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并序)
3个月前 作者: 道亭
华严一乘分齐章义苑疏卷第一(并序)
霅溪普静沙门 道亭</a> 述
果海迢思杳绝名言之象因门缘起始彰德用之宗是以如来於莲华藏界海印发挥现无尽之身云尘尘互入说难思之教海念念圆融克收上达之机一乘顿证普被闻熏之器八难齐超暨於化沾忍土渐布慈云三乘初唱於鹿苑一性后谭於鹤树化缘既毕白虹缭绕以飞空大愿弘深具牒森罗而布剎迩后时移处异圣少凡多大义或乖微词致爽人天乱辙二玄参杂於妙宗权小殊途五性相伤於缘起故我大师贤首孕神光於荣国揽智镜於香山博综群诠惬张了义权衡五教权实於是乎星分木铎十宗竞执皆从於矩方高骧圆极类华岳</a>之峨峨掩映余诠若丘山之弭弭遂着灵篇三轴妙义十章虽清凉广辟於杂华定慧潜通於了义考其笺释古今未闻道亭学惭大识智耻雄才辄事操觚用伸解释冀流通於无极见先祖之深衷矣题称义苑疏者芬披众义若华囿之敷荣布置群言撮题纲要之谓也(其次题目本文开章)。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上
释曰初出体二辨相三释名</a>四作对初者性海冲深智行融会义门广辟势变多端论其体性不出海印三昧所以尔者良由此心具足实德不动一处能现万境然而所现境不异心能现心不异境境智不分譬如大海虽入众流同一咸味虽能现影亦不变异此明其总也若更别而伸之则所依体事摄归真实彰其无碍周遍含容此四融通为一乘之正体二辨相者圆融国土差别世界海等种种境界以为其相故以国土世界不有心外依正交参一多涉入十莲华藏如因陀罗网互现影故三释名者华严从法得名以五色大莲华庄严故名华严常有光明金刚蕊幢以贯其华以此庄严法界故名华严若从喻者华喻功德万行严谓饰法成</a>人一乘者一谓无他义掩映独秀故乘者运载义因果交接故教能转物流演无穷义乃随宜举体成动分齐者海印炳现无分齐之分齐亦本末具彰故称分齐章者明宗定义落落区分四作对者章为能诠上皆所诠即能诠所诠对华严是能诠经名一乘等是所诠义理即名义对一乘是其体教义分齐是其用即体用对。
京大荐福寺沙门法藏述
释曰京等所处沙门下能依人京者大也则有唐西京古之长安今之永兴是一境之都名大荐福者精篮之别目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续於其间如国家九寺今既统释众所居则练行治惑业者相嗣续於其间故亦云嗣也沙门西竺语此云勤息然有四种一坏道沙门二说道沙门三治道沙门四胜道沙门今国师退非坏道之凡进非胜道之圣驾说开宗法喜禅悦中间之二沙门摄也法藏者教主之名字之与号俱称贤首生有唐为金轮皇帝之师原其道远承龙猛天亲近禀终南至相所以探玄肇启则晋典流辉义疏中兴则唐坟发曜开宗分教高镇群夫大业灵踪屈伏邪党教传至道诸圣同途先觉后贤一门游趣故称曰述演义云传古非作又云作者曰圣述者曰明明圣者述作之谓此乃谦之谓欤。
今将开释迦至义理分齐第十。
释曰总别标章也如来者具有五义一就理显谓法性名如出障名来二唯就行瑜伽云言无虚妄故名如来涅盘三十二亦同此说三理智合说转法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学名来正觉第一义谛故名如来此与成实大同四离相说般若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五融摄说谓一如无二如若理若智若开若合无不皆如故名为如如外无法来大海波澄连天一色万象色空大海斯即如来定心识浪波澄心境一际依正万物炳然齐现如海印文故云海印三昧翻为正受亦云正思一乘教义以现释题略作十门者良以此法称性无穷非笔墨所尽故海云比丘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尚不能尽一字法门今就缘起因门束其义理以为十门启迪玄奥故云今