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尊者教行录卷第一(并序)
3个月前 作者: 宗晓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a>编
陈隋两国师天台智者。悟法华经旋陀罗尼。嗣法性宗。以无碍辩才。剖判三世佛乘。开辟一家教观。人到于今承之。外有诸忏制法两朝敕文建寺碑刻等。门弟子章安</a>禅师。集之成书。号国清百录。特蒙仁宗皇帝赐入大藏。同佛典诰流行。至是殆无余蕴矣。然吾祖之道化被六十州。盛于隋唐。衰于五代。法不终否。至人利见。石晋天福中有通公法师。(讳义通)来自高丽。南参
螺溪(即天台山螺溪院[羲-ㄎ+乃]寂法师也)尽得天台一宗之道。复欲杭海。大帅钱公固留之(钱讳惟治。吴越王之子。时判明州也)。遂传洪于明之宝云(宝云乃福州运使顾承徽舍宅造寺。以处于师)。法席大开。得二神足而起家。一曰法智师(讳知礼</a>)。一曰慈云师(讳遵式</a>)。法智尸延庆道场。中兴此教。时称四明尊者。慈云建灵山法席。峙立解行。世号天竺忏主。慈云生乾德二年。终明道之初。历一百二十载。五世孙(慧观)师。裒其遗文。成金园三集。行于世。法智生建隆改元。终天圣六祀。距今已一百七十有五年矣。所撰记钞三十余万言。学者共宗。复有教门义章问答释妨巨儒高释往返书启等。断简残篇存者流逸。呜呼。师一心讲忏传持四十年。胁不沾床。其应缘染翰。宁可以数量计。纵刊之于木石。书之于竹帛。亦千万之一耳。(宗晓)末学无似。叨预教庠。窃睹师之垂言。虽片文只字。咸为释氏之法。岂得以任其芜没哉。于是剧意访求。仅得一百余篇。以类铨次析为七卷。目之曰四明尊者教行录。四明乃所生得道转法轮地。世珍其为人。咸以是而称之。台宗户牖莫不依教立行以行显教。庶教行二途成修行一辙。师尝勖众言。吾之或出或处。或语或默。未始不以教观之旨为服味为杖几。今录取以教行为名。亦尊者之志焉。大哉斯文既就。愿与国清百录天竺金园。鼎足而行。贻诸后代。共期祖道也。其乎未尽者。后贤随见闻而续之。斯又尽善美矣。旹嘉泰二年壬戌岁腊月既望比丘(宗晓)谨序。
尊者年谱
大宋太祖皇帝初登宝位。改周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庚申。此年正月。太祖受周恭帝禅。谨按胡昉撰塔铭并门人则全实录。师寿六十九。示灭天圣六年戊辰岁。若准赵清献公所作行业记。则云天圣五年归寂。误矣。今逆推甲子。师乃当庚申年降诞。岂非真人应运而贤哲间生乎。师讳(知礼)。字约言。真宗特赐法智大师之号。时称四明尊者。俗姓金。前汉金日磾之远裔(西汉书</a>曰。金日磾匈奴休屠王之子。夷狄亡国。羁虏汉武。而笃敬忠孝。七世内侍。本以休屠作金人为祭天主故。因赐姓金氏)后代为鄞人也。父讳经。母李氏。初以嗣息未生。诚志祈佛。偶夜梦。梵僧遗一子云。是罗睺罗。泊生因以为名。
二年辛酉 三年壬戌 乾德元年癸亥 二年甲子 三年乙丑
四年丙寅。时年七岁。塔铭曰。师年七岁属母丧。谓劬劳匪易报。且号泣而不绝。由兹厌俗。急于出家。其父异之。遂不夺其志。始投太平兴国寺僧(洪选)为弟子。天竺作师指要钞序云。师在童子受经。便能思义。天机特发。不曰生知之上性者乎。
五年丁卯 六年戊辰 是年改开宝元年 二年己巳 三年庚午 四年辛未 五年壬申 六年癸酉
七年甲戌。时年十五。塔铭曰。师年十五受具戒。而专探律部 八年乙亥
九年丙子。是年太宗皇帝即位。改太平兴国元年。
二年丁丑 三年戊寅
四年己卯。时年二十岁。行业记曰。二十从本郡宝云通法师。传天台业观。始三日首座谓之曰。法界次第汝当奉持。师曰。何谓法界。座曰。大总法相。圆融无碍者是也。师曰。既圆融无碍。何有次第。座无对。居一月。自讲心经。人皆骇听。而惊传之。
五年庚辰。实录曰。师在宝云及二载。厥父偶梦。其跪于通之前。通执瓶水注于口。自尔圆顿之旨一受即了。
六年辛巳。时年二十二。行业记云。师居宝云方三年。常代通师讲。入文消义。益阐所学。
七年壬午 八年癸未 雍熙元年甲申 二年乙酉 三年丙戌 四年丁亥
端拱元年戊子。师听读宝云十载。即值本讲归寂。石塔记云。通公寿六十二。端拱元年倾逝(知礼遵式)。子衿之高者。
二年己丑 三年庚寅。是年改淳化元年。
二年丁卯。师年三十二。即中选住持。实录云。淳化辛卯。受请于乾符寺。绵历四祀。于保恩院。戒誓辞云。予居宝云。既值鹤林。始迁乾符寺西偏小院(乾符寺中改承天寺。今为能仁寺。西偏小院即今法华也)有寝无庙。学徙爰止。盈十莫容。又观其密迩阛阓。诚非久宜。遂徙此城东南隅。指要序曰。师主乾符讲席。诸子悦随。若众流会海。
三年壬辰 四年癸巳 五年甲午 至道元年乙未
二年丙申。使帖云。至道二年七月。内院主僧居朗显通。舍保恩院与(知礼)。永作十方住持。传演天台智者教法。戒誓辞云。院丙申秋承旧。越十年陈修。己酉告成。石公勒石纪之。逮壬子凡十七年。咸安来学。
三年丁酉。保恩院记云。先是此院缔造年深。颓毁日甚。以至道三年。乃与余杭释异闻。戮力经营。适值丹丘僧觉圆。发心陈力。三载讫役。观其土木瑰丽金碧交辉。先佛殿而后僧堂。昭其序也。右藏教而左方丈。便于事焉。
