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八

3个月前 作者: 德清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八


    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经


    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 疏义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门德清提挈


    明法品第十八


    此品来意者。前明当位所成之德。今明趣后胜进之行。又前明发心之胜德。今辨所具之行相。故次来也。释名者。准梵具翻应云法光明品。统有四义。一法慧智慧。於能所诠进趣行法。分明照了故。即明所知法。二明能诠。以能显行故。法是所诠。可轨则故。此则诠旨全目。明有法故。法之明故。通持业依主二释。三明是智用。法是理行及果。境智合说俱是所诠。法之明明之法。依主释也。四所修行法体离无明。亦唯所诠有明之法。法即是明。通有财持业二释也。宗趣者。明法不同。略有四种。谓教理行果。寻教悟理。观理起行。行成得果。皆初宗后趣。又此四皆宗。为成后位及成胜德为趣。


    尔时精进慧菩萨。白法慧菩萨言。


    释文中大分为三分。一请说分。二正说分。三结说。今初。先长行。后祗夜。前中亦二。初叙问答之人。胜进趋后非勤不能。故精进慧问。


    佛子。菩萨摩诃萨初发求一切智心。成就如是无量功德。具大庄严。升一切智乘。入菩萨正位。舍诸世间法。得佛出世法。去来现在诸佛摄受。决定至於无上菩提究竟之处。


    此下第二正申所问。亦分为二。初领前自分胜德。后请说胜进之行。前中先总。后具大下有七句。一领德。即前庄严佛不共法。二领乘。即已住究竟一乘。三领位。位不退故。四领道。住离生因故。五领法。得出世法故。六得胜缘。即佛护赞等。七领当果。至菩提故。德虽无量。不出此七。


    彼诸菩萨於佛教中云何修习。令诸如来皆生欢喜。入诸菩萨所住之处。一切大行皆得清净。所有大愿悉使满足。获诸菩萨广大之藏。随所应化常为说法。而恒不舍波罗蜜行。所念众生咸令得度。绍三宝种使不断绝。善根方便皆悉不虚。佛子。彼诸菩萨以何方便能令此法当得圆满。愿垂哀愍。为我宣说。此诸大会靡不乐闻。


    此请说胜进行有二。先问所成行体。后问行成德用。以破痴等为德用故。此先问行体也。问有十句。初五自利兼他。次四利他兼自。末结不虚。后彼诸下结请。


    复次如诸菩萨摩诃萨。常勤修习灭除一切无明黑暗。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永涤一切烦恼心垢。悉能成就一切善根。永出一切恶趣诸难。净治一切大智境界。成就一切菩萨诸地。诸波罗蜜。总持三昧。六通三明。四无所畏清净功德。庄严一切诸佛国土。及诸相好身语心行。成就满足。善知一切诸佛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一切智智所行境界。为欲成熟一切众生。随其心乐而取佛土。随根随时如应说法。种种无量广大佛事。及余无量诸功德法。诸行诸道及诸境界皆悉圆满。疾与如来功德平等。


    第二问行成德用。有二。先问因行。次问成果德。此问因也。有十二事。一问云何灭无明。二问降魔。三问制外道。四问断烦恼。五问善根以何而成。六问三恶八难云何可出。七问净治境。八问地等功德云何成就。九问三业功德云何庄严满足。十以何观力知佛功德。十一一切境智复云何知。十二何法能成就众生。乃至作大佛事。后及余无量下。结因成果德也。


    於诸如来应正等觉百千阿僧祇劫修菩萨行时所集法藏。悉能守护开示演说。诸魔外道无能沮坏。摄持正法无有穷尽。於一切世界演说法时天王。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如来法王。皆悉守护。一切世间恭敬供养同灌其顶。常为诸佛之所护念。一切菩萨亦皆爱敬。得善根力。增长白法。开演如来甚深法藏。摄持正法以自庄严。一切菩萨所行次第愿皆演说。


    第二於诸如来下显等佛之用。护持正法便等佛故。文有十句。初句为总。谓开示演说皆正法也。下九句知明。一魔不能侵。二摄持修行。三十王外护。四举世同钦。五诸佛灌顶。六菩萨爱敬。七得众善根。八能演深法。九摄德自严。若得此九方名护法。后一切下结请。


