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十

3个月前 作者: 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十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第七重会普光明殿


    毗卢遮那如来说阿僧祇数量法门及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及普贤等诸菩萨说十大三昧等等觉法门。从四十卷起。至五十二卷止。共十一品经。


    (十定品 十通品 十忍品 阿僧祇品 如来寿量品 菩萨住处品 佛不思议法品 十身相海品 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 普贤行品如来出现品 今初)


    十定品第二十七之一


    初明来意。先辨会来。会来有二。一约圆融。谓前明普门中所具差别正位。故历人天。今明位后德用不离普门。是则会别入普。有此会来。重会普光意在斯矣。等妙二位全同如来普光明智故。二约次第。前明十地。今显等妙二觉故来。以极果由於始信故重会普光。谓前依本不动智体起差别之位。今位极成。不离本智之因。后出现因果。因是果中之因。得位不舍因故。果是果中之果。大用无涯故。二品来者。为答第二会中十定问故。第二释名。会名有二。约处名重会普光明殿会。由第二会已会。会此故重意如前。约法名说普门法会。二品名者。定谓心一境性。十是数之圆极。以普贤深定妙用无涯。寄十以显无尽。故云十定品。即带数释。若依梵本。具云如来十三昧品。以等觉三昧上同佛故。三世诸佛之所行故云如来三昧。译家以义通因果故略如来二字。然三昧为定。虽非敌对。由等持心至一境故。义旨相顺。又别行本名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皆人法双举。梵本是依主释。别行即依土释。三宗趣者。会以普贤因果德用圆备为宗。令物证入为趣。品以普贤三昧无碍自在无边大用而为宗趣。次正释文。此会有十一品经。分二。前六明因圆。后五明果满。若依古德。前九谓生解因果。后二明平等因果。前中亦二。前六品明先后因相。后三品明差别果相。然六品之因若约次第。与前五会俱是差别之因。若约圆融。等同果相。故与果同会。果是对因之果。与因同会。平等因果由差别成。亦与此同会。今初。此因即是等觉。然文有等觉之义而无等觉之名者。以此等觉亦即十地之胜进故。是以诸教开合不同。仁王等合此胜进入於十地。是以不立等觉。故教化品中约五忍分位。於寂灭忍。唯有上中下忍。中行名为菩萨。即第十地。上忍中行为萨婆若。此谓如来。若依璎珞开此胜进为无垢地。即是等觉。然等觉照寂。妙觉寂照。又贤圣学观中说六种性及六坚六忍等。瑜伽具有二义。引深密说十一地。第十法云。十一说名佛地。唯有二十二愚。得佛地时。由断二愚。一於一切所知境极微细着愚。即俱生极微细所知障种。二极微细碍愚。即是任运烦恼障种。断此便能证大菩提。更不别说等觉断证。论复有文。亦立等觉。又菩萨地云。此菩萨虽已修行功德海满。由未能舍三种法故不名妙觉。一由未舍劣无漏法。二由未舍白净无记法。三由未舍有漏善法。至妙觉位方舍此三。今经欲显开合无碍。故存其义。不彰其名。下离世间品智慧助道具中。既云随顺六坚固法。有等觉明矣。


    补义曰楞严说九地为因因。十地为因中之果。等觉金刚喻定为因圆。即入妙觉。古师皆依仁王璎珞释之。似无容议。唯此经圆宗。逈异诸经。故古德以差别平等二种因果。总判全经。且差别中有因因因果。平等中有果因果果。以显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故难与三乘渐教同日论也。请试论之。唯此经以智立体。即毗卢遮那普光明智为根本实智也。以行成德。即普贤称法界性所修妙行也。故二会普光明殿。文殊说十信法。正以文殊为根本大智而为行本。此智乃佛之果智。今为发觉初心。是以果智为因心故。此经不立信位。以后四十二位总不离普光明智信地故。所谓发心毕竟二无别故。六会他化说十地法。则行布门中差别因圆。今第七重会普光明殿。说十一品经。而首十定品说普贤十种三昧而判为等觉一位者。此正以普贤十种三昧妙行。融前先后差别之相。以成一位真因。以为因中之果。故古德以前九品谓生解因果。融前差别支流。入法性海。是为等觉。以后普贤行品辨因该果海。如来出现品辨果彻因源。为平等因果。是为妙觉。谓会前差别之因果而为圆融果海。是为果果。此通辩毗卢遮那广大因果。以称性而修为真因。顿契法界为妙果。以显我毗卢遮那旷劫修如是因感如是果。欲令菩萨顿生圆解。以便依此圆解发起圆行。故判此前十信起至后如来出现三十一品经。为修因契果生解分。疏中单就等觉一位辨其有无。特未申明通途大旨。故令学人难知归趣耳。


