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四(入第七经)

3个月前 作者: 澄观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四(入第七经)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普贤三昧品第三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来意者。前众既集光示法主今将说法。是故法主入定受加。为近方便。故次来也。


    二释名者。普贤明说法主。以说普法故。三昧是业用。以非证不宣故。此则人法合举。普贤之三昧。亦此三昧。是普贤所有。又三昧境界。名为普贤。一切如来藏身为普贤故。此则普贤即三昧。拣余定也。若准梵本。名普贤三昧威德神变品。威德神变。皆定之用。摄用从体。但云三昧也。纵佛加光赞。皆因定故。余会入定受加。起定即说。同为一品。今此开者。文多义广。劝修学故。言义广者。建立普贤之行愿故。故此比余粗相而设四同六异。言四同者。入住加出。六异者。一数异。余会入起唯一。此会入起俱多故。二类异。类余法故。三利益异。定起多人益故。四光赞异。如来毛孔光明赞故。五众请异。从定起已待众请故。六证相异。余会经终。方有证相。此品益已。即便地动雨云等故。四五二种十地虽有而不具六。今此具六。故别立品。以此说果。余皆因故。又为诸会本故。总故。七八九会。虽是果定。说通因果。又非总故。


    三宗趣者。入法界定法界佛加。为宗。令法界众成法界德。为趣。望於后品。亦说世界海。为趣。


    四释文。文有六分。初三昧分二。初此界入定三初承力入定。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至)承佛神力入于三昧。


    一时。说偈竟时二主。显佛普德。唯普贤故。三处依如来者。常对佛故。四所依座。大集云。菩萨得莲华陀罗尼故。说法处皆有莲华。表所入三昧自性无染含果法故。五所依因。谓所入深广。要承力故。六正入三昧心境冥故。


    △二彰定名字。


    此三昧名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


    毗卢遮那。前已广释。复有释言。广大生息。具此三义。名如来藏身。身即体也。依也。此有二种。一者修成。二者本性。本性者。凡圣俱成。修成者。唯诸佛有诸佛有者。慈悲无边。故名为广。智慧无上。故称为大。生相已尽。故云生息。涅盘云。离有常住。故名如来。万德含摄。是谓藏身。即是出缠之法身也。言本性者。谓即藏识。包含种子。建立趣生。故名为广。本觉现量。与佛等故。名之为大。新新生故。名之为生染净苦乐所不能动。故名为息。即上法身在缠。名藏。谓空不空。空为能藏。藏不空故。若以光明徧照。解毗卢遮那。毗卢遮那。即是能观大智。如来藏身。即所观深理。凡虽理有佛智方照。又毗卢遮那。亦通本有。本有。真实识知徧照法界义。故斯□本觉。迷而不知。不得其用。唯佛觉此。能无不为。故云一切诸佛。拣非凡也。亦非因也。显於依正。离如来藏。无别自体。故入此也。贤首释云。诸佛徧於一切。即显诸佛无不周徧法界剎海。及彼尘中所有诸剎。诸剎尘中。复有诸剎。如是重重。不可穷尽。言如来藏身者。明即此徧剎之身。包容所徧法界剎海。无不皆在如来身中。故名藏身。是故融通总有四句。一身徧剎海。二剎在身中。三身徧身内剎。四剎入徧剎身。即内即外。依正混融。无碍无障。是此三昧所作故。以为名。将说此法故。入兹定。三明体相用。此定相用。无量无边。皆悉依於如来藏说。略举其要。句有十三。门乃有十。以后二门。收五句故。摄为六对。后之二门。各一对故。文有四节。义唯有三。至下当明。


    △二别释。


    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於法界示众影像。


    体用对。谓无分别智。证平等性。以为定体。影现法界。为胜用也。谓以因因性。证彼因性。成彼果性。显果果性如是佛性。则具七义。一真。二实。三善。四常。五乐。六我。七者清净。生佛之性。本末不殊。况佛果。果岂不平等。佛平等性。即如来藏。是故但入如来藏身。即是已入佛平等性。此为第一契合佛性门。言胜用者。即示众影像门。谓能现能生身土智影也。


