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仁王护国般若经卷第二
3个月前 作者: 净源
大宋国传贤首祖教沙门 (净源</a>) 撰集
菩萨行品第三
将释此品。三门同前。初来意者。前品已护佛果。此品护十地行。果德既彰。因行将陈。故次来也。二释名</a>。菩谓菩提。此翻云觉。萨者萨埵。此云众生。谓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从境得名。然则有悲即随相行。有智即离相行。悲智相导。成无住行。然清凉释华严三十九品。皆列四门。一来意。二释名。三宗趣。四解经。今文不开宗趣者。谓前观如来品。依贤首略疏。三种般若。潜申宗趣。次后二谛品。准圭峰纂要。三种智慧。密示宗体。故此但列三门。而不开宗趣耳。
△二释文二。初匿王徴问。
尔时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护十地行菩萨摩诃萨。应云何修行。云何化众生。复以何相而住观察。
问意谓。护因菩萨。修何行业。化诸众生。复用何相。而住平等。观察利物耶。
△二如来酬答。初以五忍答修何行业。二以十王答化诸众生。三以诸幻答平等观察。初总答前二问。二别答第三问。初中文分为六。初如来阐教。先明五忍。文三。初总示。
佛告大王。诸菩萨摩诃萨。依五忍法以为修行。
上总标。下别列。
所谓伏忍。
以胜解刀。折伏烦恼。
信忍。
信真如理。已亲证故。
顺忍。
由智随顺。妙证中道。
无生忍。
以权实智。证理无生。
皆上中下。
前之四忍。皆具三品。
于寂灭忍。
因行果德。证法不灭。
而有上下。
后之一忍。但有二品。
名为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结修行业也。
△二别释五忍。然本业璎珞经。亦明六性六慧。若对五忍。数目不同。纵辨开合。恐渎经旨。文五。初伏忍下品十住明十心三。初总标十住。
善男子。初伏忍位。起习种性。修十住行。
发明熏习。以大智为因。名习种性。即初贤十住也。十住之名。备如下文。
△二别明观门三。初缘境发心。
初发心相。有恒河沙众生。见佛法僧。
发菩提心者。有心体心相心德。今言</a>心相。即摄前心体。摄后心德。谓此菩萨。见三宝为所缘之境。初发心相。即能发之心。故下文初发心住云。见佛法僧。发菩提心。自既发心。令他亦然。故云有恒河沙众生。见佛法僧。
△二取信成位。
发于十信。所谓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戒心。愿心。护法心。回向心。
楞严经</a>十心。前六列名同。后四先后异。彼文。七护法。八回向。九戒。十愿。然诸经明义。十信未成位。但为住因。与今文不同者。清凉演义云。仁王詺十住为十信故。取能成信詺所成位故。
△三明化利益。无此段经。与起信十解菩萨。依此观门。显发心利益。其义一揆。
具此十心。
蹑前。
而能少分。化诸众生。
论云。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于法身。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
超过二乘一切善地。
论又谓。一发心后。远离怯弱。毕究不畏堕二乘地。吾祖圭峰谓。马鸣</a>菩萨。宗百部大乘。造起信论。此论通释一百部经者。斯良证矣。
△三结成功业。
是为菩萨初长养心。为圣胎故。
十住是三贤之初。入位之始。故云初长养心也。圣胎者。如子孕在胎藏中。故下经偈云。伏忍圣胎三十人。既胎三贤。将诞十圣。生如来家也。若依梵网经</a>。十长养即十行菩萨。故贤首释云。增修善根。故名长养。
△二中品十行明十治三。初总标十行。
复次性种性菩萨。修行十种波罗蜜多。
习已成性。以大悲为因。名性种性。即中贤十行也。大疏明行体云。若约别体。即以十波罗蜜为体。十行之名。亦如下文。
△二别明观门。
起十对治。
能治即十度。所治亦十。即四倒三毒三世也。
所谓观察身受心法。
上所观境。下能治行。
不净诸苦无常无我。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即离四倒也。
治贪瞋痴三不善根。
上所治。下能治。
起施慈慧三种善根。
起施善根治贪毒。起慈善根治瞋毒。起慧善根治痴毒。
观察三世。
总标。
过去因忍。
过去二支因。谓无明行也。
现在因果忍。
现在五支果。谓识名色六入触受也。现在三支因。谓爱取有也。
未来果忍。
未来二支果。谓生老死也。此皆流转观。忍者智也。即还灭观。
△三结成功业。
此位菩萨。广利众生。
以十度妙行。利诸有情。上显功成。下超凡外。
超过我见人见众生等想。
通结三毒三世。
外道倒想。所不能坏。
别结外道四倒。
△三上品十向明十忍三。初总标十向。
复次道种性菩萨修十回向。
将证圣道。以大愿为因。名道种性。即上贤十回向也。十向之名。亦如下文。
△二别明观门。
起十忍心。谓观五蕴。色受想行识。
上所观境。下能观智。
得戒忍。定忍。慧忍。解脱忍。解脱知见忍。
谓观色得戒忍。观受得定忍。观想得慧忍。观行得解脱忍。观识得解脱知见忍。此即转五蕴性。成五分法身。
观三界因果。得空忍无相忍无愿忍。
观三界了惑为因。业报为果。得三忍解脱门。三解脱义。见次文。
