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三之三

3个月前 作者: 晓柔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a>奉 诏译


    天台教观 一松大师 讲录


    清 东瓯释氏 晓柔广和 编定


    △三正明南方六初睹相。


    又诸比丘。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


    △二会议。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此光曜。而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甚威曜。此非无因缘。是相宜求之。过于百千劫。未曾见是相。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


    梵王名妙法者。亦但指出欲之论。禅定等法为妙法。以彼天王。能说此而化散欲众生。故以为名也。


    △三推寻。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


    △四供养。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难见。破诸烦恼者。过百三十劫。今乃得一见。诸饥渴众生。以法雨充满。昔所未曾睹。无量智慧者。如优昙钵华。今日乃值遇。我等诸宫殿。蒙光故严饰。世尊大慈愍。惟愿垂纳受。


    △五请说。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惟愿世尊。转于法轮。令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皆获安隐。而得度脱。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惟愿天人尊。转无上法轮。击于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无量众生。我等咸归请。当演深远音。


    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皆获安隐者。诸天则耽染五欲。而不安隐。魔则常欲恼人。而不安隐。梵虽得禅。而是有漏。故不安隐。沙门虽由教而修行。但在因。而未得证果。故亦不安隐。婆罗门则修于邪法。心游理外。故不安隐。若转于法轮。则今诸天。不耽五欲。魔则不恼于人。梵则转有漏。而成无漏。沙门则得证于果。婆罗门则得改入于正。故皆安隐。而度脱也。次颂中转法轮。则能令一切摧碾于惑。击法鼓。则能令一切。皆得惊觉。吹法螺则能令一切。改小归大。改偏归圆。雨法雨。则能令一切枯槁之众。皆得润泽。一切饥渴之众。皆得充满也。


    △六默许。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四略例六方。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


    △二明上方请五。初睹相。


    尔时上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皆悉自睹。所止宫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


    △二会议。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斯光明。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弃。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今以何因缘。我等诸宫殿。威德光明曜。严饰未曾有。如是之妙相。昔所未闻见。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


    △三推寻。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下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扬。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


    △四供养。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处。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善哉见诸佛。救世之圣尊。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类。能开甘露门。广度于一切。于昔无量劫。空过无有佛。世尊未出时。十方常暗暝。三恶道增长。阿修罗亦盛。诸天众转减。死多堕恶道。不从佛闻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减少。罪业因缘故。失乐及乐想。住于邪见法。不识善仪则。不蒙佛所化。常堕于恶道。佛为世间眼。久远时乃出。哀愍诸众生。故现于世间。超出成正觉。我等甚欣庆。及余一切众。喜叹未曾有。我等诸宫殿。蒙光故严饰。今以奉世尊。惟垂哀纳受。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言死多堕恶道者。即指诸天众也。由不闻法。故智慧减少。由行恶事。则百忧攒其心。万事劳其形。故色力减少也。失乐者。失于世间人天之乐。及出世间涅槃之乐也。失乐想者。由其罪业因缘重故。不唯失乐。即乐之想亦失。而不能思于人天之乐。及涅槃乐。但有三途之苦。及以苦想也。久远一出者。诸梵中凡言过多少劫。不见佛等。即就其生天以来。已经多少劫。曾未见佛。不必考定其某劫。至某劫无佛也。


    △五请说。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白佛言。惟愿世尊。转于法轮。多所安隐。多所度脱。时诸梵天王。而说偈言。


    世尊转法轮。击甘露法鼓。度苦恼众生。开示涅槃道。惟愿受我请。以大微妙音。哀愍而敷演。无量劫习法。


    此诸天梵王请说中。东方必至西方。乃至上方。必至下方者。然佛出世。必从中天中日。降于中国。而居于中道。故十方诸梵欲见于佛。皆兢趣中道。乃是真见佛也。


    △三如来受三。初受请。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受十方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请。


    △二正转二。初转四谛。


    即时三转十二行法轮。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余世间。所不能转。谓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


    此四谛。乃是略明十二因缘。后十二因缘。乃是广明四谛。义广如疏(云云)。


    △二转因缘。


    及广说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三得益。


    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说是法时。六百万亿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皆得深妙禅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脱。第二第三第四说法时。千万亿恒河沙那由它等众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于诸漏。心得解脱。从是已后。诸声闻众。无量无边。不可称数。


