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卷第八
3个月前 作者: 佚名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a> 译
隆兴府百福院 宗镜禅师 述
曹洞正宗嗣祖沙门 觉连 重集
不受不贪。知足常足。无罪亦无福。随缘过日。切忌分诉。
昭明太子</a>。判此一段经文。为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盖佛说以菩萨不受福德。乃三界有漏果报。则不应受。故云不受。又以所作福德。不应贪着。乃是出世无漏果报。虽受而不贪着。故云不贪。故立此名。为不受不贪也。知足常足者。既不受有漏福德。即是知足。既不贪着无漏果报。即是常足。佛告狮子吼</a>言。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之时。心不悔恨。故云。知足常足也。无罪亦无福者。明此菩萨。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所作福德。不应贪着。即无福德可受。既是无福可受。即无罪可受。以了人法二执。罪福性空也。随缘过日者。释呈上文。知足常足。以此菩萨。不受福德。又不贪着。只是随缘过日。龙潭信曰。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情。别无圣解。所以道。饮啄随缘过便休。知身倘寄若浮沤。自从识破娘生面。水牯元来却是牛。切忌分诉者。亦是释呈。无罪亦无福。而此菩萨。既不贪着。于罪福之中。无有分别取舍之心。则所修功德。即成无漏清净果报。故云。切忌分诉也。
千家一钵。衲子活路。虽无一物。与众生增福。
千家一钵者。释呈上文。随缘过日之衲僧家。除三衣一钵之外。分寸不蓄。着粪扫衣。餐腐烂食。不立烟爨。依法求乞。可谓。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即衲子之活路也。故佛成道。至于涅槃。皆依树下。三衣一钵。随缘乞食。古德云。有个安乐法。传从诸圣贤。但能依佛训。何用置庄田。饥则托钵乞。困来伸脚眠。丝毫念不起。受用福无边。虽无一物者。美上随缘过日之衲僧。虽是身贫无有一物。能与有情众生。而为福田。所以净名曰。施者。无一物可施。受者。无一物可受。而为福田。谓此真空</a>妙道。施受与物。皆不可得。温陵曰。普门之中。本无施受。所谓。三轮体空也。
不觉尘缘起 贪爱转见深 若得回光照
当生即不生
前二句。显示无明最初生起之相。此属生门也。因无明。熟习晦昧。故名不觉也。尘。即所缘之六尘。缘。即能缘之六根。以第六意识。能缘三世独影境。故起能缘之识。尘即所缘之父母。为现量境。于六根发起六识。了别成种。无明为根。后起染着。便要贪取。因贪生爱。润业受生。故于贪爱为生死根本。以此相续无有穷尽。故云。贪爱转见深也。后二句。若得回光照者。此名不受不贪。即还灭门也。显此无明。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但能不逐六尘外境。其余十一支。悉皆空寂。而回光返照。本来面目。无欠无余。故于当生。即是不生也。所以般若经。最胜天王白佛言。菩萨于无生法。而见有生。佛言。诸法无灭。是故无生。若行深般若。实知无明生十一支法。若断无明。十一支皆尽。如人身若断命则随灭。邪见外道为求解脱。断欲断死。不知断生也。生即无明妄念。若法无生。即无有灭。譬如有人块掷狮子。狮逐人。而块自灭。菩萨亦尔。但断其生。而死自灭。若块掷犬。犬惟逐块。不知逐人。块终不息。外道亦尔。不知断生。终不离死。以菩萨。深知诸法生灭。故无生死也。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经】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至)是故说不受福德。
注曰。此分名为不受不贪也。因前分中菩萨行施。虽了福德性空。尚有所受之义。故佛告云。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此述前分中菩萨。即第八分善现云。菩萨了福德性空。如来说福德多。至第十九分善现亦云。以福德无故。如来说福德多。此二布施。是菩萨功德。盖了有为布施性空故也。佛又云。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等者。显此中菩萨。以有漏果报。则不应受无漏果报。虽受而不取着。又知一切法空。亦无我执。故获无生法忍。所以胜前菩萨也。反显菩萨。心有所著。所感之福。则成有漏。心若离着。即成无漏。故云。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以法中无我人。二执俱空。故获无生法忍。所以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也。佛复再告须菩提言。何故此中菩萨。胜前菩萨。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不受有漏福报。所以胜前菩萨也。于是须菩提。复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以须菩提又疑云。菩萨既不受福报。云何能获无生法忍也。佛答须菩提言。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意云。不受福德者。以有漏果报。则不应受无漏果报。虽受而不取着。故得法忍。故云。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也。天台智者颂曰。布施有为相。三生却被吞。七宝多行慧。那知舍六根。但离诸有欲。旋弃爱情恩。若得无贪相。应到法王门。
有求有苦。八风五欲交煎。无著</a>无贪。三明六通自在。便恁么去。水边林下月冷风清。不恁么去。桥断路穷。别通消息。还委悉么。