    大科七重会普光明殿。有十一品经。前十定等六品明等觉位。为差别因圆。今文六品分二。前三品正答前问总显深广。今初分二。前二品明业用广大。后一品明智慧深玄。前中亦二。初品就定明用。后品就通明用。


    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


    前中分五。一序分。二请分。三示说者分。四本分。五说分。初中三。初总显三成就。二始成下别显三成就。三与十佛剎下别显众成就。


    始成正觉。於普光明殿入剎那际诸佛三昧。以一切智自神通力现如来身。清净无碍。无所依止。无有攀缘。住奢摩他最极寂静。具大威德。无所染着。能令见者悉得开悟。随宜出兴不失於时。恒住一相。所谓无相。


    二中分三。初约主显时。二於普光明下约主彰处。三入剎那下就德显主。於中十句。即摄二十一种功德中二十别句。总句即前结成正觉故。一入剎那际三昧者。即穷法真源。谓时之极促名曰剎那。穷彼剎那时相都寂。无际之际名剎那际。即摄二句。谓二行永绝及达无相法。若有二行则有剎那。二行既绝则剎那无际。由达清净真如本无相故。所以此中特名入剎那际者。为显将说等觉位故。菩萨地尽唯有果累。无常生相未寂犹名识藏。若以无间智。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即无剎那。若入此际。即见心性常住。名究竟觉。故云诸佛三昧。亦显差别历位不离最初剎那际故。二以一切智自神通力现如来身者。依通起用。此摄二句。一切智通即住於佛住。谓由一切智无有功用自神通力常作佛事故。次现如来身即摄得佛平等。谓依上一切智现身利乐有情故。三清净无碍。摄三句。谓清净摄二句。一摄到无障处。谓惯习觉慧。永断所治。故云清净。二摄不可转法。由清净故他不能转。无碍者即所行无碍。世间八法不能碍故。四无所依止无有攀缘。即立不思议。谓虽立教法不依世间故。非诸世所能攀缘故。五住奢摩他最极寂静。即普见三世。以见三世平等如理无异。为最寂静。六具大威德。即身恒充满一切世间。现受用变化身大利乐故。七无所染着。即智恒明达一切诸法。谓於诸法善决定故无有染也。八能令见者悉得开悟。此摄二句。一摄了一切行。谓知有情性行差别。随开悟故。二摄除一切疑。谓知彼远劫微少善根。亦令开悟故。九随宜出兴不失於时。亦摄二句。一摄无能测身。谓如其胜解而示现身。如摩尼珠。名随宜出生不失於时。二摄一切菩萨等所求智。谓调伏有情摄受付嘱皆不失时故。十恒住一相所谓无相。摄余五句。谓到佛究竟无二彼岸等。随义虽殊。皆由一相无相而成。可以意得。余如升兜率品辩。


    与十佛剎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俱。


    第三显众成就中五。一举数。二靡不下叹德。三其名下列名。四如是等下结数。五往昔下集意。


    靡不皆入灌顶之位具菩萨行。等於法界无量无边。获诸菩萨普见三昧。大悲安隐一切众生。神通自在同於如来。智慧深入演真实义。具一切智降伏众魔。虽入世间心恒寂静。住於菩萨无住解脱。


    二叹德中十一句。初二句总。位极行圆故。余九为别。前四自分德。初二行相。一深二广。后二行体。一定二悲。后五胜进德。前三同佛三业大用。可知。后二同佛无住涅盘。初句释。谓不住涅盘故入世间。不住生死故心恒寂静。后句结德属人。


    其名曰金刚慧菩萨。无等慧菩萨。义语慧菩萨。最胜慧菩萨。常舍慧菩萨。那伽慧菩萨。成就慧菩萨。调顺慧菩萨。大力慧菩萨。难思慧菩萨。无碍慧菩萨。增上慧菩萨。普供慧菩萨。如理慧菩萨。善巧慧菩萨。法自在慧菩萨。法慧菩萨。寂静慧菩萨。虚空慧菩萨。一相慧菩萨。善慧菩萨。如幻慧菩萨。广大慧菩萨。势力慧菩萨。世间慧菩萨。佛地慧菩萨。真实慧菩萨。尊胜慧慧菩萨。智光慧菩萨。无边慧菩萨。


