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开度
3个月前 作者: 佚名
明新安沙门释 罗峰弘丽 着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a>
般若。梵语。此云智慧。此二字。是功。是因。波罗蜜多。梵语。此云彼岸到。此三字。是验。是果。有功。即有验。有因。即有果。有智慧。即于彼岸到。盖以生死此岸。总由无明妄见。无无明。则无生死此岸。即是彼岸到。非别有个彼岸为所到者。以有最初无明。由失本明智慧。迷无。执有。发妄知见。成立生死此岸。故成隔越彼岸。若其不失智慧。何有无明。何有生死此岸。宁不于涅槃彼岸。人人臻到哉。故必以智慧为因。斯有彼岸到之果。是为般若波罗蜜多。重文句义如此。若问何为智慧。则后经文。开示明了。临文自当剖析。今要言之。照蕴空。无所得。则为智慧。不照蕴空。无所得。则非智慧。则是无明。无明者。无智慧之明也。故不能安忍无得。而迷无见有也。能不有有。则明矣。喻如天无云。则明朗。户开窗。则光亮。人无著</a>。则通达。皆以能无得明之证。今人念念著有。何以能明哉。故祗是无明众生。祗是轮回生死。不能于彼岸臻到也。闻经者。可以悚然醒矣。心之一字。是喻。喻此经于般若部四百卷中。该括终始。为般若全部之宗本。如心在人身中。为百骸万窍之主宰。人能制心。则能御形。若能通达此经。即通达全部般若。无有异义。故心字喻明之。经字。有贯摄义。如线贯华。摄群花朵。成缦庄严。彰佛言教。摄众法门。成佛修证。又训常训法。指佛言教。为终古之常法。所不可违背者。是为加赞诸佛。所有名句文身之辞。用斯解了。则触目经题。而向后经文。便可思过半矣。
观自在菩萨。
此因人彰教。为众生立个榜样。令之如菩萨。行于甚深般若也。夫般若。为佛果之因。一切菩萨之所通行者。何以独本此菩萨彰教。以菩萨。本耳根圆通。证性无生。寂灭现前。是无明之所从破。是智慧之所从生。见此菩萨。即见智慧矣。故所独本。何言之。一切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迷之不了。循声流转。是为无明。悟之能了。闻复翳除。是为智慧。今菩萨。本名观世音。观世如音响。何有于攀缘。寻声救众苦。岂其迷真实。便此无明破。便此智慧生。故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不本此菩萨。而谁本哉。噫。诸人欲得观自在么观世音去。抑或以观蕴空。之得心无挂碍。即为观自在。亦可此则观自在。即是般若。无有二法。故独本之以彰教。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此本菩萨。因地修心时。出法名也。云深般若者。即色即空观照。是现前寂灭究竟涅槃。直达佛果之正遍知。非权小乘。浅鲜观知可及。行者。依于般若。入流忘所。不落有为。不住无为。时者。因地修证。初中后心之时。
照见五蕴皆空。
此实出深般若之观照也。此照见字。即上行字。然非别照一空。以行般若。但了五蕴。无实体性。不因之出生妄想分别。立能所法。造轮回因果。是为照空智镜。是为行于般若。五蕴。色受想行识也。本八识相见二分。立色心二法。于心。分受想行识四者。立五蕴名。以五盖覆有情。失本性觉妙明。故名蕴。色者。内外根身器界。一切所有形相。受者。内而根身染着。外而器界爱增。想者。内而用心思量。外而依境分别。行者。内而心数生灭。外而相状变迁。识者。内而主宰觉知。外而影像形色。从心生境言之。则有识。斯有行。有行乃成想。有想以为受。从境生心言之。则受以起想。想以为行。行以现识。四者相为终始。所谓根本润生无明。即此也。若不有四。即无于色。若无于色。复何有四。此又相见二分之相为终始也。今云皆空。则照见一法妄。而法法皆妄。法法皆妄。实无一法之有出生也。包摄根尘界空。无诸生死法。在内。既无众生生死法。何有声闻缘觉二乘法。既无声闻缘觉二乘法。何有菩萨一乘法。俱包摄在内。故此照见为深般若。当如何观照。说在后文。
