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

3个月前 作者: 僧肇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a>译


    姚秦 释僧肇</a> 注


    夫理归中道。二谛为宗。何者。万法之生。皆假因缘而有生灭流谢。浮伪不实。称之为俗也。因缘诸法。皆无自性。自性既无。因缘都忘。本自不生。今则无灭。体极无改。目之为真。真俗为二。理审为谛。圣心正观。鉴真照俗。此当中道法相之解。称为般若。般若慧也。金刚者。坚利之譬也。坚则物莫能沮。利故无物不摧。以况斯慧。邪恶不能毁。坚之极也。本惑皆破。利之义也。波罗蜜者。到彼岸也。生死为此。涅槃为彼。大士乘无相慧。舍此生死。到彼涅槃矣。经由津通义也。言由理生。理经言显。学者神悟。从理教而通矣。


    此经本体。空慧为主。略存始终。凡有三章。初讫尊重弟子。明境空也。意在语境。未言于慧。第二。正名辩慧。即明慧空。但语慧空。未及行人。第三。种问以下。明菩萨空也。三章之初。其文各现。前后相似。意不同矣。四时般若。此最为初。言约义丰。幽旨难见。敢以野陋。辄为注解。述其大略。非云曲尽详析究密。请俟明识者矣。


    如是。


    佛临泥洹时。侍者请曰。一切经首。皆致何等。佛敕阿难。应言如是。乃至时.众也。如我所传。如佛所说。称如是也。


    我闻。


    若从佗传闻。不必如是。我亲承金口而闻。事非谬矣。


    一。


    谓是自闻当理。以不自不当理。传之何为。言则当理。理亦如言。言理不差。故言一也。


    时。


    虽曰当理。容不得时。若不得时。何能悟人。明圣不虚说。言必会机。时哉之说也。


    佛在舍卫国。


    法王行</a>运。应物而游。一时降集。在舍卫大城。憍萨罗国之也。


    祗树给孤独园。


    须达市园。祗陀施树。共立精舍。故言祗树给孤独园也。


    ○市疏作布字。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圣化无私。听必有俦。俱闻如林。可信明矣。应有四众。略而不载者耳。


    ○私疏作秘。


    尔时。世尊食时。


    日营资膳。食熟之时。此时人家皆有。施心易生。


    着衣。


    着僧伽梨。福田衣也。佛观良田[坑-几+品]乘齐整。因命侍者。出家之人。一切福田。凡制僧那。唯此为之。欲令顾惟道无空信施之也。


    ○[坑-几+品]乘疏作区塍。


    持钵。


    执应器也。


    入舍卫大城乞食。


    法身无待。何须何欲。且人天妙供日盈。现行分卫。福物宜之也。


    ○现疏作自。福物宜作福物之宜。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不越贫与富。不舍贱从贵。大慈平等。次第至也。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将陈般若。遵拭自敷。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


    夫神钟虽朗。非扣而不鸣。圣不孤应。影响唯仁。师尊道重。故克敬尽恭也。


    ○神钟疏作钜钟。克作克。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慈恩之重。岂可胜言。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护念.付嘱。即希有事也。慈善将卫。令其行令。护念也。行立道成。委授弘通。付嘱也。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提。一切智也。标意拟向。远期正觉。故言发心之也。


    ○意疏作心。


    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菩提妙果。非行不就。万行虽旷。解有明昧。故有位降之异。始则抑心就理。渐习自调。谓之降伏。终能契解会宗。心不移去。谓之为住耳。


    ○位疑住字。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赞诸之仪。当理会机。尽善之甚。诚如所言。


    ○诸疏作请。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若听不审。则漏言遗理。或令谛听。言理弗虚也。


    ○或疏作诫。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慈戒许说。敬肃倾心。


    ○戒疏作诫。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虚心履道。谓之菩萨。旷济万物。摩诃萨也。应如下所说。则是降伏之方也。问降在后而答在前。何耶。住深降浅。故问者标深于初。降浅易习。故答之于前。问答有指。非其谬也。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正答降伏之行也。万法虽旷。略为二科。一众生法。二五阴法。法不自起。因缘故生。但是因缘。自性皆无。斯则顺理为解。乖宗成惑。惑故生死流转。解则累灭无为。身心为苦。苦尽为乐。尽苦之道。其唯大解。解极惑尽。身心俱忘。寂然永乐。谓之灭度。非我弘化。群生岂济。凡解不自生。要由渐习。假名法粗。抑心则易。故始就众生空。以明降伏也。


