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文句记笺难卷第四
3个月前 作者: 有严
赤城沙门有严</a>笺。
安乐行品
引诸经论所列三门
引经者,身体及手足,乃至五不受等三门者,即不动等三,释安乐义也。
忍辱
如善住</a>天子所问经云:文殊童子言:世尊所说忍者,常云:若不为彼境界所伤,得名为忍。今经亦尔,不为真俗二边、十恼乱等境界所伤,是名住忍辱地。
宝树等三
大经云:一切江河,必有回曲;一切丛林,必名树木;一切女人,必怀谄曲;一切自在,必受安乐。文殊难言:是义不然。于此大千有洲,名拘耶尼。其洲有河,端直不曲,名娑婆耶。犹如直绳,直入西海。如此直河,佛未曾说。种种金、银、琉璃、宝树,是亦名林。亦有女人,善持禁戒,功德成就,有大慈悲。释梵诸天,虽得自在,皆悉无常。玄文中云:诸教随情,故有回曲。三草二木,故非真实。金沙大河,直入西海。乃至云:是故不废。释笺云:今以回曲及丛林等,以譬有余;金沙河等,以譬无余。
大经圣行住三地
玄文云:圣行证三地,梵行证两地。梵行是因,故论所证。病儿是从果起用,故不论证。戒行从浅至深,证不动地。定行从浅至深,证堪忍。慧行从浅至深,证无畏地。登初地时,不为二边所动,名不动地。上持佛法,下荷众生,名堪忍地。于生死涅槃,俱得自在,名无畏地(云云)。又云:若地前化他,名梵行。慈悲喜是他之事,行一子地是其证。舍心是化他之理,行空平等是其证。登地慈悲,故言一子。慈悲与体同,故言空平等(云云)。然玄文中,谓戒行证不动地。今记中引经,谓戒行住堪忍地,定行住不动地者,或是登地体融,或是写时笔误。捡经证之,经中乃是戒行证不动地,定行证堪忍地。经与玄同。
一子地
大经云:菩萨修慈悲已,得住极爱一子之地。譬如父母见子安稳,心大欢喜。菩萨亦尔,观诸众生同于一子,见修善者生大欢喜。又见诸众生为烦恼病之所缠切,心生愁恼。是故此地名为一子。
有经本云:
多一经字
俱通深浅。
行处生法二忍,近处能离三观,皆通于果,故俱深也。若悉在五品,故俱浅也。
深俱浅。
如疏,俱深是前品菩萨之行,俱浅是七方便之行耳。
下去约位。
寂灭忍在妙觉,无生忍在初住,然亦通初。
如引义中,寂灭忍与毕竟空。
下引十八空钞文,如云:诸法无余,名毕竟空;以毕竟故,空无所有。
各说一边,非无所诣。
诣理附事,各虽一边,而皆有所诣,故曰非无。以例行处、近处皆有所诣,故令准说。
口意二文,止观明着。
经口业中,不乐说人及经典过等,止也;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观也。意业中,无怀嫉妒谄诳之心等,止也;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等,观也。
皆云助观。
下疏云:戒门助观,定门助观,慧门助观。
真谛即法空,俗谛即生空。
记中引性相二空证生法者,说者纷纭。况生法与性相空体本同,只一圆妙般若智耳。破生法执时,必破性相执。破性相执时,必破生法执。何须用证耶?今谓记主引谛而证耳,非谓证二空体同也。谛者了义,以由一切众生,于妙真俗,未曾谛了。若或禀教,须谛真空</a>。真于何谛?谛在五阴。谛此五阴,本自不生。故云真谛即法空。俗谛中生空,亦复如是。了于百界世俗假名,亦本不生。若能谛俗,必除妄执。故云俗谛即生空。故得引玄文证之。意云:于世若谛者,乃破性也。于真若谛者,乃破假也。此同辅行云:若有性执,世而非谛。破性执已,乃名世谛。破性名为性空等。此岂非是谛者了义耶?亦可反例云:若有法执,法非真谛。破法执者,由在谛真。故云真谛即法空。若有俗假,俗非生空。破俗假者,由在谛俗。故云俗谛即生空。
无生忍,寂灭忍,
玄文云:就事为无生,就理为寂灭。又分证为寂灭,证果为无生。
但生忍义深,法忍可识。
柔和下,乃生忍也。又观诸法下,乃法忍也。生忍若深,法忍岂浅?
通名观耶?
岂不名上。
三行兼理
如行不行者,行即是事,不行是理。又不行行者,亦不行是理,行则是事,故曰兼理。
对事设观,以助照理。
非远非近,即十八空对十八事以设观也,比乎十乘,今文尚略,故云以助。
助真似邪。
向疏云:六根名净,发相似解,而得入真。
如病将身
大论云:菩萨以度人为事,云何深山自静?答:如病将身体康,修业身虽远离,心不远离。合喻云:服般若药,烦恼病损,法身康后,为化未晚。
五事调心
调心不沉不浮,调身不缓不急,调息不涩不滑,调眠不节不恣,调食不饥不饱。
须约六即,以论不转。
今是五品,约观论耳。
互论自他
从真起妄,则真自妄他;从妄生真,则妄自真他。和合则共,非共无因。
胜以因缘一句等。
胜应作前,谓前约因缘一句,开为两境。如云:从惑因缘生生死,从解因缘生涅槃。不如次释,意显以因缘为涅槃,以颠倒为生死。
今从故说下。
今字恐是又字耳。经中但以下,总结诸句,疏有三释。盖初释中,从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九字,疏不别释。由例故说,说者由倒,故云不必。若只作今字消文,今指次释不必,须云颠倒。又却指初,文理不贯,血脉断绝。
总在后示。
如次文九句、十八句,以示观法。
如无不断。
如实相不颠倒,无所有性语言道断,
不去准知。
亦可颠倒如虚空乃至无障,亦可颠倒道断乃至无障道断。
及以离合。
第九问云:前之六空,已明二空,何须臾说次七空?答:以向性相,重历诸法,故更明七。问:内至毕竟,破诸法尽,何须后五?答:大论云:十三破尽,后五重说耳。
若总若别,俱通横竖。
四行是总,十乘为别。十分横竖者,如以十乘分对三根则竖,三根各十则横。四分横竖者,初品身安乐,未广说法故;二、三品口、意安乐,四、五品誓愿安乐则竖,五品各四则横。
应取第三离,为三谛释。
前疏中云:分约三法明行处:一、直缘一谛,二、约生法二忍,三、约三谛住忍辱地。是总论三谛也。柔和善顺者,顺真谛也;不卒暴不惊者,安于俗谛也;于法无所行者,安中谛也。
离十恼乱,亦当生空。
疏云:因修禅定,止于过恶,得人无我,况复十恼只是生死、涅槃二法,二法皆是假名,假名故空,不相违拒,各柔和善顺。
乃至六谛。
一、生谛,谓五大时,方为万物所依。二、依谛,谓色等五尘,好丑依此而有。三、作谛,谓俯仰屈伸。四、总相谛,谓总收万物。五、别相谛,谓森罗万象不同。六、摩婆夜谛,谓尘成瓶,不相好碍。
二十五谛
一从冥初生觉,过八万劫前,冥然不知,名为冥谛。从心生色等五尘,尘生五大,谓四大及空。从五大生十一根,谓眼等根,及手足大小遗根,并平等根,合十一根。此等皆依神我。
遮面防喻。
喻应作背,防背毁也。古语云:面誉者多背毁。
但随顺法相。
随顺法故之相,而忘执大之心。
复顺物情。
若欢若毁,今二乘两无所取。
尚不令顺法而违物情。
有小机者,亦宜说小,不必一向,以顺大法。
况令违法。
岂违大法,不为说大。
未坏天子魔。
以未有中道不动三昧故,为天子魔所动也。如魔惑阿难时,广说诸法等。若菩萨破四魔者,释论中云:约得菩萨道,破烦恼魔;约得法身,破死魔并阴魔;约得不动三昧,破天子魔。
疏,不能阻坏。
阻应作沮。
调伏贪忧
忧应作爱。
从地涌出品
如下,委论。
如云从此下至不轻品,明佛弘经功深,以劝流通;神力下八品,明付嘱流通。
唯十一品半。
此文语略,应云本门流通唯十一品半,本迹流通共十六品半,或恐脱落。
以经力大。
今捡流通段文笺之,或符经旨,更引本经他文释之,亦善。
举法举人
法闻一偈,人为佛使。
引,今引往。
今如龙女,往阿私仙。
东方。西方。
东方妙音菩萨,西方观世音菩萨,
若显若密。
显则佛现光明之身,密则天龙作听法众。
总身别身
总如弥勒,不语变化;别如妙音,现多身说。
或逆或顺
四众拒不轻者逆,八部护持经者顺。
往佛今佛。
往举日月净明德佛,今如神力品释尊。
自微至着。
起一念随喜者,微也。皆与受佛记者,着也。
现益当益
安乐行中,颜色鲜白,现也。劝发品中,生兜率天,当也。
亲益疏益
亲若姨母,疏非释种。
事益理益。
事则火不能烧,理乃达老死实相。
半品四信之文,去取不定。
分别功德品末疏云:南师从十九行偈后长行下属流通,北师以四信弟子判属正宗,从如来灭后下乃是流通。又云:二家尽可用,今依南方。
机有在无
语倒应云,机在有无。
此中未述。
断疑在寿量品中。
重重说等。
南岳云:法慧说十住,十方说十住者,皆名法慧。乃至金刚藏说十地,亦复如是。十方诸佛说十住,与法慧等。乃至十方佛说十地,与金藏等。
唯有一佛。
释迦化遍
地覆本属
本眷属
虽但显本。
下文显菩萨本,云下方空中住,是本住寂光也。本虽如是,而于释迦开迹显本,理且未彰。
经四分之一
将半恒沙开为四分,取一分为喻,故云之一。
那由他。
此数法也,解脱经有六十二数,流来此土但五十二耳。每一数十倍增之,谓一、十、百、千、万、亿、落叉、度落叉、俱胝末那、阿庾多、大阿庾多、那庾多、大那庾多、钵罗那庾多、大钵罗那庾多、矜羯罗、大矜羯罗、频婆罗、大频婆罗、阿门婆,乃至第五十二阿僧今那由他,即第十二那庾多也。下药王品中,甄迦罗即矜羯罗第十七数,频婆罗即第十八数,阿閦婆即第二十数也。
亦不须移。
若移者,应云六万非多,若依法门者。
皆云善者。
五眼、四谛等悉具,十善曰皆。
八自在中之一。
能作小,能作大,作轻重等。今此能作短,能作长,亦八之中之一。
故且抑其一分。
以五十小劫,谓如半日,虽是即长而短,而未云即短而长曰抑。
热休息冷
冷应作已。
开亦不遍。
未施藏通。
合亦不周。
别教利根,自入法界。
彼开:
施别
此开。
施三
此合何殊彼合?
