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密严经疏卷第四

3个月前 作者: 法藏
    沙门 法藏 撰


    自识境界品


    何故此品来者。上来广释一切诸法唯一心作。然诸外道。犹计我执。不识唯识。是故如来欲除邪执入无我理。故此品来。广破我执。净除我见。言自识者。自有三自。一阿赖耶名为自识。谓一切法。赖耶为体。赖耶自作一切法故。二者妄意。说为自识。谓显识时。见相二分一时起故。三者事识。名为自识。所执我等。唯是自心。心外无故。具此三自。说名自识。


    就此品中。大分为四。一金刚藏。放光现瑞。令众仰信。二放此光已下至而肆此恶者。引喻显示。三诸外道已下至乃至名字亦不得闻者。合喻广示唯识道理。四诸观行人以下。结劝令修。


    初文相现。


    就喻文中。分为二段。一放斯光已等者。结前生后。次雪山已下。广引喻相。初文相现。第二喻中。若见牝鹿有子。喻声闻乘。师资相聚中而破其心。言有角者。喻独觉乘。见牛马等者。喻菩萨乘。种种诸兽者。喻人天乘。余文可见。


    自下第三。合所引喻。就中四句。初合喻相。次着我之人以下至但住自识者。出所计我差别之相。次计我之人已下至多所伤杀者。牒外所计。示正道理。次令诸众生以下现失劝修。初合结文。准即可知。下出所执我别之相。谓遍法界我乃至至小。犹如微尘。有是众多。故言差别。是诸我执。于何而住者。问执所依。不住于余者。答前所问。文现可见。自下牒计示正道理。先牒外计。言我与意根境四法和合生识。牒外了。下示正理。我佛法中。但意根境和合识生。无有我所。所示如是。就中两句。初意等以下至心心法者约世俗谛。示无我理。次此中以下。就真谛理。示无我理。初中复三。一即法说。示无我理。谓本无有我文是。次如衣以下。引喻显示。次是故下结合示理。前两句文。准即可知。后结示中。先即说法。次即喻现。此即反喻。如伊尸迦文阇草者。内有赤脉。上覆薄青。内赤映外。蕴内有我。亦复如是。复结示理。是故说言但以因缘心心法生。约俗示讫。自下第二。就真谛理。示其无我。文复二句。一示真谛殊胜道理。二者诸佛菩萨以下诸大圣人。方能证会。初文中。言此中者。真如名此。此真如中。无有一法别守自性。故名无我。亦无生者。外道计云。我者能生一切诸法。然一切诸法。本来叵有。妄计为有。如梦中事非有而计有。故言无我。言微妙者。于此如中。无粗现故。言相微妙。言一相者。此如如中。无一切法差别之相。离一异故。假名一相。非有一相。故名一相。余文相现。自下第三。诸外道以下合喻广示唯识正理。于中分三。一迷理起执。次如彼恶兽已下至驰骛往来者。合所引喻。示邪执过。识者示迷事过。生于我见以下至我我所论者。现外邪执。余文相现。无知法智者。谓外道等。不知诸法真心缘起。心外执法。以是故言无知法智。上来第一。迷理起执也。自下第二。合所引喻。就中先即合所引喻。次令诸众生以下。示所致过。准文可知。第二文也。自下第三。示所失利。利有三种。一知识利。不肯亲近已下至无归向时文是。二圣道利。违背圣道以下至不见真谛等文是也。三佛国利。谓不得预以下至亦不得闻文是也。上来释第三合喻广示唯识理也。


    自下第四。勤心令修行。如是等文相现可见。


    阿赖耶微密品


    何故此品来。上来广释一切诸法唯是赖耶之所变作。然外人疑。若如是者。何故不见赖耶相根。以不见故。当知无之。故此品来。释阿赖耶虽有而微密故汝不见。对外道故说此品微言。对二乘人。所不能入。故说密言。


    就此品中。大分为七。一宝手菩萨与众色最胜王菩萨。对金刚藏。以名想等世间诸法。问答分别。二月幢世尊并在欲色菩萨天等。对金刚藏。以实相相应妙定定及定缘。问答分别。三者会中菩萨天等。对金刚藏。修行供养。四金刚藏对大树王。以诸法性空无所有。问答分别。五持进并余菩萨及大树王。而供养金刚藏尊。六观自在等八个菩萨等。以密严云诸德具足。问答分别。七如实见菩萨并此会中无量菩萨。对金刚藏。以其所住大乘三昧。问答分别。