    尔时精进慧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言。


    大名称者善能演  菩萨所成功德法  深入无边广大行  具足清净无师智  若有菩萨初发心  成就福德智慧乘  入离生位超世间  普获正等菩提法  彼复云何佛教中  坚固勤修转增胜  令诸如来悉欢喜  佛所住地速当入  所行清净愿皆满  及得广大智慧藏  常能说法度众生  而心无依无所着  菩萨一切波罗蜜  悉善修行无缺减  所念众生咸救度  常持佛种使不绝  所作坚固不唐捐  一切功成得出离  如诸胜者所修行  彼清净道愿宣说  永破一切无明暗  降伏众魔及外道  所有垢秽悉涤除  得近如来大智慧  永离一切诸险难  净治大智殊胜境  获妙道力邻上尊  一切功德皆成就  证得如来最胜智  住於无量诸国土  随众生心而说法  及作广大诸佛事  云何而得诸妙道  开演如来正法藏  常能受持诸佛法  无能超胜无与等  云何无畏如师子  所行清净如满月  云何修习佛功德  犹如莲华不着水


    第二偈文重颂。有十一偈。初一偈赞能说。次一偈颂前。次四偈颂所修行体。后五偈颂行所成德。分二。前三颂所成因德。后二结因成果德。


    尔时法慧菩萨告精进慧菩萨言。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多所惠利。哀愍世间诸天及人。问於如是菩萨所修清净之行。佛子。汝住实法。发人精进。增长不退。已得解脱。能作是问同於如来。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承佛威神之力。为汝於中说其少分。


    第二正答文中。先赞问利益。能问具德诫听许说。


    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发一切智心。应离痴暗。精勤守护。无令放逸。


    此下正答文中。先答所成行体。后答行成德用。初中答前十问即为十段。今初段中有五十句。前二十句答前修习。后三十句答令佛欢喜。今总标。不放逸徧下十段。皆由不放逸成。是修习相。不守根门是名放逸。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十种法名不放逸。何者为十。一者护持众戒。二者远离愚痴净菩提心。三者心乐质直离诸谄诳。四者勤修善根无有退转。五者恒善思惟自所发心。六者不乐亲近在家出家一切凡夫。七者修诸善业而不愿求世间果报。八者永离二乘行菩萨道。九者乐修众善令不断绝。十者恒善观察自相续力。佛子。若诸菩萨行此十法。是则名为住不放逸。


    初答第一段修习有二十句。前十句始修。后十句终成。今初始修。文有标征列结四节。后皆仿。此。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不放逸。得十种清净。何者为十。一者如说而行。二者念智成就。三者住於深定不沉不举。四者乐求佛法无有懈息。五者随所闻法如理观察。具足出生巧妙智慧。六者入深禅定得佛神通。七者其心平等无有高下。八者於诸众生上中下类心无障碍。犹如大地等作利益。九者若见众生乃至一发菩提之心。尊重承事犹如和尚。十者於授戒和尚及阿阇梨一切菩萨诸善知识法师之所。常生尊重承事供养。佛子。是名菩萨住不放逸十种清净。


    三答修习终成。谓此十种清净。皆由不放逸成。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不放逸。发大精进。起於正念。生胜欲乐。所行不息。於一切法心无依处。於甚深法能勤修习。入无诤门增广大心。佛法无边。能顺了知。令诸如来皆悉欢喜。


    次答令佛欢喜。有三十句。初十句结前生后。即牒前十种清净。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何者为十。一者精进不退。二者不惜身命。三者於诸利养无所希求。四者知一切法皆如虚空。五者善能观察普入法界。六者知诸法印心无倚着。七者常发大愿。八者成就清净忍智光明。九者观自善法心无增减。十者依无作门修诸净行。佛子。是为菩萨住十种法能令一切如来欢喜。


    此十句答正成行相。前明即前修习。故令佛欢喜。今更别明修相。於中法印。疏有多释。


    佛子。复有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何者为十。所谓安住不放逸。安住无生忍。安住大慈。安住大悲。安住满足诸波罗蜜。安住诸行。安住大愿。安住巧方便。安住勇猛力。安住智慧。观一切法皆无所住犹如虚空。佛子。若诸菩萨住此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


