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之下)

3个月前 作者: 师会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卷第一(之下)


    【科】第二教义摄益。


    第二教义等者牒章前辨同别教义分齐深广未明摄机成益故此示之。


    此门有二先辨教义分齐後明摄益分齐。


    先辨教义分齐者此显三乘一乘分齐不同也後明摄益分齐三宗摄二机各有分也。


    【科】初中亦有二先示相後开合初中有三义。


    【科】一者如露地牛车自有教义谓十十无尽主伴具足如华严说此当别教一乘。


    露地牛车孔目云别教者三车外别索大牛之车故也自有教义即圆果普因也即章题所谓一乘教义矣谓十十无尽主伴具足言十十者欲显无尽故孔目曰十数之义含有二门一成圆教门二不成圆教门今将梵网经</a>等对大经本璎珞等十数即是单别不具一切圆故入三乘摄不具十义数亦有二种一目彼三乘令人分解二目彼一乘就彼下机相对以显一乘今用圆数故云十十如华严说者示能诠教而诠上教义也云花曰今且就此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不过自体因之与果也此当下指判。


    【科】二者临门三车自有教义谓界内示为教得出为义仍教义即无分此当三乘教如解深密经</a>及瑜伽等说。


    自有教义自宗辨也界内示为教者如握空拳以诱孺子但有言而无物也得出为义但奔火难实无三车要问云小乘佛三乘佛并是阿含佛也教义即无分者引而得出义也诱而引之教也是二不二故曰无分此当三乘教即中间三教於中虽有权实总为一三乘也余经即大品普超三昧涅盘等经瑜伽大智弥勒所问经论等也。


    【科】三者以临门三车为开方便教界外别授大牛之车为示真实义此当同教一乘如法华经</a>说。


    为开方便教者以三乘解行位地等皆为趣一乘方便因果等法皆是阿含施设故皆是教孔目曰又诸三乘经论所明位地及差别次第法相门等并约信解门中作如是说若据行法行解亦入解门界外等者露地等赐大车皆与记别方为示真实义此当同教一乘即前亦三亦一之同教也要问曰法华经宗义是一乘经也三乘在三界内成其行故一乘三界外与三界为见闻故吾家诸祖皆以法华为同教一乘者多矣此章自有十余处文有谓此同教是终顿说也。


    【科】二开合者有二先别後总。


    【科】别中一乘三乘各有三句。


    【科】三乘三句者或具教义约三乘自宗说或唯教非义约同教一乘说或俱非教义约别教一乘说为彼所目故也。


    如文所列为彼所目者为(上声)者被也如重空三昧若为一乘目即属一乘若为三乘目即属於三乘今为一乘所目一一圆融与彼一乘更无异事则自宗失於教义也目者状目诠目也桓温在石头谓诸公曰若能目此城者当赠二姬孔目曰教是能目之方便又曰有名之教目有名之义等云云如教分齐义。


    【科】一乘三句者或具教义约自别教说或唯义非教约同教说或俱非教义唯约三乘说隐彼无尽教义故。


    诸句易解隐彼教义者三机差别小智不见闻大法故说隐也。


    【科】总辨者或教义俱教以三乘望一乘故或教义俱义以一乘望三乘故或具此二句约同教说或皆具教义各随自宗差别说也。


    总论三一也第三句云或具者具教义也三乘为教一乘为义余文可知。


    【科】第二摄益者於中有三。


    约界分内外二机摄之成益不同也。


    【科】一或唯摄界内机令得出世益即以为究竟此约三乘当宗说亦如瑜加等辨。


    谓三车引出也。


    【科】二或摄界外机令得出出世益方为究竟此有二种。


    约机通标也。


    【科】若先以三乘令其得出後乃方便得一乘者此则一乘三乘和合说故属同教摄亦名回三入一教此如法华经说若先於一乘已成解行後於出世身上证彼法者即属别教一乘摄此如小相品说。


    若先等者先同教回三入一教同教之异名也若孔目云经云会三归一故知是同是指教之行相非释同教之名会三归一则是三一共教共故名同也法华是同教一乘所依之经五教三乘通释释迦如来海印所现一代佛法不出一乘三乘小乘三宗收尽勿以情取若先下後别教已成解行者界内通见闻解行出世唯证入见闻入证皆约一乘故属别教小相品者则地狱天子三重顿圆也。


    【科】三或通摄二机令得二益此亦有二。


    二益者出世出出世二种益也。


    【科】若先以三乘引出後令得一亦是一三和合摄二机成二益故属同教此如法华说若界内见闻出世得法出出世证成或界内通见闻解行出世唯解行出出世唯证入此等属别教一乘此如华严说。


    初门可见若界内下不与三合故属别见闻解行证入三位就界内外并出出世为义不同耳如华严者所辨乘体教义摄机成益皆是所诠如经说即约能诠教也。


    【科】第三叙古今立教。


    古今诸贤所立教门差别非一且略叙十家以为龟镜。


    古今立教者前之二章已辨所诠乘法摄机成益三一不同同别亦异将显能诠经论诠有浅深以示所宗圆极理宜判教开宗先叙古今名范故说此门名贤俊杰开判良多且叙十家以示方轨。


    【科】一依菩提留支依维摩经等立一音教谓一切圣教皆是一音一味一雨等但以众生根行不同随根异解故有多种如尅其本唯是如来一圆音教故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等也。


    菩提流支即後魏至中夏也依维摩经立一音教一音即净名经一味一雨即法华药草喻品谓三草二木不同同承一雨之润五性三乘不同法雨一味无差别然此一音或名教本或谓本末熔融一大善巧法而圭山乃谓圆教摄於前四一一同圆海中百川无非海也或名法界大宗或名无尽圆通自在宗即是华严全収诸教大宗也今章与探玄独引菩提流支证一音教引维摩经前偈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如来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肇曰密口一音殊类异解探玄云一约类或为天众现一天音能含余类各别得解对人亦尔余类皆然清凉曰如来一音同时报万大小并陈玄文双引流支罗什於罗什下引经次偈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肇曰佛以一音说一法众生各随所好而受行探玄云二约法或为众生说施一音亦令人解戒定等清凉曰佛一圆音平等无二无思普应机闻有殊非谓音本陈大小又云初则佛音具异後自在机各得圆音一义有谓与清凉异者悞矣。


