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觉菩萨章
3个月前 作者: 佚名
普觉菩萨章
四明聪讲师曰。禅本无病。病者非禅。病是自病。非病是禅。净名疏云。禅者佛心。智鉴圆明。又翻弃恶。如来纯净之智。本不有恶。恶即病也。圣人以禅为药。治众生病。岂可以病治人之病。今普觉快说禅病者。盖禅能治病。故云禅病。法华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以化导令得成佛。今求善知识者。言为人师范人。今末世中。己见不明。一盲引盲。瞎人眼目。说邪为正。自诳诳人。吾佛悬鉴将来。急说救病之方略。言四病。其实病则无量。然此四病。本自身生。身从心有病根。在心禅</a>无异路。但人心多端。悲智不同。遂成四病。若也觅病于心。何心是病。何心非病。作止任灭方之可知。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行人前有我相。未可施功。到此前诸过已离。四相既除。方堪修习于修习用意中。复有是非。既有是非。觉犹未普故。此令依师免溺四病。四病既除。觉性无瑕。觉方普矣。又云。普觉本末。普觉粗细。普觉浅深。故当请问也。
大悲世尊。快说禅病。
赞佛于前章。善说四相也。
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稳。
使诸法众闻所未闻。心意豁然。获大利益。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禅病即前说四相。乃是行人入禅观中之病也。荡然者。如水之荡荡。深远之?。大安稳者。对二乘与菩萨分证分断分觉。此乃小安稳也。唯佛满证般若。为大安稳耳。
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菩萨起此五问。请佛开示不群迷。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明请问之意。如人有子。病者偏忧。菩萨大悲。先哀末世。贤圣隐没。正法将沉。而外道邪法。攘臂于其间。如火炽然。盛行于世。正当佛种累卵危时。及夭伤之际。未审使一切众生。求何等人。前云求善知识。故今问也。二依何等法。三行何等行。四除去何病。使末世群盲。无目众生。依此诸法。不堕六师邪见。然群盲者。但是不见道之人。皆谓之群盲。如瞽却两眼不见一切。纵有谈说。亦非真实。涅槃经云。譬如有王告大臣言。汝牵一象。以示盲者。时大臣受来。乃集众盲。以象示之时彼众盲。各以手触。触已而大臣即还而白王言。臣以其象示群盲竟。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是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所谓群盲摸象。各说异端。若使群盲开眼。分明照境。验象真体。终不说其尾牙等也。今经举群盲。即此类矣。问。前云发心。与此发心何异。答。云前发信心。此发住心。故不同也。
四明聪讲师曰。禅体静观体朗。禅则止心不散。观则照心不昏。大乘入道。以止观为筹幄。用定慧为先锋。破阵坏魔。良由于此。今云快说禅病者。为去佛既远。圣贤隐伏。邪法炽。盛魔强法弱。金鍮不辨。泾渭不分。说病为药。以邪为正。周璞郑璞名同体异。若无正见。徒劳苦行。故云求何等人。而乃正之法亦多种。邪法正法。恶法善法。以何等法而作规模。行亦多种。有正有邪。九十六种皆是邪行因。采花婆罗门。见比丘身生疮痒。以火炙之。外道见之。以火炙身为道故。有五热炙身。比丘不得命断遂乃投崖。外道效之故。有投崖赴火等。至有裸形持鸡犬等戒。皆是邪法。今云依何。等行修之。病亦多种。见思病。尘沙病。无明病。身病。心病。二乘人不识真病。往于贫里。止宿草庵。皆是佛法中病。当以何法去此二病。发心亦有多种。今求圆觉者。如何发菩提心。于是深识不思议境。如善财参五十三善知识。皆云。我已先发阿耨多罗心。未知仁者如何发心。如斯五事。并在末世。龙亡虎逝。正废邪兴。普觉如击石火。善逝如谷答响。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
能使众生。道眼清净。不畏魔恼。
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四明聪讲师曰。发心修行。先求正知见人。决择。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发无量广大之心。亲近大善知识。欲修圆觉者。富择正知见之人。一切正知见者。种种知见。悉无染著者是也。
四明聪讲师曰。大心者。菩提心也。修圆觉者。非大道为心。孰能成就大志。发大心者多。成佛者少。经云。鱼子庵摩花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期结果少。鱼虽生子多。成鱼者少。为风涛浪击。损多成少。庵摩花开花多。成果者少。菩萨发心亦复如是。百人发心。未必一人成佛。如佛与阿难。过去空王佛时。同发道心。阿难乐多闻。释迦勤精进。释尊已成佛。庆喜为侍者。安世高与一人同修行。此人虽修行。嗔心多。世高云。汝与我相似。不在我下。汝不戒嗔。将恐沦溺。死后在哄亭湖。作大蟒蛇。有千里威风。能分风送舟。受人牲灵祭享。后遇世高现身相见具说上事。尽将庙中所积金帛。与世高造寺。后生天界。所以守戒在心人之难能。今发心修圆觉。用寂照观心。亦须求正知见人。次择用心。最初一步若邪。终身为魔眷属。求正知见者。有云用佛眼见在心曰知只可六学佛知见。然后用佛知见。接化众生。非是唯独在。佛善知识。通该凡圣凡师人师也。佛世四信。灭后五品。普觉善用知见者。正问。今时人菽麦不辨。遇人先入者为主宰。避邪师如避蛇虎。如入蛊毒之乡。滴水不可濡唇。古云。宁破戒如须弥山。不可被邪师熏。一念流入藏识中。永劫取不得。