    后有十句显纯熟究竟行。修行成熟故云安住。亦由前十成此十种。但生熟异耳。


    上答初问五十句竟。


    佛子。有十种法。令诸菩萨速入诸地。何等为十。一者善巧圆满福智二行。二者能大庄严波罗蜜道。三者智慧明达不随他语。四者承事善友恒不舍离。五者常行精进无有懈怠。六者善能安住如来神力。七者修诸善根不生疲倦。八者深心利智。以大乘法而自庄严。九者於地地法门心无所住。十者与三世佛善根方便同一体性。佛子。此十种法。令诸菩萨速入诸地。


    此答第二入菩萨所住处问。文有三段。初有十法起入地行。次有十一句明住地观修。后九句明地要胜。今初。


    复次佛子。诸菩萨初住地时应善观察。随其所有一切法门。随其所有甚深智慧。随所修因。随所得果。随其境界。随其力用。随其示现。随其分别。随其所得悉善观察。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无所着。如是知已。入菩萨地能善安住。


    二复次下。明住地观修。言住地观修者。梁论云地者对治我。皆言随其者。诸地非一故。皆自心者。智与心相应故。


    佛子。彼诸菩萨作是思惟。我等宜应速入诸地。何以故。我等若於地地中住。成就如是广大功德。具功德已渐入佛地。住佛地已能作无边广大佛事。是故宜应常勤修习。无有休息。无有疲厌。以大功德而自庄严。入菩萨地。


    三佛子下。显地要胜。


    佛子。有十种法。令诸菩萨所行清净。何等为十。一者悉舍资财满众生意。二者持戒清净无所毁犯。三者柔如忍辱无有穷尽。四者勤修诸行永不退转。五者以正念力心无迷乱。六者分别了知无量诸法。七者修一切行而无所着。八者其心不动犹如山王。九者广度众生犹如桥梁。十者知一切众生与诸如来同一体性。佛子。是为十法。令诸菩萨所行清净。


    第三答大行清净问。有二十句。初十句是因。后十句是果。今初行成出障。故云清净。


    菩萨既得行清净已。复得十种增胜法。何等为十。一者他方诸佛皆悉护念。二者善根增胜超诸等列。三者善能领受佛加持力。四者常得善人为所依怙。五者安住精进恒不放逸。六者知一切法平等无异。七者心恒安住无上大悲。八者如实观法出生妙慧。九者能善修行巧妙方便。十者能知如来方便之力。佛子。是为菩萨十增胜法。


    第二菩萨既得下。由行净因得胜法果。十皆增胜法。


    佛子。菩萨有十种清净愿。何等为十。一愿成熟众生无有疲倦。二愿具行众善净诸世界。三愿承事如来常生尊重。四愿护持正法不惜躯命。五愿以智观察入诸佛土。六愿与诸菩萨同一体性。七愿入如来门了一切法。八愿见者生信无不获益。九愿神力住世尽未来劫。十愿具普贤行净治一切种智之门。佛子。是为菩萨十种清净愿。


    第四答大愿问。有二十句。初十起胜净愿。后十励志令满。今初。全同初地十愿。


    佛子。菩萨住十种法。令诸大愿皆得圆满。何等为十。一者心无疲厌。二者具大庄严。三者念诸菩萨殊胜愿力。四者闻诸佛土悉愿往生。五者深心长久尽未来劫。六者愿悉成就一切众生。七者住一切劫不以为劳。八者受一切苦不生厌离。九者於一切乐心无贪着。十者常勤守护无上法门。


    二令愿成满者。由斯十句。能满前十及余多愿。於中五深心则可久。六悉成则可大。可久则菩萨之德。可大则菩萨之业。


    佛子。菩萨满足如是愿时即得十种无尽藏。何等为十。所谓普见诸佛无尽藏。总持不忘无尽藏。决了诸法无尽藏。大悲救护无尽藏。种种三昧无尽藏。满众生心广大福德无尽藏。演一切法甚深智慧无尽藏。报得神通无尽藏。住无量劫无尽藏。入无边世界无尽藏。佛子。是为菩萨十无尽藏。


