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经抄
3个月前 作者: 佚名
维摩经卷第一 佛国品第一
夫佛法大纲须识宗趣□□□□具陈。且总为二宗。大乘小乘。且大乘之中分为三。一法相宗。经论之中广立法无边无量。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等□□八万四千门。即解深密经</a>瑜伽论等多说法相。但经论之中说</a>诸相差别名数皆此宗摄。二破相宗。即诸部般若经中十二门论</a>等说一切法性相俱空有无双遣。三法性宗。即花严涅槃维摩楞伽等经起信论等说一切法非空非有。亦有亦空。所谓迷真起妄一切皆有。摄妄归真一切皆空。就俗谛则有。就真谛则空睡梦则有觉悟。即空诸法无我。即空因果不亡还有。空不离有有即是空。有不离空即空是有。如是广说空有无边。所以诸佛菩萨慈悲故入有。智慧故观空。观空故虽入有而不染。慈悲故虽证空而不著。凡夫多著有。二乘多著空。双离此二真大乘也。第二小乘有二十部宗趣不同。□□□故略之也。今此维摩经即当第三法性宗所摄。由此经芥子纳须弥方丈容世界。皆表法性圆融无碍之义也。若能悟入此第三宗则于佛法无所滞等论。诸佛说有有不妨空。诸佛说有有不妨空。诸佛说空空不妨有故中论</a>偈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自此已下别就此经曲明宗意。古来贤圣皆断此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只缘前说法性无碍。非空非有亦有亦空。不常不断等故名为不可思议解脱。非凡小等之所测量。心言路绝名不思议。不滞空有等。名为解脱。然此经上下总有五种不可思议摄之略尽。何等为五。一理不思议。二行不思议。三报不思议。四用不思议。五教不思议。第一理不思议者。即非空非有不常不断等真如法性中道之理 经云。一切法皆如也。乃至弥勒亦如也。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等。皆是理不思议。第二行不思议者。即说菩萨无住之行 经云。在于生死不为□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非凡夫行非贤圣行。菩萨行非净行非垢行。是菩萨行等皆是行不思议。第三报不思议即下经说佛身功德十方净土等。是报不思议。第四用不思议者。下经说神通变化合盖现土常擎大众取饭香积借座须弥等。皆用不思议。第五教不思议者。即名句文字巧妙言词善能诠显不思议理。是故经云。一四句偈所有功德无量无边。是名教不思议。此之五种不思议前后次第者。一切诸法理为其本。是故第一理不思议欲悟其理必资起行。是故第二行不思议行不空备必能感报。是故第三报不思议报不徒然必能起用。是故第四用不思议用不空设必能起教。是故第五教不思议略说如是。余在经文 经曰如是 述曰。一切经首皆有此之二字。盖有深意。此之二字亦乃包括一切佛法议理皆尽。略作三释。第一云。三世诸佛所说不异。名之为如。称理无非故称为是。第二释云。诸法实相古今不易。名之为如。如而说故称为是。第三释云。何难所传与佛无异故名为如。离诸过失故称为是 经曰佛 述曰。佛者佛陀汉翻为觉。觉有二种。一本觉。二始觉。即法身佛真如法性以为其体。本性清净如摩尼珠。一切众生悉皆平等。只缘众生无始已来从真起妄。沿流昧源。逐末失本。垢障蒙覆自性。真佛遂作凡夫。多受苦恼。一念觉时垢妄斯遣。本性湛然</a>。即名为佛。更无所得。是故经言。乃至无□□法可得。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经亦云。若弥勒得菩提。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不复更灭。乃至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花严等经说云。佛及众生心如是三种法不即亦不离。不一亦不二。众生不离佛。佛不离众生。如是等文名本觉佛。断烦恼障得。二始觉佛者。即卢舍那报身如来以四智为体。克性而论智为佛体。智为能证觉之体故相从而论。即功德相好无漏五蕴总名为佛。广在经论所明一切菩萨经三大劫十地满足。断所知障名始觉佛。
经曰。众人不请友而安之 述曰。小乘凡夫悲薄智微。要待勤请方为说法。菩萨不然。观见众生缘合根熟。为不请之友能令众生出生死之危险。与涅槃之安隐。如有影均于湛水。慈母赴于婴儿 经曰。逮无所得不起法忍 述曰。此明菩萨证无生法忍。逮者及也至也。起者生也。忍者忍了亦即许之义。此明菩萨位。登八地至无所得无生之位忍了。印证一切诸法本来如如无生无灭无法可得。是故作忍辱仙节节支解其心不动。亦作摩纳仙人燃灯授记皆此位也 经曰。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 述曰。佛法大宗因缘。是本异诸外道拨无因果邪僻断见故有此文。言缘起者。即十二因缘及十因六因四缘。一切因缘莫过此门。若入佛法因缘深理即名正见。故云断诸邪见。言有无二边者。因缘无主则非有。业果不亡则非无定执有无皆名边见。故下文云。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经之断字该于邪见及有二边。是则离有无之二边契。非有非无之中道菩萨之正见也。净尽不残。故云无复余习。习者习气 经曰。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 述曰。