真宗皇帝即位改咸平。元年戊戌。
二年己亥。时年四十岁。实录云。师自咸平二年已后。专务讲忏。当坐不卧。足无外涉。修谒都遣。
三年庚子。是岁大旱。师与天竺忏主祈雨有感。行业记云。岁大旱。师与遵式同修光明忏。祈雨约三日。不降当然一手以供佛。佛事未竟。雨已大浃。慈云行业记云。咸平三年。四明大旱。师入忏摩。祈雨约三日。不雨当自焚。如期果应。太守苏为异之。题石纪其事。
四年辛丑 五年壬寅
六年癸卯。是岁日本国师遣僧问难。本序曰。咸平六年癸卯岁。日本国僧寂照等。赍本国天台山源信禅师于天台教门致相违问目二十七条。四明(知礼)凭教略答。随问书之。
景德元年甲辰。时年四十五。撰十不二门</a>指要钞。序纪岁月云。景德元年甲辰正月九日叙 二年乙巳。
三年丙午。是岁师上钱唐昭公十义书</a>。序曰。景德三年[萉-巴+(日/(句-口+匕))]月。四明(知礼)。谨用为法之心。问义于浙阳昭上人。
四年丁未。是岁上昭公观心二百问书。序曰。景德四年。四明比丘(知礼)。谨用为法之心。问义于浙阳昭讲主。
大中祥符元年戊申
二年己酉。时年五十岁。建保恩院落成。戒誓辞云。院己酉告成。石公纪之。记末曰。待问通守竹符函亲松柄。会兹院告厥成功。遂抽毫而为识。时大中祥符二年己酉四月六日立。
三年庚戌。是年恭奉圣旨。改保恩额。为延庆院。据四明图经曰。保恩院周广顺二年建。皇朝大中祥符三年改为延庆院。绍兴十四年改院为寺。使帖曰。大中祥符三年七月。内僧(知礼)。经使府陈状乞申奏天听。永作十方住持。长讲天台教法。当年十月。内准中书札子。奉 圣旨依。
四年辛亥。是年师再状经州乞给。使帖备录上项。圣旨上石永为照据。使帖曰。(知礼)续于大中祥符四年三月。内经州著状。乞备写圣旨并前后使帖。镌上石刻。永作十方传教住持。是年七月十七。给帖立石。
五年壬子。是年师与异闻师。撰十方传教住持戒誓辞。立石永诫非理妄占。斯文真是寺万代十方住持之本也。
六年癸丑。是年二月十五日。创建念佛施戒会。师于祥符五年十月。亲制疏文。至今诱化。此会抵今凡一百九十载不废。往古来今其被化者。不知几何人哉。
七年甲寅。时制观经融心解。序末题云。大中祥符七年甲寅重阳日叙。是年师又有教门杂问七章。门人自仁答 八年乙卯。
九年丙辰。时年五十七。实录云。师年五十七。誓愿修法华忏。三年忏满。焚身供养妙经。誓生净土。
天禧元年丁巳。塔铭曰。天禧改元之初。师年及耳顺。乃谓其徒曰。半偈亡躯。一句投火。圣人之心为法如是。吾不能捐舍身命以警发懈怠。胡足言哉。于是结十僧。修法华忏三年。忏满共焚。是时翰林学士杨亿。驸马都尉李遵勖</a>。皆当朝文雄勋盛。每响师通悟。必望风推挹。其年诏赐紫袈裟。皆二公论荐之所授也。又闻遗身。而杨公致书。确请住世。往复数番。至于专委州将保护。由是愿行不得而施矣。又著消伏三用章。出绛帏三十问。门人(仁岳</a>)答。皆纪于此年也。
二年戊午 三年己未
四年庚申。实录云。天禧四年。驸马李遵勖。录行实奏上。特赐法智大师号。是年京师僧职高流二十三人。各赋一诗纪赠于师。待制晁说之</a>作序刊石。后择邻诗题曰。庚申季秋望日书。
五年辛酉。时年六十二。是年朝廷宣赐命修忏法。行业记曰。真宗知师名。遣中贵至所居。命修法华忏法。厚有赐予。中贵俞源清也。师因俞子欲知忏法旨趣。为述修忏要旨。人到于今受其赐。又撰别行玄疏记。序题曰。天禧五年八月旦。又撰观经妙宗抄。序题曰。天禧五年重阳下笔序。
乾兴元年壬戌
二年癸亥。是年仁宗皇帝即位。改天圣元年。是年制光明拾遗记</a>。纪云。天圣元年四月望日序。师又为潘屯田。作梦鱼跋。又出问帏试问四十二章。考试学子。又答禅宗泰师佛法十问 二年甲子。
三年乙丑。真宗天禧初。有诏天下立放生池。师欲广圣化。每遇佛生朝。募众行放生业。于是立放生碑。枢密刘筠撰文。太守殿撰曾会立石。天圣三年七月十五日。霅溪僧(仁岳)书。师是年一夜忽梦。相公入院。翌日即曾大守之子到。后果符此梦。乃鲁国宣靖公也。由此楚国黄夫人置恒产供众。又上书曾太守乞申奏后园地。永在伽蓝。亦此年也。
四年丙寅。是年师有授辞授门弟子(文璨)。石刻见存。
五年丁卯。师制光明文句记六卷。于是岁题曰天圣五年[萉-巴+(日/(句-口+匕))]月三日记。然此记师迫归寂。不及终帙。而后门人广智(尚贤)法师。续记赞佛一品。方为足本。
六年戊辰。是年师年六十九示灭。准实录等。天圣六年正月五日戌时。师端身跏坐。召大众说法毕。骤称弥陀佛号数百声。奄然而逝。露龛示身。经二七日。爪发俱长。颜貌如生。复过七日。迁于南门之外。将阇维。次先闻异香馥郁。火灭得舌根不坏。舍利五色不知其数。(舍利犹藏以琉璃瓶。奉安大悲阁上)越五年。至明道二年七月二十九日。奉灵骨。起塔于崇法院之左。
(宗晓)伏读三朝僧传。十科选佛西圣之法取材尽矣。而吾祖法智以道供职。眇观著述洪演兴起大教。义解为首。造寺造像。营福次之。生于舌根舍利灭后俨然。神异有余。遗身之际。虽为杨文公劝请而止。岂以一时固阻外其道耶。矧复尝然三指以供佛。斯亦舍身之支派也。大哉往古高僧十法师其一而四焉。岂与夫事佛徒劳于百载者。同日而语乎。