    【科】二依诞法师等依楞伽等经立渐顿二教。


    【科】谓以先习小乘後趣大乘等大由小起故名为渐亦大小俱陈故即涅盘等教是也。


    大中小起正示渐义从小而大亦小大并陈所以得名为渐也涅盘者捃拾残机大由小也度十仙果证罗汉所以前文判属三乘是也。


    【科】如直往菩萨等大不由小故名为顿亦以无小故即华严教是也。


    直往於大故不由小文无回小之说初成顿说无权可会故云无小名顿也。


    【科】远法师等後代诸德多同此说。


    隋远法师齐朝刘虬亦立此二。


    【科】三依光统律师立三种教谓渐顿圆。


    光统即佛陁三藏高弟也大统名惠光南山宗承之律宗之祖师也常讲大经有广略二疏所立教门至相搜玄承用也此方首判华严为别教一乘人到于今咸受其赐非聊尔人也三教名义如本疏释。


    【科】光师释意以根未熟先说无常後说常先说空後说不空深妙之义如是渐次而说故名渐教。


    由根未熟未堪总闻故先说等也如五时三时之次第也常无常如以般若对涅盘空不空即般若对法华等也。


    【科】为根熟之流於一法门具足演说一切佛法常与无常空不空俱说更无渐次故名为顿。


    具足演说故名顿也然上二教释义探玄周疏并作此说此乃吾祖略撮彼义以成其文若据彼疏搜玄中全用也渐教则说三藏翻名辨相彼文云如约以辨一化始终教门有三一曰渐二曰顿三曰圆初门渐内所诠三故教则为三所为二故教则为二言其三者一修多罗二毗奈耶三阿毗达磨等教则为二则说大小二藏所以如此者良由三藏诠於三学有兼有正诠此不诠彼二藏之内说大不说小说小不谈大通收一代渐经故言先空後不空先无常後说常等彼又云二顿教者下经云若众生下劣其心厌没者示以声闻道令出於众苦若复有众生诸根小明利乐於因缘法为说辟支佛若人根明利饶益於众生有大慈悲心为说菩萨道若有无上心决定乐大事为示於佛身说无尽佛法以此文证知有一乘及顿教及三乘差别以此文中四乘顿用故云具足演说常无常空不空同时俱说此则化仪有异所说之法不别指圆觉为化仪之顿义同此也。


    【科】为於上达分阶佛境者说於如来无碍解脱究竟果海圆极秘密自在法门故名为圆即此经是也。


    上达兼地前也分阶佛境地上也具周疏义钞。


    【科】後光统门下遵统师等诸德并亦宗承大同此说。


    遵等者即名也光师之高弟也尊严敬仰有过其师者。


    【科】四依大[衔-金+工]法师等一时诸德立四宗教以用通收一代圣教一因缘宗谓小乘萨婆多等部二假名宗谓成实经部等三不真宗谓诸部般若说即空理明一切法不直实等四真宗涅盘华严等明佛性法界真理等。


    立四宗文处颇明。


    【科】五依护身法师立五种教三种教同前[衔-金+工]师第四名真宗教谓涅盘等经明佛性真理等第五名法界宗谓华严明法界自在无碍法门。


    护身即寺名也但於前四开出华严为法界宗。


    【科】六依耆闍法师立六宗教初二同[衔-金+工]师第三不真宗者明诸大乘通说诸法如幻化等第四真宗者明说诸法真空</a>理等第五常宗者明说真理恒沙功德常恒等义等第六圆宗者明法界自在缘起无碍德用圆备亦华严法门等是也。


    耆闍亦以处标名也第三不真等但约俗谛说诸法如化第四约真谛说空理真实第五约性德常恒第六约华严德用圆满故名圆宗。


    【科】七依南岳思禅师及天台智者禅师等立四教该摄一代东流教。


    【科】一名三藏教谓是小乘故彼自引法华经云不得亲近小乘三藏学者故又智度论中说</a>小乘为三藏教大乘为摩诃衍藏二名通教谓诸大乘经中说法通益三乘人等及如大品中乾慧等十地通大小者是也亦名渐教三名别教谓诸大乘经中所明道理不通小乘者是也亦名顿教四名圆教谓法界自在具足一切无尽法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等华严是也亦名秘密教以声闻等不见闻故。


    彼自引经者以此教名小监故言彼自引也四教名义略如演义广如彼宗。


    【科】八依江南敏法师立二教一释迦经谓屈曲教以逐物机随计破着故如涅盘等二卢舍那经谓平道教以逐法性自在说故即华严是也。


    立二教如演义备释。


    【科】九依梁朝光宅寺云法师立四乘教谓临门三车为三乘四衢所授大白牛车方为第四以彼临门中牛车亦同羊鹿俱不得故余义同上辨。


    义如章初广如探玄演义。


    【科】後代信行禅师依此宗立二教谓一乘三乘三乘者即别解别行及三乘差别并先习小乘後趣大乘是也一乘者谓普解普行唯是一乘亦华严法门及直进等是也。


    别解别行者解行一一历别三乘差别谛缘度异也先习者谓大由小起亦大小俱陈也普解普行者一具一切故此非华严余宗则无。


    【科】十依大唐三藏玄弉法师依深密经金光明经</a>及瑜伽论立三种教即三法轮是也。


    【科】一名转法轮谓於初时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即小乘法二名照法轮谓於中时於大乘内密意说言诸法空等三名持法轮谓於後时於大乘中显了意说三性及真如不空理等。


    一转法轮谓三轮四谛法轮二照法轮者谓以空照有故为破遍计性密意言空未显说有也三持法轮者谓双持前二也三性直如皆约理说不空谓圆成是有依彼自宗但许不变湛然</a>常存之有非随缘有。


    【科】此三法轮中但摄小乘及小乘中始终二教不摄别教一乘何以故华严经</a>在初时说非是小乘故彼持法轮在後时说非是华严故是故不摄华严法门也。


    此三法轮但摄小乘等者从小之大但摄一代渐经小始终三合名为渐故又以三轮义通如真谛三藏法性宗人亦依光明等经立此三轮持则双持性相故将三轮摄於三教非相宗意相宗但至境空心有为双持耳。