往者过去。来者未来及所心行现在。菩萨以宿命智知众生过去之事。善知生也。以死生智知众生未来之事。善智来也。以他心智知众生现在心所行也。缘处故云心所。趣者趣向。所谓知三世之事趣向也 经曰。诸有所作亦不唐捐 述曰。唐者虚也捐者弃也。菩萨用心无一念弃也 经曰。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述曰。此合多为一。展小为大也。且合多为一者。合五百为一盖也。此来真如法性圆融融无定无有二相故。能合多为一展小为大。多不定多。菩萨观乎。一盖一不定一。凡小观乎。五百虽合为一五百宛然。五百宛然只自为一。其犹方丈之室文殊等入中宽如容十方世界。凡小不及。只自见乎。方丈对凡小而不减。对文殊而不增。圆融法性其在慈乎。下诸文理皆同此。展小为大义亦准之。又可更表空有二门。多表其有。一表其空。空不定空。展一为多。有不定有。合多为一。有不离空。即五百而见一。有不离空即五百而见一。空不离有不离一而见多。维摩要旨始终如是 经曰。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述曰。八万四千名诸法相。二空真如名第一义。此之二句有其三门。一空有门。二寂用门。三自他门。第一门者分别法相有也。第一不动空也。说而不动。有不妨空。不动而说空。不动妨有。异于凡小空而不有。有而不空。第二门者分别法相用也。第一义不动寂也。寂而常用。虽不动而说。法用而常寂。虽说法而不动。凡夫则动而不寂。小乘则寂而不动。第三门者自利故证而不动。利他故说而不著。说而不有亦不无。意亦同此。离有无二边行于中道 经曰。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 述曰。言佛树者亦名菩提树。佛此树下得菩提果。名菩提树。树下成佛名为佛树。言降魔者伏四魔也。菩提佛果沷润身心永除热恼。名为甘露。生死大息名之为灭觉。即是佛名为成也 经曰。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 述曰。积集故名心。思量故名意。领纳故名受。造作故名行。证佛果时如如不动。此等皆息故名无也。以斯妙理伏诸外道。岂云览力而降伏乎 经曰。毁誉不动如须弥 述曰。叹佛平等八风不动如须弥山。言八风者。一利。二襄。三毁。四誉。五称。六识。七苦。八乐。此之八法摇动人心。如世八风吹动诸物。经中举二摄余六也。
经曰。孰闻人宝不敬承 述曰。佛为人中之宝。希有难见。故喻之宝。孰是谁也。谁闻人宝之名而不敬重修承 经曰。各见世尊在其前 述曰。此叹佛身功德不共凡小。法身圆应犹一月升天故云各见佛身平等。不背众生故云在其前也。一音说法众生各解理亦同此 经曰。不著世闻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 述曰。此叹如来即染成净。此以下句释上句。常观诸法空而且寂游世间。而不染处淤泥而恒净 经曰。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 述曰。真俗俱空故云无得。万物依虚空。虚空无所依。诸法依实相。实性无所依 经曰。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述曰。众生是佛土之缘。缘中说土故以众生而为佛土。道理如何。土本由悲。悲由生起。要有众生悲心始起。要因悲心方得净土。推末就本。众生是土不亦宜乎。又因生起悲得净土。一向观空终不得土。故下喻云。要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人喻菩萨空。喻二空地。喻于有造立宫室。喻于修净土。是则依空依地宫室始成。兼有兼空方修净土。有悲故涉有而广度众生。有智故观空而不著。诸有空有不滞悲智双行契。此通途净土。斯得乃至直心。是净土等其理皆然。离空离有即是直心。著有著空皆成偏曲。乃至下文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皆同此义。则知一念直心十方顿净。刹那偏曲垢秽斯兴净土。一章大纲如是 经曰。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 述曰。此明净秽二土非一非二。非即非离心净故即秽见净。心垢故即净见秽。克实而论以佛眼观佛土常净。凡夫眼见佛土恒秽。今欲变秽成净。托以按地为缘。亦明妄从真生秽从净起。故下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问曰。净秽两土为当同体异见。为当别体异见。为当无体妄见。有古德安法师释曰净秽二土一质不成。异质不成。无质不成。故净秽亏盈。异质不成故披源即冥。无质不成故缘起不形 经曰。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 述曰。饭体是一。诸天福德厚薄不同。所见饭色胜劣不等。佛土亦尔。净秽是一。随诸众生垢净不同。所见各异。世尊常说。水体是一。诸天福德见为琉璃宝物。人福次胜见其清水湛可受用。鱼龙等次劣见是舍屋窟宅。饿鬼恶业唯见脓血猛火。
方便品第二
经曰。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 此上皆三字为句。怙者恃怙。此身廉人明智之人不恃怙也。又方便一品维摩居士多欲教化凡夫众生新学菩萨。五种观门。一观身是苦。二观身空。三观身无常。四观身无我。五观身不净 经曰。为病为恼众苦所集苦观也。是身如聚沫已下空观也。是身如浮云已下无常观也。是身无主为如地已下无我观也。是身不净秽恶充满已下不净观也。此之五观大小二乘初修之门。止贪嗔发智慧也。