    广大无碍同於虚空法界海漩靡不随入。


    深广对。广者无边。不在内外故。大者无上。究竟实际故。无碍者。无所障故。同於虚空。成上三义。通为广大无碍门。后句即入法漩澓门。漩深也。


    出生一切诸三昧法普能包纳十方法界。


    出纳对。初出生三昧门。谓若自相若共相等。一切三昧。皆从此生。此为诸定本故。后摄受法界门。终归此故。法界体性故。


    三世诸佛智光明海(至)诸安立海悉能示现。


    境智对。初句能成佛智门。谓不体此理。非佛智故。后句示现诸境门。然安立言。总有三种。一者世界安立依报。二者圣教安立妙义。三者观智安立谛相。皆法界藏。显示现前。


    含藏一切佛力解脱(至)普能容受无边法界。


    内外含容对。即依正含容门。谓内含因果智力。外令尘容法界。由尘全依。法界藏现。同真性故。


    成就一切佛功德海(至)流通护持使无断绝。


    成人持法对。即成就摄持门。谓初成果人功德大愿。后持法轮令不断绝。由斯玄理。法眼常全故。上言四节者。初四句。明无幽不入。释上毗卢遮那徧照之义。次四句。无德不生。释上一切诸佛之义。次二句。内外含容。释上藏义。后三句。成德持法。释上身义。言义唯有三者。入平等性。是定体也。广大同空。是定相也。余皆定用。此三圆融。总为无碍。普贤三昧。


    △二类通十方及诸尘道分二。初举此界。


    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於世尊前入此三昧。


    △二类彼方二。初平徧法界十一句。


    如是尽法界虚空界(至)能到佛身所现一切国土。


    初一总明。谓尽穷法界。后十别指。以彰曲尽一尽虚空界。二於空中。尽十方处。三於十方中。徧三世时。四於三世中。微细物处。谓毛端等。五凡诸小隙无碍之处。六或广大百千由旬等处。七人天日月光明等处。八尽佛眼见处。九尽神力到处。十佛身能现之处。此第十句。有二义。一结上国土之言。通十一段。二成下以是身内之剎为微细故。


    △二重迭无尽。


    及此国土所有微尘(至)毗卢遮那如来藏身三昧。


    略有四重。一尽法界尘。言及此国土者。指前十处之国也。二尘中多剎。三剎中多佛。四一一佛前。有多普贤。於上诸处。皆入此定故。普贤身不分。普徧粗细深广。平满重迭。此处入定类通既然。法界入定类通亦尔。故约主定。佛前唯一普贤。一切一故。若就类通。佛前各有尘数。一一切故。