    【科】此上十家立教诸德并是当时法将英悟绝伦历代明模阶位叵测只如思禅师智者禅师神异感通迹参登位灵山听法忆在於今诸余神应广如僧传又如云法师依此开宗讲法华经感天雨华等神迹亦如僧传其余诸德行解超伦亦如僧传。


    【科】此等诸德岂夫好异但以备穷三藏覩斯异轸不得已而分之遂□依教开宗务存通会使坚疑硕滞氷释朗然圣说差异其宜各契耳。


    【科】第四分教开宗。


    开宗判教者非命世之大才彻法之正眼备穷三藏囊括百家隐实托权本高迹下者岂能为哉昔可尚也正而用之理或未然别立新意前列十家周监不远。


    於中有二初就法分教教类有五後以理开宗宗乃有十。


    就法分教者法谓能诠教法就此一代教法以类相从其流有五故次文云圣教万差要唯有五问今家以义判教其理安在答若不约所诠之义何以知其教法有五盖由吾祖以圆通之智眼观彼圣教诠小乘行果则分为小教权实偏圆义有不同则分为彼教故下文云此约法以分教若就法义如下别辨此分能诠五教不同下辨五类所诠差别於理照着以理开宗者约人所尚道理不同略有十也。


    【科】初门者圣教万差要唯有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


    圣教万差即东流一代部类之多也就此圣教通为五类小者相从为小不辨部帙大小卷轴多寡也余四皆然如人持尺量绢就绢分成五段但言分绢不言尺等非不用尺今就楚法类分为五非不以义也。


    【科】初一即愚法二乘後一即别教一乘指经本中为善伏太子所说名为圆满修多罗故立此名也。


    初一即愚法二乘教谓此教中但断烦恼以证我空不断所知不证法空愚於诸法罗汉不识赤盐贞元云我於凡愚不开寅等後一下指晋经本中者以章非疏故此晋经唐经名圆满因轮修多罗故立此名者而圆教依此立也。


    【科】中间三者有其三义。


    中间三者谓始终顿也探玄开二则首开别教一乘前四为三乘三中则开小为小乘中间三教为共教三乘与此全同章初以别教拣三乘以愚法在里内为小乘中间为三乘也孰云不拣终顿哉。


    【科】一或总为一谓一三乘教也以此皆为三人所得故如上所引说。


    谓总合三教为一三乘教以此下释所以何以三教总为二乘以此三教皆为三人所得故所得者修因获得之果也良由此等大乘经典虽有权实皆是通说三法通益三机也如上所引者即三乘中大品等经共集三乘众通说三乘法具获三乘益获益即所得也若云终顿三人共得一果皆得成佛或引近异远同者皆是臆说且始教得三果终顿得一果此可释存三泯二不同分之为二也今合为一耳。


    【科】二或分为二所谓渐顿。


    於上三乘开出渐顿谓孔目问答与今教章分判诸教所依之经皆就法华之前以判如正法念经举正解行别邪解行通三乘教涅盘经等及大品经三乘终教维摩思益大般若经那伽室利分等则当顿教金刚般若三乘始教是以今文於三乘开出顿渐复开始终也。


    【科】以始终二教所有解行并在言说阶位次第因果相乘从微至着通名为渐。


    以始终等者终教虽云假设地位亦在言说并不同顿教也是故二教共为渐也。


    【科】故楞伽云渐者如掩摩勒果渐熟非顿此之谓也。


    【科】顿教者言说顿绝理性顿显解行顿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


    言说顿绝如直默等理性顿显者法性无多少长短故解行顿成者净名云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叹曰是真入不二法门祖曰若无维摩嘿不二理则一切法不成一念不生等者一念妄心不生云何不得名佛清凉云念想都寂方曰不生寂照现前岂不名佛又真如无分别空一念即成其佛又一念所谓无念也小乘无一念成佛。


    【科】故楞伽云顿者如镜中像顿现非渐此之谓也以一切法本来自正不待言说不待观智如净</a>名以默显不二等又宝积经论中亦有说名顿教修多罗故依此立名。


    即四顿之一也庵罗果四渐之一也以一切下略示所以言说顿绝者以自正也一切解行皆不可说故不待观智也嘿显即真不二理也宝积下重引得名。


    【科】三或开为三谓於渐中开出始终二教即如上深密经等三法轮中後二是也。


    约大乘初浅後深故开为二会深密者以三时收渐教也五时则於後开出法华涅盘常住妙典为四五时今合五作三第三时中收经甚宽又持法轮义亦通也深密经亦说真如妙有但弉师所宗宗於不变湛然有耳今约通义略分教耳。


    【科】依是义故法鼓经中以空门为始以不空门为终故彼经云迦叶白佛言诸摩诃衍经多说空义佛告迦叶一切空经是有余说唯有此经是无上说非有余说复次迦叶如波斯匿王常十一月设大施会先食饿鬼孤独贪乞次施沙门及婆罗门甘饍众味随其所欲诸佛世尊亦後如是随诸众生种种欲乐而为演说种种经法若有众生懈怠犯戒不懃随顺舍如来藏常住妙典好乐修学种种空经乃至广说。


    依是义者则依二教始终不同也以空为始不空为终是然此五教草创於帝心因循於至相修饰於贤首也如是则开判於奘师未归之前且竺汰之时三论</a>新翻空性并行各符宗旨遂於大乘有性空二教圣贤继踵权实遂分今家五教囊括诸宗故以空为大乘之初门不空为终也始者初始也终者终极也空不空乃二教所显之理也非立名之因也然此始终且显一理空有相望如圭峯略辨十对浅深不同云华曰始教门者复有二种言始门者如百法明门论六种无为属一切法摄人法二空方入空摄得知真如不及二空二空为上言终门者维摩弟子品不生不灭是无常义等金刚微尘即非微尘等又云今初教门中真如但是空义不同终教如终二门并具空有二门问弉师还自天竺执定性阐提并不成佛故以深密第二第三时合为始教有不成佛故复名分亦是大乘初门所显之如义同百法是始之初门答以示义复次下引喻诸佛下合显在文可见。