    第五答获菩萨藏问。谓由前行愿蕴集成藏故。文有十句。


    菩萨得是十种藏已。福德具足。智慧清净。於诸众生随其所应而为说法。佛子。菩萨云何於诸众生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所谓知其所作。知其因缘。知其心行。知其欲乐。贪欲多者为说不净。瞋恚多者为说大慈。愚痴多者教勤观察。三毒等者为说成就胜智法门。乐生死者为说三苦。若着处所说处空寂。心懈怠者说大精进。怀我慢者说法平等。多谄诳者为说菩萨其心质直。乐寂静者广为说法令其成就。菩萨如是随其所应而为说法。为说法时文相连属。义无舛谬。观法先后以智分别。是非审定不违法印。次第建立无边行门。令诸众生断一切疑。善知诸根。入如来教。证真实际知法平等。断诸法爱除一切执。常念诸佛心无暂舍。了知音声体性平等。於诸言说心无所着。巧说譬喻无相违反。悉令得悟一切诸佛随应普现平等智身。


    第六答随所应化常为说法问。文分三。初菩萨得是下四句。结前生后。次云何下征以标起。三所谓下正解其义。於中初所谓下知器。次贪欲多者下授法。次为说法时下具德成益。


    菩萨如是为诸众生而演说法。则自修习增长义利。不舍诸度具足庄严波罗蜜道。是时菩萨为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而无所着。是则能净檀波罗蜜。具持众戒而无所着永离我慢。是则能净尸波罗蜜。悉能忍受一切诸恶。於诸众生其心平等无有动摇。譬如大地能持一切。是则能净忍波罗蜜。普发众业常修靡懈。诸有所作恒不退转。勇猛势力无能制伏。於诸功德不取不舍。而能满足一切智门。是则能净精进波罗蜜。於五欲境无所贪着。诸次第定悉能成就。常正思惟不住不出。而能销灭一切烦恼。出生无量诸三昧门。成就无边大神通力。逆顺次第入诸三昧。於一三昧门入无边三昧门。悉知一切三昧境界。与一切三昧三摩钵底。智印不相违背。能速入於一切智地。是则能净禅波罗蜜。於诸佛所闻法受持。近善知识承事不倦。常乐闻法心无厌足。随所听受如理思惟。入真三昧离诸僻见。善观诸法得实相印。了知如来无功用道。乘普门慧入於一切智智之门。永得休息。是则能净般若波罗蜜。示现一切世间作业。教化众生而不厌倦。随其心乐而为现身。一切所行皆无染着。或现凡夫或现圣人所行之行。或现生死或现涅盘。善能观察一切所作。示现一切诸庄严事而不贪着。徧入诸趣度脱众生。是则能净方便波罗蜜。尽成就一切众生。尽庄严一切世界。尽供养一切诸佛。尽通达无障碍法。尽修行徧法界行。身恒住尽未来劫。智尽知一切心念。尽觉悟流转还灭。尽示现一切国土。尽证得如来智慧。是则能净愿波罗蜜。具深心力。无有杂染故。具深信力。无能摧伏故。具大悲力。不生疲厌故。具大慈力。所行平等故。具总持力。能以方便持一切义故。具辩才力。令一切众生欢喜满足故。具波罗蜜力。庄严大乘故。具大愿力。永不断绝故。具神通力。出生无量故。具加持力。令信解领受故。是则能净力波罗蜜。知贪欲行者。知瞋恚行者。知愚痴行者。知等分行者。知修学地行者。一念中知无边众生行。知无边众生心。知一切法真实。知一切如来力。普觉悟法界门。是则能净智波罗蜜。


    第七菩萨如是下。答恒不舍离诸波罗蜜问。於中二。先结前生后。则前正说法时便具十度。谓自修此亦为利他。一向大悲了平等故。通至佛果故皆名道。次是时菩萨下正是不舍度相。十度即为十段。皆先辨相。后是则下结名。於中禅波罗蜜。疏有广释。


    佛子。菩萨如是清净诸波罗蜜时。圆满诸波罗蜜时。不舍诸波罗蜜时。住大庄严菩萨乘中。随其所念一切众生皆为说法。令增净业而得度脱。堕恶道者教使发心。在难中者令勤精进。多贪众生示无贪法。多瞋众生令行平等。着见众生为说缘起。欲界众生教离欲恚恶不善法。色界众生为其宣说毗钵舍那。无色界众生为其宣说微妙智慧。二乘之人教寂静行。乐大乘者为说十力广大庄严。如其往昔初发心时见无量众生堕诸恶道。大师子吼作如是言。我当以种种法门随其所应而度脱之。菩萨具足如是智慧。广能度脱一切众生。