    △二加分三。初口加四。初诸佛现身。


    尔时一一普贤菩萨(至)一切诸佛而现其前。


    此以口加后无结通故。此总举重重时处。一一普贤前也。


    △二赞其得定。


    彼诸如来同声赞言(至)如来藏身菩萨三昧。


    此虽果定菩萨门。入故云菩萨三昧。


    △三得定所由。


    佛子此是十方一切诸佛(至)一切诸佛行愿力故。


    所由有三。一伴佛同加。佛佛道同故。二主佛本愿。此二为缘。三自修行愿。是入定因。又上三义。前前由於后后。余岂无斯行耶。法门主故。表说普法故。


    △四辨加所为。有十一句。分二。初总。


    所谓能转一切佛法轮故。


    此文二势。一辨加所为。二显上行愿之相。云所为也。所为。谓何为转法轮故。


    △二别。


    开显一切如来智慧海故。


    上一。总摄十智。下九。即是十海。


    普照十方诸安立海悉无余故。


    即安立海。


    令一切众生净治杂染得清净故。


    即众生及业海。


    普摄一切诸大国土无所着故。


    即世界海。


    深入一切诸佛诸境界无障碍故。


    即佛海。


    普示一切佛功德故。


    即名号寿量。及解脱海。变化大用。皆功德故。


    能入一切诸法实相增智慧故。


    即波罗蜜海。到实相岸故。


    观察一切诸法门故。


    即转法轮海。


    了知一切众生根故。


    即根海。


    能持一切诸佛如来教文海故。


    即演说海。与下十智。令知此十。


    △二意加二。初加二。初此土二。初一总。


    尔时十方一切诸佛(至)能入一切智性力智。


    谓与果海之智。而言与者。佛力灌注。令增长故。一切智性。即果海也。智性即力。无倾动故。具十力故。末后智字。即能入也。


    △二九别。


    与入法界无边量智。


    即是世界成就品中十智。由与此智故。后能说彼智观彼十海。而文少不次。此句。即第三法界安立海智。安立无边量故。


    与成就一切佛境界智。


    即第四佛海。佛海。唯佛分齐之境。


    与知一切世界海成坏智。


    即第一。


    与知一切众生界广大智。


    即第二众生业海。业因微细。故云广大。


    与住诸佛甚深解脱无差别诸三昧智。


    含二句。一即第八佛神变海。解脱作用。即是神变。神变依定加三昧言。二含三世智。下文云。一念知三世。由佛不思议解脱力故。由加总句。故合此二。


    与入一切菩萨诸根海智。


    即第五。


    与知一切众生语言海转法轮辞辨智。


    即第九。


    与普入法界一切世界海身智。


    即第七愿海。以愿力故。入法界中一切世界。


    与得一切佛音声智。


    即第十建立演说。又菩萨根更有多义。修十善道。有三善根。修诸地度。精进为根。摄受正法。信慧为根。摄养众生。慈悲为根。为成佛道。悲智为根。种种差别。皆善知故。


    △二类通。


    如此世界中如来前(至)所有普贤悉亦如是。


    △二释所因二。初征。


    何以故。


    征意云。诸佛有力能与。有慈能普。何以十智偏加普贤。


    △二释。


    证彼三昧法如是故。


    释云。普贤得此三昧。法尔应与。


    △三身加二。初此土二。初佛手摩顶。


    是时十方诸佛各舒右手摩普贤菩萨顶。


    明加被摄受。又准梵本。明十方佛身。皆不来此。舒臂不必长。而同时摩顶。各全触顶。互不相碍。皆是如来自在业用。


    △二辨手相用中。十句。以显无尽二。初五德相圆备。


    其手皆以相好庄严妙网光舒香流焰发。


    谓佣圆纤直等。故云相好庄严。


    △二五妙用自在。


    复出诸佛种种妙音(至)所有影像皆於中现。


    意明此手亘十方而包三世。收因果而该人法。深广体用。无边自在。非言能说也。


    △二结通。


    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至)为十方佛之所摩顶。


    △三起定分。所作事竟故。於中二。初此界二。初起定二。初起主定。


    尔时普贤菩萨即从是三昧而起。


    △二眷属定二。初一总明。


    从此三昧起时(至)世界海微尘数三昧海门起。


    谓一起一切起。由此妙定。即是一切三昧海故。余定为门。皆入此故。彼全同此。亦受海名。


    △二九别辨。


    所谓从知三世念念无差别(至)所有微尘三昧门起。


    尘数既多。略列其十一。即能知智三昧。谓无一念暂差。故云念念无差。而不废徧知。为善巧智。二即所知尘境。上能所一对。


    从现三世一切佛剎三昧门起(至)舍宅三昧门起。


    三现广剎。四现居处。即於世界。总别一对。楞伽经云。如来藏识。顿现一切身器。及诸受用。器。即广剎。受用。即是舍宅。


    从知一切众生心海三昧门(至)各别名字三昧门起。


    五知心念差别。六知身相名字。即众生色心一对。


    从知十方法界处所(至)广大佛身云三昧门起。


    七知广处。八知广身。即依正一对。虽说微尘。意彰佛广。虚空无方。有物处则现。唯如来藏。是实有。物依此建立。处所各别。随菩萨行。剎有净秽。随众生业。趣类别故。微尘中佛。复有一义。谓如来藏。是真佛身。其体广大。无能知者。恒在六七微尘之中。一一有情。各有藏识。故云各有无边大身。


    从演说一切法理趣海三昧门起。


    上八。约事别别门显。此约理趣总该诸法。故云一切。大般若经理趣分。说诸法皆空。无生。无灭。无自性。性离一切相。不可愿求。然第一义。湛然常住。当知即是此如来藏。思益经说。处处避空。皆不离空。深密经说。理趣有六。一真义理趣。谓二障净智。所行真实。二证得理趣。谓於真义。得如实知。三教导理趣。谓自证已。开示众生。此三为本。后三解释。四离二边理趣。谓有问言。云何。名为真义理趣。应答彼言非有非无。非常非断。五不思议理趣。谓有问言。云何证得。应答彼言谓不思议。若於诸法。远离戏论。尔时证得真胜义性。故知言说皆非真义。六随众生所乐理趣。谓有问言。云何教导。应答彼言随诸众生意乐各异。顺彼所欲。方便开示。彼真义者。即此藏身。彼不思议。即此三昧。无着菩萨。说四意趣。释一切经亦理趣也。如摄论辨。上来九句。唯第三四。从现得名。余七。皆从所知立称。如此等类。有一切世界海微尘数。合为一定。即知此定是一切定耳。


    △二大众得益二。初标益时。


    普贤菩萨从如是等三昧门起时。


    亦是得益所由。


    △二正明得益减数说九。初五得菩萨法门。


    其诸菩萨一一各得世界海(至)微尘数修行海云。


    句各一义。皆以前定含此诸义故。又此五句。后后成前前。


    △二四得佛果法。即如来三业。


    世界海微尘数普照法界(至)功德藏智光明海云。


    得照藏身之实智。


    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如来(至)无差别方便海云。


    得藏身力用之权智。


    世界海微尘数一切如来(至)各现众剎海云。


    身毛现剎。


    世界海微尘数一一菩萨(至)般涅盘等海云。


    应垂八相义兼口转。亦以藏身。合此义故。普贤出定他人益者。感应道交故。如春萌芽。阳气久满。东风一拂。众蕊齐敷。诸菩萨象。积善已深久。同行愿。才观胜境。万德顿圆。冥显双资。于何不可。