    【科】解云此则约空理有余名为始教约如来藏常住无上名为终教。


    有余者尚有未尽也常住妙典方尽谈故。


    【科】又如起信论中约顿教门显绝言真如约渐教门说依言真如就依言中约始终二教说空不空二真如也。


    所显真如既有其三故教成三也有疑用论者当知经论多含随用异耳虽开为三然皆三乘也。


    【科】此约法以分教若就法义如下别辨。


    如下别辨者指下所诠差别中辨能诠教法之下辨所诠之义也义则理行果三也。


    【科】二以理标宗宗乃有十。


    【科】一我法俱有宗此有二。


    【科】一人天乘二小乘中犊子部等彼立三聚法一有为聚二无为聚三非二聚初二是法後一是我又立五法藏一过去二未来三现在四无为五不可说此即是我不可说是有为无为故。


    小乘犊子二十部於六宗所计同异摄部少多备释如演义不复更列。


    【科】二法有我无宗谓萨婆多等彼说诸法二种所摄一名二色或四所摄谓三世及无为或五谓一心二心所有三色四不相应五无为故一切法皆悉实有。


    【科】三法无去来宗谓大众部等说有现在及无为法以过未体用无故。


    【科】四现通假实宗谓说假部等彼说无去来世现在世中诸法在蕴可实在界处假随应诸法假实不定成实论</a>等经部别师亦即此类。


    四唯小乘。


    【科】五俗妄真实宗谓说出世部等世俗皆假以虗妄故出世法实非虗妄故。


    【科】六诸法但名宗谓一说部一切我法唯有假名都无体故此通初教之始准之。


    演义云五六通大小五少似中论</a>一半向前此通初教之始者真如义者渐教门中有三门一终教门二始教门三世间所知门第三复有三门始门通人天及愚法二乘言终门者论释谓一切法但有名谓分别名思惟名等为是大乘近方便故故云初教之始。


    【科】七一切皆空宗谓大乘始教说一切法皆悉真空然出情外无分别故如般若等。


    始教等者义如分教中辨然此教通分别无分别教义无分别教义者谓证真如故分别教义者谓教义即空故今就深指故云无分别也般若者指所宗经也护身衍师智光竺汰等皆此判也。


    【科】八真德不空宗谓终教诸经说一切法唯是真如如来藏实德故有自体故具性德故。


    谓终教等即前常住妙典说如来藏具足无漏性德一一有体也。


    【科】九相想俱绝宗如顿教中绝言之教显绝言之理等如净名嘿理等准之。


    如顿教等者孔目云此如绝於教义相想俱不及故。


    【科】十圆明具德宗谓如别教一乘主伴具足无尽自在所显法门是也。


    如是等如前分教中此章同探玄依五教次第亦顺其义以列诸宗次第及释义也而清凉国师七名三性空有宗八名真空绝相宗九名空有无碍宗此盖以性拣相回大乘法师第七为八以符法性在法性相之後为深故也少与五教不次又以性空通始终顿遂以真空绝相収於顿教又亦空有无碍彻於同教故云前浅後深若空有双绝亦収顿教又复七八九三诸师各立欲判浅深定其权实。故清凉序之与今章探玄不同也。彼文云又上三宗诸师各立故今叙之。其第十一宗非彼所竞故不言耳。


    【科】第五乘教开合者於中有三。


    乘教开合者。良以诸家判立各有圣教以为依据。不可全弃。又圣教开合本由机异。设云平道亦为化生。合虽多过开亦未能全无於失。是故今家开合全収无过不离。故有此门。


    【科】初约教开合。二以教摄乘。三诸教相収初约教者然此五教相摄融通。有其五义。


    此即诸文判教之後总相会通也。但立文小异义旨大同与探玄全同。但彼开四有二说。此少一门耳。既云五教相摄。终顿在其中矣。


    【科】一。或总为一。谓本末熔融。唯一大善巧法。


    本末二相譬若五金大冶烹而为一。故云本末融熔唯是如来一大善巧摄生方便。圭峯言。圆教摄於前四。一一同圆海中。百川无非海也。或名一圆音教。或名满藏。或名无尽圆通自在宗。略如同教策出。


    【科】二。或开为二。一本教。谓别教一乘为诸教本故。二末教。谓小乘三乘从彼所流故。又名究竟及方便。以三乘小乘望一乘悉为方便故。


    是前一中约本末开成二也。一本教等者。初说华严为诸教本。清凉云。将欲逐机渐施末教。先示本法顿演此经。二末教等者即前四也。既从所流故称为末。又名究竟等者。此约有果无果以分二。亦名称法本教逐机末教。亦名正乘方便乘。探玄云或开为二谓一乘三乘教。前诸教中虽有存三泯二不同。然皆通三乘趣入故名三乘教。亦名共教不共教。如上引智论。或约同别。或约大小。或约权实。或约曲直。或约渐顿等也。


    【科】三。或开为三。谓一乘三乘小乘教。以方便中开出愚法二乘故。


    谓一乘等者。探玄云或开为三。谓小乘三乘一乘教。智论既将此经不与二乘共。名为不共。即是一乘大品等。为通三乘同观得益故名为共。即是三乘四阿含即是小乘。清凉曰。或後一是不共。此三亦顺四乘。此上二门三乘皆备収终顿。皆是方便为三人所得非究竟也。若清凉圭峯分三教中於五教内。初一小乘。次一三乘。後三一乘。与今不同。


    【科】四。或分为四。谓小渐顿圆。以始终二教俱在言等故。


    谓小等者。此是探玄第二义。以彼分四有二义。一於上共教中约存三泯二。开两教故为四。一别教小乘。二同教三乘如深密等存三也。三同教一乘如法华等泯二也。四别教一乘如华严等。深密既第二第三时教同许。定性二乘等俱不成佛。许其入寂不起。是始教存三也。若终顿二教共谈一性无有五性。入寂二乘非真灭度。是泯二也。由此义故开入一乘宗中为同教一乘。清凉曰。终顿二教虽说一性一相。无二无三。是泯二也。又云实教顿教并皆不融为同教一乘。演义云。不辨圆融具德故非别教。贞元大疏其理一也。若尔者前二门则以皆为三人故终顿总入三乘教摄。第四门则取泯二故终顿入一乘摄。文理甚明。又皆指法华为同教一乘。文亦甚多。


