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三
3个月前 作者: 弘赞
明 广州沙门释 弘赞</a>在犙 辑
新安沙门释 弘丽罗峰 校
毗婆尸佛
亦云维卫。此云胜观。是过去九十一劫。人寿八万岁时出现于世。刹利王种。姓拘楼。父字槃裱。刹利王也。母字槃头末陀。王所治国。名刹末提。佛有子名方膺。侍者名无忧。有二大弟子。一名鶱荼。二名提舍。佛身长六十由旬。圆光一百二十由旬。坐波陀罗树下成道。三会说法。初一会时。度比丘有百十六万八千。第二会时。有十六万。第三会时。有十万比丘。皆得阿罗汉道。佛寿八万岁。百岁之中。众皆清净。恒以一偈而为制戒(此是过去庄严劫。第九百九十八佛)。
尸弃佛
亦云式弃。此云火。是过去三十一劫。人寿七万岁时。出现于世。刹利王种。姓拘楼。父字阿轮拏。刹利王也。母字波罗诃越提。王所治国。名阿楼那和提。佛有子名无量。侍者名忍行。有二大弟子。一名阿毗浮。二名三参。佛身长四十由旬。圆光四十五由旬。通身光一百由旬。坐分涂利树下成道。三会说法。初一会时。度比丘有十六万众。第二会时。有十四万众。第三会时。有十万众。皆得阿罗汉。佛寿七万岁。八十年中。众皆清净。恒说一偈而为禁戒(此庄严劫第九百九十九佛)。
随叶佛
亦云毗舍浮。此云遍一切自在。是过去三十一劫。人寿六万岁时出现于世。刹利王种。姓拘楼。父字须波罗提和。刹利王也。母字耶舍越提。王所治国。名阿耨忧摩。佛有子名妙觉。侍者名寂灭。有二大弟子。一名扶游。二名郁多。佛身长三十二由旬。圆光四十二由旬。通身光六十二由旬。坐菩萨罗树下成道。亦三会说法。初一会时。度十万众。第二会时。八万众。第三会时。七万众。皆阿罗汉。佛寿七万岁。七十年中。众皆清净。复以一偈而为禁戒(此庄严劫第一千尊佛)。
拘留孙佛
此云所应断。又翻作用庄严。是此贤劫中。第九个小劫减时。人寿六万岁出现于世。婆罗门种。姓迦摄。父字阿枝达兜。母字随舍迦。国名轮诃唎提那。王字须诃提。佛有子名上胜。侍者名善觉。有二大弟子。一名萨尼。二名毗楼。佛身长二十五由旬。圆光三十二由旬。通身光五十由旬。坐尸利沙树下成道。二会说法。初会之时。度七万众。第二会时。度六万众。皆阿罗汉。佛寿六万岁。于六十年中。众皆清净。尔时以二偈。以为禁戒(此是现在贤劫。第一尊佛)。
拘那含牟尼佛
此云金寂。是此贤劫。人寿四万岁时出现于世。婆罗门种。姓迦摄。父字耶睒钵多。母字郁多罗。国名差摩越提。王字差摩。佛有子名导师。侍者名安和。有二大弟子。一名舒般那。二名郁多楼。佛身长二十五由旬。圆光三十由旬。通身光四十由旬。坐优头?罗树下成道。二会说法。初会之时。度六十万众。第二会时。度三十万众。皆阿罗汉。佛寿四万岁。三十年中。众皆清净。以一偈而为禁戒(此贤劫第二佛)。
迦叶佛
此云饮光。是此贤劫人寿二万岁时。出现于世。婆罗门种。姓迦叶。父字阿枝达耶。母字檀那越提耶。国名波罗私。王名其隋。佛有子名进军。侍者名善友。有二大弟子。一名提舍。二名婆罗婆。佛身长十六丈。圆光二十由旬。坐尼拘律树下成道。亦二会说法。初会之时。度四十万众。第二会度三十万众。皆阿罗汉。佛寿二万岁二十年中。众皆清净。恒以一偈而为禁戒(此贤劫第三佛)。
上已出六佛因缘。兹当随出本师释迦牟尼世尊因缘。释迦如来。于此贤劫中。人寿百岁时。出现于世。刹利王种。姓瞿昙。父字阅头檀。刹利王也。母字摩诃摩耶。王所治国。名迦罗维卫。佛子名罗睺罗。侍者名阿难陀。二大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目犍连。佛身长一丈六尺。圆光一寻。坐阿沛多罗树下成道。亦云毕钵罗树。一会说法。千二百五十人。皆阿罗汉。佛寿八十岁。十二年中。众皆无有瑕秽。亦以一偈而为禁戒。后因有犯律之人。随制二百五十戒法也(是贤劫第四佛)。