    第八佛子下。答前所念众生咸令得度问。於中初结前生后。次堕恶道者下正明化度。后如其往昔下结如本誓故能真度。师子吼者决定度故。


    佛子。菩萨具足如是智慧。令三宝种永不断绝。所以者何。菩萨摩诃萨教诸众生发菩提心。是故能令佛种不断。常为众生开阐法藏。是故能令法种不断。善持教法无所乖违。是故能令僧种不断。复次悉能称赞一切大愿。是故能令佛种不断。分别演说因缘之门。是故能令法种不断。常勤修习六和敬法。是故能令僧种不断。复次於众生田中下佛种子。是故能令佛种不断。护持正法不惜身命。是故能令法种不断。统理大众无有疲倦。是故能令僧种不断。复次於去来今佛所说之法所制之戒。皆悉奉持心不舍离。是故能令佛法僧种永不断绝。


    第九佛子下。答前绍三宝种使不断绝问。文分三。初仍前总标。次所以下征释所由。由化众生入三宝海。故能绍前令不断也。文有四番。为成十句。前九别明。后一总结。谓弘法奉戒。三学兼修。则不断三宝。化化不绝。


    菩萨如是绍隆三宝。一切所行无有过失。随有所作皆以回向一切智门。是故三业皆无瑕玷。无瑕玷故所作众善所行诸行教化众生随应说法。乃至一念无有错谬。皆与方便智慧相应。悉以向於一切智智。无空过者。


    第十菩萨如是下。答前善根方便皆悉不空问。先略后广。略中分三。初结前生后。次随有所作下三业无瑕。后无瑕玷故下明不所作。言瑕玷者。玉之内病曰瑕。瑕谓体破。外病曰玷。玷谓色汗。以显三业内外无失。


    上略明。


    菩萨如是修习善法。念念具足十种庄严。何者为十。所谓身庄严。随诸众生所应调伏而为示现故。语庄严。断一切疑皆令欢喜故。心庄严。於一念中入诸三昧故。佛剎庄严。一切清净离诸烦恼故。光明庄严。放无边光普照众生故。众会庄严。普摄众会皆令欢喜故。神通庄严。随众生心自在示现故。正教庄严。能摄一切聪慧人故。涅盘地庄严。於一处成道周徧十方悉无余故。巧说庄严。随处随时随其根器为说法故。菩萨成就如是庄严。於念念中身语意业皆无空过。悉以回向一切智门。


    第二菩萨如是下广明不空。文有二段。初明自业不空。次若有众生下明利他不空。初中虽明不空。义兼无失。以一切清净离烦恼故。又此无失即自业不空。顺止寂故。又有标征释结。次菩萨成就下结也。


    若有众生见此菩萨。当知亦复无空过者。以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若闻名。若供养。若同住。若忆念。若随出家。若闻说法。若随喜善根。若遥生钦敬。乃至称扬赞叹名字。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子。譬如有药名为善见。众生见者众毒悉除。菩萨如是成就此法。众生若见。诸烦恼毒皆得除灭。善法增长。


    二明利他不空。於中有法喻合。佛与菩萨俱益不空。今不见者。不宜见故。见不益者。无行力故。亦远益故。上来并答初所成行问竟。


    下答行所成德问。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法中勤加修习。以智慧明灭诸痴暗。以慈悲力摧伏魔军。以大智慧及福德力制诸外道。以金刚定灭除一切心垢烦恼。以精进力集诸善根。以净佛土诸善根力远离一切恶道诸难。以无所着力净智境界。以方便智慧力出生一切菩萨诸地诸波罗蜜。及诸三昧。六通三明。四无所畏悉令清净。以一切善法力成满一切诸佛净土。无边相好身语及心具足庄严。以智自在观察力知一切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悉皆平等。以广大智慧力了知一切智智境界。以往昔誓愿力随所应化现佛国土。转大法轮。度脱无量无边众生。