有求有苦者。牒经中。以恒河沙七宝。持用布施。惟求福报。虽获福报。而报尽还入三途。故有苦也。而现世被八风五欲交煎。亦是苦也。八风者。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也。五欲者。即财色名食睡。谓之五爱欲也。因八风五欲交煎逼迫。溺爱不明。泛滥营求也。十诵律</a>云。盗心有九。一者乞怜状取。二者现威仪取。三者称善知识取。四者以法伏人取。五者设巧计取。六者以钱出息取。七者软语取。八者不与强取。九者与而复取。皆犯盗心。必入三途。岂非苦也。无著无贪者。牒经中。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虽作无漏果报。亦不贪着。故得法忍。即不著相。乃得三明六通。不被生死所系。得大自在也。佛告狮子吼言。着能相生痴。痴故能生爱。爱故系缚。系缚故受生。生故有死。死故无常也。不著相者。则不生痴。不生痴故则无有爱。无有爱故则无系缚。无系缚故则不受生。不受生故则无有死。无有死故则名涅槃真常也。如是则岂非三明六通自在耶。三明者。一天眼智明。三乘诸佛。于天胜妙。得彼天眼也。二宿命智明。佛于三世境界。无有不知。不同二乘也。三漏尽智明。证见道时。远离四漏。不同二乘所证也。六通者。一神境通。震动十方。变一为多。变多为一等。此即身如意通也。二天耳通。过人天耳。如实能闻种种音声也。三他心通。能知十方诸有情类。心心所法也。四宿命通。能知十方有情心。日年□□处。名姓死生。自他等事也。五天眼通。能见十方有情非情。色系死生。善恶等报也。六漏尽通。能知十方有情。自他漏尽不尽等也。故云。三明六通自在也。便恁么去者。呈上之义。于无著无贪处。便恁么去。则向水边林下。优游自在。凡圣情忘。不可住着。此是无作无为境界。可谓。观月色以逍遥。听泉声而自在。所以佛慈云。参禅之法。别无奇特。祇要命根断绝。疑情顿脱。屏却诸缘。痛着精彩。七穿八穴。百了千当。向水边林下长养圣胎。然后出世利生。犹未出建化玄门之事也。不恁么去者。此是科家手眼。别行一路。于无著无贪处。更进一步。故云。不恁么去。不守无为境界。谓之向上一路。千圣不游。所以桥断路穷。不容履践也。桥者。乃江河渡人之方便也。路者乃入王城之径路也。以喻教中进道之方。有大小乘。从初发心。至成正觉。始以五品观行。三种资粮。四加行。各有通途。津济之桥梁。路即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也。今科家意谓。不恁么去者。以此理本来现成。不因修得。故不用此资粮之行。不行此菩提之路。所以桥断路穷也。别通消息者。此理。不从千圣借。岂向万机求。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祇要行人。于行住坐卧。出不随应。入不居空。外不寻枝。内不住定。撤开金锁。打破玄关也。还委悉么者。乃科家徴问之义。我前来如此说话。你还知么。下文伸答是也。
老僧笑指猿啼处 更有灵踪在上方
此二句。答上桥断路穷。别通消息之义也。言此理。既是本来现成。不假修证。所以桥断路穷。超出方便。别有一段奇特处。今科家要人。向人境交参。猿啼之处领会。但能于闻声见色。当人不昧。返闻自性。返见真理。即声色上显露真心。故云。更有灵踪在上方。所以永明曰。孤猿叫落中秋月。野客吟残半夜灯。此境此时谁会得。白云深处坐禅僧。
数行梵字云中雁 一曲无生涧底琴
德胜河沙浑不用 清风明月是知音
前二句。是科家。显露无字真经。不落纸墨。故云。数行梵字。如云中鸿雁。次序排空。无有造作。以喻大乘圆融境界。云腾鸟飞。尘说刹说。无不宣演此经。可谓。风柯月渚尽演真如。烟霭云林咸宣妙法。又以一曲无生。如涧水之声。皆为琴韵。水流风动。悉演摩诃。白云为盖。流泉作琴也。后二句。科家意谓。此金刚般若。若有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者。只以四句功德。胜过恒河沙数。宝施之功德。若以无字真经。无生之曲。云鸟飞腾。水流风动。情与无情。皆悉共演。所以受持功德虽胜。于此法界理中。浑然不用也。唯有清风明月。始是知音之者。于无情说法。无生琴韵。方堪听受。知音赏鉴也。
春来秋去几时休 堪叹众生又白头
东廓郊中多古墓 北邙山下有骷髅
前二句。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春去秋来。催人易老。故云堪叹众生又白头。慈明禅师云。昨日作婴孩。今朝年已老。浮生梦幻身。人命久难保。天堂并地狱。皆由心所造。南山北岭松。北岭南山草。一雨润无边。根苗壮枯稿。五湖参学人。但问虚空讨。死脱夏天衫。生着冬月袄。分明无事人。特地生烦恼。后二句。叹死亡也。有子孙者。新坟古墓。无子孙者。野弃尸骸。梵天琦云。富谓无贫日。贪思有富年。由来人作鬼。枉用纸为钱。白骨深泥下。青苔古墓前。虚空犹可料。生死莫知边。
白侍文章世间稀 尚求兜率厌轮回
我今奉劝文章士 念佛西方归去来
前二句。引古为例。侍郎姓白。名居易。乃唐时人。赠尚书</a>左仆射。善文章。晚节向佛。施所居宅。为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经月不食荤。尝述赞曰。十方世界。天上天下。我今尽知。无如佛者。巍巍堂堂。为天人师。故我礼足。赞叹归依。由是会昌初。有客舟遭风。漂至一大山。有一道士曰。此蓬莱山一院。锁钥甚固。曰此白乐天所居。在中国未来耳。乐天闻之。为诗曰。吾学真空不学仙。恐君此语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须归兜率天。尝立愿曰。吾劝一百八人。同为一志结上生会。行念慈氏名。坐想慈氏容。愿当来世必生兜率。晚岁风痹。舍俸禄三十万。命工人杜宗镜。??西方极乐世界一部。高九尺。广丈三尺。中弥陀。左观音。右势至。人天瞻仰。眷属围绕。花鸟池树。栴檀庄严。弟子居易。焚香稽首。跪于佛前发愿云。愿此礼念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有如我老者。如我病者。离苦得乐。断恶修善。随愿往生青莲华上。重说偈曰。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所。即俨然而化。故云。尚求兜率厌轮回也。后二句。是科家举例。劝今文章之士。皆效白侍郎。厌世念佛。同归西方净土也。