度一切苦厄。
此实出依。般若之于彼岸到也。苦厄。是此岸。度苦厄。是脱离此岸。到乃彼岸。一切。该诸分段变易生死。盖轮转凡夫。有分段生死之苦厄。以迷蕴空成立。浅证圣人。怖变易生死之苦厄。以未究竟蕴空成立。今深照蕴空。是乃究竟涅槃。故一切苦厄之皆度。然则今人之不离苦厄者。皆自缚之也。苟能观照蕴空。且不作二乘之怖畏生死。随类度生。况作凡夫之住着生死哉。此为发明度苦厄实理。然须知当经所度之苦厄。是菩萨度一切众生。出于苦厄也。若专作自度苦厄说。则失之。齐此为因人彰法正文。后皆佛为舍利子。发明开示之辞。令了悟于照蕴空。度苦厄之深般若也。
舍利子。
此呼当机弟子名也。舍利。梵语。此云鹙。乃鸟也。此鸟目最明利。尊者母目如之。故以为名。尊者依母立名。故云舍利子。居佛声闻弟子中。智慧第一。可了悟于深般若者。故特呼而告之。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此为开示蕴空实理。本自寂灭现前。令不迷于菩萨照蕴空之照见也。一句。指空空色。一句。指色空空。指空空色。令无迷色。指色空空。令无迷空。盖迷色则失空。迷空则碍色。失有碍之境。即有变迁之心。握照不恒。即是生灭知见。非深般若之圆明照见也。故今两示不异。令知无色外之空。空外之色。则见皆色皆空。皆空皆色。照无二用。一道涅槃当前显现矣。而所以不异之旨。示在下二句。临文释之。迷色。属生死凡夫知见。迷空。属外道二乘知见。入般若堂。都无是事。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为开示不异之理。何以不异哉。即是之耳。夫色者。坚固妄想所凝结之根身器界也。四大宛然。山河可见。何以即是空哉。圆觉有言之。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骨筋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解此经义。便于现前四大身色。直达即空理性。盖见为身色有者。以有和合之身。故经直示无和合之身。以除迷执。夫诸物和合成体。则不得本物留形。若得本物留形。则便是未始和合。如将青黄红黑白五色。和合成色。还分得开。青色归青。黄色归黄等否。今执四大和合为身。却于身中。地大坚相。一一可指归地大。水大湿相。一一可指归水大。火大暖相。一一可指归火大。风大动相。一一可指归风大。既可各归。岂不各离。既在各离。于何和合。乃当以知。此身毕竟无体。乃当以知。此身实同幻化。幻化之身。如梦身也。梦中人物。在有非有。若在有有。醒来时。所梦人物。何不现相。若曰。梦生醒灭。灭乃以无。然梦之生。既有生相。现诸人物。则醒之灭。当有灭相。见于枯残。诸人梦醒时。枯残人物何在。既无灭相。则是无有生相。无生相身。有生相色乎。色其不即空乎。今人难语此者。盖是梦人不闻雷音耳。独怪圭峰。当年读圆觉此段经句。痛哭流涕。当下知归。洪觉范谓其证到石头之所云四大性自复。然何在疏圆觉。失经圆理甚多。即释四大各离句。亦复不能当前直指。把各离。疏作观照分析。得非于即空实理。犹麻迷耶。谛思其故。必由当时于经句中。但能达妄。未得证真。若但达妄。而不证真。则未说得四大性自复。亦未说得色即是空。曷不再思。富楼那尊者。当日疑四大之相陵夺。不容圆满周遍。我今此身。四大周遍。无处不坚。无处不湿。无处不暖。无处不动。曾无相陵夺者。何哉。必其大性。如彼灯光。满室而不碍室。故一室能容多灯光也。故一身。可四大同周也。更即病人证之。一大受病。失其自性。余大俱不安。常冒风而发热。流涕身痛。盖乃风大有。而大大各有。便相陵夺也。岂不可知无病之身。诸大之不相陵夺。乃诸大之不有复性归源也。何此即空之色。当前了然。而人迷迷。执身为有也。