从上毗婆尸佛。至随叶佛。此三如来在过去庄严劫末出世。彼庄严劫中。有千佛次第出现世间。初则光华佛为首。末乃随叶如来。从拘留孙佛。至释迦世尊。此四如来。在此贤劫初出。此贤劫中。有千佛次第出现世间。初则拘楼孙佛为首。末乃楼至如来。当来星宿劫中。亦有千佛次第出现于世。初则日光如来为首。末乃须弥相佛。诸经律中。处处遍举前之六佛者。有二因缘。一谓在百劫内。长寿天人所曾见故。二谓世尊修相好因。从毗婆尸佛时为始故。今此七佛。同出二种姓者。谓于四族中。上二族贵。下二种卑。其种既卑。非世所重。故诸佛如来。惟出贵族。婆罗门者。德行清高。刹帝利者。威恩遐举。故智论云。随世所尚。佛生其中。释迦出刚强之世。托生王种以振威。迦叶生善顺之时。居净行而标德也。上来按诸经论。七佛出现。乃至说法度人多少。略有不同。今但取其长说者录之。然佛世尊。随机应化。法无一定。非凡所测。故经云。佛告阿难。汝今谓如来弟子为少。莫作是观。东方弟子无数亿千。南方弟子无数亿千。是故阿难。当建此意。我释迦文佛。寿命极长。所以然者。肉身虽取灭度。法身存在。此是其义。法苑云。据小乘中说</a>。则如来初成佛时。创度外道。回邪入正。声闻弟子以为亲侍。故限其数。若据如来一代说法。度三乘人。得入道者。则无量无边。玄奘</a>法师云。依如西域。释迦一代说法。总有三时。第一时中。为诸声闻说有相法。为破外道执。令悟得道。第二时中为小行菩萨说无相法。为破声闻令悟无相大乘。第三时中为大行菩萨双说有相无相法。为破有相无相法。令悟中道。究竟圆教。于此三时。一一随机广化无量。或展转从三乘弟子边闻法得道。犹如尘沙。故不可以一文定。不可以一义局也。
契经
梵云修多罗。此翻为契经。或翻为线经。契。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经以贯摄为义。谓贯穿所应知义。摄持所化众生也。肇法师曰。经者常也。古今虽殊。觉道不改。群邪不能沮。众圣不能异。故曰常也。慈恩云。经者为常为法。是摄是贯。常则道轨百王。法乃德模万乘。摄乃集斯妙义。贯乃御彼庸生。庶令同出苦津。终归觉岸</a>也。然此契经。有通。有别。通则修多罗。圣教之都名。别即是长行直说法相。随其义理长短。不以字数为拘者。是别修多罗。如说四谛等。杂集论云。谓长行缀葺略说所应说义。大论云。诸经中直说者。名修多罗。所谓四阿含诸摩诃衍经。及二百五十戒经。出三藏外亦有。诸皆名修多罗。此中从契经。乃至优波提舍经。总名十二部经。是如来一音所说。谓众生病有不一。而药设多方。故教部类开为十二分焉(摩诃衍。此言大乘)。
祇夜经
此云重颂。谓重颂上直说修多罗也。亦曰应颂。谓应前长行之文重宣其义。或六句。四句。三句。二句随句多少不定。皆名颂也。婆沙论云。谓诸经中。依前散说契经文句后结为颂。而讽诵之。即结集文。结集品等。如佛告比丘言。我说知见。能尽诸漏。若无知见。能尽漏者。无有是处。佛散说此文句已。后结为颂言。
有知见尽漏 无知见不然 达蕴生灭时
心解脱烦恼
受记经
梵云和伽那。此言授记。达磨郁多罗云。圣言说与名授。果为心期名记。谓如来为诸菩萨辟支声闻等。授作佛记也。
偈经
西域记云。旧曰偈。梵本略也。或曰偈他。梵音讹也。今从正音。宜云伽陀。唐言颂。亦云讽颂。又曰孤起。妙玄云。不重颂。名孤起。谓不颂长行直说偈句也。如金光明经</a>中空品等。是也。婆沙论云。谓诸经中。结句讽颂。彼彼所说。即麟颂等。