观二谛假实。诸法无常。得无常忍。一切法空。得无生忍。
观俗谛相假。了诸法无常。得无常忍。观真谛性实。达一切法空。得无生忍。
△三结成功业。
此位菩萨。作转轮王。能广化利一切众生。
为金轮王。王四天下。上来以智悲愿。释三种性。盖宗初祖。起信三心。示三贤位。演义又谓。相似名种。体同曰性故。关中云。如稻自生稻。不生余谷。此属性也。萌干华粒。其类不差。此属种也。若谓生起修习。种子现行。性自仁贤。性自成就。以释之。又何异。或配入名相着事乖宗者乎。
△二信忍。文四。初标位断障。
复次信忍菩萨。谓欢喜地。
下品。
离垢地。
中品。
发光地。
上品。
能断三障色烦恼缚。
下经初地断诸无明。灭三界贪。二地断瞋等习。三地灭无明闇。即同大经发光地云。邪贪邪瞋。及以邪痴。悉得除断。言色烦恼缚者。昔以贪瞋痴。缘于色境。造身口业。为业所系。名之为缚。今三惑既亡。即得解脱。故下偈云。欢喜离垢与发光。能灭色缚诸烦恼。具观一切见口业。法性清净照皆圆。准大经发光地所陈行净。具明五缚。而色缚当第三。广释如彼疏文。
△二总修诸行。
行四摄法。
摄有情故。
布施。
财法二种。摄所众生。
受语。
六波罗蜜。依众生说。
利行。
教化众生。令行六度。
同事。
以神通力。种种变化。入五趣中。与诸众生。同其事业。上依大般若略释。若成实论</a>。多约小乘。广释此四。如庄严论。
修四无量。
遍益有情。生无量福。
慈无量心。
慈则无瞋。而能与乐。
悲无量心。
悲则无害。而能拔苦。
喜无量心。
喜则无嫉。而行欣慰。
舍无量心。
舍则无贪。而行平等。然此四心。皆以两句释之。上句即依显扬出体。下句即用俱舍释义。
具四弘愿。
依四谛境。发四愿心。
断诸缠盖。
愿断烦恼。
常化众生。
愿度众生。
修佛知见。
愿学法门。
成无上觉。
愿成佛道。
住三脱门。
约境住三空。约证明三脱。
空解脱门。
观诸缘起。知无我人。了自性空。无作受者。得空解脱。
无相解脱门。
观诸有支。皆自性灭。毕竟解脱。无少生相。得无相解脱。
无愿解脱门。
如是入空入无相已。无有愿求。大悲为首。教化众生。得无愿解脱。
△三别指根本。
此是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
从发心住。
至一切智。
等觉。
诸行根本。
因位菩萨。皆以四摄诸行。而为根本。然信忍三品。具列一十五行。而为根本者。向前取即该三贤。向后取即通等觉。由是顺忍已下。但有断障现身之功。而无别修根本之行。学者预悉。则思过半矣。
△四现身显益。
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现身往刹。影在次文。以初地圣人。往百佛刹。利乐众生。二地千刹。三地万刹。益物弥广也。
△三顺忍。文二。初标位断障。
复次顺忍菩萨。谓??慧地。
下品。
难胜地。
中品。
现前地。
上品。
能断三障心烦恼缚。
下经。四地永断微细身边见故。五地断随小乘乐求涅槃。六地能尽三界集因集业粗现行相。亦同大经现前地云。不惧异论。离二乘道。入诸智地。以此三句。对前三障。文辞虽异。义旨稍同。言心烦恼缚者。此之三障。唯意识俱。故名心缚。今三障既断。其心空寂。故下偈云。??慧难胜现前地。能断三障迷心惑。空慧寂</a>然无缘观。还照心空无量境。善戒经亦明心烦恼。彼约八地至十地无功用道断之。此约四五六地。不须会释耳。
△二现身显益。
能于一身。遍往十方亿佛刹土。现不可说神通变化。利乐众生。
亿之一字。该其三地。谓四地菩萨。往一亿佛刹。利乐众生。五地百亿。六地千亿耳。然证真大士。皆修诸行。现形济物。前信忍略现身往刹。今顺忍略一十五行。译人善巧。影略其文。妙在此矣。
△四无生忍。亦二。初标位断障。
复次无生忍菩萨。谓远行地。
下品。
不动地。
中品。
善慧地。
上品。
能断三障色心习气。
下经。七地断诸业果细现行相。八地断诸功用。九地断无碍障。此之三障。大经善慧地。虽无其文。至奉持品。一一会释。言色心习气者。前明色心二缚。已断现行烦恼。今显习气。即断种子余习也。然长行中。断色心习气。与偈颂中。离合广略不同。谓长行合辨。但约三地断之。其文亦略也。偈颂离说。如云顺道法爱无明习。远行大士独能断。无明习相识俱转。不动善慧法云</a>地。二谛理圆无不尽。复如法云一地。其文又广也。
△二现身显益。
而能示现不可说身。随类饶益一切众生。
七地菩萨。往万亿佛刹。饶益众生。八地往百万微尘数佛刹。九地往百万亿阿僧祇微尘数佛刹。言随类饶益者。如观音圆通三十二应耳。然前文显神通变化。隐此随类饶益。今文显随类。而隐现通。此又译家隐显之妙矣。
△五寂灭忍。于中有四。初标位断障。二现身显益。三辨正拣邪。四叙昔明果。今初标位分两品。文二。初明忍同。
复次寂灭忍者。佛与菩萨。同依此忍。
此位菩萨。初入十地。名法云地。十地出心。即名等觉。然华严经</a>。但明法云。不开等觉。正同此也。又璎珞经。虽开等觉。亦同今经。彼明等觉照寂。妙觉寂照。虽因果有异。而忍体是同。
△二示品异。
金刚喻定。住下忍位。名为菩萨。至于上忍。名一切智。
金刚喻定。即最后胜定。此定现前。能断一切微细障种。谓无间道修。名为菩萨。解脱道证。名一切智。
△二断障证二觉。
观胜义谛。断无明相。是为等觉。
以中道智。观胜义谛。断无明相。即微细障种。故璎珞云。登中道山顶。与无明父母别离。下明妙觉。
一相无相。平等无二。为第十一一切智地。