    三列名中一百菩萨。初有三十同名慧者。表纯德故。


    念庄严菩萨。达空际菩萨。性庄严菩萨。甚深境菩萨。善解处非处菩萨。大光明菩萨。常光明菩萨。了佛种菩萨。心王菩萨。一行菩萨。常现神通菩萨。智慧芽菩萨。功德处菩萨。法灯菩萨。照世菩萨。持世菩萨。最安隐菩萨。最上菩萨。无上菩萨。无比菩萨。超伦菩萨。无碍行菩萨。光明焰菩萨。月光菩萨。一尘菩萨。坚固行菩萨。澍法雨菩萨。最胜幢菩萨。普庄严菩萨。智眼菩萨。法眼菩萨。慧云菩萨。总持王菩萨。无住愿菩萨。智藏菩萨。心王菩萨。内觉慧菩萨。住佛智菩萨。陀罗尼勇徤力菩萨。持地力菩萨。妙月菩萨。须弥顶菩萨。宝顶菩萨。普光照菩萨。威德王菩萨。智慧轮菩萨。大威德菩萨。大龙相菩萨。质直行菩萨。不退转菩萨。持法幢菩萨。无忘失菩萨。摄诸趣菩萨。不思议决定慧菩萨。游戏无边智菩萨。无尽妙法藏菩萨。智日菩萨。法日菩萨。智藏菩萨。智泽菩萨。普见菩萨。不空见菩萨。金刚踊菩萨。金刚智菩萨。金刚焰菩萨。金刚慧菩萨。普眼菩萨。佛日菩萨。持佛金刚秘密义菩萨。普眼境界智庄。严菩萨。


    次七十菩萨别名者。表杂德故。


    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十佛剎微尘数。


    四结数。


    往昔皆与毗卢遮那如来。同修菩萨诸善根行。


    五集意。


    尔时普眼菩萨摩诃萨承佛神力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於如来应正等觉欲有所问。愿垂哀许。


    大文第二请分四。一普眼请问。要以普眼方见普法故。


    佛言。普眼。恣汝所问。当为汝说令汝心喜。


    二如来许问。


    普眼菩萨言。世尊。普贤菩萨及住普贤所有行愿诸菩萨众。成就几何三昧解脱而於菩萨诸大三昧或入或出或时安住。以於菩萨不可思议广大三昧善入出故。能於一切三昧自在。神通变化无有休息。


    三举法正问。


    佛言。善哉普眼。汝为利益去来现在诸菩萨众而问斯义。


    四叹问利益。


    普眼。普贤菩萨今现在此。


    大文第三示说者分。以法属普贤故示其令请。於中有六。一示人令问。二闻名获益。三推求不见。四教起见方。五依教而求。六为现身相。今初分三。一示处。


    已能成就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出过一切诸菩萨上难可值遇。从於无量菩萨行生菩萨大愿悉已清净。所行之行皆无退转。无量波罗蜜门无碍陀罗尼门无尽辩才门皆悉已得清净。无碍大悲利益一切众生。以本愿力。尽未来际而无厌倦。


    二叹德。


    汝应请彼。彼当为汝说其三昧自在解脱。


    三教问。


    尔时会中诸菩萨众闻普贤名。即时获得不可思议无量三昧。其心无碍寂然不动。智慧广大难可测量。境界甚深无能与等。现前悉见无数诸佛。得如来力同如来性。去来现在靡不明照。所有福德不可穷尽。一切神通皆已具足。


    第二闻名获益中。获十种益。


    其诸菩萨於普贤所心生尊重渴仰欲见。悉於众会周徧观察而竟不睹。亦不见其所坐之座。此由如来威力所持。亦是普贤神通自在使其然耳。


    第三推求不见中有三推求。皆悉不见。一渴仰推求不见。二重观察不见。三以三昧力推求不见。文各有十。今初。先求不见。后此由下释不见所以。威力持者。欲令大众渴仰得显深旨故。


    尔时普眼菩萨白佛言。世尊。普贤菩萨今何所在。佛言。普眼。普贤菩萨今现在此道场众会。亲近我住初无动移。


    二重求中三。一审问重示。法本湛然。故初无动移。


    是时普眼及诸菩萨复更观察道场众会周徧求觅。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犹未得见普贤菩萨其身及座。


