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科肇论序注
3个月前 作者: 佚名
续藏经 夹科肇论</a>序注
宋 晓月注
夹科肇论序
小招提寺沙门 慧达 述
泐潭禅师 晓月 注
△科此序文。分为二章。前明作论元由是通序。后正明论之宗旨是别序。前明作论元由有六节。第一标论名。二称美人法。三庆幸遭逢。四排斥讥嫌。五申述元情。六宣明序意。今第一标举论名。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僧肇</a>法师所作。宗本物不迁等四论。
序主云率愚者。谦抑之辞也。序者尔唯云。东西墙谓之序。郭璞</a>注云。所以序别内外也。今达师序述作论元由。如东西墙为宅之序也。又序者如茧之得序。序尽一茧之丝。经书得序。序尽一经书之义理。言小招提寺者。在润州江宁县。旧是丹阳郡。始自吴朝。爰及晋宋齐梁陈六代已来。佛法兴盛。伽蓝精舍。接拣连甍。名字相参。如庄严寺。则有大庄严小庄严。招提寺亦有大小之名。大招提是梁时造。小招提是晋时造。达师是陈时人。居小招提寺为沙门也。当陈时名达者非一人。故标其寺以为别也。然此达公佛义未善文体。所作论序多有庸音。今只直取序论之大意。后之览者无至讥诮。肇论从人得名也。是后秦姚兴长安人也。俗姓张氏。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因善写。历观经史。备尽坟籍。乃为儒生深味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常读老子</a>道德章叹曰。美则美矣。然其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也。后见古维摩经。披寻玩味。乃言始知所归矣。因此出家。大通实相。年方弱冠。英辩远闻。后罗什东来化诱。暂憩姑臧。肇奔往参承从什禀授。先有着述。并将呈什。什抚机叹曰。吾所造幽深不惭於子。文辞丽美。实则相遵可同善吉者也。遂参随罗什入长安。姚兴命肇与僧睿等。居逍遥园。详定经论。因着述宗本义。物不迁。不真空</a>。般若无知三论</a>。涅盘无名论。是什迁化后方造也。卢山刘遗民因见此论乃叹曰。不意方袍复有平叔。呈之远公。远公乃抚机叹曰。未尝有也。因披寻玩味。遂有书问住复。什公亡后。遂以涅盘无名论。复造宝藏论</a>三章。进上秦王。秦王姚兴答旨殷懃。敕令缮写。班诸子侄以为大训。其为时所重也如此。晋义熙十年。终於长安逍遥园。春秋</a>三十有一耳。
△第二称美人法
但末代弘经。允属四依菩萨。爰传兹土。抑亦其例。
末代者。佛灭后正法陵迟。西竺遂有马鸣</a>诸祖。造论解经。弘护佛法。允属者。信凭也。四依有二。一依人。二依法。依人者。十住十行十回向地前菩萨。名须陀洹。为第一依。初地见道菩萨。名斯陁含。为第二依。修道位入二地至八地菩萨。名阿那含。为第三依。八地至十地满心等觉菩萨。名阿罗汉。为第四依。二依法者。一依义不依文。二依智不依识。三依法不依人。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爰传兹土者。及至教流此土也。抑亦者。如西竺诸祖之类也。
至如弥天大德童寿桑门。并创始命宗。图辩格致。播扬宣述。所事玄虚。唯斯拟圣默之所祖。
弥天大德即襄阳道安</a>法师。因刺史习凿戏论之谈也。习公一日访安云。四海习凿齿</a>。固来相谒尔。正遇齐次。安应声答云。弥天释道安。饭后始相看。自此时人称弥天大德也。童寿者。亦名罗什。本龟兹国人。父名鸠摩罗琰。母名耆婆。是彼国王白纯妹。合父母二名。故称鸠摩罗耆婆。翻就华言童寿。什者。为此达法师喜此方文字章句之什故。华梵合云罗什。安师造性空论。什师造实相论。此土造论之始也。桑门者。不正梵音也。应云沙门。翻就华言勤息。谓出家人。见善勤修。见恶止息。此二师并创始於妙性圆明。命为宗本。造此二论。图度辩别格量致理。播布扬显。宣说序述。同归般若体义。故云玄虚。达公序美此二人造论。创始冥契佛理。故云唯斯拟圣默之所祖。一者鼓论法义是拟圣。二者当圣默然是所祖。俱照而常寂寂而常照也。此序主共美安什二师也。
