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讲卷下

3个月前 作者: 佚名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究竟真性。诸法无我。是故谓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


    尔时须菩提。闻佛所说经义不可思议。恐有不可言传之心法。


    白佛言。


    遂启白佛言。


    世尊。


    世尊曰。


    善男子。


    我前问善男子。


    善女人。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蒙佛辗转开悟我等。皆净信无余。但前所问。


    善男子善女人。不过以凡心初发菩提之一念。未敢希及证佛。今既得我佛示以觉路。闻之者莫不兴感。理修寔证之心。今善男子善女人。发理修寔。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闻经义不可思议。诚恐余义不能悉达。稍有余疑。自必动心举念。致与住心降心。便不相应。愿佛于不可思议中。曲垂方便。而申释之。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


    佛告须菩提曰。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既发理修寔证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当生如是心。


    至此当生如如不动之是心。心虽如如不动。但佛法以度众生而起大悲。以大悲而生菩提心。一切众生与我一体。我欲灭度。亦欲令彼灭度。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乃同体慈悲之道也。然修佛之因。必须灭度一切众生。而如如之心。乃真空</a>无相之体。不应住相生心也。


    灭度一切众生已。


    灭度一切众生。已至于尽不能起能度之我相所度之众生相。


    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则般若观照。常住不灭。凡前所有一切妄心。原非真性中所有。如红炉点雪</a>。消融殆尽。无一众生寔灭度也。


    何以故。


    佛云此何以故也。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若学道之菩萨。四相未除。则菩提心无由而发。何以言菩萨。


    所以者何。


    所以然者何。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实无有法。


    以性本空寂。浑然天成。其发此心。不过自修自悟。寔无有法。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发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也。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汝已闻我说。寔无有法发心。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如来于然灯佛所。


    昔日我为菩萨时。于然灯佛所。


    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有法可得无上正等正觉否。


    不也。


    须菩提弗也答之。


    世尊。


    启咨世尊曰。


    如我解佛所说义。


    如我解佛所说。无法发心之义。因源既无。有法可发。果海自无。有法可得。


    佛于然灯佛所。


    佛于本所处。


    无有法。


    乃自性自悟。无有传授秘法。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菩提之道也。


    佛言如是如是。


    佛以须菩提之言。为当故称如是如是。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如是如是之义。


    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寔无有法可得此菩提。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若有法。


    若曰有法。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则能所未忘。我法俱在。心且难降。何堪作佛。


    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


    即不当与我止授一记。


    汝于来世。


    云我来世。


    当得作佛。


    方得作佛。


    号释迦牟尼。


    号释迦牟尼。梵语。释迦云能仁。即度脱一切也。梵语牟尼。云寂默。即心体如如也。牟尼为体。即是如字。能仁为用。即是来字。先言释迦。后言牟尼者。摄用以归体也。如来者。从体以起用也。总是真性。详言之。则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略言之。则为如来。又略言之则为佛。诸法如义者。盖我真寔之性。本来自如。其见之于诸法事。亦自然而来为应迹。去无留滞。如如不动之义。理即上无为法也。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盖本原不从外得。偏虚空世界。而常自如。所谓一法不立一尘不染也。


    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


    然灯不过与我授记而已。


    作是言。


    何曾得法于他。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皆是我如来本性也。


    何以故。


    有法得无上菩提。则不与记。无法得无上菩提。乃与授记。


    如来者。


    盖如来者。


    即诸法如义。


    即诸法如如不动之义也。有法可得。心有所动。则不如如无法可得。一念不生。寔合如如之义也。乃与记不与记之所以也。


    若有人言。


    设若有人言。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得此菩提之法。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汝便向他说到。


    实无有法。


    不知我从。寔无有法上得之。


    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然我得此法者。寔无有法上得之。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即人言。


    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


    得菩提之果。于是中。


    无实无虚。


    以无寔故无妨。如来说一切法。以说有不有。说空不空也。以无虚故。说有说空。皆是佛法。说有不有为妙有。说空不空为真空。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皆是般若之佛法也。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所言一切法者。


