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演密钞卷第八
3个月前 作者: 觉苑
燕京圆福寺崇禄大夫检校太保行崇
禄卿总秘大师赐紫沙门觉菀撰
【疏】犹入此胜句等者,即是次第以见、闻、触、知四义释</a>落叉也。
【疏】如住阿字等者,谓住三部字门及印等也。今言</a>阿字门者,即如来部也。何以得知?次有金刚莲华印故,应云如住如来印时。虽不言之,义应必有,影互说故。如上入漫荼罗品真言支分中,时薄伽梵从法界胎藏三昧起,说入佛三昧耶真言,真言如彼。其真言最初句云阿三迷,其阿字即是此中阿字门,其印名为三昧耶印(印在密印品)。言若住金刚印时等者(印如上指),其真言即是嚩字门,嚩是金刚之慧,即金刚部无胜三昧也,以诸法语言道断故,乃至种种戏论皆灭等。言若住莲华印时者(印同上指),真言即是娑字门,此娑字门是莲华部普眼三昧,遍观一切世界自在加持,蒙此加持者,亦复胎藏开敷,诸漏淤泥所不能染等。言他皆仿此者,谓漫荼罗一切三昧真言密印,随彼一一门中,皆作此观也。
【疏】如龙树</a>等者,即彼菩萨中论</a>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名中道义。谓不可揽令彼荡者,即空观也;又不可至不取,即假观也;但当一心等,即中道观也。言及此真言住心等者,即此住心品中十缘生句,不异龙树中道正观。见徐运瑟手者,即表假智也。谓此宝珠初有微垢,未得显现,即以假智之手,次第披分开磔,令至中道,故得实相明珠在于心手,方可名为见心明道之中耳。
【疏】献涂香等者,谓真言行者已得明珠在掌,即是宝手三昧。得此三昧,若献涂香供养之时,即得无障碍戒宝,即前三世无碍智戒也。谓此涂香真言有尾轮?句,即以尾字为真言体。嚩是金刚义,离言说义。嚩字加三昧画是尾字,尾是三昧。如是定慧均等,即是住无戏论执金刚三世无碍智戒也。言献华至慈生宝者,谓献华供养时,彼真言中有妹呾??也句,此云慈也,即以妹字为真言体。妹即莽字,加三昧画,故转声呼之。莽是心义、我义,亦是大空。谓此净菩提心树王种子,从慈悲地中滋长茂盛,开万德华,此万德华从大悲生,故曰得大慈生宝。言献烧香至法界宝者,谓献烧香时,彼真言初有达磨句,即以达字为真言体。达是法界义,以众生界本不生故,乃至法界定相亦不可得故。而瑜伽行者献烧香时,身、语、心业悉遍如是法界,故名得烧香宝。言献灯明至灯明宝者,灯谓破音,如来智灯能破一切无明之暗而转为明。真言行者如是献时,即诸供养中第一供养,故名得灯明宝。如第六疏末广明。
【疏】虽未能顿入法性等者,谓此是于一月中渐修加行之时,虽未能顿入中道法性,须要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如行者初习观行,或暂得相应现前,纵使明白,当于尔时,即以般若无所得而为方便,不应味着而生贡高;设令隐灭,亦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则不追念而生忧悔。若无般若气分,则是报、业、烦恼三障中人,未能顿入中道法性,但是顿悟修行之眷属,非是顿行之者,云何能获初悉地果?初悉地,即世间成就也。
【疏】随行人心力势分等者,谓由三句和合故,而广大加持力生,则能成就真言不思议业耳。
【疏】真言当无畏者,无畏,谓六无畏之第一善无畏也。故第二疏云:若真言行者,初入三昧耶,依三密供养修行,位与此齐。即是此也。
【疏】犹若因陀罗宗等者。因陀罗,即天帝释也。帝释造声明论,能于一字之中,具诸义利,故能满诸希愿也。又因陀罗,彰重重无尽之理也。
【疏】然尚是生身等者。此行者虽获如是六根清净庄严功德,尚是父母生身,未得法性。生身,即法华经</a>父母所生清净肉眼等。
【疏】四支禅门复殊异者,四支禅那但是发禅之相,堕于界系,岂同此中十缘生句,观一切法皆是自心实相?若于如是实相心中作世间成就,尚能即以此身游诸仙刹,住寿无量,乃至广利众生等,岂可同乎四支禅那耶?四支者,谓觉、观、喜、乐,即是白骨观中所得现法也。修禅定者,观身为白骨时,见骨起四种色,谓青、黄、白、鸽,青色、青光乃至鸽色。鸽光状如流水,光笼骨人,以青光力映蔽十方,悉见青色,乃至鸽色亦复如是。如是久远,不假功力,光应自发。若不发者,当摄心谛观</a>眉间,放之使发,状如竹孔吐烟,初乃微小,后则散大,四色宛转,从眉间出,遍照十方,豁尔大明。如是初色发时,名之为觉;分别四色,名之为观。昔虽知肉内有骨,不知骨中有色。昔所未见喜、庆、悲、惭,名为喜支;此色发时,深有乐法,心地恬愉,名为乐支等,如智度广明。
【疏】见自部主等者,如行者于莲华部,依多罗尊求成就时,而于梦中见观自在,是名见自部主。真言主者,即多罗是。或见明王者,即是马头明王也。金刚如来部亦尔。
【疏】当知苏悉地等者,且光显者,彼经云:复次,如法灌顶毕已,应作护摩,每日三时,用酥密及酪,乃至诵百八遍。如斯光显成就之物,乃至佛部。光显真言曰:
唵,帝誓帝,若娑尾(二合)宁(上)悉焍,娑(去)大也,??,泮吒(二合)
莲华部光显真言曰:
唵,你(去)比也(二合)你比也(二合)你(去)钵也,莽诃(去)室哩曳,莎诃
金刚部光显真言曰:
唵入嚩(二合)罗入嚩(二合)罗也满度莎诃
乃至欲作成就法时,先应初夜具作光显之法,然后成就。言增威者,彼经云:为欲增加威力故,应作护摩。乃至或于山间,常服五净,不食余餐,取本部华满十万枚,各一真言,奉献本尊等,亦复能令增加威力等。
【疏】应以当部之心等者,心即心真言也。佛部心真言者,谓尔囊尔迦是也。莲华部心真言者,谓阿路力迦是也。金刚部心真言者,谓嚩日啰(二合)时嘞(二合)迦是也。言以当部母者,谓佛部以佛眼为母,莲华部以白衣为母,金刚部以忙莽鸡为母,亦各有真言,如普通真言品广说。
【疏】阿含以四念等者,尔雅</a>云:水中可居者曰洲。今深秘释中,即以自心为洲,于此洲上,??作法界大悲漫荼罗,即依自心为自洲,不依河潭,名不异洲。自皈亦尔。阿含经中,以四念处</a>观为自洲,异此名异洲。彼经云:阿难!当知如来不久亦当过去。是故阿难!当作自洲而自依(莫依他人),当作法洲而法依(四念住观等),当作不异洲不异依。阿难白佛:云何自洲以自依?云何法洲以法依?云何不异洲不异依?佛告阿难:若比丘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谓伏世间贪爱。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处,亦如是说。阿难!是名自洲以自依等。
【疏】不为四边等者,行者能以声字本尊融为一相,住此观中,有无俱非,四边执诤戏论皆得远离,是处无复障碍,随所趣向,无不通达,即是成就如来使者之用者。
【疏】如般若萨陀波仑品者,彼经云:诸佛教化安慰萨陀波仑菩萨,令欢喜已,忽然不现。是时,萨陀波仑菩萨从三昧起,不复见佛,作是念:是诸佛从何处来?去至何所?不见诸佛故,复大惆帐不乐:谁断我疑?乃至尔时,昙无竭菩萨语萨陀波仑菩萨言:善男子,诸佛无所从来,去无所至。何以故?诸法如不动相,诸法如即是佛。善男子,无生法无来无去,无生法即是佛;无灭法无来无去,无灭法即是佛。乃至善男子,若有人分别诸佛有来有去,当知是人皆是愚夫。何以故?善男子,诸佛不可以色身见,诸佛法身无去无来等。
【疏】复次,行者自见心等者。前依六根清净,释成就义。谓彼真言,行者已得清净六根故,于瑜伽境界中,见无量持金刚慧者。金刚慧者,即是金刚部中无量执金刚众,亦是大慧之门。若行者坚住此中,名为法爱;为令舍彼法爱,入于大悲故。
