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和找回的自我

3个月前 作者: [英]查尔斯·狄更斯
    在最后搭救达奈及其妻女当中,马奈特大夫的恕和爱也就是狄更斯的人道主义虽然失败,这位作家却并未甘心,他再作最后努力,将这一重任交付两位笔墨并不甚多的人物去完成;这两位就是西德尼·卡屯和普若斯小姐。


    ??  |  |  |  =-  .  -=|


    卡屯利用貌似达奈的条件,李代桃僵,打破了德发日太太疯狂的复仇计划,普若斯小姐在德发日太太追杀露茜母女时与她偶然遭遇,促使德发日太太丧命,露茜母女从而得救。卡屯和普若斯扶危济难、舍己为人的行为,是狄更斯在这部小说中完成爱战胜恨、善战胜恶之功的最后一篑。这两桩行为虽然都带有偶然性的契机,但却又都出于带有必然性的动机——爱。卡屯的爱情和普若斯的友爱。两者同样纯洁无私,其最高表现就是牺牲自我。


    卡屯并非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但自始至终笼罩着一层神秘浪漫的悲剧色彩。他早年受过良好教育,因不长于计较个人利害而不得发迹,仅在法律界默默无闻地做些下手活儿。在平凡生活中,他不过是一个怀才不遇、彷徨迷惘的知识分子,他寂寞孤独、不修边幅、酗酒无度、拓潦倒,常怀无用武之地的慨叹,唯独在老贝雷审判达奈的法庭上,他的才华像电光火石般一闪而现,第一次解救了达奈。那是他日后搭救达奈的预演;那个闷热的夏夜,他在马奈特大夫寓所对革命风暴所作的预言,又展示了他的睿智。他虽被上流社会视为堕,并在平素言行中表现出自甘堕,内心深处却保留着一座圣洁美好的神龛,供奉着他钟爱的女子,珍藏着他的理想。在这场大革命中,在马奈特大夫一家处于危机的关头,他得到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一跃而为行侠仗义的骑士,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己之所爱的幸福。在他人身上找到自我。这就是狄更斯赋予卡屯这一形象的哲理。


    普若斯小姐和德发日太太拼搏过后虽然凯旋而归,但这并不说明她不具备牺牲精神。她的舍己为人,主要表现在她平时对露茜及其一家的无私奉献上。狄更斯对她,用笔经济,但很早就作过哲理性的概括。按照狄更斯的评述,她是生来就从他人身上寻找自我的人,因此她的牺牲精神更是出自天然。


    通过卡屯和普若斯的故事,狄更斯传达了他的道德准则和社会理想:以爱战胜恨,以牺牲自己求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是狄更斯的最高道德理想,也是这部作品的第三主题。狄更斯的很多小说,都有这类主题,他创作的许多重要典型如小耐儿(《老古玩店》)、弗洛伦斯·董贝(《董贝父子》)、坡勾提先生(《大卫·考坡菲》)、贾迪斯先生(《荒凉山庄》)、小杜丽等,都传达过这种理想。这是狄更斯这类社会改良派的道德理想,是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作家对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道德观的继承,也是基督教国家中文学艺术家对基督教博爱主义的受纳和生发。这部小说中,无论是作家本人还是其中主要人物,都对上帝怀有真诚的虔敬。卡屯自从决计为己之所爱赴死,直至断头前的一刹那,基督教葬礼的那段祷词始终在他脑际萦回。这段祷词中关于复活和永生的概念,与第一卷再三出现的“起死回生”相呼应,纵贯了整个作品。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