    大文第二答行所成德问。前问文有二。今答亦二段。第一答以行成因德。二答以因成果德。今初具答十二问。各有二句。皆上句答下句。上云修何灭痴。今答云以智慧明。他皆仿此。


    佛子。菩萨摩诃萨勤修此法。次第成就诸菩萨行。乃至得与诸佛平等。


    第二佛子下。答以因成果德。以前问中有因德。有果德。上答因德。今此下答所成果德。初勤修此法。至诸佛平等。先结因成果。谓但能勤修上来诸行。则能次第从因得果。


    於无边世界中为大法师。护持正法。


    二正答所成之德。谓护持正法。谓但当勤修上来以行成因之德。自当成后护持法等诸德。故乘前结因成德明之。答上十句。文分九段。第一答初总句。如来法藏守护开演。


    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二答众魔外道无能沮坏。以佛护故。


    守护受持广大法藏。获无碍辩深入法门。


    三答摄持正法无有穷尽。


    於无边世界大众之中。随类不同普现其身。色相具足最胜无比。以无碍辩巧说深法。其音圆满善巧分布故。能令闻者入於无尽智慧之门。


    四答於一切世界中演说法时十王敬护。谓声胜音巧。令闻者入智故。


    知诸众生心行烦恼而为说法。所出言音具足清净故。一音演畅。能令一切皆生欢喜。


    五答举世同钦。称机令喜故。


    其身端正有大威力故。处於众会无能过者。


    六答菩萨爱敬。端正有德故。其佛灌顶在前佛护念中。


    善知众心故能普现身。善巧说法故音声无碍。得心自在故巧说大法无能沮坏。得无所畏故心无怯弱。於法自在故无能过者。於智自在故无能胜者。般若波罗蜜自在故所说法相不相违背。辩才自在故随乐说法相续不断。陀罗尼自在故决定开示诸法实相。辩才自在故随所演说能开种种譬喻之门。大悲自在故勤诲众生心无懈息。大慈自在故放光明网悦可众心。


    七答得善根力增长白法。於中先总明三业。后得心下。别显十种自在。皆是善根。其十自在之能。并是增长白法。


    菩萨如是处於高广师子之座。演说大法。唯除如来及胜愿智诸大菩萨。其余众生无能胜者。无见顶者。无映夺者。欲以难问令其退屈无有是处。


    八答开演如来甚深法藏。


    佛子。菩萨摩诃萨得如是自在力已。假使有不可说世界量广大道场。满中众生一一众生威德色相。皆如三千大千世界主。菩萨於此才现其身。悉能映蔽如是大众。以大慈悲安其怯弱。以深智慧察其欲乐。以无畏辩为其说法。能令一切皆生欢喜。


    九答摄持正法以自庄严。於中初明自严。


    何以故。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无量智慧轮故。成就无量巧分别故。成就广大正念力故。成就无尽善巧慧故。成就决了诸法实相陀罗尼故。成就无边际菩提心故。成就无错谬妙辩才故。成就得一切佛加持深信解故。成就普入三世诸佛众会道场智慧力故。成就知三世诸佛同一体性清净心故。成就三世一切如来智一切菩萨大愿智。能作大法师。开阐诸佛正法藏及护持故。


    次征。后释以摄正法。故有十句德。亦即是前所成之德。可思。


    尔时法慧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神力。而说颂言。


    心住菩提集众福  常不放逸植坚慧  正念其意恒不忘  十方诸佛皆欢喜  念欲坚固自勤励  於世无依无退怯  以无诤行入深法  十方诸佛皆欢喜  佛欢喜已坚精进  修行福智助道法  入於诸地净众行  满足如来所说愿  如是而修获妙法  既得法已施群生  随其心乐及根性  悉顺其宜为开演  菩萨为他演说法  不舍自己诸度行  波罗蜜道既已成  常於有海济群生  昼夜勤修无懈倦  令三宝种不断绝  所行一切白净法  悉以回向如来地  菩萨所修众善行  普为成就诸群生  令其破暗灭烦恼  降伏魔军成正觉  如是修行得佛智  深入如来正法藏  为大法师演妙法  譬如甘露悉沾洒  慈悲哀愍徧一切  众生心行靡不知  如其所乐为开阐  无量无边诸佛法  进止安徐如象王  勇猛无畏犹师子  不动如山智如海  亦如大雨除众热


    时法慧菩萨说此颂已。如来欢喜大众奉行。


    第二重颂有十偈。初六偈颂前十种所成行体。后四偈颂所成德。前中初二偈颂佛喜。二有一偈颂入地行愿。三有一偈颂菩萨说法。四有一偈颂不舍自行。五半偈颂不断三宝。六有半偈颂善根摄授。后四偈颂行所成德。分二。前一偈颂以行成因德。次三偈颂因成果德。


    上第三会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纲要卷第十八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