【疏】云:复次,行者自见心明道时,谓行者现觉??字门故,即是闻大日如来语密授记之声,由此声故,而能振动彼金刚大慧心地。故第二疏云:行者已得除一切盖障三昧,尔时于自心中常见十方一切诸佛,乃至常以胜妙方便启悟其心,梵音慰喻,为决疑网,行者随闻随悟,不久成就一切佛法等。
【经】悉地出现品者,悉地是所成之果,出现即是果法出生显现,悉地即出现持业为名。以金刚手第三问:云何成彼果?谓果有二种:一、世间果,二、出世果。世尊于前品中,已答世间果,未答出世果;次下二品,方乃答之。又欲明真言修证方便,先明悉地之行,皆从法界流出,故有悉地出现品来。
【疏】于一切种类等者,谓真言行者作成就时,成就有多种类。下经云:如是计都朅伽,伞盖履屣,乃至卢遮那等。又偈云:金刚莲华力,素鹅及金地,真陀摩尼宝,是等众器物,观大因陀罗,而作诸悉地等。谓于如是诸悉地事,从于一一种类之中,若不见真言实义,则悉地不得成就。真言实义者,即阿阿暗恶及阿味啰??欠之真实义也。如下备显,故曰于一切等。
【疏】当知如是悉地等者,谓由阿字本不生故,法尔如是。又由迦字离造作故,非行人等作。乃至者,超越中问佉字、虚空等,取最后诃字离诸因缘故。即心之实相,即是悉地之实相等,故云当知等。言即心之实相等者,如上以四不生句及三力种种观之,都不出于心之实相。谓此一法界,心离因缘,毕竟不生,而不坏因缘实相。是故此悉地出现之义,即是究竟不思议中道之缘起尔。
【疏】以实相度诸魔事等者,谓由真言行者,于一切种类中,皆见真言实义,是故度诸魔事,乃至随其所欲,皆悉现前也。
【疏】决定智印者,谓此实相之心,同于虚空,离诸垢障,亦无自性,无能出其过者,故名决定也。
【疏】至论宗极等者,如略指示,即上疏云:以法常无性故,即是本初不生;本初不生,即是入阿字门;入阿字门,即是毗卢遮那本地法身。如是字门本地法身,唯佛与佛乃能证之。是故统论法华深趣,不出于兹。
【疏】谓于虚空一毛端处等者,正明依、正无碍,兼有分、圆无碍。一毛端,正也;佛刹微尘等,依也。此中文略,应有六句:若将一毛端现佛八相,正内现正;若一微尘现诸刹,即依内现依;一毛端现刹,正内现依;刹中有佛,依内现正;一毛端中有刹及佛,是正中现依正;一微尘中有佛及刹,依内现正依。如华严现相品云:如来一一毛孔中,一一刹尘诸佛坐,菩萨众会共围绕,演说普贤之胜行。即正内现正。第六经云:佛刹微尘数,如是诸国土,能令一念中,一一尘中现。乃至六句,彼文悉具。理应更有依、正现正,正依、现依。若分圆者,毛孔是正中分,全身是正中圆,微尘为依中分,世界为依中圆,如理应思。又解:谓于虚空一毛端处言,但指外容一毛端空处,非是佛身中分,但显所依器界广狭无碍。如次段疏云而佛刹不减,微尘不增等。
【疏】梵本于四句偈等者,谓今指梵本四句一偈之下,更有一句助声,如此方文字之末,或置已矣等。言今为文便故,通入四偈之中。谓凡一偈之终,多置引声,即助声也。若别置时,即是伊底二字也。如第四疏说三世无碍智戒偈末伊底字,注云:是助句声。又如彼中慰喻弟子阿利沙偈末云伊底,疏云:凡梵本说偈了,皆加助句声,云edhi伊底。皆是此也。
【疏】各于一法界门等者。此诸菩萨,不但自修谦退之行,然于诸佛所得法界门中,如隔縠等。且如八地自在菩萨三昧道,不得一切诸法,离于有生,知一切如幻,是故世称观自在者。又如补处菩萨,住佛地三昧道,此是究竟发菩提心,于一切三昧道中,最为牢强精进,进入佛道。唯少如来一位,未得证智,更有一转法性生,即补佛处自知。如十四日夜月,少分未圆,故不敢于如来前有所宣说,是有羞也。故曰各于一法界门等。
【疏】今此三千偈至闻见者,此悉地流出句。今三千偈为存略故,但说阿、阿(去)、暗、恶四字,名正等觉心。又说降伏四魔、解脱六趣、满足一切智智金刚字句,所谓阿(去急呼)、味、啰、??、欠五字。此等九字,则能成就世、出世种种悉地。若真言行者,瑜伽成就,六根清净时,自当具足闻见。
【疏】梵本羞字等者,谓惭、愧二法是别,羞是其总。故唯识言:云何为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云何为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乃至云羞耻过罪,是二通相。由此梵名与惭、愧异也。
【疏】以有羞故速生等者,此中二事而有三重:一者、则自观察如来种性,不越正三昧耶故;二者、为十方圣众常所称叹故。复次,有二事:从一切德未满者能令满足为一,得与大悲等下为二。复次,有二,谓住尸罗:一、生于人天;二、由此二法生种种功德等。
【疏】道种未具,法器未完者,道谓八圣道,种谓菩提心。谓菩提心为八圣道种故,即菩提心为因也。法器者,即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若此三心之器未得完具,三密醍醐无由显现,故曰道种等。
【疏】如苏悉地满足真言法者,若行(者)作成就真言法时,或心境不相,应当依苏悉地经作满足法。彼经云:复次,持诵之人,于其梦中,见真言主身,诸支分加者,应知真言字加;支分减少,应知字少。委是相已,作满足法。或见真言与受持者异,心便生疑,应作满足法。先以纸叶、牛黄稀写所错真言,如法供养,乃至次礼诸佛,作如是启:唯愿诸佛及诸圣众,而加助卫护。启已,于茅草上,头面东卧。于其梦中,本尊示相,牛黄所写纸叶之上,有加有减,本尊还以牛黄写之,题注满足,乃至加减点画,亦皆楷定。若真言不错,但云不错,或于梦中指授满足。作此法时,为除魔故,作法卫护等。
【疏】如苏悉地持明戒等者,此第十句。持真言者,须得受持持明禁戒,别律仪法,随事别制。若不依持,为障得便,悉地难克。故苏悉地经说:若有智者,持诸真言,先断于瞋,乃至邪神不应生忿。如有偈云:如世导师契经说,能损大利莫过瞋,一念须臾悉焚灭,俱胝旷劫所修善。是故应离于瞋。又于阿阇梨所,不得生于憍慢之心,口不谈说种种是非,不见师短。又复不得以自所持真言缚他明王,及生损害,并苦治罚。亦复不应作降怨法。不应跳蓦一切有情两足、多足之类药草,根、茎、枝、叶及以子实,皆不应蓦。不得歌咏调戏、种种严身、骂詈语等。不食五辛、萝卜、麻油、米粉、豆饼、供养残食、众生残食等。不得乘骑一切车乘及以鞍乘。不于锤铜器中食。不卧大小床榻。不覆面卧。不得仰卧。须得如师子王右胁而卧。不应再食。不应断食。须得三时澡净。其澡浴水土,须以真言加持。真言如彼,取要言之。若行用时,捡而取之。毗卢供养,大意不相远耳。
【疏】能用悉檀方便等者,谓于种种真言事业之中,应以世界乃至第一义谛不失根会,名之为知时;应以世界而作事业,而用各各为人乃至第一义谛而作之者,则名非时,故云能用悉檀等。
【疏】则能以金刚舞戏者,即喻神变之相也。如下疏云:舞者,如世舞人,于大众中显示种种身业屈伸俯仰,又出种种巧妙之音,令彼大众或生欢喜,或起悲思,或令恐怖,以一身口所出方便,令诸众生所益不同。菩萨亦尔,现种种威仪,无非密印;出种种妙音,皆是真言。圆应无方,故名金刚舞戏也。
经三世无碍力等者。如来清净智慧,于一念中,了达三世诸法,无所挂碍。即此无碍,由自在故,名之为力。故云三世无碍力也。言依庄严等者。此三昧,正是将说真言所依之处。如初品中,谓以如来清净三业,而自庄严。犹如国王,有大库藏,若须示人,则自在开发,而陈布之。故曰庄严清净藏也。三昧,如下释。
【疏】一切众生虽本等者,释通疑难也。谓有难云:一切众生本来具有莲华、胎藏,与佛无异,何故如来乃能依此三昧,众生不能耶?