弟子品第三
经曰。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相。是为宴坐 述曰。此净名居士以大呵小也。小乘见定散之二相。所以舍散而取定。既有定可取著相分别还成非定。或闲林净处结跏趺坐。闭目合口心识不行出入息断。此是小乘禅定之相。大乘菩萨则不如是。定散俱泯。出入双如真心湛然。是为真定。岂可以闭目合口兀坐林中而为定邪。不妨散走三界以利生散不妨定凝。一如而不动是故 经云。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 经曰。不断烦恼而入涅槃 述曰。小乘著相不了烦恼性空。所以有烦恼可断。不了涅槃性空。有涅槃可入。有断可断虽而不断。有入可入而不入。大乘菩萨了烦恼性空。无断可断悟涅槃无相。无入可入。无断可断乃为真断。无入可入始为真入。若能如是名为宴坐。宴坐定也 经曰。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 述曰。际者畔也。前际者前念也。后际者后念也。有为之法前念后念相续不断。名之为人。以理推之前后两念不相趁。及前念已灭后念方生中间断绝无有。真实故曰无人 经曰。法同法性入诸法故 述曰。言法性者即真如也。法之实性莫过真如。心悟真如即是入一切法也 经曰。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 述曰。言实际者即前真如法性。此之法性乃是诸法真实之边际更无过。此名为际也。言诸边者。即生往异灭四相名边。此之实际湛然常住不为四相之所摇动故云诸边不动也 经曰。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 述曰。此上三句皆三字为句也。随者随逐。应字去声呼之。所谓应会也。一切诸法毕竟门中顺于空寂随逐无相应于无作。不生不灭如如理也。经曰。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揣食 述曰。夫一切食总有四种。一段食。二思食。三触食。四识食。此言揣食即段食也。有其形段可揣聚也。此食最粗。以香味触三事为体。鼻取食中之香。舌取食中之味。身取食中之触。一切众生于此三事和合揣食。心生贪著不得解脱。今教观此因缘和合假名为食。因缘性空不起贪著为解脱之初缘。以下因缘文经为不受故应受彼食意亦同。此为疗身病而受段食。非贪著之受名为不受 经曰。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 述曰。此言诸法者即有为法也。从缘而有。无其实性似有非真如。幻相也。从缘生故无自性也。因缘亦空无他性也。如是空故本无有生。故云不然。既无有生从何有灭 经曰。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 述曰。凡小著相施。持戒得大福施。破戒得小福施。圣人得大福施。凡夫得小福乃至广说得大福则益。得小福则损。大乘无相则不如是。二福双泯三事体空。无大福故不为益。无小福故不为损。经曰。非有烦恼非离烦恼 述曰。烦恼性空故云非有系缚。难解故云非离 经曰。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 述曰。小乘凡夫食外见法法外见食。有粗细不同。法有胜劣差别。故云非等。大乘妙理法食皆如。以皆如故食等。于法法等。于食法食尚等。何有贫富而取舍乎 经曰。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 述曰。烦恼本空故云不断。心性本净故不与俱。亦可烦恼既空与何俱也 经曰。不灭痴爱起于明脱 述曰。痴爱空寂。无痴可灭了。此空寂惠眼即明而得解脱。亦可示行痴爱故云不灭 处之不染犹如咒药。何须灭耶。如悉达太子示行五欲纳妃生子。菩提树下成道。前虽云未灭已是佛身犹来明脱 经曰。以五逆相而得解脱 述曰。外相行逆而内心清清本来解脱。如提婆</a>达多即其事也。亦可达五逆相灭而得解脱。如阿阇世王闻法悟道。五逆罪灭而得解脱 经曰。不见佛不闻法 述曰。法身真佛无形无相故云不见。真如理法言</a>语道断故云不闻。亦云可相佛。法因缘所成。因缘性空。见无所见。闻无所闻了。此法门然可取食 经曰。彼外道六师富兰那等是汝之师。彼师所堕汝亦堕。乃可取食 述曰。有相门中佛法是正。外道是邪。凡夫二乘舍邪求正。二相分别未亡而还堕耶。未契真空</a>不应取食。大乘真门离于分别。分别既离邪正。一如故无邪可舍。无正可归契。此通途乃可取食 经曰。同于烦恼离清净法 述曰。示同凡夫同于烦恼。示入妄想离清净法。亦可真妄一体同于烦恼。垢净一如离清净法 经曰。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 述曰。有施可施。不了施空。虽施非福。有供可供。不了供空。妄想既兴不出生死轮回。未休终堕三恶。若能证悟罪福俱空则无福无堕 经曰。于一切众生而起怨心 述曰。憎爱空也。谤诸佛教毁于法不入众数。赞毁空也。上来多约无相之理释。此一章若就有相门释即是诸句之中皆翻显即是 经曰。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 述曰。言化人者幻化人也。此谓净名语须菩提。如来之身无形无相。无言无说。从真起化方便度生。我今与汝亦复如是。犹如幻化。