    二推求不见。犹谓可见故。


    佛言。如是。善男子。汝等何故而不得见。


    三释不见所由。於中二。初印定征起。


    善男子。普贤菩萨住处甚深不可说故。普贤菩萨获无边智慧门。入师子奋迅定得无上自在用。入清净无碍际。生如来十种力。以法界藏为身。一切如来共所护念。於一念顷悉能证入三世诸佛无差别智。是故汝等不能见耳。


    后正释所由。以住处甚深故。文有十句。初句总。次八句别。后一句结。别中四对。一广智胜定深。谓智门无边。以有边之智。焉睹定用起伏无畏展促自在。唯以出世定求故不可见。次二外用内证深。次二得力成身深。后二多护速证深。由上八深故不能见。


    尔时普眼菩萨闻如来说普贤菩萨清净功德。得十千阿僧祇三昧。


    第三以三昧力推求不见。於中分四。一新获三昧。


    以三昧力复徧观察。渴仰欲见普贤菩萨亦不能睹。其余一切诸菩萨众俱亦不见。


    二以定推求。


    时普眼菩萨从三昧起。白佛言。世尊。我已入十千阿僧祇三昧。求见普贤而竟不得。不见其身及身业。语及语业意及意业。座及住处。悉皆不见。


    三自陈不见。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当知皆以普贤菩萨住不思议解脱之力。


    四释不见所由。於中五。一约法总标。由住难思解脱。翻上三昧可思入故。


    普眼。於汝意云何。颇有人能说幻术文字中。种种幻相所住处不。答言不也。佛言。普眼。幻中幻相尚不可说。何况普贤菩萨秘密身境界。秘密语境界。秘密意境界。而於其中能入能见。


    二以近况远。


    何以故。


    三征释所由。


    普贤菩萨境界甚深。不可思议无有量已过量。


    释中二。初略标深广。翻上三昧尚有数故。


    举要言之。普贤菩萨以金刚慧普入法界。於一切世界无所行无所住。知一切众生身皆即非身。无去无来。得无断尽。无差别。自在神通。无依无作。无有动转。至於法界究竟边际。


    后举略显广。文有十句。初句总。以金刚慧达差别法界俱空故。余句别。由了空故一世界无住处。二众生无可化。三寂无去来。四竖无断尽。五横泯差别。六体非体故不碍现通。七用非用故无依无作。八不离如如故无动转。九理事圆故穷法界边。


    善男子。若有得见普贤菩萨。若得承事。若得闻名。若有思惟。若有忆念。若生信解。若勤观察。若始趣向。若正求觅。若兴誓愿相续不绝。皆获利益无空过者。


    四彰见之益。


    尔时普眼及一切菩萨众。於普贤菩萨心生渴仰愿得瞻觐。作如是言。南无一切诸佛。南无普贤菩萨。如是三称头顶礼敬。


    五归敬弥增。


    尔时。佛告普眼菩萨及诸众会言。诸佛子。汝等宜更礼敬普贤殷勤求请。又应专至观察十方。想普贤身现在其前。如是思惟周徧法界。深心信解厌离一切。誓与普贤同一行愿。入於不二真实之法。其身普现一切世间悉知众生诸根差别。徧一切处集普贤道。若能发起如是大愿。则当得见普贤菩萨。


    第四教起见方。中劝令策进前心。次又应下别示深观。上舍境别求故未识其体。今令十方齐观知其体周。下依此观。是以得见。后誓与下起愿思齐。具上三心则能得见。


    是时普眼闻佛此语。与诸菩萨俱时顶礼。求请得见普贤大士。


    第五依教修行。然普眼位深。而犹重习观修者。略有二义。一位未等故。二示深奖物故。


    尔时普贤菩萨即以解脱神通之力。如其所应为现色身。令彼一切诸菩萨众皆见普贤亲近如来。於此一切菩萨众中坐莲华座。亦见於余一切世界一切佛所从彼次第相续而来。亦见在彼一切佛所演说一切诸菩萨行。开示一切智智之道。阐明一切菩萨神通。分别一切菩萨威德。示现一切三世诸佛。


    第六为现身相。於中五。一为众现身。不见显深。现不碍用故。


    是时普眼菩萨及一切菩萨众。见此神变其心踊跃。生大欢喜。莫不顶礼普贤菩萨。心生尊重如见十方一切诸佛。


    二众睹喜敬。


    是时以佛大威神力及诸菩萨信解之力普贤菩萨本愿力故。自然而雨十千种云。所谓种种华云。种种鬘云。种种香云。种种末香云。种种盖云。种种衣云。种种严具云。种种珍宝云。种种烧香云。种种缯采云。不可说世界六种震动。奏天音乐。其声远闻不可说世界。放大光明。其光普照不可说世界。令三恶趣悉得除灭。严净不可说世界。令不可说菩萨入普贤行。不可说菩萨成普贤行。不可说菩萨於普贤行愿悉得圆满。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现瑞成益。