威仪寂静。塔丈心路。不用巧分诉。行住坐卧。无尽无余。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威仪寂静分。言威仪者。即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是佛应身也。寂静者。即佛法身也。以如来法身。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立此名也。塔丈心路者。释呈上义。或塔丈二字。恐书者误之。应作曷仗。然有疑惑者。谓如来。昔行菩萨道时。不受福报。云何至果有去来相。使诸众生供养获福。如此疑惑。正是心路意识分别。故佛告之云。如来威仪应用。示有动作。而法身之体。如如不动。故云寂静。盖如来法应之身。隐显度生。非三乘圣贤。而可测量。故云。曷仗心路。可谓。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自无他也。不用巧分诉者。既法身之理。在威仪之中。岂仗心路测量。不用分别去来之相。故云。不用巧分诉也。行住坐卧。无尽无余者。以行住坐卧。释下威仪也。无尽无余者。释上寂静也。以法身之理。既不仗心路分别。于四威仪中。无欠无余。可谓。放去虚空包不住。收来不见一毫踪。无边妙用神通事。尽在寻常动用中。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人会得。全不费工夫。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者。此科佛谓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此明法身无去来之相也。若人会得者。总结前来如此说话。若是行人。会得法身。无去无来。只在威仪动静之中彰显。其实省力。可谓。即石名山真省力。离波求水实应难。盖离色身外无法身。离法身外无色身。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故云。全不费工夫也。
人人具四大 我见万法空 行住并坐卧
来去与真同
初句。明一切众生。各有身相。乃是地水火风四大。以受想行识五蕴。假合而成。与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应身。四大名同。故云。人人具四大。次句。明如来虽具四大。有行住坐卧。与众生应用不同。故云。我见万法空。我见者。即执着义。以能见者是我。所见者是万法。能见之我既无。所见万法自空。人法既空。法身寂静也。末二句。明如来。既了万法皆空。证法身理。虽有应身相好。但为度生而现。故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或来或去。无不与真皆同。若明此旨。洞达其源。方知动静施为。经行坐卧。头头合道。念念归宗。那里不是平等一真法界。故云。来去与真同也。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经】须菩提若有人言(至)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注曰。此分。佛乃招告须菩提。以三称如来者。皆显法身真性佛也。佛云。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者。意云。若以来去坐卧。行容法身者。则是有相。故不解如来所说义也。以真佛无相。常住寂灭。本无来去动静。可以行容。今佛。现有来去坐卧者。乃如来应身。为化众生故。所以慈氏云。是福德应报。为化诸众生。自然如是业。诸佛现十方。故也。何以故者。佛自徴问。何故不解我所说义乎。乃自答云。我所谓如来者。显法性真佛也。以真佛无相。亦无来去。法身普遍。如如不动。偈云。去来化身佛。如如常不动。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也。放光般若经</a>云。如者。一无有二。以谓法性空故。如来者。法空义也。以法空故。而无有来。亦无有去。智者禅师颂曰。如来何所来。修因几劫功。断除人我见。方用达真宗。见相不求相。身空法亦空。往来无所著。来去尽皆通。
坐卧经行。本自无来无去。威仪不动。寂然非静非摇。
初一节文。牒经义也。如来应身。有来去之相。为化众生。其法身无为。本无来去。所以肇法师云。解极会如。体无方所。明即应之真也。从真界起。水月顿呈。明即真之应也。次一节文。亦牒经义。威仪者。显应身。若来若去。若坐若卧。即俗谛也。不动者。显法身。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即真谛也。寂然非动非摇者。双遮二边。显中道者也。
要解如来。所说义否。
此一句。是科家着力为人处。审问行人。解佛深义。而下文答出也。
随缘赴感靡不周 而恒处此菩提座
此二句。答上问义也。此文出华严经</a>。如来现相品。一切胜音菩萨。而说颂曰。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如来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科家。借后二句。显如来应身。随缘赴感。无处不周。其法身寂然。未离本座。可谓。处一座而十方俱现。演一音而沙界齐闻也。
巍巍不动法中王 那有猕猴跳六窗
笑指真空无面目 连云推月下千江
前二句。颂经义也。明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显法身不动。那逐根尘。故喻猕猴不跳六窗也。今言</a>法中王者。起信论云。法身者。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真实识知。自性清净心。常乐我净。清凉不变。自在不动。是明如来法身。于诸法中得大自在。故名法中王。行人若悟此理。六根门头。放光动地。猕猴安然。六窗阒寂也。后二句。科家直指。法身无相。至理无形。有何面目。古德云。通身无向背。遍界绝形踪。科家末后。尽力提持。所以连云推月。齐下千江。境智不分。人法一体。可谓。混沦无内外。和融上下平。
芦花影里一骷髅 半卧黄沙半土丘
骷髅但有心头气 争名夺利几时休
初二句。叹人死尸骸送于郊外。骷髅遍地纵横。日炙风吹。狼籍秽恶。丑不可观。尽大地人。悉皆如此。所谓。昔时要笑红颜。翻成灰烬。今日荒园白骨。变作泥推也。末二句。叹此骷髅。今朝如此零落。昔年三寸气在。自恃豪强。争名夺利。无有休息。丹霞先生诗云。自待烟霞物外求。何须谷口傲扁舟。三皇社稷今何在。五帝山河总是休。无限豪杰埋土冢。几多文武卧荒丘。在生祇管争名利。更不回头向早修。
汉末残唐甚苦哉 人心上下极相乖
贪婪虚伪那堪说 乱世如麻归去来
