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心镜卷第三

3个月前 作者: 智聪
    前住台州赤城山崇善教寺释智聪述


    ○弥勒菩萨章


    至论诸法。本元清净。绝名离相。尚非是一。何况有诸。众生未了。常在轮回。圣人哀之。无名相中。假名相说。于不二中。而辨其二。是故慈氏。究论回根。殷勤启问。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至)轮回境界起循环见。


    弥勒补处大士。今居兜率内院。常说妙法。今预斯会。请究生死根本。轮回始末。如钟在架。非扣之则不鸣(下正请)。


    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至)教化方便度诸众生。


    大寂灭海者。行法云</a>。般涅槃海。涅言不生。柈言不灭。即不生不灭也。今言</a>寂者。即彼之不生。今言灭者。即彼之不灭也。海即无涯。佛以圆觉为性海。若入圆觉。而不能了生死者。则佛海中死尸花林中腐鼠也。岂不自警哉。轮回根本者。法界次第云。生死根本。即名色为始。以初受一期妄报。歌罗逻时。但有名色二法。当知名色。即是一切世间出世间之根本。能生一切法。普摄一切法。智度论云。一切世间中。但有名与色。智者云。一名者。心也。但名字。故曰。名是心。及相应数法。虽有能缘之用。而无质碍可寻。既异于色。而有心意识。及诸数法。种种之别也。二色者。有形质碍之法。谓之色。是十八界。及一入少分。皆是质碍之法。并无智觉之用。既异心意识法。故指为色。有几种性者。曰心。曰意。曰识。曰受想行识。曰六根。曰六尘。曰六识。十八界也。曰身三。曰口四。曰意三。曰见思。曰尘沙。曰无明。皆是轮回种性。其实。八万四千尘劳。恒河沙数烦恼。皆属几种内。不可用心思。不可以数极。既总是轮回根本。只合为一问也。修佛菩提者。佛名曰觉。觉有情也。菩提翻道。即大道心。成就众生也。众生旅泊三界。无由出于火宅。只为迷菩提之路。情着不觉。大圣启大道心。出三界狱。令诸众生。游寂灭海。到菩提岸。依何法门。修行几等。如迷方人。无指路者。终无出期。智者云。如来未兴于世。尔时虽有十善法之化。是为旧善。未有三宝之可归。大圣初成正觉。先为提谓长者。开授三归。以为入道之根本。进行之初首也。三归。正破三邪济三涂。接三乘。出三有。况百千三昧。无量行门。非止一路。故云差别。回入尘劳。设化度生者。圭峰云。众生无边誓愿度。即从空入假。或大悲济物。或病既多。方药非一。若无方便。如少汤添冰。恐落爱见。大悲故须问也(次结益语)。


    惟愿不舍救世大悲(至)圆悟如来无上知见。


    慈室云。慧目。即如如智也。心镜。即如如境也。智如于境。境如于智。即文殊章。圆照觉相也。此非圆觉寂照之功。无上知见。永失。亦是赞请之辞。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圣智慜物。为物作则。故殷勤三请(次赞许戒听)。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至)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无生忍。非易可阶忍有多种。有生忍有法忍。唯无生忍。圆位初住菩萨证之。一品无明既破。一分三德分显。证无生忍。凡遇难缘。如割水吹光。分身百界。救苦众生何啻挟泰山。以超北海。


    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如犊思乳。如蜂依蜜。争得不听(次答轮回根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至)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佛顶云。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媾发生。吸引同业。以是因缘。故有生死。又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故有生死。五欲贪嗔。皆曰种种。若极其漏源。平等性中。无生佛名。亦无轮回。及不轮回。生死交谢。寒暑迭迁。因于妄动。至有物迁变。今且略陈元始。四明云。良由众生。性具染恶。不可变异。其性圆明名之为佛。性染性恶。全体起作。修染修恶更无别体。全修是性。故得迷逆之事。无非理佛。即以此理。起惑造业。轮回生死。而全不知。事全是理。长劫用理。长劫不知。不由不知。便非理佛。以全是故。名理即佛。今欲穷源。从真起妄。初既是真。如何以变之为妄。此理难明。须知无明法性。同体平等。性内具有善恶。但性善。其性则柔。性恶。其性则刚。能刚柔。在平等性内。如天地。天性刚而其柔。如霜雪雾露等。地性本柔。亦能刚。如金银铜铁等。皆从地生。在平等性中。未分生佛。如水如冰。未分冰水。只为妄动。恶性力强。真如内熏。其性恶。随善缘起。起作净用。若极净则为佛也。成佛了。恶与妄。无明业性。还在性善中。不断纤毫。先君子为小人所化。暂为小人。今遇善人所化。仍为君子。即本来人也。肇云。梵志出家。白首而归。邻人见之。曰。昔人尚在乎。梵志云。吾犹昔人。非昔人也。恶烦恼性。转为性善。亦名性善。亦云理毒害。烦恼本不动纤毫。为之本来面目。四明指要云。除无明。有差别。此性中之恶。与凡夫见行之恶。如何分别。如水与冰。众生情执。执冰不知是水。即冰。故云情生智隔。想变体殊。终日用水。只作冰想故。有天堂地狱之异。净邦秽国之殊。今且。要。穷今身从何处来。极轮回本。棱严云。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祇名热沙。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即有为生灭心。此心揽妄尘为体。缘会而生。缘散而灭。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觉。枉入诸趣。识精者。乃即今虚妄浮心也。元明者。即如来藏性也。地藏性。不合随染缘。则成九法界。随净缘成佛界。故曰能生诸缘。虽染净俱缘。而得失两异。净缘得真性。染缘失真性今别指染缘。故曰缘所遗者。云枉入诸趣。涅槃经。亦有二种根本。一者无始无明。二者现在爱欲。意同此经(次约受生以辨轮回)。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至)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受生别者。且言六道轮回最初一念。于大觉性熏起迷妄。无明宿业。顺六道性。处处受生。因风火二大。驰我神识。酬其宿债。作福相似。来生我家。皆由起自贪欲贪属爱。爱欲为因。爱命为果遂揽父母遗弃。成五蕴色身。故有胎卵湿化。四生之始。壳中生曰卵。胞胎生曰胎。润湿而生曰湿。无而条有曰化。天道地狱。纯是化生。修罗具四生。人亦具四生。鬼道。胎化生。畜生具四生。人有卵生者。昔西土。毗舍佉母。生三十二卵。为三十二子。湿生人者。如奈女。于奈树上。生一池水水中生一女。既无父母。以奈为姓。故曰奈女。值佛证果。亦云庵提遮女后瓶沙王得之。生一男。曰耆婆天医也。淫是耽染爱着。但是情染。总名为淫。纵是化生。亦初依业有。如斯之类。皆由心染气传。受性禀命既性命由淫。淫复由爱。故云爱为根本也(下明欲助成因)。