    △二类通。


    如此世界中普贤菩萨(至)一一尘中悉亦如是。


    △四现相作证分。然得益心喜。喜则地动。及有诸瑞。诸会闻竟得益故。现相居后。此会虽即未闻。已先得益。故先现瑞。以此会辨果。显殊胜故。文四。初世界微动。


    尔时十方一切世界海(至)三昧力故悉皆微动。


    兼出瑞因。由因果二力。言微动者。是前相故。


    △二众宝庄严。


    一一世界众宝庄严。


    △三出音说法。


    及出妙音演说诸法。


    △四佛会雨宝。


    复於一切如来众会道场海(至)周闻十方摩尼王云。


    略举十种。以显无尽。前三。事相宝。后七。法化传通宝。并是出世善根所生。


    △五毛光赞德分二。初结前生后。


    普雨如是十种大摩尼王云(至)於光明中而说颂言。


    △二正说偈辞十颂。分三。初总述前定。


    普贤徧住於诸剎(至)无量三昧皆能入。


    △二别显徧相分二初直述前徧。


    普贤恒以种种身(至)彼剎尘中悉亦然。


    △二举因显徧二。初缘力徧。


    所现三昧神通事毗卢遮那之愿力。


    △二因力徧四。初即体而用。故徧。


    普贤身相如虚空(至)示现普身等一切。


    前半体。后半用。身相如空。法性身也。依真而住。法性土也。随机普应。受用化也。问。法性身土。为别不别。别则不名法性。性无二故。不别则无能依所依。答。经论异说。统收法身。略有十种。土随身显。乃有五重。一依佛地论。唯以清净法界。而为法身。亦以法性。而为其土。性虽一味。随身土相。而分二别。智论云。在有情数中。名为佛性。在非情数中。名为法性。假说能所。而实无差。唯识云。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性相异故。谓法性属佛。为法性身。法性属法。为法性土。性随相异。故云尔也。今言如虚空者。唯识论云。此之身土。俱非色摄。虽不可说形量大小。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譬如虚空。徧一切处故。如虚空言。通喻身土。二或唯大智而为法身。所证真如。为法性土。故无性。摄论云。无垢无挂碍智。为法身故。若尔。云何言相如虚空。智体无碍。同虚空故。三亦智亦如。而为法身。梁摄论。及金光明。皆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名法身故。此则身含如智。土则唯如。四境智双泯。而为法身。经云。如来法身。非心非境。土亦随尔。依於此义。诸契经中。皆说如来身土无二。此则依真之言。显无能所。方曰依真成如空义。五此上四句。合为一无碍法身。随说皆得。土。亦如之。六此上总别五句。相融形夺。泯兹五。说迥然无寄。以为法身。土亦如也。此上单就境智以辨。七通摄五分及悲愿等。所行恒沙功德。无不皆是。此法身。收。以修生功德。必证理故。融摄无碍。即此所证真如体大。为法性土。依於此义。身土迥异。今言身相。即诸功德。言如虚空。即身之性。下经亦云。解如来身。非如虚空。一切功德。无量妙法。所圆满故。八通收报化色相功德。无不皆是此法身收故。摄论中三十二相等。皆法身摄。然有三义。一相即如故。归理法身。二智所现故。属智法身。三当相。并是功德法故。名为法身。其所依土。则通性相。净秽无碍。我此土净。而汝不见。众生见烧净土不毁色。即是如相即非相。身土事理。交互依持。通有四句。谓色身依色相土。色身依法性土。法身依法性土。及依色相故。又以单双互望。亦成五句。谓色相身依法性。色相土等。准以思之。此上犹通诸大乘教。九通摄三种世间。皆为一大法身。具十佛故。其三身等。并此中智。正觉摄故。土亦如之。即如空身。而示普身。于何不具。此唯华严。十上分权实。唯有第九。属於此经。若据融摄。及摄同教。总前九义。为一总句。是谓如来无碍身土。普贤亦尔。随义隐显。不可累安。达者寻文。无生局见。上言土有五重者。一唯法性。属前三身。二双泯。属於第四。三具性相。五六七八所依。四融三世间。属於第九。五总前诸义。即第十依。


    △二大愿故徧。


    普贤安住诸大愿(至)分身住彼亦无量。


    兼显徧於正中之依也。重重皆徧。今不见者。机不应故不见。即是虚空身故。亦徧不见处故。


    △三所现超胜。


    所现国土皆严净(至)令其观者悉得见。


    △四果德已满不舍因门。


    一切佛智功德力(至)示己往昔菩提行。


    △三结所由。


    如是自在不思。议(至)佛光云中赞功德。


    自在难思。现无不普。标入一定。实则普游。非佛光云。安能赞述。


    △六大众赞请分二。初说偈仪。


    尔时一切菩萨众(至)承佛神力同声赞言。


    前众问佛。佛示法主。众睹定起。故赞请普贤。前但旧众。此通新旧。故云一切。所问同前。故但略举。


    △十颂分三。初八叹主请彰其能说二。初叹普贤因果深广德。明有说因。


    从诸佛法而出生(至)汝已严净此法身。


    赞已净法身。三句明因。一句明果。因有三义。一因修法生。义通缘了。二由大愿起。即是缘因。三依如来藏。证真平等。此为正因。真如即是不空。虚空即是空藏。平等与藏。通上二义。