    就初文中。先问。后答。问中分二。一以长行问。次以偈颂正答。就长行中。初宝手菩萨。请众色最胜王菩萨。以为问主。次众色最胜王受请为问主。就初文中。分为三段。一宝手菩萨。请众色最胜王为主请问。次一切世间下至相应名者。显所请法。后彼法自性以下。问世间法所依住体。初文可解。次第二中。一切世间者。举所闻事。一切世间所有众法。蕴界处等。名一切世间所有众法。如是众法。假众因缘。非有而似有。如梦幻等。离有无相。以是故言离诸分别。及以名字不相应名相应名者。释名</a>差别。不相应名者。如世间人唤贪贱人名为富儿。名言与义。不相当故。为不相应名。如下答中摩纳婆名但名无义。相应名者。如诸圣者依德立名。如维摩等唤为净名。如下答中四蕴名字。是有义名。诸如是等。为相应名。余文可见。下问体性。如是等法。为有体耶。为无体耶。故言彼法自性于何而住。


    自下第二。以偈问曰。初一行半。正发问辞。次有半行。结请为说。前中一行。问法性相。次半行者。问名所依。初中上半。举所问法。下半审定。为唯分别者。问无体耶。为离分别者。问有体耶。名者诸法名。想者立名心。心能尽度立法名。名能牵挽想心生。如是名想。互为因故。世间诸法。无而似有。此五法中。名者名法。想者分别。等者取相。但取三法。不取正智及如如者。是出世间。非世间故。此中不取。余文相现。上来问讫。


    自下第二。金刚藏答。就中两文。初偈颂答。次以长行广释。就偈答中。总有八十四行偈。分为二段。初四十二行半。答前问中名想等境界。次诸法不生灭以下四十一行半。答前问中如其所立名是名何所住。初文分三。一二十三行半。释世间法唯名无实。次有五行。藏识缘起不离于末那。后十四行。观察诸法所得利答。初文分三。一有八行。顺释世间唯名所以。次有八行。反现有利。后七行半。明所得益。


    初中分二。一有四行。释世间法唯名无实。次有四行。辨名因相起。于中二行。立世间法唯有名字。次有二行。达名无性相上假立。初十二行中。一行立宗。一行释所以。世间种种法一切唯有名字者。表宗总释答前问中名相等。所安立者。释通疑难。外人疑云。若一切法唯有名字者。名因何有。故释通言。但想所安立是故结言离名无别义。次有一行。释通所以。上半答前相应名所以。下半颂答前不相应名所以。良以四蕴法。但名无相根。名上假立。名名相应。名摩纳婆者。非名上假立故。不相应名。下有二行。释通名无性相上假立。就中分二。初一行引教证成。次一行。结示道理。初中上半。引教证成。次有一行。结示道理。文现可解。


    自下四行。释世间名。因相而起。就中分三。一有一行。表宗立义。次有两行。释通外疑。次有一行颂结劝令解。初文上半。表宗竖宗竖义。下半示其过尽得益。文现可见。释通疑中。外人疑云。世间诸法。各有相状。差别不同。云何说言世间之法离相即皆无。有如是疑。是故通言瓶衣等物色相虽可说。体性无所有等。就中初行。约如说无相。次行。约俗谛说名无实体。文现可知。下有一行。结劝令解。上半劝如道理。下半释通所以。


    自下第二。有八行文。反即有利。就中两文。一有四行。反现离分别转成圣德利。次有四行。反现离名字诸法离过利。初文有三。一行反现成德益。次有一行。举利劝修。后有二行。释通所以。就初行中。上半反过。下半示利。文现可知。次劝修中。上半正劝。下半示现。次有二行。释所以中。初行释通。相虽有增长散坏等异。然一色上。但名增减。更无别法而有增有减。此释前文但是分别心所以。次有一行。释五法中想名分别体无异所以。上半表宗。下半但随世俗假立三种名字。上来反现离分别大利益讫。自下四行。反现离名字利。就中三文。初之一行。求三世法离名不可得。次有一行。释通妨难。次有二行。结法不成。若废名</a>字。求三世法。了不可得。而求于物体者。求现在法。但名无实性。准知过去未来亦但名字故说言此皆无所得。次有一行。释通妨难。文外有难。能缘识心讫所知境。若无所知。能知不生。云何说言废名求法皆无所得。故今通言。能知诸识起无有所知法等文来通。准文可知。次有二行。明法不成。就中初一行。名法互为客故。二俱不成。次有一行。相名分别。三俱不成。上来反现利讫。