    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众生欲心。在内。若未见境。欲心未起。以由境故。牵起欲心。佛顶云。尔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生死不断。如膏助火。宁不转炽。欲助爱心。造业爱报。肇云。众生所以久流转者。皆由着欲故也。若欲止于心。则无生死。潜神玄默。与虚空合。其德。是名涅槃。遗教云。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是以镬汤。虽沸。不煮无欲之人。如佛弟难陀。着其妻故。佛引之游天宫。见一宫天女。胜妙。而独无夫。难陀遂问天女。天女答曰。佛弟难陀。持戒生此。为我丈夫。难陀为欲持戒。要生天。佛又引之。游大地狱。忽一狱空。陀亦问佛。佛云尔自问狱卒。卒曰。佛弟难陀为欲持戒。报尽来生此狱。以斯念之。五欲无常。如花上露。见阳则晞。若知而不戒。则遗教所谓。老象溺深泥者是也(下明展转相依)。


    欲因爱生命因欲有(至)爱欲为因爱命为果。


    光明云。是身虚伪。犹如空聚。良由众生。最初揽阴成身。阴者。五阴和合。假名为身。如揽五指。故有拳名。凡夫不了。执此假名。而为我等。广有十六我人知见。今诸经。略云五阴。我者。聚阴等法。于中若即。若离。计我。我所之实。人者。亦于五阴。妄计我是行人众生相者。于五阴中。此五共生。故曰众生。寿者。亦于五阴。妄计我受一期报寿。命者。亦于阴法中。妄计我命根。连持不断。以执此故。计有我身。故名身见。今于十六中。具出四见。皆是妄想。并无实事男托胎时。见母为所取境。见父为所竞境。于母起贪。于父起嗔。父流为是己有。乘兹妄念。故得托胎。女人反此。委在涅槃经。男女之名。由是妄想。而为始也。此身幻质。名为假名。既由妄想。反从精血。以验此身。名为虚伪。如上二空境中。是生空境也。欲谓贪淫。命谓身命。若无爱欲诸缘不生。身亦不有。当知欲因爱有。身因欲生。既有此身。还生于爱。由爱身故。还为欲因。复感来报。生死。如是展转相续无穷也(次明恶业苦报)。


    由于欲境起诸违顺(至)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欲境者。则色声香味触。五欲境也。众生见此五境。起违顺相。且如色境。顺则成喜。逆则成嗔。或不相从。谓之境背。背爱心。便生憎嫉。即嗔心生。便有打骂杀害。种种恶业。因色而起。余四知境。亦复如是。顺逆者。色若顺心。而乃耽着淫盗饮啖。侵凌绮语亦造众多恶业。以此逆顺二业。招恶强报。先堕地狱。次作畜生。后作饿鬼。受三恶报。次生人间。贫穷下贱。复与宿昔究冤僭。始相酬对(广如楞严经</a>文)此经文虽无畜生报。意亦含摄之矣。当知色欲。能生于火。烧诸世间。如西竺。述伽婆。市鱼为业。一见贵公主出。忽生爱乐。因而久病其母问其故。说如上事。母由是。常供贵人之鱼。公主问其供鱼之意。欲何所求。母乃言子爱欲事。公主设计。相期于自在天庙。克日而至。渔者先到。其神以睡魔着之。令彼熟寐贵人左右求之。无有。忽看纸钱堆中。见彼睡着。不醒。用物遗之而去。觉未闻异香。见物知贵人来。忽然思念。身上欲火发生。先燃其纸钱。次烧及天庙。故云欲火烧天庙。将绳系子咽(出龙树</a>大论下明善业乐报)。