    【科】五。或散为五。谓如上说。


    【科】二。以教摄乘者有二。


    教是能诠。乘约所诠。乘教非一。故辨此门。


    【科】先一乘随教有五。一别教一乘。二同教一乘云云。三绝想一乘如楞伽。此约顿教。四约佛性平等为一乘等。此约终教。五密义意一乘如八意等。此约始教云云。


    别教一乘同教一乘云云者。建立一乘中广显同别。不复更书三绝想一乘。孔目云会彼五乘成无分别离相一乘。出楞伽经。第四可见五密义意者。要问有八意。故说一乘。彼一乘是隐密相引二乘说非显了说也。


    【科】二。明三乘亦有五。一小乘中三始别终同以俱罗汉故。二始教中三始终俱别以有入寂故。三终教中三始终俱同并成佛故。四顿教三始终俱离云云。五圆教中三始终俱同汝等所行是菩萨道等故云云。


    小中三始别终同者。探玄云谓始约因修四谛缘生六度等别。终就得果。三乘之人身智同灭。故云俱罗汉等也。二始教等者。探玄有二义句。彼云若据圣谛缘生六度行异。亦得名为始终各别。此是第二第三时教说也。即是今义。彼又云。二始同终别三。谓同闻般若同观无性三乘之人各得自果。如前所引说。彼前所引者亦即大品等共教三乘。若如是者。始教既皆共教三乘。则亦有同观无性各得自果始同终别之句也。三终等者。始同者同闻般若同观性空故。终同者并成佛故。探玄又有近异远同三。谓初以三乘方便引之。後同以大乘令得度等。名若力士经大般若等诸大乘经。於中虽有权实不同皆具三乘。以约始终一类此世定故。如是说者则终教自具四句。一始同终别。三同闻般若等故始同也。皆为三人所得故终别也。以终教亦収入共教三乘。故二始终俱别三。以大品等通说三乘法通益三人。则谛缘度别是三法始别也。通三人得益是终别。虽有权实皆具三乘。此世根性定故。未过八万劫等未回心故三始别终同。三约此世根性异。未至无余位不发心。须说二乘。引令入道谛缘度不同始别。又以八六四二万十千劫醉三昧酒始别。酒消然後觉终同也。四始终俱同三。始同同闻同观也。终同者以许回心作佛也。四顿教始终俱离者皆不可说故。五圆教中三。汝等所行释始同皆得授记终同也。


    【科】三。诸教相收者有二门。一以本收末门。二以末归本门。


    所以辨相收者。欲显方便正乘上下相望权实不同。令知末有所归耳。然有二门并约一乘辨也。本即一乘。末即诸教。以诸教虽有相收为本之义。而本义不成。以毕竟是方便故。如共教中亦上下相望有共不共而皆共教也。


    【科】初中於圆内。或唯一圆教以余相皆尽故。或具五教以摄方便故。顿教中或唯一顿教亦以余相尽故。或具四教以摄方便故。熟教中或一或三。初教中或一或二。小乘中唯一。皆准上知之。


    圆内余相尽者本来是一乘故。或具五摄前四为方便故有五也。此通即不即二义。如下七八二门辨。顿教中亦余相尽者一切不可说不知一故。或四摄前为方便者从渐入顿故。熟教亦名实教或名终教。或一亦以余相尽故。或三前二为方便故。初教根不定堪入熟教等。故初教或名始或名分以空有二宗皆未尽大乘法理总名初教。或一约自宗。或二摄小为方便。小根不定堪入初教。即便定等。故小乘唯一。


    【科】二以末归本小乘内。或一以据自宗故。或五谓於後四教皆有为方便故。初教中或一是自宗故。或四谓於後三教皆有作方便故。熟教中或一或三。顿教中或一或二。圆教中唯一。皆准上知之。


    前四皆有趣归之法。则知自宗非是究竟故名方便。随宜巧便假施设者也。小乘或一自宗不知大乘故。或五皆有为方便故。初教或一约自宗或三於後二教皆有为方便故。顿教中或一约自宗或二於後一皆有作方便故。当知此章终顿二教但属三乘。皆须入一方名究竟。望後圆教皆名方便。若约泯二显一属於一乘则不名方便。以後三教皆名□乘。今非此义。圆教唯一以究竟故。


    【科】是诸教下所明义理交络分齐。准此思之。


    交络者如五教互望分齐也。


    【科】是则诸教本末句数结成教网。大圣善巧长养机缘。无不周尽。


    本末句数者。则上来诸教相收诸句也。结成教网则熔融为无尽圆宗也。是则融前诸教为究竟之圆。多涝漉根缘无孑遗矣。是知人天善根皆圆教摄。有谓但融圆中自有四谛等法。不取前教者岂足以语道也。


    【科】故此经云张大教网亘生死海。度天人鱼置涅盘岸。此之谓也。


    【科】第六教起前後者。


    教起前後者略辨如来一代所说。约时显教本末交映与夺相资方为善巧摄生方便也。


    於中有二。初明称法本教。二明逐机末教。


    【科】初者谓别教一乘。即佛初成道第二七日在菩提树下。犹如日出先照高山。於海印定中同时演说十十法门。主伴具足圆通自在。该於九世十世。尽因陀罗微细境界。则於此时一切因果理事等一切前後法门。乃至末代流通舍利见闻等并同时显现。


    称自得法。直说根本一乘法也。於中有四。初正陈本法。第二七日者顺论众也。以时因陀罗该前後故。周疏具有会释。十十法门即同时具足等十十门也。言理事等者等余行位人法等事法也。前後者前即初成後即末代。乃至今後见闻等并在此时显现。


    【科】何以故。卷舒自在故。舒则该於九世。卷则在於一时。此卷即舒。舒又即卷。何以故。同一缘起故。无二相故。


    初徵有何所由。前後复同时。同时亦前後耶。答卷舒自在。故不同末教卷舒异门不得自在。此宗舒卷牙即是故该九世摄一时熔融无碍也。又徵何以卷舒得若是耶。同一缘起故无舒即无卷。有卷乃成舒也。无二相者珠光镜明牙相是也。