(旧本取指要别行玄记妙宗钞拾遗记光明句记大悲行法六序。附入此中。此既随文见行于世。因得以略)。
授菩萨戒仪 结念佛会疏
交法师授辞(附入) 璨法师授辞
放生文 梦鱼记(潘屯田作)
跋梦鱼记
敕放生池碑铭(旧有石刻)
菩萨戒仪(十二科)
第一求师授法 第二策导劝信 第三请圣证明 第四授三归依 第五召请圣师 第六白佛乞戒 第七忏悔罪愆 第八问无遮难 第九羯么授戒 第十略说戒相 第十一发弘誓愿 第十二结撮回向
第一求师授法
夫欲受此菩萨戒者。必先请师策导开解。于一切境起慈悲心。若非此人。戒无由发。今为现前大众。恭请某人。作授大乘菩萨戒师。各须一心随我陈请。若至某甲处。当称自己名。
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于大德所。乞授一切菩萨净戒。惟愿不辞劳倦哀悯听受。
第二策导劝信
现前同会清净大众。既共伸请欲求戒法。先须发于信心。信心若成。三学任运具足。三身四智佛果圆常。决定可期。更无疑虑。一者深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二者须信勤修胜行而证菩提。三者谛信咸登佛果常乐我净。故经云。大众心谛信。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华严云。信是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断除疑网出爱河。开示涅槃无上道。是知若发信心必纳得戒。戒为万行之先锋六度之基址。如造屋宅。先固其基。若无基址。徒架虚空。必不成就。戒是大道之资粮。济海之船筏。生死大海非戒莫渡。庄严法身以戒为璎珞。破除热恼以戒作清凉。戒经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诸人者须信所受菩萨净戒。乃是十方三世诸佛成道根本。诸大菩萨修行轨范。戒经偈云。如过去诸佛。及以未来者。现在诸世尊。皆共尊敬戒。萨遮尼乾子经云。如来功德身。以受戒为本。以持戒为始。又云。若不持戒。尚乃不得疥癞野干之身。况功德法身。月灯三昧经</a>云。虽有色力及多闻。若无净戒如禽兽。虽处卑下少闻见。能持净戒名胜士。华严经</a>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涅槃经云。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梵网经</a>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若不受此戒。外道邪见人。畜生与木头。平等无有异。故知不受菩萨戒者。纵学佛法勤苦修行经千万劫。秖名众生。欲脱生死。欲破业障。欲成菩提。欲证佛果。终无得理。是故西天国王登位。百官上任。并先受此菩萨戒。盖欲饶益境邑人民故也。诸仁者宁可受已毁犯。则不可不受。纵或受已毁犯。还是佛之弟子。若不受者。名为外道。故经云。瞻卜华虽萎。犹胜一切华。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道。在会大众诸佛子等。六道之中无量众生。受三途苦。不闻佛法。纵得为人。或处边夷。或遭乱世。或迷声色。或报愚痴。或著邪见。佛法难遇。谁肯信从。今共喜庆。识知善恶。知有戒法可受。知有净土可生。可谓万劫难逢千生一遇。法华经云。佛法难值。时亦难遇。宿福深厚。生值佛法。诸人须念。无常迅速。生死难期。一旦命终。识神无主。欲受佛戒。无由可得宜各精进。努力求之。拨弃世缘。斋戒念佛。功成事办。必得超往安养净土。各获长生。受胜妙乐。然戒有多种。五戒八戒名近住解脱。若受是戒。但只近获人天果报。小乘二百五十戒名别别解脱戒。若受此戒。持一一条。各得解脱。然虽出离生死爱河。但趣小乘阿罗汉果。不能证得常住佛性广化众生。今此菩萨三聚净戒。若受之者。报圆佛果。相好无边。三达五眼。十力无畏。一切功德无不具足。即于此身。一念之中讫至成佛。具足八种殊胜功德。一者趣道场殊胜。当知受菩萨戒者。如大鹏鸟。举翅高飞。能至十万九千余里。菩萨发心受此大戒。能越六趣二乘径。趣无上菩提。坐于道场。二者发心殊胜。若人一念发大悲智之心。受菩萨戒。超过二乘境界。如昔有沙弥。侍一罗汉而行。忽发菩提心。求受菩萨戒。此阿罗汉返生恭敬。为担衣钵。让路而行。三者福田殊胜。假使有人。供养满阎浮提大阿罗汉。不如供养一发心受菩萨戒者。以彼运心广大故。四者功力殊胜。若受小乘戒者。犹如萤火。但能自照。受菩萨戒者。状似日光当午。一切普照。五者灭罪殊胜。诸人莫疑受戒不能坚持而不敢受。经云。受戒后破犯犹胜外道。不受戒者。外道邪见。永沉恶道。无有出期。破戒之人。以戒威力故。设堕恶道。受罪轻微。若堕地狱中。作地狱中王。若堕畜生类。作畜生中王。若堕饿鬼数。作鬼神中王。若在人间。作人中王。若生天上。作天中王。生生之处。不失王位。经云。有犯名菩萨。有戒可破故。无犯名外道。无戒可破故。六者受胎殊胜。受戒之人若在胞胎。常为天龙善神而共守护。七者神通殊胜。受戒之人以持戒力故。能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作黄金。能于一念中超越千生。能于一日内度无数众。八者果报殊胜。受戒之人即是菩萨当生莲华藏海受法性身。一得真常永不退转。如上广引诸经。为诸佛子开发行门。愿今诸人各于此座。纳得清净戒法。永作津梁。为见佛因。作净土业。