    一切佛剎众会中(至)等照十方无不见。


    赞徧住佛剎。第三句徧因。余皆徧相。因中具智庄严。故能等照。具功德严。令无不睹。


    普贤广大功德海(至)悉能诣彼而明现。


    赞近诸佛。


    佛子我曹常见汝(至)一切国土微尘劫。


    赞常定。实境中者。不随想转故。曹者辈也。


    佛子能以普徧身(至)法界微尘无不入。


    赞度生曲尽。微尘者。细处有多众生故。上五各赞一义。


    △二叹能徧尘剎雨法德。明有说果。


    入於法界一切尘(至)演说如来广大法。


    赞常演大法。如空之言下喻广大。前喻无尽无差。


    一切功德光明者(至)说佛所行无等法。


    赞说无等法。无等有二。一能说力胜。具二严故。二所说无等。说佛所行故。


    为度众生於劫海(至)其音广大靡不闻。


    举因结果。显德有由。旷劫因圆。故能云雨说法。


    △二举法请正陈所疑。


    国土云何得成立(至)愿随其义如实说。


    前品所问。虽有多门。统其要归。莫过三种世。间故今三句。各显其一。又前问。总该诸会。此令当会答故。


    △三叹众请。明有堪闻之器。


    此中无量大众海(至)一切诸佛皆随喜。


    亦名自述。此有二义。一恭敬一心。内堪受法。二诸佛随喜。外有胜缘。故应说也。说则上顺佛心。下顺物欲。


    ○世界成就品第四


    △初来意者。前说缘既具。此下正陈所说。总明果相。答法界安立海问。故此品来。


    二释名者。世谓三世。堕去来今故。界谓方分。有彼此故。又世谓隐覆。界亦分齐。谓诸有为可破坏世。即隐覆无为不可坏法。从真性起。同无为法。即隐覆有为可破坏世。各不相杂。是其分齐。故感娑婆者。对华藏而见娑婆。感华藏者。对娑婆而见华藏。言成就者。即能成之缘。谓十缘等。能所合目。若以世界之成就。即依主释。准梵本。云世界海成就。下文辨海。译人略也。意云。佛果依正。闻修方起。众生业报。本自有之。故但标世界耳。


    三宗趣者。标列无边胜德。广释所知世界海。为宗。然其意趣。乃有多种。一令诸菩萨。发大信解悟入。为趣。谓令知佛及菩萨大悲行海。广覆无边。尽众生界。仿而行故。世界无边。悉严净故。众生无边。悉化度故。剎由心异。当净自心及他心故。世界重重。无尽无尽。以大行愿。悉充满故。佛界生界。非一非异。能正了知。成大智故。未能了者。熏成种故。皆意趣也。亦为显此深意。故此品来。故下颂云。离诸谄诳心清净。常乐慈悲性欢喜。志欲广大深信人。彼闻此法生欣悦。若不闻此无边无尽无二之境。滞於权小。普贤行愿何由可成。故普贤自说。为令众生等文。皆是此品之意趣也。


    四释文。三品正陈法海。於中分二。初二品明果。后一品辨因。然有二意。一约兼明。则前二品通答。前三十句果问。后一品答。前十句因问。说因为欲成果。从多而说。分名举果。二将前二品。望前品末三问。通答依正。若望下。广文。正明於依。傍显於正。留其正报。后分广明。於中。初品。通辨诸佛及诸众生所有剎海。后品。别明本师之所严净。又此品。明成剎之缘。后品别辨果相。故此品答安立之问。其中虽明形等。亦是缘故。今初分二。先总标纲要即为本。分二。初承力徧观。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至)一切如来神变海。


    上入三昧。内契其源。今云徧观。外审其相。十海之义。已如问释。但小不次耳。但观於十已。含余三十。佛海之中。具身等故。大愿之中。含因等故。


    △二牒问许说四。初牒问略叹二。初结前生后。


    如是观察已普告一切道场众海诸菩萨言。


    二正牒称叹。即从后向前。牒上果问三十句也。初十句。牒上世界海等十问。观乃观海。叹乃叹智者。智之与海。反覆相成。谓前自智观海。微细难知。唯佛智方能究尽。海难思故。佛智难思。佛智难思故。海为深广。若尔。何不说智。而但说海。智离海境。安知其相。又表唯所证知。故但说海。十智望海。与问开合小异。名或小差。