    言不受一切法者。即已知于苦。已断于集。诸漏得解脱。即已修于道。已证于灭也。


    △二请说法华四。初王子出家。


    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为沙弥。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十六王子。此时即便出家。由上来闻父得成菩提。即舍诸所珍。往诣佛所。请转法轮。今彼佛已为其说于四谛十二因缘之法。则已能了知。若非出家。无由入道。故即出家也。而言童子出家者。即童真入道也。作沙弥者。梵语沙弥。此云息慈。谓息一切恶。行于慈悲。乃是佛弟子。而名为沙弥也。然有三种不同。一者驱乌。谓五六岁之沙弥。不知佛之所说。但可使之驱乌而已。二者名字。谓十二三四岁之沙弥。虽能剃发。而犹未能染衣而行持教法。但名字为沙弥而已。三者应法。谓二十岁之外沙弥。已能解知如来所有教法。而为之修习。而精持十戒。与法无违。则与法相应矣。故名应法。前之二种。谓之形同。后之一种。谓之法同。当知沙弥有多种。不可一概。今十六王子。已能解佛所说。而出于家。则虽是童子而是作于应法沙弥也。诸根通利者。以能见色。不为色之所转。乃至缘法。不为法之所转。故所有六根。皆悉通达而快利也。智慧明了者。当知已闻彼佛所说之法。即从所闻而发乎智。还能以智而照乎境。如此境如如智。智如如境。境智一如。境智不二。故其所有智慧。明而且了也。此乃明其现因之胜。下乃明其宿种之胜。言净修梵行者。梵行虽多。不出六度。能了知无布施可修。而不妨终日修于布施。乃至了知无般若可修。而不妨终日修于般若。乃名净修梵行也。求阿耨菩提者。唯其现因既胜。宿种又强。故其心内所求。不求三有。不求二乘。唯求无上正觉之道也。


    △二正请说法。


    俱白佛言。世尊。是诸无量千万亿。大德声闻。皆已成就。世尊亦当为我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我等闻已皆共修学。世尊。我等志愿。如来知见。深心所念。佛自证知。


    声闻皆悉成就者。彼诸声闻。闻于如来所说之四谛十二因缘。已能知苦断集。修道证灭。则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故言成就也。世尊亦当为我等等者。谓若论声闻。既已成就。则宜为之开三显一。开权显实。固所当为其说于菩提之法矣。即我等未成就者。亦所当也。故云亦当为我等说也。我等闻已下。正明亦当之意。谓闻已能修。并深心本愿。故是所当也。言我等闻已皆共修学者。谓如来若不说则已。若为说之时。则我等不同人天之惊疑。不同上慢之不信。能如所闻。而为修习。何者。盖如来所说无别有所说。乃说我等之所修。若我等所修。亦无别有所修。即修如来之所说。故如来若一演说之时。我等皆能共为修学也。若如来说之。而我等不能修学。则如来不当为我等说矣。今既皆能修学。故世尊亦当为我等说也。世尊等者。谓不唯我与能共修学。故是当说。即我等志愿。唯在如来之知见。此我等深心之所念者。如来必自能证明而了知。既如来证知我等志愿。唯在佛之知见。则又亦当为我等。说于无上菩提之法矣。何者。纵使无有志愿。而能修学。亦是所当。倘不能修学。若有于志愿亦所当也况乎今者我等。既能修学又有志愿。而反不当为说乎。是故请于世尊。亦当为我等。说于无上菩提之法也。


    △三所将出家。


    尔时转轮圣王。所将众中。八万亿人。见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听许。


    前转轮王所将之众。大臣有一百。人民有百千万亿。今于此中。故亦有八万亿人求出家也。王即听许者。彼王亦知佛难得见。法难得闻。今既见佛闻法。则得大利益矣。然若不出家修习。则虽见犹弗见。虽闻犹弗闻。虽得犹弗得也。得自己亦尚欲出家。但其子与孙。皆已出家。而未有绍轮王位者。以社稷为重。故未即能耳。岂彼臣民求于出家。而反不许乎。故即听许其出家也。


    △四彼佛受请四。初受请正说。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过二万劫已。乃于四众之中。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是经已。十六沙弥。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讽诵通利。


    过二万劫已乃说者。王子虽请于法华。然说法华之时。尚犹未至。故于此二万劫中。说于方等般若。待其机熟时。方说法华也。如下颂云。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即说于方等。分别真实法菩萨所行道。即说于般若也。准此则知前之三转法轮。说于四谛十二因缘。乃是阿含小始大机兼别。必闻华严。即五时教法。与今同也。


    △二机有信否。


    说是经时。十六菩萨沙弥。皆悉信受。声闻众中。亦有信解。其余众生。千万亿种。皆生疑惑。


    十六王子。既有志愿。能共修学。故皆悉信受也。声闻亦有信解者。信得前之所说。是小是粗。乃教二乘之随他意语。信得今之所说。是大是妙。乃教菩萨。而为佛所护念也。解得昔日之小。无别有小。即今日之大。解得今日之大。亦无别有大。即昔日之小。而是大也。此明其信者。其余下明不信。余众皆生疑惑者。非如来之道力有所未充。亦非所说之法未尽其善。由此之众生。从旷大劫来。久为无明烦恼之所固蔽。故今日虽从如来闻此妙法。犹一时未能即解乎九界同一佛界。三乘元是一乘。故生于疑。而起于惑也。盖佛法虽则是不思议。而众生之业力。亦复是不可思议。故虽闻妙法。而犹生疑惑也。则知其余等一十二字。乃宿世结缘之所以。今日开显之由致。皆在此也。