    ○皆无作皆空。惑故作惑即解。则作即。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解会中道。不有不无。无性故不有。假名则不无。非无假名。故恒度众生。自性空故。实无灭者矣。


    何以故。须菩提。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释何故无灭者。若有我相。可言有灭。既无我人。其谁灭乎。但是假名。而横计我。执我为非。忘我为是。是非既彰。得失明矣也。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次答住行。即明法空。谓法弥旷。略举内则六度。外为六尘。内外诸法。斯皆因缘无性。因缘无性。则心无停处。故应无住也。舍心无吝。谓之布施。无相可存。何吝之有。施为六度之首。尘为法生之基。二法皆空。于何不尽。既得法空。解明行立。无复退失。故言住也。


    ○基疏作机。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结成住义也。施者.受者.财物皆不可得。不住相也。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释何故布施应不住相耶。正以虚心而施。则福不可量。故知不住为是。住相为非。又理既无量。心不应限。称理行施。故其福弥旷者乎。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理极二空。降住已彰。理行既显。时听戢心。如说而行。其福为多。为多之况。齐乎太虚</a>之矣。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圣言无谬。理不可越。但当如佛所教而安心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菩萨发心。义兼三端。一化众生。二修万行。三向菩提。降伏已明化物之仪。辨住则示修行之轨。此章明趣菩提之方。如来身相。即菩提之体。若识法身。则菩提可登。若计实菩提。乖之远矣。故问法身。明菩提空者乎。


    ○之体疏作果体。计实菩提作计性实菩提二字无。故问作故举。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须菩提深识法身。故言不可以实身相而见也。


    ○实字疏无。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即引佛语而释也。法身者。万善之极。体含万善。妙集成身。缘构无性。故即非身。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即述成须菩提之言也。又则虚妄。理非相也。又假名故虚。实计为妄乎。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行合解通。则为见佛。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理空无相。奇心无所。时听昧然。未即于心。示同未悟。咨问云尔。讫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以信验理身。


    ○奇疏作寄。


    佛言。须菩提。莫作是说。


    圣不空言。禀悟如流。方问有是何言也。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此于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后五百岁。像法之中。人衰道丧。尚有信者。况今大圣感兴。英慧云集。从化如林。何谓无信乎。后世能信。要具戒德。今之未悟。无福愚闇。自为疑滞。非理不实之也。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见佛闻法。积德已久。然后能信。明法之深妙也。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即以如来知见。明理非虚。一念净信。其福无量。推功测理。岂不信之乎。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释一念至促。而福德无量。何耶。政以无或我人。理解为弘。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无因缘法相。亦无无因缘之非法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我人横计。理故宜忘。诸法是理。何故复无耶。正以心缘四大。假名诸法。而计我人。见假名空。我人息矣。故应无也。


    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色声香等实法相者。亦起我人等见。故应无之耳。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释何故复无非法耶。缘空故有有。由有故空。空若无有相云起。起相计我。万或慈生矣。


    ○或慈应作惑兹。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并结无法相.无非法相也。空有两忘。心无所取。解会平等。结尽道成。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即引昔说以证今理也。譬欲济河。构筏自运。既登彼岸。弃筏而去。将度生死。假乘万行。既到涅槃。万善俱舍。道法尚舍。而况非法之空也。


    ○之空二字疏无。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竟尊重弟子。引众圣同解。以证理之必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如我于佛所说义中而作解。穷相尽。谓之菩提。无相故不有。假名则不无。不有不无。何实可得。何定可说也。


    ○穷相之上。疑脱解字。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菩提无相可取。诸法空不可说。故无定实。


    非法非非法。


    非法则不有。非非法故不无。有无并无。理之极也。


    ○有无之上疏有故不可说四字。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理无生灭。谓之无为。无为之理。众圣同解。解会无为。结尽道成。所谓一解脱义。同入法性者也。然无为虽一。解有明昧。明深昧浅。优劣差者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又格功德。即以明理。功德既多。故宜弘也。


    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福德无性。可以因缘增多。多则易差。故即遣之耳。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积宝多而功薄。四句约而福厚。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何以故四句约而功胜耶。金玉三千。正以养身。四句虽约。妙极资神。岂可同日而等彼者也。