释曰:一切众生虽本有莲华、胎藏等,本觉具足也。下夺云:以无碍智力未圆满故,始觉未清净也。言又一切等者,虽无碍事智,众生亦本来具,然以惑障覆故,莲华、胎藏未清净,所以照用不现前也。
【疏】梵音三摩钵底等者,三摩云等,钵底云至义。景云:至是能至,体即定数;等是所至,即安和性。是等之至,从制伏沇掉,名之为等。此等却能引生在定分位,此在定位定数,从前加行,因以得名。是等之引,名为等引。若此中言等引者,偈云:于镜漫荼罗,大莲华王座,深?住三昧,离妄执分别,乃至一月修等引,持满一落叉等。谓行者如前观自身作本尊三昧耶身,又观心处圆明清净,犹如圆镜,镜中有八叶大莲华王,鬘蕊具足,于华台上有种子之字。又转此种子色声义趣,即见大日如来真实加持身相好庄严。尔时,行者以蒙法光所照,心转开明,自然悟解十缘生故,了知如是妙色不异于空,虽复本性常空,不异于色。色相既尔,心义亦然。以色心皆入阿字门故,则知心性本寂,犹如虚空,是名无相成就,亦名秘密观门三摩呬多地也。
问:此三摩呬多,诸教所说俱属上定,真言行人现居欲界,云何成就耶?
答,今此经乃是秘密不思议加持神通之乘,依之修行,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便转法轮等,况等引乎。但等引地,名字即同,义用有异。如声是一,随器成异。若吹入笙箫,不出坐席。如回入笛中,则闻诸四远。今此契入圆明字轮观时,即名等引,不拘界系也。
【疏】其等引名相等者,彼论云:一、谓四静虑,二、谓八解脱,三、谓三三摩地等,四、谓五现见三摩钵底等。此等名为等引地也。非于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无悔、欢喜、安乐所引,非为欲界于法全无审正观察等。若辨相者,一、所缘相,谓所知事分体别相;二、因缘相,谓定资粮;三、应远离相,谓沉、掉等;四、应修习相,谓对治。如是应远离相,随其所应,当知即是应习相(云云)果立名。又等至者,此中等字,即加行位定数一法。至是所至,在定分位,即此所至分位之中定数一法,从能至说名等至也。
【疏】若对毗昙等者,谓以语言表宣所欲,造作胜义,是名语表业。如是表业,即是佛之常声。言又以十方等者,释成语表之义。十方诸佛同共印可,成就语言标表之义,即语是能表,义是所表。能表即阿(短)、阿(长)、暗、恶四字,所表即菩提、行、果、涅槃。然此所明,与毗昙浅深迥异,而语表是同,故云若毗昙等。
【疏】若欲指文等者,即皈命句中句末??字,指文也。种种如来巧度门,辨相也。谓此??即与毗字同义。毗者,种种义,巧义也。
【疏】此中修习等者,此中者,指此悉地品中名为此中。今为此品正说二种悉地之事,故指此品。其实通指此经,故云此中。言非三摩呬多地者,非者,不也。三摩呬多,释云等引。等引是定义,定是所依,名之为地,总就此方,名不定地。故瑜伽论云:或有由自性故,名不定地,谓五识身;或有阙轻安故,名不定地,谓在欲界诸心、心所法;或有散乱故,名不定地,谓始业者。彼中多义释不定义。此中意者,谓行者初见心莲华中阿字等时,任运安住,乃至若观本尊心佛为自身时,即见自身在本尊心圆明中,于自心上亦有微细圆明种子,能令渐次增广,卷舒自在等。虽得如是境界现前,但未离心之影像,故云非等引地。等引地者,行者身、心所有轻安平等之性,由彼定力之所引生,是等之引,从果立名,故名等引。或可等所引故,谓在定位,身、心平等,由前加行入定之时,定数势力
【疏】渐次增广,卷舒自在者,即广狭自在无碍义也。
【疏】约涅槃经等者,如彼经云:譬如春时,有诸人等在大池浴,乘船游戏,失琉璃宝,没深水中。是时诸人悉共入水,求觅是宝,竞捉瓦石、草木、砂砾,各各自谓得琉璃宝,欢喜持出,乃知非真。是时宝珠犹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于是大众乃见宝珠固在水下,犹如仰观虚空月形。是时众中有一智人,以方便力安深入水,则便得珠。汝等比丘,不应如是修习无常、苦、空、无我想、不净想等以为实义,如彼诸人各以瓦砾而为宝珠。汝当善学方便,在在处处常修我想、常乐净想。复应当知,先所修习四法相貌,悉是颠倒。欲得真实修诸想者,如彼智人巧出宝珠,所谓我想、常乐净想。彼经喻意,为令诸比丘等舍离四种颠倒之想。此中疏主欲令修行诸菩萨等,以三密方便取自心宝,故借彼喻也。
【疏】如华严回向等者,彼云:菩萨摩诃萨常以种种名华布施,所谓微妙香华、种种色华、无量奇妙华等,供养一切现在诸佛,及佛灭后所有塔庙,或供说法之人、比丘僧宝、一切菩萨,乃至及余一切贫穷、孤露。布施之时,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皆得诸佛三昧之华,悉能开敷一切诸法;愿一切众生皆得如佛,见者欢喜,心无厌足;愿一切众生所见顺惬,心无动乱;愿一切众生具行广大清净之业;乃至愿一切众生入大宝洲,见善知识,具足成就一切善根。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华时善根回向,为令众生皆得清净无碍智故。香灯等供,如彼广说。
【疏】又他月等者,此与经文似不相符。经云:第二正觉句,于镜漫荼罗,一月修等引,持满一落叉,是为最初月,持真言法则。次于第二月,奉涂香华等,而以作饶益,种种众生类。又复于他月,舍弃诸利养等。准此经文,指第三月名为他月,即初、次、他如是次第。今疏云此中有两月行,即到初地也,更问者,盖有深旨也。两月谓是他月,满月名为两月。行者于第三月正作成就,于此月中,前半月舍诸利养,至十五日为满月。此月是入证之时,对此称他,恐人难解,故令更问。又此有密释,即是令舍法爱也。此行者大种善根,不应于中而生取着。若生法爱,则为稽留,不速入正位,令于他月而除舍之。谓行者从初发起大菩提心,欲趣十地,从师受得真言法则,依于三月而作持诵。次第配者,初十住心即当初月,次十行位当第二月,十回向位是第三月。于斯位中分四加行:前暖、顶位,属于他月;忍、世第一,属于满月。于顶位中舍于法爱,名舍利养。然后满月中得悉地已,则到初地。故曰此中有两月等。若地上论三月者,谓初地名初一月,即是菩提心。此心若无大悲方便,不得增发,犹如池莲不得日光,终不开敷。故上疏云:月喻菩提心。行者入初住地时,此心极圆净,故名第一月。从此已后,用月喻之,心起大悲万行,供养三宝,广植善根,乃至入不动地,名为一月。从无动地已后,复以月喻之,心起无量方便智业,正顺回向如来悉地,名为他月。至金刚道,名为满月,次到如来地也。若依一一地,亦具三月,如第二疏。准傍三心说之,理亦无爽。
【疏】以文解之,即是舍于八法等者,谓利、衰、毁、誉、称、傍、苦、乐,或违世、顺世八心,此等应舍。若深释者,离法爱也。若生法爱,则稽留行人,不速入正位。故智度论云:菩萨摩诃萨不以方便行六波罗蜜,入空、无相、无作三昧,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亦不入菩萨位,是名菩萨摩诃萨法生等。法生,即法爱生也。谓由行六度、三三昧故,不堕二乘;由不以方便故,不入菩萨位。言不以方便者,不以无所得为方便,则为六度、三昧等之所留碍也。
【疏】注云然外事等者,不求者,不起希求之想。世人多求世利,奉养泡身,为妨道故,须当舍离。不受者,设有施来者,亦不受之。言舍此利养等者,非为受已而施众生,谓以舍利养之功德,回向三处众生。是三处中,一处名施众生也。
【疏】此是一切真言心者,谓献华即以华真言,香以香真言等。今三力与香、华等真言为心,故云是一切真言心也。
【疏】凡圣皆等献者。
问:佛及圣人可以言献,云何凡夫亦言献耶?又下文中云:上献一切圣众,下施一切有情。如人以物度与尊上,故得称献;若与下类,故名为施。何故此言凡圣皆献耶?
