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刺客 · 复仇者

3个月前 作者: 易中天
    <em>从西周到春秋,是我们民族的少年时代。那时的华夏之人,青春靓丽,风流倜傥,英姿勃发,血气方刚,在广阔的舞台上演了一幕幕勾人魂魄的大戏。</em>


    <hr />


    <em>豫让把剑拔出,然后跳起来,跳起来,再跳起来,挥剑击斩襄子的衣服。他一边行刺一边哭:老天爷呀老天爷,我终于可以报答智伯了!</em>


    <hr />


    赵襄子又看了豫让一眼,然后长叹一声说:好吧,拔出你的剑来![1]


    <em>总注</em>


    <em>本卷涉及之史实,均请参看《左传》、《国语》、《战国策》和《史记》。</em>


    <em>[1]</em><em>豫让刺杀赵襄子的故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em>


    豫让就把剑拔出来了。


    这是他第二次行刺。


    为这一天,他吃尽苦头。


    豫让要杀的这个人名叫赵毋恤,是当时晋国最有权势的人之一,死后谥为襄子。周代,天子、诸侯、大夫死后,都要给一个盖棺论定的称呼,叫谥号。天子的叫某王,如周成王、周康王。诸侯的叫某公,如晋灵公、晋出公。大夫的叫某子,如赵简子、赵襄子。


    豫让行刺赵襄子时,春秋已经结束,战国尚未开始。晋国国君的大权,包括土地、人民、资源和财产,早已旁到了六个氏室手中。氏室,就是大夫的家族。天子的家族叫王室,诸侯的叫公室,大夫的叫氏室。把持晋国大权的氏室,是赵、范、中行(如杭)、知(智)、魏、韩六家。


    知氏的家君叫智伯,正如晋国国君叫晋侯。[2]


    <em>[2]</em><em>知氏的知,如智。所以“知伯”也写作“智伯”。《史记》之《赵世家》为“知伯”;《刺客列传》作“智伯”。智伯名瑶,谥号“智襄子”。</em>


    豫让是智伯的手下。


    公元前453年,智伯死了,他死在六大氏室的争权夺利中。起先,是智伯联合赵、魏、韩三家灭了范氏和中行氏。然后,是赵襄子、韩康子和魏桓子联合起来灭了智伯。赵襄子为了解恨,还把智伯的头盖骨刷上油漆做成了酒具。


    也有人说,做成了夜壶。[3]


    <em>[3]</em><em>《韩非子》和《吕氏春秋》持此说。</em>


    杀人不过头点地。襄子的快意恩仇,在豫让那里就是奇耻大辱。


    ?? xia ==-  .  -=


    豫让决心复仇。


    复仇之路坎坷曲折,艰难而漫长。


    其实,知氏兵败之后,豫让原本是逃进了山里的。但为了智伯,他又改姓更名,潜入晋阳(今山西太原),假扮成服劳役的犯人,到宫里去粉刷厕所。抹墙的抹子里暗藏着尖刀。只要赵襄子现身,就一刀刺将过去。


    可惜“天不灭赵”。正要走向厕所的襄子忽然心中一动,两道鹰隼般的目光也立即射向豫让。


    豫让束手就擒。


    而且他供认不讳,公开承认“就是要为智伯报仇”。


    卫士们围过去拔出了刀,襄子却挥手下令放人。他说,这是一个义士啊!智伯死了,并无后代。他的家臣竟然来替他报仇,难得呀!


    然而豫让并不甘心。


    当然,仍以本来面目招摇过市,肯定是不行的了,必须整容。于是,豫让拔掉了眉毛和胡子,又在身上涂满油漆,弄出中毒后的累累瘢痕。为了验证整容效果,他假扮成乞丐去要饭。走到家门口,连他妻子都认不出来,只是说:这人的声音咋那么像我丈夫呢?豫让又吞火炭把嗓子弄哑。


    如此受尽折磨,终于面目全非。


    面目全非的豫让潜伏在赵襄子的必经之路上,准备一搏。赵襄子的车辇也按照原定路线,缓缓过桥而来。但谁都没想到,拉车的马突然惊了。


    心有灵犀,赵襄子一跃而起——


    一定是豫让,别让他跑了!


    豫让再次被捕。照理说,这回他再没可能也没理由被放过。


    赵襄子该怎么办?


    豫让又该怎么办?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