心不住相。
正知见人。心不著相。
不着声闻缘觉境界。
正知见人。心不执着二乘境界。传心法要曰。因声教而悟者。名声闻。观因缘而悟者。名缘觉。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
正知见人。虽化身于尘劳之中。其心未尝有所染着。
示有诸过。
正知见人。示诸过患者。欲与众生同事。而摄化之也。维摩诘经</a>曰。示行贪欲。离诸染着。示诸烦恼心。常清净者是也。
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
虽示现种种过患。亦常赞叹真梵行。不使众生。入于不依戒律之仪式中也。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发心修行者。求此正知正见之人。以为师友。方得成就无上正等觉也。藏经曰。阿者无也。耨多罗者上也。三藐者正也。三者等也。菩提者觉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答指示明师令伏事之人也。将发大心者。拣二乘之人发小心也。此属正因。求善知识者。此属正缘。然因亲缘疏。譬如种子即因。水土等即缘。因在内。缘在外。而种子虽自有之。若不假水土。则不发生。水土虽能发生。若无种子之时。而水土亦不能使有。今行人学法亦然。虽内有佛性。若不假师教开导。则佛性亦不能发显。如土木瓦砾等。本无佛性。则为师之者。亦不能使之有。是知因亲缘疏。今此行人。内既发大心。外求善知识者。乃是因缘具备。因缘既备。佛道方成。何以知之。华严中。文殊告善财云。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故。光赞般若经云。欲学六度波罗者。当与真善知识相随。常当承事正知见人也。当求一切正知见人者。谓善解深法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了达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离能所相。究竟平等。不可破坏。无业无报。无因无果。性相如如。住于实际。然后于毕竟空中不妨。炽然建立一切诸法。此名正知见人也。心不住相者。此离凡夫烦恼境界也。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者。此离二乘。滞寂境界也。经云。宁在地狱。经百千劫。终不发二乘之心。法华云。若以小乘化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谓。此正知见人。于十二时中。心常远离凡夫。及二乘境界。虽然示现贪嗔痴。在三界尘劳染境之中。而心不曾染着也。亦同华严说。婆须密女。爱水而不溺。无厌足王。瞋火而不烧。胜热婆罗门。痴邪而不惑。又云。菩萨在家与妻子俱。未曾舍离菩提之心。示有诸过。赞叹梵行。谓此正知见人。以无量劫来愿力。欲度有过众生之故。遂假以同事相摄爱。令其心不相疑等与相亲近心。既相亲方堪受教。可以教之。当告之曰。若起淫怒痴等者。此是过当堕三涂。若修戒定慧者。此是超梦幻。出轮回。真实清净之行。如是种种赞叹梵行。常常使一切众生。入佛法律仪轨则中来。不使他从魔邪外道。凡夫无律仪轨则中去。大抵有轨则者谓之佛法。无轨则者是外道法。问。今佛法。未审有何轨则耶。答。有真空</a>轨则之法。此之轨则之法。能令行人断障破疑。证体起用。若求如此正知见人。受教者。即便克获成就无上正觉也。
四明聪讲师曰。心不住相至入不律仪者。具大道心人。必不住相。不著有无。不醉声色。金刚经</a>云。不着色声香味触。此人心如虚空。如鸟飞空。不住于空。若住相之心。乃是凡心。二乘心。顽境偏小妄心。并是小径。乃燕雀所游之道。若大道心是佛境界。是菩萨境界。如大象所往蹊径。故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声闻止断见思惑。缘觉更侵习气。无慈悲心。不度众生。如獐独跳不顾后群也。正知见人。如良玉。居山石间。混在人世。或现尘劳粗恶境界。非是虎其皮羊其质。如取鱼垂钩不免香饵无饵。鱼不吞钩。知识用香饵为佛事。网罗法界众生之鱼。如傅大士。有妻子眷属。作世间事。梁武帝</a>岂不识人庞居士十万家财载沉湘江。岂是抟财临死云。但愿空诸所见慎勿实诸所无。此二大士。抟财妻子。仍赞修圆觉者。教令断欲惑。为在俗者。教不罹。欲皆是方便仍入律仪。净名云。示受于五欲。亦复见行禅。又云。示有妻子。常乐远离。此皆示现过患也。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如是人者。即四依道眼端正。阿耨等九字。翻无上正等正觉。善知识以正观示人。以律仪戒法防非。此人即得正心行处。即无上等。依此发菩提心。皆入萨婆若海。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