会别会三,入实同故。
六、方便边
藏通各三乘。
身土四句。
依中现正,正中现依,依中现依,正中现正。
然自在大。
自误是昔字耳,谓华严也。以次云此述一化,盖今昔对论。
三节
或是重语三周有三节段,或指前譬本中通贯三周作广略三节义。
法华迹说,与众经同。
迹中以圆为能开,三教为所开,纵今经已前有末开之异,然其教法不出乎三,不同华严兼别。
今日一番之因。
十地因满,乃受识也。
多是加菩萨说。
新经四十品,除阿僧祇品及随相光明功德品是佛自说,余三十八品皆菩萨说。
而以华严,形斥法华。
如合论中,以华严十义形比法华,谓华严是报土,法华是秽土,佛现报身劣,应请者是菩萨身子,说法是大乘三车,被机是菩萨三乘异等。
七处八会
一摩竭陀兰若,二普光</a>明殿,二忉利天,四夜摩天,五兜率天,六他化自在天,七重会普光明殿,八三会普光明殿。已上释签所出品目。若李论中,谓第七是三禅天会。若云九会,天台师谓逝多林。李论又加给孤园一处,立为十会。
二处三会
一、灵山。二、虚空。三、又灵山。
此中横对四土。
未变土前,同居也。四信中诸声闻众,方便也。其菩萨众,实报也。远处虚空,表寂光也。
约五味判诸利钝
华严一钝,乃至般若二钝,唯法华纯利。
已如向辨。
菩萨尚是古佛等。
疏能问者,即是华严中四菩萨。
解脱月等,四也。
用义不同
若指销释自在神力为不同者,前见宝塔品,与今销释三力,用对三世,其旨大同。今寻前诸所释,言其不同者,只是十意,以明如来三世益物之相,学者更详。
对用皆然。
三身对土,三德对三障等。
教门各二
真底。中底。
且据不现劣应之身。
寂光土中,真智断德,故云老;不应同居,故曰不服俗谛之药。
九,次第定。
若入禅时,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入一禅,心心相续而无间杂。九者,谓初禅次第定,二、三、四禅次第定,四空处次第定,第九灭受想次第定。
奋迅
有出入两奋迅:一、入者,谓入三昧人,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入初禅;如是次第入二禅,乃至灭受想,是名入也。二、出,谓从灭受想定起倒,入非有想,乃至初禅,是名出也。
超越
一超入,谓从初禅,超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处定;二超出,从灭受想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识处等,具如法界次第。
寿量品
以理况事
性非今昔,常住不灭,以不灭故,称性而常。若云无量劫,理数然也。以由理常,是故事常。
举不足以释之。
事寿为不足,理寿为足用,事寿以显理寿,故曰释之。
本既不疑长寿。
弥勒菩萨等,从初不疑佛寿何以太长。若尔,则睿公不须以法寿即报寿,非长而长,以出其意。
但先以长为答。
示,答问意也。睿公只消以长答短,于理自明。
惟忖中五句,至向地。
今再笺之。疏云:初一句总,后四句别。今闻大法雨,润法性种,开十住知见。今之与先,已得十住。今从十住改十行,示佛知见,击鼓演义,皆从向地今昔悟入(云云)。
乘妙中说</a>。
三法妙中,云始终者,不取五品教乘为始,乃取凡夫一念之心,具十法界,十种法相,为三法始也。从性德之三法,起名字之三法,因名字之三法,乃至究竟之三法,过荼无字可说,乘之终也。
此违论文。
天亲明三身寿量,今是报身,具如下引文。
疏:百年为期颐。
注家用礼记</a>经语,记主亦取郑玄</a>注文而释之。郑云:期者,要也。颐者,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当尽养道而已。
伽耶既非。
旧以彼长连上四字以为句,非也。又释之云:以即报佛是本佛故,彼长报佛即今经伽耶之佛,故曰何独,意明二身体即故也。此亦非矣。今谓伽耶曰应,彼长曰报,以约真谛,双非报应,故曰长短斯亡。
燕赵
赵将伐燕,苏秦为燕说赵王等文,在辅行第八说中明之。然春秋</a>中无秦、燕等名,乃是春秋后语耳。
后文具此三句。
非如三界见于三界法身义。又云:如实知见三界报身义也。又云:或示己身己事,他身他事,应身义也。
大经:一切众生悉一乘故。
以具三因佛性故尔。
更立名异义同,而为多并。
一、乘者,理乘也。理而不灭故常,当知乘常只是理常耳。若云乘非常,理须灭;若云理是,乘何独非?
疏大经超前九劫
佛藏经</a>云:弥勒发心,先四十劫,释迦方始发心。佛地论云:因七日七夜,翘足赞弗沙佛,因超九劫。与本行经同。又说布发掩泥超八劫。大经云:身求半偈,故超十二劫。章安疏云:或根缘不同,佛增减说之。
今显实已,不复隐本。
若初住显实已,亦不复隐本,但以无久本可论。纵得延促劫智,以一日延为多劫,而为久本者,亦只是权耳。当知佛本为实,菩萨本权。
问桥
方等陀罗尼经云:我于往昔,作一比丘。时有居士,设大施会。有一大桥,有众多人,从桥上过。我以愚故,问彼人言:是桥何人所作?此木何林所生?何人所斫?何象所载?青松白松等,后到会所,财食无余。
疏阡陌。
道,路也。南北曰阡,东西曰陌。
彼经十身。
新经三十八,明第八地成就身智入无功用。经云:佛子!此菩萨远离一切身想分别,住于平等,知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云云)。国土身者,地论云:千等世界、净不净世界、广等世界差别,皆善分别知。智身者,论云:闻思修智、果行智、世间出世间智差别,皆如实知。法身者,论云:无量法门平等一法身故,如闻取故,随所化众生根性相应时说差别故,有根无根差别相故,知第一相差别,皆悉应知。虚空身者,论云:知无尽相、不可见相、无障碍相、无为相、能通受色相、因色分别,皆悉能知。
余皆化摄。
谓众生、国土、声闻、独觉、菩萨、如来等六也。既云应开为四,而文中两番云化,或恐写误,应云余皆应摄。又况众生、业报,二身两分,若猿、猴、马等为业报,须指人、天等为众生也。学者更详。
疏:若但性德三如来者,是横。
约种子义
但修德三如来是纵,先法、次报、后应亦是纵。
两番纵义。有人云:初一番是能显,谓别地前十住修空显报,十行修假显应,十向修中显法。次一番是所显,以由登地始得法身之本。从本发智是报,报如华台。从报起应,应如华叶。虽能所异,皆纵义也。今谓此片古,非用显今。是以由古师说三德义,而有二纵。一师云:体义俱不殊,而有隐显之异。故今初云:修德三如来是纵。又一师云:法身正体,本自有之。了因般若,无累解脱,此二当有。故今次云:先法,次报,后应,亦是纵。具如前第三记已笺。
疏:量字则通无的。
句绝
借义名释
借观心因义,释妙智果</a>义。
相照四句。
智妙初。境照智,智照境,境照境,智照智。
双具前两。
旧曰具法报中两亦句,以应从法报中起,故如是。今谓疏既云两存,只是具应中双非之两耳,乃即遮而照故具也。
名通义通
名谓非常等四,义谓四句各四。
理通法通。
理谓三身体融,法谓权实常住。
且约次不次而论总别。
前别约三谛论本迹,次也;后总约三谛论本迹,不次也。次为别,不次为总。
俗谛三昧
此照俗理也。辅行云:言俗理者,缘于俗谛恒沙三昧;言俗事者,缘于众生病及神通。
一种子无上,指对雨譬。
论云:退菩提心已,还所修善根,后同得果。
三、增长力无上
论云说商主譬,今记云化城,义同。
七、化生无上
论云:教化众生无上故,地中涌出无量菩萨。
八、成道无上,指寿量三菩提。
论中引本品三身文义。
九、涅槃无上指医子
论云:医师
雨譬,已述譬及领。
经云:善说功德,诚如所言等。
方便品已判甚深。
本论释方便品中云:言甚深者,有五甚深:一、义,二、实体,三、内证,四、依止,五、无上。
履
所止切。蒵,胡礼切,又音系。谓屣带也。
今但正化。
若准今但化益,此中四字宜作白字书之;若作注文,则今但化益亦宜注也。
郑重,如前释。
皇天郑重,频降命也。
故此自佗随用别故,具如玄文。
玄文云:前二教所有随自,一向是随他意语,别教一向束为随自他意语,圆教一向是佛自意语。今文以迹门为他,故曰随用。
前虽有二乘之名。
疏云:不复言及二乘。
小在此三。
小机多在三善道中。
疏,自应得闻长远之寿。
华严八十云:或见释迦成佛道,已经不可思议劫。
然灯者,拂因疑。
布发掩泥,得记乃迹。
非无近果。
三乘各证
身岂不然。
谓益物处者,常在此土,此土既本土,身亦本身,故知是报也。
展转相望,有五乘七善。
旧云:如地狱有人乘,鬼有天乘,畜有声闻乘,人有缘觉乘等。今谓地狱乘钝,鬼中乘利;鬼中乘钝,乃至天中乘利。
十界交互以论机应
下下法界有上上机,如地狱界有九界机,鬼中有八,畜中有七,此乃下有上机。若上有下机,谓初发心求于佛果,破戒墯狱,于彼可发成地狱机。余八准此。此乃上有下机,具如释签。
或但论四圣以辨胜负
声闻负,缘觉胜,乃至菩萨负,佛胜。
且对佛界胜劣应耳。
既是本佛起应,故就佛界论</a>现胜劣之身,未宜四圣以辨也。
现种种身。
此文写误而又语略,今检名号品而刊正之。经云:种种身、种种名、种种色相(记中云食)、种种修短、种种寿量、种种处所、种种诸根、种种生处、种种语业。种种观察记有,种种形经无经有,种种观察记无。
竖中亦然。
不将他佛望我,以论之横竖也。当知以我三世相望,自论竖耳。
佛性有五名:
一佛性,二首楞严,三般若,四金刚三昧,五狮子吼</a>。
如前竖望,只得以佛望往菩萨。
前云然灯缘熟,以佛像化之;我缘未熟,但为菩萨。前未拂迹,得作此说。今既闻竟,故得约横以论佛佛相望也。
望自身,寿即横。
若今自寿如,四教佛乃横。
迹中四佛寿命
玄文云:三藏佛父母生身八十二尽,身灰智灭,毕竟不生。通教佛誓愿之身,化缘讫,亦归灰。断此两佛,齐业齐缘。别教登地,百界作佛,得论年纪大小,大即大乘常寿,小即小乘无常之寿。圆教登住,亦复如是,况妙觉乎?