    △三说经时分。


    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


    彼佛寿命。既其无量。故说法华经</a>八千劫。今佛寿不满百。故说法华但八载也。


    △四说已入定。


    说是经已。即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


    佛说经已。即入定者。盖由上来。已为众生。说于诸教。说于法华。则彼佛所化之机。至此已尽。虽其余有疑惑之众生。而机已不在彼佛。乃在于王子之覆讲。故入于定。使得王子覆讲而结缘也。叙因由竟。


    △二明结缘四。初明法。二举譬。三合法。四提譬。初又三。初明最初结缘。二明中间相值。三明今说法华。初二。初王子覆讲。


    是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各升法座。亦于八万四千劫。为四部众。广说分别。妙法华经。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它恒河沙等众生。示教利喜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知佛入室者知佛入室之意。欲我等王子。为彼疑惑之众。覆讲法华。故即各升座。于四众中广为分别也。乃是弘广彼佛之所说耳。佛说此经。但八千劫。今王子覆说。于八万四千劫中。乃推广分别如来所说之义也。如来知如是而入室。王子知如是而覆讲。诚所谓感应道交。师资并阐者也。一一皆度者。度有化度超度二义。为其覆讲以除疑惑。即化度之义。其法超于九界三乘七方便之上。即超度之义也。示教利喜者。示即为其指示。教即为其教诏。利即令其得于利益。喜即令其生于欢喜也。亦可谓所化者得利益。而能化者生欢喜也。令发菩提心者。前闻之而生疑惑。则何由发心。今既为其覆讲。则疑惑已除。故能令其发于无上菩提之心也。


    △二彼佛赞叹二。初正赞叹。


    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已。从三昧起。往诣法座。安详而坐。普告大众。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希有。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养。无量千万亿数诸佛。于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开示众生。令入其中。


    安详而坐者。前来疑惑之众。虽机不在彼佛。然欲得王子以为覆讲。则心似未安。今王子已覆讲。而除其疑惑。令其发心。则佛之心至此已安。故即从定而起。还安详而坐也。常修梵行者。是叹其能修于福。受持佛智。是叹其能修于慧。总之是叹其能为自行。开示众生。令入其中。是叹其能为化他也。


    △二劝亲近二。初正劝。


    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


    以其既无福不修。无慧不备。复能以自所行。而化于他。故不但当为亲近供养。而为当数数亲近。数数供养也。


    △二出意。


    所以者何。若声闻辟支佛。及诸菩萨。能信是十六菩萨。所说经法。受持不毁者。是人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之慧。


    谓若能信其所说。则能得菩提及佛智慧。故当数数亲近供养也。声闻能信受者。即声闻乘而是佛乘。支佛菩萨。亦莫不然。故若不闻不信。不为受持则已。若能闻能信。能为受持。则随其声闻支佛。以及菩萨。皆当得于无上菩提如来之慧也。言皆当得如来之慧者。以由此经能开三乘。即显一乘故。


    △二明中间相值。


    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常乐说是妙法莲华经</a>。一一菩萨。所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世世所生。与菩萨俱。从其闻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缘。得值四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佛告者。即今释迦。诏告诸比丘也。常乐说是经者。即指八万四千劫。广为分别。以为常说也。世世所生等者。由于昔日大通佛所。覆讲结缘。已为其下于一乘圆种。则法尔天性相关。故菩萨生时。彼诸众生。即与之俱生。既俱生已。还从菩萨闻法。而能信解。以此俱生闻法信解之因缘。故得值于四万亿之诸佛也。盖菩萨生处。必值于佛。今众生既与菩萨俱生。故亦值佛也。言于今不尽者。若最初结缘之时。便得入证。此则不论。由其中间有退大者。中以小接。今日方以大脱。亦有最初最钝结缘者。则亦必后以大脱。故于今犹不尽也。


    △三明今说法华二。初结会古今。二正说法华。初二。初结会师之古今。二结会弟子古今。初二。初总明。


    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


    今皆得等者。谓昔为大通智胜佛之弟子。而在于因。今则得于菩提。而在果也。昔于彼佛所覆讲。今则在于十方说法也。昔覆讲之时。有于无量众生听受。今则有无量菩萨声闻。以为眷属也。