习近亲爱与怨憎 便生贪欲及瞋恚
故诸智者俱远避 独处经行如麟角
涅槃经云。所谓诸恶莫作。乃至是诸佛教。是名伽陀。
句经
经论多曰自说。梵云优陀那。此云无问自说。谓无有人问。如来以他心智。观众生机。而自宣说。如小弥陀经等。或说长行。或说四句八句偈。偈出法句经</a>。是也。大论云。优陀那者。名有法。佛必应说。而无有问者。佛略开问端。如佛在舍卫国。毗舍却堂上。荫地经行。自说优陀那。所谓无我。无我所。是事善哉。时一比丘合掌白佛。云何无我。无我所。是事善哉。佛言。凡夫人。未得无漏道。颠倒覆心。故于无我无我所。心大惊怖。若佛及佛弟子。闻好音者。欢喜奉行。无颠倒故。不复更作。
因缘经
梵云尼陀那。此云因缘。妙玄云。修多罗中。有人问故。为说是事。毗尼中有人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因缘。
本生经</a>
梵云阇多伽。此云木生。谓说菩萨行。因本曾为事也。如涅槃经云。比丘当知。我于过去作鹿罴獐兔龙。及作金翅鸟。粟散王。转轮圣王之类。是也。
善道经
谓说他善事。诸经皆言本事。梵云伊帝目多伽。此云本事。毗婆沙云。谓诸经中。宣说前际所见闻事。显扬论云。本事者。谓如来说圣弟子前世等事。本生者。谓如来说菩萨本所修行。相应等事。妙玄云。此说他事。如佛将净饭王五百人归国。说三因缘之偈也。大论云。净饭王。强令诸释出家。作佛弟子。佛选五百人。堪任得道者。将至舍卫国教化之。彼初夜后夜。专精不睡。勤修精进。故得道。得道已。佛将还本国。住仙人林中。此林去城五十里。是诸释游戏园。此诸释比丘。在舍卫时。初后夜。专精不睡。故以夜为长。从林中来入城乞食。觉路长远。时佛知其心。有一师子来礼佛足。在边住。佛以是三因缘。故说偈。
不寐夜长 疲倦道长 愚生死长 莫知正法
佛告比丘。汝未出家时。放逸多眠。不觉夜长。今初后夜。求道省眠。故觉夜长。此林汝本驾乘游戏。不觉为远。今持钵步行疲极。故觉道长。是师子。鞞婆尸佛时。作婆罗门师。来至佛所听法。时众听法。无共语者。即生恶念。骂言。此诸秃辈。与畜生何异。不别好人。不知言</a>语。以是恶口业故。从毗婆尸佛。乃至今日。九十一劫。常堕畜生中。此人尔时。即应得道。以愚痴故。自作生死长久。今于佛所。心清净故。当得解脱。
方等经
众机普被曰方。四教并谈曰等。经论多言方广。梵云毗佛略。此云方广。妙玄云。此从所表为名。方广之理。正理为方。包富名广。谓大乘方等经典。其义广大。等如虚空也。
未曾有经</a>
梵云阿浮达磨。此云未曾有法。亦云希法。妙玄云。佛现种种神力。众生怪未曾有。婆沙论云。希法者。谓诸经中。说三宝等。甚希有事。又诸弟子。赞叹世尊。希有功德。如舍利子。赞叹世尊。无上功德。尊者庆喜。赞叹世尊。甚希有法。
譬喻经</a>
梵云阿波陀那。此云譬喻。谓如来说法。为钝根者。假种种譬喻言词。以晓示之。令其开解也。止观云。月隐重山。举扇喻之。风息太虚</a>。动树训之。
优波提舍经
此云逐分别。所说义。或翻为论义。大论云。答诸问者。释其所以。又复广说诸义。如佛说四谛。何等是四。所谓四圣谛。何等是四。所谓苦集灭道圣谛。是名论义。何等为苦圣谛。所谓生苦等八种苦。何等是生苦。所谓诸众生。各各生处。是中受苦。如是等问答。广解其义。是名优波提舍。
恐畏林