更相诘问。有何所惧不取钵耶。故次经云。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 经曰。彼自无疮勿伤之也 述曰。无病之身莫开破刺之。孔大有之体勿凿小乘之疮 经曰。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一切众生诸根利钝 述曰。罗汉辟支小乘极果。少证人空未证法空。少证真谛未了俗谛。故有罗汉不识赤盐白鸽。迷于三藏法门故喻盲人。又涅槃经说。舍利弗前后各观八万。不知鸽之近远。又错为金师之子浣衣之。子观行法门故云不了诸根利钝 经曰。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五受阴洞无所起。是苦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 述曰。小乘凡夫于此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五法之体执为实有。今维摩诘令其破有归空。此中经文隐而难解。且无常等五是妄也。只缘妄故。所以无常苦等第五寂灭即是小乘涅槃。犹如化城。权时施设故亦是妄。真如法界是其真也。此真法界体非无常非苦非空非无我非今寂灭。如如湛然不增不减。无常等五本从真起。犹如波浪从水而生。愚痴之流见波浪而不见水。凡小之辈见无常等不见真如。既不知水为波浪之实体。焉能悟真如为无常等之实义。则知述真逐妄一切皆有摄妄归真。万法俱空。逐妄则无常受苦归真。乃苦等皆如法花穷子舍父母则漂流苦恼。涅槃贫女迷伏藏则抂受贫穷。皆同此意。真如法界不生不灭。与无常等为所依之事。实义故云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余苦等四门义准此释。悟此一门诸经通身 经曰当直除灭勿扰其心 述曰。夫罪者是有相之法。从妄而生。一念悟空万罪皆灭。故云真也。岂同凡小对师偏但说诸委曲。此则以相憎相。适足喧扰真心。何能罪灭 经曰。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 述曰。清净心相证解脱时如如不动。何更见于心外之垢不也 经曰。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 述曰。小乘出家剃发染衣。现世安乐名闻利养。当得生天快乐果报。故云功德之利 经曰。无常利无功德是为出家 述曰。现世安乐当来快乐终非究竟。有为生灭。真出家者去妄想悟无为。不见现世及与当来。如如之心真出家也。又寻经文解了法性。饶益众生。无我无人。无道无俗。真出家也 经曰。我言。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 述曰。准小乘宗。如来色身实有生灭。实有病苦。故求牛乳以疗热也 经曰。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语。如来身者金刚之体。当有何疾。乃至云莫使异人闻此粗言。大威德诸天他方菩萨得闻斯语。勿令我等受斯耻也 述曰。疾苦已尽方得成佛。何有邪疾外道名异。佛弟子也。色无色界名大威德天。如来身上发病苦之语。岂非粗也。外道执常诸天无病。佛过人天最尊最尊胜。今有言病岂非耻耶 经曰。时我世尊实怀惭耻。得无近佛而谬听耶 述曰。阿难闻净名呵责之时故言时。我亲为侍者故云近。佛有病之言异。于净名之责心生疑怪故云谬听 经曰。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因缘。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述曰。准此经文。五百弟子皆被呵责。经文具载卷偈。极多结集之家。略述十人。西方梵文应有广本。
菩萨品第四
经曰。为以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无住。云何受记 述曰。准大小二乘宗三世有为各有一念。时之极促莫过一念。无前故夫论受记须历多时说授记方了。此之三念已灭未至。无有停住。授记之事如何得成 经曰。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等 述曰。言正位者即是证果之正位。此中意者已登正位何劳受记。又念正位之中如如不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何得。更有有为言说领纳记耶。
经曰。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贤圣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 述曰。众生如也。无凡夫诸法如也。无授记圣贤亦如也。无圣人弥勒如也。无得记 经曰。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所以者何。不二不异 述曰。凡圣同如故云不实。凡圣一相故云不二。弥勒如彼故而得受记。众生亦如云何不得。故云亦应受记 经曰。障是菩提障诸愿故 述曰。障是障碍。云何菩提。此中意者有为法中有愿有求菩提。无为如如不动。岂非障彼分别愿耶 经曰 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述曰。有相道场有其处所实有来去。无相道场本无处所何有去来。今净名居士于无来去中假名来去故。