噫亦睡之忒煞矣。若夫山河外色之即空。则楞严有言之。汝观地性。粗为四大。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言实空性者。非因缘生。析出之空性也。是即空性也。今人观微尘合相之山河。不观微尘自性之山河。故见其质碍耳。岂知一微空故。众微空。众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无众微。众微空中。无一微。山河寂灭。理本如斯。诸人试静观默究之。何如。苟能得于色之即是空。而空之即是色。不待言矣。若不解了。于如此之空色。乌乎。能发空色不异之观照哉。故此二句。是为开示不异之旨。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例心法四蕴如色蕴。令一一解了于蕴空之相即。发不异空蕴之观照也。受之即是空者。如眼见色。领会色像时。为受。然一眼见众色。众色一时领会。若非当领会。即无领会。则此色在受。彼色如何容纳。今一眼见众色。一一皆领会。曾无不领会碍领会者。故知受之即是空也。想之即是空者。一念忆无量事。事事明记。为想。若想不空。则一事在记。余事谁为缘拟。而乃驴事未去。马事到来耶。譬如有人作客。久离家乡。忽然生念。便觉原本家乡。父子亲戚。种种事务。一时现前。苟非想之即是空。能有此融通耶。受想本空。行识可知。以营受想者。为行。主行者。为识。四者异名不异体。达一蕴空。可悟蕴蕴皆空矣。倘欲法说明了。楞严有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文可检。今不引彼文者。以彼为言妄显真。彰于离义。此当了真无妄。方得即义。虽能离。即能即。然离。得断妄清净。即。得证真清净。不证真。无能断妄。指修心学人。当指之从即得离。若但说离。彼别作离想。蚤是妄了。如何得永离诸妄。是故。法门修心。寥[宋-木+(羽/木)]其人。大乘般若罕闻于世。当经即色即空之观照。亦久尘埋。而全即全空。全空全离。全离全觉。全觉全明。全明全妙。在人日用现行中者。总语之而不觉矣。悲夫。
舍利子。
此将开示以真空</a>实相。令不迷相以迷照也。又重呼当机者名。而告之。盖以众生。失照之原。由不了达实相清净。见有诸相发生。发妄攀缘。知见不息。乃失自性般若。颠倒轮回。迷妄修学。故有凡夫生死。三乘渐次。不入大乘种性。今语之以深般若之照诸法空。令悟大乘修学。若但为说法空。不示以法空实相。彼必有计是诸法空。是诸法空。为何相者。求相不得。又生疑念。不能行深般若。朗照诸法皆空矣。故下空相开示尤为关要。特重呼名而告之。令警心谛听。闻诸法空相。而了然于诸法空得无迷照也。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此直示以真空实相。是诸法者。指所示照之蕴空法也。空相者。诸法空之相也。盖有真实空。自有真实相。众生不悟真实空。正以不睹真实相。故乃迷明失照。空晦暗中。结暗成色。见有根身器界。种种诸相。不入净觉。故此指出令晓。不生者。空非作故有。不灭者。空无所坏裂。不垢者。空不受染污。不净者。空不受洁白。不增者。空无可加尚。不减者。空无可脱离。是故。离因果。离修证。平等遍满之为真空实相。达斯实相。自能不即色而发照。亦不离色而发照。唯不异空。不异色。而发照矣。盖以即色为相。实相之相。不生。不垢。不增。于何即色。以离色为相。实相之相。不灭。不净。不减。如何离色。无可即。无可离。圆明无住。在斯时乎。故此实相开示。正所以成照般若也。若分指。则不生灭。离凡夫因果。不垢净。离二乘修证。不增减。入性觉圆常。下文开示。本此推明。然此为标指一真下为示离诸妄。知所照之真又知所离之妄。后能依真旋妄。离妄即真。两不迷于明照也。
是故。