    △二别释。


    佛子诸佛世尊知一切(至)清净智不可思议。


    前问及观。但云世界海。今加成坏。望前与智中。亦有成坏之言。此乃广略之异耳。言清净智者。离所知障。决断分明故。初句贯下。置清净言。余皆略也。然皆以多故。广故。深故。细故。重迭难知。迥超言念。皆云不思议也。


    知一切众生业海智不可思议。


    众生。即报类差别。业。即善恶等殊。从此别义观中。开为二句。而因果虽殊。同是所化众生。故此及问。并与智中。并合为一。


    知一切法界安立海智不可思议。


    即世界都称。或化众生法。谓安立施设方便轨则等也。


    说一切无边佛海智不可思议。


    能化诸佛。数量无边。


    入一切欲解根海智不可思议。


    即所化根欲。差别难知。而问中。合在后之五海。五海皆须知根欲故。


    一念普知一切三世智不可思议。


    即所应之时。前就所观。但云三世。今就佛智故。云一念能知。其问及与智。皆云佛解脱海者。以一念普知三世。是佛不思议解脱故。


    显示一切如来无量愿海智不可思议。


    称性大愿。为现身说法徧化之因故。前问。是名号海。及寿量海。与智之中。名普入法界一切世界海智。皆由愿力故也。


    示现一切佛神变海智不可思议。


    应机作用。神变无方。


    转法轮智不可思议。


    转称性大法轮海。若据问中。摄法轮海。在演说中。若约向观。摄演说海。在法轮中。今此开二演说。


    建立演说海不可思议。


    谓随方施设。言音差别。及法轮随机故。与智中亦开。名佛音声智。


    △二九句。牒上六根三业十问。


    清净佛身不可思议。


    向十。约智明不思议。此下。直就法体。为不思议。又望前问。开合影略。显无尽故。以总收别。但广身光等上一句。应机之身。修短难测。


    无边色相海普照明不可思议。


    现金银等。色类无边。


    相及随好皆清净不可思议。


    十莲华藏剎尘数相好。过於此。


    无边色相光明轮海具足清净不可思议。


    圆光大小。随机无尽。


    种种色相光明云海不可思议。


    随缘放光。色类非一。


    殊胜宝焰海不可思议。


    常光如焰。具众宝色。


    成就言音海不可思议。


    圆音无尽。深广难测。


    示现三种自在海调伏成熟一切众生不可思议。


    三轮摄化。谓神足等。


    勇猛调伏诸众生海无空过者不可思议。


    调令成益得果不空。然其调伏。曲有三种。一者。始终软语。应将摄者而将摄故。二者。始终粗语。应折伏者而折伏故。三者。有时软语有时粗语。应成熟者而成熟故。由具此三。故无空过。


    △三十句。牒上最初德用圆备十问。


    安住佛地不可思议(至)无能毁坏不可思议。


    前问中。略无变化及自在二句。以摄在无能摄取句中。义如前会。亦以前文十海有故。神变属身。自在属智。余并可知。


    △二许说分齐。


    如是等一切法(至)威神力故具足宣说。


    谓具足说故。承佛力者。当会佛也。若言具者。何以下文。唯说安立及世界海耶。经来不尽故。又虽说二世界海。亦已通具三十句问。谓界必有生而依住故。有佛现故。安立异故。行业感故。余可意求。