    然人心之大事未明。须赖此法。指示迷途。除去四相。


    即非一切法。


    若真空既悟我自得之法。亦非有方名佛法也。


    是故名一切法。


    佛所以随说而又扫去者。盖谓不可泥于法耳。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譬如人身长大。


    我设一譬喻。如人之一身。虽长且大。果真为大。


    须菩提言。


    须菩提已证入深解。不待譬喻之毕。


    世尊。


    即启世尊曰。


    如来说人身长大。


    如来说人身长大者。


    即为非大身。


    心不菩提。徒为妄形。则非真寔大身。


    是名大身。


    是虚名大身而已。


    须菩提。


    佛闻须菩提所答之言。即呼须菩提曰。汝谓取相不名大身。离相是名大身。


    菩萨亦如是。


    菩萨亦如是。不可取相。应当如是离相。


    若作是言。


    若菩萨自言。


    我当灭度无量众生。


    我当灭度。一切众生。作言自负。则心中寔有我。为能度相。众生为所度相。我相人相。皆不能无取相生心。


    即不名菩萨何以故。


    何以故。即不名菩萨。盖菩萨应离一切相。有相则有法。无相则无法。法由缘会而生。其性本无有法。无法则无我。无我一切诸相皆空。则妄心不降。而自伏真如自住矣。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实无有法。


    但真性中。自有无上菩提之妙。本无众生可度。又何有法可据。


    名为菩萨。


    此所以名为菩萨也。


    是故佛说一切法。


    是故佛说一切法者。不过随时顺宜。与人解粘法缚而已。岂有能所心哉。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我谓度生。应当离相。而度法已得闻矣。然不但有情之众生。应当离相而度。即无情之佛土。亦当离相而严。


    若菩萨作是言。


    若菩萨自说。


    我当庄严佛土。


    谓我能庄严佛之刹土。亦是取相。


    是不名菩萨。


    是著于有相。


    何以故。


    所以者何。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


    我所说庄严佛土者。非为粉饰外貌之具。乃吾心佛土也。佛土无相。本来清净。云何可庄严哉。


    即非庄严。


    惟不住于相不庄之庄不严之严。


    是名庄严。


    是则所以名庄严也。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


    若菩萨通达于一切有情无情。皆无我法者。则诸相无住。一心清净。真如自住。妄心自伏。


    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此如来言说。而名称之曰。真寔的菩萨也。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二心一体。五眼同观。故谓之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我谓灭度众生无灭度众生相。庄严佛土无庄严佛土相。然灯佛授记释迦。无法可得相。因果一切。皆无有相。如来成佛之时。无有诸相成佛之后。亦无有知见相。但佛具五眼。能照见一切众生根器浅深缘因。故设此五眼沙界二喻之问。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


    须菩提启咨答曰。如是世尊。


    如来有肉眼。


    观见障内之色。谓世界中一切凡有形相之色也。


    须菩提。


    佛又呼须菩提。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


    须菩提启咨答曰。如是世尊。


    如来有天眼。


    天眼者。能照见障内之色。如日月星辰旋伏因缘也。


    须菩提。


    佛又呼须菩提。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


    须菩提启咨答曰。如是世尊。


    如来有慧眼。


    慧眼者。能照见一切众生慧性根器浅深也。


    须菩提。


    佛又呼须菩提。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


    须菩提启咨答曰。如是世尊。


    如来有法眼。


    法眼者。能照见虚空法相也。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


    须菩提启咨答曰。如是世尊。


    如来有佛眼。


    佛眼者。智无不及。照无不周。寔照见众生妄念妄心。时起时伏。有恒河沙数之多。世法上论指五眼。为佛眼睛之眼。以理论则心窍之眼也。眼通于心。大凡众生。皆具此五眼。与佛无二。因四相六尘遮蔽。只有肉眼一件而已。儒书云。圣人之心有七窍。即是五眼之谓也。佛有五眼。乃常性真心。非过去未来现在之妄心也。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