    知欲可厌爱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


    欲者。五欲。唯色最初。人畏之焉。若论欲性。本菩提性。如带刀入阵。不独卫身。亦获名利。菩萨用色。观色法界。离五欲境。别无佛性。今且论厌欲。乐善。如大论云。有须陀洹。在人间住。亦有妻。正断欲界九品思。断思尽。即超欲。而于欲境。倍胜常情。妻不喜。每忧之。忽有一圣人至。言及此事。彼云。吾教汝。但云须陀洹果。法应如是。妻如其言。语于其夫。夫。欲心顿断。如汤消冰。灰飞烟灭。邻人不知其故和之。夫取一??瓶出。五彩妆成。甚是可爱。云若与吾。玩此瓶。妻贪此??瓶。常不释手。夫忽讨此瓶。妻度与夫。夫闪。此瓶堕地。破碎臭秽流出。夫云。与吾拾此??瓶来。妻云??瓶打破。夫云。以吾观汝。犹如??瓶。复说偈曰。猛者入定观。身心所兴尘。见已生秽恶。犹如彩??瓶。岂非知欲可厌也。又如佛在世时。一妇人。生三四子。悉皆死亡。其母以忆子。心狂。披发。裸形。而走。忽一日。直至祇园寺。径造佛前佛。威神故。忽然猛省。无礼蹲地。佛令阿难。取袈裟与之披。后归去。同夫来见佛。皆证阿罗汉若是厌恶乐善。极则止生人天。若于欲。深省者。可登圣阶。人天五戒。三归。五戒为首。种种福利。皆天人果报也。上来通言人天之善。向下四禅天。初禅梵王。二禅少光等。三禅少净。四禅无云福生。广果等。此四禅天。皆因修禅定得生(下明不动业报)。


    又知诸爱可厌恶放弃爱(至)皆轮回故不成圣道。


    入道之门。先须伏爱欲。前云。舍恶乐善者。在人间。修三归五戒。孝养父母。行世仁慈修桥布路。写经造佛。扫塔涂地。种种善利得生天上。初是四天王天。二忉利天。极至六欲天。或生人间。富贵。故云复见天人。今云。又知诸爱可厌放。弃爱乐(音落)舍。禅是弃者。弃前欲界。欲乐粗强。此人厌弃。生梵天。若如修四无量心为王。爱者。二禅天。此天有四支禅。内净支喜支。乐支一心支既存喜乐。故曰爱禅。乐者三禅天此禅。第一快乐。胜前二禅。亦有五支禅。怡悦之心。名之为乐。舍者。四禅天。此天有四支禅。断苦乐故。灭忧喜故。不苦不乐。行舍念净。行者。欲离前三禅时。种种呵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离乐不悔。此心名舍如上弃爱乐舍此四。反生禅味。著于定心。药反为病。还滋爱本。此上色无色界。非可易登。因离欲故。修增上善。得生此天。虽然仍是轮回。不成圣道。若望修圆觉者。霄壤之殊。故云不成圣道(次正欢断)。


    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贪欲。爱渴。此二轮回根本。不得不除。贪是三毒之首。爱因此起。乃着物之端。因爱故揽五阴为体。如鳞集仰流。此贪爱。六凡皆有。但轻重之殊。杀戮重者。即地狱。轻者。鬼畜报。爱亦有轻重。胜则生天。劣则人界。贪爱。体是无始无明。修圆觉者。能观贪爱。皆是佛性中道。终日贪爱。不碍菩提。文殊自云。我是贪欲师利。此如抱虎弄蛇。不达性则。为物所伤。善达性者不独入佛。亦能入魔(下明菩萨用爱非同凡夫)。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至)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如傅大士布袋和上。和须蜜多女。如观音为马郎妇。猪头。稠树。皆以欲法化人。云门南泉德山等。皆用魔法入佛。菩萨慈悲。利物。若纯用善。其间。恶逆重者。善化不受。示恶入恶。于恶达恶为性恶法门。以摄恶者。此明观行即佛此位已修圆观。观三谛境。境观融融虽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藏。理慧相应。心观明朗。天台智者。正居此位。法华五品位也。今云劳虑永断者。即永伏烦恼性不起。此人解心虚通。故云得法界净即彼净解。此之净解。如虫蚀木。偶为成字。不知是字非字。故云。为自障碍。但用圆觉之观。圆于自心。未圆十界。心未遍圆故云而不自在。既未断见爱。无明。贬之为凡夫。到此觉性。永无退失。故云随顺觉性(四相似即佛)。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至)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四相似。即佛。天台云。似者。二物相类。如鍮似金。若瓜比瓠。犹见火先暖。涉海初平。水性至冷。饮者可知。渴不掘井。听说何为。如法华六根清净。即是其相。此位未入分真。位。如真金。今居十信后心。相似位。如鍮比金。今且是鍮。更入一步。鍮变为金。本觉清皆是菩提。盖粗恶重者。从恶入易。从善入者。不伤物。如把线放鹞。纵未成佛。不失人天也(下除爱获显益)。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至)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欲爱。大小乘俱断未尽。声闻尚有习气。如迦叶闻琴起舞。云。吾于三界五欲。吾已断竟。此是界外。胜妙五欲。吾闻之不能自安。界外五欲。亦云法爱。亦云法尘。今且就末世众生。修圆觉人。先降心治性爱心习漏。如冰清玉洁。不牵轮回。心纯是法。与法相应。更念兹在兹。求圆觉。速得开悟。圆觉即止观。散即止。昏即朗。憎爱自然消落。如印印泥。即坏文成(次明五性差别因依)。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至)依二种障而现浅深。