    ○正疏作止。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爱佛功德。七住未忘。妙着难觉。宜应虚心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例访众圣。求之诸心。优劣虽异。忘怀必同。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


    海为众流之川。菩提神极之渊。始会无生。终必尽源。


    而无所入。


    理无乖顺。何入之有。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违理故入色声。背色声则会于理。理会无入。非入色声也。自下众果类可知。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阿罗汉者。无生也。相灭生尽。谓之无生。若计念。则见我人。起相受生。非谓罗汉。诸果类亦应尔。但随义异明耳。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以己所解。验理非虚。心宣恒静。诤从何起。


    ○宣疏作空。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阿兰那行者。寂静行也。相尽于外。心息于内。内外俱寂。何时不静也。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得名不虚。必积实也。


    ○积疏称。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于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次明菩萨。其解亦同。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菩萨自行。严土化人。严国之义。亦在虚心。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相或必土秽。虚明则国净。


    ○或疏作惑。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


    理极于此。结劝修明。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不封六尘。相灭解生。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解洹虚通。犹身假能大也。


    ○洹疑恒字。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第二广格。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封宾法身。谓之为塔。树像灵堂。称之为庙。圣体神仪。全在四句。献供致敬。宜尽厥心矣。


    ○宾疑殡字。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四句已尔。况乎始终。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法妙人胜。理故宜然。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人能弘法。则人有法。以法成</a>人。则法有人。人法所处。理令弘矣。初章讫之也。


    ○令弘疏作当贵。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


    夫修散难究。本一易寻。会宗领旨。宜正其名也。


    ○修疏作条。


    我等云何奉持。


    尊修为奉。任弘为持。在三成范。请闻其轨。


    ○尊疏作遵。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名贯首题。义已修矣。然境慧相从。通名波若。取要宜归乎圣心。


    ○贯首题疏作冠题首。修疏作备。


    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契经举目。苓合义从。名正理显。宜应修弘。


    ○经疏作纲。苓作诠。弘作习。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


    释所以此名字而奉持者何。夫名不虚设。必当其实。金刚所拟。物莫不碎。此慧所照。法无不空。则非般若即慧空也。境灭慧忘。何相不尽。弘持之旨。宜存于此乎。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境慧都空。复何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散为微尘。合成世界。无性故非。假名则是。


    ○则是疏即有。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世界宅也。如来主也。如来出。道王三千。主宅皆空。其谁说法乎。


    ○出下疑脱世字。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身命布施。不免有生。弘持四句。累灭道成。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


    餐名服旨。妙悟解衿。


    涕泪悲泣。


    嗟我晚悟。兼悲未闻。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资神之宝。旷代难闻。深庆自幸。加难及人。


    ○难疑叹字。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闻妙不疑。不解必真。


    ○不解不。疑生字。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解生累灭。人德之高也。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虚尽实忘。理之极也。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遇佛成圣。方信何难。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道败时信。此最可称。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上士虚心。故为希有。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有封为或。无封为解。解为第一。所以希有也。


    ○或疑惑字。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为佛。


    相尽解极。则是为佛。故知惑见我人。解则无矣。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述成须菩提之言。如汝所说。是而非虚也。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即以忍辱。明无我人。安耐为忍。加毁为辱。无我人。谁加谁忍。故非忍之也。


    ○无上疏有既字。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故忍即非忍耶。即引忍事以为证也。有人受割。可名为忍。既无我人。割忍何生也。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何故尔时无我人相耶。若有我人。必生忿恚。而能怡然。无我人明矣。


    ○怡疏恬。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事理非虚。重引益明。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提以相尽为极。故宜以忘怀而期心也。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离一切相者。不住色声等也。


    应生无所住心。


    无相可缘。心何所住。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住相则心动。故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还举前宗会以成义。政以理无所住。故应忘心而布施也。施不住色。无财物也。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施不望报。利益必深。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诸相皆无。不见施者。


    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既非众生。受者亦无。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真不伪。实无虚。如必当理。不诳则非忘语。不异则始终恒一。圣言不谬。故宜修行也。


    ○忘疏作妄。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寄实以非虚。何实之可得。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


    住相非晓则实若夜游。


    ○实疏作冥。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无或三事。则不住相也。慧见为目。理镜为日。万行显别。为种种色。