    自下七行半。释所得益。就中三段。一上二句法说表宗。次六行半。引喻显示。次有半颂。结所得利。表宗可见。就喻文中。有四喻文。初烧木喻于身心毕竟寂静。次负担喻。喻名及分别相虽有殊而体无异。初行引喻。次行合结。次见杭喻。喻于四大与所成色无别。次依瓶德喻。喻于名义二俱无自性。盛水名为德。项细腹大名为瓶处。就中初行。名义自性不可得喻也。次有一行。名义差别不可得喻也。名岂住于名者。云何差别名住于自性名。故道名岂住于名。二合生分别者。谓瓶与德二生分别。名量亦非有者。分别二合生。生即假生无自性。能生之名亦如是。名无自性不可得。是故说言名量亦非有。量者量度。下有二句。结所得利益。准即可知。上来于世间法无实竟。


    自下第二。有五行文。藏识缘起。不离末那。就中二喻。一金石喻。喻于藏识有缘起用能随法转。次铁因磁石喻。喻藏识心缘所牵动遍一切处。就初文中。初一行偈引喻。次一行偈合结。就后喻中。初一行引喻。次一行半。合所引喻。次有半颂。结其喻相。准即可知。


    自下第三。有十四行偈。颂因观前法所得利益。就中七句。一者二行颂修得自行以供如来。华七宝供养如来。四有一行半。以妙宫殿众音伎乐修行供养。五二行半。以说妙法修供养佛。就中二文。初一行半。以自利行供养如来。次有一行。以利他行说法供养。六一行半。以神通力变现自在。以供养如来。七以如幻通力。大地海等。变作七宝乳酪苏等。饶益众生。就中雨文。初二行半。以法说示。次有一行。引喻显示。初中复三。一有二句。约身及器。现不思议。次有一行颂。约器世界示不思议。次有一行。约所受用。辨不思议。文相并现。上来答长行中名想等境界下文讫。


    自下第二。四十一行半。答长行中如其所立名是名何所住。就中分三。初二十三行。答名所依住。次六行半。牒计示正理。次有十二行。颂陶练归本益。就初分二。一十七行半。约三自性出名所住。次有五行半。就五法藏。明名所住。就初文中。有四分之。一者五行半偈。明遍计所执性。二者二行。明依他性。三者有一行。明真实性。四者九行。明立三性意。


    就初文中。初一行半。就法空上妄所立名。为遍计性。次一行半颂。约世俗谛。非有非无。如幻等上妄所执实为遍计性。次有一行颂。以诸名字。说种种法。为遍计性。次一行半总结可知。释遍计性了。


    次有二行。明依他性为名所住。眼色等为缘而起三和合者。且眼识生时。眼色尘明及空等四法为缘。而生眼识。三和合者。根境及触。三和合故。能生于识。更有释者。触作意识三和合起。声依桴鼓发芽从地种生者。简因缘法各有所因不杂乱义。余文相现。如是诸法。依遍计故。名依他性。


    下有一行。明真实性。若法是无漏者。此如如法。非漏所为。故名无漏。不可舍者。舍者名坏。余文可见。上来释三性讫。


    自下九行。明立三性意。就中二文。一四行半。立遍计意。次有四行半。明立依他性意。初中复二。一有一行。明性所以。次三行半。引喻显示。问何故此文来。答有人疑云。上说诸法唯一心作。故一切法无相性。今者何故复立三性。有何意趣。有如是疑。故今通言。随其法相。说三自性。若不宣说三性门者。说法相。不明了故。此即对破空见执故。此文来也。初二句结前。后二句释所以。次引喻示。有二譬喻。喻世间法有而非实。但妄情中执有而非有。初一行颂合结。此即通前虽立三性亦不违失。唯一心作。唯如无性。次一喻世间法随分别转无体无用。准前应知。立三性者。唯随遍计。且自性不违如如唯一心之理。自下第二。立依他之意。初有一行颂。喻况显示。次半行颂合。后三行文。释通所以。初喻中云亦非无有因者。地气涌上。错见为城。余文相现。准即可知。第三文中。一行一句。牒外人疑。后一行三句。示正道理。外人疑云。现见世间。日月诸山屋宅等物。体相各别。未曾杂乱自他及共。何故今说如乾闼婆城非城而似城。有如是疑。是故通言体性皆不成但是所分别。遍计自性。以下有五句。简定二性。谓遍计性。妄执心中。似有而现。非如依他从众缘生。似有而非实。如绳计蛇。蛇不因生。但计心中。蛇相而现。不从因生。亦非无有因者。由错乱故有。故言非无因。如是妄见有无等者。皆是妄情所执非余。上来约三性法。辨名所住竟。