    尔时普眼菩萨白佛言。世尊。普贤菩萨是住大威德者。住无等者。住无过者。住不退者。住平等者。住不坏者。住一切差别法者。住一切无差别法者。住一切众生善巧心所住者。住一切法自在解脱三昧者。


    四叹德广深。於中十句。无等者下无等故。无过者上无过故。


    佛言。如是如是。普眼。如汝所说。普贤菩萨有阿僧祇清净功德。所谓无等庄严功德。无量宝功德。不思议海功德。无量相功德。无边云功德。无边际不可称赞功德。无尽法功德。不可说功德。一切佛功德。称扬赞叹不可尽功德。


    五如来印述。初印后述。述中十一句。初句总。后所谓下别。别有十德。一二严德。二圆明德。三深广德。四色相德。五慈覆德。六超胜德。七知法德。八绝言德。九同佛德。十赞无尽德。


    尔时如来告普贤菩萨言。普贤。汝应为普眼及此会中诸菩萨众。说十三昧令得善入。成满普贤所有行愿。


    大文第四。本文有四。一举益令说。二何者下列所说名。三此十大下叹定胜德。四是故普贤下结劝成益。今初。初分二。初劝说成益。


    诸菩萨摩诃萨说此十大三昧故。令过去菩萨已得出离。现在菩萨今得出离。未来菩萨当得出离。


    后引例证劝。以三世诸菩萨若说此定皆成益故。


    何者为十。一者普光大三昧。二者妙光大三昧。三者次第徧往诸佛国土大三昧。四者清净深心行大三昧。五者知过去庄严藏大三昧。六者智光明藏大三昧。七者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大三昧。八者众生差别身大三昧。九者法界自在大三昧。十者无碍轮大三昧。


    第二列名中皆云大者。因满之定称法界故。一普光者身心业用周徧全包为普。智照自在名光。二妙光者身智徧照为光。胜用交映为妙。三十方无余之剎皆至入定为偏往。往无杂乱不碍时节历然为次第。即能起用名神通。以智用如理本自徧故。四名达诸法本自清净。离於想念。契理深心。依此起用徧供诸佛请法起说名之为行。五佛出劫剎等事皆名庄严。过去门中包此无尽为藏。亦名过去清净藏者。入定能入劫一念无缘。起定能受法三轮无着。皆名清净。六未来藏中包含诸佛及佛法等。名之为藏。智慧照彻称曰光明。七现在诸佛作用众会身相益物皆曰庄严。横徧十方故云一切。现可目睹故不云藏。八於差别众生身内外入定起定皆自在故。虽通三种世间。从多但云众生。前后诸定皆从多说。九於眼等十八界自在入出。又知事法界边际与理法界无碍自在故。十无碍轮者三轮摄化皆自在故。又得十无碍满佛果故。无尽大用一一无碍。皆悉圆满能摧伏故。寻初后际不得边故。


    此十大三昧诸大菩萨乃能善入。去来现在一切诸佛。已说当说现说。


    第三叹定胜德。於中四。一约人以叹。人胜故法胜。


    若诸菩萨爱乐尊重。修习不懈则得成就。


    二约修以叹。於中二。先明修成。


    如是之人则名为佛。则名如来。亦则名为得十力人。亦名导师。亦名大导师。亦名一切智。亦名一切见。亦名住无碍。亦名达诸境。亦名一切法自在。


    后修益。於中亦二。初有十句明上等佛果。亦是等觉。等觉之义显矣。然一品始末等佛义多。


    此菩萨普入一切世界而於世界无所着。普入一切众生界而於众生无所取。普入一切身而於身无所碍。普入一切法界而知法界无有边。亲近三世一切佛。明见一切诸佛法。巧说一切文字。了达一切假名。成就一切菩萨清净道。安住一切菩萨差别行。於一念中普得一切三世智。普知一切三世法。普说一切诸佛教。普转一切不退轮。於去来现在一一世。普证一切菩提道。於此一一菩提中。普了一切佛所说。