实相不并真。故平等无二。以下忍同上忍。为第十一一切智地。
△二现身显益二。初真身。
非有非无。湛然</a>清净。无来无去。常住不变。同真际。等法性。
体绝有无。即同真际。湛然清净也。相无去来。即等法性。常住不变也。
△二应身。
无缘大悲。常化众生。乘一切智乘。来化三界。
上句大悲。下句大智。谓一切如来。从因至果。大悲大智。常相辅翼。往来三界。化度众生。
△三辨正拣邪二。初辨正二。初凡迷三界。
善男子。诸众生类。一切烦恼。业异熟果。二十二根。不出三界。
不出三界之言。结上四义。所谓诸众生类。三界正报也。一切烦恼。三界业因也。业异熟果。三界报果也。二十二根。三界染净根也。故通结云。不出三界。一切烦恼。谓事理二惑。发业润生。即助发缘也。业谓自业。有三。一罪。二福。三不动。即感生因也。异熟果者。谓作业感果。前后不同。异时而熟。即无记果也。然二十二根。通于染净。谓眼等六根。男女二根。命根。苦乐忧喜舍五受根。此上十四。皆染法也。信进念定慧五根。三无漏根。此八皆净法也。广释有颂。如俱舍论。
△二圣化三有。
诸佛示导。应化法身。亦不离此。
报化二身。导诸有情。亦不离三界也。法身即报身。有自他受用之殊。应化即化身。有大小随类之异。或曰。他受用身。为地上菩萨。于净土中。说一味之经。而言不离三界者。何耶。答感三界者。对净土而见娑婆。感净土者。对三界而见华藏。是则心净。即佛土净耳。
△二拣邪。
若有说言。于三界外。别更有一众生界者。即是外道大有经说。
卫世师外道。说有六谛。一实。二德。三业。四大有。五同异。六和合。今言大有。即彼第四大有经也。
△四叙昔明果二。初叙昔告众。
大王。我常语诸众生。但断三界无明尽者。即名为佛。
既断三界无明成佛。即知离三界无众生也。然他宗说。三界外有无明者。彼约权机。断界内界外无明。今显实教。一念妙慧。与理相应。不断而断。无明即明。即本觉佛矣。岂与夫界外。同日而语哉。
△二明果指本。
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
以始觉智。冥本觉性。即究竟觉。其唯一切智智乎。
由此得为众生之本。亦是诸佛菩萨行本。
梵网云。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引文前却。释义便故。
△二通结。
是为菩萨本所修行。五忍法中。十四忍也。
妙慧唯一。约法分五。升降有殊。开成十四也。
△二十王位答化诸众生二。初牒问。
佛言大王。汝先问言。菩萨云何化众生者。
△二正答三。初寄位度生二。初略标。
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化。从初一地。至后一地。自所行处。
初一欢喜地。后一法云地。自所行处。即十地增修十度也。
及佛行处。一切知见故。
极证妙源。即佛行处。力无畏等。即一切知见。
△二广释十。初地转转圣王。
若菩萨摩诃萨。住百佛刹。
大经云。此地菩萨。若行精进。舍家妻子。出家学道。于一念顷。得百三昧。以净天眼。见百佛国。
作赡部洲。转轮圣王。
赡部梵音。下文具翻。言轮王者。举轮宝也。
修百法明门。
修于五位百法明门。已证真如。成妙观察智。
以檀波罗蜜多。住平等心。
由破分别我执。成平等性智。然此菩萨具七最胜。三轮清净。一切常舍。施度偏增。
化四天下一切众生。
前回向位。作转轮王。王一四天下。今化百刹四天下。广狭可见。
△二地忉利天王。
若菩萨摩诃萨。住千佛刹。作忉利天王。
梵语忉利。此云三十三。即天帝释中宫也。
修千法门门。说十善道。化一切众生。
上品十善。此地戒度圆满。文无者略。下皆仿此。
△三地夜摩天王。
若菩萨摩诃萨。住万佛刹。作夜摩天王。
梵音夜摩。此云时分。
修万法明门。依四禅定。化一切众生。
此地菩萨。虽行禅定化物。而不随禅感果。
△四地睹史天王。
若菩萨摩诃萨。住亿佛刹。作睹史多天王。
睹史多。此方云知足。
修亿法明门。行菩提分法。化一切众生。
以三十七道品。化诸有情。
△五地化乐天王。
若菩萨摩诃萨。住百亿佛刹。作化乐天王。
能自变化五欲乐境。
修百亿法明门。二谛四谛。化一切众生。
根有利钝。故以二谛四谛被之。华严具十重四谛。
△六地他化自在天王。
若菩萨摩诃萨。住千亿佛刹。作他化自在天王。
他化作乐具。自得受用。
修千亿法明门。十二因缘智。化一切众生。
华严明因缘智。依天亲论文。具明十种。
△七地初禅天王。
若菩萨摩诃萨。住万亿佛刹。作初禅梵王。
初禅。即梵众等天。
修万亿法明门。方便善巧智。化一切众生。
以权实二智化物。方便即权智。
△八地二禅天王。
若菩萨摩诃萨。住百万微尘数佛刹。作二禅梵王。
二禅。即少光等天。
修百万微尘数法明门。双照平等。神通愿智。化一切众生。
以空中方便慧。照俗谛。有中殊胜行。照真谛。故得平等中道。起神通愿智之力。化诸群品。
△九地三禅天王。
若菩萨摩诃萨。住百万亿阿僧祗微尘数佛刹。作三禅梵王。
三禅。即少净等天。
修百万亿阿僧祗微尘数法明门。以四无碍智。化一切众生。
谓法义辞乐说四无碍辩。大经亦明十重。
△十地四禅天王。
若菩萨摩诃萨。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
不可说等。即华严大数第十。
作第四禅大梵天王。为三界主。
居色界顶大自在天宫。即三界主也。
修不可说不可说法明门。得理尽三昧。
即真如三昧。
同佛行处。
同寂灭忍。