见此正知正见之人。须当供养。参问其法。不可顾惜身命也。古人立雪齐腰断臂求法者。正是此意。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举内财之难舍。尚当舍之。谓若决择真实正见之人。便当舍自己泡幻之躯。以资金刚不坏之质。如将瓦器以换金瓶。即雪山童子是也。涅槃经云。我念过去作婆罗门。在雪山中。修菩萨行。时无佛亦无经法。时天帝释观见。即下试之。以变身作罗刹像。甚可怖畏。住菩萨前。口说半偈。已菩萨闻偈。心生欢喜。即从座起。以手举发。四向顾视。唯是菩萨。即便往问云。大士何处得是半偈义。乃是三世诸佛正道。罗刹言。汝不须问。我不食来已经多日。饥渴苦恼。心乱谬语。非我本心之所知也。菩萨曰。若能为我说是偈竟。我当终身为汝弟子。刹言。汝智太过。但自忧身。都不见念。我今饥逼实不能说。菩萨曰。汝食何食。答曰。我所食者唯人暖肉热血。菩萨曰。但为我具足说是偈竟。我当以身奉施。刹言。谁信汝为八字故。弃所爱身。菩萨曰。我今释梵四王。为我作证。刹即许之。遂脱皮衣为敷法座白言。和南愿坐此座。善为我说。刹即说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说是偈已。菩萨深思。然后于处处石壁。遂书写此偈竟。即上高树投身而下。未至地顷时。空中出种种声。时刹复帝释身。接取菩萨。安置平地。忏悔顶礼而去。
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
善知识。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之行。忽然现出一切过患。则学者之心。不可便生憍慢。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四威仪者。即行住坐卧也。常现清净者。即前顺行也。种种过恶者。即前逆行也。所以永嘉云。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疏云。夫菩萨化现权道难测。但依法门。莫疑其迹。不以顺行。即效虔诚。或睹逆行。便生憍慢。禅家亦云。但摘取果。莫问其树。故智度论云。于诸师尊。如世尊想。若有开释深义。解散疑结者。于我有益。则当尽心敬之。不念余恶。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菩萨亦复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亦不计其恶。然为师之难。为徒不易。勿因此戒。错敬粗人。欲验真虚。如前拣择。依此遵承。又此药治徒。师勿错服服之增病。无药可治。只如经云。剃头着袈裟持戒及毁戒。天人常供养。常令无所乏。如是供养。彼名为供养。我又云。破戒诸比丘。犹胜精进诸外道。此乃俗徒。所服之药。佛弟子不得服之。服之即入地狱。又云。破戒之人。五百大鬼。常遮其前。扫其脚迹。不得于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宁以?槌碎身。如尘及热?缠身。种种诸苦。破戒身口。不得受信心檀越衣服饮食卧具。此乃比丘。所服之药。俗徒不得服之。服之亦入地狱。后代缁白。切宜善解佛语也。
四明聪讲师曰。释迦昔为国王。舍位求阿私仙学法一千岁中。舍身为床座。仙人起坐于其上。又采薪汲水千年。道心不退。今得成佛。此岂非是不惜身命。又昔有野狐为师子所逐逃命坠坑。无缘可出。此狐于深坑底。思惟自说偈。可惜此身。不饲狮子。若饲狮子。亦自获福。我今抂死。空丧此身。无益于事。天帝释遥闻狐说偈。下来见之。于坑上问狐言。汝不惜身命。有正知见。吾今欲闻汝法。可以说之。狐曰。岂法师在下。弟子在上。便说法要耶。帝释以神力出之。出已亦未肯说。以衣叠之为座请说。是佛因地。如此之类。皆是规鉴。末世众生。求圆觉者。岂任??臆萨多波沦。敲骨取髓。以求般若。岂存过患憍慢之心乎。
况复抟财妻子眷属。
求法之人。尚不可顾惜身命。况抟聚财宝妻子眷属。身外之物耶。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例外财之易舍也。此抟字。圭峰注云。此译人之讹略。古来西天不使匙箸。以手抟而食之。谓之抟食。后唐时义净</a>三藏。以谓此抟收法不尽。只如水浆湿物。且抟之不得。遂改抟字作段字。谓如此方一分一段之食。楞严亦用此段字。今经用抟者。乃是讹略也。当更添一食字。云况复段食。此方不讹略也。今只有抟字。是略也。食有四种。一段食。二触食。三思食。四识食。然段食以变化为相。触食以触境为相。思识以希望为相。识食以增胜为相。不离前三食也。财即钱财。疋帛也。妻子即最亲眷属。即仆从等。意谓若遇前之知真识。虚知病识药正知见人者。而自己一身难舍之。物尚自能舍而供养之。岂况身外分段之食。及钱财疋帛。妻子仆从。易舍之物。而不布施者哉。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
一切疑心。皆名恶念。学者于善知识。不起此等恶念。方能成就佛果。
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心光发现。照诸刹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显亲近善友。有大利益。谓若于善友处。或逆或顺。不得憍慢之心。若起恶念。便生障覆自心。于法不能得入。自古为师不等闲。受法非容易。法句经</a>云。若善知识诸有所作。不应起于毛发疑心。不得正受甚深法句。庄子</a>渔父篇尚云。遇长不敬失礼也。见贤不尊非仁也。彼非至人。不能下人。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长伤身。惜哉不仁之于人也。祸莫大焉。既无恶念障覆。则得善友欢喜。诱谕无上妙道。依彼之教。究竟法门。克获成就十方诸佛无上正觉。此之正觉不离一心觉心。既明慧光开发。触处无染。朗然明白。如百花开敷。尽十方世界中。无所不照。无所不烛。从此反本还源。超凡入圣。一得求常尽未来际。受用无尽。是知亲近善友。岂小补哉。
