般 二十无行般者。生色界已不数起行。由串习力能断随眼得般涅槃名无行般 二十一上流般者。从初禅生乃至非想名上流般。于中有二。若乐惠上流极至色究竟。由五品熏禅生五净居得无学果而般涅槃。不生无色。若乐定上流即极至非想非非想不生五净居。上至无色得无学果而般涅槃。此二俱定性二乘 二十二退法者。钝根之中极下者遇缘即退名为退法。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若思惟若不思惟。皆必退失现法乐住。即是世间静虑乐。非退圣法 二十三思法者。恐退失现法乐住。常思惟圣道故。若不思惟即失。思即不失 二十四护法者。作意护持。恐失现法乐住。若游散.放逸不护即失。若不游散不放逸护即不失。
二十五住不动者。若游散若不游散。若持刀若不持刀。皆不退失现法乐住。亦不能转钝根成利名住不动 言持刀者。谓有圣者厌患身故。自手持刀欲自害身故。不持刀者不为此事故 二十六必胜进者。若散不散皆不退失现法乐住。必能转根至不动故名必胜进。亦名堪达。谓堪能转根至不动故 二十七不动者。既成利根若散.不散终不退失现法乐住。毕竟不为烦恼所动故名不动 问云何名身证 答言身证者。萨婆多云。以得此定六识不行。唯有色根及命。于此身边有得得此灭定故云身证 问何不依命根 答以非色非心不可还依非色非心。若大乘师不言身边有别得得。但显得灭定者得理更亲。如身根取境。从喻为名名为身证 问如有部欲.色有身根。依此得灭名身证 答无色虽实无身根不入灭定无身证。大乘既别。无色亦得证有身证。
增生损生者。欲界修道烦恼分为九品。将此九品以润七生。初上品惑以增盛故独润二生。断此品时二生便减。上中.上下此之两品共润二生。断此惑时二生永绝。通前二生减四生也。中上一品能润一生。若减损此一品五生已退。下五品在名为家家。中中.中下共招一有。若断此二下三品在名为一往来不名家家。下上一品唯感半生。断此一品即名一间。以有下中.下下惑在故。下中.下下亦增半生故名一间。初果极有无越七生。余不定者七中不说 已上据大生说。人天两报合名一生。若论中有人.天别说乃有十四。一一生中皆有中有人天各七。若兼本有二八生。此上略举未细寻文。如有误处当可正之。上依随转。大乘无文。据大乘宗未必如彼分品润生。何以故。瑜伽云全界一切烦恼皆能润生 若如彼说上上品惑能受二生。预流果人余惑谁遮不令共润。但上品润故应总润。犹断一品余惑但能润于五生。力势渐微。余者准此(当更捡文)。若大乘中或说五补特伽罗.七地.十三住.或四十二贤圣等。
法种种相谓蕴处界等。此说善巧诸论不问。依瑜伽论二七说有五善巧。加处非处.及缘起善巧。如般若心经或说为六。于此论中加缘起.谛.及无智.亦无得。即四善根中能.所取观善巧。此约三乘 或无智得但约大乘作唯识观 若瑜伽五十七说六。于前五上加根善巧 显扬十四说七善巧。于此六上加谛善巧。故彼颂云。于诸蕴.界.处。及众缘起法。处非处.根.谛。善巧事应知。若辨中边有十善巧。颂云。蕴.处.界.缘起。处.非处.根.世。谛.乘.为.无为。是名十善巧。
论。此中识言亦摄心所。本疏意云。外问我法所依内能变相岂无心所。此意难言。心能变见相。依此上立我法。心所变相.见。何不依彼立我法。今答此难。此中识言亦摄心所。何以故。定相应故。心起之时非定有所。如贪.信等心起之时随与一俱。非一切时恒贪.信并。故举心王摄于心所。不举心所摄于心王。西明云答外难。难色等依心变。摄本名唯识。心所非心变。心所非唯识。故今释言。此中识言亦摄心所 此未必然。何者乘前为难。前云如是诸相若由假说依何得成。答云彼相皆依识所转变。乘此即难。识转变见.相。依之立我法。心所变见.相。何不依彼立。此下即答。此中识言亦摄心所。文势相连 如西明释终有此难应更须通。又未释变义及以唯识。何有斯难 或可。外难。相.见识所变。依之立我法。心所非识变。应非立我法。故答。此中识言亦摄心所。定相应故 此亦不然。若前言依识立我法者。可言识摄所。言所变非变为难不齐。故本疏解正 要集云。二疏意同 读不审细 要集又云。言定相应故下释所以。谓彼心所虽非识变。而定相应亦得识名。又问云。色等心所变摄相明唯识。心所定相应。摄所辨唯识 解云非倒。色等唯一分。随彼能变说唯识。心所具三分。不随彼识名唯识。谓彼心所见等三分具足成故。受等各各自成唯识 此释不然。以具三分故名为识。心所具足三得识名者。何故但云识有八种。又违下第七不离识故释于唯识。