尽三界原。
上明欲界色界诸天。今显无色四天。故前文云。但断三界无明尽者。即名为佛。
普利众生。如佛境界。
大品亦云。十地菩萨。当知如佛。
△三总结。
是为菩萨摩诃萨。现诸王身。化导之事。
△二例诸如来。
十方如来。亦复如是。证无上觉。常遍法界。利乐众生。
前明因行。此例果德。因果交彻。同济群生。
△三大众供赞。
尔时一切大众。即从座起。散不可说华。焚不可说香。供养恭敬。称赞如来。
闻法忻庆。供赞伸诚。
△二匿王偈赞二。初标说仪。
时波斯匿王。即于佛前。以偈赞曰。
然颂总有四种。一名阿耨窣睹婆颂。此不问长行与偈。但数字满三十二。即为一偈。二名伽陀。此云讽颂。或名不颂颂。不颂长行故。或名直颂。谓以偈说法故。三名祗夜。此云应颂。四名缊?南。此云集施颂。谓以少言。摄集多义。施他诵持故。今此即伽陀颂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也。为何意故。经多立颂。略有八义。一少字摄多义故。二诸赞叹者。多以偈颂故。三为钝根重说故。四为后来之徒故。五随意乐故。六易受持故。七增明前说故。八长行未说故。今此正唯前二。义兼五六。
△二正说偈。于中分三。初一偈半。总赞三宝。次二十八偈。别赞五忍。后半偈。结赞礼敬。然此偈赞。或断诸障。异于长行。或所成行。文义隐显。故传授者善消息之。文二。初总赞三宝。
世尊导师金刚体。
叹佛宝也。真身无相。常住不坏。喻金刚体。万物不能沮也。世尊导师。即叹应身。下文长行。多明真应二身。
心行寂灭转法轮。八辩圆音为开演。
叹法宝也。上句依体起用。谓不以生灭心行。而转法轮也。下句正明演法。八辩者。即八音七辩也。八音如梵摩喻经云。一美妙。二易了。三调和。四柔软。五不误。六无雌。七尊重。八深远。言七辩者。一捷辩。须言即言。无蹇吃故。二迅辩。悬河??冷不迟讷故。三应辩。应时应机不增减故。四无疏谬辩。凡说契理。不邪错故。五无断尽辩。相续连环。终无竭故。六凡所演说丰义味辩。一一言句。多事理故。七一切世间最上妙辩。具足甚深。如雷等故。言圆音为开演者。大经云。佛演一妙音。周闻十方国。众音悉具足。法雨皆充满。
时众得道百万亿。天人俱修出离行。能习一切菩萨道。
叹僧宝也。出离行。通二乘僧。菩萨道。即大乘僧。
△二有二十八偈。别赞五忍二。初略示。
五忍功德妙法门。十四菩萨能谛了。
上句标法。下句举人。十四菩萨。即三贤十圣。及等觉。
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原。
此半偈约因果。叹十四忍。唯佛一人。摄等觉照寂故。
佛法众海三宝藏。无量功德于中摄。
谓三宝海藏。无量功德。于五忍中。并皆摄尽。海之一字。蒙上三宝。
△二广释五。初伏忍。文分三。初兼赞十善。
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
大心即悲智也。以智上求。以悲下化。即令自他。长别苦海。
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
修中下二品十善。虽无轮宝。而能散粟。养善济物。为散粟小王。上品福胜。作铁轮王。王一阎浮提。
△二正赞三贤。
习种铜轮二天下。银轮三天性种性。道种坚德转轮王。七宝金轮四天下。伏忍圣胎三十人。十住十行十回向。
习种性十住菩萨。为铜轮王。王东南二洲。性种性十行菩萨。为银轮王。王东南西三洲。道种性十回向菩萨。为金轮王。王四洲。七宝谓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兵宝藏宝。慈恩云。金轮望风顺化。银轮遣使方降。铜轮震威乃服。铁轮奋戈始定。皆无杀害耳。
三世诸佛于中学。无不由此伏忍生。
夫陟遐必自迩。故三世诸佛。皆从伏忍生。孰有万德之果。不由三贤之因乎。学者效也。效之而后定也。
△三赞信成位。有一偈半。乍观其文。似通相般若之意。细详其义。皆华严一乘玄旨。故略引贤首品偈文会释。达者博览。勿生局见。
一切菩萨行根本。是故发心信心难。
贤首品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又谓。是故依行次第说。信乐最胜甚难得。
若得信心必不退。进入无生初地道。
次偈云。若得信心不退转。彼人信力无能动。信能惠施</a>心无吝。信能欢喜入佛法。然欢喜入佛法即初地。
化利自他悉平等。是名菩萨初发心。
下偈云。及信无上大菩提。菩萨以是初发心。大菩提具悲智行。即自利化他也。
△二信忍。此下皆明十地。地地具彰三义。一地名。二化境。三成行。然第一地名。总居其首。余之二义。左右互陈。今释地名。全依天亲论文。化境。经中随地增数。成行。则准清凉疏义。既知所宗。次释经文。文二。初别赞三品。初赞下品。
欢喜菩萨转轮王。
谓成就无上自利利他行。初证圣处。多生欢喜。名欢喜地。
初照二谛平等理。权化有情游百国。
初入信忍。以实智照平等理。以权智化诸有情。上明化境。
檀施清净利群生。
成行有四。一约增胜。二约所成。三约修成。四约实行。
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德行名为地。
智与理冥曰入。唯就法称。名之为住。就义约喻。故名为地。本业经云。生成一切因果。名为地耳。
初住一心具众德。于胜义中而不动。
初地具显恒沙性德。分证中道。不为空有所动。