四明聪讲师曰。况复抟财。至照十方刹。世人只知用事。不知用理。事即是淫怒痴。性不善法。善即用。理者即淫怒痴。即大解脱门。佛为凡夫二乘人。说离淫怒痴。为菩萨说即淫怒痴皆是佛法。如华严和须密多。以淫法接人。鸣者啐者。皆获三昧。鸯掘摩罗怒佛持剑杀佛。喝佛云。瞿昙你住你住。佛云。你不住反教我住。鸯掘于一言悟性。放下剑证阿罗汉。善用恶法入道者。谓之入魔。魔如佛如一如</a>无二如也。给孤长者。铺金布地。买园造寺。岂以聚财之故。而害其为善知识也。佛弟难陀在俗。爱妻不相舍离。佛去乞食。其弟难陀。将一钵饭送佛。其妻将一点唾抹夫鼻上。莫令唾干了。归引到祗园。强令剃发。佛令把袈裟。角游天宫。难陀见天女好。问天女曰。你何无夫。天女答曰。佛弟难陀。持戒来此为丈夫。难陀遂乃持戒。后成阿罗汉。授记作佛。岂可以着色之心欺之不成圣证。仙预大王。杀五百婆罗门。仙预生天。五百皆堕地狱。如此经论。皆以迷逆为佛事。可谓莲出污泥不生陆地。若迷中实相。即冰是水。恶具一切善法。性恶法门亦理毒害此。如医者善知诸病。若是善病用人参茯苓。亦可疗病。别有热病。须以黄龙汤治之。即愈黄龙粪清也。以瘥病故。不嫌药秽。思之可知。心华才朗。十方佛国。自然现前。潭清月朗也。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
修证圆觉。不可起作止任灭之心。有此四心。即为四病。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下分别四病。令除四病者。一者作病。二者止病。三者任病。四者灭病。此且先总标起云。彼善知识所证妙法。此法是所依之体上。脱离作止任灭四病。然心病无边。要唯此四。随有其一。即不堪为师。又徴起云。如何是四病。下文答之。一一辨示其相也。
四明聪讲师曰。法华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禅经云。众缘虽具足开导。由良师于善知识为观者。大品云。佛菩萨是善知识。法性实际是善知识。净名云。道品善知识。由是成正觉。华严云。有善知识魔。三昧魔。菩提心魔。魔能使人舍善从恶。又能化人堕二乘地魔。经云。除诸法实相。外余皆魔事。如此等安得不辨。若也不识。正知见人堪为依栖。则水浊珠昏。何暇息心。何暇修观。故云是大因缘。今云应离四病。此是为人师者。自己之病有四。即非其徒有四病也。今为人师者。自言。所得深妙。非汝等境界。此真魔王所说。若真知识所证境界。如鸟飞空不住空。亦自度空。度无所度。众生断无所断烦恼。学无所学法门。成无所成佛道。
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作种种行者。修一切有为之行也。圆觉妙性非因。有为而得悟故。曰非作得故。圆觉疏亦曰。既是造作生情。岂合无为寂照。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疏云。谓或思惟揣度。计校筹量。兴心运为。拟作行相。造塔造寺。供佛供僧。持咒持经。僧讲俗讲。端然宴坐。种种施为。止息深山。游历世界。勤忧衣食。谓是道缘。故受饥寒。将为功德。观空观有。爱身厌身。于多行门。随执其一。托此一行。欲契觉心。既是造作生情。岂合无为寂照之理。此病从前幻观中来。彼云。一切菩萨。从此起行。至诸轮中。皆云度生起行。今失彼文意。成此作病也。
四明聪讲师曰。智者说止观。正为众生。治此诸病。彼云。近多附佛法外道。又云。此人依法起见。如是所得。亦复无边。若不精详。是非难辨。舛谬邪正错杂。差之毫??。失之亿兆。真实之法。辨之不出。玉石不分。自误误佗二。俱堕落。况外人所见。亦谓说妙外人视相。亦作佛形相。如镇头迦加罗迦二果。颜色一般。一能杀人。一能活人。镇头迦如柿则善。加罗迦则恶。不识者误服。为害之甚。纵依师教。恐堕二乘外道魔王神我。全是缚法非自在。我互相是非。以小所证为涅槃。方沉生死。爱处生爱。嗔处生嗔。虽有慈悲。只成爱见。虽效涂割终为强忍。虽具一切智。不出推度。虽是神通。皆是漏化。所学四韦陀典。非总持之力。虽断钝使。如屈步虫。世医之治差已。更发八十八使。集海浩然。二十五有苦网无际。如斯之类。岂可认为真法。且如诸佛说空法。为度著有者。若有着空者。诸佛所不化。作病者作是造作。作以身作。此身虚伪。假名为身。纵尔能现佛身。亦不可认为真佛。爱之即错。便随邪徒。如鞠多尊者化一外道。外道能现佛三十二相。与佛无殊。至狐有通。天狐能现佛身。若造作作生。作佛作人。作天神作魔王。善须甄别。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此心虚妄浮心。多诸巧见。岂可信。此虚妄便取圆觉。况圆觉不属虚妄。亦非造作而得。故云非作得故。若依真圆者。即实相。实相即善法也。通名为法。亦名法身。若法身实相依而修。修时亦有见实相法身。亦无我能修圆觉。他不能修。不生我所相。亦须知能修之心本性空寂。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虽不求作圆觉。圆觉自至。如镜中像。但得镜上垢尽。镜中像何所虑哉。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谓如不断轮回。不求寂灭。不起诸念。亦不灭念。随缘任性欲证圆觉。不知圆觉妙性。