    本贪欲者。即根本无明。具十法界。善恶之性。发挥无明。枝末无明也。此无明。随染净缘。成凡成圣。凡夫虽迷。而其迷中。假实依正。未始离性。须知染缘。熏于性染。方成染法。净缘熏净。方成净用。性染性净。其体本融。全体而起。随染缘。则染净俱染。随净缘则染净。俱净。不二门云。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今此无明。具染净缘。发挥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五性者。永嘉云。一阐提性。枝末无明。二决定性。三不定性。四菩萨。根本无明也。五佛性。别教果佛也。二障全在信不具者。名阐提性。二破事障见思之惑。名决定性。取灭度想者也。三破见思已。不取灭度想者。如方等会。有密求耻小者。名不定性。四菩萨性者。破理障者。破障理无明也。佛性者。就当教。究竟破也。此非是被机。立五性教。亦非为声闻缘觉。立此教名。但佛点出。迷圆觉之人。成五差别亦是惑有厚薄。证有浅深。答弥勒。生死根本之问也(下释二障)。


    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


    一名理障者。即根本无明也。能覆出世间。真明之惠。而能增长生死。碍正知见。属菩萨断。二名事障者。起信论。谓之六粗。亦从见爱而起。初受一期妄报。歌罗逻时。四大五蕴。根尘等。此惑谓之。见思。属声闻缘觉所断。若不断者。生死相续。轮回不息(次徴起五性)。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


    此文。诸说不同。圭峰云。本以发心。修证。约断二障。故成五性。此都不断。故非五数。慈室云。此总劝。非指根性。于通途敦勖。又一说云。未曾断惑。不当五数。与圭峰同意。又与棱伽。五性中。无性同。圭峰亦云。若据棱伽文。即当第五无性也。诸说不同。在人取舍。今观此文。诸经中有阐提性。未破见思无明。即今云。未破二障此种性。本是佛法中外人。亦有佛性。又有经文。贬之为无佛性人。若不是一种性。如何云。善男子。此二障未断灭等。验此是阐提性也。涅槃云。佛告纯陀。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发粗恶言。诽谤正法。无惭愧。不改悔。名为趣向一阐提道。又梵行品云。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教戒。名一阐提也(下明二乘种性)。


    若诸众生永舍贪欲(至)未能显住如来境界。


    声闻修四谛。缘觉修十二因缘。息诸攀缘。断见思惑。为声闻。更侵息气。名为缘觉。缘觉亦多种不同。有部行。部党而行。如今时社会。有禀十二因缘。先观无明至于老死。尽此是依教修行人。又一种独觉。春观百花竞秀。夏观万卉咸衰。睹外境荣枯。类内心起灭。谓之独觉也。圭峰云。虽至长者之家。犹在后园除粪。止宿草庵。法华云。雇汝除粪。正二乘也(下明菩萨性)。


    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至)满足菩提及大涅槃。


    此菩萨。修圆觉者。独圆之教。不兼于别。发大心。修大行。先当发愿。即四弘誓也。自未得度。先度于人。要心勤断二障。无明业识已伏。若石压草。入品非遥。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居此位。已伏无明。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二障断。名铜轮位。即十信菩萨。既断见思。谓之事障也。若断理障。即登圆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分身百世界作佛。龙女成佛。即此位也。故云。二障永断。永断之言。该四十二位。住行向地。等觉。并后心。方无明永尽。破阿梨耶。无明业识。最后一品。如贴体汗。衫着时最先。脱时最后。亦云金刚水际入妙觉位。如十五夜月。更无斜光。古云。昨夜一轮满。清光何处无。故云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也。(下明不定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至)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圭峰云。皆证圆觉者。译师讹也。应云。证诸众生。皆有圆觉。可谓聪明人前。有三尺暗。岂不闻上文云。始知众生。本来成佛。成岂非证耶。法华云。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既无佛出世。证明。众生应无圆觉耶。见今众生。有不遇佛。后五百岁众生。应无圆觉也。又须知圆觉之性。常自现前。只未遇缘。如两木相因。方能生火。修圆觉者。逢善知识。依彼因地法行。修妙奢摩他。深观也。观力有浅深。修证有渐次。此渐。根性利钝。迟速之渐也。若遇真正导师。训以正修行路。以如如智。照如如境。境智融融。如入炉鞴。念念化成。无上知觉。若入此煆。铜铁鍮鉐。化为真金。故云根无大小。皆成佛(下明外道种性)。