若彼言从道场来真如平等目之为场。得道之处名曰道场。犹如世闻谷麦场等。于此真如迷即名去悟即是来去。其糠秕至真如实名之为场。除却虚假留其真心。真心即是道场。道即是场故曰道场。已下诸句意皆同此 经曰。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诣于佛法矣 述曰。此言应者去声呼之所谓应会也。波罗蜜者彼岸也。教化众生皆与彼岸相应会也。凡小教化皆与生死相应不到彼岸。以著相故出定为举足入定为下足。亦可言说为举足入证。为下足不离真如。皆从道场也 经曰。善来憍尸迦。虽福应有。不当自恣。当观五欲无常于身命财而修坚法 述曰。憍尸迦帝释名</a>也。前生修福感得此报。故云虽福应有未出生死。故云不当自恣。当观无常。诸天果报不过三法。一身。二命。三财。身即圆满端正。命即长时不夭。财即自然丰足。终归破散。须修坚固法 经曰。正士。受此万二千天女可备扫洒。持世言。此非我宜。维摩诘言。可以与我。如我当受 述曰。小乘著相女人共住坏道生染故云此非我宜。大乘无相长道增净故云如我应受 经曰。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天女问曰。何谓法乐。答言。乐常信佛。乐欲听法。供养众等 述曰。夫五欲乐者。奔赴六尘諠烦六识攀缘动作恼乱身心。乐少苦多。如犮啮骨难成易坏费力伤神。凡夫于中妄生乐想。现世忧恼当来受殃。法乐翻此无为寂然法味怡神实为大乐。已下准此 经曰。乐闻深法不畏 述曰。菩萨闻深法则乐而忘苦。如法花会中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无有一人而生疲倦。小乘闻深法而则惊。故五千比丘等退座而起 经曰。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有所施于彼者。是为菩萨 述曰。夫论菩萨能舍所有求者皆与不违。众生何况女耶 经曰。冥者皆明。明终不尽 述曰。夫灯光明照一照多一无增减。法之光明亦复如是。一人受持一人得度。无量众生而共修持穷未来际。终无有尽平等平等 经曰。当为法施之会。何用如是财施会为 述曰。最后为字平声呼之。夫施会者有为功德不出生死。有其多少好恶差别。有七曰等长短时节。不断妄想徒费营。为法施会者无形无相教化众生起四无量慈悲喜舍。六度圆满断妄入真。超出生死登乎。彼岸如如不动名为法施 经曰。谓以菩提起于慈心。此之以者因也。因于菩提而起慈心。得菩提故始能慈悲救度众生。亦可因菩提故始起慈心。不求菩提不起慈心。不得成佛。互释皆得。已下准此 经曰。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 述曰。真如无相。云何可取。证悟不虚。云何可舍。悟斯理者即一相门。入得此门慧业即起 经曰。住是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闻福田 述曰。清施无尽普沾法界名大施主。施者受者俱出生死。涅槃极果常乐我净。是真福田 经曰。净名受彼璎珞分作二分。一分施最下乞人。一分奉难胜如来 述曰。二乘著相。乞人下劣施之福少。如来高胜施之福多。此乃常情分别何足尚耶。净名欲明胜劣平等凡圣一如故。施乞人等于佛福不二之理。斯其见乎故 经云。若施主等心施一乞人。犹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
经卷第二
文殊师利菩萨问疾品第五
经曰。即以神力坐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 述曰。夫论室者喻乎身也。凡小执相不了身空。欲令悟空。托彼文殊以兴问答。空其室内者双明二空。四大五蕴因缘成身人法俱无。故云空其室内也。除去所有者。别喻法空也。法从缘起识心变生。因缘性空识心本寂故法空。及诸侍者别喻人空也。因缘无主故人空也。唯置一床者喻其真空。如如不二故云一也。人法所依故云床也。故法花云。法空为床座。以疾卧者托疾招问。非实病也。有古德谚法师解云。室者即是净心真心。净名初发心时离诸爱见名室不定。今得圣道除其妄想烦恼。恬明得真心。名空室内。故下经云。毕竟空寂舍也。除去所有者。除去一切生死道中无明父母等恩爱眷属也。去侍者者去彼空有二见凡时侍也。故下经云。外道乐诸见。菩萨于诸见不动。置一床者妄法斯尽。唯处无相禅定床也。故下经云。四禅为床座也。以疾而卧者。依此禅定起无缘悲。虽复救生不离空定。悲体常寂故云卧也 经曰。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述曰。一就有为生灭明无来无去见夫去者。是无常法。无常之法此念中生。此念中灭本无来去。念念相续假名来去见亦如是。二约心解。真心如如实无有来。妄心分别见有来也。三约二谛真谛凝寂故云不来。俗谛随相是以有来。四约真化二身。真身湛然故云不来。化身应现故云来也。下亦皆准此。