将开释略作十门然十门割刺圣言联彰有绪且夫性海冲融眇然寥廓色含无外德用齐彰将欲逐机渐施末教先於海印顿演此经显一乘中正之道故受之以建立一乘第一教因机显权实更资教义互彰或废或立据宗定义则义象炳然若以实夺权权但名相推因举益殊途同归颕悟一乘穷因究果该罗众行义备诸宗故受之以教义摄益第二然则圣代言从机发受道无差大小偏圆称机获益暨於能仁晦寂众圣韬光识昧情生认权为实教宗欲坠真界黯然是以竺天华夏历代宗师各逞其能用光法施开宗分教使圣说无差故受之以古今立教第三诸师判教共犹各说身因大义宏宗尚亏端的致使杂华至教昧略犹多妙理超言疑滞义象圆根上器抑作偏人具德圆宗判为隔历故我大师贤首示生唐国高振圆宗庙杂华之玄枢判法义之幽致义分五教理判十宗教尽机圆广大悉备故受之以分教开宗第四既分其教且教之所明不出诸乘教则论其阶渐断证之殊乘乃运载有情远近之异以乘阶教优劣自殊以教就乘机心不忒若乃镕融本末散入诸乘或竖或横或三或五乘教交涉本末更收成就机缘无不周尽故受之以乘教开合第五开合虽知起尽难辨是以穷初究末具彰本教逐机本教则初成顿说称性极谈具德圆宗主伴无尽随宜渐教末代流通海印定中同时顿演逐机之教三乘共演空有迭彰逦迤深玄时移处异甄分前后三七殊流法就机分教非一准故受之以教起前后第六教起前后大略虽知洞明意趣割折犹难盖由机宜行定不定殊或有众生始见如来成道终至泥洹惟说小乘未尝言大斯乃小乘根性终始不移或有众生初闻小教后睹大乘渐顿互陈空有间错其有三乘并说终至鹤林一味上乘始终一贯入同入别根欲性殊故受之以决择其意第七既知其意起尽由机未审教门仪式异相如何初成顿演唱九会於剎那不同三乘逐机前后处异莲华藏众宝庄严帝网重重尘尘互入不同三乘处娑婆界木树草座等十身更作染净混融剎土众生三世皆说不同三乘化身受用经初列众普贤文殊佛境界中异生等众不同三乘或列二乘大小等类教依德本海印定流不同三乘后得智出十方皆说主伴并谭不同三乘一方一说随功涉徒位六位圆融不同三乘上下阶降熏修妙行行布圆融不同三乘各有分齐法门流类十十无穷不同三乘局数增减一多事相即法界之法门不同三乘即空即有等一乘三乘有兹十异故受之以施设异相第八然仪式既殊诠显必异故分相十门所诠区别星罗五教月满一乘故受之以所诠差别第九分相所诠既伸必也的陈义理之旨谓通明三性权实混融妄彻真源体无不寂真该妄末无不称真缘起之宗力用更作一多无碍诸义交参六相圆融十玄炳现因门果海克体相收故受之以义理分齐第十。
初明建立至二同教。
释曰矧兹建立谓晋魏已来译经尚意传教宗心了义上乘焕若明镜爰及贞观名相繁兴虽分半满权实混和纵认同归犹乖全拣一乘既立权实已明同别双彰法义克备首建一乘斯之谓矣。
初中亦二至自境界也。
释曰果海离念而心传故不可说理圆言偏故不与相应十佛者成正觉佛愿佛业报佛住持佛涅盘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本性佛随乐佛等究竟自证不对机缘卓然独得自境界欤。
故地论云至不可说者是也。
释曰有三义故一约果海可以总标令人知有名为可说不可指片示人名不可说二约证处既此所证离相离名还此法不可说闻以此遣言之言当彼法故名为可说有言斯遣名不可说三约本智谓以遮诠易解故名可说直诠不远故不可说又果海离缘故不可说所证就缘是则可说证智为果分方便寄法等并为因分若究竟佛果对普贤因说则证智宜同果海为果分地智之因同普贤因便为因分。
二是缘起至境界也。
释曰虽正证离相故不可说后得带相是则可说故曰缘起因分约人指法云</a>普贤境界普贤五义具如别明。
此二无二至思之可见。
释曰此上果分不可说皆不异於可说以实德普遍故因分可说亦不异於不可说以缘修无性故故云全体既云全体何言一分虽说一分义亦不少故论云如实满足摄取故意在於此也。
就普贤门至二该摄门。
释曰就缘起因分列斯二者谓分相则诸乘逈异该摄则法界融通故虽异而常同也。
分相门者至别於三乘。