    若诸众生虽求善友(至)邪师过谬非众生咎。


    人之觉道。最初。须择师。选友若不别邪正。虽劳苦行。非涅槃因。迦叶尊者。尚云。未闻涅槃。皆名邪见。何况去圣遥远。邪师充满世间。龙树初觉隐身术。几乎丧命。后遇十三祖。舍邪归正。佛世有二人。一人犯淫。一人犯杀。求优波离忏罪。反为结罪。后求净名忏悔。居士云。汝将罪来。我与忏悔。二人觅罪相。不可得。净名云。我与汝忏罪竟。永嘉云。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消霜雪。又西土。天亲菩萨。先觉小乘。广造众论。毁大乘教。后遇无著</a>。始知大乘。欲毁舌忏悔。无著云。汝以舌毁。今复以舌赞。何须截舌。今之邪正且指两教二乘。三教菩萨。都属邪。至法华开显涅槃谈常。方名曰正。若是九十五种外道。都是邪法。师徒弟子。总是邪见。即非论修圆觉者。若是正修行人。须求真善知识具择法眼。具择法眼者。佛世五品。灭后四依。昔一蛇。头尾争大小。头云。我是大。我有眼。能见。有耳可闻。有舌可??。尾云。我是大。我有尾。若我不随你。你终去求食不得。其尾一日。待头将欲求食。以尾馆着树根。其头果然去不得终日受饥。事无柰何。许尾做大。尾在前行。忽遇溪坑。不知险阻。堕坑丧命。无有慧眼。不择良友。正知见者。亦复然也。古云。亲慕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下结五性)。


    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差别者。荆溪云。遇熏自异。非由性殊。五种人。与圆觉不异。于不异中遇熏自异。仲尼有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如今之世。魔强法弱正废邪兴。一木安能。技泰山之颓乎(下明菩萨出假化物)。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至)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菩萨。从涅槃空。出建立假。破尘沙惑。有五事。可出假。一者大悲。二者方便。三者精进。四者忍辱。五者智慧。今此经。具二。大悲。方便也。大悲者。慈能拔苦。悲能与乐。如观音。七难二求。皆拔苦与乐。三十二应。皆为众生。作则。释迦因地化为鱼山。肉米。唐世民荒。人取螺蚌为食次年岁丰。人亦取食。忽得蚌长二三尺。打破擘开。皆不能。集众送至水处放之。临水忽自开。内一身佛像。唐文宗皇帝。好吃蛤蜊唇。御厨盈盘而进。忽一。擘不开者。帝乃异之。燔香祷祝。忽自开一身菩萨。形相可敬。如棱严云。佛灭度后来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章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法华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凡此。皆依宿昔愿力。现同事摄。以设化也(次劝修发愿)。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至)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后五百岁。魔强法弱。非同佛世。人纯道真故今之时世。红紫乱朱。附佛法外道。炽盛世间。无力量者。随染其化。以盲引盲。所以吾佛。付嘱起增上心须青白眼。甄别邪正。棱严中。阿难赞佛偈云。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又云。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若遇修圆觉人。用寂照。止其昏散。昏散既去。心镜自明。恶人邪法。自不入心。用正观。观察心。缘大极。目注玄虚。一念法界。含裹十方。佛之与魔。相去几何。邪之与正。有何欠剩。其间云。莫值外道及二乘者。此被愿力不深人。迷真重者。无择法眼人也。增上心者修圆观也。不思议境。境观融融。二障销落。行住坐卧。无非解脱。触目对境。无非圆觉。如登清净殿。入庄严域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至)便归大圆觉。


    ○清净慧菩萨章


    长安肇法师。称摩诃衍论云。诸法不动去来处。是以言常而不住。称其去而不迁也。不迁故。虽往而常静。不住故。虽静而常往。故往而弗迁。虽往而常静。故静而弗留矣。然庄生之所以藏山。仲尼之所以临川。斯皆感往者难留。岂曰排今而可往。清净慧闻觉性圆满。本来不动。云何修证者。所得差别。而有位次浅深之殊。肇云不动者。即诸法实相也。而动者。法华三草二木也。肇云虽动。而不动。言照而寂也。又言虽静而常往者。即寂而常照也。此章大意。论静中动。故有位次阶降。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至)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其间。本所不见。眼也。本所不闻。耳也。菩萨慧眼。不及佛眼。故云本所不见等。请法仪式。具释前章(次正问)。


    愿为诸来一切法众(至)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清净慧。本意问圆觉性。性自圆满。不流不动。不生不灭。可谓满而不溢。及令末世修圆觉者。亦依如来妙奢摩他妙观修之。本合一超直入如来地。与佛相似。何故证得之时。有佛菩萨声闻缘觉之殊六凡在迷者。亦具圆觉性。有天人阿修罗鬼畜地狱之异。欲佛开显。迷悟生佛。三乘五性。所证所得。阶位高下浅深。使诸末世。至不疑之地(次戒听)。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至)及诸大众默然而听(次正说)。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至)幻化灭故无取证者。