△二赞中品。
离垢菩萨忉利王。
谓离能起误心犯戒烦恼垢等。清净戒具足。故名离垢地。
现形六趣千国土。
化境。
戒足清净悉圆满。永离误犯诸过失。
大疏云。此亦由翻破戒之失。为无边德。是以成于戒行。
无相无缘真实性。无体无生无二照。
真如性中。无破戒垢。今称性持。故所照无相。能照无缘。谓诸菩萨契穷实性。自体无染。故无体无生也。
△三赞上品。
发光菩萨夜摩王。
谓随闻思修等。照法显</a>现。故名明地。现犹发也。明即光义。
应形往万诸佛刹。
化境。
善能通达三摩地。隐显自在具三明。
大经云。三摩钵底。此云等至。由离沉掉。至一境故。此地菩萨。成行唯禅及求法行。以闻法竟。静处修行。方发定故。下文亦云。于无相忍。而得三明。
△二总明断障。
欢喜离垢与发光。能灭色缚诸烦恼。
牒前。
具观一切身口业。法性清净照皆圆。
昔由三毒烦恼。缘于色境。造身口业。今观七支皆空。能灭色缚。故得法性照皆圆矣。
△三顺忍。科文同</a>前。初赞下品。
??慧菩萨大精进。
不忘烦恼薪。智火能烧。名曰??地。??即慧??。故名??慧地。
睹史天王游亿刹。
化境。
实智寂灭方便智。达无生理照空有。
以权实二智。双照空有。成无住行。故疏云。便能成菩提分行。及不住道行。精进不退。
△二赞中品。
难胜菩萨得平等。
谓得出世智。方便善巧。能度难度。故名离胜地。
化乐天王百亿国。
化境。
空空谛观</a>无二相。垂形六趣靡不周。
上空字无生死相。下空字无涅槃相。故能随类化身。周旋六趣。无不利生。由是此地菩萨。其所成行。亦成二种。谓诸谛增上慧行。及五明处教化行。
△三赞上品。
现前菩萨自在王。
谓妙达缘生。引无分别。名般若行。亲如目睹。名曰现前。
照见缘生相无二。胜义智光能遍满。
谓此地中。住缘生智。悟一切法。无染净二相。所成行即般若。故得胜义如空。而周遍智光。如日而圆满。
往千亿土化众生。
所化境也。
△二有一偈。总明断障。
??慧难胜现前地。能断三障迷心惑。
牒前。
空慧寂然无缘观。
以空观。断四地微细身边二见。以假观。断五地小乘乐求涅槃。以无缘观。断六地集因集业。粗现行相。
还照心空无量境。
昔迷心惑。而成三障。今照心空。能了妙境。则染法灭。而净法起矣。
△四无生忍三。初赞下品。文三。初正明下品。
远行菩萨初禅王。
善修无相行。功用究竟。能过世间二乘出世间道。故名远行。
住于无相无生忍。方便善巧悉平等。
上句明实智。下句显权智。谓此菩萨。以能空中起胜行。成方便度。权实二行双行。故名悉平等。
常万亿土化群生。
所化境也。
△二有半偈。叙进中品。
进入平等法流地。
大经云。诸佛世尊。亲现其前。与如来智。令其得入法流门中。
永无分段超诸有。
寿无分限。身无形段。即超三有生死报也。
△三约行断障。
常观胜义照无二。
中道无二。
二十一生空寂行。
地地有始生住生终生故。七地二十一生。皆修空寂行。
顺道法爱无明习。远行大士独能断。
顺道即顺忍。故智论云。于柔顺忍无生忍中间。有法爱故。此位独断。前文长行。约远行不动善慧三地。能断色心习气。今远行地。独断法爱无明习者。以色习最粗。即法爱无明故。此地断之。心习极细故。不动善慧法云三地断之。下偈云。无明习相识。俱转二谛理。圆无不尽。向云偈赞断障。异于长行。盖谓此也。
△二赞中品。
不动菩萨二禅王。得变易身常自在。
报行纯熟。无相无间。名不动地。舍三界行生。受变易果。故云报行。释变易生死。具如别章。
能于百万微尘刹。随其形类化众生。
化境。
悉知三世无量劫。于第一义常不动。
明所成行。名无生法忍。相土自在。初中后际。悉皆平等。故大经云。成就此忍。即时得入第八地。
△三赞上品。
善慧菩萨三禅王。
得无碍力。说法成</a>就。利他行故。名善慧地。得无碍慧。尚未称善。遍说遍益。方名为善。
能于千恒一时现。
若依长行。所化之境。即住百万亿阿僧祗微尘数佛刹。然此偈颂。译人省文。但言千恒耳。
常在无为空寂行。恒沙佛藏一念了。
明所成行。即善达法器。自在说法之行。故大经云。于一念顷。悉能领受。亦以一音。普为解释。各随心乐。令得欢喜。
△五寂灭忍。文二。初正明下品。
法云菩萨四禅王。
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云。此有二义。如华严疏。
于亿恒土化群生。
化境。
始入金刚一切了。二十九生永已度。寂灭忍中下忍观。一转妙觉无等等。
修行智度住生。名二十九生。更转一生。邻近妙觉无等等位。谓无等之位。互相齐等。
△二通前断障。
不动善慧法云地。除前所有无明习。
除前第七远行地。独断顺道法爱无明习。
无明习相识俱转。二谛理圆无不尽。
习相即习气。识俱转者。谓生灭八识。与习气俱转。故唯识云。如瀑流水上下。鱼草等物。随流不舍。此识亦尔。与内习气外触等法。恒相续转。此亦色心习气。不动善慧二地断之。若据下文。法云地断神通障。于一念顷。能遍十方微尘国土。化诸众生。乃至随顺如来寂灭转依。既断神通障。寂灭转依。亦同偈云。二谛理圆。无不尽耳。
△二赞上品。文四。初正赞果德。
正觉无相遍法界。三十生尽智圆</a>明。
赞断德。以圆明一切种智。断除三十生之惑。显净法身也。
寂照无为真解脱。大悲应现无与等。
赞恩德。用无缘之大悲。拔有情之众苦。显真解脱也。
湛然不动常安隐。光明遍照无所照。
赞智德。以根本实智。证湛然真理。显照般若也。
△二拣因异果。
三贤十圣住果报。
三贤居变化土。十圣住他受用报土。准璎珞经。义亦大同。