    △二别示。


    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


    阿閦者。梵语阿閦。此云不动。东方为群动之首。而佛名不动者。由彼佛能以如如之智。照如如之境。既境智一如。境智不二。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则不动而是动。照而常寂。则动而是不动。故彼佛名阿閦。而在东方也。既寂照不二。动静相即。则能令一切众。得于语默之益。而无不欢喜。故其国即名欢喜也。须弥顶者。须弥乃四宝所成。而高超众山之顶。以彼佛能究竟证于常乐我净之四德。而高超涅槃山顶。故以名之也。


    东南方二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师子相。


    师子音者。师子音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以彼佛能作决定无畏之说。令一切众生闻之。无明烦恼为之破裂。故以名之也。师子相者。师子之相。若一出时。则万兽为之潜藏。以彼佛出现世间。具大威德。具大雄猛。一切邪外为之掩蔽而不现。如师子之出穴。而万兽潜藏。故名师子相也。


    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


    虚空住者。虚空是空。住即是有。以彼佛了证真空</a>。而安住于第一义空。真空不空。能具一切。还即有而是空。故名虚空住也。常灭者。常即不灭。灭即不生。不生不灭。名大涅槃。以彼佛能证于大涅槃。还就其所证。以立其名。故名常灭也。


    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


    帝相者。如世间帝王之相。为一切之所尊仰。以彼佛五住永亡。而断人之所难断。三德圆显。而证人之所难证。既难证能证。难断能断。则为九界众生之所共仰。故名帝相也。梵相者。即清白梵行之相也。以彼佛能亲近无量百千诸佛。而无惑不除。又能尽行诸佛所有道法。而无疑不断。既无惑不除。无疑不断。则一清净。一切清净矣。故名梵相也。


    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


    阿弥陀者。此云无量光。亦云无量寿。以彼佛具有无量光明寿命故。即以为名也。度一切世间苦恼者。一切世间者。即九界世间也。苦恼即是见思无明。为苦恼之因。分段变易。为苦恼之果。以彼佛五住无不尽。则已度一切世间之苦因。二死无不亡。则已度一切世间之苦果。自既能度。还令人度。故名度一切世间苦恼也。


    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栴檀香神通。二名须弥相。


    多摩罗?栴檀香神通者。香有清远潜通之义。以彼佛从大智慧中。而发乎大神通力。先以神通。后以智拔。因机而设化。以教而逗机。机教冥相合。如香之清远潜通。故以为名也。须弥相者。须弥之相。入水八万四千由旬。出水亦八万四千由旬。以彼佛因中。能修八万四千之法门。而克于果上所有八万四千波罗蜜门。如须弥山之相。入水出水皆八万四千由旬。故以名之也。


    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


    云自在者。云布于世间。则卷舒自在。欲大则大。欲小则小。以彼佛出现于世之时。亦欲大即大。而能现于千丈舍那之身。欲小即小。而能现于丈六比丘之相。唯其现身如云。故以为名也。云自在王者。如云之兴。则必雨于雨。若雨雨之时。则欲多即多。欲少即少。欲大即大。欲小即小。以彼佛现身说法之时。欲顿即顿。欲渐即渐。偏圆大小。权实半满。无不如是。而能为诸法之王。如云之雨雨。无不自在。故以名之也。


    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坏一切世间怖畏者。生死烦恼。是一切世间之大可怖畏。而最为难坏之者。彼佛则自既能坏。亦能令一切众生皆坏。故名坏一切世间怖畏也。释迦牟尼者。梵语释迦。此云能仁。梵语牟尼。此云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名。能仁则具足大慈。寂默则具足大智。具大智故。故能断生死。而证于涅槃。具大慈故。故不住涅槃。而还入于生死。既不住于涅槃。又不住于生死。则所住者。唯一中道。此乃一切众生之所难能者。我佛能之。故名能仁寂默也。既难能者而能之。故犹在于堪忍之国。而成于菩提也。


    △二结会弟子古今三。初叙因由。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无量百千万亿恒河沙等众生。从我闻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道。所以者何。如来智慧。难信难解。


    言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等者。谓最初从我闻法。本为菩提。若成就者。则已得度脱。然有退大取小之者。则我还以小接。故今有住于声间之地位者。我虽令其住于声闻之地。然一向以来。元以菩提。而为教化。由其取小故。且以声闻之法。而令其证之。既证于小。则还当从小。而引归于大。故言应以是法渐入佛道也。言渐入者。最初本教于佛道。由其退大取小。中间即以小接。致令今世小机先熟。还住声闻。然后引小归大。故言渐入也。则知初言从我闻法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明最初入大。次言此诸众生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是明退大取小。还以小化。而得小证。次言我常教化菩提。是明今虽小化令住声闻。然我最初元教于大也。言是诸人等。应以是法。渐入佛道。是名虽住于小。然必从此小法。而引入于大也。所以者何下。释明渐入之意。以如来智慧难信难解。故须渐入也。