自降乎已还。历代古今。凡着名僧传。及传所不载者。释僧睿等三千余僧。清信檀越谢灵运等八百许人。至能辩正方言。节文阶级。善核名教。精搜义理。揖此群贤语之所统。
自降乎已还。降乎非文体。应云降斯已还也。历代古今。此达序主序述自安什之后。历古者。指长安后秦在西北。历今者。指西晋东晋至梁在江南。凡古今共翻译佛经。依经造论。僧中睿师首唱。俗中谢公为首。故云揖此群贤。於文字章句能缘饰佛意。俱不得中道。只於言语中统贯理事也。
有美若人。超语兼默。标本则句句深达佛心。明末则言言备通众教。谅是大乘懿典。方等博书。
此序主赞美肇师造四论。深契真俗理事。性相寂照。体用俱绝。待不偏□□。有美若人者。指肇师也。借毛诗</a>云。有美一人青阳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论语</a>云。君子哉若人。今借此二语共成一句也。言超语兼默者。谓前安什二师。唯得理而文有所阙。睿师谢公造论。唯得文而理有所阙。今肇四论文理兼备。故云为超。非谓文理胜前四人者。言标本者。指宗本义。言明末者。指涅盘论。谅是者。谅训信也。信此四义论。与华严楞严诸大乘教无异。深达佛心也。
自古自今着文着笔。详汰名贤所作诸论。或六家七宗。爰延十二。并判其臧否。辩其差当。
此明诸家造论得失也。详者支法详。支遁弟子。从师姓氏。汰者竺法汰。竺道猷弟子。支法详造实相论。竺法汰造本无论。俱有得失。高僧传中。此二人相继为名贤。六家七宗。其七义。爰者缓也。短义。延者长义。此十二论中多有辩争是非长短。臧者善也。否者恶也。差殊的当俱不契佛心中道也。梁释宝唱</a>造俗法论一百六十卷。内引述宋庄严寺高僧昙济。作六家七宗论。论有六家。分成七宗。第一本无宗。第二本无玄妙宗。出第一本无宗。第三即色宗。第四义合宗。亦云识合宗。第五幻化宗。亦云如幻宗。第六心无宗。第七缘会宗。亦云体会宗。本有六家。第一家分为二宗。故成七宗。言十二者。续法</a>论云。下定林寺释慧镜。作实相六宗论。先设客问二谛一体义。然后引六宗义答之。第一家以理实为空。凡夫谓有为有。空即真谛。有即俗谛。第二家以色性是空为空。色体是有为有。第三家以离缘无山为空。因缘成山为有。第四家以心从缘生为空。离缘别有心体为有。第五家以邪见所计心空为空。不空因缘所生之心为有。第六家以名色所依之物实空为空。世流布中假名为有。前有六家。后有六家。合成十二。故云爰延十二也。臧否者。前六家判第四为臧。余五家为否。后六家论中辩前五家为差。后五家为当。
唯此宪章无弊斯咎。
宪者法也。前十二家皆有是非之弊。今肇法师四论无有此弊。但是而无非也。
良由襟情泛若。不知何系。譬彼渊海数越九流。挺拔清虚。萧然物外。
良由者多以也。序主美肇师襟灵情田泛泛然。如渊深之海并无畔岸系属也。故云譬彼渊海。譬训譬也。数越九流者。美肇师文笔如海不落数量。九流者有二。一依人。二依境。依人者俗谛。仲尼之学如海。诸子百家如分九流。一儒家流。二道家流。三墨家流。四名家流。五杂家流。六农家流。七纵横家流。八法家流。九小说家流。二依境名九流者。亦谓之九江也。此是夏禹疏决天下洪水分为九江。流入大海。一曰乌白江。二曰箘江。三曰蚌江。四曰乌江。五曰嘉美江。六曰畎江。七曰源江。八曰廪江。九曰提江。序主美肇师四论不落数量如海也。负生知之性灵心正直。如豫章之木。标表拔萃於众木也。识情清净虚明旷</a>大於万物之外。冥契法身之理。更无一法一人过越於肇师也。
知公者希。归公采什。如曰不知则公贵矣。
知公者希。此一句借老子道德经</a>中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彼章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唐玄宗</a>注云。吾言说契理故易知。事简故易行。老君又云。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玄宗注云。天下滞言而不悟。事顺而不约。故莫能知莫能行。老君又云。言有宗事有君。玄宗注云。言者在理。理得而言忘。故言以无言为宗。事者在功。功成而不宰。故事以无事为君。老君又云。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玄宗注云。夫唯世俗之人。无了之知。是以不知我无言无事之教。老君又云。知我者希则我者贵。玄宗注云。了知我忘言之教意者希少。法则我不言之教意至贵。老君又云。是以圣人被褐怀玉。玄宗注云。被褐者晦其外。怀王者明其内。故知者希少。序主变老君我字作公字。时人只归伏四论之文字耳。