    【科】经本云於一尘中建立三世一切佛事等。又云於一念中即八相成道乃至涅盘流通舍利等广如经说。


    广如离世间品等说。


    【科】是故依此普法。一切佛法并於第二七日。一时前後说。前後一时说。如世间印法读文则</a>句义前後印文则同时显现。同时前後理不相违。当知此中道理亦尔。准以思之。


    孔目问曰。大智舍利弗等佛出世已在他国。异时异处方与目连等入其佛法。因何华严经会第二七日。佛未移动即有舍利弗等五百声闻。其只洹林及普光</a>法堂并未建立。因何具述在经。答。如来依解脱德建立一乘。故经云於一微尘中建立三世一切佛转法轮。当知今所成一乘教者即其事也。依九世入智融九世法成</a>其十世。即过现未各有过现未相。即复相入成其十世。当第二七日如是等法皆悉现前。又曰若欲识华严经无尽教义者。当依六相因陀罗微细智及陀罗尼自在法智。知今章即用彼文也。下文云广如孔目问答。则知自云录和尚微言。成於章疏。果不虗矣。不熟孔目问答。则不知此章元由。後贤不可不察。


    【科】二逐机末教者谓三乘等有二义。一与一乘同时异处说。二异时异处说。初义者是同教故。末不离本故。依本而成故。後义者本末相分故。与本非一故。此二各有二义。一三乘。二小乘。


    三乘等者兼小乘也。初义者同时异处也。是同教者则表三一和合同时说也。如次章所指末不离等所以皆同初时也。文中三故字皆出所以同时也。後义本末相分者。本教末教二相各不同也。与本非一者。以不即义故也。


    【科】初者密迹力士经说佛初成道竟七日思惟已。即於鹿苑中以众宝等庄严法座。广集三乘众。梵王请佛为转法轮。广益三乘众得大小等果。乃至广说如彼经中。又大品经云佛初在鹿野苑转四谛法轮。无量众生发声闻心。无量众生发独觉心。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六波罗蜜。无量菩萨得无生法忍。住初地二地乃至十地。无量一生补处菩萨一时成佛。


    【科】解云以此教证。当知最初第二七日即说三乘法。与一乘同时说也。


    经中言七日思惟。即思因行缘行也。文处可见义当探玄本末差别同时兼小乘一乘。三类同时也。


    【科】二小乘者。弥沙塞律说佛初成道竟入三昧。七日後乃於鹿苑而转法轮。故知小乘亦与一乘同时说也。


    【科】又普曜经</a>云第二七日提谓等五百价人施佛麨蜜。佛与授记当得作佛等。此经所说虽通三乘等教。有义亦摄人天等法。亦与一乘同时说也。


    於中各有引经示义。


    【科】问说时既同。何故说处别耶。


    此是直问非难问也。


    【科】答为约时处寄显法故须同异也。


    约时处表法要同异也。


    【科】故地论云时处等校量显示胜故。同时者显是同教故。处异者示非别教故。如别教一乘在菩提树下说者。欲明此是得菩提处。即显如来自所得法称本而说。故不移处说也。余三乘等法欲明逐机改异。故移处就机鹿苑而说显非本也。


    地论等者。时谓初时。处即觉场。异处谓鹿苑等显非别教者移异就机。非是称自所得一乘别教也。余文可知。


    【科】第二时处俱异者。由与一乘不即义故时处俱别也。或三七日後说如法华经。或六七日後说如四分律及萨婆多论说。或七七日乃说如兴起行经</a>。或八七日乃说如十诵律</a>说。或五十七日後说如大智论说。或一年不说法。经十二年方度五人。如十二游经</a>说。有人解云智论五十七日者即五十个七日。与十二游经一年同也。


    第二等者不即义者言本末差别也。八七下探玄大疏皆云五分律。余并同此末教机异宜闻各别。故不同也。


    【科】以此等教证当知三乘小乘并非第二七日说。由与一乘教差别故。随机宜故。余可准知。


    并可知其中义有依本起末摄末归本等。此皆略之矣。


    【科】第七决择其意者。


    然诸教前後差别难知。略以十门分别其意。


    诸教前後难知者。探玄西域二家之後吾祖有问二说三教各初说小华严初说。如何会释前章三宗同时并说。故有此科决择其意也。言差别难知。者古来诸德各答释此问。多说不同。一约顿渐悟机。二约显秘二门。三约一音异解。然皆有妨难。不能决通。第四贤首释通方决此难。兼会二说。大例有二。一为此世根定者说。二为此世根不定者说。今章总笼二例。以为十门。


    【科】一。或有众生於此世中。小乘根性始终定者。则见如来从初得道乃至涅盘。唯说小乘未曾见转大乘法轮。如小乃诸部执不信大乘者是。


    彼文此世根定中有三。此其一也。


    【科】二。或有众生於此世中。小乘根不定。故堪进入大乘初教。即便定者则见如来初时转於小乘法轮翻诸外道。後时见转大乘初教即空法轮回诸小乘。如中论初说者是。


    此即此世根不定门也。然此章分成多义。以顺前诸教也。彼但入三入一之二门耳。今即从小入初教也。而言即空法轮者。孔目等但有以空为始。今章录之而成其文。故言即空法轮。其後相宗渐炽。探玄等方辨乃以三分半人不得成佛。故亦判入初教。加分名耳。非相违也。中论初者即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也。


    【科】三。或有众生於此世中於小乘及初教根不定故堪入终教。即便定者则初时见转小乘法轮。中时见转空教法轮。後时见转不空法轮。如解深密等说者是。


    即深密三轮中初闻唯小。次闻唯大。後闻具三。此云空不空者约所显理说。


    【科】四。或有众生於渐教中根不定故堪入顿教。即便定者即见初示言说之教。犹非究竟。後显绝言之教。方为究竟。如维摩经中初三十二菩萨及文殊等所说不二并在言说中。後维摩所显绝言之教以为究竟者是。


    此约净名宗在绝言也。文处甚显。


    【科】五。或有众生於此世中顿悟机孰。即便定者即见佛从初得道乃至涅盘不说一字。如楞伽经说。又涅盘经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菩萨具足多闻等。


    亦即探玄根定中析出也。所引皆绝言也。


    【科】六。或有众生於此世中。三乘根性定者见佛从初即说三乘教法乃至涅盘更无余说。如上密迹力士经及大品经说者是。


    即彼根定中云或有众生此世三乘根性熟者见佛始终但说三乘。如密迹力士经云。佛初鹿园说法时无量众生得阿罗汉果等。乃至广说大品大般若亦同此说。又云以此义准後时所说皆通具此三乘。如诸大乘经中所说。又云於中虽有权实不同皆具三乘。是故当知此前诸门权实顿渐不同。此世根性定不定别皆属三乘。第七已下方谈从三入一耳。