    后明身智徧周。皆言普入者一一皆穷帝网境故。


    此是诸菩萨法相门。是诸菩萨智觉门。是一切种智无胜幢门。是普贤菩萨诸行愿门。是猛利神通誓愿门。是一切总持辩才门。是三世诸法差别门。是一切诸佛示现门。是以萨婆若安立一切众生门。是以佛神力严净一切世界门。


    三直就法叹。明此十定该摄诸法体相用等。一一超胜故。十门五对。一境智通悟。二因果游入。三通辨出处四佛法所从。五严土摄生罔不由此。


    若菩萨入此三昧。得法界力无有穷尽。得虚空行无有障碍。得法王位无量自在。譬如世间灌顶受职。得无边智一切通达。得广大力十种圆满。成无诤心入寂灭际。大悲无畏犹如师子。为智慧丈夫然正法明灯。一切功德叹不可尽。声闻独觉莫能思议。


    四约证以叹。前约修叹。望於佛果以显终同。此约证叹。直就此定以明业用。亦二十句。前十明胜德无限。


    得法界智住无动际。而能随俗种种开演。住於无相善入法相。得自性清净藏。生如来清净家。善开种种差别法门而以智慧了无所有。善知於时常行法施开悟一切名为智者。善摄众生悉令清净。以方便智示成佛道而常修行菩萨之行。无有断尽。入一切智方便境界示现种种广大神通。


    后明智德自在。


    是故普贤。汝今应当分别广说一切菩萨十大三昧。今此众会咸皆愿闻。


    四结劝。文并可知。


    尔时普贤菩萨承如来旨。观普眼等诸菩萨众而告之言。


    大文第五说分中三。初承旨总告。二佛子云何下别释十定。三第四十三卷末云佛子此是下总结十数。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普光明三昧。


    二别中十定即为十段。各有标释结。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尽。法何者为十。所谓诸佛出现智无尽。众生变化智无尽。世界如影智无尽。深入法界智无尽。善摄菩萨智无尽。菩萨不退智无尽。善观一切法义智无尽。善持心力智无尽。住广大菩提心智无尽。住一切佛法一切智愿力智无尽。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十种无尽法。


    就初定中分五。一智无尽。二心无尽。三定自在。四智巧现。五观超绝。各有佛子以为拣别。五中初二定方便。次一定体。后二定用。又前三各有标征释结。今初十中。十句五对。初二所事所化。次二化处化法。如影者无实故。随现故。次二摄护始终。次二所持能持。后二始心终愿。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发十种无边心。何等为十。所谓发度脱一切众生无边心。发承事一切诸佛无边心。发供养一切诸佛无边心。发普见一切诸佛无边心。发受持一切佛法不忘失无边心。发示现一切佛无量神变无边心。发为得佛力故不舍一切菩提行无边心。发普入一切智微细境界说一切佛法无边心。发普入佛不思议广大境界无边心。发於佛辩才起深志乐领受诸佛法无边心。发示现种种自在身入一切如来道场众会无边心。是为十。


    二心无边者。前明所知无尽。今辨对境发心。以境无边故心无边。有十一句者增数十也。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入三昧差别智。何者为十。所谓东方入定西方起。西方入定东方起。南方入定北方起。北方入定南方起。东北方入定西南方起。西南方入定东北方起。西北方入定东南方起。东南方入定西北方起。下方入定上方起。上方入定下方起。是为十。


    第三定自在者。由前大智大心故於三昧自在。方处非一。入出不同。故云差别。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入大三昧善巧智。


    第四智巧现分三。初标。


    何者为十。


    二征。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莲华。现身徧此莲华之上结加趺坐。身中复现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有百亿四天下。一一四天下现百亿身。一一身入百亿百亿三千大千世界。於彼世界一一四天下现百亿百亿菩萨修行。一一菩萨修行生百亿百亿决定解。一一决定解令百亿百亿根性圆满。一一根性成百亿百亿菩萨法不退业。


    三释中分三。初法说。二举喻。三以劣况胜。今初法说中亦二。初十句别明展转深细。


    然所现身非一非多。入定出定无所错乱。


    第二总显离相分明。


    佛子。如罗睺阿修罗王本身长七百由旬。化形长十六万八千由旬。於大海中出其半身。与须弥山而正齐等。佛子。彼阿修罗王虽化其身长十六万八千由旬。然亦不坏本身之相。诸蕴界处悉皆如木。心不错乱。不於变化身而作他想於其本身生非己想。本受生身恒受诸乐。化身常现种种自在神通威力。