论。相见俱依自证起故。问相.见二分为同种生。为别种起 答有三师不同。一师云。见相同种生起名唯识。若别种起既与识殊何名唯识。此有二类。一三法同种生。谓本质.影像.及见分三。二两法同种生。谓相.见分 三法同种者。且眼识起时缘于色境熏成种子。种子有三功能。一能生本质。二生自相分。三生自见分。两法同种者。但自相.见。不生本质(谓缘过未.龟毛.旡等)。或虽有质。质本有生。不能熏故 问前三法同种生者。有二过失。一第八相例失。眼识亲缘色相.见同种生。本识亲缘色亦应同种起 答眼识自能熏相.见同种起。第八不能熏见.相各别起 问若尔眼不缘八见。八见.相别起。六既通能同。八见.相同种 答第八见.相亦同一种 若尔二诸法杂乱失。如第六识一刹那中缘十八界。质与见.相既同种生。故十八种成杂乱失 亦有三界杂乱过失 若依第二不生本质本质唯旧。亦有二失。一违教失。若前转识不熏成彼第八本识种。违阿毗达磨经云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因性。亦常为果性 二者界杂乱失。又若见分与相同种。如在下地起上天眼。既许本识缘彼二根以为相分。即欲界本识与彼二根同一种生。上界眼根与下界识同一种过 若言第八不能熏故相见别种。一前言不简。二违理失。八俱有相何有不同 第二师云。见.相别种 若尔亦有三过。一假法种生失。如缘极微极微无体。但假想惠折为极微。唯识下云非谓极微有实自体。又瑜伽五十四云。建立极微非由有体。是故极微无生无灭。若此相分别熏成种后生现行。极微有体亦有生灭。缘不相应过亦同此二违圣教失。显扬十八云。谓诸极微但假想立。自体实无 瑜伽五十四非由有体。若别种生即成有体。故违圣教 三假法能熏失。既假想惠安立极微。相分是假许能熏种。即违第二假法如无非因缘故 第三师云。见.相二分随其所应种或同.异。如缘龟毛.菟角等。相与见同种。以无自体相分复假。不别熏种。但随见力带同熏种。如缘五根有为实体。相与见分即别种生。以十八界定异因故不相杂乱 然相与质。一云同种。一云别种。虽有二义相.质种别理亦应好。以亲.疏缘种各别故 如缘第八相.质同种。即许一种生虑.非虑 亦有二身根等俱失。以相与质既同种生。何不二身根等 若六缘时相分是假。即有一种生假实失 此言假者非如瓶等。以能熏故。但无根用不发识故名之为假。由此相.质或说同.别。然于此义应设劬劳 又解若相与质同种生者。如眼等根第八所变是因缘故实有根用。若起相分因第六生。虽与本质同一种生。以第六见为缘起故。分别变摄故无实用。非无体假故无假实同一种失。
然同别种 复有种别性与见同 或复性同而系.种别 或复相分性随见质判性不定 或虽有质。相.见同生不生本质。由此不定故。三藏法师以为一颂显此差别云。性境不随心。独影唯从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释此颂文如枢要说。以义稍难故更广之 先定性境后显不随 何名性境。从实种生。有实体用。能缘之心得彼自相名为性境 如身在欲界第八所变五尘之境。以实种生复因缘变。名为性境。眼等五识及俱第六。现量缘时得境自相。即此相分亦是性境。相从质故。余法准知 如此相分有四不随。一不随能缘同善.染性。二不从能缘同一界系。三不随能缘同一种生。四不随能缘是异熟等 于中虽有与能缘心同界.同姓是境自性。不由能缘心力是此性.界地等。名性境不随心。且如五识通三性。相.质俱无记。不从于五亦通三性。余准知之。虽五识身无记性者。缘五尘境其性虽同。而相.见分各守自性。不是随彼能缘心故方成无记性。余皆准知 若独散意识缘自界五尘等。但是彼境自住自性非得自性。然性.种等亦同五缘。