    △二正结会。


    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及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声闻弟子是也。


    尔时等者。即覆讲结缘者也。汝等诸比丘。即于今有住声闻地者是也。未来弟子。即于今不尽者是也。


    △三释疑妨。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不闻是经。不知不觉。菩萨所行。自于所得功德。生灭度想。当入涅槃。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更无余乘。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或疑云。现在弟子。从佛闻此经。而得度脱。故知是佛最初所结缘者。若佛灭后。则不闻佛说。于此经而得度脱。何以得知亦是如来。最初结缘。成始之弟子耶。是故释云。我灭度后。虽有弟子。不闻是经。自谓究竟灭度者。此乃在同居土中。故作此想耳。其既证于涅槃。则必生于有余。而我于彼土作佛。彼则还从我闻。而得度脱。以成其终。故亦是我结缘之弟子也。唯以佛乘而得等。正是彼土所闻之说也。


    △二正说法华二。初明说实。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信解坚固。了达空法。深入禅定。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为说是经。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唯一佛乘。得灭度耳。


    所以众又清净。是知其障除。信解等是知其机发。以由如来。于自则知一期化导将终。于他则知其障除机发。所以说于一实也。诸菩萨是影响发起之众。及声闻是当机之众也。世间下正是说经也。无有二乘得灭度者。以但灭见思。但度分段。非真灭故。唯一佛乘得灭度者。以五住咸灭。二死永度。是真灭故也。


    △二释前意。


    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知其志乐小法。深着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槃。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谓既唯一佛乘。而得灭度。何故先施于三。故释其施三之意云。如来以方便化他权智。深入众生过去习成之性。知其现在所有之志。皆乐于小法。且又深着五欲。乐小则大机未发。着欲则小障未除。为是乐小着欲等。故说于涅槃。则遂其志乐。故不闻则已。若闻之时。则便能信顺而受持也。既能信受。则不复深着五欲。而障且得除矣。其障既除。其机自发。由是而为其说大。则大亦能信受矣。则知施三之意。一则为众生乐小着欲。二则得为显实之张本。故虽于三权。究竟元归一实。所以言世间无有二乘得灭度。唯一佛乘得度耳。


    △二举譬三。初导师譬最初结缘。


    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


    五百由旬者。譬于众生未结大缘之前。全为五住烦恼之所缚也。三界见惑为一百。欲界思惑为二百。上二界思惑为三百。内外尘沙为四百。界外无明为五百也。险难恶道者。险即险阻。难即厄难。以由三百为界内生死之因。而招分段之苦果。五百为界外生死之因。而招变易之苦果。如此五住之苦因。能招于二死之苦果。乃是为险阻厄难之恶道也。旷绝无人者。以此之烦恼生死。从旷大劫来便有。于中无有菩提涅槃。故言旷绝无人也。怖畏之处者。如此生死烦恼之处。从劫至劫。头出头没。生已而死。死已而生。由其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再无穷已。乃是其可怕怖畏忌之处也。若有多众者。即所结缘之众。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之众生是也。欲过此道至珍宝处者。欲过此生死烦恼。险阻厄难之道。而至于无上菩提涅槃之处也。有一导师者。导有三义。为创导。引导。开导。创导之师。即最初结缘之师。十六王子是也。引导之师。即中间相值之师。世世俱生之菩萨是也。开导之师。即今说法华开权显实之师。释迦如来是也。虽三处之有异。而秪是一人。取最初结缘之义。即名创导之师。取中间值遇之义。即名引导之师。取今日度脱之义。即名开导之师。究其成始成终。及乎中间。莫非我佛释迦屈曲随宜为之化导也。此言有一导师。是创导之师。即为王子时也。聪慧明达者。以其为众结缘之时。已得六根清净。所谓诸根通利。智慧明了。故言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者。通谓可至宝所者。塞谓不能至宝所者。所有苦集因缘生起。及以六蔽。皆是塞而非通。所有道灭因缘还灭。及以六度。皆是通而非塞。而此王子创导之师。能一一了知。此则可以至涅槃宝所者。乃通而非塞。此则不可至于涅槃宝所者。乃塞而非通。故云善知险道通塞之相也。将导众人者。即为诸众生。广说分别妙法华经。为其结缘也。欲过此难者。即今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也。既已发无上道心。则从此即可依之。而出于生死烦恼险难之道。而至无上菩提涅槃之宝所。故言欲过此难也。


