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诵菩萨戒仪式注

3个月前 作者: 弘赞
    毗补提啰怛娜伽耶婆那摩贺


    冒地质多沙门 弘赞</a> 注


    按此诵式。未详作者。寻其始末。多录菩萨戒本</a>经及一切有部戒本之文。然菩萨戒本。乃北凉昙无谶法师所译。其有部戒本。是大唐景龙四年。义净</a>三藏奉诏译。今此戒序文云。于像法中者。盖如来灭度一千年。教流汉地。自汉明帝。至宋仁宗辛卯岁。教被此土。一千年。名为像法。自此以后。悉名末法。既云于像法中。明非末法时作。戒本后译。复非唐上所辑。可是唐末宋初。台教人集也。


    众中当差堪能诵者诵之。众既云集。先举香赞毕。三称云。


    南无梵网教主卢舍那佛。


    次举开经偈。其诵者升座。白众云。


    某甲稽首和南。敬白大众。僧差诵戒。恐有错误。愿同诵者。慈悲指示。


    ○初归敬三宝 二?修 三作前方便 四诵戒序 五结问 六正诵戒经。


    ○初归敬三宝


    菩萨戒众等。谛听。


    归命卢舍那。十方金刚佛。亦礼前论主。当觉慈氏尊。今说三聚戒。菩萨咸共听。


    梵语南无。此云归命。亦云归依。卢舍那。此云净满。是报身佛。详如疏释。十方金刚佛者。十方世界。一切诸佛。皆入金刚定。断最后微细无明。而成等正觉。即金刚道后。证不坏性也。今就功能边称。故曰金刚。就所证边称。故名佛。佛者觉也。梵语弥勒。此云慈氏。慈氏菩萨。从佛出家。创造大乘诸论。如瑜伽师地论</a>等。后代祖述。如马鸣</a>龙树</a>菩萨等。故称慈氏菩萨为前论主。后第十小劫。人寿八万岁时下生成佛。故云当觉慈氏尊(将欲诵戒。故先归命三宝。以求加被)。三聚戒者。一摄律仪戒。则无戒而不持。戒是防非止恶义也。二摄善法戒。则无善而不修。善谓广修六度万行也。三摄众生戒。则无生而不度。然此五十八戒。能断诸恶。即是摄律仪戒。断恶便能成就诸善。即是摄善法戒。恶断善圆。便能饶益有情。即是摄众生戒。一切诸法。此三摄尽。故云聚也。然律仪多主内德。摄生属于外化。摄善兼于内外。由内以善修己。外以善导</a>人。是则下化众生。中修万善。恶尽而善圆。上成佛之极果。故菩萨戒本经云。教化众生。常无劳倦。善业毕竟。速成佛道是也。十方佛是佛宝。慈氏菩萨。是大乘僧宝。三聚戒。是大乘法宝。菩萨咸共听者。此是诫众听戒也。谓现前听众。皆共一心谛听。听而思。思而修也。


    戒如大明灯。能消长夜闇。戒如真宝镜。照法尽无遗。戒如摩尼珠。雨物济贫穷。离世速成佛。唯此法为最。是故诸菩萨。应当勤护持。


    上文出菩萨戒本经。言心地大戒。能破无始生死无明之痴闇。故如世之明灯。由能破生死无明。即摄律仪戒也。此戒能别止持作犯。一切善恶诸法。分析无余。故如世之宝镜。妍媸尽现。故比丘戒本云。如人自照镜。好丑生欣戚。由能去恶集善。照了佛地功德智慧。即摄善法戒也。梵语摩尼。此云如意。是众珠之王。出龙王宫中。人若得之。置于刹竿顶上。随众生意之所欲。即雨一切金银七宝。种种乐具等物。今此戒法。出生无量胜定妙慧。一切善法圣财。济诸无法馑乏众生。故如世之摩尼。能济贫穷。由能雨圣法财。济九界之贫穷。即摄众生戒也。此心地正戒。是出离生死法中之妙术。速成正觉之最要。故比丘戒本云。一切众律中。戒经为上最。彼于人天声闻小乘法中称最。此于菩萨大乘法中。以三聚净戒为最。故云离世速成佛。唯此法为最也。是故者。既知此戒。具如上功能。故当精勤护持。无令有所亏犯也。


    ○二?修


    诸大德。春分四月日为一时。


    俗法一岁四时。佛法一岁三时。除去秋时。此有二义。一佛为诸弟子破保常心故。以秋是收成时。物皆结实。人计为常为乐。为破此着。故不言秋也。二佛为开后安居。立迦提月。令后安居人。续结得成。还名坐夏。不名坐秋。为此义故。故去秋时也。今言</a>春分四月者。从腊月十六日。至四月十五日。名为春分。从四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日。名为夏分。从八月十六日。至腊月十五日。名为冬分。今先标春分。后二分。应随时改之(迦提。此云昴星。昴星直此月故。即七月十六日。至八月十五月是)。