释第二句。谓能缘心但独变相。无别本质第二。虽有本质。然彼相分不生本质。以彼本质是不生法等。此等相分。及第六识缘第八识相应五数所现相分。但与能缘同一种生故。名独影唯从见。如独意识缘彼空花.及无为等。皆与见分同一种起 或无为缘是第三句 或是第四 缘第八识相应五数。或第四句 缘空华等此等影像有四从见。一从见分同是善.染。二同一界。三同一种。四同异熟及非异熟。以不生本质但意识所变。此之相分由能缘心。故是此界性等。摄相从见故。名独影唯从见 问如空花相分为色为心。若是色者何得同性。若是心者本意缘色。云何变心相分缘耶 答虚妄计者。是遍计色。泛尔缘者。虽非遍计是彼类故。亦彼所收。以彼同种故同识性 又遍计名是分别义。非唯执心。不尔摄法有不尽失 如似热病坏眼等故非黄见黄。非黄见黄是第六识。非是眼识得自相故。此虽非是法执之心。亦得名为遍计起色。然所熏种随本质收 问如后得智缘诸无为自共二相。及缘凡夫所缘空华菟角等相。是何法收 答缘无为等所有相分.法同分收。以体是假。法同分宽故。不同有漏非妄缘故 或缘空花等亦是遍计所起色摄。遍计之言是分别故。二解任取 问如身在上界以上天眼缘欲界色。此色相分为何类收 答一云。虽非独影相亦从见。以彼定色不生于下。地系别故。此从于见同一界系非同一种 若尔云何缘自相境耶 答亲杖本质名得自性 若尔后得缘无为等相.见应别 答虽得自性。元不生故 二云。性境不随心。以杖自八所变之色为本质故。别成种故。性自无记不由心故。又既通果实是上界似下界故。以天眼通作用胜故。上得似下。不同缘上要引通果及定果相同彼方缘 又解所起相分而是业果。虽天眼通眼识所起非通果色。以缘欲界业果色故。但由通果心所变起是彼识缘。如业果眼所起眼识带定通果色之相分。何妨通果心带于业果色 前二解胜义难更思 问如有无漏更互相缘。及不相应相分何摄 答亦二解。一云法同分。二云遍计色。前释为正 问既色中立遍计。心等中何无 答色聚非缘虑。遍计同彼立遍计。心法唯能缘。遍计非缘故不立。不相应法可许立之。言二十四且随胜立。如诸心所随胜立故。又随其所应。亦属彼能缘心 问上地散眼耳缘下地不。若不缘下。云何上得见下。若缘于下相分何收。答散不缘下。以极远故。言上见下据通果故 又解散眼.耳识亦可缘下。如见下三灾生异想等 杖自他质二解不定。系从见分上地所收。有漏异界不随增故 有说下系。托下地相熏成下故。非漏自性故不随增。然难思之。
解第三句。谓能缘心缘所缘境。有所杖质而不得自性。此之相分判性不定。或从能缘心。或从所缘境。种亦不定。或质同种。或见同种。或复别种。名带质通情本。如第七缘第八。是摄相从见有覆性。从质无覆性 问影依于质起。从本名无覆。影依于质生。从质名异熟。答无覆是性类。影.本俱无覆。异熟据酬业。影像非异熟 问异熟据业引。影像非异熟。无覆是报体。影像非无覆 答性类是宽。本影像俱无覆。异熟性局。唯本不通影 问五识缘五境。相即不两判。七杖第八生。相不两性判 答五缘之境但境性。唯是性境不随心。七缘之境。境通虑.非虑。具二义故随两判 问因五但缘色。唯是性境。境非两判。互用通缘于六境。相分应通情.本判 答互用缘虽称境相。既通多法即随应。未互用但缘于自尘。故说五缘于性境。若独头意识缘境宽通亦第四句 有云。带质通情本中。如现相分离质离见即法同分摄 问若尔同分应通实有 答计亦无过。如名色支唯种无记。不妨第七亦在名收 又解不尔。第七在名色据现假非支。同分不相应。唯假不通实。若以现相不能缘。非心非色法同分。一切相分不能缘。种子等应法同分。彼既不尔此云何然。故不可说离见.质判。定随一故。非法同分。此释为正。故判第七相离见.质法同分收。此非正说 今又助释。言带质通情本者。如有无漏互相缘相。如第七缘八。无漏相分从见是善无漏从质即是无记。余准此知。故云带质通情本。又设有质。相与见分或随不定。为无为.漏无漏。准义思之。若依本释。漏无漏等互相缘时。即第四句。