此本上文诸法空相。指示明显。用广推言。本觉实相。为大寂灭海。为生佛一源。究竟清净。离诸妄相。故此承接。是故者。是此不生不灭等。为诸法空相之故。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此至无智亦无得句。总彰实相。所离之诸妄相法也。空中者。空实相中。此二字。连是故二字。直贯至无智亦无得句。盖显空实相中。一切妄相之远离一切众生皆本成佛。无不以般若光。住涅槃岸也。今此。为无蕴处界三。凡夫轮回法。无色受想行识者。实相中。无五蕴法相也。无眼耳等者。实相中。无六根法相也。无色声等者。实相中。无六尘法相也。六根六尘。又名十二处。若遇多迷色法。少迷心法人。则指此十二处开示之。以眼耳鼻舌身。皆内色。色声香味触。皆外色。今分名指出。彼得不迷也。意法两者。为心法。此则约言心法。以彼少迷故。若遇于心法迷人。则指五蕴开示之。以受想行识。分指心法故。意。意根也。法。外五尘影也。以意根无别有体。依眼耳等五根立相。故所对根之尘。即眼等五家尘。但眼等对别。意根对总。眼等对现在尘。意根对落谢尘。故别立法名。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者。无十八界法相也。乃至者。包摄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在内。全彰十八界法也。界者。有局限。不能超越之义。眼界者。眼以色为界。眼不能见声香等故。眼不能越色见故。色界者。色以眼为界。声香等不能对眼故。色必眼所见故。眼识界者。眼家识。以眼色为界。依根始发识故。眼不能发声香等识故。耳等界义。俱如之。是所谓尽落名言数量也。为无明妄相法。实相之所都无也。盖蕴处界诸法。为凡夫轮回因果。乃生灭因。缘实相不生不灭。何有于此。是故无之。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此无因缘觉悟。四谛修证。缘觉声闻法。无明至老死。为十二流转门。无明尽。至老死尽。为十二还灭门。盖于流转得还灭者。为缘觉观法。今无流转。何有还灭。故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云云)。是无缘觉法也。乃至者。包举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之辞。无苦集灭道者。无厌苦果断集因慕灭果修道因之声闻法。盖声闻人。见三界生死。尽是苦果。此苦果。总由诸妄因缘。集熏成种。若无集因。则无苦果。乃慕于灭。而修远离尘劳妄想之道。此则即于缘觉。所见流转门之因缘法。立苦集二谛。还灭门之因缘法。立灭道二谛。分门别谛。总为见有垢净。空实相中。不垢不净。何所依立。是故无之。
无智亦无得。
此无能所修证。菩萨法也。无智者。无能修。无得者。无所证。盖有证得。则有增。有修除。则有减。空实相中。生佛平等。圆满清净。不增不减。何修何证。是故并诸菩萨。能观之心。所求之果境。而皆无之。甚哉。般若照观。非尔炎识之明见门。生灭心数。能所功用。是故初告之色空不异。中道性境。以发照用。中告之真空实相。平等常住。以立照体。后告之究竟清净。冥绝诸妄。以除照所。庶可获入性觉。朗圆明照。同诸菩萨之照见诸法皆空。而行深般若也。文齐此止。统前色不异空起。为开示菩萨之所行于般若者。不得作前浅后深。以照空之照。为所起幻智。此无智无得。为除于幻观也。
以无所得故。