第三请圣证明
现前大众。我今既为说法开导。须怀忻仰。向下更为迎请圣众。降临道场。证明护念。汝等各须专秉一心随我音声奉请(先启白)。
维太岁某年某月日。南阎浮提大宋国某州县某处。今有众多男女。各发精诚。同禀净戒。邀迎三宝一切圣贤。愿赐护持。即希感降。
一心奉请。尽虚空界微尘刹中。一切诸佛真应二身。一切道法。大小两乘。三乘等侣。一切圣贤。惟愿闻今奉请。降临道场。证明受戒。
一心奉请。护法诸天。功德大辩。梵释四王。龙鬼八部。天灵地祇。日月星宫。江河淮济。名山大川。州城分野。社稷聪明。守护斋戒。正直神司。惟愿闻今奉请。降临道场。坚守加护。
一心奉请。十方法界六道四生。三才九类。一切含情。现前受戒合道场人。住居香火本命星辰。生身父母上代宗亲。惟愿承三宝力。俱到道场。同沾戒善。
第四授三归依
上来召请三宝百灵。降临道场。同资戒善。当知此戒不间男子女人。凡圣普会。幽显同沾。乃至畜生。但解法师语者。皆得受之。不同小乘但尽形寿。此菩萨戒。从今一受直至成佛。永无失坠。此下更为大众。翻邪向正。受三归依法。当知三宝乃一切众生之敬田。若能至诚恭敬归向。则能发生一切善法功德。然三宝者有乎多种。一曰住持三宝。二曰别相三宝。三曰一体三宝。言住持者。泥龛塑画是佛宝。黄卷赤轴是法宝。剃发染衣是僧宝。言别相者。修行契证妙觉果德法报应化名佛宝。所说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名法宝。等觉已还三乘圣贤名僧宝。言一体者。上至诸佛。下至蠢动。无不具此三宝也。所谓实相妙体即一而三。名秘密藏。如世珍琦。通名为宝。即今诸人本有觉性是佛宝。此性无染清净是法宝。此性柔和无诤是僧宝。今劝诸人。不得自轻。人人本具斯理。一一咸得成佛。如来由修证此一体三宝故。而能运大神通。兴诸佛事。此之三宝在汝身中。如水凝冰。弃冰求水。无有是处。若欲融冰。善宜方便。拟趣佛果。非修不克。今既觉知此体。正向此宝作归依处。
弟子(某甲)愿从今日尽未来际。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众中尊(三说)。
上来虽为归依。若不结归。法不圆满。理须三番结归。
弟子(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
从今已往。称佛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惟愿三宝哀怜摄受。慈悯故(三说)。
第五召请圣师
上来已受三归依竟。而(某)但为传戒之人。今当更为现前大众。奉请释迦世尊等五座圣师。降临道场。向诸佛菩萨之前。求哀忏悔。问于遮难。方堪秉法。然请师之法理合自陈。想汝未能。我今教汝。汝当虔心。切莫容易。
弟子(某甲)一心奉请释迦如来。为得戒和尚。我依和尚故。得受菩萨戒。慈慜故。
弟子(某甲)一心奉请文殊师利菩萨。为羯么阿阇梨。我依羯么阿阇梨故。得受菩萨戒。慈慜故。
弟子(某甲)一心奉请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梨。我依教授阿阇梨故。得受菩萨戒。慈慜故。
弟子(某甲)一心奉请十方诸佛。为尊证师。我依尊证师故。得受菩萨戒。慈慜故。
弟子(某)一心奉请诸大菩萨。为同学侣。我依同学侣故。得受菩萨戒。慈慜故。
第六白佛乞戒
上来所请五座圣师。具大慈悲他心道眼。怜愍众生。拔苦与乐。必降道场。更为诸人。白佛乞戒。汝等各须志诚对佛合掌谛听作白(下座白佛)。
仰白五座圣师十方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大地菩萨僧。此娑婆世界某国州县诸弟子等。求我恭白诸佛菩萨乞受三聚净戒。此诸弟子已是真实发菩提心。能生深信。于此净戒誓愿学行。惟愿诸佛诸大菩萨。怜慜施与三聚净戒(三白竟归本座)。
第七忏悔罪愆
上来恭白圣师已竟。将受戒法。畴念。汝等自从无始已来烦恼厚重。无恶不为。身心不净。然此戒法乃是白净之法。身器清净方堪求受。是故应当求哀忏悔。如洗故衣方堪受色。矧乎如来灭度二千余年。正法隐没。邪风广扇生。当此时。虽见佛闻法。不生信乐者有之。良由无明所覆见网交缠。若不改往修来。何由还源复本。以是因缘。今日道场同于佛前。发露罪根。各须一心志诚忏悔。
弟子(某甲)至心忏悔。自从无始至于今日。未识佛时。未闻法时。未遇僧时。不信因果。汩没死生。动身口意。无恶不为。遇不善缘。近恶知识。乃至焚烧塔寺。诽谤大乘。侵损常住。污梵诬僧。犯诸禁戒。作不律仪十恶五逆轻重罪愆。身业不善。行杀盗淫。口业不善。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意业不善。起贪嗔痴。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自作教他。见闻随喜。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披陈发露忏悔。惟愿三宝同赐哀怜。令我罪根一念霜融悉皆清净。