本中大小不同。
玄文云:上因妙中以智慧为命,此则非长非短。由非长短之慧命,能为长短。此中正明长短寿命。经云: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纪者,是寿命也。大小者,长短也。若经中间处处年纪大小者,乃是约迹而悬指于本也。
今师三释。
文云三德不可思议那忽纵,不可思议那忽横,乃至那忽一异等,此约理藏释也。身常智圆</a>,无有优劣,能种种建立,同归第一义,此约行因释也。即一而三故不横,即三而一故不纵,不三而三故不一,不一而一故不异,此乃约用释也。
小乘三德为小。
小乘师云:般若种智已圆,果缚尚在,解脱未具,身犹杂食。又云:带无常故,一优二劣,譬之横川走火。又云:先有相好之身,次得种智般若,后灭身智,方具解脱。
此指开迹文竟者。
谓本成已入涅槃者,皆是迹耳。然竟文者三字,无疏可牒,似如??更详之。
至果名为,师子奋迅。
奋迅下似脱两字,应云师子奋迅,奋迅中第十功德等,或语略。
乘栴檀楼阁
华严四十八云:毗卢遮那菩萨,从于兜率天没,生于人间净饭王家,乘栴檀楼阁,处摩耶夫人胎。此名入离垢三昧,非眼所见,而能处处示现受生。
贯日之精。
瑞应经云:菩萨初乘白象,贯日之精。普耀经云:入夫人胎,如日现水。又云:其人中尊,德超日月。在于胎中,演金色光,蔽于日月。乘白象者,普耀云:菩萨问天:何以形貌降神母胎?梵天强威白言:梵典所尊,形象第一。何以故?三兽度水,马兔未知浅深,用譬未达法本。象步尽底,以譬大乘。
七步不同
南行七步,示为众生作上福田;西行七步,示断生死是最后身;北行七步,示现已度诸有生死;东行七步,示为众生而作导首;乃至下方七步,示灭地狱火。
如佛问均提:
类佛,五分是同。
大小仍存。
逗机别,故存而不混。
五分法身,义同生身。
二身本同,何以云义?五分功勋,犹如均提,虽云不灭,用火片之,终同无常,生身灰断。
应存两释。
旧云然灯佛者,乃他也;在彼名菩萨者,乃自也。今谓自身应他及然灯他,虽分两他,只自他耳。
说弥陀,成我事。
以例两释。
如一众会等。
集十方如他,集一方若自,
一在衍门,故实。
释论云:今欲说第一义悉檀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
三在三藏,故虚。
玄文云:三藏菩萨止伏结惑,未有灭证,但约三悉檀耳。又云:多说因缘生生事相,少说第一义谛。此乃藏、通对说耳。若以通对别,别未证中,亦但三悉。故玄云通望,但得二耳。
通别二人,三虚一实。
别亦三者,在地前也。玄文云:对通虽四,而三别教。如何?答:证道有四,教道应三。
寄事以说
寄本迹以谈理。
以句结之,各有所属。
如云:外道非有非无见,二乘非有非无证,菩萨非有非无门。
但成别俗。
九界病耳。
迦栴延章
经具五句云: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数演其义,是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空灭义。
一一悉中,复有四悉:
玄文云:一悉檀通有四悉者,论云:阴、入、界别,是世界;因缘和合故有人,是为人;正世界破邪世界,是对治;闻正世界得入,是第一义。乃至第一义中四悉者,一切实乃至四句,是世界;佛、支佛心中所得法,岂非理善,是为人;一切语论、一切见、一切着皆可破,一切不能通第一义,能通是对治;言语道断,是第一义。
安得更成复具等耶?
若顺文消之,安得之言?谓更须非之,则无复具也。若作写误消之,恐更字是不字耳。谓圆尚墯有句,安得不成复具等耶?
一一悉中,能所皆足。
圣人以此而逗物。
十门解释
一、释名</a>,二、辨相,三、释成,四、对位,五、起教观,六、说默,七、用不用,八、权实,九、开显,十、通经。
以分二悉。
玄文问云:为人生善,只应生善,那复断恶?答:为人者,生善是旧是正?断恶是傍是新?治中治恶,是旧是正?生善是新是傍?
第一义而通于初。
四教皆通于初,若圆教中,或名字五品。
从渐顿来,且寄地位。
历时既多,且寄十地深位以言善,十住尚浅故也。
准行证文。
分常者,文云久修业所得;对佛者,文云寿命无量劫。
总有五句。
经云:迦栴延云: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诸法寂灭无所有,是空义;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
虽结成通。
谓寂灭句也。净名疏云:三藏明无常非无常义。若了诸法非生非灭,横计生灭,以四句检,生不可得,即无常义也。又达无粗细之苦,体有即空,不见苦相,名无所起,即苦义。又体此诸法,本来空寂,是真空义。又衍门实相,本来无有,我与无我,本来无二,真我义。疏释甚广。
诸句可明。
若结句成圆,则诸句例尔,故疏云亦得是圆释五义。
以照寂为等觉,寂照为妙觉。
彼经云:等觉照寂,妙觉寂照。盖以等觉自行照理名寂,妙觉果满鉴机名照。寂之与照,附权不即,故属别也。南岳大师云:照寂顺体,寂照顺用。亦其例也。但南岳于圆法自论耳。
事理相对
智理惑事
似同报身。
自受用,属智生。
入中亦然。
灭于尘沙之惑,方有入中之智。
用却成灭。
旧云法身体者,全指惑也。若唱此体,有断惑人,即用也。今谓若约当体,得作此说。若三身身相望,报应属用,报论灭惑,应论唱灭,乃二用成灭。
疏便谓其即是佛。
才闻谁有烦恼,便废修行。
毗钵舍般
此翻慧。
奢摩他。
此翻定。
若到故破,凡夫能破。
此文写误。涅槃经云:狮子吼言:世尊,如经中说,若毗婆舍那能破烦恼,何故复修奢摩他耶?佛言:善男子,汝言毗婆舍那破烦恼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智慧时则无烦恼,有烦恼时则无智慧,云何而言毗婆舍那能破烦恼?善男子,如明时无闇,闇时无明。若有说言明能破闇,无有是处。善男子,谁有智慧,谁有烦恼,而言智慧能破烦恼?如其无者,则无所破。善男子,若言智慧能破烦恼,为到故破?不到故破?若不到破者,凡夫众生则应能破;若到故破者,初念应破;若初念不破,后亦不破。(已上正文)今须改云:若不到故破,凡夫能破;若到故破,初念应破。则使记文粲然易了。
定慧共别
慧若能破烦恼,何故复修定?兼定则共非也。
真中二善,已生未生。
论第七云:见思本起,名已生恶;观于即空,令已生不生尘沙无明,名未生恶;观即假即中,令未生不生一切智,名已生善。此善易生,故言泥洹道易得也。道种智、一切种智,名未生善,此智难生。空智已生,中智未生,当修三观,生此二智。
治道长故。
始灭欲恶,终至变易。
上对治治未,文无重释。
疏中标世界并对治毕,次如禅下,只释世界而已。若其对治未恶,而疏中更不复释,故云无重释,而有向来治已生之义耳。
净无垢称王。
优婆塞名也,以无垢之名,位在等觉,知治门不近。
如本劫等见各计,四禅等断惑不同,
本劫本见,末劫末见,具六十二,故云等。断惑者,名伏为断,谓着断常外道也。着断者,于欲界、色界、空处、识处、不用处、非非想处而起计着,谓归磨灭也。着常者,计初禅、二、三、四禅,悉计自恣五欲得涅槃。
但对小外,对此仍疏。
八到是小外之病,八术是苦、空等药,彼八在小故浅;今此中意,准下文以三达、五眼以为八术,今八在大故深。
无明本有,义之如损。
旧云:若了修恶,即性恶如病损。今谓无始无明,翳乎法性,如法身损,非谓病损。
所治同故。
通二乘,与藏是同,只治一两有缘者。
先令断乳,乃至用。
经云:譬如国王,闇钝少智。有一医师,性复顽嚚,疗治众病,纯用乳药,亦复不知病起根原。虽知乳药,复不善解。或有风病、冷病、热病,一切诸病,悉教服乳。复有明医,晓八种术,善疗众病(云云)。是后客医,即语王言:从今已后,不得复服旧医乳药。所以者何?是药毒害,多伤损故。若欲服者,当斩其首。断乳药已,终更无有横死之人(云云)。尔时客医,以种种味,和合众药,谓辛、苦、酸、甜、酢等,以疗众病,无不得瘥。乃至再令服乳等(云云)。经中合法云</a>:凡夫所计吾我,如大拇指,或如芥子等(此旧医也)。如来说我,悉不如是,谓诸法无我(断乳也)。后还为说性不变易,诸法之中,真实有我(而令服乳)。疏中释云:此中举五味者,即五门禅观。辛譬不净,苦譬无我,咸譬无常,甜譬空,酸譬苦(云云)。若今记中云:总为六味,苦为酸等者,乃是引如来性品中文。若客医断乳,乃南本哀叹中文耳。其喻有异。释签中云:彼破三修,故但三味。胜劣相对,故成六味。且略不说净及不净。又涅槃玄义释</a>宗中云:三修有三,谓邪、劣、胜。邪者,见相似法为常,适意为乐,运为是我,愚惑所覆,追求无厌。劣者,无常咸味,破其执淡;无乐苦味,破其执甜;无我酸味,破其执辣。三界皆无常,诸有悉非乐,一切空无我。胜者,常、乐、我也。法身常恒,无有变易,淤诸觉华,欢娱乐具,八自在我,无能遏绝。
八术
经中有二种:一、菩萨品云:譬如良医,善解八术,为治众生一切病苦,谓吐、下、涂身、灌鼻、若熏、若洗、若丸、若散。疏引兴皇释云:初四句譬昔教无常,吐譬苦,下譬无常,涂身譬无我,灌鼻譬不净。后四句譬今教,常德譬薰,净德譬洗,乐德譬丸,我德譬散。二、南本哀叹品中复有八术,疏云:一、治身,二、治眼,三、治服,四、治小儿,五、治疮,六、治毒,七、治邪,八、知星。内合佛知八正道,能治八倒(文文)。今记中八术,是哀叹品文也。以由客医断乳,正明八术治倒故也。
何不指善恶,心所共为正。
数,即所也。何不指善心数与恶心数共为正因,而只指通大地数耶?