答:行者以华供养之时,运自一心,普周法界,名之为遍观一切凡夫,不见凡夫之相,即同诸佛,是故凡字于圣字上置之,盖有以也。又一言其凡夫,而内外不同,谓就内凡,则言上献,若约外凡,则言下施,故不相违也。
【疏】于一切法空等者,大空也,谓即欠字,是一切智所证理故。言遍一切虚空者,即是遍伽伽那之十方虚空也,故云于一切等。
【疏】净同金刚等者,谓色体名无不净妙,故云净同金刚也。又解:言名同金刚也者,结上二事也。下言净同金刚,即第三事也。故疏于此下,结云以此三事同于金刚等。
【疏】或可苏悉地等者,彼云:所成就物,每日三时,以香薰之,以香水洒,以真言加备。又以眼观视其物,以吉祥环安置于指,挥按其物,以牛黄水或白芥子洒散其上,加诸供具,奉献彼物。若白月成者,取十五日;若黑月成者,取十四日,皆用部母真言。复重加诸香、华鬘等物供养,以香涂手,安置茅环,按所成物,毕夜持诵,于夜三时诵百八遍,如斯光显,速得成就等。又说取物之法:于黑、白、二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日、月蚀时、地动时、日,于其午前而取其物;于念诵时得境界已,然后应当而取诸物;或澡浴清净,不食持齐,求善境界而取诸物;所说须物,随于方处,所有是物者而就货买,不酬价直而取诸物;所取诸物,各依本性上、中、下品,取上好者,如法得已,应加精勇作成就法等。
【疏】皆用金刚自护等者,以此段初金刚慧印而护之也。
【疏】彼如来是一等者,谓一切世界现在如来,通达方便波罗蜜故,知法是一,离于生灭、断常、一异、去来。若分别生灭、断常等,亦本性是空。但为度脱众生故,以方便波罗多之力,而于无为果体之上,而以有为为眷属。此眷属字,经是表字,言别义同。
【疏】见法安乐等者,见谓证得,法谓正等觉心悉地之法。行者以此悉地之法而自娱乐,故名见法安乐。住发欢喜心者,即是行者初证欢喜地也。故唯识云初获圣性,乃至生大喜故等。又下疏云见法,谓证得也。住者,谓自见已,复授诸众生等。由见此事,自他俱获无上法利故等。
【疏】以大日如来置方隅更问者,谓此所成就物,通于三部:若佛部成就物,大日如来祇在本位;若所成就物属金刚部,或莲华部,其大日如来即移置方隅。何以故?以彼所成之物,随部而为主故。苏悉地云:若欲成就酥等诸物,作漫荼罗,其量四时四面安置诸印,乃至外院置八方大神,次于中胎置所持部主印。所成就物,随于本法所说,置于其中,安其部主中胎上。其物东西,置本所持印及护摩炉等。今疏云更问者,谓已作漫荼罗,大日如来已在中胎,所成就物属于余部,即合移大日置于方隅,故令更问。
【疏】如舄得成者,舄,履也。崔豹</a>古今注</a>曰:木置履下,干??不畏泥湿,故曰舄也。
经愿啰阇等者,梵云啰阇,此名王也。等者,等于臣庶也。
【疏】遍于内外身分者,内谓身内,外谓身外。身内者,即下经云复次于嚩字,行者依瑜伽,解作业仪式,利益众生故,心水湛盈满,洁白犹雪乳,悉遍诸毛孔,流注极清净,从此内充溢,遍满于大地等。身外者,经云上身啰字门,嚩字脐轮中,乃至啰字为下身,诃字为幖帜等。故云遍于内外身分也。
【疏】观一成时等者,谓此本尊种子圆明,即三而一,即一而三,不相妨碍,是故一成三皆成就,即得名为三落叉也。
【疏】此定应者等者,此即指属定,即普贤等所证之定。应即应现,者即假者。谓行者瑜伽相应之时,此普贤、金刚等,以定果之身,必垂应赴。虽垂应赴,或一或总,不可定准。若总现前,当知成就。若随一尊应时,则未为成就也。又解:末字应是亦字,随一现时,亦得成就也。
【疏】秘说可以意得者。若秘说时,普贤等即真言字句也。行者瑜伽中,观此真言之句,须得齐现。若随有所阙,未为成就,则知有障;若总现前,分明显着,则知成就,亦知无障,故云秘说等。又或一字现时,亦得成就,如种智字等。
【疏】谓意生之身者,谓随心意而生,非同变易意生之身也。
【疏】谓上烦恼等者,谓诸微细烦恼,名上烦恼。故起信钞云:胜品名上,以恒行故;凌上名上恼,十地上人故;对于下乘,非烦恼故。此是最难伏处,今以阿诃之字而能伏之,或上所说三毒烦恼也。
【疏】亲一切与等者,经云一切亲证者,约自利果圆也;疏云亲与者,利他行德也。经疏影互,上下数有。
【疏】阿字经云如先等者,此阿字经中所无,今疏置之者,意云如先正思念,谓如上文所说,思惟阿字,依法而念诵也。
【疏】此即菩提心等者,谓行者转此阿字作本尊之形,此即行者菩提心中所见实相之佛。实相之佛者,即是法界不思议缘起之佛,不同其余妄想心数中之所见者,故云此即菩提心等。
【疏】阿是行等者,此阿字,经中注云去急呼,将欲次第显之,先彰其具体,所谓去声急呼之a阿字也。言所谓本不生行也者,即去声a阿字也。言傍二点是净除义者,即前去声阿字傍置二点,即涅槃点也。言以此义至一切苦者,谓以此去声三昧能降伏四魔,以傍涅槃点除一切苦,即是去声急呼阿字之义也。言又有三义至大空也者,谓味是解脱义,啰是大智义,??是法身义,如是三脱,不纵不横,无先无后,即归欠字大空也。
【疏】如佛初欲成道等者,按西域记:菩提树垣正中金刚座,昔贤劫初成,与大地俱起,据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下极金轮,上侵地际,金刚所成,周百余步。贤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刚定,故曰金刚座。为证圣道所,亦曰道场。大地震动,独无倾摇,是故如来将证正觉,历此四隅,地皆倾动,后至此处,安静不倾。若不以金刚为座,则无地堪发金刚之定。今欲降魔成道,必居于此,故贤劫千佛皆就此焉。今即同彼,故曰如佛初欲成道等。
【疏】空无定形等者,此中所出四角者,即阿字地轮;圆环者,即嚩字水轮;三角者,即啰字火轮;半月者,即诃字风轮;更有第五欠字虚空轮,为无决定之形而现。种种种种者,四轮不一,曰种种也。
【疏】赤中之赤等者,世间之火,炽焰极赤,此又过之,乃至烧中之烧义同,故云赤中之赤等。又释:世间之火,若烧物已,但为灰烬。此啰字智火,烧烦恼已,则能随生诸善功德,由是故云烧中之烧等。
【疏】谓须火用作之等者,谓此啰字,必须作火用,即是作护摩之用,即作摄伏事也。外则摄伏恶人,内则摄伏烦恼,于此事中得自在故,故云谓须火用作之也。言及发怨等者,谓他人于自发起怨者,作此火用之时,能令自他俱得成益。自益,谓不为他所恼害;他益,谓令彼善调,得作佛道因缘故也。
【疏】空而复空者,上之空字,即是诃字之空。谓诃是因义,由有因故,即能造业招果,以入阿字门,故因、业、果三事皆寂,犹如虚空。又此诃字转入佉字,佉字本体是空义故,或但拂前空相,故云空而复空也。
【疏】亦能作诸神变者,谓以囕字置于足间,则能游步虚空;置于眼耳等门中,随义作诸义利名,亦能作诸神变也。
【疏】又下安啰字等者,谓如前先于脐已上安置啰字,于啰字上安于幖幢,幖幢之上而安诃字,如是次第,故云又下安啰字等。
【疏】而面龙方者,行者非直而向于西南方也。其西南方正属啰刹方,非是龙方,以龙方者即属西方。谓此西方收于二位,一是地天位,一诸龙位。为地天正在西门,其龙位今于地天之南安置,行者面向彼方作法,非直指西南也。
【疏】种种杂色者,即经云各各众事业也。此是风轮中所作种种事业,非是欠字空轮中所具众色,名为种种杂色也。