    △三说所成益。十句摄为五对。


    为令众生入佛智慧海(至)功德海中得安住故。


    证智成福对。


    为令一切世界海(至)如来种性恒不断故。


    严剎绍种对。亦即时处对。


    为令於一切世界海中(至)无量解海而演说故。


    显义演教对。


    为令随一切众生诸根海(至)摧破一切障碍山故。


    生善灭恶对。


    为令随一切众生心行海(至)安住普贤愿海中故。


    净业普愿对。此亦通为一经教起之所因也。此十亦对前十海十智。恐繁不会。


    △四赞胜诫听二。长行辨意。十一句分二。初总标。


    是时普贤菩萨复欲令无量道场众海生欢喜故。


    谓令闻法必生喜故。


    △二别显喜义。亦为五对。


    令於一切法增长爱乐故令生广大真实信解海故。


    乐法生信对。


    令净治普门法界藏身故令安立普贤愿海故。


    证性立愿对。


    令净治入三世平等智眼(至)一切世间藏大慧海故。


    了真入俗对。


    令生陀罗尼力持一切法轮(至)尽佛境界悉开示故。


    持法示佛对。


    令开阐一切如来法门故(至)广大甚深一切智性故。


    开法增智对。


    即说颂言。


    △二正显十颂分二。初八赞二。初佛出现意。


    智慧甚深功德海(至)出兴一切诸国土。


    △二辨定法器三。初拣非器。


    佛境甚深难可思(至)不能通达佛所悟。


    △二辨法器。


    若有净信贤固心(至)普贤行人方得悟。


    △三有一偈。结归佛力。


    众生广大无有边(至)毗卢遮那境界力。


    △二后二劝。


    一切剎土入我身(至)是无所行应谛听。


    然通此十偈。亦是牒问以赞。前长行。总显难思。此下略示难思之相。而三十句间列不次。含义并足。欲配委释。恐厌繁文。


    △二广陈本义。即是说分二。初结集生起。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告诸大众言。


    △二普贤显说。於三十句果问中。广释世界安立海问。余并摄之。文二。初标举章门三。初立数显同。


    诸佛子世界海有十种事(至)已说现说当说。


    先告佛子者。使时情注其耳目也。世界广深。目之为海。谓积剎成种。积种成海。海无别体。世界都名。然事类广多。略举其十。以表无尽。三世同说。彰其要胜。又显说决定无改易也。


    △二征数列异。


    何者为十所谓世界海起具因缘。


    揽缘成立。


    世界海所依住。


    成已依住。


    世界海形状。


    外状区分。


    世界海体性。


    内体差别。


    世界海庄严。


    宝等庄严。


    世界海清净。


    垢秽不生。


    世界海佛出兴。


    佛出差殊。


    世界海劫住。


    劫住修短。


    世界海劫转变差别。


    随业改变。


    世界海无差别门。


    包容必均。此十亦摄十八圆满。后品当会。


    △三结略显广。


    诸佛子略说世界海(至)已说现说当说。


    言世界海尘者。智犹难测。言岂具陈。非证法云。安受兹说。然上十事。於一一剎。多少不定。具缘一种。或一。或二。或三。或多。或成四句。谓一成一。一成一切等。清净一种。或一。或多。或亦无定。以有纯秽剎故。其次七事。各各唯一。谓依空住者。非依光等故。余准思之。其无差别。一切皆具。以约体性平等。佛力融摄。故说无差。所以染净皆具也。有云。一切世界。相望互同。名无差者。则违下结文。结云。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尘数。无差别故。若依相望互同。则无有差别之事。若将此十。望剎种者。具缘一种。多少不定。不得云一。以其种中。含有多类剎故。清净一事。不得定言有无。以其种中。必含净秽故。其无差别多少亦均。佛出劫住。随业转变。不得云一。依形体严。不得云多。以其剎种别有体等故。若以此十。独望剎海形体依住庄严等四。许其唯一。余必兼多故。经云一一世界海有种种形故。今言有世界海尘数者。约融摄无尽之说也。有云。约一一剎海中所有诸剎。各各一因等故。有剎海尘数者。孟浪之甚。何者。且如剎海中剎虽多。岂如剎海尽末为尘之多。若欲相同。即一尘一缘。方得相似。何得以一剎一缘。充一剎多尘之数。况积具缘等十。有剎海之尘。其一具缘。自有剎海尘数。是则通有剎海微尘。数个剎海微尘数矣。一剎一缘。一依一体。安得充耶。亦不得言通一切世界海说。以下依住云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尘数所依住故。


    △二依章别释者。十事不同。则为十段。皆有初起具因缘二。初长行三。初标。


    诸佛子略说以十种因缘(至)已成现成当成。


    略举十种。通成三世一切佛剎。


    △二释。然佛土之义。虽有多种。不出其三。一法性土。二受用土。三变化土。若开受用。有自。有他。则成四土。统唯二种。谓净及秽。或性及相。融而为一。有异余宗。又此净土。一质不成。净秽亏盈。异质不成。一理齐平。有质不成。搜源则冥。无质不成。缘起万形。故形夺圆融。无有障碍。土既不等。因缘亦殊。今文十中分三。初三通显。


    何者为十所谓如来神力故。


    谓一切净秽等土。皆是如来通慧力成。为物而取。拟将普应。佛应统之。皆称佛土故。莲华藏海。佛所严净。而内含净秽。然就佛言之。无国不净。既即秽而净。故不思议。


    法应如是故。


    梵云达磨多。此云法尔。或曰法性。若是法性。即以本识如来藏身。为所依持。恒□变起外诸器界。若云法尔者。谓有问言。何以诸佛众生。起於剎土。答云。法应如是。不可致诘。若会此二。谓法应如是。藏识变起。


    一切众生行业故。


    业有善恶。国有净秽。故净名以万行为因。又云。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谓法性虽一。随业成异。佛随异类。取土摄生。涅盘微善。观经三心等。其类非一。上三。初因。二缘。三因。