非因此任心而能悟故。曰非任有故。圆觉疏亦曰。设令善恶不拘。即名无记之性。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疏曰。前则驱驰觅佛。此乃放纵身心也意谓生死是空。更何所断。涅槃本寂。何假修求。不厌不忻。无作止念。但于一切法上。任真自然如。天高地厚。火热水湿。风摇土静。松直棘曲。鹄白乌玄。各各差别之类。此是其性自然。今时有一般人云。妄从他妄。真任他真。各称其心。何必改作。作必任作。好闲任闲。逢饥即餐。遇衣即着。好事恶事。一切不知。任运而行。信缘而活。困来即卧。兴来即行。东西南北。何定去住。谓言闲即契道。殊不知是病。所以腾腾和尚云。不用广学多闻。不要辨才聪俊。不知月之大小。不管岁之余闰。人来问我若为。不能共伊谈论。寅朝用粥充饥。斋时更餐一顿。今日任运腾腾。明日腾腾任运。此病因。前辨音章文云。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失彼文意。自谓已觉。何必作幻故。成任病也。
四明聪讲师曰。此四者皆云病者。病是见病。爱佛爱外道。都属见病。此任为病。此云任见之病。此病难医。若云不断生死。此是凡夫妄见妄病。不断生死。生死自至。堕地狱。轮回六道二十五有。并是生死。不求出离。生死无际。岂非病耶。涅槃二乘所证。不求涅槃。不出三界。爱涅槃。亦是见病。圆觉不在小乘涅槃中。若尔所见生死涅槃。不是佛性。若着二边求者。尚且是病。何咒都不求者。此病尤甚。生死涅槃此二法。堕落二边。永不成佛。故说为病。今时学佛学空法要见性殊不知空是第一病。空病难医。只闻空能坏一切法。不见一切法能坏其空。火得空故烧坏。一切水得空故荡散。一切地得空故生育一切风得空故。成一切法。坏一切法。何况人心着空。不为病耶。不是空不可用。只为用不得法。如人有病眼药治病。药反为病。只为众生不识本性空寂。不达性空。至以有失性空。本来空不是作为成空。若不断生死。不求涅槃。则落二边见病。若要离二边病。须依中道第一义谛。若依而行之。则修种种功德。修无作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破诸颠倒心。心寂灭。任运流入萨婆若海故。说任心以之为病。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谓如永止诸念。得种种性寂然。不动平等无二。求证圆觉。不知圆觉妙性。非止心之所能合。圆觉疏亦曰。性本无止。止亦违性。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疏云。前则生心恐非。次则随情虑失。今但止息。其妄妄尽。则自然平等。平等即真。何须别照。由息念故离相。离相故得性。此性是诸法无性之性。非即觉性也。此病从前静观中来。迷彼取静为行。及澄诸念之言。因成此止病也。
四明聪讲师曰。止病者。妄心若散当止止之。其散即止。是好良药。谁不服之。十方如来皆依奢摩他止之。今说为病者。是汝不善用止。故说为病。凡夫用止。其散虽息不能用。为四禅天为魔王。为二乘为偏菩萨。为坑为阱。如净</a>名经中。魔王领诸魔女。来惑持世菩萨。魔谓菩萨言正士。受是万二千天女。可备洒扫。菩萨不识彼为魔也。乃云憍尸迦(帝释天主)无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门释子。此非我宜。所言未讫。净名在前云。此非帝释。是为魔来绕围汝。尔时魔波旬念。维摩不为所挠。欲隐形去而不能。尽其神力。亦不能去。闻空中声曰。以女与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俯仰而与。维摩云。诸姊魔以汝等与我。汝等皆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为诸女。说诸离欲之法。诸女得未曾有。魔复来白净名言。居士一切舍者。是为菩萨。我欲与诸女俱还天宫。净名云。我已舍矣。汝便将去。诸女言。我于居士处。有法乐自娱。不复乐五欲乐也。我今随魔还宫。居士以何法教我。止于魔宫。居士云。有无尽灯法。汝等当学。无尽灯者。乐常敬佛。乐供养众。乐坚持戒。乐广行施。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一灯燃百千灯。明终不尽。当以此法住止魔宫。将来佛道成就也。若以无尽灯为止者。灯能破暗。在暗止之即明。在散止之即定。在吝止之则舍。在凡止之即圣。但善用不为病。不能用止外道也。用止变九十五种。皆是邪声闻。缘觉。用止只有余涅槃。偏菩萨用之。如云外月。出水花。皆是止病。今修圆觉。用以中道佛性。诸法实相。如如之理。为观为境为凭仗。行亦禅坐亦禅语言动静息二边。生死涅槃。凡圣声色。因果依正。名利富贵。种种诸法。皆是二边。不着二边。亦不着中道法爱。如游大海。不假舟楫。不加橹棹。自然到岸。不如是学是名为病。若中道妙奢摩他空一切相。破一切惑。谓之体真止。此止是观。境观如如。直至金刚后心。不为病也。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谓如永断诸幻。身心本空。六根六尘等。悉皆寂灭。永证圆觉。不知圆觉妙性。非灭相之所能证。圆觉疏亦曰。住寂之心。何能契合。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疏云。前则但止息心念令寂。此则计于身心根尘。本来空寂。又前不妨见有根尘。但不随念爱染。故云止息。此则根尘亦无。坚持空寂之相。由见空无。故云除灭。竟云。烦恼之本。即是身心。若执身心。烦恼何断。故标断烦恼。释以身空。又断烦恼。空却身心。身心尚空。根尘何有。身等本空。故名永寂。诸相既泯。寂相现前。拟将此心求证圆觉。夫觉体灵明。不唯寂灭。惑空住寂。岂得相应。况圆觉体。非动非静。双融动静。恒沙妙用。无碍难思。住寂之心。何能契合。言即似近。理即全乖。与理相违。故成灭病。此病从前寂观中来。彼诸轮中。皆云寂灭。及断烦恼。迷彼成此此之四病。皆缘不以圣教为绳墨。不以师友为指南。但自举心作如是意。所以经首皆云。若复有人。作如是言也。