此四句。科家叹时世浇薄。人心乖戾。言汉末者。即吴魏刘三国。后有五胡。及十六国。各霸为王也。残唐者。有十国十王。皆僭伪之主。今言甚苦哉者。悲夫。时者浇漓之世。人者浮薄之流。所谓贪婪虚伪。不可称说。乃是科主痛切之言。故深嗟之。末句。乱世如麻者。言说主多则乱。兵戈遍地。男罢耕锄。女罢机织。率土之民。十亡八九。古诗云。世乱兵荒杀气纷。美人抱子入宫门。宁干壮士挥戈手。不负男儿结发恩。玉貌花颜何处是。形骸血迹至今存。吾来伤感前朝事。为吊禾川烈女魂。归去来者。科家意云。似此世乱如麻。不如念佛归去。早离秽土。径达净邦。若是五逆十恶之人。临命终时。劝令念佛。承佛愿力。生于下品。华中受乐犹若天宫。故乃相劝。乱世如麻归去来也。
一合相理。不在分别。处处任宣说。九年面壁。斩钉截铁。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一合相理分。以须菩提答佛。若是徴尘众实有者。若世界实有者。此二节文。以显界尘无性。以喻法应。无有一异之性。以显圆融一合相理。故立斯名也。不在分别者。上所谓。一合相理。尘界一异。不可分别。故须菩提答云。非微尘。非世界。非一合相者。名为一合相。遣除一合相理。故云。不在分别也。处处任宣说者。以一合相理。岂有言说。世俗谛中。为化众生故。有分别言说。所以处处任宣说也。九年面壁者。此一节。释呈上文。不在分别。言谓达磨九年面壁。大有迳挺。不近人情。不涉言诠。单明真性。直显第一义谛。实具斩钉截铁之手段。
神光三拜。花开时节。分明点破。秤锤原是铁。
此一节。呈前不在分别之义。昔达磨初祖。在少林面壁。一日谓门人曰。时将至矣。吾欲返西竺。汝各言所得。时道副云。如我所见。不执文字相。不离文字相。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也。尼总持云。如我所见。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在见。祖曰。汝得吾肉也。道育云。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也。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也。复曰。昔如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与迦叶。展转至吾。今付与汝。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度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今科家言。神光三拜。领言外旨。是他时节因缘。正与一合相理。无二无别也。分明点破者。此节。呈前达磨面壁。神光三拜。分明显露不言之道。恰似秤锤。原来是铁也。
三千界微尘 俱来一念心 如来一合相
推倒大虚空
前二句。牒经之义也。以三千界微尘者。举能喻之界尘。兼所喻之法应也。长水谓。界尘法应。皆是我法所缘之境。此境俱不离能缘一念之心。所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故云俱来一念心也。如来一合相者。此二句。亦牒经义。结归圆融不二之理。既云一合相理。即是不见虚空。唯见真如。所谓。除真心外。无片事可得。故云。推倒太虚</a>空也。
○一合相理分第三十。
【经】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至)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注曰。此一分文义。因前来二十九分中。应身有去来是异。法身无去来是一。佛恐善现有一异之见。故此分中设喻问之。先举世界微尘一异断疑。次举言说我法离见。且初释文。总有三科。一操界尘一异。以显无性。二释微尘。以喻应身无有异性。三释世界。以喻法身无有一性。今且先标尘界为喻。故佛问云。以三千界碎为微尘。是微尘众宁为多否。此喻界尘一异。以显无性。今言世界者。喻法身也。微尘者。喻应身也。世界是一也。微尘是异也。碎界为尘。界无一性。以喻从法起应。法无一性。即异破一也。聚尘为界尘无异性。以喻应空。即法应无异性。即一破异也。此互破者。双遮显中。即非一非异也。故偈云。去来化身佛。法身常不动。于是法界中。非一亦非异。
【经】何以故若是微尘众(至)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此节经义。即第二科。释微尘。喻应身无异性也。何以故者。徴前甚多微尘之义。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此言佛不说者。意显尘体本空。故以喻如来应身。虽具足相好。而体实非真。故偈曰。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是也。所以者何者。徴释前文界尘也。佛说微尘众者。牒前佛说。碎为微尘也。若知碎世界作微尘。微尘全是世界。则尘无实性。故云。则非微尘也。以离性计而说微尘。故曰。是名微尘也。
【经】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至)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此节经义。言如来所说三千世界者。牒前以三千世界也。若知合尘为世界。世界全是微尘。则世界无实性。故曰。则非世界也。以离性计而说世界。故曰。是名世界也。所以尘无别尘。全界为尘。以喻应无别应。全法起应也。界无别界。聚尘成界。以喻法无别法。全应即法。此是双照显中道也。
【经】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此节经义。即第三科。释世界以喻法身。无一性也。何以故者。徴前世界也。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此以一合相理。返显世界非是实有。则知一合相理。乃是界尘法应。圆融无碍之理。明矣。故偈云。世界作微尘。此喻是彼义也。如来说一合相者。以界尘法应。皆具足名相。即俗谛也。则非一合相者。以界尘法应。虽具名相。其性本空。即真谛也。是名一合相者。以法身。能一能异。非一非异。圆融无碍。即中谛也。