    半月日已过。


    腊月尽为半月。正月十五为一月。正月尽为一月半。二月十五为两月。二月尽为两月半。三月十五为三月。三月尽为三月半。四月十五为四月。余夏冬二时。准此改之。


    少一夜。余有一夜三月半在。


    少一夜者。谓腊月尽。日间布萨。以今夜犹属今日。夜分未满。故云少也。余有一夜者。以未满故。尚余有一夜也。若于初夜。中夜。布萨。应云少半夜。余有半夜也。佛不听后夜布萨。恐布萨未竟。明相已出。则是二日共一布萨。便成非法也。若正月十五日布萨。应云。少一夜。余有一夜三月日在。自余半月半月。但改下句。如正月尽布萨。改云。两月半在。二月十五日。应云。两月日在。二月尽。应云。一月半在。三月十五日。应云。一月日在。三月尽。应云。半月日在。或有不知佛制。教者。谓遇月小布萨。可云少一夜。如月大。则不必言。若尔。何独少一夜。而亦少一日。即应直言少一日。上句当云十四日已过。下句方言少一夜。然诸国所制律法不同。月之大小亦非一定。但随月称。无分大小。以乱常则。如遇闰月。还依正月称之。若不依正。则时有五月矣。


    老死至近。佛法欲灭。诸大德。优婆塞。优婆夷。为得道故。一心勤求精进。所以者何。诸佛一心勤求精进。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余善道法。各闻强健时。努力勤修善。如何不求道。安可须待老。欲何乐乎。


    从春分至此。是述说一切有部戒本文。今此加在家二众。若无二众。则不必诵文。如有沙弥菩萨等。当云诸大德等。准菩萨戒本。则称诸大士。言老死至近者。上谓几月日已过。余有几月日在。正为令觉日月时迁。老死逼近。所谓日往月来。飒然白首。无常老死。不与人期。是也。佛法欲灭者。若不依戒进修。正法便灭。正法既灭。更向何处修行。故律云。有秉羯磨说戒。则正法未灭世间。毗尼藏者。是佛法寿命。毗尼藏住。佛法亦住。以诸善法。胜定妙慧。皆藉戒而生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下三字上。应有讫字二合)。阿耨。此云无上。三藐。此云正。三菩提。此云等觉。即无上佛道也。余善道法者。谓根力觉道禅定三昧。乃至声闻缘觉人天道法。故彼戒本云。由不放逸。必当证得如来应正等觉。何况所余觉品善法。各闻强健时者。谓今各各得闻诵此戒法。当趁此身心强健之时。努力勤修众善。如何。是反徴之词。谓既已得闻戒法。如何不求进修道业。岂可安然直待年残衰老。修进不能。死日逼近。更欲求何等乐。故云欲何乐乎。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上二句直示。下二句设喻。此颂出出曜经</a>。时南海卒涌惊涛浸灌。有三大鱼。流入浅泾。共相谓言。我等厄此。及漫水未减。宜可逆上。还归大海。复碍小舟。不得越过。第一鱼。尽力跳舟得渡。次鱼。复凭草获过。第三鱼。气力消竭。水亦渐涸。不知死至。尚自优游。佛因说颂。以警世人。是日。即今日分限既定。宁容希增。今过一日。即是减少后之寿命一日。故云随减。日既如是。年月可知。奚可待老。坐丧天年哉。鱼既水少。加以风吹日暴。痴鱼无知。游洋自若。老死将至。地水火风。四大侵陵。日夜交逼。甚于少水之鱼。故云斯有何乐。若能发勇猛心。不着二边。依于中道。事理无碍。圆修圆证。顿契无生。超二死泾。复本真源。如鱼尽力。跳舟得过。如或根器不能。即当依教修行。证真空</a>理。历诸阶位。出生死流。如鱼凭舟头尾草边得过。设若懈怠。不求升进。苟贪人天之少欲乐。不觉无常将至。诚如少水痴鱼也。


    ○三作前方便


    僧集不。


    凡作羯磨布萨。一切法事前。皆须秉此六方便法。方得成就。故同一界内僧。并须身心共集一处。为防别众破僧方便。故今先问。若集。应答云已集。


    和合不。


    同一法事。和集一处。必须心口无诤。不来者与欲。上虽云集。犹防斗诤因缘。有妨法事。故今次问。若和合。应答云。和合。


    僧集和合。何所作为。


    谓僧今既和集。所为何等法事。法事非一。然皆委僧量宜。故须对众问其所作。今作布萨。应答云。


    说戒布萨。


    若非布萨时。当据事称之。或有于集僧后。复加单白羯磨已。方唤沙弥菩萨入。宁知菩萨大戒。广收一切。人非人等。不局于僧。故今不云说戒羯磨。而云说戒布萨。即受菩萨戒时。亦无羯磨。惟对佛菩萨像前三白。即是羯磨。若比丘僧作诸羯磨法事。应在余时。或菩萨比丘布萨后。拣去未受具者。方可作羯磨也。