释曰全拣诸教宗也三乘有二一法华之前以三乘权隐於一实此谓覆相之三二正当法华会上破三显一会三显一虽谈一性一相既有形对一亦名三故贤首判终顿为三乘者意在於此今既立别教一乘何以广引法华对三之一耶然法华之一意兼两势若乃会三归一一属於同称性融通法本如是故属於别故演义云法华摄诸经归华严以别该同皆圆教摄此之建立乃是贤首一家宗教以义定诠原佛本意摄末归本故作斯说若据天台教相三观伸明一经旨趣但齐今终已诠修证尚未指陈同别之谈斯义宁显下文建立大略如斯但为排法相宗权实混和故对昔三较量一实切不可以此一乘要异三乘便同终实之一何以故若此唯终更於何处指明别教一乘耶昔建一乘应同虚设故。
如法华中至一乘教也。
释曰虚指三车而群子竞驰大难既夷乃无有二故云虚指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稳第一然</a>长者无虚妄之咎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二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与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畏等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故云是一乘教也。
然此一乘至略有十说。
释曰标定乘教盖由相宗但立对小显大通相之意未於大中显有权实故此依教揩定使圣意昭彰耳。
一权实差别至示真实相。
释曰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已是开权故云是故临门三车俱是开方便门又云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於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即是显实故云别授大白牛车方为示真实相四衢即四谛也。
若彼三中至复更索耶。
释曰质权滥实也谓言临门三车是实同露地者便合出门上车不当更索后既有索是知虚指若约法说昔三乘三界门外二乘出界无有实果菩萨出界岂有实证俱无实证名不上车明知三乘皆是权设。
亦不可说至唯二乘故。
释曰质他外救恐彼救云门外索车但是二乘非是菩萨便质云以经不说得彼牛车故又救云父先所许唯是二车故质云又不说彼先许车唯是二车故何以故三车同索故。
是故经中至所标趣故。
释曰诸子皆索明皆无体不见羊鹿故索羊鹿今索牛车明无牛可见既索牛车明同无体故牒索耳索车是喻约法云何古有多释略要有二一者机索二者口索言机索者三乘之人以佛教门出三界苦谓已究竟不解索乘已被淘练一乘机发宜机叩圣义言索耳佛知机熟灵山集会为说法华一极之旨即是各赐诸子等一大车二口索者已集灵山三乘三根皆悉启言求法求记即是索车为说与记令其修证即是等赐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皆是赐义三乘所求果说一权果二实果权则一乘诱引得出三界实则三乘方便相尽终归一极文云后得大车非本所望言以是元意所标趣者如来标三乘令趣一实故也。
问二乘各得至更索耶。
释曰声闻四果四向缘觉一果一向菩萨五位究竟故云各得。
若依小乘至皆无得也。
释曰谓声名本影教也谛缘诸度行也有余功圆四智云三乘此之设化就阿含门随宜引导故云昔日但有言教等以彼三乘之人约大乘终教已去并不名究竟出世何以故以人执烦恼未永断故但能折伏而已故弥勒所问经论云一切声闻辟支佛人不能如实修四无量不能究竟断诸烦恼但能折伏一切烦恼故云今言</a>俱不得者以望一乘故是故以实映权等者则破三显一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实现权亡故皆无得。
为欲回彼至进入别教一乘。