经曰。是疾何所因起。问病因也 经曰。从痴有爱则我病生 述曰。净名答也。夫论病因有其二种。一凡夫病。则痴爱为因。二菩萨病。即大悲为本。且凡夫病痴爱因者。即是不了。不了即受。受即染著。染著故入生死。生死故何病而不生。故云则我病生。此言我者虽即净名意道众生。大悲因者。菩萨悲心不避生死。不避苦恼。假名痴也。随逐众生不敢舍离。假名爱也。示同凡苦故云病也。苦从悲起故云生也。言其生久如者问近远也。此之如字多。是助词。其犹乘鸟斑如泣涕涟也(亦可如者不定之词意云其生久耶)经曰。诸佛国土亦复皆空 述曰。以胜况劣故有亦声。非但小室。是空诸佛国土。亦复皆空 问。佛土何空 答曰。土有二。一法性真土。即以真如法性而为其体。无形无相无有方所。二有相假土。即碧池莲金沙宝地等四尘为体。有其形相。有其处所。十方差别真土即法性本空相土。即因缘无主所以是空 经曰。以何为空 述曰。重问。前空真土湛然相土宛然云何空耶 经曰。以空空 述曰。答也。上之空字是能观空智。下之空字是所观空境。凡夫小乘未得空智心外境界皆成实有不知外境。从妄心起反于其中而生怖畏。犹如驴畜见水中自影反生惊怖。菩萨大士转识成智智无分别了知心外万境皆空以者用也。则用其能观空智令彼所观境空智空境空。故云空空亦可能所皆空。故曰空空 经曰。空何用空 述曰。此重问前也。法体自空何须空智观竟始空 经曰。以无分别故空 述曰。答也。法体虽空妄心分别不。是知空要藉空智断。其分别方始见空。此乃分别即有无分别。即空故者因由之义。因无分别法始空也。已下诸句义相连带。六十二见分别妄有见性本空。故云。于六十二见中求。解脱生死皆从心起。故云。解脱心行中求一念本心即成解脱 经曰。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 述曰。说身此下明慰喻。初发心菩萨凡夫小乘而未了悟无常性空。恒为无常之所迫逼。深生厌畏。速求寂灭不度众生。菩萨了知无常性空。曰施恒沙身命不足为难。所以出生入死随形六道广度众生。不欣寂灭下皆准此 经曰。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 述曰。罪若有体灭已入于过去罪性本空何物名为过去 经曰。又此病起皆由著我 述曰。执身有我。我为身主。身既有主。即受病苦。我空准法。法中无主。谁其病故。故云。当起法想伿空其我得人空理果成罗汉法之所是空得法空。空理乃成菩萨。是故经云。此之法想亦是颠倒 经曰。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但以名字故空 述曰。我体本空。假立我名寻名谓有。涅槃性空。言语断故离名字。故假名涅槃引众生也 经曰。唯有空病空病亦空 述曰。执有成病。以空破有。定执其空。空亦是病。有空双遣乃真定也 经曰。内见外见 述曰。境外见心名为内见。心外见境名为外见 经曰。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 述曰。悲上起爱名曰客尘。寄居悲上名之为客尘污真。悲名之曰尘。起于悲心广度众生。不了众生空见可度名曰爱见 经曰。贪著禅味是菩萨缚 述曰。世间八禅轻安适悦。凡夫耽嗜故云禅味 经曰。无方便惠缚。有方便惠解 述曰。出世真智名之为惠。世间俗智名为方便。有真而无俗。阙方便之门。既无方便。触途挂碍名之为缚。有俗而无真触途染著亦成其缚。真俗相济悲智双融。方无缚矣 经曰。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 述曰。身从病有故云身不离病。病从身起故云病不离身。异名一体故云是病。是身无始旧有故曰非新。念念续生故云非故 经曰。住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 述曰。住生死而不染污。异凡夫。住涅槃而不灭。异二乘。凡夫起污滞生死而不出。二乘住灭灰身智以长眠。菩萨悟之乃成大行 经曰。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 述曰。凡夫则造罪而自苦。二乘乃自利而弃众生。故皆非也 经曰。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 述曰。二乘以灰身灭心二皆永尽方为远离。故皆非也 经曰。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 述曰。虽游三界之妄境不失真如之法性 经曰。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著生于梵世 述曰。四无量者慈悲喜舍也。为利生故而行之。非求报故而起之。梵世者色界初禅大梵王之世界。修慈心等得生彼天。寿命六十劫 经曰。虽行禅定而不随禅生 述曰。息心湛如行无漏之禅定。超出三界不随禅生。
不思议品第六
经曰。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识之求(五蕴空也)非有界入之求(十二处十八界空也)非有欲色无色之求(三界空也)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三宝空也)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 述曰。此造字去声呼之。造犹往也。尽证者涅槃性空。漏尽而证名为尽证。既无处所。何往之耶 经曰。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广之座。乃至云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亦无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等不觉不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述曰。此之一章正明不可思议 经云。正宗芥子极小须弥极大。二俱色法。须弥山者。准诸经论。阔狭高下各八万由旬。此中解释自古多门。今宜逐要三二门耳。一就二谛释之。俗谛妄想见其大小。