四明聪讲师曰。灭为病者。皆由不达空性。取空像貌。而行善恶。住空理者。此空盖有四人。取之不同。小乘声闻观灭谛。为折尽为灭。缘觉观十二因缘。无明灭行。灭为至理。得缘觉证。菩萨用六度。为至寂理为灭。小乘之灭。不至圆觉。通人以幻为灭。别人以一理随缘为灭。如是三人。皆不中理。尽是住寂。理中为灭。故今说之。为病不达灭性。本如来藏第一义谛。犹住门外。止宿草庵。今明灭者。灭而不灭。生死涅槃不灭。众生不灭。佛也不灭。六凡四圣不灭。色心不灭。依正二报不灭。天堂地狱不灭。烦恼无明不灭。见爱不灭。八万尘劳不灭。一切陀罗尼门不灭。水火不灭。魔邪不灭。尽世出世间法。佛法众生法。都不灭。为之世间相常住。为俗谛。为森罗万象。为空如来藏。为不空如来藏。为常住真心。为性净明体。为毗卢遮那。皆显圆觉。一切法是圆觉体。万窍怒号是圆觉用。圆觉在众生生死中。在声闻涅槃中。亦在诸日用中。终日圆觉。未尝圆觉。如人说火不能烧口。楞严云。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会用生灭。灭本不灭。不能用之。生灭即灭。令言不达灭。性住生灭中。指灭为灭。坑阱为灭。如破块落空谷。今取大圆觉性。本来无灭。何须论灭。本来灭是本来空。何须更空。以性夺修。直指十二因缘。苦集灭道。生死无明。皆本不灭故。经云。不断结使。而净诸根。又云。不住使海。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庞居士云。难难百硕油。麻树上摊庞。婆应声云。易易百草头边祖师意。灵照云。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打睡。今云。难非难。易非易。饥来吃饭困来不打睡。作止任灭满世间。究竟皆归第一义。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
无作止任灭之心。方本性清净。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清净无染即名正见。别生见解。即堕于邪。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总结前四病真伪也。离四病者。则知清净者。疏云。但将前四行。自验其心。随落一门。则知是病。故言离者。则知清净。然其四门。皆是诸经劝赞。况前三观。具有斯文。今此以为病者。有其二意。一者四门中皆无观慧。二者但以率心偏住一行。不穷善友圆意。不究佛教圆文。才悟一门之义。便不能久事明师。才见一经妙文。便不能广穷圣意。但贪单省执一为圆。是以经文总呵为病也。作是观者。离四病也。故名正观。若他观者。取四病也。故名邪观。外典有曰。适尧舜之道者。正道也。非尧舜之道者。他道也。与此同意。然此四门。但除其病。不除其法。若未见道之时。此四皆成执病。若见道之后。此四皆可□。入道自然。终日作而未尝作。终日止而未尝止。终日灭而未尝灭。禅宗唤作。不改旧时人。只改旧时行履处。只如昔时释迦。在于僧中。演无上道。与僧不异。维摩在俗。说解脱果。与俗无殊。胜鬘女说大乘法。与女人形不改。善星比丘。行阐提行。僧相不移。又如世间仕宦之。人。为迁职改官高官。岂即?别。据此话说。但去内之执心。何关色身男女相?。衣服好丑等事耶。若言形随证改?逐悟迁。是圣人者。则瞿昙改形方成释迦。维摩迁相乃成金粟。若不达此理。纵是脚蹈莲华。亦同魔。作问此之四病。为说拣师。师离四病耶。为学人自离四病耶。若说师病者。何以问中别举并。又结云。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说学人病者。云何标中云。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答二皆不异。既闻经识病。须求离病之师。既事此师。即修离病之行。若师若徒。病无别相也。
四明聪讲师曰。有心曰邪。无心曰正。行法云</a>观。心无心法不住法灭谛寂静。永嘉云。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正观邪观打成一片。若要降龙伏虎。莫学弄蛇手段。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安得不舍。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
欲修圆觉者。若遇真善友。真善知识。当须不惜身命。承事供养。
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
见善知识。有相亲之意。不得生憍慠慢易之心。
若复远离。应断瞋恨。
见善知识。有远我之意。不得生瞋怒怨恨之心。
现逆顺境。犹如虚空。
凡善知识。现违我。顺我之境。而我视之。犹如虚空。了无憎爱。