释曰为欲下标示会权归实若不下返质拣滥若非下按定权乘以至下会同入别所以尔者盖为三车虚设诸子奔驰羊鹿二乘既废牛车权教宁存是故大乘亦说回也厥或执彼牛车权乘为实确乎不可废者且退非凡夫二乘进非露地一实进退共准权义决然故云更是何色人也彰权隐实令彼奔超权位功成终归一实故云后皆进入别教一乘既云后皆入别应知初入於同也亦可随机不定耳。
问临门为实不实耶。
释曰此实非权实之实乃是有三乘引摄之实事故也。
答实不实至唯一相也。
释曰非不实者言是实也非是实者谓权设故此之三乘在本乘则为实在实教则为权虽涉两宗克体是一故云此二无二唯一相也。
二教义差别至俱是教故。
释曰但有其名者明皆无体虽无生智是二乘车体大六识智是牛车体二乘是智尚非真实大六识智岂有实耶故云以望一乘俱是教故。
是故经云至俱不得故也。
释曰以佛教门明无实体但是三乘声教引摄虚谭令离三界系缚逼迫兼亡故云出三界苦为彼权宗云出界外但是二乘非于菩萨故质云以经不拣故经既不拣定是三乘又彼权乘依言求果毕竟无成与彼二乘宛然无异故云亦同二乘但不得故。
三所期差别至非本所望。
释曰昔日隐实彰权故云以彼一乘非是界内先许三车暨乎灵山显本舒怀方谈一实三乘不知大事得之邂逅故云非本所望。
是故经云至非本所望也。
释曰良以如来知彼机缘未熟未能尽受大乘法故於一佛分别说三明三皆虚指也由皆虚指即无体故后得大车并非本望若昔大是实今得牛车何非望耶故云非本所望本非希冀亦不可说等者返质救权类前可解圣言无失者因经不拣通相论三昔大为权故无有失。
四德量差别至即体具德也。
释曰界外牛车大乘权法纵谈无漏亦属有余隐闭一乘故云不言余德若乃露地七宝大车譬彼界外了义一乘众宝庄严类夫恒沙性净功德云体具德也。
又彼但云至以明异耳。
释曰不迅疾无以为大牛不超过无以为大士所以潜兴密应冠圣该凡故云用殊胜也言喻则仆从宝车执卫多力约法乃万行齐修同游宝所云行眷属虽谈德行主伴犹亏同教一乘焕然一致上云法华意兼两势斯现一也。
又彼三中至非适一也。
释曰权教大乘教理行果熏染识心为趣宝之先容故云以彼宗明一相方便若乃具德圆宗因果交彻依正互容染净融明德用齐致故云此则不尔主伴具足经云下指喻合法也。
此显一乘至以明异耳。
释曰此显一乘无尽等者则是所依体事理事教义十对二十事周遍含容重重无尽也此义广如华严略如法华者且法华是随宜渐教之终华严是称性圆融之始经宗既异安得同年而语哉然则然矣据古佛之道吾祖之教未尝不异而未尝不同也何则语如来初成正觉顿演华严无尽义海此为别教最后开权方说法华一实之旨此为终教曰未尝不异若乃於一佛乘分别说三从本而流末会三乘归一乘摄末而归本此本无别故曰未尝不同也若约法华罗列义相三谛圆明但当理事无碍故属於终也华严海印炳现德相无涯全彰事事无碍故属於别此是吾祖之教未尝不异也洎乎法华理事既圆融同性海其百川浩荡同归於海海无异味故属於别演义云即此同中必有别义故曰未尝不同也此之同异贤首宗乘约义斯显若天台时部独美法华不知法华终归本教此约别教一乘以明异者上云法华意兼两势斯现二也。
五约寄位至寄一乘法。
释曰约位以寄乘也谓初地明施复显人王即是人乘二地十善十善生天是欲天乘三地八定是色无色乘故以初三为人天乘寄在於世间四地初断俱生身见观於道品同须陀洹五地四谛理终寄阿罗汉六地观缘寄於缘觉七地一切菩提分法方便涉有故寄三乘之中大乘菩萨寄出世间八地已上既是一乘合不云寄但可云出出世间今云寄者亦可别位以故所以尔者谓贤位始终已圆融自在登地已去则甚深甚深言所不至是故若不寄位何以显深不包三乘何以显广。
若大乘即是至已上一乘法也。
释曰约上经论寄乘之法配属法华指定临门大乘牛车决如是权是以前既非六地小乘缘生后又不同八地一乘净土妙行故云则三乘俱是出世自位究竟也言究竟者小乘则以三昧力止息化城菩萨则四智功圆报居色顶。
问若尔何故至作是说耶。
释曰因摄论合声闻缘觉为一大乘菩萨为一是二乘故此二具三同名出世八地已上名出出世间故三乘之言隐而不说宾家不晓二乘合三之旨故成斯问。
答既四五至具如下说。