天竺名沙悖。此云恐畏。畏。怖也。五分律云。恐怖林者。未离欲人。入此林中。衣毛皆竖。是故名恐怖林也。或云尸多婆那。此翻寒林。谓其林幽邃而寒也。僧祇律云。此林多死尸。人入畏寒也。然西国。凡有城邑聚落。王必别施一林。以弃死尸。法显</a>传云。尸摩赊那。汉言弃死人墓田。经论多云安陀林。又云昼暗林。皆一也。
偏露右肩
或言偏露一肩。或言偏露一膊。又云偏袒。袒谓肉袒也。天竺之礼。以露肩肉袒。立为致敬之仪。更加脱屣。以成其仪。至于帽帊原无。顶若患寒。乃权开听。设行礼敬。还须除却。方合其仪。律制三衣。并令通肩被着。若见上尊。即须右袒露膊。非如此方沙门。漫出一肩。内仍衫袄。既以衣遮。复名偏袒者。讹之甚也。但以行来日久。一时难以启革。凡为释子。须要知佛本制也。经论多云右膝着地。又言胡跪。复言互跪。或言长跪。斯皆胡梵传译各殊。至于东夏多异。胡。即指羌戎之乡。互。谓左右两膝交互跪地。示其有所启请也。音义指归云。不合云胡跪。盖梵世遗种。居五天竺。葱岭之北。乃诸戎羌胡。今经律多翻互跪。以三处翅耸。故名互跪。即右膝着地也。涅槃疏。明三种义。一右膝有力。跪能安久。二右膝有力。起止便易。三右膝躁动。着地令安。若两膝着地。即名长跪。寄归传云。言长跪者。谓是双膝踞地。竖两足以支身。旧云胡跪者。非也。五天皆尔。何独道胡。言合掌者。或云叉手。又云合十指爪。皆是敛容呈恭。制心不令驰散。然心使难防。故制合掌。而一心也。观音义疏</a>云。此方以拱手为恭。天竺以合掌为敬。手本二边。今合为一。表不散诞。专至一心也。法苑云。今见礼佛者。多有指合掌不合。或有合掌。而指开良由慢而惰散也。故十律仪云。合掌不得中虚。十指不得参差。而本欲来求福。反招慢过之愆。此为袒跪合掌之仪。而五体投地之礼。更须洞晓。持地论云。当五轮至地。而作礼也。阿含经。根本律。明二肘。两膝。及顶。名为五轮。轮谓圆相。五处皆圆。取能上下回转。生福转多故。名为轮也。今见西僧礼拜之时多褰衣。露膝先下地。然后以肘按地。两掌承空。示有接足之相也。近见此方有礼者。二手捺地。两足据后。头不至地。则是乖慢之仪。或复伫立佛前。待席方礼。或以搌敷坐具。拟盛自体。然后礼拜。斯并末世之大讹也。义净</a>三藏云。礼拜敷其坐具。五天所不见行。凡礼拜者。意在敬上自卑。故大论云。人之一身。头最为上。足最为下。以头礼足。恭敬之至。若将物盛体。方始礼拜者。何成自卑之仪也(当知坐具。本为坐卧故制之。原非礼拜拟用。今此方行之既久。非一人力。能整远敝之讹风。但我辈智者。或入讹众。不免随用。当作敬重如来三衣。恐尘污想。庶几得免违教。慢憎之过愆也必悕正轨。却之为当)。
未为结戒
文殊问经云。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未来邪见人。当诽谤佛。说如是言。若使如来是一切智。何故待众生作罪。然后制戒。佛告文殊师利。如此即是一切智相。若我逆制戒。人当谤我。何以故。我不作罪。云何强说。此非一切智。何以故。我无罪过故。如来无慈悲心。不饶益。不摄受众生。如人无子。而说有子。某时当生。空有此言。云何可信。何以故。不真实故。若真见生子。则生信心。如是文殊师利。所未作罪。人天不见。云何逆制戒。要须见罪。然后乃制(云云)。善见律云。未有漏者。如来结戒。众生生诽谤想。云何瞿昙沙门。如诸声闻弟子。悉是贵姓。或是王位。舍其财物宫殿。妻子眷属。不惜身命。皆是知足。于世间无所希求。云何瞿昙反以波罗提木叉而系之。是瞿昙未善别世人。故言如此。若结戒者。世人而亦不生敬重之心。譬如医师。未善治病。见人始欲生痈。虽有痈性。未大成就。辄为破之。破已。血出狼藉。受大苦痛。以药涂之。疮即还复。医曰。我为汝治病。