第八问无遮难
上来奉为诸人行忏悔法。身器清凉堪受净戒。当受此戒。准经所说。若有七遮。即不得受。良由七种逆罪能障净戒。并名为遮。我今一一垂问。汝等有即言有。无即言无。当如实答。
汝曾出佛身血否(答云无。此下列同此答)。汝曾杀父否。汝曾杀母否。汝曾杀得戒和尚否。汝曾杀阿阇梨否。汝曾破羯么转法轮僧否。汝曾杀阿罗汉否。
第九羯么授戒
喜汝诸人无上七种遮难。已是纳戒之器。众圣同庆凡俗俱忻。千生万劫得幸遭逢。今则正当羯么受戒。须知此戒乃是十方三世诸佛菩萨积劫熏修。无量功德之所成就。汝等诸人当起深心生乎难遭之想。必使此法一念圆成。今正是时。切在翘勤倾仰。如器盛物。不得差泄。以是因缘。谛听谛听。
佛子(某甲)一众人等谛听。汝今于我所。求受一切菩萨净戒一切菩萨学处。所谓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此诸净戒此诸学处。过去一切菩萨。已受已学已解已行已成。未来一切菩萨。当受当学当解当行当成。现在一切菩萨。今受今学今解今行今成。当来作佛。汝等从今身至于佛身。于其中间不得犯。能持否(三说。并答云能持)。
汝等诸佛子须信。初番羯么已成。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由心业力。悉皆震动。
此是第二番羯么已成。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犹如虚空。如云如盖。覆汝顶上。
此是第三番羯么已成。而此戒法从汝顶门流入身心。非色非心。无形无相。不觉不知。充满正报。当知汝身汝心即是无边功德之聚。各须于三宝前生大庆快。切在志心护持。勿令毁犯。
第十略说戒相
诸佛子等。上来依法授汝三聚妙戒竟。虽已得法。汝必未能谙于持犯之相。我今依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戒相。一一宣说。汝当谛听。
第一不得杀生。若自杀。教人杀。无慈悲心。非真菩萨。若有犯者得波罗夷罪。汝等从今身至佛身。于其中间不得犯。能持否(答云能持下去例此)。
第二不得偷盗。若自若他。乃至鬼神官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犯波罗夷罪。汝能持否。
第三不得行邪淫。男子不得背己妻房。女人不得背夫通外。当以净法布施众生。汝能持否。
第四不得妄语。有则言有。无则言无。不得为利妄语巧生诳妄言。须真实。汝能持否。
第五不得酤卖诸酒。酒是昏乱起过之物。饮则昏蔽正性。能生三十六种过失。汝能持否。
第六不得说人过非。乃至师长朋友当为掩恶扬善。汝今能持否。
第七不得自赞毁他。当须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从今不得赞毁。汝能持否。
第八不得悭吝财法。若人来求。随己所有。悉当与之。从今不得悭吝。汝能持否。
第九不得生嗔恚心。一念嗔火能烧无量功德。死堕蛇中。由嗔招致。汝能持否。
第十不得毁谤三宝。而三宝于诸众生有大恩德。乃是敬田。不当毁谤。汝能持否。
此上略示十重戒相。四十八轻既多。不能一一敷扬。现前大众听受此法。事非等闲。切在觉世无常修行众善。庶得以此庄严净土命终决取往生。方知念佛受戒功勋不可得而思议者矣。
第十一发弘誓愿
现前诸人今日既已得戒。当须发起度生之心。良由世人自昔已来凡所作为皆是自己边事。不能发一念利他之心。所以轮回六道。福慧微薄。今既受持大戒。已后必须发菩提心起四弘誓愿。此四弘者诸佛所师。诸佛由兹而成正觉。菩提此翻为道。以道为心故名道心。发此道心。依乎四教境智不同。今依圆教无作四谛。以发道心。此道心者。即与十方诸佛及一切众生之心等无有异。故华严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若知此心即是佛心亦即众生之心。则事理不二。生佛一如。三谛天然。微妙寂绝。依此发心。是名真正。违兹立愿。愿不名普。故天台云。发心僻越。万行徒施是也。然则此心在理。同名佛心。理虽无别。事相天殊。故须学佛慈悲发起弘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弘者广也誓者制也。依四谛境广制其心。先依苦谛境发一弘誓。众生无边誓愿度。二依集谛境发一弘誓。烦恼无数誓愿断。三依道谛境发一弘誓。法门无量誓愿学。四依灭谛境发一弘誓。佛道无上誓愿成。现前诸人于一念凡心。全用佛境佛智。起此四弘。自利利他功不可量。凭此胜缘。求生上品净土。宜各志诚随声发愿。