△第三庆幸遭逢
达猥生天幸。逢此正音。忻跃弗已。飨燕无疲。每至披寻。不胜手舞。誓愿生生尽命弘述。达於肇之遗文。其犹若是。
猥生者多生也。天幸者不期而自然。逢遇也。正音者指此四论也。是真正之文契佛心也。飨者食时也。燕者眠卧时也。序主自谓。披阅四论日久无倦。手舞者借子夏</a>诗序</a>云。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表忻跃之极也。肇之遗文者。指四论也。誓愿不轻舍耳。
况中百门观爰洎方等深经。而不至增乎。
况者比况相类也。序主指肇之四论。比类中观论</a>百法明门论及方广华严等经。更无一字增加也。
△第四排斥讥嫌
世谚咸云。肇之所作故是诚实真谛。地论通宗。庄老所资猛浪之说。
世谚者世俗无稽之谭也。肇师亡后滞执名相教者。讥毁肇之四论。其文是诚实论中真谛义。十地论中通宗义。更以庄老书中言辞缘饰相资。猛浪之说者。庄子</a>齐物篇中借一句。是无根本不精要之辞。此外人讥毁也。古之既有讥谤。今之斗争嫉妬更多。只如嘉佑中滕州东山明教禅师契嵩</a>。进上仁宗皇帝正宗记十二卷。寻敕令颁入译经院。随与藏经印布天下。恩赐奖誉。古来未有如此者也。当时医僧子昉富有衣钵。遂於苏台招集浅学禅律者。造作文字。毁谤禅宗。复命相识官人冠序刊之。古今有此外道也。
此实巨蛊之言。欺诬亡没。街巷陋音。未之足拾。
巨蛊者大毒之言。肇师亡后。以此毒害陋音。欺圣罔贤。固不足采听也。佛在之日。尚有五千增上慢者。而况今之乎。
△第五申述元情
夫神道不形。心敏难绘。既文拘而义远。故众端之所诡。肇之卜意岂徒然哉。良有以也。
神道不形者。谓法身无形像。如太虚</a>空。心敏难绘者。谓般若无知。亦难相状求也。绘者写邈书画也。谓法身与观照般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离诸名相。文拘义远者。四论中文字拘束。义理深奥。故肇师须假此方经书文言强饰。缘之令后之学般若人易为晓会。故云众端之所诡。众端者四论端由也。所诡者谓肇师假此方文言经书变通。有异西竺梵音。岂空然也。
如复徇狎其言。愿生生不面。至获忍心。还度斯下。
序主以析设二法弘护四论也。恐后世人随逐无稽之谭谤毁。故云如复徇狎其言。愿生生不与其人相见也。徇者顺也。狎者亲也。除是序主成等正觉得无生法忍。方可度脱此下根等人也。
△第六宣明序意
达留连讲肆二十余年。颇逢重席。末睹斯论。聊寄一序。托悟在中。同我贤余。请俟来哲。
梁普通年前。达么未到此土。只有名相讲席。故云留连讲肆也。颇逢重席者。颇训多也。序主多遇夺席明师。重席者。后汉帝每朝正日。令戴凭侍中与诸儒论经。胜者夺席而坐。凭胜其日夺五十余重。时人语曰。论经不穷戴侍中。末睹斯论者。序主谓前二十余年。虽多逢明师。末后披此四论。句句深达佛理。与前名师不同。故聊寄述此通序。庶表序主悟解肇意深达也。同我者与序主悟解一般。贤余者悟解胜於序主。俱俟来哲臧否也。
△后序论之宗旨。文中有四科。第一序次第。二遣相。三称叹。四简别是论非论。今第一序次第。
夫大分深义。厥号本无。
十二门论</a>云。大分者即空也。非断灭空。是法身真空之理。故云深义也。
故建言宗旨。标乎实相。
实相者无相也。谓真空之体本无名相。於无相中建立。不坏假名。而谭实相耳。
开空法道。莫逾真俗。所以次释二谛显佛教门。
真空不碍於幻有故。从体起用。所以有万法。教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无过越於真俗二谛也。雪山童子为求半偈舍身。树神问曰。此偈何益。童子答曰。如是偈者诸佛所说开空法道。此出涅盘经也。已上序主。宗本义物不迁论并不真空论。故云所以次释二谛显佛教门。以佛教门出三界苦。一代时教。不越真俗二谛为门也。