二相悬殊不相容受。真谛之中圆融一体。一体故芥子非小。须弥非大。小非定小。大非定大。是故相容。悟斯理者不可思议。二就法相法性二宗以释。法相宗中大小相别不相容受。法性宗中恒沙万法同一真如不守自性。犹如大海众水同味。虚通无碍。大得入小。小亦合大。不可思议。三约空有二门。妙有门中大小不无。真空门中小大非有。互相容受不可思议。空不离有。大小宛然。有不离空。故相容受。亦可。就唯识门更释一念净心微细。犹如芥子。参罗万像虽复众多。要从一心变现而起。离心之外毕竟无法。摄境从心故相纳也。更有古德。约三性等诸门解释。恐烦止。且已下毛容大海水等。数量大意同此 经曰。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 述曰。此迦叶呵责小乘之语也。夫论大乘菩萨不出生死不入涅槃不断烦恼不舍众生。故入三涂往来三界。大悲之心为大乘根。二乘人等已出生死已证涅槃已断烦恼已舍众生。悲心已亡。故云根断亦同败种。
观众生品第七
经曰。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问也 述曰。幻师了知幻人无实。菩萨了知众生如幻。于中不著众生等相。如第五大者。三世诸佛只说四大。地水火风。无第五大之等。第五实其体。众生同此。如第六阴(只有五荫无有第六)如第七情(只有第六根无第七也)如第十三入(只有六根六识十二入门无第十三也)如第十九界(只有六根六识六境三六十八更无十九)无色界无色。燋谷无芽。如须陀洹身见 述曰。身见等第五初入见道得此初果身。第五永断不行故举此见彰其无也。如阿那含入胎 述曰。阿那含者。是第三果已超。欲界更不入胎罗汉出三界烦恼都尽故。更无有贪嗔痴三毒。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 述曰。七方便中第六忍位修道至此永断破戒界。如佛烦恼习 述曰。习者习气。犹如臭气入衣等中浴浣之时垢秽虽净臭气犹在。众生身心亦复如是。烦恼恶气熏习身心。二乘圣人虽断烦恼。习气仍在。唯有如来种习俱尽。石女无儿。梦中所见窹色即无。定性二乘灰身灭智一归寂灭更不受身 经曰。行不热慈者。烦恼名热。烧众生故。慈净无恼故云不热 经曰。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述曰。无住者即真如也。故知从真起妄。即有颠倒等无量诸法。次第相生相依而住。摄妄归真住。万法依空住。虚空无依。诸法从真起。真如无住处。天女散花</a>二乘不落菩萨落者。二乘之人取相分别不了花空。是以不落。菩萨之人分别已亡不取花相。是以不著。二乘神力去花不能令去者。若不证空。神通何益。此花不如法是以去之者。肇公云。香花著身有破戒之相。非沙门法。是以去之。生法师云。花法散身应堕而不堕者。非花法也。勿谓此花为不如法。花无分别。人者自生分别心耳 述曰。花是非情亦无心想又是无记。何有善恶二相分别耶。故知如法不如法自从心起。岂关花事 经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述曰。如来现化虽生不生。虽灭不灭。天女如佛故云彼生 经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乃成佛 述曰。一证圣果更作凡夫。无有是处。菩提无所得也。证智无取无能得也。有佛可成。无有是处 经曰。今诸佛于菩提已得当得。云何不得耶 述曰。释迦已得。弥勒当得也。天女答云。此皆世俗文字数故假名得也。真中无得。
佛道品第八
经曰。菩萨行于非道通达佛道 述曰。六波罗蜜等是道。五逆等名非道。菩萨为方便示现于五逆非道反成佛事。故云通达。已下广明非道之相 行五无间而无恼恚 述曰。凡夫五逆要起嗔心定堕无间受大苦恼。提婆达多等诸大菩萨助佛扬化恐怖众生。示行破僧杀阿罗汉皆从悲心非因恶心。示入阿鼻如三禅乐 至于地狱无诸罪垢(悲愿入中非因恶药)至于畜生无有无明憍慢等过 述曰。愚痴憍慢多堕畜生。菩萨示之故无此过。至于饿鬼具足功德(无福功德生饿鬼中菩萨示现不因无福)已下同此 经曰 遍入诸道而断其因缘 述曰。救度众生随形六道悲愿力故非恶因缘 经曰。有身为种 述曰。此明佛种。罗什云。有漏五阴积聚名身。由此有身能行诸善。故为佛种。亦可。观身厌患发菩提心成其佛种。推末就根身为佛种。已下诸句义皆同此 经曰。九恼处 一爱我怨家。二憎我善友。三损害自身。各通三世名为九恼 经曰。诚如所言。尘劳之畴为如来种 述曰。尘劳者烦恼之总名。尘污身心名之为尘。能令众生生死疲倦名之曰劳。菩萨之人留惑润生不出生死救度众生。当来作佛故以尘劳而为佛种。二乘之辈怖畏生死断除尘劳。既无烦恼。无物润生。不得长劫在生死中救度众生行菩萨行。当来作佛。佛种已断。是故经言。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菩提心。乃至云凡夫于佛法有反覆而声闻无也。又云。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不复能发 经曰。智度菩萨母(智波罗蜜生佛身故)方便以为父(方便善巧养菩提故)法喜以为妻(法味充身悦乐心故)慈悲心为女(柔和善顺随人意故)善心成实男(坚固不虚丈夫性故)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 菩萨以自在称师。以尘劳而为弟子。尘劳无量故云众也。菩萨分形六道救度众生。暂用烦恼润生受报用而不染。故云随意转也 布以七净花。浴此无垢人 述曰。禅定为水洗身心。故七功德花严净禅池。言七净者。一戒净。