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刊定记会编卷第一
3个月前 作者: 行策截流
十八住阶位图
十八住阶位图说
第一住配初发心住。并摄前十信。及余九住。共二十心。二中是六波罗蜜。故次配六行。四中法身分。言说证得。于证得中。开智相福相。故配后三行。第十八中。有六种具足。初一具足配二地至等觉十位。后五无上具足。配妙觉位。其余配属可见。
详夫诸教所说地位差互不同。或说五十二位。或将十信摄入十住。但说四十二位。于中或复开前合后。开后合前。或前后俱开俱合。开之则广。合之则狭。又或借小明大。借权明实。名相位号。出入誵讹。狥名遗旨。多见差谬。乃至楞伽诸典。泯之全无。缨络等经。具说成有。若有若无。若广若狭。皆随宜之说也。惟华严行布万殊。圆融一际。有无阔狭。悉皆无阂。方为了义耳。所以者何。以约法则无。约人则有。今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无为故无。差别故有。于差别中。不无阔狭也。论主既仰师补处。深悉经义。以宗派兼明故。正住中道。不堕有无。以法喻齐显故。初后中间。酌于阔狭。配十八住处。说三地五位。诚尽善矣。记主云。然其行人。念念须冥佛境。反穷果海。自然阶降不同。若预等级用心。毕竟障于证入。况此经宗无相。岂合列位浅深。但约情惑渐薄。地位转高。义相稍同。故略配摄也。斯言得之。然今之人。乃有以此而病无著</a>者。嗟乎不解即相离相。妄谓一向无相。所以堕增上慢。因果不分。谬执经宗。非毁先圣。好心学般若者。幸勿狥此一边之见。住于中道。离障证真。依无为法。入贤圣位。则庶乎其不差矣。
二十七疑脉络图
二十七疑脉络图说
首曰主者。即不住相布施也。以此是疑主故。展转生起。至二十七。于中第三出十疑。第十一总承前疑。是为脉络肯綮处。余疑可知。
佛乃不思议人。经名不思议说。不思议者。非思议能解也。非思议能解者。无思议者乃能解也。无思议能解者。非思议竟莫能解也。何以故。如上二十七疑。来自经文之外。已非思议所及。然有次序来者。有隔越来者。有通贯来者。有分承来者。次或可知。隔即难晓。况通贯分承乎。譬犹身中血脉。地中泉脉。经络支派。潜伏流注。殊非寻常义。现于文易开物解者比也。况加之以粗心浅心。狥臆见妄生穿凿。何关经义。故曰。非思议能解也。弥勒以补处之智。冥妙觉之经。演难思之偈。授登地之人曰断种种疑。天亲始理疑脉。以贯经曰。断二十七种疑。故曰。无思议者乃能解也。昔者以文求义。予盾何多。今也以脉定文。参商斯绝。违惟见其顺。塞惟见其通。断惟见其续。暗惟见其明。细心深心。虚所见好古敏求之力也。故曰。非思议竟莫能解也。好心学般若者。当澄神摄虑。熟玩而细研之。将见此经全体血脉。朗然跃现于文字句偈之表。由是永断群疑。深解义趣。依解起行。行起解绝。不妨从思议中亲到无思议处。即是亲见不思议人。亲闻不思议说也。尚勉之哉。
例言此经六译。秦译称最。传布既广。讹舛滋多。故校诸疏本。亦各差互。今经字句。一依北藏原本勘正。此经注释。无虑数百家。虽有数家正疏。然皆互有短长。其尽善尽美。唯纂要一疏而已。故今疏文悉遵原本。无敢移易。其刊定记文。既会归本疏下。首末开合。不无增损字面。贵使文义允当耳。凡疏钞合本。多见以两文并书。而首标疏钞字者。其不便有二。一者遇条分缕析处。标字太烦。二则于义未安。盖钞不得与疏并列。犹之疏不得与经齐等。譬如经则父也。疏则子也。钞则孙也。伦次自应有别。今初二卷。以疏文顶格书。记低一字。自三卷以去。则以经文顶格书。疏让经一字。记复让疏一字。不同他本之式。又记中有释经之语。未涉疏意者。会在疏前。令不失次第。此中分科。须辨四种不同。有记中所列之疏科。有疏中所列之经科。有疏中自列之疏科。并节释之经科。重繁错杂。初学多迷。今前二种。皆加圈别之。仍乃黑白。使疏记首尾血脉通贯。其后二种。准疏文一例书之。庶井然易见。记中科题。有遗前失后者。窃意补之。有应立不立者。增入之。有疏自列而记复列者。翦削之。或安科取便失次者。随位置之。或科名未尽善者。略更易数字。非敢妄专。务期允当。览者无以差脱见疑。经文十八十九二疑之间。有尔时慧命须菩提至是名众生一段。计六十二字。秦译原无。系后人添入。故疏不释。然魏译有之。二论亦皆释之。添亦无失。况记有补释之文。今从世本添入。如秦译法华普门品中。添入隋偈。亦无失也。配十八住处断二十七疑。为两论之纲宗。一经之枢要。若阶位不明。则昧于横判。脉络不清。则迷于竖释。今各为图说。系于全科之后。使开卷按图。了然在目。不致寻文难了。疏记两文之中。字句并多错谬。北藏且不可凭。何论他本。今则揆之文义。苟一字不安。必周遍??寻。得之旧册。或深思自悟。释然无疑。具摘诸讹。附于卷末。一以见仇勘之难。一以出藏本之误。惟览者悉之。
金刚般若经疏</a>论纂要刊定记会编卷第一
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a>译经
唐 圭山大师宗密 述疏
宋 长水沙门子璇</a> 录记
清荆豁后学沙门行策会编
卍云。疏记会编之文。出于科会。故今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