恶复别属。
善数属人天,恶数属四趣,故云别也。若用通大地数,则摄得善恶两十。
疏十心数
谓想、欲、触、慧、念、思、解脱、忆、定、受,此乃通大地十数也。
人天被开。
童子戏沙,散心称佛,皆成佛道。
二乘非缘
据隔小故;若向云亦缘摄者,据退大边。
为让前后。
人天善根属正因者,此让前也;入初住名了因者,此让后也。
十信相入。
信、念、精进、慧、定、不退、回向、护法、戒、愿,是十一一相入,为百说说出相入意。
修性三因,止观玄文,俱有此意。
谓离合。
九门共成
始色心,终受润,只共成修性三因耳。
皮肤毛彩
若华严行布般若八十科之类。
闻众怪说
圆经惑耳惊心之谈,如净</a>名芥纳须弥,毛吞巨海,佛藏劫火洞然,一唾即灭之类是也。以今经唯说只是三千法性体用耳,若今人暗禅之怪说,斯亦不足可指也。
法数增减
略如玄文七科谛境等类。
与夺他释
四时三教,夺之则一切俱权,与之则无非皆实。
大小二:初、
昔退还中,自有最初禀大,后以小接,此乃大初也;自有中间最初禀小,此乃小初也。
二通,三别。
三谛通四教故通,三谛??别圆故别。
三、周中大拟
法说中云:若以小乘化,此事为不可。譬喻中云:我身手有力,当以机案从舍出之。
置顿从渐
本从乳出酪,今文从佛出九部,故云置顿。
三德之名,尚通外计。
涂身外道,计大自在天具足三德,云法身、报身,居自在天三目臂,即摩醯首罗也,而能化身随行大道。
大小六义
前已签。
未捣未节
华严等大乘戒定慧法药,小乘人未能服,服只以三三昧为行耳。
空、假、中三,准此可知。
未得妙空如来捣,未证妙假如来节,节未入姓中如来合。
具一切法。
一空一切空,十界皆空,假中亦尔,而以三观遍修三十七道品,入三脱门,开佛知见。
共别二相。
空、无想、愿,此共摄渐;空、假、中三,此别摄顿。
分别功德品
疏:五法成</a>就。
一、不堕三恶道,二、不生边地,三、诸根完具,四、不生女身,五、常识宿命。初僧祇时也。
疏文略,故从八生乃至四生。
不语七、六、五故。
疏随分生。
本论云:随力随分,八生乃至一生。论云随分者,意云:无明多分,随分而断。
初文具如今文。
初谓一证门也,今文谓入初地证智等。
证分八九
唯识宗中,但八识而已。摄论师取第八识染净二义,又立第九真净一识。七、八、九识者,谓末那、阿赖耶、庵摩罗。
一十六字。
唐三藏译婆沙论,至说非非想处定,遂为宝法师所难。既不能通,乃于论中加一十六字,以为遮难之辞。此乃添译之过也。
仍须正云九品别感。
方彰别接。
上根七地。
若通教三乘,三、四为上,五、六为中,七、八为下,今言</a>上者,或文误,或别有意。
余二意可见。
但破损生义也,若增道及后八世发心,不俟更破。
天亲以发心为无生忍
非指八世界发心人也。以论中将无生忍是证门,发心为信门,证深信浅故。
疏十梵行品文。
彼经第十七云:身身业,语语业,意意业,佛法僧戒经中,于此十内,一一推捡,何者是梵行耶?乃至结云:能如是观,初发心时,即得菩提,成就慧身,不由他悟等。
以十信功齐极位,复成太过。
未见古人功齐之文。今恐十梵行者,信信皆修。若竖对十信,乃成身行在初信,戒行在第十信,非矣。或恐再出前义,有将十梵行判住行向地,此成大过。然住行向地,非极更详。
初地见道
若初地见道,二地名修道,妙觉名无觉道,此是别非圆。
疏:得闻持陀罗尼入十行。
华严十行品云:假使有不可说无数众生,共会一处。其会广大,充满不可说世界。菩萨于彼众中而坐。是中众生,一一有不可说阿僧祇口,一一口能出百千亿那由他音,同时发声,各别言词,各别所问。菩萨于一念中,悉能领受,皆为训对,令除疑惑。如一会中,于不可说众会之中,亦悉如是。此闻持也。
得乐说辩,才入十回向。
彼回向品云:菩萨得决定辩才无尽藏,演说一切佛平等法,令诸众生悉解了故。
得无量旋陀,罗尼入初地。
若寄别义,是旋假入中,能持善不失,故名观喜。彼十地品云:菩萨住此地,念诸佛故生欢喜,念诸佛法故生欢喜,念诸菩萨故生欢喜,念菩萨行、念诸波罗蜜、念诸菩萨地殊胜。乃至云:断一切恶趣故生欢喜。菩萨得欢喜地已,五种怖畏悉得远离。
得清净,入三地,
彼经云:菩萨住发光地,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于无量亿那由他劫不积集故,邪贪、邪嗔、邪痴悉得断除,所有善根转更明净。譬如真金,善巧炼治,种量不灭,转更明净。
无生已去。
约惑以论多番
不可即云四十二念。
既云无量念,且无四十二念,以至妙觉。
据位必八
略无七六五之言,且寄八生后位言之。
亦名法忍。
非独此中再释,而诸句皆再释,云是第一义谛,亦名第一义空,亦名首楞严三昧。又云是虚空三昧,亦名广大三昧,亦名智印三昧,乃至陀罗尼,亦名无碍智师子吼,亦名金刚三昧,平等三昧,亦名大慈大悲。
发菩提心,及二乘心,
经云:无量恒河沙等众生发菩提心,无量恒河沙等众生发缘觉心,恒河沙等众生发声闻心。
故云次第及番番等,别立品目。
只次第及番番以为品目,非经题目。
疏得真,似两益。
无生忍至一生真益也,其余似益。
疏:虽戒能化。
药王品疏云:今品明化他之师,经云宿王华,汝于我灭后,广宣流布等。
疏:未若戒所化。
经云汝莫轻彼国等。
而尚度之,已如前说。
文殊于海而出。记云:菩萨入海,岂须曰之?又云:或西天梵本有入海时。
记后犹属正。
法身记后,更有余长行文及偈颂,犹属正宗。
摄五成四
此品记末云:第五品与第四信齐,初二品当初信解,第三品当第二信。
文判四信,得为十信。
此品疏末云:四信与五品是同开,五品对十信,则四信为十。
唱楞严名,魔尚被缚。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时,魔欲为恼,自见被缚。
过减不同
实成已久,数过微尘,此过也;近成寿短,此乃减也。又玄文中,谓初住得延促劫智,或说现本寿长,或现迹寿短,亦过减也。
穷理不二
本迹
始终一摖
心佛
止作二持。
律云:止持者,方便正念,护本所受,禁防身口,不造诸恶,目之曰止。止而无违,戒体光洁,顺本所受,称之曰持。持由止成,号止持戒。作持者,恶既已离,事须修善,必以?勤三业,修习戒行,有善起护,名之为作持也。
众法少违
四人已上行羯磨法名众,今且念念修观;若与众同行羯磨等事,故未暇为之。
众别两行
羯磨之法,众别不同。若四人已上至百千人,行单白、白二、白四等法者,名众法也,其法有一百三十四番羯磨是也。若二人对首及心念之法,是别法也,其法有五十番羯磨是也。两行共有一百八十四番。
五篇。
一、波罗夷,僧祇翻极恶;二、僧伽婆尸沙,善见翻众初残;三、波逸提,翻堕;四、提舍尼,翻向被悔;五、突吉罗,翻恶作。
七篇。
一、波罗夷,二、众初残,三、偷兰遮,四、波逸提,五、提舍尼,六、恶作,七、恶说。
仍晓开遮轻重缘体。
此下是将声闻、菩萨两戒对辩。言开遮等者,略依菩萨戒,疏出其三。且如杀戒者,疏云:菩萨七众同犯,与声闻五众大同小异。同者,同不许杀。异者,略有三事:一、开遮异,二、色心异,三、轻重异。开遮异者,大士见机得杀,声闻虽见不许。色心异者,大士制心,声闻制色。轻重异者,大士害师犯逆,声闻非逆。又盗戒者,开遮如前,见机得不得等。或复见机而盗,必无盗心;大士为物,种种运为皆得。声闻自度,心依规矩;大士不畏罪,但令有益,即便为之。下诸戒条,太略例此。
制缘渐顿。
声闻因事制戒名渐,菩萨不尔名顿。
舍义有无
菩萨戒二缘舍。疏云:若舍菩提愿及增上烦恼,犯十重则废。今言无者,乃小义耳。声闻戒舍义有五。毗昙云:一、增邪见,二、法灭尽,三、命根断,四、犯重禁,五、罢道。若杂心毗昙云:但是秽戒,除法灭尽,及犯重禁,并言不舍。二根生时,不入僧数,又非尼摄。余部不言失。
坐次分流
菩萨戒七众同受,无择道俗,皆应先受戒者在先坐,后受戒者在后坐。若先大后小,大依大坐,小依小坐。若先小后大,闻小夏而成大夏,依大先后。若声闻戒五众同受,则有异菩萨坐次也。如百夏比丘尼,礼初夏比丘足。
忏法天隔
声闻忏法,则有羯磨及出罪、对首、责心之异;菩萨忏法,但有要见好相及对首耳。又若犯四夷,许忏遮罪,而性罪不灭;若犯十夷,忏得好相,还同菩萨清净戒体。
七众同不?
菩萨七众同,声闻二众不?
大小共别
大乘戒者,先以小捡,助成大仪。如首楞严经</a>云: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持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此所谓共也。小乘戒者,但专四分,此所谓别也。
而昧存亡。
缘谓罪性一切俱空,何戒可持?何罪可犯?而不知住持三宝,须依律仪及涅槃终制,有戒则存,无戒则亡。
鸟鼠,人也。
佛藏经云:佛告舍利弗:譬如蝙蝠,欲捕鸟时,则入穴为鼠;欲捕鼠时,则非空为鸟,而实无有鸟鼠之用。其身臭秽,但乐暗瞑。舍利弗,破戒比丘亦复如是,即不入布萨自恣,亦复不入王者使役,不名白衣,不名出家。
随喜品
既校量灭后五品之初。
初者,谓五品中之随喜品人也。若据辅行,则随喜又通非入品随喜人。此五十人随喜之心,亦何必五品之初随喜位耶?