性种等随应者。通释前三句。谓前三句中。随其所应判性.种等不可一例。有性.界随心种不随。有性.种随心界不随。有界.种随心性不随。有三俱随。有俱不随。且如第八缘天眼.耳。性随种.界俱不随 问五.六无记缘五尘境得自相时。性不随心。云何第八性随心耶 答八本余末。又五.六识体通三性。八识因位唯无记故。如因七缘八。性同不同。通情.本故。界同种不同。如斯等类思之可悉 又七缘八以相从质是无覆。不得从八是异熟。故云随应 又作四句分别。有性境不随心亦独影唯从见者。谓第六散意与五同缘。即于此时缘菟角等。及第八识心王。性境不随心。心所独影唯从见。相分是假无别种故 问如第六缘第八心所相不缘彼见。此所带相为同别耶 答从能缘心同一种起 问缘彼见相。即许与六见分别种。此缘彼相云何同种 答以相分假从能缘起。与见同种 有性境不随心亦带质通情本。谓散意识与五同缘。即于此时并缘第八等 有性境不随心亦独影唯从见及通情本。谓散意识顿缘十八界。望与五识同缘五尘。名性境不随心。缘七心界即通情本。望不相应等即唯从见 问后得缘如相是何摄 答或通情本。从质名无为。从见名有为。以许无为依识假立。或复约性随境随心。有漏缘如亦可准此。若约种辨。即唯从见 或第四句 无分别智缘真如时性境不随。质善无为。智善有为。见独成种。无相可熏。得性境故名不随心 问初禅眼等识依彼上根缘彼地色相分是何 答有两解。如前上地识缘下。一云上地系。缘彼色故 应有随增 不是随增非漏性故 起染如何 若生上者已离下染故。若在下地缘上色等。眼.耳通果亦伏染故 俱生可伏见惑如何 设纵不伏起退定故 一云随心下地系故。以能熏心是下地故 如何缘上变下相分。又应不得彼自性故 由定通引任运缘上故得自性 二俱难。解 问既在下识云何上缘 答惑由他定通力引故 问梵天来下其事云何 解云。以下界色粗不为上依。自变为上地自身依之。即上地器依下地器为增上缘 问既来下界岂不缘下。如马胜往上。许缘上故 答亦缘下 问既尔相分是何所收 答上界所摄。以欲界无通果色故。准萨婆多即欲界摄。有通果故 问下界缘彼上界身器。是何句收 答性境不随心。由彼所引起定通果色为相分。属彼本质性界及种皆不随心 问第八可尔。既许眼等亦得缘上。相属上地岂非有漏异界随增 答色相不是漏自性故。或约业力异界不增。定通等引互增不障 又解但由上引第八通果。眼等杖之所起相分自是业果。属于下界无随增失。如通力变为鱼米等。引第六识通果之色为第八质。或虽即杖他八为质。即业果色是欲界系。第四卷云香.味.触三而为段食。唯欲界系故。二解任情。道理亦难。应可思择 问下界第八缘定通色。同时心所相分是何 答随能缘心所业果。同种同下界系。不别体故 问独头散意缘过去境及于五根相分是何 答是随其所应。准前义释。
释独影唯从见中。西明云。缘极微空花等所有相分皆熏成种。问既从种起。云何极微等说之为假。解云。以不生质故说为假。据有种生相分成实 今难。若云不生本质即为假者。异熟心.心法等应假非实。以各不能熏成种故。若云彼犹缘虑等故是实非假。即不由成种生质不生名为假实。又五识异熟心缘五境相。一非缘虑。二不能熏应假非实。此既非假彼云何然。若以独相分无质碍用名为假者。即法处中自在生色。论说无碍应假非实。若许尔者。八地已上自在所变金银乳等应非实有。又复且如色等之中。若质若相有假有实而色聚摄。如无为缘相分何摄。若无为摄现有生灭。若言色法现缘无为云何名色。若云心法为难亦尔。若云同分。岂有同分从种生耶。又若极微别熏种起复有五失。三失如前一向别种说。第四不如理思失。五十四云。由五相知。名不如理思惟极微。谓于色聚中有诸极微自性而住。应知名初一不如理思。既从种生即自性而住。五违正理失。论云以假想慧于粗色相。渐次除折至不可折。假说极微。本无微质。但以假想立为极微。即熏成种有极微色。应实无我妄计遍空。相熏成种生遍空相名遍满我。