    【科】七。或有众生於此世中三乘根不定。故堪进入同教一乘者则见自所得三乘之法皆依一乘。无尽教起是彼方便阿含施设。是故诸有所修皆回向一乘。如会三归一等。又如上所引三乘与一乘同时说者等。


    於此世等者三根不定而入一者。回三入一是同教也。见自得法是彼方便。舍方便而入正乘。三乘为教。一乘为义。三一和合。即前圆教。或五前四为方便故。虽非正乘皆圆教摄。是彼方便故。如奴属主也。孔目云。若横依方便法门有二义。今说一乘中後义与彼究竟圆一乘为方便故说一乘非即圆通自在义也。意云但与彼作方便得名一乘非即是彼圆通自在无尽法也。故云依彼教起是彼等也。阿含此云净教。意云但是言说耳。


    【科】八。或有众生於此世中三乘根不定故堪可进入别教一乘者。即知彼三乘等法本来不异别教一乘。何以故。为彼所目故。更无异事故。如法华经同教说者是。


    文云或有众生於此世中三乘根不定堪入别教者。则此类众生初见佛闻说三乘。久修根熟普眼智开。见自得法是佛於一乘分别说三。无异事唯是一乘。故云入别。还是从三入一但根利不见所舍方便耳。若为彼一乘之诠目一一圆融故更无异事。孔目云。由依究竟一乘教成。何以故。从一乘流故。又为一乘所目故。如法华经同教说者以此经宗於会三归一。是故上之二门虽入同入别利钝不同。皆就机破会。不同华严初成顿说无权可会。不通二乘。独谈不共一乘。如前别教中该摄一切本末唯是一乘。则是此经所诠圆别究竟法也。


    【科】九。或有众生於此世中具有普贤机者。则见如来从初成道乃至涅盘。一切佛法普能初时第二七日海印定中自在演说无尽具足主伴。穷因陀罗网微细境界。本来不见说三乘小乘等法。如华严经别教中说者是。此约普贤教分见闻及解行处说。


    此下二门皆约别教一乘。此即探玄此世一乘根性熟者开二门也。即初时便说本教也。不见三小者直体显一。为大菩萨直示法界成佛仪故。不对二乘无所破故。无权可会。不同法华破异明一。此约普贤教分等。普贤门中若但约教证以分二分。则教分中有见闻解行。入证分齐为证分。孔目曰。此约教分说。又曰此据证说。或开三分。所谓见闻分解行分入证分。或名三位。或名三生。孔目云。当是圆教证分已去。又云当在圆教位中见闻处说。又曰普贤解行分义是也。三分并是普贤门摄。今文约教证二分为九十二门。故教分中即见闻及解行处说也。


    【科】十。或有众生於一乘别教解行满足已证入果海者。则见上来诸教并是无尽性海随缘所成更无异事。是故诸教即是圆明无尽果海。具德难思不可说不可说也。此约一乘入证分齐处说。余可准知。


    此即一乘根性定析成此门。众生解行满足证入果海。则知非是寂灭圆极自在果也。又云即见上来诸教等者。当知此中果海即是发心品初发心时取得果耳。亦不思议等所显之果。此中说者即显果海不可说也。此文云不可说不可说者。乃是具德难思出於数法耳。非言果分玄绝不可说。是故结云。此约一乘入证分齐处。既言就此处说。显非果海明矣。


    【科】第八施设异相者。


    然此异相繁多。略约十门。以显无尽。何者十异。


    【科】一者时异。谓此一乘要在初时第二七日说。犹如日出先照高山等。故论云此法胜故在初时及胜处说也。


    时异等者。如教起前後说。


    【科】若尔何故不初七日说思惟因缘行等如论释。


    初七最胜何以不说。思惟因行缘行故初七不说。论即十地论。广说如诸疏记。


    【科】又此即是时因陀罗网等故即摄一切时。若前若後各不可说。劫通前後际并摄在此一时中也。


    亦如上说。因陀罗即数也。用显时之无尽。


    【科】三乘等不尔以随逐机宜。时不定故。或前或後亦不一时收一切劫等。


    亦如前辨。


    【科】二者处异。谓此一乘要在莲华藏世界海中众宝庄严菩提树下。即摄七处八会等及余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海。并在此中以一处摄一切处故。是故不动道树徧昇六天等者是此义也。又此华藏世界通因陀罗网故周侧诸尘。於此称法界处。说彼一乘称法界法门也。


    要在下世界海者。即莲华藏香水海中摄二十重佛刹。结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於中布列。皆如来修因之所严净。常处其中而演说法。七处八会晋译经耳。及余下此华严藏之外十方无间穷尽法界之刹并在其中。不动者即不分而遍也。又此世界通帝网重重无尽。不可说其分量也。周侧诸尘。经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等。清凉云此犹约器世间说。若约智正觉及众生世间。即一一佛身支节毛孔皆摄无尽重重之刹。普贤众生一一皆尔。并是遮那说经之处自狭之宽。略显十重之处。如疏所辨。


    【科】三乘等即不尔在娑婆界木树等处亦无一处即一切处等。


    在文可见。


    【科】问若尔何故佛地经</a>等亦在净土中说耶。答彼经但云在光曜宫殿等具十八种圆满。亦不别指摩竭国等。以彼为地上菩萨说佛地功德故。在三界外受用土中。此三乘终教及一乘同教说。


    答彼下示彼经相亦不下拣不同。以华严指摩竭国全华藏故。以彼下显彼经意况为地上说佛地德故。特於界外受用中显染净差别说。非融通说也。此三下指教分齐也。三乘终教及一乘同教共说此义。则知三乘终教非别教也。


    【科】若此华严皆云在华藏界内摩竭国等。不云娑婆内亦不云三界外。故知别也。余义准知。


    染净熔融也。


    【科】三者主异。谓此一乘要是卢舍那十身佛及尽三世间说。如普贤行品云。佛说菩萨说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等。