【经】成就悉地品者,成就者,获得之称;悉地者,成就为义。未审成就与悉地,为一为异?若是异者,何故前来翻译悉地而作成就?若是一者,不应双置。然此一题,义包因果。上成就字,乃是行者能成就因;下悉地言,即是真言所成就果。故经偈云:摩诃萨意处,说名漫荼罗,诸真言心位,了知得成果。此一偈上二句,释成悉地二字。摩诃萨者,即告金刚手也。意处,即心处也。离此心外,更无一法而可得者,为令人易解故。诸佛如来,强以名言分别说之,名漫荼罗,即是众生自心之漫荼罗也。但以无明所覆,不自识知。下之二句,释成成就二字。谓上意处漫荼之果,依何方便而能证得?若行者依真言为门,即能了知真言心位不异漫荼。意处即是始觉,契同本觉,名为得果。即上二字是能成,下是所成。是成就之悉地,作依主释。又因果不二,成就即悉地,作持业释。谓前出现品,如来答金刚手第三问:云何成果?虽说世出世种种之果,皆从字门出现,未说即心成就方便。今具说之,故此品来。
【疏】然以四种等者,谓一切众生,虽自心即是华台之藏,须蕊众叶,宛然具足,然以四种烦恼常俱生故。一者、我痴,谓即无明,愚于我相,迷无我理,故名我痴。二者、我见,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于我,故名我见。三者、我慢,谓倨傲,持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四者、我爱,谓我贪,于所执我,深生耽着,故名我爱。此四常起扰浊内心,令外转识恒成杂染,有情由此生死流转,不能出离,故名烦恼等。如唯识具明。
【疏】如二乘入道等者,如二乘人初入道时,师问遮难,则知彼人有决定入道之心也。今此决定心即是三昧,三昧云誓也。由此平等誓故,则是具定心。此决定心是质多心、虑知心也、后汗栗驮心、处中之心也。若能证此心中之心,即是如来之决定心,注云谓三昧也。是故经云:决定心欢喜,说名内心处。明此但是一心也。
【疏】是事不然。虽问无益等者,谓此一乘无上之果,要由自证,若不自证,虽问终无所益。如人闻说天甘露味,若不亲尝,纵种种方便说之,终无所益。又如盲人问他:乳色何似?他人答言:其色如贝、粖、雪、鹤等。虽闻此说,终不能了乳之之真色。是诸盲人各各作解,竞执贝、粖、雪、鹤而起四诤,良由不亲证故,虽问无益也。
【疏】当引央掘不盗戒义者,谓如上说,诸佛无上菩提之果,即是众生自心,离此心外,无法可得,但要自觉,其实无人能授与者,故引彼经而释成之。梵语央掘魔罗,此云指鬘,谓以众多人指而为鬘故。如彼经云:尔时,世尊告央掘魔罗:汝今当受不与取戒。央掘魔罗以偈答言:我今亦不能,受持不盗戒,常受不与取,劫盗他财物。不与者菩提,无有受与者,不与而自取,故我不与取等。若如是说者,是为真实持不与取戒也。
【疏】亦不作余对治等者,只如此经初品之中,世尊欲令行者如实知自心故,说虚空譬喻,令于蕰处等种种观察,次第对治心外之垢皆如虚空,渐次得见心法明道。今则不尔,令诸行者直观心处而得之耳,故云亦不作余等。言此心之处等者,此心指肉团心处,梵语汗栗?,正云迄栗(二合)那,此译为肉团。行者若观自心即佛之时,初观内心作大圆明,圆明内中有种子字,转此种子为本尊身,本尊心上复有圆明等。若以阿字本不生句观之,则无内外能所之异,本尊心即是自心,自心即是本尊心,如是不二而二,二而不二,故云此心之处即是凡夫内心等也。
【疏】其余四隅之叶等者。四隅是四方之余,此曰隅。四叶即配四摄。准上所说,东南隅叶是普贤菩萨,谓此菩萨即名贤瓶,能出种种行愿之宝,普施众生,即是布施。其西南隅是文殊菩萨,此菩萨达一切法本来平等,佛及众生皆同一相,名为同事。其东北观音菩萨,此菩萨凡称念皈投者,无不随心而作利乐,名为利行。其西北隅是慈氏菩萨,此菩萨以慈爱为本,能以耎语摄化众生,名为爱语。故云余四隅等。言次知彼果更问等者。
问:向来次第,无不从阿字本不生菩提心故,而次明长阿字之行,次明暗字大空,后明恶字涅槃。如次即是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今此中从阿字本不生,便明暗字大空方便,方辨长阿字大悲万行,岂不违于前文,兼失发心修行证理因果次第耶?
答:字轮之义,势变多端,前从本不生,次行后大空者,是约证悟,所谓发心、修行、证果,次第如是。今约解悟,所谓发心、悟理、修行、证大涅槃,如是次第,故不相违也。
【疏】今欲教彼众生等者,谓一切众生诸识心所,皆以无明为本源也。若变无明为明,何有识心可得?故起信云: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纯净故。故云今欲等。
【疏】此经圣者所秘等者,谓此经是秘密真言之藏,传法圣者如佛密意而传通之。故释序云:夫经中文有隐伏,前后相明,事理互陈,是佛方便。由如是故,传法圣者岂得不秘之乎?
【疏】此唵字,当观在顶者。
问:经句云:标以大空点,而思惟暗字。何故疏违经文,作唵字释之耶?
答:经意直显凡有菩提之心,必证菩提之果,所以超去中间,但标暗字。
疏释经文,必不浪加。谓虽已发菩提之心,须藉大悲三昧方便,然后得至菩提之果。犹如莲华,若不得池水滋发,终不开敷心。莲华亦尔。经意存略,但置暗言;疏文备彰,故标唵字,无相违矣。
【疏】问:水从阿字等者,为前疏异经文,暗字作唵字释记,今还问之。若依菩提心大悲方便,是以作如是释,毕竟还许从阿字菩提心水,直流至暗字方便已不?答:亦有之。如前所明,发菩提心,成菩提已,还起大悲。此约解证差别,作此问尔。
【疏】以无垢眼等者,此无垢眼,即是啰字之眼。谓以啰字想置眼中,名无垢眼,非肉眼也。又此啰字,上安空点,名法界心,故云一切皆法界体也。
【疏】亦见如来句等者,谓欠字门也。欠是虚空义,诸佛皆以诸法空而为座故也。
【疏】所谓六自在王性清净者,谓众生六识,犹如宝珠,体性常净,而为尘垢所染,若莹去其垢,即得明净。一切众生心源清</a>净之时,六识亦皆纯净,即是六自在王如来也。故佛名经有六佛,所谓眼陀罗尼自在王佛,耳陀罗尼自在王佛,乃至意陀罗尼自在王佛,即斯义也。
【疏】此逻字是相等者,梵语逻乞洒。此释云:相上有点者,逻字上置大空点也,?览字也。言三空者,即空、空空、大空也。谓第一无相之法,诸相本空,即初一空也。又一切相当体不生,即空空也。又由诸相本空,当体不生故,即是大空。故云此逻字等。
【经】转字轮漫荼罗行品者。转谓旋转,即旋陀罗尼。谓行者若见阿字,当知说菩提心义</a>;乃至若见长恶字,当知显方便之力;若见迦佉乃至娑诃等二十八字,当知皆是慧门;若见伊等,当知即是三昧门;若见仰等五字,当知即显大空之点,是成佛义。若行者了达是义,则能入一切陀罗尼义,名之为转。字即文字,即此字门安布,旋转无碍,犹如于轮,名为字轮。轮是其体,转是其用,摄用举体,皆持业释,故名转字轮漫荼罗。名义如上已释。漫荼罗是通名,以别拣通。转字轮之漫荼罗,作依主释;行者造作,亦通多义。转字轮漫荼罗之行,亦依主释,故名转字轮漫荼罗行。如上金刚手初问佛,佛从初至竟,皆答此问。中间他语间断,今佛腾前意而答之,故此品来。
【疏】如来现法之乐者,即如来力、无畏、不共法等大涅槃之乐也,即前经云逮见如来句,乃至佛无过上智等。