    须菩提启咨答曰。如是世尊。


    如来说是沙。


    以喻众生之妄心也。


    须菩提。


    佛又呼须菩提。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如一恒河中。


    如是沙等恒河者。一粒沙为一恒河。


    所有沙。


    一沙为一恒河。则恒河亦无数之多。


    有如是沙等恒河。


    举此无穷之沙等恒河者。谓一粒沙为一恒河。广设譬喻而言恒河也。


    是诸恒河。


    是诸沙数之多恒河。


    所有沙数。


    所有之沙数在佛所说法之世界。处如是无量无数之沙。


    佛世界。


    佛世界者。三千大千之内。必有一佛设化。谓之曰佛世界。


    如是宁为多不。


    果多否乎。


    甚多。


    须菩提言甚多。


    世尊。


    启咨世尊而答。


    佛告须菩提。


    佛告须菩提曰。不必远论恒河沙界。


    尔所。


    尔者近也。


    国土中。


    乃尔之国土中。


    所有众生。


    所有许多众生。各具一心。


    若干。


    若干者许多也。


    种心。


    寔如恒河中若干无数沙之种种妄心。


    如来悉知。


    如来以清净五眼。皆尽见知之。盖一念不生。神鬼莫测。一念将萌。神鬼共鉴。所有众生妄心。如恒河沙数之多。如来智无不照。岂有不悉知者乎。


    何以故。


    其故维何。


    如来说诸心。


    如来所说一切诸心。皆是众生妄心。


    皆为非心。


    皆非性中常住真心。识得妄心非心。


    是名为心。


    若去妄还真。是名为心。


    所以者何。


    佛徴释所以者何。为非心是心。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若能觉悟本心。扫除妄念。


    过去心不可得。


    思念前事者。为过去心也。过去心者。灭无滞于物。则过去即无过去。心不可得也。


    现在心不可得。


    思念今事者。为现在心不住。何所专主于有现在心不可得也。


    未来心不可得。


    思念后事者。未来心不将迎。则念虑未至。神鬼莫测。未来心不可得也。三心了不可得。即见自性如来。所谓见性明心。立地成佛。发进修寔证之菩提心者。可不知勉哉。六祖曰。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邪见染。张无尽云。一念不生全体现。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福德无故而得福性。圆满法界。通入化境。故谓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我谓过去现在未来三心。皆不可得。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


    若人有以满三千大千布施之福俗眼。为寔佛眼为无。以不可得之心为因。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为缘。


    以用布施。


    用为布施。


    是人以是因缘。


    是人以是之心不可得之因缘。而行布施。


    得福多不。


    其福德果多否。


    如是世尊。


    须菩提深会其理。启咨答曰。如是世尊。


    此人以是因缘。


    此人以是不可得之因缘。而行布施。则因如缘如。


    得福甚多。


    佛闻须菩提得福甚多之答。欲发明福多之解。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若福德有实。


    若以有得之心行施。则福德在住相希生之寔住相行施。乃是妄心。便不得福德性。


    如来不说得福德多。


    如来不印可。说得福德多。今以不可得之心行施。则福德无住相。希望之故。无住之福。无得之德。则福性等于虚空。无有边际。故如来印可。汝说得福德多。前以宝施身施。不及持经之福德。


    以福德无故。


    今以福德有。寔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


    如来说得福德多。


    如来说得福德多。可见前此较量布施之福德。不及持经之福德。非不欲人布施。惟欲人体般若无相之法以布施。自得福德之多。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色相原妄。离相明真。故谓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尔莫错认如来色身。作如来真身看。故因此疑而问。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


    须菩提深悟佛意。随以弗也答之。


    世尊。


    启咨世尊而答。


    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


    何以见之。


    如来说具足色身。


    盖如来说具足色身。乃血肉之躯非法身。则纵横无碍。自在自由。念念无非般若。


    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岂八十种好所能囿耶。色身中有妙色身存焉。方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


    佛又呼须菩提曰。汝既谓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佛。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


    须菩提亦以弗也答之。


    世尊。


    启咨世尊曰。凡有寔相。即非清净之体。


    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


    所以者何。


    如来说诸相具足。


    盖如来说诸相具足。亦由因深所感之故。而现有之诸相非无。故无为之真相。


    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但举三十二相好之果。以劝众生。信是名诸相具足。良由全法无为之本体。先起应身相好之用。乃相而无相。见而无见。无见而见者也。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佛之说法。随感而应。非预孰所说。故谓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汝既解悟。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诸相见。自应以无相法身见也。但恐有人谓。现在说法者。乃具足色相也。致疑有所说。则有相无相。则何有说。


    汝勿谓如来作是念。


    尔切勿自谓。我如来有心。作此念头。


    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


    尔亦莫作是念。谓如来有法可说。


    何以故。


    佛自徴何以故。莫作有法可说之念。随自释其义而言。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


    设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乃执法未空。与佛说相违。


    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不能解我所说相空法空之义。


    须菩提。


    佛又呼须菩提。


    说法者。


    乃证明无所说之旨。我所说法者。乃随机施设。


    无法可说。


    若真性本来明寂。无法可说。


    是名说法。


    但为众生。住真降妄而说。是名说法也。如如居士云。终日吃饭。不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着衣。不曾挂着一茎丝。所以我佛说法。四十九年未尝道一字。