及随喜后位。
五品入十信。
好坚
大论第十:问:诸佛功德,无能胜者;一切天地,谁可为尊?梵王答云:佛为无上,无过佛者。譬如一树,名曰好竖,在地百年,枝叶具足;一日出生,枝叶悉具等。
疏:比是格劣。
经中四百万亿财法两施,正是比况格量第五十人之劣。
疏:大七,小七。
大四十九,小十四。
式叉。
梵音式叉摩尼,此翻学法女。律云:沙弥尼年十八岁时,即受五戒;受五戒已,更用六法调心。六法者,杀、淫、妄、华缨、油涂。如是满二年已,先受本法,次于大僧处,禀具五百大戒。
如七世等。
儒论七庙,释谈七佛。
破古师中
古人作五十位解,伤文失理,当知五十只趣举凡耳。
但染香处,不须此相。
湿化两报,多是染香为因,不须此中广辨四生因果之相。
经若有形
十二类生,摄六趣尽。今文从卵生至非无想,只举十类,略不言若非有形、若非无形二类也。然疏记不解者,以近事故。今恐晚觉辈亦有不识者,销经事昧。今引孤山楞严经疏笺之言有形者,疏云:事日月水火,爱此光明,妄心执著,名为色想,日月星辰之类是也。
若无形,
厌弃色想,思无边空,色尽心空,沉昧幽隐,即无色外道之类。
若有想。
外道凡夫,祈神祷祀,存立形影,终身奉事,经中谓鬼神精灵之类。
若无想。
外道计无情有命,金石坚固,或习定灰凝,思专枯桥,化物成身。若黄头外道恐身死,往问自在天,天令往频陀山取余甘子食之。延寿食已,乃于林中化为石,嘱其徒曰:吾没后,有人难者,当书石上。后陈那</a>书难词于石</a>上,石不能答,遂吼碎。又如晋书</a>:张华</a>时,燕昭王墓有孤,谓华表曰:我闻张司空多学,欲往手之,以为如何?对曰:我闻张司空者,博物君子也,非但损子,亦乃祸吾。狐不听,奉刺投华。华与论天下人物,多为所折。天欲雨,辞去,华固留之,谓左右曰:我闻巢居知风,穴居知雨,不是狐狸,即是老鼠。乃密令人斫华表,然而照之,遂为狐狸而走。此并木石精怪,非究竟无情。
非有想非无想
此二类前第二卷已签。
初住校量。
帝释问法慧菩萨云:初住成就几功德?经中校量云:供养十方阿僧祇众生乐具,经于千劫后,令证支佛,百千亿分不及其一。前第二记已笺。
经褰缩
上去干切,举也。下所六切,短也。
胗。
章忍切。唇上疮也。又说文云:唇疡也。
呙
若牌切。口戾也。谓斜戾。
窊。
鸟瓜切。凹,说文云:污衷也。记中作窳,盖写误。窳音愈,非也。
大师有时,依普贤观,
如玄文云普贤观五品在六根内,明意稍难见,而释签不解,令疏中每一品开为二,以难十信。
法师功德品
弟子通初后。
前疏自轨五法,通称弟子。
诵说名通
五师有诵说五品,中有读诵及解说,
见闻十界,而为外化。
疏:以普现色身而为外化,例今使十界机见菩萨像,闻菩萨法为外化。
余三准知。
十界群机,闻菩萨功德之香,尝菩萨甘露之味,睹菩萨智慧之光,斯亦为外
色等亦然。
向说六根,根根十界,而为外化;若说六尘,亦尘尘十界,普熏众生,发菩提心。
疏:读诵既尔。
不言受持而言读诵者,取化他二三中之一耳,故云四种亦然,则受持者亦尔。此取五师果入六根中,方具内外庄严。
三品分之。
上中下四百,合为千二百。
况三品人
三品共千二百,无文可凭,故云恨不依文。
有师以光宅数为二品。
三品名同,其数亦异,共为千二百,此更无准。又有辨中边论说三品数,不欲引之。
二、二分对。
古人分六根为三:下八百,中一千,上千二百。若二二分对者,眼、耳一对为下,但八百;鼻、舌一对为中,但一千;身、意为上,具千二百。况经中耳、舌各千二百功德,身但八百,则知分对乖理违文也。
不假至者。
若苦涩物在其舌根,皆变成上味,余三根更不假至而变。
色二二十
俱舍云:色或二,或二十。且二十者,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高、下、斜、正、云、烟、尘、雾、影、光、明、暗。疏释:形平曰正,不平名斜,日焰名光,星、珠、电等名明,余亦可见。言二者,二十种,亦不出于形色、显色。
声八种
前持品中已笺。
人天等因。
人修戒善,所感五尘则粗;天修禅定,所感五尘则细。
更应多并。
一常一无常,一思识一不思议,
此中三业,即是六根。
只约安乐行以明十善,则已摄六根清净人也。疏中云五种法师悉具六根清净,而别明三业,此成繁芿。
疏:六根互用。
良由性即,是故根融。有人云:楞严经中,如来自约根尘流变三叠,以明眼根八百功德、耳根千二百功德等,文理分明,与今经中配根数等。而大师却约界如明其数目,似非佛意,孰故信乎?呜呼!斯言之玷,不可磨也。盖亦不本两经之意,故妄有弹射也。孤山楞严疏云:此明发觉初心,令知颠倒处所,居示凡夫六根优劣之用。意在阿难择于耳根,以为修证之地。彼明依经修行,以发相似之解,而六根清净,互用无方。(已上正上)学本宗者,见孤山之言,亦可息疑谤也。
疏:若言八百,显其能缩。
有人问云:若盈缩自在,可云眼根千二百,耳根八百否?今为答之。若了六自在王互用互遍,则盈缩随时,子何不可?又问:今何不云眼千二百等耶?答:设经中云眼千二百,汝又复问何故眼根不八百邪?斯乃戏论耳。但信如来金口盈缩之言,凡夫妄情,不应臆度。
应云第二。
十信之名,玄文与仁王经</a>中少异。今引玄文十名,以仁王注之,令知同异。一信(同),二念(精进),三精进(念),四慧,五定(并同),六不退(施),七回向(戒),八护法(同),九戒(愿),十愿(回向)。
六根各十。
五眼之外,又有智眼,见诸法故;光明眼,见佛光明故;出生死眼,见涅槃故;无碍眼,所见无碍故;一切智眼,普见法界故。此华严经</a>前已签。
但离合异。
法眼开出,智眼、慧眼开出,出生死眼,余者并佛眼开出。
而复斥小。
小他心通,所通不远,若斥之者,如云不观人根,不应说法,虽得宿命,所知不远等。
未论修发真天眼等。
在凡修于事禅,入圣发真天眼也。言等者,真天鼻、舌等也,皆圣真发也。有人问:颇有相似位人不得六根清净否?答:因中不修事禅,果上容有不如今经者也。若今法师功德,纵因中不修事禅,而相似位中六根必清净哉!以由在五品时,圆观十界即空、假、中,故至似位,依理而见十界色像,依理而闻十界音声,此乃弘经之功,非由事禅也。故今记云未论修是也。
疏:禅有八触。
止观云:从未到定后,或经一日、一月、一岁,而定心不散,即发八触身。八触者,谓动、庠、轻、重、冷、暖、涩、滑。
经,若说俗间经书等。
实相;入诸法故,诸法是实相。思益经云:诸有言说,一切皆是如语,无异无别。何以故?诸有言说,一切皆是如来言说。如鼓蠡等,众缘和合,而有音声。是诸音声,无所分别。以诸贤圣,善知一切众因缘故,于诸言说,悉皆平等。(已上正文)彼方等经,说从其体;今六根位,说从其用。
以通前五,皆不二故。
眼见耳闻,皆可四月至于一岁,以表谛缘。又一月表菩萨乘。若宣说之,以三乘法顺开权意,皆是性海。
常不轻菩萨品
前正引昔。
正应作证,疏云:引人为证。
言一乘者,通于一部。
一乘者,正因佛性也,岂专此品耶?
报阴现转
六根净
以生后见。
记主大义,在嘉祥后,故云也。亦可嘉祥后禀天台,斯为正见。
余经所表,权实尚隔。
如芥子纳须弥,表菩萨住不思议解脱。经中斥云:龙象蹴踏,非驴所堪。又云:此座高广,吾不能升。皆权实异表。
此品兼表本迹。
疏中以不轻礼拜,远近表之。
若令一人著论。
只天亲一人,以着二论,何故一说有佛性,一说无佛性?故知下,释出。
对法小义
梵语阿毗达磨,此云对法。俱舍云:敬礼如是如理师,对法藏论我当说。旧疏云:一切法中真实法,涅槃为相,故称达磨。此智对诸法,于法现前故也。又疏云:对谓对向、对观。以因对果,即对向也;以心观四谛,即对观也。
自悲败种
迦叶言: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等。
若唯识说正。
唯识论亦是天亲所造,所以言三无二有者,盖顺方等斥夺之意。
亦以四一,而对四悉。
人一世界,教一为人,行一对治,理一第一义。
威热无比。
根净与值佛。
化佛亲说,诠虚空身。
化,即应佛也。虚空身者,而与下句空身不类。或恐指修安安乐行者,观一切法犹如虚空。或恐身字是法字耳。学者详之。
此乃虚空身,说诠于化事。
虚空身者,经云:于虚空中,具闻威音王佛所说等。化事者,后更增寿命,为四众说法,复化千万亿众。
或抑或覆。
抑二乘,覆圆宝。
广略准知。
二十千万偈与二十四字耳。
礼知法者
如来性品:迦叶白佛:若有长宿护持禁戒,从年少边咨受,未闻当礼敬否?出家人从在家人咨受,未闻复当礼否?然出家人不应礼敬在家人也。佛乃答云:有知法者,若老若少,故应供养恭敬礼拜。
净名中,比丘礼俗。
富楼那为诸新学说法,净名诃已,即自入三昧,令诸比丘自识宿命。时,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
即生随从,尚犹墯苦。
先曾轻贱,后方随从,先贱而墯,
广对一切
一切三法。
疏龙绳
采龙?草为绳,缚身上,以水洒之,即入骨。
如来神力品
即从及诸已下文是。
写倒一字,应云即及,从诸已下。
理满释权疑,唱灭释近疑。
如云自住其中,即果理满也,七方便权悉未满故,此释权疑也。如云如来非实灭度,以方便力唱言灭度,此释近疑也。只一涅槃,双释二疑。
不复别判。
甚深之事,二门之宗,皆因果也,不复别判本迹二宗之殊。
今借证理。
今经中于此之言,盖指实理。
嘱累品
不越先规。
秀公亦依什本安品次第,不妄有逾越也。故第二教中云:此亦是一见。
正本既其居先。
正无添品
龟兹
音丘慈。
即而书之。
梵音正者,或多含者,即书之。
论在后魏时译
后魏姓拓?,都云中,去晋凡二百年来。论是勒那摩提三藏译。
人天来时
但云三被移去。
妙音被诫至久已还国者。
他人,叠正义也。义虽正,他尚不肯,遂执云土净为集分身。若分身在劝发品后方散,当知尔前土尚犹净。若妙音被诫者,还依旧诫耳,谓戒分身未集已前之秽土也。
上能见下
心若净,于净见秽,无咎。
何有灵山?
妙音来时,若是净土,文殊海出,乃亦净土也,岂是灵山之诫耶?盖诫本秽
若受多分。
观音分宝,不奉一分上分身者,盖分身即释迦也。
仰止
止,语辞也。诗云:高山仰止。
以婆沙菩萨掩其眼。
谓法华只开二乘,若菩萨人已是大乘,而不知婆沙四阶是小菩萨,必须用开,此所谓掩眼无见。
三界八狱为大科
三界与八寒八热,各作科段,广辨苦乐相状,反使今经成俱舍、婆沙等论。
以一乘四德为小义
败种声闻,莫非四德;生方便者,亦会一乘。若谬谓定性永不作佛,则便无开会之处。
表现表当
解璎络即事因,法施即理因。疏云:分二分者,表事、理二因。奉佛者,将二因以趣二果也。
嘲调
调,去声,谓弄也;亦平声,谓调戏也。
不应立送分身
唱散之后,经无复坐之文,知嘱累在后。
若言经文次第。
地计嘱,累在经末者,谓生起次第,当如是也。故今难之,以为非汝。言次第者至如不轻品内,明行少功多。其功既多,便合劝持。如云汝等于如来灭后,应一心受持等,而何故又以神力间之耶?