【经】须菩提一合相者(至)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此节经义。言一合相理。不可说者。意云。若言法身是一。恐闻者定执为一。则不可说。若说应身是异。而闻者便执为异。则不可说。若谓法身非一。闻之者又执为非一。则不可说。若言应身非异。而闻者又执为非异。则不可说。此一合相理。亦不可思议。但凡夫不了。自生贪着耳。傅大士颂曰。界尘何一异。报应亦同然。非因亦非果。谁后复谁先。事中通一合。理上两俱捐。欲达无生路。应当识本源。
以世界碎如微尘。慈尊喻巧于玄要。立权名谈其实相。凡夫意绝于贪求。
初一节。牒经义。明如来设教。为化众生说种种法。恐诸众生。未得通晓圆融之道。故引种种譬喻。令人易解。今此经中。以界尘喻法应者。故云巧也。所以聚尘成界。碎界为尘。喻全法起应。全应即法。巧之甚也。玄要者。玄妙总要也。然此一喻。总该世出世之八义也。能喻界尘。有非一非异能一能异之四义。法应亦有非一非异。能一能异之四义。如此八义。一喻明矣。岂非玄妙总要者乎。次一节。亦牒经义。明佛说四十九年法。有三乘五教。正眼观来。都是权也。只是谈其一乘实相。真空实际之中。道个能一能异。非一非异者。皆世数而矣。真空之中。皆无此说。净名曰。法身无为。不堕诸数。使诸凡夫。悉知如来法应之身。尚是权立之假名。而实不可得。况我凡夫色身识心。及所有诸法。岂是实乎。故使凡夫贪着之心。自然息矣。
与么会得。返本还源。背尘合觉。不与么会。慈同诸佛。悲合众生。总不与么。
此是科家。诫勉行人也。始一节文。谓与么会得者。意云。法应之身。既属名数。尚不可得。况我色身识心。及所缘诸法。皆即虚妄实不可得。故使凡夫意绝贪求。自然返本还源。背尘合觉也。次一节文。谓不与么会者。乃科家拈情。要行人不在返本还源背尘合觉处着脚。须要入缠垂手。和光同尘也。正同观音大士。初获圆通。得二种殊胜。一者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二者下与众生。同一悲仰。而入十法界。现三十二应。说法利生也。总不与么者。斯一节文。是科家将上二法。一齐扫除。与么不与么。总拈向一边。直显顿宗即心之道。上不见诸佛可成。下不见众生可度。而向下伸答是也。
巨灵抬手无多子 分破华山千万重
此二句。答上总不与么之义也。谓不住一真法界。诸佛众生了无所有。如巨灵神大用现前。以斧劈开华岳</a>也。言巨灵者。乃太华山之神。巨灵即乃名也。因母昔有染缘之业。受罪于斯山底。巨灵欲救母罪。力所不能。后入华山西。恭礼镜月峰光照禅师处。拜告曰。吾母受罪于此山未出。今欲请师求救。师即书一唵字。与神斧上。于是持斧于山顶。用斧一劈。山即两开。其母承斯总持神咒之力。即生忉利天。巨灵求道三年。立化于华山之顶。后为金刚密迹大神也。所以云。劈开华岳连天色。放出黄河至海声。
一段生涯六不收 从前万法尽非俦
轻轻劈破三千界 直得恒河水逆流
前二句。谓一段生涯。指般若真空而言也。六不收者。此理以六根。六尘六识。收他不得。即我空之义也。从前万法者。科家意谓。此般若真空。就是从前第二分中。至此三十分。以文字总持。虽说无量玄妙之法。到此行容不出。比类不及。故云非俦。即法空之义也。后二句。牒经义。以法身之妙用。轻轻劈破。三千世界碎为微尘。直得尘尘即毗卢境界。法法具常住真心。所以法应不分。界尘无碍。同归圆融广大之理也。直得黄河水逆流者。既是碎界作尘。聚尘成界。以喻法身即应。全应即法。直得大地平沉。虚空粉碎。心外无法。独显真空。故云。水逆流也。
九曲黄河直指君 分明全不涉途程
不知白日青天里 开眼许多迷路人
始二句。明昔有僧问石霜圆曰。如何是南源境。霜云。黄河九曲。水出昆仑。僧又问曰。如何是境中人。霜云。流水人不顾。斫手望扶桑。乃科家。引古人。以九曲黄河直指于君。分明说出水之源头。出自昆仑。此喻世尊大慈。虽设种种言教。方便譬喻。如黄河九曲。大意直指般若真源。泽机润物。故不涉途程。当央显露也。末二句。科家嗟叹。错过者多。明世尊。虽是分明直指。般若真源。长安大道。争奈众生不能履践。如白日青天。开眼迷路也。
东晋远公曾结社 遗民房翥总奇才
渊明入会多耽饮 今晚休杯归去来
此四句。科家诫人。识破幻境。同归净土也。东晋远公者。师讳慧远</a>。雁门楼烦人。今河东代州是也。姓贾氏。生于石</a>赵。二十四岁。听道安</a>法师。讲般若经。大悟。于孝武帝大元九年。至庐山。以杖卓地曰。有泉则住。起杖水随杖出。遂居之。所居之处有潭。一日忽水涸。遂成平地。无何雷电风雨。天地陡暗。山川震动。久而暗霁。其地四方平坦洁净。并无草木。又一日如前。雷电风雨俱作。次日忽见。栋梁椽柱斧凿皆净。已成规矩。积而成??。师与江东太守。奏准建寺毕。请题曰东林寺。殿名神运。于中立弥陀像。建白莲社。共集十八大贤。同修净业。师三十年。迹不下山。初十一年间。三睹圣像。而不令人知。后十九年七月晦夕从定起。忽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侍立左右。佛言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七日后当生我国。又见佛陀耶舍慧持昙顺。在佛之侧。前揖曰。师志在吾前。何来之迟也。既知时至。谓其徒曰。吾始居此。三睹圣像。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决矣。于义熙十二年八月六日示众曰。遗尸于松林下。言讫而逝。晋时刘程之。字仲思。号遗民。彭城人。楚庄王之后。妙善老庄。通百氏。少孤。事母以孝闻。自负其志。不干时俗。初解褐为参军。谢安刘裕嘉其贤。相推荐。皆力辞。性好佛理。乃与雷次宗。周续之。宗炳。张铨。毕之等。同来庐山。远公谓曰。诸君之来。岂宜忘净土之游乎。程之。乃镵石为誓文。以志其事。遂于西林涧北。别立禅房。养道安贫。精研玄理。兼持禁戒。宗张等。咸仰叹之。尝贻书关中。与什肇扬确经义。着念佛三昧诗。以见专诵坐禅之意。始涉半载。即于定中。见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于正念佛中。见阿弥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程之曰。安得如来。为我摩顶。覆我以衣。俄尔。佛为摩顶。引袈裟以披之。他日念佛。又见人入七宝池。莲华青白。其水湛湛。有人。项有圆光。胸出卍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程之。饮水甘美。及觉异香发于毛孔。乃自谓曰。吾净土之缘至矣。复请僧转法华经</a>。近数百遍。后时庐阜。请僧毕集。程之。对像焚香再拜。祝之曰。我以释迦遗教。知有阿弥陀佛。此香先当供养释迦牟尼如来。次供阿弥陀佛。复以妙法莲华经</a>。所以得生净土。由此经功德。愿令一切有情。俱生净土。即与众别。卧床上面西。合掌而化矣。