    △二化城譬中间相值。


    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


    中路者。非是二百五十由旬中路而生懈退也。总是最初发心之后。今日得脱之前。于此两楹之间。即名中路也。懈退者。总由结缘之众。最初本是博地凡夫。一向已来。为无明之所覆。障极其深重。故虽已发大心。而不能坚固。中间若遇违缘。即退所发之大心。故言懈退也。言疲极者。谓观力微弱。而障深且重也。而复怖畏者。以五住烦恼曾未破。二种生死曾未断故也。不能复进者。不欲依愿起行也。前路犹远者。以见思尘沙。及夫无明之五百由旬。曾未少过也。今欲退还者。欲退所发之大心。不复进于修习也。已上明其退大竟。


    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


    次明以小接。此言导师。即引导之师。乃俱生之菩萨是也。言汝等勿怖者。勿怖生死之长远。上言而复怖畏。前路犹远。故今告其勿怖也。莫得退还者。谓亦勿退其所发之心。上言今欲退。故今言</a>告其莫得退还也。可于中止者。谓可以依之而修。依之而证也。随意所作。即修于三十七品助道之法。快得安隐。即证于空无相无作之涅槃。以其既证涅槃。则不为界内烦恼之所苦。故言快得安隐也。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者。谓汝本欲至于菩提宝所。为疲极故。中止于此。若既止矣。而更欲前至宝所。亦可从此而去也。有人疑云。此中既是小接。又不明开权。何以言前至宝所亦可得去。此由不知即阿含方等般若三时之中。虽不明开权。亦有到宝所之义。盖阿含显露边。则但说于生灭。而秘密边。则有无数人天。获无生忍。既能获于无生之忍。则即阿含。而亦可前至宝所也。方等慕大。般若领知。就其所慕所领。则即方等般若。而亦可前至宝所也。


    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


    次明其逗机。及以保证也。前入化城者。即始从停心念处。终至四果也。所作已办。故生已度之想也。不受后有。故生安隐之想也。


    △三宝所譬今说法华。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倦。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此言导师。即开导之师。释迦如来是也。无复疲倦者。即见思烦恼已破。分段生死已断也。既已破见思。而已断分段。则小障已除。而大机欲发。大机既发。则大事因缘从此可明。出世本怀由斯可畅。故即灭于化城也。言去来者。谓莫去应来。莫去者。莫向化城而去。应来者。应从宝所而来也。宝处在近者有二义。一谓其已断见思。已出分段。五百由旬已过三百故言近。一谓其虽证小乘。一经开显。即化城而是宝所。故言近也。私谓既得止息无复疲倦者。即为实施权。令得证小也。即灭化城。至宝所处在近。即开权显实。即化城前近宝所。乃是开化城之权。即显宝所之实也。去即莫去。来即应来。何以应来。以宝处在近故。何以莫去。以向者大城所化作故。是故莫向化城而去。应从宝所而来也。向者大城我所化作。即废权立实也。


    △三合法三。初合导师譬。


    诸比丘。如来亦复如是。今为汝等。作大导师。知诸生死。烦恼恶道。险难长远。应去应度。


    言生死烦恼者。二种生死。三种烦恼。故言诸也。应去应度者。谓此长远恶道中。有通有塞。若是通者。则应从之。而去至宝所。若是塞者。则应舍之。而度过恶道也。


    △二合化城譬。


    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则不欲见佛。不欲亲近。便作是念。佛道长远。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于中道。为止息故。说二涅槃。


    言若众生等者。谓既三惑之塞应度。菩提宝所应去。则唯一乘。方可去之度之。云何中</a>间乃以小而接耶。故云若众生等也。怯弱是弱于大法。下劣是乐于小法也。中道者。即是发心以后。得脱已前。于此两楹之中。谓之中道。中二涅槃者。即声闻涅槃。缘觉涅槃。亦有余涅槃。无余涅槃也。


    △三合宝所譬。


    若众生住于二地。如来尔时即便为说。汝等所作未办。汝所住地。近于佛慧。当观察筹量。所得涅槃。非真实也。但是如来方便之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二地者。即声闻地。支佛地也。私谓若众生住于二地。即合上既得止息之为实施权。如来尔时至近于佛慧。即合汝等去来等之开权显实。开二乘所住之地。即显近于如来智慧也。当观察下。合上向者大乘等之废权立实也。以法华一经。其斯三义故也。


    △四提譬。


    如彼导师。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止息已。而告之言。宝处在近。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如彼导师。是提导师譬。以合最初结缘。为止息故化作大城。是提化城譬。以合中间相值。既知息已下。是提宝所譬。以合今日得脱也。第二广说宿世因缘初长行竟。


    △二偈颂二。初颂叙因由。二是诸沙弥下。颂正结缘。初二。初颂上第二科彼佛成道。二而请下。颂上第三科彼佛说法。略不颂上第一科寿命。初四。初颂欲成未成。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