而嫌妙经违论
论云修行力有五,乃至去,如后品,即嘱累在后也;若安中间,乃违论文。
即是回梵文,大梵字不尽。
彼经云大梵自在天子,况自在天子是欲界主,岂名大梵?即名以大梵二字冠于自在天子之首者,乃是译时回转大梵字,不尽其理。
悉以能契之行为权。
如疏云:其智慧门,即是叹权智也。盖自行道前,方便有进趣之力,故名为门。从门入到道中,为中为实,道前为权。
法悭
吝于法施
药王菩萨本事品
佛有诚诫
如云:勒修苦行,非涅槃因。又云:若人断阴,不如断心。
胜热息善贼之疑。
华严经:有婆罗门,名为胜热,求一切智,从刀山上,自投火聚。善财疑念:是邪法耶?善财言:能入此者,是菩萨行等。善财悔过,投入火聚,遂得菩萨寂静安乐照明三昧等。
尼干生严炽之解
尼犍经云:有王名严炽,有大萨遮来入其国,先为王说治国之法,次为王说佛身相好及种性等,乃令王观</a>如来身云:大王当</a>知,依烦恼身观如来身,依阴界入观如来身。何以故?此身即是如来藏故。一切烦恼诸垢藏中,佛性满足。
烧身得兰
梵语偷兰遮。善见云:偷兰名大遮,言障善道,体是鄙秽。又翻为大罪,亦言粗恶,是重罪方便故也。准目连问罪报经,有犯兰罪者,如兜率天寿四千岁,于人间岁数当五十六亿六十千岁,墯地狱中。问:烧身者,本得杀罪,何故得兰?答:四分云:倩他人杀己,应得杀罪耶?然自己命断,无杀可犯,以烧身是杀方便故,故兰耳。
开小乘遮不?
须开
遮菩萨开不?
不遮。
两众如何?
布萨坐次,一切各别。
二体同异
小乘戒体,同号无尽。
大秉于小,取益何从。
涅槃终判,太水并弘,菩萨之心,从大取益。
小诵于大,招损谁测。
但受声闻戒,而辄诵菩萨戒者,例如沙弥先诵四分,至受戒时,则无作不发,名为边人。小诵于大,亦复如是,至受菩萨戒时,则大乘戒体不复发矣,名为招损。故戒疏云:凡未受菩萨戒者,皆名恶人。若预为说,后受不得。又旷师疏中,有大乘布萨仪式,其间有遣众。慈云:未受菩萨戒者,出四分,与遣众同。
净秽并陈
药王爱道
令物会三
若在秽土,必先施三而然后会也。彼是净土,云何施会耶?然净土多种。
疏说本事
只一行半偈而已。有经更添两句,云供养诸如来者,后人擅加。笈多所译,亦但六句。法护所译七言偈,亦但四句。
疏支佛至无功用。
不段闻教故。
余经要因功用者。
但叠四果,但取下,方释无作四谛。
有五百,具如前。
第一记
不老是乐。
玄文云:达老死实相。宝性论云:恒即不老,不变即不死。
妙音菩萨品
奉钵对治
八万四千惑,业是所治故。
下从利他。
经中百千,万亿众生,受苦称名,菩萨悉救。
同在一名之内。
内蕴不轻之解,外礼不轻之众,口宣不轻之教。
五品皆同,定无优劣。
自行化他,悉无有异。
以人对法
观世音从人,普门从法,余四品亦其人法,当说出其义。
疏化他门中第二意。
前科云:药王下五品,是化他流通;药王品,勖法师流通;妙音、观音两品,是勖子弟流通。
并是法华异名。
三千体寂,竖超一切,无相而相,名妙幢相。性净无染,具于常乐,名为净德。中理遍摄,照明自在,名宿王戏。理定离计,名无缘。种智可信,名智印。十界语言,皆名佛言,名解一切众生语言。不舍真寂,圆满六度,名集功德。不起灭定,现诸威仪,名神通游戏。即定之慧,能破惑闇,名慧炬。性具万德,名庄严王。性净照明,名净光明。一念净心,具足权实功德,名净藏。即边之定,有异偏小,名不共。圆光偏满,空不住空,名日旋。余诸三昧,义亦可了,不复解释。
疏问讯传旨
经中无不孝父母,有人用上一无字,总贯下四句意云:无不善心不?无不摄五情不?霅上读经义云:除不孝父母、不敬沙门外,皆读为否,乃成。问:善心不摄五情不?
经:或现梵王身。
梵释名体销经时,不可不识,今亦略笺。梵王者,菩萨修白色三昧,不取不舍。不取故,不随禅受生;不舍故,应为梵王说出欲论,以权引实。
帝释身
修难伏三昧,不取不舍,说种种胜论。
自在天身。
欲界顶,即魔王也,修赤色三昧。
大自在天身。
色界顶,即摩醯首罗,骑白牛,八臂三目。
小王
或云:天王为大,人王为小,轮王为大;粟散大,附庸为小。
准下,释中。
普贤品中旋陀罗尼等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具足三释
因缘中,须具四悉:通、别、异。世界与拔等,为人智能断惑,对治观冥于境,是法身等第一义。此通、别义,悉在于圆,约教也。本迹如文。
疏:人有多种,法有多种。
人法各有四教不同
罗汉尚能回福为寿
边际定力,回福为寿;至弥勒下生,回福为智,即便入灭。
疏:一,观也。
也应作意。
疏:若就于行。
谓若依境起观,应名为世音观。
疏道:前名方便等。
道前、道后,义亦多种,今文以二乘历别名道前,入王三昧名道后。
疏:相似神通,如上说。
法师功德品
疏:修行中摄。
疏:例如佛未值定光佛等文。
疏:如入法门中说。
疏若入王三昧、一切三昧等文。
疏修罗琴
用师子筋为弦则不拊而韵
初略如释签中。
似多一初字。签引博物志</a>云:伏羲</a>造八卦,神农</a>造五谷,货狄造舟,维文造臼杵,蚩尤</a>造兵,乃至嵇仲造车,伯益造井,蒙恬造笔。
是名供养普。
今疏先结他化也,次结自行。玄文中,先结自行,次结化他,义亦无任。
此土识过而肉袒。
史记</a>:张禄元是范睢,魏人也。初仕魏,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以睢为贤,私赏金壁。贾嫉之,才于魏云。范睢以魏密事告齐,魏大怒,拉胁折齿弃厕中。睢求圊者出之,遂易姓名曰张禄,随秦使见昭王。王悦之,拜为客卿,稍迁左丞相。后须贾为秦使,睢微服而出。贾见大惊,知是秦相,乃脱冠肉袒入谢罪。
疏大品空无尽
经中历一切因果、凡圣、依正,以明空义。
大集八十无尽门
经云:一切诸法因缘果报无尽,一切诸法不可尽,初发菩提心已不可尽。譬如虚空不可穷尽,为一切智发菩提心,岂可尽乎?诸佛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十力、无畏等无尽,因如是等发菩提心故不可尽,乃至六波罗蜜无尽等。
正在和合,皆无自性。
为因智故境,不因智故境,亦因智亦不因智故境,非因智非不因境故境,此权境无性。又因境故智,不因境故智,亦因境亦不因境故智,非因境非不因境故智,此权智无性。然后以无性之智,冥无性之境,境智和合,能显中道。
疏:善恶合为机。
单善单恶不得为机玄文云:始自地狱,终至等觉,皆以善恶相带为机。
经: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
疏云:闻有四义,若能通达四种闻义,即闻慧;心无所依,无住无著</a>,即思慧;一心称名,即修慧。
有人以观世音三字着下句上。
观世音,即时观其音声。
兴皇着上句末。
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
下句上又足观世音三字。
连上句读者,则云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观世即时观等。
疏果报火:地狱已上,初禅已还。
疏云:阿鼻隔子八万四千,内外洞彻,上下交炎,饿鬼支节烟起,畜生燠煮阳炭,修罗亦有火难,人中焚烧现见。若至劫烧,须弥洞然,初禅已下,无免火灾。
恶业火
随有改恶修善之处,若五戒十善,多为恶业所难。经云:烧诸善根,无过瞋恚。术婆伽为欲火所烧。金光明云:忧愁盛火,今来烧我,能破善业,皆名为火。
烦恼火
行人修道之时,并为五住烦恼惑火之所烧害,方便未成,火难恒逼。
如礼诸佛,教说功异。
如救??口经:施鬼神食时,令称四佛名。称多宝佛名者,令鬼神转烦恼障及业障。称妙色身、广博身、离怖畏如来名者,令鬼神俱除报障。
经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
如何须六十二等耶?首楞严经云:此三千大千世界,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
疏格六十二亿遍,菩萨等一圆菩萨。
别行疏中释之或异,彼云:田有高下薄瘠所致,如供百初果,不如一二果,乃至无学。此亦非叹德之意,乃是以下比高,法应优劣耳。今明一多性不可得,无有二相,二则非一,多则非多,同入实际,正等无异。一中解无量,故说六十二亿;无量中解一,故说观音,是为正等。
心境俱劣等。
疏云:心有浓淡,皆是前人心力所致,何关观音(正文)?准一多相即,乃是正义也。
加:难解难知。
经云:难解难入。疏云:十住始解,十地为入。论中,此前更加三句,谓难见、难觉、难知。记云:此难解方便,可对闻、思、修。解字误,应云难见。
乃增三句。
谓建大法幢,然大法炬,不断大法鼓。
说三乘者谬矣。
首楞严经,孤山判在法华部类。而经中观音菩萨说三乘法,如云: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现独觉身而为说法。若诸有学,断十二缘,我现缘觉身而为说法。若诸有学,得四谛空,我现声闻身而为说法。读者须和融之,令无相违。
经解颈真珠璎珞
疏云:颈者,表中道一实之理,以众多无著法门庄严。解者,表菩萨修常舍行故,一切愿行功德,乃至佛智、菩提、涅槃,亦不住,亦不着。
受此法施。
疏云:正以财通于法,名财即法,财即因缘生,法即空、假、中,三谛一心,一切具足,于法平等,于财亦等,名法施。
咒诅诸毒药,还著于本。
譬喻经</a>中有清信士,梵志从其乞饮,不暇与之,遂起尸,使鬼往杀之。时,山中有罗汉,教令归奉三宝,于是至晓,鬼不得便,鬼乃悉反害梵志,罗汉蔽之,令鬼不见,清信士悟道,梵志得活等。