    ○镜疏作境。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如来所见。理周非谬。明劝将来。宜加修勤也。


    ○周疏作用。修勤作勤修。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分一日为三分。故言初中后分也。施重又多。功德弥旷矣。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施则有限。信心无极。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但言已信。况复持弘者也。


    ○已疏作以。持弘作弘持。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理圆道极。言不尽美。提宗表实。约言之耳。物莫能测。不思议也。笇数不垓。不称量也。荡然无崖。无边也。取要言之。备此三句。


    ○笇垓疏作算该。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广运无崖。谓之大乘。三乘之胜。谓之最上。自非其人。不谬说也。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人高道旷。唯佛见之。


    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千载不坠。由于人弘。住持运行。荷担义也。


    ○住疏作任。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何故人能荷担耶。心虚解旷。道军必强也。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地是无知。法处故贵。道在于人。而不宁乎。


    ○宁疑尊字。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


    罪起由惑。福生于解。福解既积。宿殃矣。


    ○殃下疏有灭字。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累灭解生。菩提可登也。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及不分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心限则福。旷则功多。


    ○福下疏有少意二字。功下亦有德字。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解通人旷。德必无崖。狂乱不信。足以明道。


    ○足上脱不字。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


    万行渊深。义能难测。


    ○难疏作谁。


    果报亦不可思议。


    菩提妙果。岂有心之所议。第二章讫。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第三章。明菩萨空也。夫解不顿生。教亦有渐。何者。始开众生空.法空。明境空也。次辩般若。则非即慧空也。此下云。实无有法。发菩提者。即行人空也。又更料辩二行始终之义。始习众生空为降伏。终得法空为住。然此二空。十地未穷。唯佛乃尽。是为十地通有始终降住之义。故众生空。以有自降住。法空亦尔。是为初地之住。则是二地之降。降亦住也。住亦降也。重问之旨。义兼于此。何以知之。举二行为两问。混一空而并答。一空始终。降住备矣。事以逍遥而非重出。虽幽开难启。善拂易开。岂敢独悟。实希共晓。


    ○则非二字疑衍。有自疑写倒。幽开疑幽关。启疑启字。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何故无灭者。以失明。得理可知矣。见我则非。忘我为是。既无我人。岂得有灭也。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所以有我相则非菩萨者何。我法则我能发心。无发心者。故知无我。计我为或。故非菩萨也。无发心者。即行人空也。


    ○或疏作惑。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即引自得记之解。以证今记。


    ○自下疏有昔字。今记作前说。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圣心难测。义推可图。得记由于无相。无相之中。则无所得也。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若见有法。则乖菩提。何容得记。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无法则会理。会理则向极。故得记也。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何以故无法便得记耶。诸法性空。理无乖异。谓之为如。会如解极。故名如来。有相则违。无相则顺。顺必之极。故宜得记之也。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说有如来得菩提者。此俗闻人语。非理中言也。


    ○闻疏作间。


    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人也。菩提道也。既无人法。谁得菩提乎。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向来辩有得为非。无得为是。寄是以明非。非谓有是。寻言着是。故复遣之。是非既尽。则会菩提。菩提之中。不见是非。非实则无是。非虚无非也。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凡夫以违一切法理为耶。圣人以顺一切法理为正。正则觉悟。故皆佛法者矣。


    ○耶疏邪。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一切法以何为理。而言皆佛法耶。诸法缘假。自性皆无。如假会而解者。名得一切法理。为悟佛法矣。


    ○如假二字疑剩。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旨举人身。类上诸法。缘假故长大。无性则非身。即又况下菩萨观众生。如身假名。则可度。无自性。故无灭者。若见实众生。而欲化者。则非菩萨者矣。


    ○旨疏作直。即字疑衍。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合譬也。无众生。而横见众生。犹无身而见身耳。见则乖道。非菩萨者也。


    ○无众生上疏有元字。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


    菩萨自无。何有众生。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收结上义也。以无菩萨。亦无众生。一切法都无我人也。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虚矜进道。严土济物。济物之行。方便慧也。解空无相。谓之为慧。缘假不着。谓之方便。若言我能庄严国土。众生可化。见惑违道。何名菩萨之耳。


    ○衿疏作襟。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无存于化而土自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解通非伪。真菩萨也。


    ○解通疏作通达。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相尽照极。五眼净矣。道成由乎行立。净国本于化物。国净则化周。五眼必。道极化周。本愿备矣。如来一念照达三世。何用五眼之异乎。于化境别为立耳。