    此中未受菩萨戒。及不清净者出不。


    此拣二种人。一未受心地大戒。二曾受已犯。犯有二种。一犯十重。未曾得见好相。二犯轻垢。未曾对首忏悔。俱不听共作布萨。即当遣出众外。离见闻处。若无者。应答云。此中无未受菩萨戒。及不清净者。


    不来嘱授菩萨。有几人说欲。及清净。


    若无。应答言。此中无说欲。及清净者。若有。应如下如法说。不来者。谓不至会集处也。嘱授者。众僧凡作一切法事。必须身心俱集。方成和合。设自有佛法僧事。或病事。或瞻病等缘。乃开心集。听传心口。应僧所作之事。方得彼此俱办。不妨法事。复无别众之过也。说欲者。谓说意乐。僧所作如法僧事。我心乐欲随喜同作。但为某缘事。不能赴集。即应嘱授一人。传自心口。至僧中说</a>也。可对受嘱人。作如是言。大德一心念。我菩萨戒比丘某甲。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一说)。若病重不能说。应身手现相。其受嘱人。持欲至僧中。即具威仪答言。


    大德僧听。菩萨戒比丘某甲。我受彼欲清净。彼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一说)。若非布萨时。僧作诸羯磨法事。即除清净二字。今亦不得单与清净。以布萨时。僧或作诸法事。故须欲及清净俱与。由自无罪清净。方许布萨也。


    ○四诵戒序


    诸佛子等。合掌至心听。我今欲说诸佛大戒序。众集默然听。自知有罪。当悔忏。悔忏即安乐。不忏悔。罪益深。无罪者默然。默然故。当知众清净。诸大德。优婆塞。优婆夷等。谛听。


    听有二事。一合掌恭敬诚听。二无罪清净许听。诸佛子等。是指现前听戒四众佛子也。诸佛大戒序者。此心地戒是三世诸佛同说。超出二乘之上。故名大戒也。序者绪也。是十重四十八轻一经之由绪也。众集有二。一身根和集一处。二至心默然静听。忏悔即安乐者。自知有犯。当于未布萨前。如法说露悔过。方许听戒。由忏悔。则现前身心清净。故得安乐。后世不堕三途。至得涅槃大乐。若不说露忏悔。覆藏一夜。即得一轻垢罪。故云罪益深也。优婆塞。此云近事男。优婆夷。此云近事女。是受五戒者。若未受五戒。不得与授菩萨戒。若诵戒时。须朗声字字分明不缓不急。不应长声唱咏也。


    佛灭度后。于末法中应当尊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者。即是此戒。持此戒时。如闇遇明。如贫人得宝。如病者得瘥。如囚系出狱。如远行者得归。当知此。即是众等大师。若佛住世。无异此也。


    嘱令末法当尊戒为师也。佛法有正像末三时。如来灭度后。初一千年。名为正法。人有禀教。便能修行。即能证果。第二千年。名为像法。像。似也。谓有教有行。似正法时。人有禀教。便能修行。而多不能证果也。正像既往。今当末法。人虽禀教。而多不能修行。纵能修行。而不能证果。旧本云像法。佛灭度已将三千年。今非彼时。故改之。波罗提木叉。此云保解脱。谓保任行人。得解脱生死。而证常乐我净也。余如疏释。此戒是大法炬。能破众生烦恼之幽宅。故如闇遇明。此戒具足无量功德法财。与菩萨作福慧资粮。故如贫人得宝。此戒能疗众生三毒恶业罪报。故如病者得瘥。此戒具诸解脱妙用。能除众生三界牢狱系缚之苦。故如囚系出狱。此戒能休息众生长劫流转。而入涅槃大城。故如远行者得归。此五喻。是赞戒功能也。大师。即释迦如来。如来临般涅槃时。阿难白佛言。如来在世。以佛为师。如来灭度。以何为师。佛言。当依波罗提木叉为师。故云当知此戒。即是众等大师。今能尊戒修行。即佛在世无有异也。义疏云。菩萨戒者。运善之初章。却恶之前阵。直道而归。生源可尽。声闻小行。尚自珍敬木叉。大士兼怀。宁不精持戒品。内外二途。咸皆敬奉。王臣众庶。委质虔恭。斯乃趣极果之胜因。结道场之妙业。故当尊敬。如佛无异也。