当与我直。病人答曰。此痴医师。若是我病。可为我治。我本无病。强为破肉。令血流出。生大苦痛。反责我直。讵非狂耶。声闻弟子。亦复如是。若先结戒。而生诽谤。我自无罪。强为结戒。是故如来不先结戒。若有漏者。是时如来当为诸弟子结戒。指示波罗提木叉。譬如良医。应病设药。令得除愈。大获赏赐。又被赞叹。此好医王。善治我患。如来亦复如是。随犯而制。欢喜受持。无有怨言。涅槃经。迦叶菩萨。白佛言。如来久知如是之事。何不先制。将无世尊。欲令众生入阿鼻狱。譬如多人。欲至他方。迷失正路。随逐邪道。是诸人等。不知迷故。皆谓是道。复不见人。可问是非。众生如是。迷于佛法。不见正真。如来应谓先说正道。敕诸比丘。此是犯戒。此是持戒。当如是制。何以故。如来正觉。是真实者。知见正道。能说十善。增上功德。及其义味。是故启请。应先制戒。佛言。若言如来。能为众生。宣说十善增上功德。是则如来视诸众生。如罗睺罗。云何难言。将无世尊。欲令众生入于地狱。我见一人有堕阿鼻地狱因缘。尚为是人。住世一劫。若减一劫。我于众生。有大慈悲。何缘当诳。如子想者。令入地狱。如王国内。有纳衣者。见衣有孔。然后乃补。如来亦尔。见诸众生。有入阿鼻地狱因缘。即以戒善而为补之。如来虽有所说。不得先制。要因比丘渐行非法。然后方乃随事制之。乐法众生。随教修行。如是等众。乃能得见如来法身。是以律本云。止止舍利弗。若有漏法生。然后世尊。当为结戒(如来初成正觉。二百五十戒法已定。但为众生根性未堪顿制。故随犯。然后结也)。
有漏法
毗婆沙论云。有是何义。谓一切有漏法是。佛言。若业能令后生续生。是名为有。成论云。失道故名漏。毗昙云。漏落生死。婆沙论云。漏是何义。谓留住义。淹贮义。流派义。禁持义。??惑义。醉乱义。是漏义。留住义。是漏义者。唯令有情留住欲界。色界。无色界。淹贮义。是漏义者。如湿器中。淹贮种子。便能生芽。如是有情烦恼器中。淹贮业种。能生后有。流派义。是漏义者。如泉出水。乳房出乳。如是有情。从六处门。诸漏流派。禁持义。是漏义者。如人为他所禁持故。不能随意游适四方。如是有情。为诸烦恼所禁持故。循环诸界。诸趣。诸生。不得自在。趣涅槃界。??惑义。是漏义者。如人为鬼之所??惑。不应说而说。不应作而作。不应思而思。如是有情。为诸烦恼所??惑故。起身语意。三种恶行。醉乱义。是漏义者。如人多饮根茎枝叶华果等酒。即便醉乱。不了应作。不应作事。无惭无愧颠逸。如是有情。饮烦恼酒。不了应作。不应作事。无惭无愧颠逸。乃至如是烦恼。流转有情。乃至有顶。故名为漏。涅槃经云。有漏法者。有二种。有因。有果。无漏法者。亦有二种。有因有果。有漏果者。是则名苦。有漏因者。则名为集。无漏果者。则名为灭。无漏因者。则名为道。
○四波罗夷法
波罗夷者。五篇之首。七聚之初。护之者如明珠。毁之者若败肉。恭守则泥洹径路。弃舍乃苦海敝囊。随犯其一。便非比丘。诸天不护。贤圣共诃。行即鬼拂其迹。卧有魔魇其心。僧伽蓝地。无容投足。十方檀施。滴水不消。如善见律云。外袈裟绕颈。内行不净法。已行恶法故。死即堕地狱。铁丸热火炎。宁可吞取死。若有破戒者。不应吞信施。中阿含经</a>云。沙门睹佛明戒。弃故自新。练情灭欲。内外清净。犹如净</a>氎。染即成色。为众所观。沙门睹明。行高智足。天下供奉。衣食殿舍。受之无尤。施者福大。进行禅定。获沟港初果。频来二果。不还三果。应仪四果。人亦闻之。沙门虽未得道。明佛经义。执心端正。孝顺经教。弘慈育物。润逮群生。恕己安彼。视怨若子。见女人来。待之以妹。若睹穷苦当念地狱。饿鬼。畜生。愿令群生。身安意喜。得逢三宝。垢除冥灭。心净见明。还于本无。永康无极。志行如斯。美食好衣。终始无罪。群生本性。贪淫。瞋恚愚痴。嫉妒。浊中之浊。冥中之冥者。沙门心开受明。痴垢都寂。虽处秽世。犹莲华居于泥中。泥不能污。是故受施无罪。若怀三毒。十恶不除。恣心从欲。谄欺求润。不奉佛戒。宁吞热铁。饮啖烊铜。斯死须臾。秽浊受施。死入太山。饮铜食炭。其年难计矣(太山。乃地狱处也)。