    尔时。


    尔时者。须菩提起问之时也。


    慧命须菩提。


    慧命者。慧以德言。命以寿言。即长老之异名。乃记者之称。须菩提之词也。须菩提自虽深悟其理。但思佛不可色相见。法不可声音求。二义俱深。于未来世。众生善根浅薄。恐难生信。


    白佛言世尊。


    是以启咨世尊而问曰。


    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


    谓未来世界。有众生闻说此般若经法。


    生信心不。


    能生敬信心否。


    佛言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汝勿谓五浊恶世之间。俱是不信佛法之人。盖佛与众生。原非两类。同具此般若真心。


    彼非众生。


    彼虽为众生。而真性内原有不可以众生目者。


    非不众生。


    彼虽非众生。而业缘现在。固不可以众生目之。


    何以故。


    佛告须菩提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自能闻法生信。以悟真如。是彼非众生也。执相生心。迷蔽真性。是不众生也。佛又自释谓。彼非众生非不众生者。何以故。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而释曰。


    众生众生者。


    以闻法不生信心故也。众生之性。与佛同原。无有差别。


    如来说非众生。


    如来说非众生。因不信无相无住之法。背真逐妄。自丧性灵。故非众生中人也。


    是名众生。


    为众生者。岂可自住众生之相。执迷而不悟哉。是假名众生耳。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本自圆成。岂从外得。故谓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


    须菩提闻佛所说。


    白佛言。


    而白佛言。


    世尊。


    启咨世尊曰。


    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前闻我佛所说。寔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闻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诸义。此理智通妙。有慧显真空修证者。当深信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


    佛闻须菩提之所说。重言如是如是。以嘉其所说之是。


    须菩提。


    故呼须菩提。申明其所问之义而答曰。


    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上正等正觉之法。不从外得。乃吾之真性也。


    乃至无有少法可得。


    以真性之德寂。神凝智泯。不以色相取。不以言说求。不但无多法可得。乃至无有少法可得也。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过强名曰阿耨菩提而已。盖一念不生。妄尽理融。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进发修证菩提者。岂可为法所缚。不悟妙性本空无有法相哉。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无四相以净心修善法。以行善故。谓净心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


    佛又再告须菩提曰。我所说阿耨菩提之法。乃吾本然之性。


    是法平等。


    盖自性菩提。是法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而平等也。


    无有高下。


    是色身则有高下。真性则无高下。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名为无上正等正觉也。何以见之。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以我真性原无有我人众生寿者之妄。若有此妄。则嗜欲深天机。必浅攻取累。湛一不全。吾见尘旁种种异起。何得为平等法哉。法为平等。方名无上菩提矣。


    修一切善法。


    佛又说当修此一切善法。凡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皆是明心见性之善法。依此法修。则虚己明真。崇德履道。造至觉地矣。


    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即得此阿耨菩提也。然又恐人泥于有法。


    须菩提。


    故呼须菩提曰。


    所言善法者。


    所言善法者。乃接引众生人道之门。本来原无此善法。不过假名。以开悟人耳。不住四相而修。则修同无修。


    如来说即非善法。


    若执着善法。便有人我等相矣。


    是名善法。


    是名善法也。不住四相而修。则修无所修。如是之修。修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因。乃名真修。不住于法而得。得无所得。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果。乃名真得。是我所谓无有少法可得之义耳。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布施为福。持经为智。以福较智。福不及智。故谓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我说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良由离此四相。以修善法。则了脱贪嗔痴爱四恶业并六尘。不能相染。而六度亦无所住心念全忘。意识尽泯。湛然</a>清净之心。真超入太虚</a>境象。得无上菩提。我思无相修善之法。所得真证无上菩提如是。以清净无为之道。心超出三界。永劫常存。其福德宁有比伦乎。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


    所有诸须弥山王。上至忉利天。下至昆仑际。


    如是等七宝聚。


    设将七宝聚。如须弥山之高大。


    有人持用布施。


    其施可谓大。以如是大施之因。必得如是之果。所得福德亦应大。而不可穷极。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