    圆觉之性。人所难知。有二种性。一者真性。清净真如是也。此乃离无明外。三教果佛所证。如云外月。如水上油。二者。即染之性。此性染时。十界俱染。净时。十界俱净。此性与无明同体。无明即法性。法性即无明。虽分二名。体即是一。亦谓之理毒害。亦谓之性恶法门。此性显时。从凡夫地上。修圆觉妙观。观五阴境空。达本性空寂。到境观双绝处。病去药亡。能所双绝。于双绝之处。融妙三千。一时显现。豁然同皆真净。法法皆实。故曰真。非染碍。故曰净。如是则。一切众生。皆毗卢体。一切国土。悉常寂光。又须知此圆觉之性。非独佛有。九法界众生共之。盖性无定一之性。乃三千之性也。以佛具三千。方摄心生。众生具三千故。方融心佛。我心具三千故。岂隔生佛。若心无佛性。岂能摄佛。佛无生性。何能摄生。故知性体无殊。一切咸遍。华严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今之觉性。乃即染之性。即染之性。乃曰非性。亦可云。凡所有性。皆是非性。若见诸性非性。非性乃真圆觉性。此性。既以九界为性。验知不是定一之性。故曰非性。性有者。乃真性随缘。变为一切诸性。故曰循诸性起。此圆觉。若寂然不动。则无取无证。于实相中。无菩萨众生差别。亦由菩萨众生。未证实相。未破无明。但幻生幻灭。非实性相。即非圆觉境界。故曰无取证者。若真圆觉性。即染是圆觉之性。则能随染净缘。染则十界俱染。则无佛无众生。若净则十界俱净。即独尊于佛。此佛性。随净缘。则四圣起。若随染缘。则六凡起。虽随染净。性不曾变。故曰寂而常照。感而遂通。诸家不知性具染恶。故恶时便作恶会。净时便作净会。先辈多把真如。分为两派。错会佛性也(下引喻)。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圭峰云。眼能见一切物。唯不能见自眼根。又如眼光。照瞩物时。境自万差。见只是一。故云平等。慈室亦云。眼只是一。谁为能观。谁为能见。南岳止观云。眼不自见。水不自湿。刀不自伤。今言本来自平等。鹄白。乌黑。天然之理。鹤长。凫短。亦天然理。性自平等。天然也。非造作。而有白黑长短也。今言无平等者。无人能平之。然后等也。鹄白非染就。乌黑岂作成。皆无自而然。岂可截鹤之长。续凫之短。假使得成。亦属造作。且人将物帛。染为五色。乃造作也。今为圆觉之性。性自天然。非人为之伪也。故云无平等者(次明功用有殊)。


    众生迷倒未能除灭(至)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未能除灭一切幻化者。此言声闻缘觉。两教二乘。三教菩萨。不独五性差别。亦声闻缘觉等。此等皆于灭未灭人也。今依天台宗。明小衍。小者。明四大。实从无明生。实从无明灭衍教。明四大。有三教不同。通教四大。体本自空。故本不生灭。由无明故。见有生灭。如幻化生。如幻化灭。别教四大。体是佛性。由无明故。四大生灭。性无生灭。相有生灭。圆教四大。体亦佛性。而性本具九界四大。故九四大。若生若灭。皆是法界。是故性相。俱不生灭。乃不思议。论生灭也。与法华经</a>。世间相常住。其义宛然。(此四明法师之文)于灭未灭。正二乘声闻。虽断见思。观四大五蕴空。证不生灭。止是三界里。分段之身。不生灭。故云于灭。三界外。无明尘沙。有变易生灭。故云未灭。中间三教果头佛。三教菩萨。都是妄功用。但止化城。未到宝所。今有一种。不师圣教人。自立己见。硬把身心制缚。纵得一知半见。皆邪法。如持鸡犬戒。教人坐禅。不识法度。从朝至暮。坐得焦枯。转加瞪瞢。梁氏云。如破块落空谷。如飞蛾赴明烛。斯言不谬。今大觉。预鉴末俗云。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除圆佛修证。极自觉圣智。如圆镜。虚豁灵通。真证不生不灭地。此之生灭。既归性中。即无生灭。与不生灭。如世间人。锁了自己屋宅。失却钥匙。经多岁月。远游他国。在彼亦别造舍宅居止。终非究竟。后还归本乡。拾得元来锁钥。开本己舍宅。先所用物。不动纤毫。更非他求。复本家业。大圣终极。复本性。元物不动。无明即是无明。四谛十二缘。本来不动。谓之本来面目也。人自不了。自取生灭。纵证小圣。仍非家业。故得妄功用中。自生自灭。吾佛斥非。皆非正路。寂灭随顺者。则始本一合。修性同源。无修无性。行法云。观心无心。法不住法。灭谛寂静。如上经意。述圆觉者。有五性差别。并声闻缘觉。诸小菩萨。于妄功用中。随力所证不同。故有浅有深。不明其粗。岂辨其细。以后明圆教。纯圆独妙。但圆顿。本无位次借别教位次。以明浅深。今依台宗。立六即位次。隔量。不尔。恐凡夫以滥极圣。此节经文。唯四明慈室真解。以明斯义。但其间。明义未圆。今依经依祖。分为六段。一理即佛。二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四相似即佛。五分真即佛。从初住菩萨。至等觉菩萨。名分真即佛。六究竟即佛。妙觉佛。即者。是也。亦云六是。曰理即是也。众生即是佛。故云六是(一理即佛)。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至)故起憎爱耽着五欲。