释曰约前后揩定质彼七地是权教大乘故云是何色人也既是三乘方便引摄名善出世具如下说者以文乘教开合中也。
六付属差别至为报佛之恩。
释曰如来现在根熟已调一禀尊言无不悬契大师灭后若有众生信乐佛慧我诸弟子菩萨大士如佛在世演一乘法故云当为演说此法华经</a>等或彼根缘未熟不堪尽受甚深法者亦如佛世隐实施权淘练根性故云当於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谓示义教行得义利具解行故成於喜此之付嘱类同法华第三云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盘我於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之想入於涅盘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等此则佛世根未熟故菩萨与记方便令发心后事是同但众生与声闻耳。
解云余深法至作此付嘱也。
释曰特解余深以余拣一以深拣小恐彼权宗滥一故权实不分滥小故大小不辨有乖圣意封执后随故作斯解。
七根缘受者至假名菩萨。
释曰性起唐经译为出现品者唐云修习种种菩提分法未闻等者谓若未闻此如来不思议大威德法门或时闻也不信不解不顺不入不得名为真实菩萨以不能生如来家故故曰假名大疏云积行菩萨曝腮鳞於龙门则权教次第修行者是也。
解云此明三乘至不同彼也。
释曰此明三乘菩萨等者谓不可唯局释迦所化乃往古劫於余佛所发心修行迄至遮那会中根犹滞权未禀玄要故云未熟等当知是前法华经内余深法中等者且华严是初成顿演法华是最后方谈一重隔历余深文是如来灭后未来世中不信受者与夫华严两重相隔何以却言不信不闻此一乘经是余深中人耶答前不云乎不可唯局释迦所化於余佛所发心迄至遮那根犹未熟故不相违亦可三乘渐教虽有间断华严至教通方之说前后际而无违独据遮那一佛所说亦有理在华严是别教者不共般若逈异余乘故也。
八难信易信至是法甚为难。
释曰从凡至小从小至大展转较量方见斯法高深玄要浅智莫窥难信难解也。
解云以此品中至对比决之。
释曰贤首品谈德业该收所以十信道圆一念该於佛地故云即摄一切位六相圆融就此而该。
九约机显理至无尽佛法。
释曰此之三乘行相良以十地之内以法相为观门故四地道品成无生之慧光五地诸谛穷真俗以化物故云示以声闻道令出於众苦六地般若要观缘生研穷性相般若现前故云乐於因缘法为说辟支佛七地穷一切菩提分法权实双行故云饶益诸众生为说菩萨道此是当位菩萨二利双修非是悬指昔三乘中所见也。
解云此明至文之差别也。
释曰不同三乘一相一寂等者谓未了心绝诸相令悟相尽唯心故谈一相一寂既云一相何以论三乘免形对故属於三作大法师等者谓由八地中七劝该罗方见无功之道九地居法师之位药病须知不将四十辨才何以广能化物故云明说法仪轨利及有情不出一乘三乘故此地开示也。
十本末开合至智藏大海。
释曰教逐机兴乘分大小随功涉位果满僧祇故云菩萨法诸佛法原其逐机之法因中则有至果全无纵立佛乘也是阿含假说故此文中皆悉流入智藏大海。
此文约此至差别理耳。
释曰从本流末故有四乘之法摄末归本但显一乘。
此上十证至焕然溢目矣。
释曰法喻义括也谓如上十门经之与论证成三乘外别有一乘如观指掌类彼蓍龟辨其吉凶明镜鉴其妍丑略如下辨者第九所诠差别行位分齐中释之耳。
二该摄门者至不异不一也。
释曰海印定中炳然齐现一切偏圆妙严品说菩提场地演一代随宜之教是故此云一切三乘本来悉是彼一乘法有二门故者谓不坏相故不一体含容故不异是以上之一乘三乘克就别教而说。
初不异中至即三故不异。
释曰体相既融故左右皆悉不异而得相即。
问若据初门至而得进修。
释曰若据下牒其难本末知下开两关若存下牒而难之。
答有四句至更无余也。
释曰即者是也三既是一何须更泯故不待坏三若是一不妨三相宛然故不碍存其犹洪波即水不碍波存是以三乘之徒得有依附由三是一故无可存如波即水但见泓澄如练殊无流动漂淫繇是三乘得契一实虽则存亡有异大率本是一乘故言唯有一乘更无余也。