许即违教。有遍满我。不许违理。俱心假想。何不成种 要集又云。杂集所说十八界种各各不同。必无意识不从二缘。缘无为影似无为故。于百法中无为所摄。他界缘.无漏缘。虽异地无系而不离色等。缘一切无法。定必有所无不离色等。故与见相必不同体。强分别心得缘无等。所现相分具四缘义故是能熏。既得自熏何用见种。故依西明不依枢要。此等过失准前应知。恐烦不述 又云。然所变相能熏不熏总有三解。初二解非。要集自断。第一解云。缘菟角等独影从见。然异熟无记劣不能熏。胜者能熏。例圆镜.成事。以观察.平等杖因八.五缘他身土及佛说缘亦得成种。第二说缘无。一向影从见。如枢要解 第三解云。有质.无质.他界.有漏.无漏.无为.无法。所现相分除劣无记。余一切法具四义者。皆是能熏。云此说胜。不违教故。理遍通故。前之二说有力不熏成过失故 今谓此判不应正理。若已相分除劣无记皆别熏种。如缘假法不相应等。既有相分能熏成种。种何法收。若不相应摄。即各有体非三分位。从种生故。若非此摄复在何收。成种义齐。非是彼法不应道理。又他界缘散非他引。相别成种是何界摄。若他界摄不应异地心熏成他界种。不应正理。若自界摄缘他根心成种何摄。若根心摄不应正理。何以故。生心应虑根起发识。若不能尔何名根心。若在余摄亦多过故。又过如前恐烦且止。
西明云。此三分二分以释变言。自有三说。一云初三分安惠等八师释。除亲胜.火辨。世亲同时唯立二分。二云三分除安惠释。变似二言是依他故。余如上说。三云二分诸师共释。唯除安惠。三分更除火辨.亲胜。三藏意存后释。此释不尔。若以后释为正。三分非安惠文。二分亦无安惠。岂许安惠不释此颂。又准本疏。二分正是难陀等文。今云二分诸师同释。唯除安惠。三分复除火辨.亲胜者。岂可难陀亦立三分。根本疏主亲承三藏翻糅论人。岂可不知妄为此断。故取本疏科判为正。余定妄传。非三藏释也。
论。如患梦等。西明释云。对经部.萨婆多。萨婆多梦境虽实。而非父母执为父母。故得成喻。要集救断此亦为正 今谓不尔。既云正理五十云。梦缘过去曾所缘法。而有梦中见菟角者。曾于异处见菟见角。今于梦中由心惛倒。谓于一处和合追忆。或大海中有此形兽。曾见闻故今梦追忆。婆沙三十七大同正理。既有父母梦见父母。何不许梦缘实父母。不得引智度论外云实有人头余实有角救。彼自破云虽实有人实有角。但人头生角者妄。又外救云世界广大。或有国人有角等。亦破云若余国人有角可尔。但梦见此国所识人有角。则不可得破 何以故。大乘许梦缘虚妄故。作此破他。非他外人许缘妄法。今萨婆多自许缘实。何得以大乘义显成彼宗亦许缘妄。破彼可尔。立彼不成。故如本疏除其有部但对经部。
论云。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至变似我法者。问六.七有分别。后识生时有我法。五.八无分别。后识生时无我法 答今约分别解。我法五.八可得无。由他染熏成。识生似我法 问执心有分别。由彼故有似我法。无执无分别。非一切时似我法 答地上菩萨独作生观。七法执行。故心起时恒有我法 问有漏位有执。漏位似我法。无漏位无执。起无似我法 答前依执说。分别熏习。后似二生。执为我法不依无漏。无漏之心虽有二现。不执我法。但随假说 问执位分别有似二生。无漏不执应无相.见 答心二缘起。故有相.见。不由于执方见.相生。
论。境依内识唯世俗识是假境依亦胜义者。有四解。一云。有无对。遍计虚妄。唯世俗有。依他是缘生。境依亦胜义。二相见对。相分是假依见起。假境依识唯俗有。见分是实能起相。是假境依胜义有。第三胜劣对。世间世俗唯世俗有。后三形前亦胜义有。第四凡圣对。凡境唯世俗。圣境亦胜义。虽有四解。此中文意但依初对 问依凡圣缘。遍计亦应名胜义谛 答许亦无过。下第八云。亦可说为凡圣智境。既为圣缘亦名胜义。但不名有今。依有无谛摄故尔。
成唯识论了义灯卷第一(终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