    △二颂诸天供养。


    诸天神龙王。阿修罗众等。常雨于天华。以供养彼佛。诸天击天鼓。并作众伎乐。香风吹萎华。更雨新好者。


    上但明诸天。今更明八部。故言龙王修罗等也。吹萎雨新者。表彼佛出现于世。能除九十五种之邪因。而令一切修于大乘圆因也。


    △三颂正成佛道。


    过十小劫已。乃得成佛道。诸天及世人。心皆怀踊跃。


    △四颂眷属供养。


    彼佛十六子。皆与其眷属。千万亿围绕。俱行至佛所。头面礼佛足。


    △二颂彼佛说法二。初颂请说诸教。二时十六下。颂请说法华。初三。初颂王子请。


    而请转法轮。圣师子法雨。充我及一切。世尊甚难值。久远时一现。


    圣师子等者。是请转法轮之词也。以久时一现。故难值。以甚难值。故当转法轮也。


    △二颂诸天请二。初颂现瑞。


    为觉悟群生。震动于一切。


    △二颂正请二。初广颂东方。


    东方诸世界。五百万亿国。梵宫殿光曜。昔所未曾有。诸梵见此相。寻来至佛所。散华以供养。并奉上宫殿。请佛转法轮。以偈而赞叹。佛知时未至。受请默然坐。


    初五句颂睹相。但无疑念及以会议。寻来一句。颂推寻。散华二句。颂供养。请佛二句。颂请说。佛知二句。颂默许也。言时未至者。法本无时。时因机有。以机未熟。为时未至也。


    △二略颂九方。


    三方及四维。上下亦复尔。散华奉宫殿。请佛转法轮。世尊甚难值。愿以本慈悲。广开甘露门。转无上法轮。


    初二句总颂。次散华一句。别颂供养。次请佛下五句。别颂请说。世尊等是请说之词也。言本慈悲者。本昔成道时。所成之慈悲也。以一成一切成。故成道时。亦成大慈。亦成大悲。今唯愿以本初所成之慈悲。遍为与拔。而广开甘露之门也。


    △三颂如来受三。初颂正受。


    无量慧世尊。受彼众人请。


    △二颂说法。


    为宣种种法。四谛十二缘。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如是众过患。汝等应当知。


    众过患者。即四谛中苦集。及十二因缘中。若过去之惑业。若未来之苦。若现在之苦惑业是也。应当知者。于四谛则应当知。修道而证于灭。于因缘则应当知。观于还灭也。


    △三颂得益。


    宣畅是法时。六百万亿垓。得尽诸苦际。皆成阿罗汉。第二说法时。千万恒沙众。于诸法不受。亦得阿罗汉。从是后得道。其数无有量。万亿劫算数。不能得其边。


    于诸法不受者。即六根不受六尘。亦不起于六识也。


    △二颂请说法华三。初颂王子出家。


    时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弥。


    △二颂正请说法。


    皆共请彼佛。演说大乘法。我等及营从。皆当成佛道。愿得如世尊。慧眼第一净。


    略不颂所将出家。我等及营从一行。即请说之词也。言当成佛道。故知是请说法华。慧眼第一净者。若世尊则应言佛眼。而言慧眼者。当知第一净之慧眼。体是佛眼。不同了知空之慧眼也。若但知于空之慧眼。则唯破见思。虽亦是净。然非第一。今如来所有之慧眼。不但知空。亦见不空。既见不空。乃是真空。而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既假中皆空。则不唯破于见思。亦且破于尘沙无明。一清净一切清净。乃名第一净之慧眼。如来之慧眼如此。而我等亦愿得之也。


    △三颂彼佛受请三。初颂受请说法。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以无量因缘。种种诸譬喻。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分别真实法。菩萨所行道。


    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即是说于方等。次分别下二句。是说般若。言真实法者。即实相般若也。从一实相般若。分别之。而为八十一科之法也。又八十一科诸法。皆悉会归于摩诃衍。故言分别真实法也。


    △二颂正说法华。


    说是法华经。如恒河沙偈。


    △三颂说已入定。


    彼佛说经已。静室入禅定。一心一处坐。八万四千劫。


    一心一处坐者。一心是能缘之智。一处是所缘之境。以如如之智。而照如如之境。以如如之境。而发如如之智。境智不二。能所一如。故心是一。而处亦是一也。然说法华已。即一心一处坐者。若未说此经。则出世本怀。犹有所未畅。大事因缘。犹有所未明。今既已说此经。则大事因缘已明。本怀已畅。唯了此事。更无他事。虽有百千疑惑之众生。而其机乃在于王子。已不在于彼佛。故说已即一心一处坐。而入于定也。