△不净行第一
(此是共戒。比丘尼同制)。
毗舍离
此云广严。净名略疏云。此言广博严净。其国宽平。名为广博。城邑华丽。故名严净。或云吠舍厘。又云毗耶离。什师曰。毗言稻土之所宜也。耶离言广严。其地平广庄严也。善见云。往昔波罗奈国王。王夫人怀妊。此夫人。自知怀妊。而白王言。王即供给侍养。皆使调适。期月已满。即入产堂。若有福德之人。平旦时生。此夫人平旦时。生赤肉一段。赤如木槿华。又余夫人生儿。色如金色。此夫人见傍夫人生儿。端正微妙。心生羞耻。而作是念。若王见诸夫人生儿端正。而我生子。为一段肉。无有手足。王设见者。必生恶贱。作是念已。即取盛贮器中。打金作薄。以朱砂书题云。是波罗奈国王。夫人所生。盖覆器头。以王印印之。以金薄书。置器外。送放江中。使人弃已。诸鬼神营护。使无风浪飘没。尔时有一道士。依止牧牛人。住于江边。此道士清朝。往江边澡洒。遥见此器。而念言。我当拾取此器。近已而取。又见金薄书字。复见有王印印之。便开器看。惟见有肉一段。而作是念。若是死肉。久应烂臭。必有异相。即取将归住处。善举一处。过半月已。而成二片。道士见如是瑞相。安置好处。自尔之后。复经半月。二片各生五胞。又却后半月。一片成男。一片成女。男色如黄金。女色如白银。道士见如是相已。心生爱重。如自子无异。以慈心力故。两手母指。自然出乳。一指饮男。一指饮女。乳入子腹。譬如清水入摩尼珠。内外明彻。道士号儿。名为离车子(汉言皮薄。亦言同皮)。道士养此二子。极为辛苦。日入聚落乞食。兼为二子觅诸饮食。日晏方还。是时牧牛人。见道士为二子。辛苦如是。来白言。大德出家人。正应修道。何以为此二子。妨废道业。可持乞我。我等为养。道士言善哉。于是牧牛人还归。明日与诸同伴。平治道路。竖立幢幡。散杂色华。鸣鼓来迎二子。到道士处。白道士言。今此二子时去矣。道士答言。善。道士复更付嘱。此二子者。有大福德。不可度量。汝等善好料理。当以乳。酪。生熟酥。五种。而供养之。若此二子长大。还自共匹对。觅好平博处所。安立住止。可拜男为王。女为夫人。牧牛人等。受教敕已。即将还本住处。二子渐渐长大。共诸牧牛人儿。出门游戏。此二子。便以脚踏牧牛儿。牧牛儿涕泣。还向父母说。此无父母子。踏打我等。父母答言。汝等各自避去。因此戏处。名为?阇(?阇者。汉言避也)。二子年至十六。牧牛人见子已长。又见平博地处。纵广一百由旬。即于中央。起立宅舍。牧牛人。以女嫁与男。立为夫妇。即拜男为王。女为夫人。后怀妊。一产二儿。一男一女。如是十六倒生儿。诸牧牛人。见王子渐渐多复各更为开立舍宅。造诸园池。合三十二人宅舍。如见展转。乃至三倒开广。故名为毗舍离。此是根本因缘也。西域记云。吠舍厘国(中印度境)。周五千余里。土地沃壤。华果茂盛。庵没罗果。茂遮果。既多且贵。气序和畅。风俗淳质。好福重学(云云)。
迦兰陀村须提那子