二以一乘至下同教中辨。
释曰隐显四句反上思之者应须例前问答方见其义问若据次门一即三者未知彼一为显为隐若显如何唯三若隐彼一乘机更依何法而得进修答有四句一由即三故不待隐二由即三故不碍显三由即三故无不隐四由即三故无可显由初二义一乘机得有所依由后二义一乘机得入三乘由四句俱即三故是故唯有三乘更无余也是故文云唯有三乘更无一也此如下同教中辨者谓权起必一向赖於实是故揽实实不失实现未必一向藉於权故泯权权不立是故三乘即一虽具存坏竟必有尽一乘即三虽具隐显竟恒无。
二不一者至而明不异。
释曰义门异故不一法遍通故不异此二双融法本如是。
又此中不一至此该摄门也。
释曰如此跨节配者良以二门义门虽异体本该收故作此解思之。
二同教者至於中有七。
释曰标章科列全收诸教宗也同教有二一三乘同谓三乘同归一佛乘则终顿二教虽说一性一相不辨德用该收二一乘同谓别教中有一性一相事理无碍言思斯绝同彼终顿之二故下之七义六重不出斯二故同教之幽包含无外初分诸乘谓一乘之深无量乘之广后融本末此之深广同一法界耳。
初约法相至一乘故也。
释曰初法相下示交参相而义理皆别下料拣是则下出意因陀罗此云能天帝则是帝释殿网及微细者如净</a>名毛吞巨海芥纳须弥法华常在灵山等而主伴不具常知此约一乘同教说而不说十等者谓一乘以十十无尽为宗三乘限无尽为过而义理皆别者谓三乘虽有五眼六通而历别不融一乘则十十无穷一多无碍且夫一乘三乘优劣天隔何以彼此相参耶为欲方便显此一乘令易信受故作斯说所以一乘垂三乘则令彼欣趣三乘参一乘则胜进有期故曰两宗交接等成根欲性者上两宗交接是其竖成根欲性是其横根者一向发起圣道之根欲者乐欲性者种性三义各别故云横也是十力中三种力所知之境初即诸根胜劣力次即种种解智力后即种种界智力界即性也。
二约摄方便至大事故等也。
释曰会取昔三归今之一以废昔三立今一故故约会取昔小尚取况昔大取以其理不可分行是佛因故若约废昔则昔大亦废况於小耶以其约教虚设界亦虚指故并皆废也然开废等言约教则废三立一三教虚设故约理则开三显一言有三理覆於一极开无三理一极自彰故约行则会三为一三乘之行皆佛因故约果则会三归一三乘之因同一果故故云诸有所作皆为一大事因故也谓非三非五曰一广博包含曰大以此化物曰事上云摄即是会也。
三约所流辨至即大乘也。
释曰此中先明从本起末经云於一佛乘分别说三故云悉从一乘流故后明摄末归本会昔之行欲明三即是一之义故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毗尼此云调伏会二归一故即是大乘则会三会二亦以备矣。
四约就胜至融大同一故。
释曰谓昔执三疑一执小疑大故为开方便门显真实相其实三皆归一今特就胜而言故唯指大乘为一乘耳良以方便适化体非本然故以望别教权实宛异同是菩萨所乘故者睿公云至如般若诸经深无不极故道者以之而归大无不包乘者以之而运然其大略皆以适化为本应劝之门不得不以善权为用权之为化悟物虽知於实体不足皆属法华固其宜矣方便虚设既废所以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又云止息故说二等者为昔小乘厌三界苦希求出离根性既劣奔趋小径故以化城令彼止息若望上别教等者谓至如般若诸经昔日之实不兼主伴亦属权乘故指余二者则大小二乘开一异三故也若望同教即声闻等为二者以彼菩萨所行不乖一实融大同一故。
五约教事至在灵山等。
释曰法华论主释为报身菩提也何以故以法华中亦显一乘故其处随教即染归净故说法华处即为实也渐同华严不离其处故是同教未说十莲华藏及因陀罗故非别教也。
六约八义至如问答中辨。