真观清净观
别行记中云:五观字皆去声呼。真观,空也;清净观,假也,令地净故;智慧观,中也,双遮双照,平等大慧故;慈悲观者,以无缘慈,观察众生。又慈悲之法,必用三观。霅上音五观字皆平声。
常愿常瞻仰。
上一常字,据玄寂僧录音训云:据藏经中及诸处古本,皆是当字耳。类如云:当愿众生,应当发愿,应当系念,当离放逸。
悲体戒雷震。
记云:悲体下,一行,诵口业。初二句,颂二轮化本。说虽在口,必假身意,为授法本。为法现形,本期救苦,故说法身,名为悲体。此身先用戒德警人,如天震雷,物无不肃。慈意普覆,名曰大云。二轮既施,然可授法。
妙音、观世音等。
记云:五音字,皆众生称唱之音,菩萨妙智观故,成三谛境。双遮空有即妙音,双照空有即世音,此二字中智境也。梵音是慈、悲、喜、舍四观,照之即俗谛,照机不差,名海潮音,此二音字,假智境也。毕竟空智,出九界情,照众生音,起二世相,名胜世间音,此一音字,空智境也。
或品似大,益有大小。
如净佛国品,五百长者得无生忍,此益大也;求声闻乘三万二千人,智有为法皆悉无常,得法眼净,此益小也。
或品似小,益有大小。
如弟子品目连章中云:法住实除,诸边不动故;法无动摇,不依六鹿故。说是法时,时八百居士发菩提心,此益大也。须菩提章中云:不著文字,文字性离,是则解脱。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净。疏云:是悟通教即空之理,得入见道真中分之通,亦名小。
或兼大小,益亦大小。
如金光明忏悔品,通三乘忏悔,三乘该四教,三障灭时,各自得益。又最胜王经云:若欲求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亦应忏悔,灭除业障。欲求三明、六通、声闻、独觉、自在菩萨,至究竟地,求一切智等,亦应忏悔,灭除业障。此品大小,具四教义</a>足。
皆以向来三义销之。
类密不定
陀罗尼品
敦之以咒术。
谓以咒通之,令浅识者恭谨受持。
幽显挟赞
挟,护;赞,助也。幽谓鬼神,显为菩萨。
矫俗
巫觋多诈
疏那达居士
未检
大明咒等。
咒谓咒愿,有二种,谓显密也。显露者,大明等三是也。秘密者,今之存梵音者是也。大论:有问释提桓因:何以般若为无上明咒?答:诸外道圣人,有种种咒术,利益人民。诵是咒者,得大名声,入民归伏。贵是咒故,名般若,以之为咒。帝释白佛:是般若咒,常与众生道德乐故。余诸咒术,能增长恶。般若神咒,能灭诸佛涅槃诸着,何咒贪等?是故名为大明咒。无上咒者,大或有上,故次名无上。无等等者,等此无等,名无等等。皆破无明,故并云明。又诸佛于一切众生中无等,故般若名无等。又无等等者,妙觉位也。无能等此无等之位,故名无等等。已上并大论文。
总用等
辅行云:遮恶为遮持,持善为总持。用此明咒,遮恶持善,闻者欢喜,是世界。余三次第,以对三悉。
别对三教
大明破三藏小外之不明,无上破别地前之有上,无等等破圆金刚前心之有等。若大论言破无明者,三惑皆通称之。
禳灾增益摄召
禳灾如炽盛光,增益如功德天,咒满所求。摄召如灌顶咒,又责鬼神。
并名真言。
托神咒以观真心,如诵大悲咒,欲求智慧者。经云:当于宝镜乎,以观心镜。镜明性,十界像生。修十界,故名真。
及以明等。
明真言、无上明、无等等明言、
种子
有佛顶陀罗尼,名佛顶种子,诵之者是了因佛之种子故。
疏先陀婆。
涅槃经有四物,谓盐、水、器、马,通名先陀婆。
经膻帝
有人呼于为千,非矣。准禅秘要经作释看切,周本作书安切。
疏俱有此鬼。
人用起尸鬼,夜叉用起尸鬼,
未损大仪
或是义。
妙庄严王品
疏纷愀
愀亲小切。容色变也。非矣应作湫,子了切。隘也。
喀喀
音,客谓失于一餐。
门闾
力居切。闾侣周礼</a>:五家为比,使之以相比保;五比为闾,使之以邻侣相爱。
甘苦无喜愠。
愠,于运切,怒也。仆奉主,优客之则甘而有喜,过劳之则苦而无愠。
噏赫
噏,许及切,此乃内息耳,应作翕,谓盛也。
不赀。
音兹。货财用之无尽曰赀。
笼樊
樊谓藩篱也。诗云:青蝇于樊。取飞舞不能出之义也。
以勖受法弟子。
所将之众
今佛前光照相菩萨是妙音。
今佛前者,妙音品也。此菩萨事讫已归本国,今悬指之耳。言光照者,或释尊光照其身,或菩萨光明遍照。言庄严相者,经云百千功德庄严其身等。
且从后记。
烧身在前,献咒在后。
双观师弟
此谓妙音也。诫云:汝莫轻彼国,及所将谓双。
华德复为妙音所将
为字去声呼。
有称归心。
国名
疏四弘。
应作等。
亦不的对。
不将慈悲喜舍对愿智神通方便四波罗蜜。
疏余经为正道
大论云:三十七道品是菩提。大品云:欲以一切种智修四念处</a>者,念处法界摄一切法,一切法趣念处,是趣不过。
行行为助道。
九想、十想、不净观等。
可具释之。
右胁出水,左胁出火,左胁出水,右胁出火,并身上下出水火为四,共为八,履地如水,履水如地,又空没现地,地没现空,及空中行住坐卧,已上十六,第十七现大身满虚空中,第十八大复小现。
摄一切法归一实相,如前。
指方便品,诸法实相,界如因果。
普贤菩萨劝发品
疏所迳历处。
迳应作经,经云:所经诸国。
释衣等三,皆通两句。
法归,如疏云:慈悲覆物,惠利归己,名之为室;遮彼恶障,以丑名之为衣。余二例此。
而为四释。
约位约智,约门观心。
而迷其本。
斥无启心投想之人
如鲁人耳。
家语:有问鲁人曰:仲尼何人也?对曰:东家丘,我知之矣。
疏:欢喜,如前说。
或欢喜地,或欢喜住,
经正定聚
聚有三,谓邪定、不定、正定。邪定则博地,不定则住前,正定则十住本业。璎珞经:十信菩萨如空中毛。此名不定聚。据地,正定在十住,明矣。然正定位宽,疏谓十地。若俱舍中,诸圣人名正定,造五逆名邪定,自余凡夫名不定。定、聚名同,大、小位别。
法华文句</a>记</a>笺难卷第四
法华随经音切(凡为字平去二声,慈恩别有章门,今于平声人多去呼者音之,其闻易解并去声者,此则存略)
赤城娑门有岩录。
序品
阿若
(上平声,下惹音)
揵
(巨焉切)
阿菟。
(上遏音,下乃候切。)
?
(唐贺切)
离婆
(下离音)
絺。
(丑夷切)
难陁
(句)
孙陁罗难陁
(句)
常为
(平声)
普闻
(文问二音)
尸弃大梵
(句)
乾闼
(上虔音下他达切)
乐干
(上岳音)
稚
(直利切)。
佉!
(丘迦切)。
骞
(愆音)。
无量义处
(去声)
三昧
(句)
天雨
(去声。下雨曼同)
曼。
(毋官切)
吒。
(陟驾切)
修行
(平声。应师去声)
般涅。
(上钵音,下奴结切)
软
(而兖切)
车乘
(去声)
辇
(力展切)。
舆
(预音)
楯
(食尹切)
华盖
(上户瓜切,亦通华。)
而被。
(平义切)
独处
(昌以切。下常处、处林并同)
捶打
(上之委切,下顶音)
肴
(胡交切)
膳
(时战切)
芪。
(莫候切)
教诏
(二俱去声)
纵广
(上即容切)
幔
(莫半切)
为欲。
(上平声,下为当为,说同。)
语弥
(上御音)
雨大法雨。
(上雨去声,下雨字音)
应供
(上去声,旧音平呼)
说应
(平声)
姓颇
(叵音)。
皆为
(平声)
所为
(去声)
懈
(古隘切)
汝为
(平声)
转次
(上?兖切)。
怠
(待音)
方便品
尽思
(上即忍切,下伺音。)
度量
(上徒各切)
苇
(于鬼切)
犹豫
(上余救切,亦通平声。)
为是?
(上平声)
时为
(去声)
等比。
(必利切)。
三请
(上通平去二声)
唯然。
(上以水切)。
是为。
(平声)
见浊命浊
(句)
如是!
(句)
瑕疵
(上霞音下疾移切)
此事为。
(平声)
稠
(传音)
矜
(君陵切)
玫瑰
(上梅音,下回音)
庄校
(上牡音,下教音)。
[榼-去+宓]
(宁音)
鍮。
(偷音)
鉐:
(石音)
铅
(与夺切)
锡
(昔音)
镴
(卢盍切)
??
(胡卦切)
琵
(毗音)
呗
(薄卖切)
南无
(谟音)
??
(第狸二音)。
蔽
(必袂切)
瞑
(冥音)
正使
(史音)
过于
(上平声)
我为
(平声)
譬喻品。
独处
(杵音,下我处同。)
济度
(徒故切)
法分。
(扶问切)
名闻
(文问二音)
我为
(平声,此偈为字平同)
着邪?
(上直略切)。
安行
(平声)
所著
(知略切)。
数闻
(上所学切)
我先。
(去声)
衰
(所追切)。
隤
(社回切)。
腐
(辅音)
欻
(许勿切)
嬉
(许其切)
裓
(古得切)。
狭
(匣音)
稚
(直利音)。
诱
(酉音)
谕
(喻音)
先心
(上去声)
所好。
(?音)。
锐
(以制切)
推排
(上以惟切。应师二音一同上。二土回切)
庄校
(上庄音)
楯
(食准切)
幰
(虚偃切)
[紵-丁+死]
(于远切)
肤
(趺音)。
妹。
(昌朱切)
仆从
(去声)
匮
(求位切)。
妄不?
(否切)
不也!
(上弗音)。
火难
(去声)
躯
(区音)
蔽
(??诣切)。
怨
(于表切)
厌
(于艳切)
陛
(毗礼音)
圮。
(皮彼切)
坼。
(丑格切)
褫。
(池亦切)。
?:苫。
(上副下失廉切)
椽
(直员切)
梠
(吕。音)
差脱
(上楚宜切,下他活切)
鸱
(处之切)
枭
(古尧切)
雕
(凋音)
鹫
(就音)。
蚖
(五官切)
蝮
(孚六切)
蝎
(许竭切)
蚰
(由音)。
蜒
(延音)
鼬。
(余敕切)
狸
(力之切)。
鼷。
(号音)
臭处
(去声)
咀。
(慈吕切)
蹋。
(徒合切)
?:
(在诣切)
啮
(五结切)
搏。
(博音)
撮。
(七活切)。
羸
(力危切)。
[門@(亞*斤)]
(都豆切)
揸
(侧加切)
掣。
(尺制、尺列二切)。
啀:
(五皆切)。
喍
(士皆切)
嗥!