【疏】然明及真言等者,谓有疑云:何故此中有处云说此真言,有处云说此明妃?为真言与明,一耶?异耶?由此疑故,是以今云然明及真言,义有差别。若从如来心口出于言说者,名之为真言;若从如来一切身分任运生者,名之为明。若尔,何故经言从三昧起,说此明妃,岂非口说耶?释曰:虽从身现,即是说故,此即名为身说。如楞伽经云:或有佛刹,瞻视显法,或有扬眉,或有动睛等,令诸菩萨得无生法忍。亦身说也。又欲显法离于言故,故说身现,名之曰明;欲显无言不碍于言,故从口演,名曰真言。是故明与真言,体无异也。
【疏】由增长义故,女声呼之者,谓此明妃能增益生长行者功德法故,女声呼之,梵云尾你也(二合)。此是男声,梵云尾你,即是女声,俱译云明。由随增长义故,加以妃言也。
【疏】阿钵啰底,三、迷问之者,令问此真言句义并字义。若句义者,如第三疏中,释为无等无对之义。谓此明妃出过一切语言譬喻,无有一法可为伦疋,故云无等。若字义者,阿是一切法本不生义,跛是第一义谛义,啰是尘义。以一切法皆入阿字门故,即是第一义谛中尘本不生。底者,正体,是多字门,带三昧呼,即是心义。亦如如义,谓如于自心如实之相,即是菩提心。此心无比无对,名之为无等。即是阿钵啰底真言之句,故令问之。疏明妃、如来身无二境界者,明妃,即上真言句也。无二境界者,明妃、如来无二相故。谓如来者,即是等空三昧,即是无胜三昧,即是同至所住,即是胜愿。聚此多法,名之为身,故云明妃、如来身等。又此明妃从如来身任运现起,即如来身为能现,妃为所现。此之境界,毕竟无二。若不悟此理,无由成佛。何以故?见二境界故。
【疏】如掷金刚等者,谓表如来金刚之智,从于法界虚空之中而作加持,转此诸佛秘密智印,入于一切众生心地,故曰如掷金刚等。
【疏】本初即是至更问者。此本初一字,应是阿字。阿者,即本初义,如上第五。疏云:如梵本阿字,有本初声,本是一切诸字之本母故,初者在一切诸字之首故,由此出生一切诸法,亦即寿量义也。故云本初即是寿量更问也。
【疏】虽云自叹等者,谓梵音云我者,即牒梵音我字也。我字梵音么么,即此么字带阿声呼,即是我本不生,以不生故,即是本来常寂灭相,故云虽云自叹,即说法也。
【疏】然佛以加持力等者,释通妨难也。谓有难云:上云今说自证之法,如饮水者,冷热自知,云何金刚手等皆知之耶?故此通云然佛以加持力等。
【疏】亦如酪中现酥等者,谓于酪中现知生酥、熟酥、醍醐诸味,共住一处而不相离。佛座亦尔,一言满荼,即于其中现知坚固不动、无等无比之义共在其中。虽具种种之义周遍法界,然以大愿为体,故经云:能见胜愿佛菩提座。
【疏】不离如是妙理等者,即指此座犹如虚空,离一切分别戏论。若直就字门,即阿字也。虽诸菩萨如是修行种种方便,然亦无二无别,不离如是本不生微妙之理,即阿字也。如是解时,故云与理相应也。
【疏】一切世间、出世间功德等者,若离阿字本不生句,一切世间、出世间,若定若慧,不得增益。若就字门谈者,定即亿伊等三昧,慧即长声阿字。若离阿字本不生,即长阿之慧,亿伊等定不得增益成就也。
【疏】一一、与三昧神通相应者。三昧,定也;神通,慧也。三法相顺,则与理相应;若随有所阙,则不相应。谓此真言之行,名瑜伽行。瑜伽译云相应,即定慧相应,复兼秘密,则名不思议行也。故下疏云:先须住此三昧,以相应之智而运布规量。故云与三昧神通相应也。
【疏】次礼一切佛等者,谓阿字真言之体,即是诸佛之体。何以故?今此阿字,即能作诸佛事,乃至普现色身等,故云礼一切佛者,即是礼于阿字之体也。
【疏】即定干、巽隅竟,更问者,谓师在巽隅,弟子至干隅,即是定东、南、西、北隅竟,更应艮、坤相对。此中无之,故令更问,不是令后人更问也。谓当期善无畏阿阇梨为禅师显示,至此有所未尽,或令例准,或有别意。禅师嘱付智严法师,问于无畏三藏,故云更问也。
【疏】即是本来无有系缚者,梵云缚?,或云满驮,此译为缚。言体一门异者,若从体说,谓一切法本来不生,即无缚解,故云体一;若从门说,阿与缚殊。又此阿、缚二字,由不相离故体一,由不生无缚故门异,故云即本来等。
【疏】如上引绳等者,谓如絣之三字,语句不全,应云如絣之势。以如上师资相对,引绳犹未至坛地,但作絣地之势,具未絣之,故云如上等。
【疏】如上无二相应等者,此明入第一院漫荼罗事也。谓上经云:本寂无有。上又云:世尊!犹如虚空,无戏论,无二行,瑜伽相,事业成就。上疏释云:此本寂言,而有阿声,即显本不生义。以本不生故,名为本寂。谓本不生,犹如虚空,离诸分别戏论。虽诸菩萨种种修行,然亦无二无别,不离如是妙理故。又云:本不生者,即阿字轮。入此轮时,与佛同体。无二故,即是空性之体。何以故?性空即佛故。故华严经</a>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即此是也。
【疏】想文殊或想字者,字即满字也,如真言藏品。
【疏】以阿字本不生至转用也者。问:为以阿字本不生至得转用者,阿字只与嚩字不相离故,还许迦等诸字与阿字亦不相离以不?若许亦不相离者,何故但取嚩字得转用耶?答:其实阿字与迦等诸字亦不相离,以行者为作金刚事故,转遮那之体为萨埵之身,但与嚩字相应,故得转用也。
【疏】以阿字义入等者,谓嚩字诠语言义。由阿字入中故,即一切语言本来不生,本来不生即语言道断,名为本寂也。
【疏】次舍第二院等者,谓最初于第一院下色了,超过第二院;先于第三院下色了,然后于第二院下色。其中密意,上数说故。
【疏】广大法界等者,念诵中说</a>偈云:般若三昧手,俱作金刚拳,二空在其掌,风幢皆正直。如是名法界清净之秘印也。
【疏】不合是阿字等者,谓经云:思惟字明照,本无大空点。今疏言不合是阿字者,恐人于经句本无字上,解作阿字,谓阿字者本生故。为遮此解,故云不合。若尔,经言本无,是义云何?言本无者,谓本空点,本来无相。经就五字成句,故云本无大空点也。言义合用啰字加点者,即囕字也。若义合用囕字,即违经云本无大空点。如何和会?若会释者,言本无者,谓此啰字,本来无垢,名为本无。言大空点者,即是合加大空点也。以五字成句故,又兼密意,故不相违。
【疏】次下黄色等者,谓下黄色时,令想迦字作真金色。何所以耶?谓此迦字即属金义,梵语迦诺迦,此译为金,所以令当想迦字作真金色也。言是金色牟尼佛也者,梵语迦诺迦牟尼,此云金寂,即是七佛中第五俱那含牟尼如来。俱那含不正也,故云是金色牟尼佛等。
【疏】当想么字等者,此字即是度生死义。谓世间生死烦扰众生,不令寂静,释迦已能越度,故称能寂。若要显示此字义者,转此么字,即为牟字。梵云牟尼,此译为寂。言此佛坐于大菩提座者,即以此字为菩提座也。谓此么字是大空义,佛以诸法空为座故。言一切佛用此字等者,梵语么么,此名为我。一切众生以有我故,恒被生死之所恐怖。譬如无智??师,以种种三界之色??,作生死可畏夜叉,自生怖畏。今亦如是,是故如来以无我之大我,能除灭之。故上经云:我昔坐道场,降伏于四魔,以大勤勇声,除众生怖畏。疏释云:佛初坐道场,降魔军众时,以诚实言告彼波旬:我于无量劫,为调伏众生故,弃舍身命,不可称数。而今悉已成就,有入道之宜。故我将证菩提,为彼等众生开发净眼。汝之势力,何能留碍耶?适发此声时,一切众生怖畏悉除,天魔迷闷躄地,寻皆退散。此中大勤勇声者,即我字是也。故云一切佛用此字也。言西方名虹帝释宫者,虹即虹霓,亦名螮蝀,其形圆满,五色绚明,如帝释之宫殿。又应用此弓字,谓虹状如弓,故西方之人呼为印涅哩驮努,即帝释弓。此释为正也。
【疏】此是阿閦如来者,谓此诃字加三昧大空,即是吽字,此吽字是阿閦如来真言种子也。