    二举喻。


    佛子。阿修罗王有贪恚痴具足憍慢。尚能如是变现其身。何况菩萨摩诃萨能深了达心法如幻。一切世间皆悉如梦。一切诸佛出兴於世皆如影像。一切世界犹如变化。言语音声悉皆如响。见如实法以如实法而为其身。知一切法本性清净。了知身心无有实体。其身普住无量境界。以佛智慧广大光明。净修一切菩提之行。


    三以劣况胜。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超过世间远离世间。无能惑乱无能映夺。佛子。譬如比丘观察内身住不净观审见其身皆是不净。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此三昧观察法身。见诸世间普入其身。於中明见一切世间及世间法。於诸世间及世间法皆无所着。


    第五观超绝中分三。初法。二喻。三合。异前化现故云法身。法性包含故一时顿见。由此异故无能映夺。故云皆无所着。


    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一普光明大三昧善巧智。


    后总结。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妙光明三昧。


    二妙光明大三昧。分三。初标。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能入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三千大千世界。於一一世界现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身。一一身放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光。一一光现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色。一一色照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世界。一一世界中调伏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众生。


    二释。分二。初法中分四。初明身云展入。


    是诸世界种种不同菩萨悉知。所谓世界杂染。世界清净。世界所因。世界建立。世界同住。世界光色。世界来往。如是一切菩萨悉知菩萨悉入。


    二明身智俱入。


    是诸世界亦悉来入菩萨之身。


    三明其卷入。


    然诸世界无有杂乱。种种诸法亦不坏灭。


    四明展卷无碍。


    佛子。譬如日出绕须弥山照七宝山。其七宝山及宝山间。皆有光影分明显现。


    二喻文有二喻。喻前互入无杂乱义。文分为二。一宝山光影喻。二幻师善巧喻。先喻有五。初明日光影现喻。七宝山者即七金山。如十地末所列其名。但除妙高及雪香二山。山间有七香海。海现日影。山以净金亦能现影。


    其宝山上所有日影。莫不显现山间影中。其七山间所有日影。亦悉显现山上影中。如是展转更相影现。


    二明两影互现。正喻菩萨自他互入。以彼影明净如今之镜。故能互现。


    或说日影出七宝山。或说日影出七山间。或说日影入七宝山。或说日影入七山间。


    第三得名不同。谓水中本影现山上影时。此所现影从山上出来入山间。若山上本影现水中影时。此所现影从山间出入七金宝山上。故正入时即名为出。


    但此日影。更相照现无有边际。


    第四明重现无尽喻。菩萨帝网身土。古德立帝网义。经有帝网之名而无广说之处。以昔未有此品经文。故此一段文可诚证也。


    体性非有亦复非无。不住於山不离於山。不住於水亦不离水。


    五明体离二边。既离二边。故能互现而无杂乱。谓取不可得故非有。影现分明故非无。不住不离者。谓不住成上非有。不离成其非无。若有定住则不能相入。若其离者则无可相入。故不住不离方能相入。


    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此妙光广大三昧。不坏世间安立之相。不灭世间诸法自性。不住世界内。不住世界外。於诸世界无所分别。亦不坏於世界之相。观一切法一相无相。亦不坏於诸法自性。住真如性恒不舍离。


    二法合。直明不坏不住故得互入。无乱明不坏性相。谓若坏性相则无可相入。若住内外则不能相入。谓若住世间内则不能身包世界。若住世界外则不能徧入世界。由俱无住故能互入。次释其所以。由定无分别而不坏相。慧观一相而不坏诸。既事理双游。故不坏不住。若不坏不住。则住真如恒不舍离。既即事不舍。故相随性而融通。如无不在。故同真如而内外互入。


    佛子。譬如幻师善知幻术。


    二幻师善巧喻二。初总喻。二别喻。初中有三。一总明能幻。


    住四衢道作诸幻事。於一日中一须臾顷。或现一日。或现一夜。或复现作七日七夜。半月一月。一年百年。随其所欲皆能示现。城邑聚落。泉流河海。日月云雨。宫殿屋宅。如是一切靡不具足。