    若人以般若经。


    乃至四句偈等。


    并四句偈。


    受持读诵。


    受持有得于心。


    为他人说。


    为他人演说。有益于世。


    于前福德。


    比前七宝布施之福德。


    百分不及一。


    百分不及持经之一分。


    百千万亿分。


    即百千万亿分。


    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皆不能及持经福德之一分。人可以布施徒求于外。而不求于心哉。盖以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自利利他。直使人我同证无上菩提之大道。至是如如不动之般若。光无不遍。化无不周。乾坤不能覆载。劫火不能毁。坏。体物不遗。天人仰赖。以视须弥山之高。不啻大千世界一微尘。其布施之福德。有何可与持经者较量而比议哉。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众生本性皆善。岂有所化。故谓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我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以无我人众生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盖谓一切众生。各具真如之性平等。而无圣无凡。无有高下。众生与佛同源。若悉能以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修一切善法。则众生即是如来。何有众生可度哉。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


    凡汝学道诸人。勿谓我如来寔有此意。


    我当度众生。


    必有化度众生之心。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莫作是念。


    汝等莫作此如来度众生之念。


    何以故。


    何以故。莫作是念。盖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无高则无度众生之如来。无下则无所度之众生。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纵有众生。执着四相。迷性惑心。如来不得已。说法破执。而觉迷则如来乃离相说法。离相度生。岂作是念。见有众生可度。我谓能度乎。度而非度。亦寔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若有众生。


    若有闻经悟道。众生自然化度。我何度之有哉。所谓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也。


    如来度者。


    若说一切众生必是如来化度。


    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如来即有能度之我相。所度之人相。可度之众生相。即有我已成佛。永劫不坏之寿者相。有此四相。又何能得证如来。抑安能得度众生耶。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如来寔无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以证如来。


    如来说有我者。


    不过寻常随世流布之言。口虽说我。


    即非有我。


    如心中即非有我。


    而凡夫之人。


    而执相迷心。凡夫之人。不明离相之意。


    以为有我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凡夫者。


    性本平等。与佛同源。无有高下。


    如来说即非凡夫。


    因执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不修一切善法。以致迷蔽真性。


    是名凡夫。


    是名凡夫也。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无为法身。离有为相。故谓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我谓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无我者。即为如来。有我者。即为凡夫。无相之旨。岂可不深明彻悟哉。前汝已解三十二相。不可以见。即是如来虽不可以有相之应身见是如来。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果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否。


    须菩提言。


    须菩提意谓。应身相好。乃法身中流出。有诸内者。始形诸外。若不圆满性中法身。安能有此三十二种相好。


    如是如是。


    故答言如是如是。


    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欲观如来。不出此三十二相也。


    佛言须菩提。


    佛闻须菩提。以相好观验如来之答。知须菩提于无相之法。尚有细惑未遗。故举近事以质。使之不辨自明。是以呼须菩提曰。


    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


    设若如来可以三十二相见。


    转轮圣王。


    转轮圣王。在天为四大天王。纠察人间。为圣为王。亦惩劝人间善恶。曾修三十二净行。故亦得三十二相好。但不无生灭之心。不能如佛之永脱轮转。不变不易。无始无终。而道化之常存不息。


    即是如来。


    如来道性常存。无为自治。岂转轮圣王之所及乎。须菩提已证无诤三昧第一阿罗汉道。不能成佛者。惟此毫厘之相未遗耳。兹闻佛转轮圣王之喻。些须之相。一扫全空。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故即启咨世尊曰。


    如我解佛所说义。


    如我解佛所说转轮圣王之义。


    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


    佛知须菩提。至此已透彻无相真空之法。但恐现在未来一切众生。隳于见闻。不悟真性。


    而说偈言。


    彼时世尊而说偈曰。偈者。发言成句也。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盖真性之如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何可以色见声求。若以色见声求。是人不了悟。率性之谓道。如舍正路而不由。乃行邪道。何能得见真性之如来。佛以慈悲平等。惟愿众生脱离苦趣。故深戒以向外营求。欲人汲汲乎。反求诸己而已矣。色者。如庄严佛像之类。见者。亲睹之也。声者。如歌扬梵讲之类。求者索也。我者。佛自谓也。邪道者。因声色乃是幻妄。惟真性方为正觉也。如来者。真性法身佛也。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法无断灭。故谓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汝既知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如来不可以色见声求。则无相之法。已证深解。斯时汝之心意。一物无有。一扫全空矣。但此时又不可执著于无。以堕于断。盖执有执无。皆非道中。