【疏】一切诸佛等者,此一句六字,应贯续上句,俱属咒前所皈,所以令更问也。何以知然?谓下有弊也(二合)字故,即云归命一切如来等、一切门等,故属所皈。入此门者,即入一切诸佛境界,故云一切诸佛以为首望。若行者初入此门时,即有成佛之望,故以为名也。
【疏】娑嚩诃至更问者。若以字义释时,娑嚩是自,亦是本义,诃是誓义,注中写误也。若以句义释时,娑嚩诃是自誓,亦是警觉等。
【疏】复彼分位三弃舍者,谓此南方属阎摩方,中置金刚手,又于金刚手左右留三分位,是金刚使者之位。于此三分位下,??金刚部一切眷属,故名三分位弃舍。
【疏】然此坛中等者,此中于第三院??了释迦,并无眷属。言上下互现者,上即入漫荼罗品,下即此品。或彼中阙者,此中有之,故云互现也。
【疏】初印护身等者,初印即法界印也。言次更有一印者,即金刚萨埵印也,如密印品。
【疏】彼法轮次结等者。此中与漫荼罗具缘品大体是同。彼处经云:结法界生印,及与法轮印,金刚有情等,而作于加护。彼疏释云:法界生印印心,法轮印印脐,轮上金刚萨埵印印诸支分。所谓五处,即是心、额、喉、顶、左右肩上也。所以云更问。
【疏】不空手等者,谓手有华也。如金刚顶瑜伽念诵法第四卷,即教弟子竖忍、愿二度为针,以白华鬘挂其针上,应是此耳。
【疏】耳语教之等者,即耳语为说三昧耶偈。此或若具支灌顶者得受,结缘灌顶者不合闻之,故耳语告之。别有说处者,即前漫荼具缘品授法轮、法螺已,正是说处;或指金刚顶念诵法,名别有说处也。
【疏】更问何印者,即三昧耶印也。何以知之?谓第二经云:次应当自结,诸佛三昧耶,三转加净衣等。又即此经云:耳语而告彼,无上正等戒,次当为彼结,正等三昧印,授彼开敷华,令发菩提意等。故此三昧耶,名为一切如来金刚誓戒。此真言之印,在密印品耳。若预知者,结金刚缚,以智定度,捻檀慧度,中间以进力度,少曲相柱是也。
【疏】一切与更问者,谓如上师为弟子作三昧印等,令掷华于坛中,随华所堕之尊,或金刚部尊,或莲华部尊,随何部尊,有种种真言印法,名为一切,非为诸部之一切也。若作传教灌顶者,即是诸部一切,故云更问。
【疏】次当作生一切支分印者。此印金刚萨埵印,故第六疏云金刚萨埵加持支分已,令依吉祥坐法而坐其中是也。又秘密八印品说:二手作未开敷莲华,合掌建立二空轮而稍屈之,是名如来一切支分生印。
【疏】于弟子顶等者,此中应云:十字缝上,想作暗字;其心中极,想作阿字。传写者误,对经可悉。经密印品者,密谓秘密,印谓幖帜,顺世立称,故名印也。说文曰:印者,执政者所持信也。今此是执真言者所持之信也。又如世人王,秉历代之命宝,八表钦而畏之;如来法王,严法界之幖帜,八部信而从之。又简彼显故,谓显教中,或说一法界印,或说三法印、四法等。密宗乃是手印,即谓之幖帜,是密之印,故云密印。此经以三密为宗,行者虽口诵真言,心想本尊,若不持密印,则三密不具。如世鼎之三足,阙一不可;又如伊字三点,阙一不成。又此密印,乃是法界漫荼之幖帜,若随有所阙,则法界不具,故此品来。
【疏】初、说迦罗等者。此约法华,明迦罗、三摩耶二种之时也。方便品云: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等,皆名迦罗之时也。此约感应嘉会之时。又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乃至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等,即三摩耶时也。此约正说经之时分也。
【疏】次说手印等者,此上七字,是标说手印之相。言不越三法已下九字,乃是经家结释三昧真言功德,何以复于此印相中用之,岂不相参耶?故会释之者,非但三昧耶真言功德不越三法,道界圆满地波罗蜜,欲令身印皆具如是功德,又显三密不相离故,故无相参之失。
【疏】此行者虽未能等者,谓此真言行者,未能证一切法体即是真如之性。纵也夺云:但能作此法界之印,诵此法界之真言,亦即体同法界之性。何以故?离此手印真言,无别法界等也。
【疏】呾摩(二合)俱含者,呾摩,体也,身也;俱含,我也,谓我身即金刚也。
【疏】能断害身见等者,谓此慧刀之印,行者作之,能断身见及俱生见垢。此言及俱生见,即是边见,非后三见。何以故?故唯识云:十烦恼中,六通俱生及分别起,任运思察,俱得生故。疑后三见唯分别起,要由恶友或邪教力,自审思察,方得生故。此中经有诸见及身见言。真言之中,但标身见者,既断其根,枝叶随亡矣。
【疏】以初梵字为心等者,梵字应是摩字。谓此真言,虽总分七句,别具多言,然以摩字而为其心,余为身分,此摩字诠于我义。又是五空点字,谓此字又是迦、遮、吒、多、波五类声中,第五、仰、禳、拏、曩、莽五空点之第五点也,故云又是五空点。
【疏】下瑜伽座二十三行者,勘数今经至住瑜伽座二十一行也。
【疏】亦能令一切非器众生等者,经第二品,辨弟子之德。彼中经云若见众生堪为法器,远离诸垢,勤勇深信,常念利他等,谓具如是相者,堪任真言道法,名为法器;无是相者,名为非器也。今此释迦牟尼钵印,若依法作之者,即同如来持恒沙佛幖帜,亦能令非器众生当获得如是功德,故云能令一切等也。
【疏】持衣二角者,即表不舍异生及二乘,令出离故也。故下疏云初离异生烦恼,次离二乘烦恼,即其是也。
【疏】阇嚩罗者,注中但释字义,不明句义。此三字上之二字,是二合字,应云阇嚩(二合)罗,此译为焰。次句云摩履你,此译为鬘,谓如身光之焰,连环不断,犹如鬘形。下云怛他揭多?旨(二合),此云如来光,谓如来之光,其焰如鬘,故以为名。
【疏】其真言阙,更勘本者,此真言在第二卷经第十纸中,谓:南么三曼多勃?喃(一)伐折啰(二合)入嚩(二合)罗(二)微萨普(二合)啰吽(三)此文在第六疏四十三纸释之。
【疏】如来舌印,阙之勘本者,经中漏脱,访之未获。
【疏】钵啰(二合)帝慧耻多者,又可译为成就义。第六疏,如来无量劫来,常修真实谛语,故得此平等语轮,成就实谛之法。所发诚言,必定无异,故亦名成就也。
【疏】曷鲁波等者,此注上三字,梵音不正也。正梵音云遏噜波,此译云语。注云语之分段也者,对下嚩迦,故称分段。梵云嚩迦,此译为语。若嚩迦为语,即属语体;噜波称语,即是语表分段之色,故云语之分段。又梵云噜波,亦名为色。此是一切如来辨说,所谓奇特矣。
【疏】??是三德等者,此hū?、??字,由菩提心大悲方便合成,故云三德。么,空也者,此么字书误,应是参字,谓此参字由加空点故,即是大空之三昧也。言更问者,此??、参[肆-聿+?]三字,凭经合在于真言诸句之末,阿阇梨于句首者,不知何耶?故令更问。言驮(入)舍嚩兰等者,此一句真言而有五字,兰字已上,驮(入)舍云十,嚩兰云力,伽之一字,义当身分。若准具足梵语,应云鸯伽,此云身分,译者就便,但于兰字下留引声,便当鸯字。诸如此类,体而用之。
【疏】悉密嘌底(丁以反)者,此底字准切韵在荠字韵收,今言丁以者,以字在止字韵收,意令将此荠韵底(都礼反)字于止字韵中呼之,是故切云丁以。
问:设不作丁,以之切,只于荠韵呼之,有何不得?
答:为顺梵音,要亲的故,诸如此类,准此应悉。
【经】阿(去)然者,此译为教,疏中脱少。疏言:谓如尊者文殊所指授之事,而当作也。指授之事,即是教也。但有注释,而脱其经句也。
【疏】犹如观音等者,此举况也。谓犹如观音菩萨将绍阿弥陀佛位,是以顶上持带阿弥陀佛;以此慈氏菩萨将补释迦之处,所以手持窣睹波印以标表之。
问:观音顶置佛身,表绍佛位。此尊手作塔印,何关佛处耶?