晋时房翥。暴死入冥府见王。王曰。据汝薄中。曾劝一人念佛。已得生净土。君承斯福。亦令得生净土。翥曰。尚诵金刚经</a>万卷。并礼五台。故未欲往生。王曰。诵经礼拜。故为好事。不如且生净土。翥良久。王知其志不可夺。乃放还人间。所谓。三军可夺其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
晋时陶潜</a>。字渊明。事如前已引。居士居柴桑时。与庐山相近。同陆修静</a>。常来访远公。远爱其旷达。招之入社。潜性嗜酒。谓若许饮则住。远许之。潜入山。久而无酒。攒眉而去。曾着搜神记</a>。多载佛灵验事也。
知见不生。返照还源。本性离言诠。见闻觉知。无正无偏。无垢无净。无缺无圆。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知见不生分。盖须菩提下以四相见佛乃许之。于一切法。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故立斯名。为知见不生也。返照还源者。此明奢摩陀。定也。以定力故。能除人法二执。双显人法二空理。故云。返照还源也。本性离言诠者。此明毗婆舍那。慧也。以慧力故。能开演藏乘。说出种种法门。导利群生。虽演诸法。了文性空。得真解脱。故云。本性离言诠也。见闻觉知等者。明三摩钵提。即中道观也。前文。单明定慧。此中。定慧双融。见闻者。即如是见。乃慧也。觉知者。即如是知。乃定也。总言见闻觉知者。双照显中道也。无正无偏等者。双遮显中道也。今科家。教令行人不可偏局。寻常日用之中。于见闻觉知处。不可执着根尘境上。不可离了根尘而别有性。所以无正。即不住寂寂之中。无偏。即不住惺惺之上。无垢。即不随掉举。无净。即不沉无记。无缺无圆者。出三谛之外。三观圆融也。无缺。即三观一心。三谛一境也。无圆。即一体圆融无碍。三谛历然。乃是一乘深入之法门也。
灵光浩浩。杲日正当天。
此二句。法喻双明。三谛圆融之处也。乃至释迦出世。达磨西来。都显此一段灵光。如杲日丽天。无处不照。所以玄沙云。尽大地情与无情。森罗万象。一切诸法。悉在我这光明里。自在受用。故云。灵光浩浩。杲日正当天也。
知见度众生 众生亦复盲 如来非法相
方到涅槃城
上二句。牒经义。谓地前菩萨。加行方便位中。有能所分别。知见度生。非但菩萨著相。则所度众生亦着四相也。如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斯言能度菩萨既有四相。所度众生亦有四相。故云众生亦复盲也。下二句。亦牒经义。明如来。断分别见。不着法相。谓非法相者。不生法相也。此非法相。即胜谛中。不容他物。离性离相。不属因缘。乃寂灭坦实之体。故云方到涅槃城也。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经】须菩提若人言佛说(至)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注曰。此分经文。明离我法二见。因前三十分中。界尘法应皆是我法所缘之境。令知不实。今破能缘我法见心。见心乃是凡夫。所起虚妄分别。兹今拈却令忘分别。即入圣位也。且初离我见者。有真我之见。有妄我之见。妄我之见者。乃虚妄分别。众生见也。真我之见者。远离执着。即如来见也。既离执着。示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者。此不见中。而示有见也。在迷众生。以为如来实有四见。故云。不解如来所说义也。是故佛以四见审问善现。是人解我所说义否。善现。解佛问义。答云。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也。何以故者。善现自徴前义。是人何故。不解如来所说义。以善现。既解如来所说之义。即知四见。皆非虚妄分别。是真我之见。故云。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也。长水曰。佛说我见等。非宝我人等见。是假名我人等见。众生不解。谓之实有也。
【经】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至)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上文。已离我见。此文。却离法见。亦是总结降伏。安住正行也。前第二分中。善现初问发菩提心者。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如来答。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故今结云。发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见信解。此结前应如是住大乘知见也。不生法相者。即不于诸法取着。此结前降伏其妄心也。此明如来说。要令众生发菩提心。修行契理。是故善现。闻佛所说之法。即解其义。故佛叮咛发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见信解。不生法相也。须菩提所言法相等者。佛乃招告善现。重徴上义。谓所言法相者。知见信解。皆是法相。既有法相数量之名。即属俗谛也。如来说即非法相者。以三方便中。无分别之心。故云。即非法相。即真谛也。是名法相者。以三方便中。分别心空。入无分别之理。非俗非真。离性离相。故云。是名法相。即中道谛也。
若着知见信解。难契如来妙义。悟无我人寿命。还同阳焰空花。楞严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祇如法相不生时。还信解么。
若着知见信解等者。此一节。谓发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取着知见信解。则有分别。既有分别。则成法见。既有法见。则不能证无分别之理。所以难契如来妙义也。本科中言。若着见闻觉知。恐誊刻者。误矣。悟无我人寿命等者。此一节。明善现悟佛问义。世尊虽说我人等四见。是如来真我也。非同凡夫。实有妄我也。既非凡夫我见。则知佛之示现假名我也。如同阳焰空花。皆不可得也。楞严云。知见等者。此引经文。释呈上义。若着知见信解。难契如来妙义。此明法见存。而迷理也。知见无见等者。亦呈上文。悟无我人寿命。还同阳焰空花。此明我见空。而不实也。祇如法相不生等者。乃是科家手眼。徴问行人。明前发菩提心人。于一切法上。不起分别之念。佛印云。如是知见信解。即今法相不生。还信解么。科家要人。于知见信解。无分别之智。此三皆空。且道还信解么。下文出其所以也。