    怖心难生。善心难发。故经云。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刹那造罪。殃堕无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上偈。出法句经</a>。以俾识因果无爽也。怖罪之心难生。乐善之心难发。水滴喻罪小不可轻。积小成多。充满身心。如盈大器。故菩萨护持禁戒。轻罪重罪。敬重坚固。等无差别。梵语刹那。此云一念。乃时之极速也。如壮士一弹指顷。有六十五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谓造罪之极速。殃报之长远。堕落无间地狱。长劫受苦。从地狱出。复堕饿鬼畜生。流转三界。旋环六道。千生万死。不得人身。故云万劫不复。


    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


    少壮之色力。日衰一日。刹那刹那不停。故如白驹之过隙。骤马之奔趍也。无常者。迁流不住之义。人命念念迁移。迅速过于山之瀑流。既是无常。则呼吸难测。又明日宁能保哉。


    众等。各各一心。勤求精进。慎勿懈怠懒惰。睡眠纵意。夜即摄心。存念三宝。莫以空过。徒设疲劳。后代深悔。众等。各各一心。谨依此戒。如法修行。应当学。


    先各各一心。是诫令精进。无虚度光阴。日则读诵经律。初夜后夜。则摄心坐禅。中夜欲息。不可纵意睡眠。生多过失。惟当存心。系念三宝名号。令罪灭福生。离诸过失也。徒者空也。日则六情外奔。涉诸尘境。曰劳。夜来身心困倦。曰疲。如此疲劳。不但空施无益。而且三业之罪日积。必当堕落三途。追悔无及。故云后代深悔也。后各各一心。是诫令谨慎身心。依此正戒修行。勤力习学。如说如持。不杂余念。故云一心。


    ○五诘问


    诸大德。今(白黑)月十(五四)日。作布萨。说菩萨戒。众当一心善听。有罪者发露。无罪者默然。默然故。当知诸大德清</a>净。堪说菩萨戒。已说菩萨戒序竟。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三问)。


    若犯轻垢。先不忆罪。今三问方忆。即当向众发露。忏悔清净已。方堪闻戒。若知而默然。复犯故妄语罪。故三问时。正当以镜自照。或时对众忏悔。恐致闹乱布萨。即当向比座发露所犯。或应心念。须布萨竟。当如法忏悔。如是者。乃得闻戒。若忆犯十重。即当起座。出于众外。待众布萨竟。须向知法者。尽情发露。悲泣流泪。请教灭罪之方也。默然故者。是表清净故也(问。此上有种种赞戒功能。今何不录。答。以上归命中。及戒序中。曾已略具。今末法凡情。心多懈怠。乐简厌繁。复恐延迟诵戒。故不录)。


    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是事如是持者。持是了达不忘之义。已三诘问。众皆清净。由清净故默然。由其默然故。此事我今如是了达不忘。知众清净。堪为说戒经也。问。旧先诵戒序等。次集僧问和。后事诘问。今何先集僧。次诵戒序。答。旧文倒故。义不顺故。序既是一经之由绪。诵序毕。即当诘问清净。便说戒经。而复集僧。乃问何所作为。即如比丘布萨。先诵赞颂。次即集僧。集已。作白羯磨。白竟诵序。序竟诘问。问已便说戒经。今以归命文。准彼赞颂。?修集僧。亦准彼一切有部戒本次第。但此无白羯磨为异。惟略示知白黑月日耳。


    ○六正诵戒经


    谓诵心地品下。从尔时起。至共成佛道。若有难缘。当诵十重四十八轻戒。应云十重波罗提木叉。今当说。至轻垢戒。应云。四十八轻今当说。如是一一诵五十八戒文。复恐难缘将逼。应略诵十重中五六戒全文。余重及轻。但诵每戒名目亦得。今诸方丛席。多是午前众诵戒经。午后布萨。略诵戒相名目。然大小两乘。俱作布萨。或连诵时逼。可上午诵比丘戒。下午诵菩萨戒。或众多难集。可十四日比丘作布萨。十五日菩萨作布萨。


    既诵戒毕。下座谢众云。


    某甲敬谢大众。僧差诵戒。三业不勤。戒文生涩。坐久延迟。令众生恼。望众慈悲。布施欢喜。


    附半月诵菩萨戒仪式注(终)


    音义


    根力觉道


    根是五根。力是五力。觉是七觉意。道是八正道。详如余处释。


    二死泾


    即二种生死。如疏释。


    毗补提


    此云广州。


    啰怛娜


    此云宝。


    伽耶婆那


    此云象林。


    摩贺


    此云大。


    冒地


    旧云菩提。


    质多


    此云心。


    沙门


    此云功劳。亦云勤行。勤行取涅槃故也。又云息心。瑞应经云。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阿含经云。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遇乐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号沙门。


    趍


    音池。奔走也。俗以奔趍之趍。为进趋之趋。非也。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