    汝若作是念。


    汝若作此念头。


    如来不以具足相故。


    如来不用具足之相。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此无上菩提。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莫作是念。


    汝切莫以此念而言。


    如来不以具足相故。


    如来原无声色可求。非三十二相。不假清净妙行圆满功德。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遽然得此菩提大道也。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汝若作是念。


    我诫汝莫作是念者。以汝为众标榜后学龟鉴。汝若执着。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如是之念。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


    如我所谓寔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以诸法如义。无寔无虚。非谓诸法断灭也。


    莫作是念。


    汝若作此念言。于一切法。皆断灭之大非矣。


    何以故。


    何以言之。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发菩提心者。必依般若之法。以为修行之具。若不用此法。则心花何由而发。


    于法不说断灭相。


    故于此不说断灭相矣。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菩萨所作福德。无自受之心。无贪着之念。故谓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我谓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不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诚以非有我相则。无我执。一切诸法。悉皆无我。既无我相。诸相皆空。清净之心。湛若太虚。故于三十二相。不住于有。具足相好。不住于无。有而不有。无而不无。随顺因缘。毫无动念。以成就空忍空寂之心。寔证无上无为之大道。


    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


    若发无上菩提大心之菩萨。不悟无我之法。徒以恒河沙等世界七宝。


    持用布施。


    持用布施。则有贪福之我相与大道至公无我之心。便不相合。又何能充塞天地化。育群生哉。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


    若复有人。深知一切万法。从我自心而生。湛若太虚。不住不着。无有我心。我者。私己心也。成者。成就也。


    得成于忍。


    得成就此容忍功德。


    此菩萨。


    此等菩萨。


    胜前菩萨。


    胜前宝施之菩萨。


    所得功德。


    所得之功德。


    何以故。


    何以故也。


    须菩提。


    佛恐须菩提。错认世间福德。故又呼而告之曰。


    以诸菩萨。


    以诸菩萨原无所得之心。


    不受福德故。


    不受福德故。是以为胜也。须菩提拟不受福德之迹。疑果从因。若固执不受。则有必固我之相。岂得为胜。


    须菩提白佛言。


    须菩提未解其义。


    世尊。


    启咨世尊曰。


    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示以心法。


    菩萨所作福德。


    无自受之心。一心惟知。我欲灭度一切众生。但愿众生。悉受福德。灭度一切众生已。不计我为能度者。亦不知寔有众生我度者。


    不应贪着。


    如此不应贪着之心。而得寔证菩提之果。


    是故说不受福德。


    所以说菩萨不受福德也。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去来坐卧四威仪。来去如如为寂静。故谓威仪寂静分。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我谓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是离一切诸相。以见自性之如来。


    若有人言。


    设若有人。不悟此理言。如来以庄严相好之身。


    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


    若来若去。若坐若卧。为利益一切众生。


    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是人不解我所说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之心也。


    何以故。


    何故不解我所说之意。盖人执着如来。应身色相。寔有所来去也。要知人之真性。各自具足。本来不生不灭。道化常存。若真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不为六尘所蔽。不为法相所拘。则如如不动之真性。虽无相无为。自能万法含容。光无不遍。化无不周。超出三界永劫常存矣。


    如来者。


    如来者。即随自性之所。


    无所从来。


    如而来。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


    亦无所去也。


    故名如来。


    故名如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之义。离一切诸相以来。真性清净之如来。则自然不执如来之来去坐卧而生心也。长水法师云。譬如水清月见。非是月来。水浊月隐。亦非月去。因水有清浊。非月有升沉。心净见佛。非是佛来。心垢不见。亦非佛去。以人心有垢净。佛本无来去也。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一合真性。是为性理之相。故谓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我谓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者。是人执相生心。不解我所说一切法无我之义也。如此执着。尘世之中。一切妄境。触而动念者。等于碎。为微尘之多。不可穷极。