答:观音持佛,佛现在故;此尊持塔,师灭度故。又八菩萨漫荼经说,慈氏菩萨顶带如来窣睹波故,亦名带塔之尊,故云犹如观音等。
【疏】此是弥勒种子字者,即指知字为此真言之种子也。言弥勒种子者,谓此菩萨能知一切众生之性,即以大慈随性与乐,故以为名。
【疏】前云知义等者,前释奴揭多云知义起义,今释为得者,知谓证知,证知众生之性故;得谓证得,证得等空之藏故。证义是同,故云亦相会也。言髀质多蓝么嚩(二合)等者,此二合字,经中于怛?下置之,疏中抄写者误耳。又么嚩者,经中只一个嚩字,其梵书作此儇嚩字。此字体虽是摩嚩二合所成,却为怛?tra字上不加大空之点,但得名为怛啰。若加空点,便名怛?tra?,于下嚩字上更不须置么字。若于怛啰字上不着空点,遂于下缚字之上置以么音,即合怛啰字,有点不殊。后人懵于斯旨,回换字音,不知梵音体义如此。故疏又云:此嚩即是点,以加多罗tu字之上,即为多?tu?也。其么嚩字,唯梵书虽双置之,不是二合,唯一嚩音,至下字轮品广明。
【疏】骠也(二合)嗢揭(二合)多者,此与经不同也。经用弊字,切云毗喻,今用骠也,故不同也。有何所以经疏不同?谓经就省声作毗庾音,却不合于下??多(上)更加嗢字,疏显具呼于骠也(二合)。下合加嗢字,如上数指。
【疏】多唎尼等者,多唎即菩萨之名,此译云渡。上句云多隶,即呼彼也。下云多唎尼者,上二字与前句同,下之尼字,经中是抳字,俱是等义,亦是多义。今取等义,谓令菩萨平等渡故。上句多[口*(上/矢)*(入/米)],即是自渡,既自渡已,须渡一切,故加等言。若但自渡,不渡于他,不名等度也。
【疏】萨嚩波也等者,此真言除泮吒也。上之三句皆是恐怖,谓如世间一切众生,于生死中险道大恐怖中,竖我慢幢不自觉知,即以此初毕竟空句怖之。尔时我慢自息,得入金刚实性,下不见众生可度,上不见诸佛可求,谓证涅槃,而以大悲三昧使其念起,而复调之不止,则伤平等大慧,故复以第三如来??字威力而制止之,故有三种恐怖义也。
【疏】佉?耶等者,此真言初云啖,次云打碎,后云打击,表何义耶?谓初啖食三垢,次破坏三障,后更加打击,要令摧碎,无有遗余,即是三句之义也。
【疏】系系俱么罗等者,凡随何等真言,要解梵言,须知大意。大意者,如此一真言意者,从系系至悉体多,即是呼名叹德。上五字呼名,下八字叹德,总云汝童子是住于解脱道者。又从此已下诸句,即是令忆本愿。此童子昔发所愿,悉渡一切众生,皆令住于解脱,如我无异。汝今所愿已满,应以普门自在加持,令我与汝无异。此即真言之大意也。
【疏】摩奴萨末啰者,注云忆昔所愿,即与前文殊真言中有异。彼中云钵啰底若,即昔愿也,此云摩奴有别。梵云摩奴,或云摩那,此译为意。今注为昔愿者,是义翻也,即是令此尊者忆昔意愿,义与前殊也。
【疏】若那(奴污)者,准经,此若那上更有娜耶二字。娜耶,与也;若那,智也,即是与其智愿。今疏脱略耳。
【疏】萨傍(上)俱嚧者,经中云萨??(引)矩噜,此中云萨傍(上)者,傍字即当婆字加点,不违于经。注中上字,抄写者误,应置去字,即是经是引字故。引是长声,长声通于平、去,即当阿声。今上字即当短声,即无阿声之义也。
【疏】微三昧耶你曳者,经作微娑么(二合)也,疏文似误。微娑么(二合)也,你即满愿也。曳属假者,亦是乘义,即是满愿乘也。下皆仿此。
【疏】阿婆演??者,经中云阿佩延娜娜。
问:疏解经文,何故不扶?
答:此亦有意。谓一切言音,不出字母。古来翻译字母之字,于迦、遮、吒、多、波五类声中,声势不定。只如多字五声,有云多他娜?曩,有云多他?惮曩。所以翻译陀罗尼者,用字不定。疏主当其欲以此事,于阿阇梨处决之,未及和会,禅师弃世。今经疏不同,盖由此也。
【疏】住阿字门离一切生者,离一切生即无畏也。
【疏】阿骠(婆臾)等者,此阿骠二字,即云无明已下,注中显之。
【疏】谓从自性清净心等者,谓此制都之心,梵音正云制多为带,下邬呼云制都,即虑知心也。此慈从自性虑知心生,不从大种肉团心生,故以为名。
【疏】末卢(二合)等者,末,丽忆也;邬,尼多念也。今云末卢者,将丽字邬字相连呼之,故但置卢字,此西方语法耳。
【疏】所以名宝处等者。又释:准第八疏,如世间地界,若有宝性之处,常生众宝,即真言初一大字。今此菩萨宝性心地中,常出一切众生万善之宝,当第二大字,即是大中之大,故以为名。
【疏】宝手菩萨者,此是地藏三昧中满愿法门也。又此菩萨以如意珠在手,能随一切求者而给与之,故以为名。
【疏】宝印手者,此菩萨以阿字门照知宝性,自在用之,故以为名。
【疏】无量行同等者,谓一切万行本不生故,同于虚空无相,故以为名。
【疏】言圣者等者,谓此圣者,即是虚空藏眷属,当转法轮之慧,故云虚空慧也。
【疏】此中多声等者,指此真言句中,上之怛字,带平声呼,名为多声。多字下?字,疏主不解字义者,但言哩是三昧,不从罗字之门也。谓此?字,即是和会音中第七音乙哩字,此但是助巧之音,故不解字门,但云哩是三昧也。此怛?(二合)字,依梵书辨之者,若依字门,即用此tri怛哩(二合)字;若取助声,即用此怛哩(二合)字。今疏意取助巧之字,下准此知。
【疏】是金刚连锁也者,此菩萨以大智之锁,普缚一切众生,无能解者。又遍一切处,乃至有一毫可缚之根而固结之,终不纵舍,故以为名。此中诸尊名义,已于普通真言藏品说之,今但明印。若欲具悉见之,当捡彼品,不烦具指。经以智慧至自在天印者,此天也。
【疏】中云净居天印经以智慧手虚空至音声天印者,此天下疏于火,天下出之不次也。
【经】是??摩怛荼印者,怛字是但字书误,但荼捧也。
【疏】离三因,得三空者,三因者,离三毒因也。谓此真言,是威猛大势之声,降伏三毒之因,而得我法俱空之慧。以此三空,俱为一大空,是最究竟,最无上处,故名为顶。普通真言藏品中疏云:以三乘万行究竟所归会处,故称为顶。依字门释者,本体是贺字,贺是因义。入阿字门,即是因本不生hū,下有三昧画,故名因本不生三昧。又上加空点hū?故,都无前相,即证大空。三字次第,即曰三空也。
【疏】砾底印等者,此砾字误,书经</a>是烁字,梵云烁讫底,此译为槊也。
【疏】社耶毗社耶印者,此云胜无胜。此社字,惹音呼之;毗字,尾音呼之。谓此曰天,光曜炽然,名之为胜;世间诸光,无相映夺,名为无胜。但取此印功德,义用为名,勿如言作解耳。
【疏】演者无不得等者,此中无字误书,应是乘字,谓此印即是无行无垢离相之乘。演曩云乘,故上加空点,即乘不可得也。
【疏】但明字义。若辨句者,伽啰云海,罗演云宫室,或云巢窟,或云藏。今取宫义,盖取彼依处以表法也。世间修罗,处于生死海宫而得自在;遮那修罗,处于法界大海漫荼宫中而得自在,故以为名。
【疏】极离生死者,谓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故名极离也。
【疏】湿那者,经是你字。准疏注解,谓声者,湿字为正,梵语正音湿嚩那(二合),此云声也。
【疏】谓无垢声也者,应用哆罗(二合)字释之。哆是如如义,啰是离垢义,或但以啰字门释之亦得。又或以最初那字释之,那是空义,空离一切垢,故后释为优。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a>义释演密钞卷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