释曰依摄论者论云以何意趣佛说一乘此中有二颂为引摄一类及任持所余由不定种性诸佛说一乘法无我解脱等故性不同得二意乐化究竟说一乘世亲</a>释曰前偈以显了说一乘后偈以密义说一乘无性论云一为引摄一类者了知不定种姓声闻趣彼解脱方便引摄令依大乘而般涅盘故说一乘二及任持所余者为欲任持其余不定种性菩萨恐於大乘精进退坏故说一乘三法等故者谓真如诸声闻等乘虽差别同趣真如无有差别故说一乘四无我等故者补特伽罗无我同故此是声闻此是菩萨既无实异故说一乘五解脱等故者谓彼三乘於烦恼障解脱无异由此意趣故说一乘六性不同故者谓诸声闻不定种性有差别故谓回向菩提声闻身中具有声种性及佛种性由此道理故说一乘七得二意乐故者一者诸佛於一切有情得同自体意乐说彼我无殊故二者世尊法华会上诸声闻舍利子等受佛记别得如意乐与佛无二由此道理故说一乘八究竟故者依究竟故说一乘非无归别由过此外无别胜乘唯此一乘最为胜故佛说一乘上皆论文但义加一二等言使显然故也。
七约十义方便如孔目中说</a>。
释曰方便乘者分别有十一对三宝分别佛宝是一乘法僧是三乘何以故佛同无尽故法僧即不定二对四谛分别灭谛是一乘三谛是三乘何以故灭同无尽故三谛即不定三对二谛分别第一义谛是一乘世谛是三乘何以故第一义谛同无尽故世谛即不定四对过分别无恐怖者即是三乘何以故如来藏等依即无过即同无尽故六识及心法智此之七法剎那不住不种众苦不得厌苦乐求涅盘由是俗谛故依缘不自在故五对人及智分别有三种人成三种智者一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甚深法智以为一人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成就随顺法为第二人三若善男子善女人於诸深法不自了知仰推世尊非我境界唯佛所知是第三人前之一人是一乘智后之两人是三乘智何以故前第一智是证智同无尽故后之二智未证实法是不定故此依胜鬘经六对所解了法虚妄契实分别随文解义是三乘法知虚妄契无分别是一乘何以故契无分别同无尽故随文取者即不定此依楞伽经义说七对一乘三乘小乘分别一乘是一乘三乘等是三乘何以故一乘即无尽故三乘等即不定八对大乘中乘小乘分别大乘即是一乘何以故大乘尊上即无尽故中乘小乘义即不定如经会三归一故九对世间出世间出出世间分别出出世间即是一乘余即三乘何以故出出世间胜同无尽故余二即不定如法华经界外露地别索车者即是十对譬喻分别如王髻中明珠及大王等即是一乘宝珠系汝衣里及穷子等即是三乘何以故髻珠王秘甚深故余即不定此依法华经说上来所辨於眷属经中欲显圆通无尽法藏一乘教义故於方便之处示一乘名令进入者易得解故作如是说。
依上诸义至同非别也。
释曰结拣同别也此犹属於通相应更於同中料拣方见圣意该收且一乘垂於三乘俾三乘同趣一实乃三乘同也三乘参於一乘法兼具德一乘同也余准此而知不可妄生异说耳。
二明二乘至愚法及回心。
释曰初一乘三乘者三一分故显实开权显实故四衢所授大车开权故临门三车外别无愚法小乘故云合愚法同回心二大乘小乘为二乘者大小分故权实混和故合一同三多符法相别开愚法半字无乖三声闻缘觉为二乘者唯局小乘利钝分故无殊鹿苑愚法回心二因既兼故云此通等。
又初约一乘至准可知之。
释曰初约一乘者既开权显实则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次约三乘者既符法相权实混和显了三乘以为了义后约小乘者谓鹿苑初谭利钝虽分未堪闻大耳。
三明三乘至故有三也。
释曰设小施权会归实所以设小故下开愚法施权故中有三乘会权故上开一乘明此三乘随宜渐教亦以备矣。
以经中愚法至别有一乘。
释曰但约法约喻展转揩定小乘三乘一乘之义耳。
问何以得知至所引中耶。
释曰谓彼权教小乘据其本宗皆所作已辨更无进求何为所引故有斯问。
答以彼愚法至能折伏而已。
释曰良以终教之人须知真本有达妄本空无断而断方为断证若彼愚法之尚不了法空焉知惑体由是但修折色明空折伏烦恼止息化城故云并不名究竟出三界故。
故弥勒所问至义在大乘中。
释曰不能如实者谓无广大心则希心怯劣遂不知惑体元无但着相修诸菩提分法抑锉现行故云不能究竟等大患莫若於有身故灭身以归无劳勤莫先於有智故绝智以沦虚斯乃滞寂沉空故曰非真灭度若不信此法者谓不信自心真如返增忻厌纵获果证堕无为坑故云无有是处病根欲尽般若方谈淘汰根机方穷果证故云欲得阿罗汉果等。