    二明本时处现幻时处。喻互相入。


    不以示现经年岁故坏其根本一日一时。不以本时极短促故坏其所现日月年岁。幻相明现本日不灭。


    次本末互不相碍。喻不坏相。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入此妙光广大三昧。现阿僧祇世界入一世界。其阿僧祇世界一一皆有地水火风。大海诸山。城邑聚落。园林屋宅。天宫龙宫。夜叉宫。乾闼婆宫。阿修罗宫。迦楼罗宫。紧那罗宫。摩睺罗伽宫。种种庄严皆悉具足。欲界。色界。无色界。小千世界。大千世界。业行果报死此生彼。一切世间所有时节。须臾昼夜。半月一月。一岁百岁。成劫坏劫。杂染国土。清净国土。广大国土。狭小国土。於中诸佛出兴于世。佛剎清净。菩萨众会周匝围绕。神通自在教化众生。其诸国土所在方处。无量人众悉皆充满。殊形异趣种种众生。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去来现在清净业力。出生无量上妙珍宝。如是等事。咸悉示现入一世界。


    后合中亦五。一明一多相容不同。合上现多时处。


    菩萨於此普皆明见。普入普观。普思普了。以无尽智皆如实知。


    二明智鉴不昧。合前能幻之术。


    不以彼世界多故坏此一世界。不以此世界一故坏彼多世界。


    三合不坏本末之相。


    何以故。


    四征释所由。先征意云何以互入得不坏相。


    菩萨知一切法皆无我故。是故入无命法无作法者。菩萨於一切世间勤修行无诤法故。是名住无我法者。菩萨如实见一切身皆从缘起故。是名住无众生法者。菩萨知一切生灭法皆从因生故。是名住无补伽罗法者。菩萨知诸法本性平等故。是名住无意生无摩纳婆法者。


    释意有三。一由知人无我故。人无我之相已见上文。


    菩萨知一切法本性寂静故。是名住寂静法者。菩萨知一切法一相故。是名住无分别法者。菩萨知法界无有种种差别法故。是名住不思议法者。


    二知法无我。


    菩萨勤修一切方便善调伏众生故。是名住大悲法者。


    三得同体大悲故。由此故能融通事理。


    佛子。菩萨如是能以阿僧祇世界入一世界。知无数众生种种差别。见无数菩萨各各发趣。观无数诸佛处处出兴。彼诸如来所演说法。其诸菩萨悉能领受。亦见自身於中修行。


    五结成上义。於中三。一结上多入一。


    然不舍此处而见在彼。亦不舍彼处而见在此。彼身此身无有差别。入法界故。


    二结上不坏性相。


    常勤观察无有休息。不舍智慧无退转故。


    三结上明鉴。


    上宝山光影喻合竟。


    如有幻师随於一处作诸幻术。不以幻地故坏於本地。不以幻日故坏於本日。


    第二别喻中有三。逆喻总中三段。一幻不坏本喻。别喻不坏相。二如世幻者下幻必依处喻。别喻前依本时处现多时处。三如彼幻师作诸幻事下明幻师不迷喻。别喻前能幻。今初。先喻。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於无国土现有国土。於有国土现无国土。於有众生现无众生。於无众生现有众生。无色现色。色现无色。初不乱后。后不乱初。


    后合中有二。先正合。


    菩萨了知一切世法。悉亦如是同於幻化。知法幻故知智幻。知智幻故知业幻。知智幻业幻已。起於幻智观一切业。


    后释其所以。


    如世幻者不於处外而现其幻。亦不於幻外而有其处。


    第二幻必依处喻。先喻后合。喻中略无幻必依时。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於虚空外入世间。亦不於世间外入虚空。


    合中分二。先合依处。后合依时。前中初总合。以记物现故。空即事空。


    何以故。虚空世间无差别故。


    次征释所由。理无差故。


    住於世间亦住虚空。菩萨摩诃萨於虚空中。能见能修一切世间种种差别妙庄严业。


    后结成自在。


    於一念顷悉能了知无数世界若成若坏。亦知诸劫相续次第。能於一念现无数劫。亦不令其一念广大。


    二合依於时。於中先正显。


    菩萨摩诃萨得不思议解脱幻智到於彼岸。住於幻际。入世幻数。思惟诸法悉皆如幻。不违幻世尽於幻智。了知三世与幻无别。决定通达心无边际。如诸如来住如幻智其心平等。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知诸世间皆悉如幻。於一切处皆无所着。无有我所。


    后释其所由。以得幻智同於佛故。


    如彼幻师作诸幻事。虽不与彼幻事同住。而於幻事亦无迷惑。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知一切法到於彼岸。心不计我能入於法。亦不於法而有错乱。


    第三幻师不迷喻。文并可知。


    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二妙光明大三昧善巧智。


    三结名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四十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