唯佛一人居净土。
全同璎珞居法性土。摄论又云。自受用身。是实成佛。称周法界。身土相称。依正无碍。唯佛独住。更无菩萨。
一切有情皆暂住。登金刚原常不动。
在观似圣人。出观即凡夫。名为暂住。下句即等觉。
△三通赞三业。
如来三业德无量。随诸众生等怜愍。
身业则圆回普应。若月落百川。语业则称物普闻。若风吹万籁。意业则刹那顿觉。若海印炳然。上总赞。下别赞。
法王无上人中树。普荫大众无量光。
赞身业。法王慈覆。譬树荫人。放光益物。破诸痴闇。
口常说法非无义。
赞口业。外道说法。有字无义。权小未圆。唯佛所说。有字有义。
心智寂灭无缘照。
赞意业。心智寂灭。语其体一。无缘而照。辨其用异。
△四别赞益物。
人中师子为演说。甚深句义未曾有。
双显二空。名为甚深。故天亲云。诸佛希有总持法。不可称量深句义。
尘沙刹土悉震动。大众欢喜皆蒙益。
微尘恒沙刹土。皆悉震动。示数量之横广。
△三结赞礼敬。
世尊善说十四王。是故我今头面礼。
赞终展礼。修敬备矣。
△三时众获益。
尔时百万亿恒河沙大众。闻佛世尊及波斯匿王说十四忍无量功德。获大法利。闻法悟解。
三贤悟解。
得无生忍。入于正位。
十圣正位。净名云。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
△四叙昔得果。
尔时世尊。告大众言。是波斯匿王。已于过去十千劫。龙光王佛法中。为四地菩萨。我为八地菩萨。今于我前。大师子吼。
表其决定无畏说也。
△五印成叹法。文二。初印成所说。
如是如是如汝所说。得真实义不可思议。
能诠深奥。如汝所说。所诠真实。心言罔测。双印二诠。故重言如是。
唯佛与佛乃知斯事。
唯佛能仁也。与佛诸佛也。下文云。是故我今略述所说。又云。三世诸佛如实能知。故总结云。乃知斯事。
△二叙叹忍法四。初总标因果。
善男子。此十四忍。诸佛法身诸菩萨行。不可思议不可称量。
初二句总标果德因行。次二句明心言罔测称量罔及。下文先释称量罔及。至文可见。
△二别释因果二。初徴。
何以故。
何故。诸佛菩萨。依十四忍不可思量耶。
△二释二。初果德境智。
一切诸佛。
即总标中。诸佛法身。
皆于般若波罗蜜多中生。
王宫降生。
般若波罗蜜多中化。
转正法轮。
般若波罗蜜多中灭。
双林入灭。上明观照般若。下明实相般若。
而实诸佛生无所生。化无所化。灭无所灭。
后转释实相云。
第一无二。
第一义谛。绝待无二。
非相非无相。
释生无所生。
无自无他。
释化无所化。
无来无去。
释灭无所灭。
如虚空故。
摄观照用。归实相体。皆如虚空耳。
△二因行境智二。初约境空。文二。初诸法空。
善男子。一切众生。
即总标中诸菩萨行。略疏亦翻萨埵为众生。
性无生灭。
所观真性。本无生灭。
由诸法集。幻化而有。
众缘集成。故如幻化。上总示。下别释。
蕴处界相。无合无散。
缘离即灭故无合。缘会即生故无散。
法同法性。寂然空故。
会诸法相。同归性空。非推之使空。
△二诸行空。
一切众生自性清净。
自性通凡心即本源妙心。
所作诸行。无缚无解。非因非果。
绝诸对待。即自性用。
非不因果。
修因克果。即随缘用。上明净行。下明染行。
诸苦受行。
领受三苦。
烦恼所知。
烦恼障心。所知障慧。
我相人相。知见受者。
知见即众生相。受犹寿也。即寿者相。
一切皆空。
染行净行。一切皆空。
△三境界空。
法境界空。
上标。下释。
空无相无作。
释此三义。净名有文。无作即无愿耳。
不顺颠倒。不顺幻化。
不随染境。颠倒不顺。净境幻化。
无六趣相。无四生相。
开之为六趣。合之为四生。具如演义。
无圣人相。
四乘圣人。
无三宝相。
住持别相。二种三宝。
如虚空故。
照境空寂。犹如虚空。
△二约智空三。初约法明权实。
善男子。甚深般若。无知无见。不行不缘。不舍不受。
谓无知无见则实智。照而无照。不行缘舍受则权智。为而无为。
△二约人明中道。
正住观察。而无照相。
正住即中道智。
行斯道者。如虚空故。
教道即三贤。证道即十圣。照智空寂。亦如虚空。
△三凡小堕有无。
法相如是。
结前。
有所得心。无所得心。皆不可得。
有心即凡夫。无心即二乘。故皆不证得也。
△三称量罔及二。初约法释。
是以般若。非即五蕴。非离五蕴。
观照妙慧。非即五蕴。实相真性。不离五蕴。
非即众生。非离众生。非即境界。非离境界。
次二对准上释之。初对五蕴世间。次对众生世间。后对器世间。
非即行解。非离行解。
理绝修证。非即行解。智有浅深。非离行解。
如是等相。不可思量。
△二约人释。
是故一切菩萨摩诃萨。所修诸行。未至究竟。而于中行。
即前总明十三忍。
一切诸佛。知如幻化。得无住相。而于中化。
即后别指上品忍。
故十四忍。不可思量。
前文先诸佛而后菩萨。约得果不舍因。今此先菩萨而后诸佛。约果化由因行。
△四心言罔测三。初所说益物。
善男子。汝今所说此功德藏。有大利益一切众生。
前文谓如汝所说。得真实义。不可思议。唯佛与佛。乃知斯事。
△二举人喻说。
假使无量恒河沙数。十地菩萨。说是功德。百千亿分。如海一渧。
有谓。忍德圆明。量同法界。喻如大海。十地赞说。于百千亿分中。皆如一渧耳。有云。般若忍法。是诸佛功德之藏。法云匿王之所说。如海之一渧焉。初解唯喻菩萨。后解兼喻匿王。初解近理。若助成其义。谓十地因人。未穷果海上品忍。是故所说如一渧耳。后解未尽其源。设王匿所赞。亦如一渧。何以前文印许云。如汝所说。得真义耶。诚由匿王。赞十四忍。与佛所说。奥义符合。故云唯佛与佛乃知斯事。