    ○眼必下恐脱净字。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五眼照极。理无不周。略举色心。于境尽矣。心从缘起。识了多端。故若干种也。


    ○于疏作收。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言必当理。故解无不周也。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所以说非心名心者何。以三世心无性可得。故可从缘而生心。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金玉无性。故可积满三千大千。福德无实。则可旷施而多。心之无性。惑灭解生矣。


    ○大千二字疏无。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慧为万善之主。施为众行之首。因备道成。理之必然。总为丈六金容。别则众相之姿。妙集非有。故身感构随现则为相。岂可一方而尽极乎。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


    道成应出。说法化人也。


    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谬传毁圣。名为谤佛。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教传者。说法之意也。向言无说。非杜嘿而不语也。但无存而说。则说满天下。无乖法理之过矣。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此六十二字。肇本无之。天台疏亦无科判。然诸本皆有此文。故且存之。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人也。菩提。道也。佛得道。故说示人。而言无法可说。未审佛得道不也。


    ○示上疏有以字。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相尽虚通。谓之菩提。菩提无相。有何可得。寂灭无得。道之至也。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结成菩提义也。人无贵贱。法无好丑。荡然平等。菩提义也。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夫形端故影直。声和则向顺。忘我人而修因。必克无相之菩提也。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人既不有。善何得实。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聚宝有尽。妙解无穷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


    菩提以无得为果。教以忘言而说。时听唯疑。理未悟心。故呵之。勿谓如来见众生作念。而欲化之耳。


    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何故勿谓作念耶。以如来不见有众生可度也。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若见有众生。则为我见。何谓如来耶。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


    但说假名我耳。非实我也。


    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闻说假名。不达言旨。以为实我。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凡夫不实。故可化而成圣。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疑者谓众生是有。可化而成圣。法身不无。可以妙相而期。故问之云尔也。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听者实尔。用三十二相是如来。而观求也。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即以近事质之。令其自解。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时情谓然。我解不尔。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金容焕眼而非形。八音盈耳而非声。偏谬为邪。愚隔不见也。


    ○金容疏作五色。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偏在色声。故向言非。非不身相。故复言是之也。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相尽寂灭故不有。道王十方非谓无。应毕而谢则不常。灭至随现故不断。体令中轨物之拭也。而限之一方。岂不谬。


    ○灭至疏作感至。令中作合中道三字。拭作式。谬下有哉字。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忘我则忍成。超出故胜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期报钟已名贪着。无存我人。取染何生。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一时般若。文理粗周。然上来所说。事分言散。故更略始结终。领会大宗也。如来道荫之主。世界权之宅。众生慈育之子。举此三事。大旨彰矣。若计有实人。履行而至为来。运尽之灭故去。处现优化则坐卧。此但都形滞迹。不及道也。


    ○权字下疏有应字。都疑睹字。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何故见去来坐卧不解义耶。解极会如。体无方所。缘至物见。来无所从。感毕为隐。亦何所去。而云来去。亦不乖乎。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微尘非实。故可碎而为多。世界非有。则可假借而成也。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何故非世界名世界耶。若是实有。应一性合而不可分也。


    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假众为一。无合可得耳。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


    假名无体。不可定说。


    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痴惑则凡夫。贪着故计实。


    ○痴疏作疑。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此辩无实众生可化。如来但称诸见为邪。不言见体是实。若人报言佛说诸见是实者。谬取佛意。非谓解也。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诸见非实。可改为正。众生虚假。凡至圣也。


    ○凡上疏有从字。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


    始终既毕。故旨宗以劝人也。凡欲发心成佛。净国土。化众生。当如上所说理而生知见之也。


    ○旨疏作指。


    如是信解。


    理深未明。政应推信为解。


    不生法相。


    但是虚假。非实法也。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穷理尽明。其唯如来。说言非实。故应从信矣。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七宝有竭。四句无穷。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末示弘宣之义也。夫道不正。不足授人。中心疑者其辞枝。说当于如。故言如如。始终不易。不可动也。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浮伪不实。理之皆空。空无异易。故如如不动也。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道蕴圣心。待孚则彰。宿感冥构。不谋而集。同听齐悟。法喜荡心。服玩遵拭。永崇不朽也。


    ○喜疏作喜拭作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终)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