    △二四别明。有因有缘。


    一切菩萨成一切智所得故。


    自受用土因。大圆镜智之所成故。


    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同集善根故。


    变化土因。谓众生菩萨。共构一缘。各随行业。来生其国。凡圣同居。下二他受用土因。


    一切菩萨严净国土愿力故。


    即初地已上。如十大愿中。修净土愿。是也。


    一切菩萨成就不退行愿故。


    即八地已上。功用不退行之所成故。八地中有净土分。


    △三后三融摄转变。通於因缘。


    一切菩萨清净胜解自在故。


    即八地已上。搅大海为酥酪。变大地为黄金。以染为净。以净为染。自在摄生故。十自在中。有剎自在。穷其因者。清净胜解。胜解印持。随心变故。


    一切如来善根所流(至)成道时自在势力故。


    谓成正觉时。其身充满十方世界微尘剎土。念劫圆融。一时成立。由二种因。一善根所流。语因中也。二成道势力。明果用也。此一受用变化相融也。即如经初即摩竭陀地坚固等。


    普贤菩萨自在愿力故。


    无问成与不成。常能融摄。又前妙觉。此是等觉。其法性土。通为诸土之体。穷其因而为有助。谓法尔为其正因。以一切智。及总以诸因而为缘因故。其后三。亦融前土。非有别体。又此十事。展转生起。谓诸佛土。总由佛力。何以由之。法如是故。法尔云何而有异耶。业不同故。众生由业。佛复由何成。一切智之所变故。生佛有异。何以凡圣同居。同构一缘故。何以复有纯菩萨国。菩萨愿行力故。既由行业。何可转变。胜解自在故。云何复得融摄重重。佛及普贤自在力故。


    △三结。


    诸佛子是为略说十种因缘(至)有世界海微尘数。


    结略显广。如前已释。


    △二偈颂。多以果显因。文有九偈。束为八段。初一颂佛神力。


    尔时普贤菩萨欲重宣其义(至)观察十方而说颂言。


    所说无边众剎海(至)智慧神通力如是。


    据此无边剎海。皆遮那严净。则下严华藏。犹是分明。理实而言。愿周法界。


    △二一超颂众生菩萨同集善根。


    菩萨修行诸愿海(至)菩萨国土徧十方。


    △三颂第四成一切智。自受用土因。


    菩萨趣於一切智(至)广大剎土皆成就。


    前半因。后半果。成惟识云。大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配经可见。


    △四颂第六严净愿力。及第七不退行愿。


    修诸行海无有边(至)一一土经无量劫。


    修诸行海无有边者。论云。谓平等性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变。上经虽云愿力。非无有行。为分功用有无。长行成其二句。皆他受用。故偈为一。初句颂第六。次句颂第七。以八地已上。念念入法流。心心趣佛境故。后之半偈。通其二文。


    △五一偈。却颂第三众生行业。


    众生烦恼所扰浊(至)一切剎海斯成立。


    加造业因。烦恼所扰。造於秽剎。欲乐非一。感土有殊。前与菩萨同修。必多善业故。此明於烦恼。


    △六颂菩萨胜解。


    佛子剎海庄严藏(至)十方所住咸如是。


    △七有一颂。超颂普贤愿力。


    菩萨能修普贤行(至)清净广大如虚空。


    以普贤有三。一位前普贤。但发普贤心。即是非今所用。二位中普贤。即等觉位故。此居佛前。三位后普贤。谓得果不舍因行。故长行居后。


    △八有二颂。却颂如来自在。


    等虚空界现神通(至)此是毗卢所严净。


    前偈颂果用。后偈颂善流。略不颂法尔。法尔。即是法法性故略之。又第七偈。□□有依。第八偈。正中有依。第九偈。融於三世。故三共□融摄无碍。然其无碍。通有十种。诸教说土。或谓但是无常。或云心变。理事悬隔。多一不融。故今经宗要辨无碍。一理事无碍。谓全同真性。而剎相宛然。经云华藏世界海。法界无差别。庄严悉清净故。二成坏无碍。谓成即坏。坏即成等。三广狭无碍。不坏相而普周故。经云体相如本无差别。无量国土悉周徧等。四相入无碍。下文云。以一剎种入一切。一切入一亦无余。及此文云。身包一切等。其文非一。亦是一多无碍。五相即无碍。文云。无量世界即一界故。六微细无碍。经云清净珠王布若云。炳然显现诸佛影等。七隐显无碍。谓染净异类隐显等殊。见不同故。八重现无碍。谓於尘中见一切剎。剎内尘中。见剎亦然。重重无尽。如帝网故。九主伴无碍。凡一世界。必有一切。以为眷属。下经云。毗卢遮那昔所行。种种剎海皆清净。种种剎即眷属也。十时处无碍。谓或於一剎。现三世劫。或於一念。现无量剎。如今第九偈文。又下文云。三世所有诸庄严。摩尼果中皆显现。此十无碍。同时具足。自在难知。散在诸文。可以六相融之。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四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