    天台云。若佛不出世。众生不知自有佛性。若佛不说。无能知者。一理即佛者。言圆觉遍一切处。诸法无不明了。虽五无间。皆解脱相。虽昏盲倒惑。其理存焉。斯理灼然。世间常住。有佛不能益。无佛不能损。得之不高。失之不下。故言众生。理即佛也。四明云。然若不知性染性恶。所有染恶。定须断破。如何可论。全体即是邪。全体是故。免于退屈。六分别故。免于上慢。六不离即。即不妨六。六即义成。圆位可办。良由众生。性具染恶。不可变异。其性圆明。名之为佛。性染性恶。全体起作。修染修恶。更无别体。全修是性。故得迷事。无非理佛。即以此理。起惑造业。轮回生死。而全不知。事全是理。长劫用理。长劫不知。与今经同。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妄受生死。不知自己有佛。失本妙明。此谓之理即佛也(二名字即佛)。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至)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此名字即佛。无明长夜。生死巨关。无佛长锁。故佛出世。开甘露门。照世光明。令知三宝十号。是常住味。此光此味。乃从众生心性流出。还使众生解此光味。即本性佛。须达闻名。身毛皆竖。昏夜大朗。巨关自辟。名字即佛也。与今文同</a>。若遇善友。即善知识。教授之师。从此起修。开悟领解也。亦由力熏。知本具圆觉性。发明起灭。但未曾修。未曾证。犹如世人。知石有玉质。木具火性。不假雕琢。击发之也。知而不为。法体仍迷。纵然求师。真明未发。徒自劳虑。又如世人。临河羡鱼。百千计较。若阙筌网。终无获理。此名名字即佛(三观行即佛)。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以伏为断至)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此明观行即佛。此位已修圆观。观三谛境。境观融融。虽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藏。理慧相应。心观明朗。天台智者。正居此位。法华五品位也。今云劳虑永断者。即永伏烦恼性不起。此人解心虚通。故云得法界净。即彼净解。此之净解。如虫蚀木。偶为成字。不知是字非字。故云为自障碍。但用圆觉之观。圆于自心。未圆十界。心未遍圆。故云而不自在。既未断见爱无明。贬之为凡夫。到此觉性。永无退失。故云随顺觉性(四相似即佛)。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至)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四相似即佛。天台云。似者。二物相类。如鍮似金。若瓜比瓠。犹见火先暖。涉海初平。水性至冷。饮者可知。渴不掘井。听说何为。如法华六根清净。即是其相。此位未入分真位。如真金。今居十信后心相似位。如鍮比金。今且是鍮。更入一步。鍮变为金。本觉清凉。其犹冷水。似觉饮之。知消烦热。见解为碍者。此菩萨。已断见爱。初信断见。二信至七信断思。八九十信断尘沙。虽用圆解。断见思。仍住解慧。故云见解为碍。此解为智。智反为障。亦云为碍解。碍解断。犹住见觉。解碍未断。复用觉观。观力既强。解碍自破。虽药治病。病去本药随亡。犹执其药。药反为病。虽以空觉。觉其解碍。此觉复为碍故。到此将登圆住。踞涅槃山顶。住虚湛觉观之中。未肯前进。十六观经。佛现六十万亿之身。似位见此殊相。速进无生。谓之增长念佛三昧。住观觉中。谓之而不自在。故结云。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未入地地。借别十地名。为圆十住。此是别初地。圆初住佛。未究竟。故云随顺也(五分真即佛)。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至)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五分真即佛。四明依起信。并华严。明初住位。此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分身百世界作佛。大千火起。一唾能灭。大千一空。一吹便成。顿修顿证。初发心。发本觉心也。常用寂照。寂而常照。故云寂照双融。破一品惑。证初住。破十品。证十住。今论初住功用。入此住。心法双亡。境智俱泯。寂照同源。无能无所。有照者。观也。有觉者。境也。上文云。清净觉相。觉相即境也。若立境观。俱为障碍。此人常觉不住。觉常照也。亦不住照。照觉俱不住。境智双亡。如日依空不住空。常境无相。常智无缘。谓之同时寂灭。虽百界度生。无生可度。金刚云。实无众生可度。真是菩萨(次引喻)。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至)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此譬境智寂照。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境属所断。智属能断。境智一合。无复分张。谁为能断。谁为所断。以如如智。照如如境。境智既融。色心依正。同一觉体。八相成道。百界度生。虽是药病。仍以药治。故云。则以碍心。自灭诸碍。境智亡了。唯有真智独存。故云无灭碍者(以喻释亡言教)。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至)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修多罗。此翻契经。诠理辨性。莫不由兹。法华云。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如何有经可发明。世雄垂慈设教。模范众生。然后成佛。且如孔子</a>。不立五经</a>治世。今时如何取士。教如筌蹄。可取鱼兔也。但不可执教。教仍是病。故云标月指。未识月时。假指指之。因指见月。见了须亡指。若执指为月。尚犹不可。何况月非指乎。一大藏教。皆是假施设。金刚云。如我说法。犹如筏喻。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古云。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来擒。近来猎犬无灵性。却向枯桩旧处寻。如来种种言说。亦复如是。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初住圣人。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何止于随顺觉性(六究竟即佛)。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