    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


    碎分为微细尘埃。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以为多否。


    须菩提言甚多。


    须菩提。深悟佛意言。甚多。


    世尊。


    启咨世尊而徴释。


    何以故。


    何以故谓甚多。盖一切尘劳。散于尘境。触境而动念者。不可数计言甚多。但微尘虽多。乃虚妄之体。不坚之质。念动即生。念寂即灭。本非坚寔。而常有者。


    若是微尘众实有者。


    此微尘众。俱是人心妄想安立。若曰真个有此微尘众多。


    佛即不说是微尘众。


    佛则不说。是微尘众也。


    所以者何。


    妄尘皆是外来之物。非吾性中之本有。若能心镜常明。微尘虽多。不为所触。安能蔽我灵府。


    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


    此非微尘众。


    是名微尘众。


    若不能了悟真心。惑于一切尘境。是名微尘众。世界乃微尘积成。既无微尘。何有世界。微尘世界。皆是假立色相。原不真寔。微尘在太虚之中。游气飘扬任起灭。世界在太虚之中。明暗色空。山河大地任聚散。若真性般若。穷劫不坏。岂二者可比哉。


    世尊。


    须菩提悟入深解。复启咨世尊。


    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


    皆由妄尘积聚而成。劫数尽时。终有变坏。此所以虚妄不寔。


    即非世界。


    不过现在尚存。


    是名世界。


    是名世界也。


    何以故。


    须菩提又徴释。何以故谓之非世界。盖积尘成世界。析界作微尘。世界皆属虚妄。终有坏时。本非寔有不坏之质。故释云。


    若世界实有者。


    若以世界为寔有者。必是本来真性。自无始以来。常住不灭。以此真寔之性。在于世界中。打成一片。有不滞于迹。无不沦于虚。


    即是一合相。


    即是一而不可合之以为二。合而不可折之以为离。乃是一合相之真性。


    如来说一合相。


    然如来说一合相之真性等。于无形可见。无声可闻。如来于相离相。说一合相。不可执着寔有。


    即非一合相。


    又不可执着为寔无。


    是名一合相。


    乃强名一合相矣。


    须菩提。


    佛见须菩提之言。已悟入深解。故再呼而告曰。


    一合相者。


    乃真性虚灵之体。无有形色声音者。惟当自省自悟。有而不滞于迹。无而不沦于虚。真空不空。妙不容言。


    即是不可说。


    即不可言说求者。


    但凡夫之人。


    但庸常之人。不知遇相离相。遇空离空之义。


    贪着其事。


    贪着尘境事相。以微尘世界为寔有。以色身六根为真我。不悟灵明之真性。所以沉沦</a>而无由解脱也。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知见无见。此即正见。不生无生。此即常生。故谓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般若经中。于我四句无相之偈。反覆辨难。辗转较胜者。盖因四句之义。信之浅者。可以破执觉迷。信解深者。可以住真降妄。穷造其极。直使般若智慧。圆满乾坤。超出三界。不动跬步。弹指已到波罗密之道岸矣。我是以不避饶舌之嫌。汲汲乎欲人信解。但相由见生。有相之见。则为妄见。无相之见。始为真见。至又不得。不将四见相与辨明。使发菩提心者。得以信解。去妄归真。而同证无上无为之大道。此我之深意也。佛恐人著于妄见。不能见性。故发此问。


    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若人言。佛说我人等四见。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


    于意云何。


    于汝之意云何。


    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是人解我所说真见妄见之义否。


    不也。


    须菩提以弗也答之。


    世尊。


    启咨世尊曰。


    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四见之义虽简易。理寔精微。执有执无。皆非真见。非觉悟之深者。莫能窥其奥。若是一切之人。不解如来所说之义。


    何以故。


    须菩提又徴释何以故。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世尊。


    启咨世尊曰。


    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盖如来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见自性之无求无得。湛然常住。以清净我见也。见人之真性。各自具足。以清净人见也。见真性中。本无烦恼可断。以清净众生见也。见自性无变无异。无生无灭。以清净寿者见也。此四见乃佛所说。见自性之真见也。若众生于是非爱取舍中。处处着见。逢色而受。遇境则触。执一切色相。皆有以堕常见。此固不能信解四见之义也。即深信而不能深解者。闻佛所说无相之法。遂执四相以无为。而不能融通活泼。致堕断见。犹如稿木死灰。而无生发之机。亦不能使般若之体圆通周遍。是亦不能信解四见之义也。


    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执有执无。皆是妄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之真见也。


    是名我见人见众者见寿者见。


    惟不执于有。不执于无。有而非有。无而非无。不堕常见。不堕断见。自得法性圆融。湛然常净。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也。是我所说。未能觉悟深解之。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耳。


    须菩提。


    佛闻须菩提解说四见之义。深悟透彻。了达无余。寔合佛意。遂呼菩提曰。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若能兴起无上正等正觉之真心者。


