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纲要卷前大般若经缘起大般若经诸法要目大般若经关键
3个月前 作者: 佚名
○大般若经缘起(载大智度论</a>)
佛以何因缘。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a>。譬如须弥山王。不以无事及小因缘而动。
答。三藏中广引诸喻。为声闻说法。不说菩萨道。中阿含经</a>虽记弥勒作佛。亦不说种种菩萨行。今欲为弥勒等。广说菩萨行。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有菩萨修念佛三昧。佛欲令彼于此三昧得增益。故说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菩萨念本所愿。大慈大悲。故初生时放大光明。作狮子吼</a>。出家修道。六年苦行。舍苦行处。到菩提树下。坐金刚处。降魔众已。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王帝释请转法轮。佛受请说法。诸法甚深者。般若波罗蜜是。是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有人疑佛不得一切智。佛自发诚言。我是一切智人。欲断一切众生疑。以是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有众生应得度者。以佛大功德智慧无量。难知难解。故为恶师所惑。心没邪法。佛以大悲手拔之。令入佛道。欲宣示一切诸法实相。断一切众生疑结。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有恶邪人。怀嫉妒意诽谤。言佛智慧不出于人。断彼贡高邪慢意。故于般若经中。自说神德无量。三界特尊。为一切覆护。若发一念恶。获罪无量。发一净信。受人天乐。必得涅槃。
复次欲令人信受法故。
复次欲令众生欢喜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十力大师。难可值见。汝今已遇。我随时开发三十七品等。诸深法藏。恣汝采取。
复次一切众生。为结使病所烦恼。自有生死以来。无人能治此病者。我今出世。为大医王。是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有人念言。佛与人同。亦有生死。实受饥渴寒热老病。佛欲断彼意故。说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示言我身不可思议。梵天王等。诸天祖父。于恒河沙等劫中。欲量我身。寻究我声。不能测度。况我智慧三昧。
复次有人应可度者。或以无智但求身乐。或有为道修着苦行。佛欲拔此二边。令入中道。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分别生身法身。供养果报。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见舍利塔品中说</a>)。
复次欲说阿鞞?致。及阿鞞?致相故。
复次欲说魔幻魔伪魔事故。
复次为当来世人。供养般若波罗蜜因缘故。又欲授三乘记莂。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佛欲说第一义悉檀。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有四种悉檀见后)。
复次欲令长爪梵志等。大议论师。于佛法中生信。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诸佛有二种说法。一者观人心随可度。二者观诸法相。今佛欲说诸法实相。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有二种说法。一者诤处。二者不诤处。诤处余经中已说。今欲说无诤处。故说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余经中多以三种门说法。所谓善门。不善门。无记门。今欲说非善门。非不善门。非无记门诸法相。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余经中随声闻法。说四念处</a>。今欲以异法门。说四念处。故说般若波罗蜜经。
复次余经中佛说五众。无常苦空。无我相今欲以异法门说五众。故说般若波罗蜜经。
如摩诃般若波罗蜜。无量无边。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因缘。亦无量无边。是事广故。今略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因缘竟。
○大般若经诸法要目(细目详经本文)
(学般若菩萨。所应知。所应习。此成佛法门)。
世间法
有为法 有漏法。
出世间法
无为法 无漏法。
五阴
(色受想行识)。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
十二处
(根尘)。
十八界
(根尘识)。
四大
(地水火风)。
四谛
(苦集灭道)。
十二因缘
(无明 行 识 名色 六入 触 受 爱 取 有 生 死)。
六波罗蜜
(布施 尸罗 羼提 精进 禅定 般若)。
四念处
(身受心法亦名四念住)。
五根
(信根 念根 精进根 定根 慧根)。
五力
(五根增长名五力)。
四正勤
(不善法已生为断 未生不令生 善法未生令生 已生令增长)。
四如意足
(正勤心小散摄之以定)。
七觉支
(择法觉分 精进觉分 喜觉分 除觉分 定觉分 舍觉分 念觉分)。
八正道
(正见 正思惟 正方便 正念 正定 正语 正业 正命)。
九想
(胀想 坏想 血涂想 脓烂想 青想 啖想 散想 骨想 烧想)。
八念
(念佛 念法 念僧 念戒 念舍 念天 念入出息 念死)。
十想
(无常想 苦想 无我想 食不净想 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死想 不净想 断想 离欲想 尽想)。