    即究竟觉。即者。是也。要见究竟佛。但于一切障碍处见之。障碍即无明业识烦恼重障是。要见。用佛眼见。用佛智知。佛顶云。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此明究竟佛。亦云妙觉。天台云。道穷妙觉。住极于茶。(音乍)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四明云。始觉道穷。本觉理极。本始既泯。无以名焉。强称妙觉。后明既乃极证。证一切诸法。尽十法界。依正色心。因果善恶。净秽生佛。地狱天堂。魔界佛界。尽入圆觉性海。亦谓之融通诸法。亦谓之入恶入魔。一如</a>无二如也(下标十对。次一得失对)。


    得念失念无非解脱。


    大抵世间事。凡在乎有念。则为病。若无念者。当时无念而得。今亦无念中失。既无念而得。得之何喜。既无念而失。失之何忧。既乃无念。何喜何忧。既无其念。得失何有哉。解脱者。即绝思虑之心。既绝思虑。得失岂非解脱乎(次二成破对)。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成法生也。破法灭也。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一切诸法。皆因缘而生。亦因缘而灭。非有缘则不生。非有因则不灭。缘生而生。缘灭而灭。须到寂灭为乐处。则不生不灭矣(次三愚智对)。


    智慧愚痴通为般若。


    通为者。愚痴浊水也。般若清水也。清浊虽异。湿性元同。般若之湿性。通愚痴之湿性。老子</a>亦云。大辩若讷。大巧若拙(次四邪正对)。


    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菩萨翻道。外道。亦云。此二道字。但邪正之异。菩萨之道正。正即是邪。外道之道。虽是邪。邪即是正。佛之与魔。相去几何。邪之与正。有何欠剩。同是者。邪正归一也(次五真妄对)。


    无明真如无异境界。


    演若达多。晨朝以镜照面。放下镜。不见其面。问一切人觅头。尔见我头。在处问人。人谓此人狂矣。佛云。此狂才歇。歇即菩提。无明者。狂性也。真如者。菩提也。无明若歇。歇即真如。境界。即指目前境界。无非真如。无非无明。无异境界也(次六染净对)。


    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


    戒定慧净</a>也。淫怒痴秽也。文殊云。我是贪欲师利。以理用事。无非梵行。以情用事。善恶不可同日而语(次七依正对)。


    众生国土同一法性。


    依正也。众生正报。人之身也。国土。人之所依。山河屋宅等也。究竟到家。依即是正。正即是依。依正不相妨。色心无挂碍。华严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又云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斯之谓也(次八苦乐对)。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天宫地狱。以事相论之。霄壤之殊。究理言之。不出人一念造。古云。天堂地狱门相对。只在人心一念中。净土亦只人一念心也。心净则佛土净。荆溪云。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次九有性无性对)。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


    有性者。有情。应蠢动之物。皆有情性。无性者。无情。如草木瓦砾之类。皆无情也。成佛了。有情无情。总名为佛(次十缚解对)。


    一切烦恼毕竟解脱。


    烦恼即是菩提。在因地时。烦恼。成佛后。变为菩提。众生将烦恼作烦恼用。佛将烦恼作菩提用。有时亦将烦恼。只作烦恼用。若能转物。则同如来也(下明心镜照上十双六即。皆顺觉性海慧)。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佛慧如海无涯。能映照一切森罗万象。虽照了诸相。皆色相。如水底树影。故云犹如虚空(次结位)。


    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如上明六即佛。至究竟即。妙觉极圣。无过之者。但圆觉寂照之性。随六即转。在凡在圣。并皆具之。觉性。无浅深。随证有浅深耳。今至极证。亦云随顺者。此且约六而言之。若论即字。则是也。一切诸法。无非是者。有甚随与不随(次指示安心)。


    善男子但诸菩萨(至)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但诸。且言十二大士。及末世众生。佛灭后后五百岁。亦有修圆觉者。常以寂照。照此妄念。纯是觉性任运不起。又此妄心。本是圆觉。不须息灭。若息灭者。即无圆觉。去冰求水。无益于求。虽住此妄想。此妄既是圆觉。不属思惟。不属造作。不假修证。本性具故。若向思惟处见。则是了知。今云不加了知。不在修之乃尔。要须知妄想多。则觉性大也。水长船高故也。上虽真妄同体。又须于无了知中。不辨真实。若辨真实。则存了知。到此不存真如。方见本来无也。彼诸众生。末世之人。佛在世时。为真正导师。则无疑诲。去圣逾远。邪法炽盛。龙蛇混杂。恐闻此圆觉即成佛道之语。或生惊畏。所以叮咛。若是正信受持。必不生惊畏。何以故。知本性具。本不改变。踏着故乡田地稳。更无南北与东西。觉遍虚空。觉遍法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云随顺觉性(下验果知因)。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至)为成就一切种智。


    智人多有。不知今生富贵。前世种得。一饮一啄。根椽片瓦。莫非修因。况乎闻大乘圆觉。又闻而修。修而证者也。此非供养诸佛今复亲近耶。阿难与佛。同于空王佛时。发心修行。阿难乐多闻。故未成圣证。释迦精进。今先成佛。如庄严王邪见。五逆调达。皆有缘种。遇灵山得受记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至)皆名随顺智。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a>心镜卷第三


    卍新纂大日本续藏经第 10 册 No. 254 圆觉经</a>心镜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