不毁犯故。二心净不染污故。三见净。不邪见故。四疑净。心决定故。五道净。不行邪道故。六知见净。证灭修道故。七涅槃净。生死尽故。无垢所洗受禅定乐故云浴无垢人或之因浴得无垢也 象马五通驰(神通迅速故云驰也)回向为大利(回施众生功德多故)四禅为床座(安心处故)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 述曰。肖犹似也子不似父母名为不肖。丹朱不肖不堪绍继。二乘之人不堪继嗣。不似于佛名为不肖。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经曰。垢净不二者。对垢有净。垢性本空。净亦无体。故云不二 维摩默然以明不二者。恒沙万法皆同一如如体。复如故无一二。言语道断唯证相应。证亦如如。心境无二。空可言说而诠得耶。
经卷第三
香积佛品第十
述曰。此曰字音从越也。舍利发语之词 经曰。岂杂欲食而闻法乎 述曰。四食之中欲界段食名为杂欲。能生贪心发染欲故 经曰。十方佛国皆如虚空 述曰。无有垢净虚通无碍。故如空也 经曰。佛欲化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 述曰。二乘凡夫名小众生。秽从净起名之为现处净难化故不现也 经曰。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述曰。量其多少名为限意。小不容大名不消也 经曰。犹故不赐 述曰。赐犹尽也。山东呼尽为赐 经曰。香积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今诸天人得入律行 述曰。香者五尘之一数。三姓之中唯无记性。不通善恶。又无诠表。六根之中鼻根取也。香积世界众生利根不假文字音声言语诠表善恶。但闻香气便能入证即皆获得德藏三昧。此之三昧具恒沙功德名为德藏 经曰。此土众生刚强难化。说苦切之言方能发心。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三恶道也)是难处(八难处也)是愚人生处(边地下贱)又此土音声亦五尘之一数。通其善恶有其诠表成其语业。此土钝根要须语业。言词恳切方能教化。又此土声香增染长罪。净土声香皆为佛事。如水鸟树林皆能说法入闻香律 经曰。斯诸菩萨亦能劳谦。无量大悲生是佛土。
述曰。劳者疲劳。谦者谦让。于此土中行菩萨行大须疲劳。忍受诸苦。我慢多故大须谦让。娑婆世界此名忍土。乃至世尊六年苦行成佛已后犹更忍受十种残报。金锵马麦如余处说。
菩萨行品第十一
经曰。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 述曰。理而言之。此出世解脱之饭消之早晚何有定限。随顺世间且言七日。故次下文云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饭即未消得入正位然后乃消等准此 经文故无定限。言正位者证果之位也 经曰。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见光触身发心入证)有以菩萨而作佛事(他方净土无声闻众见菩萨而能入证)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千佛之中有一佛与众生无缘便入涅槃留一化身化众生也)经曰。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 初三名正。藐之言遍。后三言知。佛陀言觉多陀阿伽度此云如来。佛陀此云觉者 经曰。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述曰。简二乘之人厌出生死名尽有为。乐住寂灭名住无为。菩萨不然。生死本空不尽有为。涅槃性空不住无为。亦可处生死而不染不尽。有为证涅槃而不著不住无为。又云。有而非有不尽有。为空而不空不住无为。在诸禅定如地狱想(远离世乐故)。于生死中如园观想(怜念众生不受苦故)。见来求者为善师想(利益我故)。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境界多故)。见毁戒人起救护想(不憎嫌也)。诸波罗蜜为父母想(生佛身故)。于道品法为眷属想(随逐我身不相离故)。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不怯退故)。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求不足故)。具福德故不住无为(拔苦与乐福德满故)。具智慧故不住有为(无数不经智慧满故)。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经曰。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述曰。身实相者即真如也。真如无相。佛身亦然 前际不来(已灭故)后际不去(不生故)今则不住(无前后故)不观色(有空故)不观色如(空空故)不观色性(无定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义与此同。已下准释 非四大起(离能造也)六入无积(六根空也因缘积空也聚无实性也)眼耳鼻舌身心已过(超六入也)维摩真身本无生没随形化物不动国来。
维摩经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