迦或作柯。迦兰陀。此云好声鸟。善见云。迦兰陀者。是山鼠名。时毗舍离王。将诸妓女。入山游戏。王时疲倦。眠一树下。妓女四散走戏。时树下窟中。有大毒蛇。闻王酒气。出欲螯王。树上有鼠。从上来下。鸣唤觉王。蛇即还缩。王觉已复眠。蛇又更出。而欲螯王。鼠复鸣唤下树来觉王。王起已。见树下窟中大毒蛇。即生惊怖。四顾求诸妓女。又复不见。王自念言。我今复活。由鼠之恩。王便思惟。欲报鼠恩。时山边有村。王即命村中。自今已后。我之禄限。悉回供鼠。因此鼠故。即号此村名为迦兰陀村。是时村中。有一长者。有金钱四十亿。王即赐长者位。因村名故。号迦兰陀长者。须提那者。是迦兰陀长者子。佛成道十二年后。须提那出家。须提那。在他国八年学道。八年后还迦兰陀村萨婆多论云。须提那者。父母求请神祇得故。故名求得。是则须提那。此翻求得。若依梵音。须此翻为善故婆沙论。翻为善财子。然此人于劫初时。世界初成。未有欲漏之法。而先欲污。复于今时。佛弟子中。未有漏法。而生漏法。为母以巧方便。引为非事。其母亦于过去世时。为迦尸国第一夫人。以巧方便用蜜涂尼拘律树叶。诱取金色鹿王。以污染心故。触彼鹿王。即失金色。复于今时。以巧方便。引子失其梵行。彼时鹿王者。须提那是(按余经律。多云迦兰陀。是鸟名)。
阿罗汉
此云无生。又云无著</a>。又翻应供。又云应仪。又云应真。大论云。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贼。破又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又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名阿罗汉。或言无翻。名含三义。无明糠脱。后世田中。不受生死果报。故云不生。九十八使烦恼尽。故名杀贼。具智断功德。堪为人天福田。故言应供。含此三义。故存梵名(余如第四戒中释)。
华水
善见律云。月生华水。此是血名。女人法。欲怀胎时。于儿胞处。生一血聚。七日自破。从此血出。若血出不断者。男精不住。即共流出。若尽出者。以男精还复其处。然后成胎。譬如田家。耕治调熟。然大过水。以谷下中。谷浮水上。流出四面。何以故。水大谷不着泥故。不成根株。女人亦复如是。若血尽已。男精得住。即便有胎。
故二
故者。旧也。梵音褒罗那地邪。此云旧第二。或云本二。即旧妻也。谓舍俗出家。无复妻名。以其本在俗时。妻居次故。因名为故二也。
欲想念热
欲想者。身口不动。但心念想美颜。欲念者。心既瞢醉。身体??瞢。欲热者。二身交会也。
火炬
臼许切。渠上声。谓束芦烧也。此以喻欲如火炬者。能烧众生身命。复有种种过患。故佛以种种而为说喻也。喻如火炬者。佛言。犹如有人。手把火炬。向风而行。不速舍者。必烧其手。及余肢体。亦喻如树果者。譬如愚人。贪着好果。上树食之。不肯时下。人伐其树。树倾乃堕。身首毁坏。痛恼而死。又树果者。熟即堕地。即便烂坏。非久长法。又喻如假借者。犹如有人。假借乐具。所谓宫殿。车马。七宝。名衣上服之类。若人见者。共叹其美。后被物主。随意夺还。他人见者。而便说曰。彼假借者。实为欺诳。非是假借。所以者何。其物主随意而夺取之。又喻如枯骨者。如有饿狗。咬啮枯骨。破唇缺齿。或伤咽喉。然不能以此除饥。又喻如段肉者。如有一小肉脔。堕在露地。或乌或鸱。持肉而去。复有余乌鸱。竞而逐之。若此乌鸱。速舍此小肉脔者。余乌鸱。即不复竞逐。又喻如梦所见者。犹如有人。梦得具足五欲自娱。彼若寤已。都不见一。是故欲如梦也。
?阇子
亦云婆阇。此云避。因缘见前毗舍离句中。
戒羸
卢回切。音雷。病也。瘦也。困也。谓于如来戒法中。无力能持。心生厌倦。思在家业。如有愚人。不善饮食。以肉和生乳啖。即便患癞。热黄。干消。肢节困极。不能自持。无悔服心。以求良医。唯思砒石。粪。溺。涂治。而更加其苦。无有愈者。彼亦如是。于佛戒中。无胜进心。情生厌倦。不自悔责。以求圣行。而反思居家欲乐。如彼癞人。不悔求医。而希服粪溺。唐自疲苦。终无有愈。若舍如来贤圣戒乐。更得乐者。无有是处。