大千世界海中沤 一切圣贤如电拂
此二句。明法相不生之义也。依报。正报。了不可得。此明人境。如沤如电。谁起知见分别。所谓百千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故云。大千沙界海中沤也。一切圣贤者。上明法见已空。此明人见不存。于实相中。非唯三贤十圣皆空。纵是佛之境界亦空。故云。一切圣贤如电拂也。
法空非我道非亲 树倒藤枯笑转新
风扫止啼黄叶尽 千林全体露天真
首句。牒经义。即经中一离法见也。然有三种发菩提心者。不分别也。二于一切法。亦不分别也。三于方便门。知见信解。故离于法见。即法空也。非我者。即第一义。离我见也。此之我见。即能缘我法之见心。此之见心。乃是所起分别之念。此念亦空。故云。非我也。道非亲者。即经中不生法相。此法不生。是无分别之理。此理亦遣。故云非亲。乃破执情也。次句。引宗证明。此世尊道。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于树倒藤枯。笑转新一般也。昔疏山。到沩山便问。承师之言。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忽然树倒藤枯。句归何处。沩山呵呵大笑。疏山曰。某甲四千里。卖布单来参和尚。何得相弄。沩唤侍者。取钱还这上座。遂嘱云。向后有独眼龙。为子点破去在。后到明昭。举前话。昭云。沩山可谓。头正尾正。祇是不遇知音。疏便问。树倒藤枯。句归何处。昭云。更使沩山笑转新。疏于言下有省。乃云。沩山元来笑里有刀也。末二句。明佛说三藏十二部。诸祖千七百葛藤。尽是止啼黄叶。为化众生。暂止其妄念。及到理极玄微之处。皆用不着。所以世尊祇得拈花。迦叶祇得微笑。今此经中。谓发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见信解。不生法相。正是风扫止啼黄叶尽处。千林全体独露天真。可谓。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
朝日忙忙暮日忙 众生何不早思量
人如春梦终须短 命若风灯岂久长
前二句。嗟叹世事无穷。奔忙不定。劝人省悟。急早修行也。后二句。喻人命不能长久。今日虽安。明朝未保。如春梦而短。似风灯无常。故石屋诗云。风樯来往塞官塘。站马如飞日夜忙。冒宠贪荣谋仕宦。争名夺利作经商。人间富贵一时乐。地狱辛酸万劫长。古往今来无药治。如何不早去修行。春梦短者。如黄粱一梦。古云。珊瑚枕上片时间。游尽江南数千里。
净土缘生称本怀 一灵更不堕胞胎
法身解脱俱齐等 瞥地回头归去来
初句。谓净土所生之缘。随心所欲。九品池中。即得称心而生。既生。欲往十方国土供佛。随心即往。或衣或食。即得随心而至。故曰。称本怀也。净土诗云。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华开。称身璎珞随心现。盈器酥酡逐念来。金殿有光吞日月。玉楼无地着尘埃。法王为我谈真谛。直得虚空笑满腮。次句。言此土众生。所生之缘。有三缘会合。十月怀胎。种种之苦。不得随心。所以科家诫勉行人。一灵真性。直往莲胎托质。休更入母胞胎也。末二句。谓此土行人。果能生在净土。即得三德俱备。故云。法身解脱俱齐等。与佛无殊。既是如斯妙处。此土众生。何不瞥然急早回头。万缘一齐放下。昼夜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归净土去也。
应化非真。如露如电。有为法。不牢坚。住相布施。果报人天。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应化非真分。盖不取于相。又一切有为。如梦如幻。故立此名。为应化非真也。如露如电者。明佛现应化之身。示同生灭。亦属有为无常之法。虚假不实。故以六喻而譬之。如露者。以喻妄身。念念迁?。生灭无常。似草上之露。日出则晞也。如电者。以喻现在所念之法。刹那不住。犹如电光。既属有为。岂有牢坚。了此不坚。方证真常也。住相布施者。此明经中。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盖是有为果报。只在人间天上受福而已也。
持经四句。入圣超凡。频频转念。金刚体最坚。
上二句。明持经。即无为福而得成佛。谓四句者。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此经。即化身佛所说。盖化身佛说法。离言说相。而无取着。弘经行人亦能离着。故功德无量。所以入圣超凡。故演说之福。胜彼无量阿僧祇布施也。下二句。乃科家诫勉后学。但凡持诵。须要以圆融妙观。专住一心。观三谛理。不可循行数墨。转益见知。其犹春禽昼啼。秋虫夜鸣。风气所使。终无意谓也。今言频频转念者。要人孜孜切切。正念不忘。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斯一念非纸墨文字。而可诠注。乃无字真经。金刚妙体。水火难坏。故云最坚也。昔东印土国王。请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斋。王问云。何不看经。祖曰。贫道入息不居阴界。出息不涉众缘。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此即频频转念之意也。玄沙亦云。仁者在甚么处。汝今欲得出他五蕴身田。但识汝秘密金刚体。古人道。圆成正遍。遍周沙界。乃至大地山河。十方国土。明暗色空等。无非是汝金刚体也。
演说四句偈 六度已为初 纵横无挂碍
般若自如如