    谓此等者十身二种十身如玄文具列。仍说用周等十重无碍。广显法界身云无尽之相通三世间。常说遍说。所引经文即三世间说也。


    【科】不同三乘等是化身及受用身等说。余义准知。


    受用即三身中他报身名卢舍那。孔目云。此约三乘卢舍那。当彼报身又云化身复说报身。所化千佛及化千亿释迦亦当报身下阎浮提。七岁出家等当是化身。若依华严即不如此。为有十佛不同。故其卢舍那等及化释迦并是十佛化用。应可准知。又如普贤乘象至行者前即三乘普贤。谓第四十五知识即一乘普贤。当知三身舍那与十身舍那德义天</a>远。普贤既尔文殊亦然。一一皆具主伴。圆明无尽故。


    【科】四者众异。谓此一乘经首唯列普贤等菩萨及佛境界中诸神王众。


    谓此等者如妙严品所列。


    【科】不同三乘等。或唯声闻众。或大小二众等。


    或唯等如余经说。


    【科】问若尔何故第九会中有声闻众耶。


    【科】答彼中列声闻意者二种。


    有二意则二声闻各当一意。


    【科】一。寄对显法故以彼如聋如盲有显法深胜也。


    寄彼声闻对显华严尊胜。阿罗汉在座同请尚犹聋盲。其法深玄固可知矣。故云显深胜也。即释迦弟子舍利目连十大声闻也。


    【科】二。文殊出会外所摄六千比丘等者非是前所列众。此等皆是已在三乘中。令回向一乘故作是说之。


    此舍利弗弟子海觉等六千比丘与五百声闻叔侄行异。故孔目云。即有大智舍利弗等五百声闻。并有舍利弗弟子六千比丘。并者兼及也。拣有二种不同。文殊等者在本会中文殊闻显後辞佛南游故云出会所摄。即舍利弗亦辞佛从文殊游於人间以为助化。所将因陀罗惠等五百比丘出於自房。至道中。舍利弗劝诸比丘观文殊十种胜德。文殊如象王回观诸比丘。比丘皆得十眼十耳等。故云所摄六千等为表六根清净。故化为六千也。非是下拣五百声闻。是此会经初所列声闻众。此六千经初不列。故则二类不同。列字悞作引。此等下其诸比丘位在三乘中回心人也。非是小乘声闻位人。良由文殊游行经中文殊已会化令回心向大。故云已在三乘中。今令回心向一乘。故经作是说耳。孔自云。二约终义辨回心者如下经文。大智舍利弗与五百比丘回心向文殊师利。并言宿种善根。现六千比丘显久共修行成实眷属。舍利弗身在佛法中。义当聪明位。又曰今复回心。当回之时即得十种大法等。又曰其位在顿悟熟教等。又行愿往後此是菩萨众。目连鶖子等是声闻众。当回心前辛苦穷谕愚法位人。孔目又曰如穷子。长者遣使方便与价等义。当人天及大众部以去乃至初教。如舍利弗回心等义。当初教已去乃至顿教及终教已下孔目化六千者五百比丘化非声闻化也。


    【科】五者所依异。谓此一乘教起要依佛海印三昧中出。


    要依海印等者。上云今将开释迦如来海印三昧一乘教义有同别二门。若如上说三乘等并在同教中。岂亦海印出耶。孔目曰。同别由同在海印定中成。故不在定中。说同教者。入一乘远方便故。


    【科】不同三乘等依佛後得智出。


    即法住智也。


    【科】六者说异。谓此一乘此方说一事一义一品一会等。时必结通十方一切世界皆同此说。主伴共成一部。是故此经随一文一句皆遍十方。多文多句亦皆遍十方。


    谓此下即上所引同说经亦即主伴经。


    【科】三乘等即不尔但随一方一相说无此主伴该通等也。


    一方者逐一方化仪也。一相者一相孤门也。无此圆融主伴结通十方等也。


    【科】七者位异。谓此一乘所有位相上下皆齐。仍一一位中摄一切位。是故乃至佛等诸位在信等位中。余位亦然。


    谓此下即六位相收即入等广在疏文。略如所诠中辨。


    【科】三乘中即不尔但随当位上下阶降皆不相离也。余如下说。


    不尔等以彼但约行布差别上下不同。离字误当作杂字。不相杂也。


    【科】八者行异。随一菩萨即具信等六位。一一位中所有定散等差别行相并一时修。如东方一切世界中常入定等。西方世界中常供养佛等。如是十方世界中尽穷法界行亦不分身。一时皆遍满。一念皆遍修。一一念中亦如此信位满心已去。一一位皆如是修。更无优劣。又一行即一切行等通困陀罗网等。


    即具信等者以得一即一切。故得升即得斗也。以一若不成一切俱不成。良由同一缘起故。六相智融故。相入故。相即故。一一位中定谓正在定散谓出三昧时也。并一时修者一念徧成诸行也。东方下互徧同时也。尽穷法界行者显重重遍也。法界义总成故。亦不分者一身即法界身故。一时下显念劫圆融。随一一门各尽摄故信位满心已去。即约行拣位以一乘是行佛故。如问答云。若具五位及九位。佛则是一乘圆教摄也。更无优劣前後熔融故。又一下诸行共成缘起有同体异体相即成也。


    【科】三乘即不尔。地上菩萨犹各有分齐。况地前者乎。余如下说。


    於文可见。


    【科】九者法门异。谓略举十重以明之。一。彼有三佛此有十佛。二。彼有六通此有十通。三。彼有三明此有十明。四。彼有八解脱此有十解脱。五。彼有四无畏此有十无畏。六。彼有五眼此有十眼。七。彼说三世此有十世。八。彼说四谛此有十谛。九。彼有四辨此有十辨。十。彼有十八不共法此有十不共法。余门无量广如经说。


    相对拣显十佛如离世间品等。十通十明并如本品。余如出现品等。


    【科】十者事异。谓随有舍林池地山等事皆是法门。或是行或是位或教义等而不坏其事。仍一一尘中皆具足法界一切差别事。因陀罗微细成就随一事起皆悉如是。


    谓如善财随所遇贪嗔痴等皆得法门。遇山入山法界遇水入水法界等皆即事即真也。仍一一尘皆具法界。如一尘是总相。人法理事因果行位等十对二十事法为别相等。一一尘皆各如是。故得因陀罗等也。


    【科】三乘等即不尔但可说即空即真如等。故不同此也。又若以神通不思议力容得蹔现。非是彼法自性如是。余可准知。


    孔目云。初教即空。终教即如。顿教即泯。又若下拣足指案地并净名不思议等也。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卷第一(之下)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