弟子(某甲)今于诸佛菩萨像前。真正发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数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三说)。
第十二结撮回向
上来施戒功德如虚空等法界。普为一切众生。庄严实际。超脱轮回。永证无生常住快乐。然后以此胜因。奉福护法诸天。三界赏罚。威德灵聪。现前众信。住居香火。本命星辰。上代家先。生身父母。冤家债主</a>。欠命负财。法界有情。俱沾利益所冀。地天交泰。清浊殊分。四海晏安。万民乐业。风祥雨顺。谷果丰成。次乞。现前男女戒善所资。常臻吉庆。灾衰荡散。福智云临。觉世虚幻。多修白业。仰惟三宝洞明。诸天昭鉴。为上因缘和南圣众(会散)。
结念佛会疏(并青山楼居士跋)
明州延庆院念佛净社
当社普结僧俗男女一万人。毕世称念。阿弥陀佛。发菩提心。求生净土。每年二月十五日。于院启建道场。供养三宝。斋设僧田。功德祝延。帝寿。福利军民。其建会之法。劝请会首二百一十人。各募四十八人。逐人请念佛忏愿历子一道。每日称念佛名一千声。忏障道重罪。发菩提愿。为度众生。取于净土。请画佛数于历子上。至建会日。预赍历子。并备净财四十八文。到院攒录上疏。至日表宣。或入社弟子倾逝者。请劝首继。将姓名并其人历子。到院相报。即当告示。在社九百九十九人。各念佛一千声。为彼忏罪。资其愿行。令生净土。又至建会日。令社众念佛荐其往生。仍请劝首。速募人填补。所冀常结万人同修净业者。
原夫一念本融。诸法无碍。遇熏既异。感报成差。是以顺性而修。则显诸佛净土。随情而作。则循五趣苦轮。所以处娑婆者。升出尤难。堕落者众。故经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直待三乘行备。方免四趣受生。盖境界粗强烦恼炽盛。自力求脱实难其人。若夫生安养者。国土庄严身心清净。直至成佛。不堕三涂。经云。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又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若欲生彼。但当称彼佛号修彼佛慈。必为彼佛本愿摄取。舍此报身定生彼国。具如经说。实匪臆谈。今结万人。以为一社。心心系念。日日要期。每岁仲春。同集一处。同修供养。同听法音。会彼万心。以为一志。俾成定业誓取往生。况报得命光其犹风烛。一息不至。三涂现前。何得自宽。不思来报。当依佛语无顺人情。顿息攀缘。唯勤念佛。谨疏。
净土法门决然可信。如来盖尝特言之。屡言之。委曲言之。而世之人尚毁信相半。大抵高明之士则曰。口称佛名。便能成佛。一何易哉。是未尝稽其所以。不知净土业成但生彼国。无恶境界。有进无退。直至成佛。岂才生彼国便成佛也。以少善根为无以加者则曰。口称佛名。定可往生。是亦未为至论。所谓念者致精诚。焉勿志之谓也。岂口舌云乎哉。予虽未尝不辍香火扬声叩拜。然动容周旋。念念不绝。虽衽席之上逾溷之间。亦必避西。自谓世人莫如我修净业也。四明法智大老起天台大教于既坠之后。使人见性成佛。犹且以此化人。是知此深法门为不可废明矣。祥符中尝结念佛胜会。延庆净人如庆得亢疏于人间。宛如新制。欲踵武前修。请予叙其事。予欢喜踊跃。虽欲辞而不可得。敢望四众同愿同求高明者俯而就。谈何容易者则致诚意焉。庶几无高无下。无智无愚。皆得超往。若曰何必生彼然后成佛。则在家者亦不必出家而星居。甲乙者亦不必寻师访道矣。未透关者幸留意焉。绍兴壬午中夏青山楼弆云。
交法师授辞
吾祖智者垂言立行。谈出情表。非暗证及寻名者之所追及也。吾忝嗣洪业。绵历多稔。未尝少须有行说之懈。汝登吾之门亦有日矣。咨决微旨。厥功已积。今台之章安慧因古寺钦汝懿美。乃新构于讲院。令汝传持。吾今授汝香炉如意。用为传法之具。欲汝三学芳香先蔼乎自己。四悉巧意次适乎物宜。汝其慎诸。勿妄挥秉。忽名利之如芥。视强软之若寇能如是者。少合吾之意尔。亦不辜吾祖之言行。亦免致有情之生恼。择交论师勿欺吾嘱。天圣二年正月二日。四明座主(华押)辞。
璨法师授辞
天台命宗。以偏圆一揆示乎教。以境智不二明乎观。非教无以生解。非观无以成行。解行具备。然后可登乎圣贤之域也。吾久事斯道。靡有懈怀。故四海学人往往遐至。文璨论师始则升于兴国祥法师之堂。讨论大义。克著功业。而祥师放心至理。情忘彼我。复旌汝好学。命入吾之室矣。于是孜孜教观。无昼无夕。绵历乎多祀。又能景行纯素。与言相应。今祥师严整塔寺。续三宝之遗风。虑妨示徒。故付讲于汝。吾嘉祥师有出俗之见。复观汝是传法之器。故授汝手炉洎郁多罗僧。欲汝一秉一披使德香芬馥寂忍成就。如是则利养毛绳名闻毒箭。何伤于己也。前所谓登圣贤之域者。汝其有分耳。文璨论师当体吾意。旹大宋天圣四年十月六日。延庆座主(知礼)授辞。
放生文
法师应于放生之处。不近不远。敷座而坐。若有徒众。亦于其傍列位坐之。各以慈眼悲心视诸众生。念其沉沦</a>深起哀慜。复念三宝有大威力能救拔之。作是观已。法师当执水盂默念想云。一心奉请。大秽迹金刚圣者潜降道场。加持此水。有大功勋。洒沾异类。令其身心清净堪闻妙法。即默诵秽迹真言一七遍。再三洒之。然后执手炉白云。