此为开示清净本觉。为因地心。果地觉之所原本。以究竟始觉。圆满妙觉者。令之必依般若之彼岸到。乃苦厄度。而不迷因。不违果。于修无修。得证无证也。盖无所得。为本觉净性。般若为本觉净光。非净性。不发净光。非净光。不照净性。一道之法。相为体用。无自无他者也。故此开示。令知菩萨所行之般若。乃称性照观。非因缘生法也。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此原上句推本。开示菩萨。如性发照。如照解脱成立因修。始觉究竟。菩提。梵语。此云觉。萨埵。梵语。此云有情。乃求佛智度众生者之名目也。依般若者。依自性净光也。波罗蜜多者。净光所照之净性境也。故心无挂碍者。空照圆妙。不立能所知见分别取舍也。无有恐怖者。无诸分段变易生死。之恐怖诸妄境界也。远离颠倒梦想者。永断无明之诸妄知见也。究竟涅槃者。寂灭现前。证圆觉海。不同二乘之有余灰断也。涅槃。梵语。此云寂灭。又云圆寂。谓圆除五住。寂灭永安。乃佛所归之极果也。合文无挂碍。无恐怖。离倒想。竟涅槃。是所谓度一切苦厄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原上句推本。开示诸佛。如性圆照。如照明妙。成立果证。妙觉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阿。此云无。耨多罗。此云上。三。此云正。藐。此云等。菩提此云觉。乃佛果之极称。此中一故字。及上节两故字。以无所得句一故字。皆是推本之辞。然无得句一故字。又下三故字之所由本。盖由清净性。发清净光。依清净光。还照清净性。乃无照生所。无所生能。故除诸妄境。永断无明。当前寂灭。为诸菩萨之所修行也。依清净光。常照清净性。乃无妄觉明。圆觉遍满。为诸如来之所果证也。则夫欲该觉果。彻觉因。舍般若波罗蜜多之不修学。于何修学哉。有志佛道者。思之。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此本般若波罗蜜多。彻因该果。法本深奥。而推赞之。以令知菩萨所行之深般若波罗蜜多。非对浅为深之深。乃无对无待。不落名言数量之甚深法性以云深也。故知者。于究竟始觉圆满妙觉之故而知也。是大神咒者。无量尘劳烦恼。依于般若。刹那顿破。岂浅鲜神力之可能。是大明咒者。远劫无明痴暗。依于般若。总成慧用。岂微劣知照之可及。是无上咒者。般若净光。盖声盖色。圆裸虚空。包罗法界。世出世间。更无有物。能加上之。是无等等咒者。法法清净。法法般若。随缘应现。祗此一物。更无他物。何所与等。而等等之耶。故云。上天下地。唯我独尊。故云。不与万法为侣。噫。唯我独往。更莫逢渠。庶可言于般若矣。咒字。向后经文。训释明白。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此为发明般若波罗蜜多之所为咒也。先言除苦真实。后言故说咒者。以一切苦厄。尘劳万法。俱名言戏论之所成立。今破除尘劳。度苦厄。依于般若。般若非咒为清净元音。何以能破除戏论名言哉。正所谓闻复翳根除也。故先告以除苦之真实。后告以故说般若为咒。故说者。真实除苦之故也。真实不虚者。言般若。真实能除苦厄。究竟涅槃。非拟空华结空果也。夫般若既为咒。则亦唯有名言。都无实义。故金刚般若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圆觉云。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若不解此。闻说般若。又执真实。别求法相。更迷乱矣。齐此文正。从初呼名起。发明开示竟。
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直示般若之咒也。令末世众生。缘念于此。则不随逐世间戏论名言。循声流转。则乃圆闻清净。达耳圆通。游涅槃路。有斯利益。故即说咒。故咒之所以为般若也。存本梵语。无有翻译。盖为般若。不落名言义谛。虽有说而未尝说。即可闻而无所闻也。在前经文。为显说般若。此为密说般若。诸大乘经。多有显密双彰者。同此旨也。噫。此经首本闻思修菩萨。彰法。后有咒言。存教。今人终日求般若。而迷般若者。迷于何哉。名言圈缋。跳不出耳。愿诸有情。急宜知返。
心经开度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