(毫音)
魑魅
(上丑知切,下媚音)
孚乳
(而注切)
噂
(存音)
踞
(居御切)。
埵
(朵音)
扑
(平角切)
自乐
(落音)
裸
(即果切)
咽
(烟音)
蓬
(步红切)
窥
(去随切)
牖。
(酉音)
爆
(北教切,又剥音)
折。
(食哲切)。
窜
(七乱切)
为火。
(上平声)
?
(孛音)
先因。
(上去声)
蔓莚。
(上万音,下以线切)
此苦难处。
(旧难处二字皆去声呼,今依应师上平声,下上声。)
耽
(都含切)。
湎
(弥兖切)
竞
(其敬切)。
苦难
(去声)
缯
(情音)
纩。
(旷音)
氎
(叠音)
蓐
(辱音)。
傧
(必刃切)。
从。
(去声)
安处
(上声,下常处、臭处、独处并同呼。)
此处。
(去声,常生难处同呼)
能为
(平声)
教诏
(并去声)
累。
(良伪切,去声)
我为
(平声,下则为同)
颦
(频音)
蹙。
(足音)
诽
(平去二声)
??
(苦骨切)
黧
(力号切)
黮
(他感切。应师于斩奴)
娆
(奴了切)
恶贱
(上污切)。
馲。
(牝落二音)
??:
(陀音)。
棰
(之委切)。
为诸。
(上平声)
蟒
(莫广切)
騃。
(五楷切)
矬
(昨和切)
??:
(力员切)
躄
(僻音)
伛
(于武切)
治。
(直之、直至二切)。
剧
(极音)
抄
(初教切)。
横罗
(上去声)
园观
(贯。声)
猪
(猪同)
疸
(七余切)
强识
(上平声)
信解品
估贾
(二皆古音。)
佣
(容音)
赁
(乃禁切)
出内
(上又瑞切,下而瑞切,此依江南古师读之,应师出字同上,内字如常。)
强使
(上上声,下强牵勿强并同)
愕。
(五各切)。
何为?
(平声)
躄
(毗益切)
而语使言。
(语,御音。下文除莫复与语,又以软语作上声呼之,其余并同御音。)
所难
(平声)
憔
(最焦切)
悴
(秦醉切)
使作。
(上上声,下使人同)
先取。
(上平声)
坌
(蒲闷切)
咄!
(当没切,又掇音)
疑难
(下去声,下无难同。)
名之。
(上通平去二声)
?
(良刃切)。
訾。
(紫音)
券
(劝音)
覆自。
(上芳六切)
乐为
(上五教切,又落音)。
应受
(上平去二声)
荷
(上声)
能为
(平声)
药草喻品
卉
(许贵切)
所行。
(平声)
山川。溪谷。土地。
(句)
[澍-士+上]
(注音)
洽。
(狭音)
所雨
(下雨、于等雨、我雨皆去声,余并上声。)
称其
(上去声)
任力
(上去声)
则为。
(下我为名皆平声,余并去声。)
晃。
(胡广</a>切)
豫
(预音)
掩。
(于俭切)
叆叇
(爱逮切)
?:
(私醉切)
或处。
(下、独、处、于,并上声。)
渧。
(帝音有作滴)
授记品
秽恶
(下乌各切)
砾
(历音)
棘
(居力切)。
阜
(房入切)
为佛
(下见、下下、众为、佛常为皆去声,余并平声。)
栗
(力质切)
见为
(上古电切)
饥
(机音)
膳
(食战切)
王教
(下教、食并去声,旧音平呼,不取。)
姝
(昌朱切)
称数
(下去声)
语汝
(上御音)
玫瑰
(梅回切)。
缯
(情音)
意乐
(下去声)
化城喻品
地种
(上声)
过于
(上去声,下文例此。)
雨众
(下更雨、常雨、普雨,皆去声。)
萎
(于垂切)
玩好
(下上声)
涕
(他礼切)
惔,怕。
(淡魄音)
瞑
(冥音)
欲乐
(去声)
为大。
(下为佛、为众生、佛为、以为、为沙,皆平声。)
盛诸
(上平声)
纳处
(杵音)。
失乐及乐想。
(二乐皆落音)
??:
(初六切)。
语众
(上御音)
应去应度
(二应皆平声)
五百弟子授记品
所为
(下为一,为宝明,为僧,为普明,皆平声。)
子不?
(否音)
沟
(古候切)
壑
(呼各切)
台观
(贯音)
贸易
(上要侯切,下亦音。)
授学无学人记品
为一切。
(为、侍者、常、为皆平声。)
蹈。
(导音)
长子
(上知两切)
唯然。
(上以水切)。
名闻
(文问二音)
法师品
如来使
(下去声)
荷
(胡可切)。
担
(都耳切)。
馔
(士恋切)
佛所使。
(下史音)
过彼
(上去声)
则为。
(下是为、为室、为座皆平声。)
施功
(下平声)
逗。
(豆音)
燥
(苏光切)
处众
(下处此皆上声。)
闲处
(下去声)
挂
(卦音又胡卦切)
见宝塔品。
庄校
(上去声)
以为:
(为一、则为、此为皆平声。)
雨天
(上去声)
薮
(苏厚切)
慢。
(莫半切)
[〦/(刀*了*(留-刀-田))/(面-(百-日))]
(袒号切)
掬
(居六切)。
遣使
(下去声)
钥
(药音)
为难
(二俱平声)
手把
(下博马切)
劫烧
(下去声)
提婆</a>达多品
髓
(息委切)。
躯
(区音)
捐。
(与专切)
椎
(槌音)
蓏
(郎果切)
所从
(下去声)
阐
(昌善切)
佛不?
(否音)
难行苦行
(上行平声,下行去声)
累。
(良伪切)
疾不。
(否音)
当时
(上通平去二声)
持品
练若
(惹音)。
为世
(下为斯皆平声。)
好出。
(上去声)
当着
(下张略切)
铠
(若[庬-尤]切)
颦
(频音)
蹙。
(足音)
摈。
(必刃切)。
安乐行品
甚为
(下以为名为,则大失常为。比丘、能为、为诸、而为、俱、若,皆平声。)
行处
(上平声,下文例此。)
亲近
(下,去声。下文例此。)
犍。
(?音)。
叉。
(叉切)。
畋
(田音)
猎
(良涉切)
捕
(步音)
常好。
(下去声)
从颠倒生故说。
(句)
魁
(苦回切)。
脍
(古外切)。
炫
(县音)
屏
(必静切)
蔑。
(莫结切)
王于
(上去声)
从地涌出品
等比。
(下必利切)
行不。
(否音下易不同)
为从?
(二平声俱正)
独处
(下杵音)。
筹数
(下上声)
被精
(上去声)
奋迅
(上方问切,下信峻二音)
愦
(古对切)
皱
(侧教切)
寿量品
数不
(否音)
若着。
(下张略切)
捣
(祷音)
筛
(师音)
背丧
(上蒲昧切)。
恃
(市音)
怙
(户音)
时语
(下御音)
雨曼
(上去声)
治。
(平去二声)
分别功德品
又雨
(下去声)
随数
(下去声)
缤
(四宾切)
名闻
(下问音)
羼。
(初限切)。
为阿。
(下去声)
为此。
(下为如、已为、为已、则为皆平声。)
解佛语
(上佳买切,旧音胡买,亦通。)
楼观
(下去声)
已为
(平声)
卜
(蒲北切)。
随喜功德品
为得。
(下宁为、为人皆平声。)
若长
(知两切)
转教
(上知兖切)
皱
(侧救切)
乐具
(上落音)
语余
(上去声)
喑
(音同)
哑!
(哑同)
不差。
(下楚宜切)
褰
(衍音)
涩
(色立切)。
胗。
(轸音)
呙
(口淮切)
黧
(力号切)
可恶
(下乌故切)
匾
(??典切)。
?,戾。
(丽音)
狭
(候甲切)
长
(直良切)
窊。
(乌瓜切)
泡
(四交切)。
为譬喻。
(上平声,下为人例此。)
舆
(预音)
解说
(上胡买切,又佳买切,义通。)
法师功德品
别知
(上彼别切)
拘。
(俱音)
鞞
(部迷切)
所者。
(下张略切)
妊
(汝鸩切,又平声)
所盛。
(下成音)。
诸观
(下贯音)
常乐
(下五教切)。
为一切。
(上平声)
常不轻菩萨品
诽
(佛非切)。
先所。
(上去声)
随从
(下平声)
五百比丘。
(句。尼字属句)
计着
(下直略切)。
而语
(下去声)
行者。
(上去声)
如来神力品
謦。
(去顶切)
欬
(苦爱切)
则为。
(下平声)
嘱累品(累字良伪切,旧音力委切,非。)
药王菩萨本事品
宿王
(秀夙二音)
铢
(殊音)。
甄
(居延切)。
??
(子智切)。
便语
(下去声)
裸
(郎果切)
盛满
(上平声)
妙音菩萨品
秽恶
(下于各切)
动摇
(下平声,应师作去声)
雨于
(上去声)
到已。
(句)
安乐行不?
(行,平声。下文除不孝父母,不敬沙门外,皆读为否。亦有用无不孝之无,字字总贯于下,谓无不敬沙门邪见,无不善心,无不摄五情否。)
变为
(下平声)
以若干智慧。
(句)
度度
(上平声)
普门品
视
(示是二音)。
杻
(丑音)
械
(胡介切)
捐。
(与专切)
为施无畏者。
(句为平声)
蝮
(福音)
真观
(平声,下文俱此。)
陀罗尼品
解义
(解:旧谓佳买切,今谓亦通胡买切。)
祢
(奴礼切)
隶
(丽音)
咩
(莫也切)
玮
(伟。音)
膻
(经音作输千切,人多以干为千,非矣。禅秘要经作释看切,又周本作书安切,与干音韵同,当知非千字也。下咒中膻字皆同输干切。)
簸
(播音)
逻
(郎贺切)
亶
(多旱切)
[禾/六/(衣-〦)]
(直实切)
枳。
(居纸切)
柅
(女履切)。
??:
(迟音)
蹬
(邓。音)
頞
(乌葛切)
泯。
(弥尽切)
醯
(呼倪切)
如杀
(下试音)
压
(押音)
妙庄严王品
当忧念汝父。
(句)
父王!今已信解。
(句)
脱诸难亦难。
(上难去声)
(下难平声)立不?
(否,音下字不同。)
绀。
(古暗切)。
普贤菩萨劝发品
为诸。
(上平声)
即着。
(张略切)
缭
(力乌切)
睐。
(力代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