仰白十方三宝释迦本师弥陀慈父宝胜如来观世音菩萨等。惟愿慈悲证知护念。今有水族(或云飞禽若干头数)。为他网捕。将入死门。比丘某甲(或云弟子)修菩萨行。发慈慜心。行放生业。作长寿因。赎其身命。却收逍遥。仍顺大乘(或云仍请比丘随顺大乘)方等经典。授与三归。及称十号。十二因缘皆当为说。但以此类众生本为愚痴及诸恶业。今受异报。六识昏迷。不能了知方等深法。仰乞三宝灵通威德冥加。令此众生心开意解。于深妙法速得相应。转报受生。早得解脱。慈慜故(此句三唱)。
汝等众生从无始来。不闻三宝。不解归依。所以轮回三有。今堕畜生。酬偿夙债。我今为汝哀告三宝。求乞护念。令汝等辈心开意解能知妙义。我当授汝一体三宝甚深妙法。所谓三宝者。佛名曰觉。法名不觉。僧名和合。此三即一。此一即三。不纵不横。不并不别。不可思议。名秘密藏。世出世间最尊最贵。名之曰宝。今以佛法僧为宝也。一切万法莫不归趣。故名三归。理虽旷远。即汝心性不远而复。汝等应当深信此理而归向之。大众同心。授与众生三归依法。
现前异类一切众生。依大乘经甚深妙义。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说)。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从今已往。称佛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惟愿三宝哀怜摄受(三说)。
佛子。我今更为汝称宝胜如来十号功德。为汝虔请慈尊。方便救护。彼佛本愿。若有众生。于十方界闻我名者。即得上生三十三天。流水长者为十千鱼称兹十号。彼诸鱼类即得生天。长者成佛号释迦文。彼十千天子。威德炽王而为上首。夙缘所追。而于光明会上。闻信相开士及其二子受菩提记。时诸天子重闻十号。顿悟本心。深证无生。便得受兹十号记别。愿汝今日闻我称扬宝胜十号。如彼天子所证。等无有异。南无过去宝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三说)。
宝胜如来常住不灭。愿乘本愿证我称名。令此众生速得道记(三说)。
诸佛子。我今更为汝说十二因缘甚深妙法。愿承三宝力。令汝一一了知。此十二法体是三德大般涅槃。而汝迷故翻为三道。三世因果轮转不息。我今为汝先唱十二因缘生相。次唱十二因缘灭相。愿汝达此生灭之法。当处即是不生不灭。当处究竟。当处清净。当处自在。一究竟一切究竟。一清净一切清净。一自在一切自在。同于诸佛证大涅槃。(大众同声唱云)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此是因缘生相。再听因缘灭相)。所谓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汝等水族异类众生。我今依大乘经甚深妙义。授汝三归十号十二因缘已毕。又复念汝无始业障深重堕在畜生。今则为汝对三宝前。发露众愆。求哀忏悔。愿汝罪业一念消除。便得生天。近佛受记。
现前水族飞禽异类等。志心忏悔。自从无始。不悟本心。轮回生死。于诸有中。内无慧眼。外近恶人。开放逸门。造生死业。杀盗邪淫。妄言绮语两舌恶骂。贪嗔邪见。自作教他。赞叹随喜。四十种恶念念相应。未曾暂舍。乃至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阿罗汉。杀害父母及以二师。谤方等经。偷僧祇物。自破净戒。污他梵行。斗秤欺诳。以伪为真。饮酒昏迷。犯诸过失。伤害众生。充己饮食。作无量罪。结无量冤。致令此身轮回三有。今堕畜生。酬偿宿债。从苦入苦。无解脱期。今遇比丘说大乘法。无边重罪如佛世尊所见所知。今皆忏悔。愿罪消除。愿罪消灭。
惟愿放生已后。汝等不逢网捕。尽其天年。命终之后。承宝胜佛本愿力故生忉利天。受天快乐。诸佛出世说方等经。于彼法会再闻此法。心悟无生。面承佛记。如威德炽王。等无有异。亦冀放生弟子(某甲)。从今日去。菩提行愿念念增明。救苦众生常如己想。以是因缘得生安养。见弥陀佛及诸圣众。早证无生。分身尘刹。广度有情。同成正觉。
梦鱼记
(守尚书</a>屯田员外郎知越州诸暨县事潘 华记)
(四明法师跋)
予到任。依普贤观经。不令人捕池沼江湖内鱼(城外难禁)。景德四年孟冬。奉诏还阙。十月十日夜忽梦。江湖中鱼约计数万。悉号泣云。长者去矣。吾众烹矣。哭声沸天。所不忍闻。然而是耶非耶。真耶妄耶。复焉知后来宰邑者非长者乎。所嗟者人何故而为鱼。鱼何故通人。而知人之去留。一何灵也。君子鉴之。何忍烹之乎。予闷其有情。故特记之云。
四明沙门(知礼)偶睹兹事。能知厥由。非释典了义。莫可原之。盖鱼性佛性。宰邑之性本不二焉。在事强分二。无二也。佛既先觉。立法教人。观乎物性。起同体悲。安其危。示其乐。俾其复本与佛齐致。故流水救鱼已得成佛。鱼亦当成。不二之验矣。今所梦者。岂孤然哉。乃由佛广放生之教。鱼蕴得脱之。缘人有增善之分。共而成之。其理必也。夫如是。闻见之人得不力行其教。谛观乎性。使齐于流水者也。时天圣元年四月十一日跋。
敕延庆院放生池碑铭(并序)