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了知自己身心。与彼虚空平等无二。与诸众生同一真体。方能悟入圆觉。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辨事师之心。答前问行何等行。何以知之。后结如是修行。方入圆觉。然法句经说。善知识有二十一种譬喻。一如父母。二眼目。三脚足。四梯橙。五饮食。六宝衣。七桥梁。八财宝。九日月。十身命等。乃结善知识者。有如是无量功德。是故教汝亲近。大众闻已。举声号哭。自念。旷劫已来。常为善知识之所陶铸守护保庇摄。受种种恩德。言欲来亲近者。此现顺也。若复远离者。此现逆也。夫善友种种方便。俯就物机。相亲相近。愚者无识憍慠怠慢之心。便生或遇异缘。相去相离。便生瞋恨。云疏我亲彼。说爱说憎。既一念才瞋。百万障起。非唯失道。亦堕三涂也。胜鬘经云。应摄受者。而摄受之。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则佛法久住也。意谓末世众生。希求乐欲。修圆觉妙行者。合当尽其身命恭敬供养。承事善友知识。若彼善友知识。或来亲近。或有远离。此乃是现逆顺之境。相试不得起憍慢。及瞋恨之心。况诸佛用心。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拔众生。得大自在。此时用心。犹如虚空湛。然常住。廓尔无私。更无改变。当以观智了达。彼善知识身心之中。具广大灵明佛性。此之性上。有如此竖通。有如此横遍。有如此真常。有如此绝迹。有如此不变。有如此随缘。有如此普天匝地。有如此逼塞虚空。非唯善友身心之中如是。且自己与一切众生身心中。亦有如此竖通。如此横遍。如此真常。如此绝迹。如此不变。如此随缘。如此普天匝地。如此填沟塞壑。自他不二。彼我无差。同体平等。更无有别。此谓之发同体大悲心。故华严云。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脱。或不然。则难知菩提之道。世间所尊。可进可求。而不能折伏我慢。不能屈节事师。虽知萨埵众生可悲。而不能忘躯弘道故。所以世尊于此痛言教示之。若能依此教。示修此所说之行。方许证入圆觉反明。若不如是修行。则不能入圆觉也。
四明聪讲师曰。众生用情。立分别心。诸佛用理。无分别念。经云。于一切人。犹如佛想。戒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受生。学佛者用慈悲。不立人我。故云末世修行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善友有琢磨之功。知识有指迷之德。亲近知识。更须断除憍慢。来亲近者不得憍。为人师者不得慢。示弟子或有亲疏。勿起瞋恨。凡见如此逆顺境观想。犹如虚空空无分别。既无亲疏。无憍慢。无瞋恨。若身若心自然平等。此圆觉性。与一切众生皆有之。皆同体。汝亦圆觉。我亦圆觉。只一圆觉无二圆觉。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以此清净心。平等心。无挂碍心。入圆觉。如在羲和中。行圆觉私隐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
无始。劫来。于自则爱。于他则憎。此一等心能发生一切憎爱。故名曰种子。既有此等种子。安得解脱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明除病之行也。自他憎爱者。前已频明。今复说者。是种子故。即入道之微细病也。谓舍此取彼。憎妄爱真。盖现行粗而易觉。种子细而难明故。偏指之。夫四之与三。而众狙妄生喜怒。非之与是而世人??起爱憎。悲夫。
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
视冤如亲。即无一切憎爱。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等自己之心。亲一切之人。若将上怨同上亲观之者。即得无上法乐也。
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心既平等。则一切法中。种种爱己憎他之心。亦复如是。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等自己之心。观涅槃之法。前既云怨家父母无二。例此观法。应云涅槃生死不殊。不殊则无自他憎爱。故知诸病只由爱真憎妄。见自见他故。不肯久事宗师。但自生情起行。今既断斯种子。则诸病自除。所以前云即除诸病。此文亦复如是。由与能观人除病之意。一同也。
四明聪讲师曰。善男子末世众生至亦复如是。此经已除无明业识为极说。有无明生我见即我执。有我执便有嗔爱喜怒。若能断我执。憎爱不生。既无憎爱。即无怨家。若见怨家如父母想。不应于父母起逆害心。于我自除憎爱。他亦于我亦无憎爱。故云自他憎爱亦复如是。平等慈悲。不求圆觉自至。何况以此妙心。求于圆觉。如锦上铺花。岂不顺哉。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下经文。答显发心深广。答前问云何发心也。谓十方诸佛。本地因地。皆发此四心。依此愿修行。方成正觉。若无愿力?发。则所修之行。亦不成就。四心者。一广大心。二第一心。三常心。四不颠倒心。弥勒颂云。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此之四心。与金刚经发四心同也。故下依颂节释也。