八背舍
(内有色外亦观色是初内无色外观色是二净背舍身作证是三四无色及灭受想合为八)。
八胜处
(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妙若丑是名胜智胜见 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妙若丑是名胜智胜见 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若妙若丑是名胜智胜见 内无色相外观色多若妙若丑是名胜智胜见 内无色相外观色青大不净观治遍一切处贪 内无色相外观色黄大不净观治遍一切处贪 内无色相外观色赤大不净观治遍一切处贪 内无色相外观色白大不净观治遍一切处贪)。
八解脱
(内有色观外色解脱 内无色观外色解脱 净胜解身作证具足住 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处具足住 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处定具足住 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处定具足住 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具足住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灭想受定具足住)。
十一切处
(即上胜处此则遍缘为异)。
四禅
(有漏 无漏 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
四无色定
(空无边处 识无边处 无所有处 非想非非想处)。
九次第定
(初禅 二禅 三禅 四禅 五虚空处 六识处 七无所有处 八非想非非想 九灭受想)。
十六行
(观苦四无常苦空无我观苦因四集因缘生观苦尽四尽灭妙出观道四道正行迹)。
十地
(正观地 种性地 第八地 见地 薄地 离欲地 已办地 独觉地 菩萨地 如来地)。
四果
(须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罗汉)。
三乘
(声闻 缘觉 菩萨 亦有独觉称辟支佛)。
四缘
(因缘 次第缘 缘缘 增上缘)。
十喻
(如幻 如焰 如水中月 如虚空 如响 如乾闼婆城 如梦 如影 如镜中像 如化)。
十八空
(内空 外空 内外空 空空 大空 第一义空 有为空 无为空 毕竟空 无始空 散空 性空 自相空 诸法空 不可得空 无法空 有法空 无法有法空)。
三明
(宿命明 天眼明 漏尽明)。
五眼
(肉眼 天眼 慧眼 法眼 佛眼)。
六通
(神境 天耳 他心 宿命 天眼 漏尽)。
四无量
(慈 悲 喜 舍)。
四摄法
(布施 爱语 利行 同事)。
四无畏
(正等觉无畏 漏尽无畏 障法无畏 尽苦道无畏)。
四无碍解
(义无碍 法无碍 辞无碍 乐说无碍)。
十行
(欢喜行 饶益行 无瞋恨行 无尽行 离痴乱行 善现行 无著</a>行 尊重行 善法行 真实行)。
十忍
(戒忍 知见忍 定忍 慧忍 解脱忍 空忍 无愿忍 无相忍 无常忍 无生忍)。
十力
(知是处非处智力 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知诸根胜劣智力 知种种解智力 知种种界智力 知一切至处道智力 知天眼无碍智力 知宿命无漏智力 知永断习气智力)。
十八不共法
(身无失 口无失 念无失 无异想 无不定心 无不知已舍 欲无减 精进无减 念无减 慧无减 解脱无减 解脱知见无减 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三十二相
八十随好
一切智
道相智
一切相智
一切相微妙智
一切陀罗尼门
一切三摩地门
无忘失法
恒住舍性
真如法界
法性
不虚妄性
不变异性
平等性
法定
法住
实际
处空界
不思议界
十一智
(法智 比智 他心智 世智 苦智 集智 灭智 道智 尽智 无生智 如实智)。
三三昧
(有觉有观 无觉有观 无觉无观)。
三根
(未知欲知根 智根 知已根)。
三解脱门
(空 无相 无愿)。
十六知见
(我 众生 寿命 生者 养育士夫 补特伽罗 意生 儒童 作者 使作者 起者 使起者 受者 使受者 知者 见者)。
三十七助道品
(即四念处 五根 五力 四正勤 四如意足 七觉支 八正道)。
(附见)四悉檀
(一世界悉檀 二为人悉檀 三对治悉檀 四第一义悉檀)。
(论曰四悉檀中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
三观
(空 假 中)。
(龙树</a>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六相义
(总 别 同 异 成 坏)。
○大般若经关键
(般若譬彼神丹能点化世出世间法)。无生无著无住无二无舍无取无护无勤无思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缚无脱无别无断不合不散空相离相寂灭相寂静相无相无愿无作无诤无所得但有名毕竟净不可得无二为方便无生为方便无所得为方便
(一法门如是一切法门亦如是)。不着色有性不着色无性不着色常不着色无常不着色乐不着色苦
(举色而受想行识皆然一切法亦然)。修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若相应若不相应不着色寂静不着色不寂静色不与受合受不与想合想不与行合行不与识合过去世不与现在世合现在世不与未来世合萨婆若不与佛合佛不与萨婆若合佛不与菩提合菩提不与佛合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诸法性差别故
前列世出世诸法。即次以般若关键者。苟学人敏利。知此。则世出世诸法。总皆融化为般若矣。如曰。无生。则法法皆无生。如曰。无二。则法法皆无二。直至向后。无缚无脱。不垢不净等。类此推去。六百卷般若。思过半矣。
古南沙门通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