初一句。即是为人宣演解说。一切有为法等。四句之偈也。次句。言六度者。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布施度悭贪。以持戒度破戒。以忍辱度嗔恚。以精进度懈怠。以禅定度散乱。以智慧度愚痴。故云六度也。已为初者。以布施为五度之首。布施有二种。一财施。二法施。今科家言。为人演说四句偈等。即法施。故云。为五度之初也。末二句。科家意。要为人演说四句偈。以为法施。欲令行人。均修万行。成就四心。六度圆融纵横无碍。了一切法体空。不可得者。独显般若如如理也。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经】须菩提若有人(至)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注曰。此分之义。由前十七分中。佛告善现。发菩提心者。无能度所度之念。至二十六分。二十七分。重诫执着。相好俱空。则成断灭。及二十八分。但以相好修福德故。而不取着即证法身。谓有漏不受。无漏受而不着也。二十九分。应身有去来。法身无去来。乃至三十分。如来以碎界作尘。喻法应二身。能一能异。非一非异。三十一分。于一切法不生法相。故此分经文。而有三节。初节。以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此是假喻校量。二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乃至其福胜彼。此明持说福胜。三节。从云何为人演说等。此释福胜所以也。前以七宝布施。但得有漏因果。人天受福而已。福尽还坠。此以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四句偈等。直下明了般若真智。即得见性成佛。复兼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亦令见性。所以功德转胜。又况此经。乃是化佛所说。以为经教之主。受持演说。是弘经之人。所弘之经。既是化佛。称性所说离言说相。故功德无量。弘经之人。亦能离言说相。所以其福胜彼也。云何为人演说者。佛自问云。如何为人演说。乃自答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意云。为人演说。若能不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则称真理不取于相。唯显真如故。此即心如境如。故曰如如。盖以心境皆真。如是法身不动也。何以故者。佛自徴起上文。何故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佛恐或者疑云。既言为人演说。则诸佛如来。常在世间。为众生说法。何故言如来入般涅槃耶。以涅槃。即是不动无为之义。今涅槃寂静。与说法喧动。动静相返。云何两存。恐有此疑。故说偈以释其疑也。此偈谓一切有为法者。即一切世间。依正。染净。生灭之法。以佛生人中。示同生灭。亦属有为无常之法。无常之法虚假不实。故以梦幻泡影露电六喻而喻之。既知无常虚假不实。无非真常之道也。应作如是观者。观即般若妙智。盖般若具空假中三观也。以斯妙智。观一切有为法。有依正染净等。无量差别。此即假观。观俗谛也。以斯妙智。观一切有为法。皆生灭无常。如梦幻泡影露电。此即空观。观真谛也。以斯妙智。观一切有为法。即真即俗。非空非有。此即中观。观第一义谛也。能如此观一切有为法。具足圆融三观三谛者。以能观既是妙智。即一心三观也。所观无非妙境。即一境三谛也。能达此义。而如来法身。常在世间。岂有灭也。言入灭者。乃应身耳。故举喻以显无常。令人易晓。故曰。应作如是观也。亦云一经始末。皆称如是者。始云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中间节节云如是。主此又云如是观者。论乃释云。妙智正观。故知妙智。实一经之宗也。从第三分至此。正宗分已竟。
【经】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至)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此节经文。即流通分也。流通者如水之不壅塞。喻流通般若。利益群生。使闻经而出离苦海。令听法而必证菩提。天亲偈曰。佛说希有总持法。不可称量深句义。从尊者闻及广说。回此福德施群生。经初但言与大比丘众。今经末。兼言四众八部。显前说经之始。此八部亦在会也。闻佛所说皆大欢喜者。文殊请问经云。欢喜奉行有三种义。一说者清净。不为取着利养所染故。二所说法清净。以如实知法体。说理如理。说事如事故。三得果清净。起信解行。得无漏果故。三种既皆清净。孰不欢喜奉行者哉。傅大士颂曰。如星翳灯幻。皆为喻无常。漏识修因果。谁言得久长。危脆同泡露。如云影电光。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
施七宝满僧祇。福有求而即妄。持此经演四句。德虽胜而非真。晏坐水月道场。成就空华佛事。度幻化之含识。证寂灭之菩提。凡情圣解俱空。生死涅槃如梦。
初节。施七宝等者。牒经中喻以七宝布施。惟在人天受福。即属有求而即是妄。未离有为。故须遣也。二节。持此经等者。乃是科家拈情。以受持演说四句之偈。福德虽胜。而福德非真。以执着无为。亦须遣矣。所以云。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是也。宴坐水月道场等者。此文。呈前非真之义。指示行人。以般若真空之中。受持演说皆是不真。所以宴坐道场。即同水中之月。持经演说。成就佛事。犹如空里之华。总言不实之义也。永明寿云。建立水月道场。庄严性空世界。罗列幻化供具。礼拜影现法会。施为谷向度门。修习空华万行。是也。度幻化之含识等者。此文亦呈前非真之义。以为人演说。只要度脱众生。既是幻化不实。云何度之。所证菩提既是寂灭。寂灭理中无取证故。佛告清净慧言。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与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永明寿曰。常游如幻法门。出入无碍观门。降伏镜像魔军。大作梦中佛事。广度如化含识。同证寂灭菩提也。凡情圣解俱空等者。乃是科家手眼。拈人执情。我前来如此说话。将凡情圣解。俱要拈了。以生死涅槃犹如梦事。所以封慧上堂曰。未升座前。大地人成佛已毕。更有何法可说。更有何生可利。况菩提烦恼本自寂然。生死涅槃犹如作梦。施设门庭。诳惑初机。方便门开。罗纹结角。于衲僧面前。皆成幻惑。且道衲僧有甚长处。卓杖一下曰。孤根自有擎天势。不比寻常曲录枝。真如元云。凡见圣见。春云掣电。真说妄说。空华水月。翻忆长髭见石头。解道红炉一点雪。
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