△三果知因赞。
三世诸佛如实能知。
已证寂灭上品忍。
一切贤圣悉皆称赞。
即前十三品者。
是故我今略述所说。少分功德。
唯佛与佛。能知其际。故略述匿王所说。忍法少分功德。
△六劝修指同六。初修显三世同。
善男子。此十四忍。十方世界。过去现在。一切菩萨之所修行。
进修万行。
一切诸佛之所显示。
十方世界。过去现在。一切诸佛。显示忍法。
未来诸佛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
未来诸佛。显示菩萨修行。同于过去现在。
△二因果一路同。
若佛菩萨。不由此门。得一切智者。无有是处。
门喻忍法。若不由此忍门。得妙觉一切智者。无有是处。谁人出不由户耶。上反显。下顺明。
何以故。
何故要由忍门。
诸佛菩萨。无异路故。
因人所修。果人所证。一门一路耳。然经旨依五忍。同起信乘三大。故彼论云。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三标忍生信同。
善男子。若人闻此住忍。行忍。回向忍。欢喜忍。离垢忍。发光忍。??慧忍。难胜忍。现前忍。远行忍。不动忍。善慧忍。法云忍。正觉忍。能起一念清净信者。
△四超罪得果同。
是人超过百劫千劫无量无边恒河沙劫一切苦难。不生恶趣。
八苦八难四恶趣。
不久当得阿耨多罗。
此云无上。
三藐三菩提。
此云正遍正觉。谓正智遍智。觉知真俗。不偏不邪。
△五因名果说同。
是时十亿同名虚空藏菩萨摩诃萨。与无量无数诸来大众。欢喜踊跃。承佛威神。普见十方恒沙诸佛。各于道场。说十四忍。如我世尊所说无异。
承佛威神下。亦具见闻同。例如华严法慧菩萨说十住终。而彼时众普见十方同名菩萨。同说十住。但彼约因人所说。此约果人极唱耳。
△六大众奉行同。
各各欢喜。如说修行般若波罗蜜多。
然则言之匪艰。行之唯艰。今兹海众。言以顾乎行。行以顾乎言。言行相顾。故云如说修行也。
△二别答第三问。谓了能度所度。皆如幻化。观察有情。染净识本。令修诸观。反妄归真也。于中有三。初牒匿王致问。二明如来正答。三叙时众获益。今初。
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汝先问云。复以何相。而住观察。
△二明如来正答三。初略示。
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观。
初句标住观察。次四句释能所观。
以幻化身。而见幻化。
以幻化之身。观幻化之众。
正住平等。无有彼我。
能化幻身平等。即无有我。所度幻众平等。即无有彼。彼我无二。名为正住。后二句双结。
如是观察化利众生。
如是观察。即以无缘幻慈。广化幻妄众生也。
△二广释四。初依真成妄识。
然诸有情。于久远劫初刹那识。异于木石。
此一节经。涉二宗义。若依相宗。观察一切有情。无始已来。法尔有八种识。于中第八阿赖耶识。是其根本。即此初刹那识。初亦根本义。无始已来。即久远劫也。达磨经颂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而言异于木石者。谓此赖耶缘三种境故。今依性宗。观诸有情。阿赖耶识。依如来藏。而具真知。即异木石。故密严云。佛说如来藏。世间阿赖耶。全同起信。如来藏与生灭和合。为阿赖耶识。既言生灭。即此初刹那识矣。
△二随识生染净。
生得染净。各自能为无量无数染净识本。
亦约二宗以释。起信论谓。若心有动。则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即同生得无量无数染识本故。论又谓。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即有过恒沙等诸佛功德相义示现。即同生得无量无数净识本故。上依性宗释之。若约相宗。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皆由染净识本耳。
△三约证示地位。
从初刹那。不可说劫。
从初刹那。生净识本。经不可说劫。即信贤十地诸位。如下文云。复次法云地菩萨。从发信心。经百万阿僧祇劫。广集无量助道法。增长无边大福智。是也。
乃至金刚终一刹那。
即等觉位。以金刚喻定最后一刹那。断佛地障。即入妙觉。
△四约修辨诸假。于中八段。历观斯文。亦具从空入假。双观真俗。如下文云。色心二法。如梦所见。即真谛明空观。三世善恶。如空中云。即俗谛明假观。然修空观成大智。则不住生死。假观成大悲。而不住涅槃。以真俗境不二悲智念不殊。成无住行。斯亦贤首心经略疏梗概耳。今初法假如幻化。文三。初妄识生色心。
有不可说不可说识。生诸有情色心二法。
然此诸识。至圣方知。亦如阿僧祇品明不可说不可说数量。唯佛能知能说耳。上合辨色心。下开成五蕴。
色名色蕴。心名四蕴。皆积聚性。隐覆真实。
梵语塞健陀。近翻名蕴。古翻为阴。蕴是积聚。阴是阴覆。故云皆积聚性。隐覆真实。
△二色法生根大。
大王。此一色法。生无量色。
总标。
眼得为色。耳得为声。鼻得为香。舌得为味。身得为触。
虽举五根。但取五尘。
坚持名地。津润名水。暖性名火。轻动名风。
前显所造四微。今明能造四大。
生五识处。名五色根。
此五色根。皆以净色为体。
△三总结皆幻法。
如是展转。一色一心。生不可说。无量色心。皆如幻故。