    于一切法应如是知。


    应如是致不堕。常堕断之见。


    如是见。


    应如是起不堕常堕断之见。


    如是信解。


    应如是发不堕常堕断之信解。


    不生法相。


    不生知见信解之法相。佛虽示以不生法相。尚应解修证者。难得不生法相。


    须菩提。


    又呼须菩提曰。


    所言法相者。


    如来心中。无有法相之见。随系外应。无寔无虚。


    如来说即非法相。


    不过假此为人解粘释缚。使人得以生真降妄。


    是名法相。


    是假名为法相而已。法相既非必无我人众生寿者之见。而菩提真心。所当知见而信解者也。发菩提心者。曷审于此。如是知。如是见。即无上菩提之真知真见也。法者事也。相者形迹也。至生法相者。于事之形迹如我人众生寿者之见。皆不萠于心也。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梦幻泡影露电。皆是应化无常之假质。非真寔常存之本体。故谓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


    佛呼须菩提曰。如汝所解云。见真性中本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乃是清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之真见。我谓如汝所解之义。应如是知见信解。不生知见信解之法相。则万缘全空。万法归宗。而威仪寂静。知见不生。性契无上菩提之道。心无余涅槃之寔相。使湛然清净之心。圆周三界。历劫常存。无物不生。生物不测。


    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


    若有人以满无量无央数之世界七宝。无量阿祇世界者不止于恒沙也。


    持用布施。


    持用布施于人。固为世间福矣。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


    发菩提普济之心者。


    持于此经。


    持于此经偈。


    乃至四句偈等。


    乃至见自性中无相四句偈等。


    受持读诵。


    自见其性。


    为人演说。


    又演说于人。推演讲说教人。亦得以明心见性。


    其福胜彼。


    此则出世间之福。成己成物。受福无穷。宁不胜彼满无量无央数世界七宝。持用布施之福哉。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佛又自徴曰。我所谓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者。何以故。盖真性湛然常寂。无相无为。本自如如。


    一切有为法。


    一切贤圣。莫不以无为法。而寔证菩提。若世间一切有为法。皆虚妄不寔。


    如梦幻泡影。


    如妄梦之非真。如幻术之假化。如水泡之起灭。如身影之恍惚。如梦出无心。幻成有意。梦觉入幻。幻结疑梦。皆从颠倒起也。


    如露亦如电。


    如朝露之易晞。如电光之易暗。水沤为泡。泡随水消。形照为影。影从形灭。皆虚为寔也。露以日晞。电以霁散。尤为倏忽起灭。


    应作如是观。


    当作如是六者观。观六者。生灭无常。虚妄不寔。则知一切有为之法。皆有形有相。妄伪而不真实也。惟我如如不动之真性。无形无相。起万劫而不朽。不生不灭。历亘古而常存。能于无相之偈。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者。其福德宁可较量而思议哉。此六字中。凡人事之感应。山河之安立。天地之变化。都已说尽。此四句刬尽经旨。正如来真切灭度之处。观无所具。空观假观中观之妙智也。


    佛说是经已。


    佛既反覆阐明般若之法。说经已毕。


    长老须菩提。


    首焉起请之长老须菩提。顿悟真空。已聆心印。其时同会听法者。


    及诸比丘。


    有比丘而名僧焉。


    比丘尼。


    有比丘尼而名师姑焉。


    优婆塞。


    有居士而谓之优婆塞焉。


    优婆夷。


    有道姑而谓之优婆夷焉。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一切天上人间及阿修罗等护法之神。


    闻佛所说。


    闻佛所说此经。


    皆大欢喜。


    各各见性不惊。不怖不畏。皆大欢喜。幸正法之难遇。悦今日之躬逢。


    信受奉行。


    莫不信受其言。而领于心。奉行其教。而演于人。虽历亿万劫。永证金刚不坏身。佛恩之慈悲。至矣。观是经者。宁可不宣扬妙法。以报佛恩乎。川禅师颂曰。饥得食渴得浆。病得瘥热得凉。贫人遇宝。婴儿见娘。飘舟到岸。孤客还乡。旱逢甘泽。国有忠良。四夷拱手。八表来降。头头总是。物物全彰。古今凡圣。地狱天堂。东西南北。不用思量。刹尘沙界诸群品。尽入金刚大道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讲卷下(毕)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