    △二颂正结缘四。初颂明法。二颂举譬。三颂合法。四颂提譬。初又三。初颂最初结缘。


    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为无量亿众。说佛无上慧。各各坐法座。说是大乘经。于佛宴寂后。宣扬助法化。一一沙弥等。所度诸众生。有六百万亿。恒河沙等众。


    △二颂中间相值。


    彼佛灭度后。是诸闻法者。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


    △三颂今说法华二。初颂结会。二颂正说。初二。初颂结会师之古今。


    是十六沙弥。具足行佛道。今现在十方。各得成正觉。


    △二颂结会弟子古今。


    尔时闻法者。各在诸佛所。其有住声闻。渐教以佛道。我在十六数。曾亦为汝说。是故以方便。引汝趣佛慧。


    △二颂正说。


    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经。令汝入佛道。慎勿怀惊惧。


    △二颂举譬三。初颂导师譬。


    譬如险恶道。迥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


    言多毒兽者。喻烦恼生死。能伤法身慧命也。无水草者。无正道如无水。无助道如无草。又无大乘不生灭法。如无水。无小乘不生灭法。如无草也。明了决定者。明了此是通此是塞。决定舍塞令通。决不于通令塞也。


    △二颂化城譬。


    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我等今顿乏。于此欲退还。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愍。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化作大城郭。庄严诸舍宅。周匝有园林。渠流及浴池。重门高楼阁。男女皆充满。即作是化已。慰众言勿惧。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皆生安隐想。自谓已得度。


    初一行颂退大。导师下颂小接。无余涅槃如城。有余涅槃如郭。道品中略则戒定慧。如舍宅庄严。广则三十七品。如园林周匝。渠流浴譬八解脱。重门喻初果已去。重虑缘真。至于四果。如高楼阁。又喻所得之空慧如男。定如女也。诸人下颂保证。


    △三颂宝所譬。


    导师如息已。集众而告言。汝等当前进。此是化城耳。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故以方便力。权化作此城。汝今勤精进。常共至宝所。


    △三颂合法三。初颂合导师譬。


    我亦复如是。为一切导师。


    △二颂合化城譬。


    见诸求道者。中路而懈废。不能度生死。烦恼诸险道。故以方便力。为息说涅槃。言汝等苦灭。所作皆已办。


    △三颂合宝所譬。


    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罗汉。尔乃集大众。为说真实法。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为佛一切智。当发大精进。汝证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具三十二相。乃是真实灭。


    既知等者。谓既知其到于涅槃。而得于罗汉。则小障已除。小障既除。则不久法尔。能发大机。因其障除机发。尔乃集影响发起之菩萨众。及声闻之当机众。为其说于真实法也。真实法者。谓初则施之于三。而掩于实。次则开其三。而显其一。开其权而显其实。后则废其权。而立于实。会其三。而归于一。究竟非权非实。非三非一。乃所谓之真实法也。诸佛方便力等一行。谓既唯是一实。则无二亦无三。既无于三。何以最初亦施于三。既无于二。何以昔日亦有于二。故云有于三者。乃是佛以方宜便利之力。以一乘中。分别说之为三耳。有于二者。乃由众生。于一佛乘。起诸懈退。故且暂令其止息。而说于二耳。既三是方便而说。二是息处而说。则元无所谓若二若三。唯一佛乘。乃是究竟乃是真实。纵有二三。元非究竟真实也。今为等二行者。谓昔之若二若三。皆非真实。今当为汝说于真实。汝等证得之涅槃。非真灭度。唯佛之知见。一切种智。乃是真灭。既唯是佛智是真灭。则汝当为之修习。而发于大精进也。然以何为大精进。汝若能证佛所证之一切种智。方名大精进。乃是真实灭也。佛则证人之所难证。证于一切种智。证于十力等法。证于三十二相。而又住人之所难住。住于般若。住于解脱。住于法身。一切种智。即是般若。十力等法。即是解脱。三十二相。即是法身。直般若非般若。般若必具解脱法身。直解脱非解脱。解脱必具法身般若。直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般若解脱。如此三德举一即三。而三一圆融。言三即一。而一三无碍。不纵不横。如西方之??字。不并不别。如天王之眼目。故能一清净则一切清净。一自在则一切自在。一究竟则一切究竟。而是如来之所证所住也。汝今当发大精进。而证佛所证。住佛所住。乃是真实灭也。私谓初既知二句。是为实施权。次尔乃下一行半。是开权显实。次今为下。是废权立实也。


    △四颂提譬。


    诸佛之导师。为息说涅槃。既知是息已。引入于佛慧。


    此提譬犹带合法。初句提合导师譬。以显最初结缘也。第二句。提合化城譬。以显中间相值也。三四句。提合宝所譬。以显今日度脱也。释化城喻品竟。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三之三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