尽于虚空一切众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发广大心也。金刚经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至若非无想。此是三界四生九类。今经云尽于虚空一切众生。与彼同也。
我皆令入究竟圆觉。
初修行时。即当发此广大誓愿。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发第一心也。金刚经云。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谓三界四生九类。菩萨之人。不择怨亲。发第一心。皆以真如寂灭之理。而普使修行。同证入十方诸佛不生不灭涅槃之理。若不如此。即与二乘无异。今此经云我皆令入究竟圆觉者。各随其经宗旨以举法也。
于圆觉中。无取觉者。
圆觉光中。明明不昧。未尝起心取证圆觉。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发常心也。金刚经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谓此真如寂灭之理。普度三界四生九类。了不见有能度之人。亦不见有所度众生。能所俱忘。若见有能度所度。即不平等。既不平等。岂能常常运如是心耶。常之一字。即平等之义。今经云于圆觉中无取觉者。疏云。我入觉时。我即圆觉。众生亦尔。意谓我证圆觉。即以此圆觉。度脱一切众生。皆入圆觉。众生既入圆觉。我即不见一切众生。因我度之而入圆觉。若见有众生因我度之而入圆觉者。乃是取著相。即非平等之心也。
除彼我人一切诸相。
不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
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一无自佗憎爱。二愿众生成佛。三不取证圆觉四。不执着诸相。发此四心。方为正见。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发不颠倒心也。金刚经云。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即非菩萨。谓设或见有能度之人所度之者。又有何因由所以之故。便妨于道耶。由若见有能度与所度者。须菩提。此菩萨之人。即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不是菩萨用心。乃是凡夫用颠倒之心。反明不见有能度与所度者。须菩提。此菩萨之人。方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此乃是菩萨用不颠倒之心。今经云除彼我人一切诸相者。谓若不见有众生因我入圆觉者。方除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并一切能所之相。若离四相。即是菩萨不颠倒心。前发五问。今垂五答。一问求何等人。答云。当求一切正知见善知识。二问依何等法。答云。当依倚圆觉妙法。三问行何等行。答云。应当尽命供养善友。办事师之心。不见逆顺境界。不得憍慢及起瞋恨。如是修行。四问除云何病。答云。当除去自他憎爱一切种子。五问云何发心。答云。当如前发广大心。第一心。常心。不颠倒心。其次序来历。对文一一可见。
四明聪讲师曰。善男子至不堕邪见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者。四弘誓中第一云。众生无边誓愿度。菩萨发心度如虚空之众生。举一愿而三愿相从。又云无取觉者。不云我是能觉他不能觉。彼能觉我不能觉。到此无彼我心。不取觉不取不觉。度与不度。断与不断。觉与不觉。无彼我相。如是心。是平等心。法界心。虚空心。是圆觉寂照心。是众生心。如是发心不随邪见。圣人如是丁宁赞圆觉。以此照我自心与此合否。合者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人。而不为吾未如之何也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汝当如 末世诸众生 欲求善知识
应当求正见 心远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
谓作止任灭 亲近无憍慢 远离无瞋恨
见种种境界 心当生希有 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 戒根永清净 度一切众生
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 当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见 证觉般涅槃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戒根永清净者。此颂前能治也。以所治憎爱是犯戒因故。云未得解脱。证觉般涅槃者。般者梵语。此云入。证觉者即唐言也。涅槃即梵语。此云灭度。即唐梵互举也。
四明聪讲师曰。四病才出体。心华自发明。昨夜三更月毕竟为谁清。
唐圭峰定慧禅师宗密颂普觉菩萨章曰。
普觉离病托师亲 当依端正知见人
行住坐卧迹莫计 作止任灭病非因
自他除病不除法 供事舍财及舍身
憎爱直须无种子 始于圆觉可修真
普觉菩萨章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