是故大乘必具三也。
释曰蹑前起后也谓般若通彼三乘双明权实故兹必具。
普超三昧至是其事也。
释曰约人名藏也谓诠声闻教理行果为声闻藏诠缘觉教理行果名缘觉藏诠菩萨教理行果名菩萨藏此乃约教行别故备开若约理果同故但有二藏谓声闻藏菩萨藏也唯大乘者权教大乘三乘显了故余二乘中则无此者愚法二乘不兼菩萨故入大乘论</a>亦同此说者贯下诸文不异普超三昧经耳教行位果等如下所诠差别中当辨。
是故当知至分齐别也。
释曰指定分齐起后共不共教分其本末之异。
章由此义故至故云共也。
释曰梵语般若此云智若云那若此云慧波罗密此云到彼岸体具权实权故三乘共闻名共般若实故一乘顿悟名不共般若故指如不思议经谓超越图度逈出言象矣不与声闻共者深不可窥上德声闻杜视听於嘉会千门潜注德用该收迥异诸宗谓之唯说别教一乘不同佗宗一因逈出一果不融隔历之别耳如四阿含名不共者则别教小乘居然易别故通说三乘法者三乘同观性空而得道则各随所证得云具获耳。
此中通大至即其事也。
释曰通大之小等者谓游心显了分解法空故非愚法通小之大等者谓引摄小乘法非究竟故非一乘梁摄下引证可知但以如来成立正法有三种故既彼论亦云第三最胜居三乘后则三乘非了一乘方实故名善成立。
若言说大品至理不疑也。
释曰牒计返质也窃谓权教之宗执彼大乘以为了义故认大品等经唯说大法但以一音异解故有小乘之二通为三乘者便质云说华严时何不一音异解权证小果不假余宣阿含等教耶又说阿含时何不一音异解便登菩萨位次不假更说般若等经耶二既不然故决定断云是故当知三宗各别随其根品为说诸经不可雷同执其圆音教本耳。
二者大乘至异於二乘故也。
释曰此中云三乘者则是菩萨缘觉声闻也融一乘同大乘者良以约开显故菩萨所行不乖一实故得融耳合愚法同小乘者方便门开皆同所引故合三乘言教理可知者据开显说约教则废三立一三教虚设故约理则开三显一言有三理覆於一极开无三理一极自彰故故结云此约一乘辨二则大乘中自有三乘者如上权教大乘三乘为显了故三者小乘自有声闻缘觉者愚法三乘此中佛法但慈悲等者谓三阿僧祇劫修有漏四波罗密以无常狼伏贪爱羊令烦恼脂消功德身肥直至菩提成真佛故故异二乘。
四者或为至准上可知。
释曰初则临门三乘并露地一乘为四则合声闻归回心耳二则上至一乘下该凡小则如来初成道时为提谓长者等谈人天乘次方说小故此总开矣三则将彼人天对其深密渐深显了三乘故亦为四。
五者或为至准释可知。
释曰初则实与权小谓法华深密并其鹿苑为五二则众圣凡愚谓深密与提谓等为五三则老比丘佛与愚法声闻缘觉欲天及梵世为五以权乘说无色界天无体故此乃初实二权三小并谈五乘故也。
六者或无量乘谓一切法门也。
释曰华香云树即法界法门剎土众生本十身之正体若睹斯法悉悟心喜故为无量。
故此经云至上来分乘竟。
释曰引文结证验知前来所说非无稽据然上诸乘从一资多递互映带穷本究末义备诸宗方彰缘起之奥以成同教该摄之旨欤。
二融镕本末至三乘教等也。
释曰一乘为本三乘为末诸乘者从一至于无量会融无二者谓彼此该收同一缘起无障碍法界耳二门者初则开权显实二则隐实施权虽成二门而体融会次文示之。
初则不坏权至体无二也。
释曰义相异故能三能一理贯通故三一互即故云一三融摄体无二也。
问若尔二门至有权实耶。
释曰由相即故乃成一致权实焉分故成斯问。
答义门异故至终恒无尽。
释曰义门异故者定其义宗不乖权实理遍通故者出其由致无违融摄何者下征而释之终归一实本法皎然</a>矣。
由此融镕至准思可解。
释曰初句直显逈异诸宗故第二施权覆於一实故第三权实混融该摄差别故第四义极因圆果超言念故实乃法本圆通触事皆道故云随於一门等。
余释乘名体至建立一乘竟。
释曰指余结示释乘明体见于上文疏中耳。
华严一乘分齐章义苑疏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