从微至着。皆如幻故。然辨法假。幻喻为先者。幻法总故。良以五天此术颇多。见闻既审。法理易明。及传此方。翻成难晓。若依古师解华严如幻之文。法喻各开五法。备如彼疏。
△二受假。如睡梦。
善男子。有情之受。依世俗立。
众生妄心。有受有着。皆依俗谛。北山录</a>云。俗也者假有也。假有之有。谓之似有。
若有若无。但生有情妄想忆念。
有情想念。如世梦寤。想之即有。不念即无。
作业受果。皆名世谛。
作业有三种。一恶。二善。三不动。受报有三时。谓现报。生报。后报。
三界六趣。一切有情。
三界依报之土。六趣正报之身。下示受假姓名。
婆罗门。
此云外意。净行种也。
刹帝利。
此云田主。即王种也。
毗舍。
此云商估。
首陀。
此云田农。
我人知见。
外道计也。
色法心法。
通小乘法。
如梦所见。
梦见诸境。虽有受着。觉来都无。如诸有情受假亦然。故天亲论云。同于梦境。但唯念性故。
△三名假。如声响。
善男子。一切诸名。皆假施设。
起信亦云。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
佛未出前。
独指能仁未出世前。
世谛幻法。无名无义。
无能召之名义。
亦无体相。
亦无所召体相。
无三界名。善恶果报。六趣名字。
善因乐果。恶因苦报。
诸佛出现。为有情故。
则指一佛。今言诸佛。影略其文。
说于三界。六趣染净。无量名字。
说三界胜劣等处。共业所感。六趣苦乐等身。别业所感。染即四趣黑业。净即人天白业。名如尘沙。故云无量。名即字耳。
如是一切。如呼声响。
空谷之响。随声高低。喻于名假悉皆无体。故净名云。所闻声如响等。
△四相续假。如阳??。
诸法相续。
相续不断。如水涓涓。
念念不住。
前灭后生。如灯????。
刹那刹那。非一非异。
欲言其一。刹那生灭。欲言其异。相续无穷。
速起速灭。非断非常。
速起故非断。速灭故非常。何者。若唯速起。起则是有。定有则常。若唯速灭。灭则是无。定无则断。若深求速起速灭。即是非断非常。故知二义相成。
诸有为法。如阳??故。
春阳发生。郊野气动。????而起。喻有为法相续不断。然此阳气。若谓是有。且非水体。若谓是无。能引渴者。故古诗云。渴鹿尽寻阳。
△五观待假。如电光。
诸法相待。所谓色界。眼界。眼识界。
待谓对得。如眼界对色界。眼色和合。即有识生。
乃至法界。意界。意识界。
略举初后。以例中间。故云乃至。
犹如电光。
对待之法。有生有灭。喻如电光。故功德施云。观察心如电。生时即灭。
△六形待假。如第二月。
不定相待。有无一异。
诸法不定。形待而立。有不自有。必待于无。无不自无。必待于有。其犹高下相形。是非相生。岂有定耶。又一不自一。对异立一。异不自异。对一立异。更相对待。岂有体哉。
如第二月。
诸法相待。其犹捏目对于本月。妄见有二。故楞严云。如第二月。非体非影。第二之观。捏所成故。
△七缘成假。如水泡。
诸法缘成。蕴处界法。
夫缘成之法。有染有净。染缘成六凡。净缘成四圣。今此三科约观。观境即染缘也。
如水上泡。
仗水生泡。泡实无体。喻法从缘亦无体矣。金刚论云。寿如水泡。或暂停住。即归散灭。
△八因成假。如空云。
诸法因成。
前明缘成。此显因成。盖因亲缘疏。而分二假。
一切有情。俱时因果。
谓现世作善恶业。现身受苦乐报。名顺现报。即俱时因果也。
异时因果。
今生作善恶。次一生受报。名顺生报。即异时因果也。
三世善恶。
报有三时。上二句是顺现顺生。亦有顺后报者。即同原人论</a>。三世业报善恶因果。
如空中云。
前之七喻。喻真谛明空。故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今此云喻。喻俗谛明有。如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会过时。果报还须受。起信疏序亦云。虽复繁兴鼓跃。未始动于心源。即真谛空也。静谥虚凝。未尝乖于业果。即俗谛有也。故曰。一代圣言。皆以二谛因缘为宗。若依圭峰纂要。虚空中云。唯喻未来。故引无著</a>论云。彼粗恶种子似虚空。引心出故如云。
△三双结二。初别结广略二。文二。初结略示。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无分别。无彼此相。
结前文。正住平等。无有彼我。
无自他相。常行化利。无化利相。
结前文。如是观察。化利众生。然常行化利。即随相行。无他相也。无化利相。即离相行。无自相也。
△二结广释。
是故应知。愚夫垢识。染着虚妄。为相所缚。
结前文生染识本。着五阴相。不求解脱。故显扬论云。相缚缚众生。亦由粗重缚。善修双止观。方乃俱解脱。
菩萨照见。知如幻士。无有体相。但如空华。
结前文生净识本。了色心空。皆如幻故。亦如空华故楞严云。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
△二总结自他二利。
是为菩萨摩诃萨。住利自他。如实观察。
言总结者。兼结净识中。菩萨二利也。
△三叙时众获益。
说是法时。会中无量人天大众。有得伏忍。空无生忍。一地二地。乃至十地。
伏忍通十信三贤。空即四加行。以现立少物故。无生忍。据前文。即七八九三地耳。
无量菩萨。得一生补处。
如瑜伽说。知足天身。补处尊故。
注仁王护国般若经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