雌猕猴
雌。此兹切。音差。畜母也。萨婆多论云。凡犯罪有三种。一犯业道罪。二犯恶行罪。三犯戒罪。须提那。于三罪中。得犯恶行罪。淫是恶法故。无业道罪。自己妻故。无犯戒罪。佛未结戒故。林中比丘得二罪。得恶行罪。淫是恶法故。得业道罪。雌猕猴属雄猕猴故。不得犯戒罪。佛未结戒故。此二比丘。俱名先作。是故无犯戒罪。
名字比丘
十诵云。名字比丘者。以名为称。根本云。如人立字。名作苾刍。或世共许。或是苾刍种族。因此唤为苾刍。是谓名字苾刍。律摄云。如世间人。为欲呼召男女等时。遂立名字。唤作苾刍。
相似比丘
若人剃除须发。不受佛戒。而形貌威仪进止。像类比丘。故名相似比丘。
自称比丘
根本云。若人实非苾刍。自言我是苾刍。或是贼住。自称苾刍。是谓自言苾刍。十诵云。又复贼住比丘。剃除须发。着袈裟。自言我是比丘。是名自言比丘。五分云。若自剃头。自称比丘。于我法中不生。不应与出家受具足戒。若已受具足戒。即应灭摈。
善来比丘
善见云。有白衣来诣佛所。欲求出家。如来即观其根。因缘具足。应可度者。便唤言。善来比丘。须发自堕。而成比丘。唤者。如来于纳衣里出右手。手黄金色。以梵音声。唤善来。可修梵行。令尽苦源。佛语未竟。便成比丘。得具足戒。三衣及瓦钵。贯着右肩上。钵色如青郁波罗华。袈裟鲜明。如赤莲华。针。线刀子。漉水囊。悉皆备具。此八种物。是出家人之所常用。自然而有。威仪具足。其善来比丘者。初则陈如。耶舍。终则须?陀罗。于其中间。所有如来唤善来得戒者。皆名善来比丘也。若人有障道业。及现身不得证无学果者。佛不度为善来比丘佛所度者。皆是无学后边身。何以故。如来自神口所说故尔。余人边不能得也。
乞求比丘
原比丘是乞求义。如诸俗人。婆罗门等。常为乞求。以自活命。从他乞时。亦言我是比丘。是谓乞求比丘。
着割截衣比丘
善见云。着割截衣者。衣价直千万。比丘得已。便割截而着。坏衣价直。以针线刺纳。毁其细软。遂成粗恶衣。先鲜白而以树皮坏其本色。便是故衣。名为比丘能着割截衣者。是名比丘。
破结使比丘
律摄云。比丘是破义。一切烦恼。名为结使。若人出家。破诸烦恼。尽一切漏。得阿罗汉果。或满二十岁。或不满二十岁。以得阿罗汉故。即名得具足戒。亦名上受具足。十诵云。诸漏结缚烦恼众生。能受后身。生熟苦报。生死往来。相续因缘。若能知见。断如是漏。拔尽根本。如断多罗树头。毕竟不生。是名破烦恼比丘。
白四羯磨比丘
谓受具足人。身无障难。以圆满心。希求具戒。发增上心。以言表白。语业彰显。僧前三乞。众僧乃为作一白三羯磨。于所作事。如法成</a>就。究竟圆满。是不应诃。得成比丘性。名为受大戒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比丘也。今此八种比丘。唯取白四羯磨比丘。以结戒法。其善来。破结。已证圣果。有自然之戒。永离破禁之过。其着割截衣者。是粪扫所收。位通善来。破结。白四。原非正文。故诸部无有斯号。若非此收。即是外徒所摄。余三并是假名。非如来法众也(得处所。即是得无作戒体。成比丘性也)。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三
音释
葺
音缉。修补也。
讵
渠上声。岂也。
??
同魅。
??瞢
上音凳。下音蒙。
脔
音挛。肉脔也。
鸱
音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