(枢密直学士中大夫尚书礼部侍郎知颖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使护军彭城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七百户食实封二百户赐紫金鱼袋刘筠撰)
粤若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作罔罟。以佃以渔。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盖所以顺杀伐而育人民也。是故四灵为畜。禽鱼亡獝淰之悲。万物由庚。草树遂抽零之性。及乎大道既隐。淳风不还。人欲无厌。天物斯暴。蚳蝝尽取。潜蛰咸伤。圣人所嗟。君子用悯。历代而下。申禁非一。所贵乎卒天下以仁。而登夫寿域者也。圣宋奄有万国。真宗嗣致太平。既纵雉以升中。复育縠而报本。然犹储精垂思。修坠起废。天禧纪元之初。诏淮南江浙荆湖之地。有放生池者。俾缮完而增新之。惟四明之奥区乃扬州之旧域。水居者众。鳞族甚繁。蚩蚩之氓惟利是视。蠢蠢之类曾不聊生。滥彼洿池。陈诸数罟。鲲鲕亦及。鳅鳝难逃。幸增无艺之贪。孰救可欺之失。有法智大师(知礼)者。道风孤峻。行业纯悫。传天台止观之宗。修普贤忏涤之法。申旦不寐。三岁是期。每念。是身可恶如贼。志当舍离。乐在寂灭。固以比行厕之极厌。垂将效焚躯之真供。而大善知识恳劝住世。官曹府檄督责保全。实徇众之攸依。思利他之为广。矧遘圣神之运。宜恢方便之慈。式警群迷。聿形悲济。顾此净刹。旁有积流。窅若神渊。达于巨浸。极愿力以爰度。获俞命之亟下。公私率协。终始罔愆。矗然巨防环兹。注注繇是。普化廛里之俗。博市鳞介之品。脱豫且之网。朝有千计。返西江之使春盈万数。又每岁以佛生之旦。众大和会。浮泛彩鹢。演畅竺坟。寤流水之胜缘。识衔珠之善报。莫不竞持诡类咸造埼浔纵之于波。快哉共叹。頳尾者戏荷而逝。呴沫者依莆而游。固以乐甚濠梁。望逾斗水。敝笱以之咸屏。枯肆谓之一空。至有断罟折竿悔过而易业者矣。呜呼淳古之俗前志有云。杂人兽之居。靡相为害。食草木之实。各遂所养。圣哲继作。播种是教。以前民用篾闻馁者。是故二仪欣合百嘉茂畅。龟龙在宫沼。胎卵不殪殈。虽火化寖变。而血祀有经。故曰。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又曰。钓而不网。田则不渔。皆所以昭上之德而塞下之违也。自古致治之君。皆以好生为本。每严戒令务抑末游。其如利人之所诱。荡而忘返。害既为甚。法不胜奸。继以天灾。遂废啬事。家乏兼晨之爨。野无遗秉之利。乃至旱干水溢。山童泽涸。昆虫为孽。道殪相望。强暴之徒雚蒲是聚。椎牛屠狗。鬻盐盗酝。岂唯弃失本业。率多抵冒刑戮。得非敛饫腥味。天残物性。犯道家之明忌。事必好还。背春秋</a>之美谈。政之所败者乎。不有慈悲之士。孰臻觉寤之本。且曰。凡有血气。同一触体。尽诸沙界。共一真性。庸讵恣口腹之欲。结轮回之业。其理不昧。缘心可观。则金光明经</a>论之详矣。况复吴越之区膏瘦兼倍。漠漠粳稻油油麻苎。陆则有苞笋姜汇。水则有海苔菰苜。固足以旅践。嘉珍丰溢兼豆。亦何必剖豢豹之胎。嚼鱼子之闹。滋味煎其府藏。香芳腐其骨髓。食气既胜。腊毒增厚。而殃病短折者。亦未必不由兹也。夫先圣立法本以驭众。大小贵贱不相逾越。惟辟玉食顺时以视膳。惟郊特牲因礼以贵臭。岂料后世有冒于宠利。罔知纪极。管氏设镂簋。年氏旅泰山。乃至养食客之三千。探牛心之一割。骋嗜奔欲。穷奢极侈。豪杰胥效。风俗益讹。固虽罄川陆之毛。殚渔猎之力。驱以就役莫充其求。是知其源至深。其来有渐。机权不足以为御。鈇钺不足以用威。故曰。善人为邦百年。然后可以胜残去杀。洪惟我朝在宥而治。以圣继圣。垂六十年。率上仁而绥群品。用柔道而怀犷俗。尊老氏之三宝。为大雄之外护。大师所以顾逢盛旦。集此妙果。介其秘祉。仰佑慈宸。表洪施之无疆。实含灵之允赖。谓是于益。宜有铺昭。予病夫也。曩在禁林。寻堕职业。旋承官乏。待罪中司。自时辱书。猥托叙事。而不知。中干已甚。轧思无堪。避让有初。阻修罔愬。今遂偃藩之适方存喉息之微。而又广印大师(智环)叠寓讯函。督兹铭述。强攀逸驾。仅成累句。绎颜公之妙作。嗤鄙自彰。讽周沼之灵篇。揄扬曷既辞不迨意。取愧群英。其铭曰。
天地之大 仁圣是则 巍巍居尊
生生为德 顺考古道 只受民时
兆人允殖 万物由仪 易有中孚
书称咸若 恩信所加 飞潜自乐
末俗浸巧 暴殄滋多 麟凤去棷
鲸鲵骇波 惟天聪明 聿求元圣
邦家大同 幅员底靖 皇哉有宋
叠雉重明 泽均敦苇 惠及跂行
乃眷南服 鲜食为盛 缮治旧防
昭苏物命 爰有开士 化兹一方
就其宝刹 疏厥金塘 壁立大堤
练澄百丈 滟滟风光 昭昭景象
日募檀施 岁举忏仪 鱼鸟聱取
刷荡澜漪 憯怛忠利 国教胥洎
[惏-木]惕隐恻 人端斯至 自古及今
惟善可钦 惭非吉颂 聊代虞箴
天圣三年岁次乙丑七月十五日霅溪僧(仁岳)书
朝奉大夫尚书刑部郎中充集贤修撰知明州军州兼市舶管内劝农事柱国赐紫金鱼袋曾会立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