但圆正之因。无上般若。至极之果。唯有涅盘。故末启重玄。明众圣之所宅。
圆正之因者涅盘正因也。无有上於般若。此序无名论也。般若无知为涅盘正因。涅盘无名为般若极果。所以前序物不迁不真空二论。后序无知无名二论。故云末启重玄。涅盘是一玄。般若是一玄。末者於物不迁不真空二论。后造此无知二论。重玄者。借老子道经中二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故云明众圣之所宅。前言真俗。指前二论。不迁即俗明真。不真即真明俗。后言重玄。指后二论。俱是三贤十圣所居之处也。
△第二遣相
虽以性空拟本。无本可称。语本绝言。非心行处。
口欲谭而辞丧。心欲缘而虑忘。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非是无辩无心。辞辩俱不及也。心所分别亦忘耳。
然则不迁当俗。俗则不生。
此遣即真明俗。
不真为真。真但名说。
此遣即俗明真。但对机言说都无实。遣执也。
若能放旷荡然。崇兹一道。
指前宗本义。旷荡谓自己法身如太虚空。无挂无碍。而不拒彼诸相发挥。不执真俗因果。一道者。故涅盘第十二卷云。实际理地一道清净无有异路耳。
清耳虚襟无言二谛。
清耳谓闻性清净。不执言教音声也。虚襟者忘怀绝虑不滞空寂。不见有真俗。此遣前二论之名相也。
斯则净照之功着。故般若无知。无名之德兴。而涅盘不称。
若不执真俗因果当人观照般若绝对时。无知之知方便无功之功显也。着者显也。即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也。即涅盘无名应兴起於妙用耳。
△第三称叹
余谓此说周圆。罄佛渊海。浩博无涯。穷法体相。
余者序主自谓也。此说周圆者。指四论也。罄尽也。更无有一法。过此四论中觉性相浩博无边。不落数量耳。
虽复言约而义丰。文华而理诣。语势连环。意实孤诞。
言约者少也。丰者备也。指四论中文字虽简少。其义理丰备。该括一代时教。文华者谓四论中文句华丽。引此土经书缘饰。令人览之易晓。然句句俱到诣诸佛理处。言语血脉不断。如贯连环中。其明理事之意。绝待孤标。拔萃於思议之表也。连环者出庄子天下篇第三十二。此惠子</a>之辩。惠子言连环可解。取不穷之义。郭象</a>注云。环之相贯。贯於空处。不贯於环也。是以两环贯空不相涉入。各自通转。取无穷之义。尚可解也。序主指四论中语论虽无穷。其冥契佛意。其实标出乎言外也。
敢是绝妙好辞。莫不竭兹洪论。
序主美肇师四论文理俱诣。借曹娥碑后蔡邕</a>之言也。汉时曹盰渡浙江溺死。其女曹娥年十四。求父尸不得。投浙江死。经宿抱父尸而出。杜尚为作碑。安於会稽上虞山。汉末蔡邕读之。於碑阴镌八字云。黄绢幼妇外孙韲臼。后曹操</a>同杨修行兵。因览此八字。操问修解否。答曰已解。操令修且勿言。待吾思之。行三十里。操方解。乃自为叹曰。有智无智较三十里。寻因征战杀之。操一诸子皆请救之。操曰。杨修是人中之龙。非汝力之所驾驭。遂杀之。释之曰。黄绢是色丝。色丝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少女是妙字。外孙是女子。女子是好字。韲臼是受辛。受辛是辞字。序主赞美四论同是绝妙好辞。竭者穷尽也。洪者大也。佛理奥妙。尽在此四大论中耳。
所以童寿叹言。解空第一肇公其人。斯言有由矣。彰在翰牍。
名僧传慧观门中。什见肇润文制作。抚机叹略曰。实同善吉。已在前注中具述也。时人谓什公得肇。如佛有须菩提也。此叹美之言彰显在高传。翰者笔牍简也。
△第四简别是论非论
但宗本萧然莫能致诘。不迁等四论。事开接引。问答析微。所以称论。
宗本萧然者。取萧然旷大如虚空。不可穷诘畔岸。非是论之正文。都序四论宗旨。物不迁等四。其中以事明理。开示接引。后学初机有问有答。析理精微。研核真伪。所以目之为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