    自下五行半颂。明五法藏为名所住。就中有二。初有一行。明五法相。次四行半。释其所以。就初文中。名相分别相起次第。二从分别生者。名相二法。从分别生。然诸经论。名相分别起。次第不同。若摄论等从名及相分别心起。若依楞伽解深密经</a>及此经中。并从遍计所执心故生名相二法及依他性。次下半行。颂正智如如离分别故不生不灭。


    自下四行半。释所以中。文分三句。初中一行。心相二法互为引发。次有二行。更释通疑。次一行半。示无常理。远离断常。就初文中。心如相现者。心者第四显识名心。谓显识时。见相二分。一时顿现。所现之相。为智识相等。作所缘境。故言相为意所依。意者即是第五第六二心名意。如是二心互相依故。六识心生。如波浪因文言二。从分别心生时无所缘相。何所分别而生其相。故即通言。心如相现。然心不知相。即自作计。为外所缘。约实论心。即如相现。心外别无相故。次有二行。因前释通。剩生更疑。若如上说。心能作相者。未审。心者为当自作耶。为是有所依。有如是疑。是故通言心亦有所依。谓无始来习气境界。恒常有故。习气生心时。境能惑乱心。初行示道理。次一行颂结释所以。文现可知。自下一行半。明诸世间无常道理不断。入过去故非常。未来续故非断。文相可见。


    自下六行半。牒计示理。初有二行。牒外所计。次有二行。破计示正。次有二行。释通所以。后有半行。结示利益。初中一行。牒计我论。次有一行。牒计作者论。文相可见。次下示正理中。初有二行。破执示正。次二行。释通所以。初一行中。上半破作者计。下有半行。示正可见。次一行破计我。外人计我常。常我能造物。佛所说藏识与我所说义无异。亦应能造物。有如是计。是故通言藏识体常故非缘作。亦不与他作缘而生。不同汝计我能造物。是故说言藏识亦不缘能生诸物。就中上半。破外人执。下半示正。无三和合者。若根尘触三和合者。佛法亦许。然此文中。破我根等三和合故。识生了境。自下二行偈。释通所以。因上文中。但是阿赖耶变现似于境。文外有疑。若阿赖耶似境变者。应是无常。是故通言阿赖耶体常住。闻说阿赖耶体常住故。复生疑云。若体常者。不可诸法习气所集。故即通言。众识与藏识。若独在不可习气所熏集。与诸识不相离。所以能持法熏习。初一行释识体不离余识俱。次一行。相续不断绝。就初上半法说示所以。下半引喻。次一行。上半释自续。后半续他言从此生习气者。藏与七识。不相离处。名为此也。文相可见。下有半颂。结示利益。如是等文。相现可见。


    自下第三。陶练归本。文分为三。一有三行。释无漏道除诸过相。次有二行。释佛性理常在身中。后有七行。所有佛性。非勤修习者。终不可得见初段复三文。初行喻况。次一行合喻。次一行颂示益。就初行中。上半喻于分段生死除。次半喻于变易生死灭。渐除诸有漏者。谓除分段生死三障。次有一行者。永息变易生死。次一行。上半示证道益。下半示其教道之益。就第二文。分为两句。初一行喻况。次一行合喻。准即可知。自下第三。有七行偈。藏识之心。以诸习气所覆。非修观行。终不可得见。就中初一行合喻。文现可知。后有五行。叹胜令修。初有二行偈。赞叹处胜修因往生。初一行叹智修因往生。次一行叹定为净土因。文现可知。后有三行。叹德殊胜。令修取证。现行叹徒。成者威神。光者光明。如是诸功德圆满如日月。住于修行地者。叹内证徒。十地名修行地。住者证也。无分别智名住十地。演说相应旨。叹外化徒。谓与证智相应之教名相应旨。次有一行。授记与句总表所证真如。次句随行渐次而显。下二句授记。文相可见。后有一行。明并观用。准文可知。


    自下长行。逐离重释。上虽广明阿赖耶识与一切法为所依处。而未尽通理。故此文来。就中文有二十。一者赖耶具缘起性恒生死而不断不灭。分文为二。初此唱以下至不断不常者。表宗示理。次而诸众生以下至名为圣人者。凡圣二人。迷悟虽殊。不离藏识。初文复有二。一阿赖耶以下至轮回不已者。法说表宗。二如海以下引喻显示。次文亦二。一迷致过。次若自了知以下。悟即成徒。文现可知。


    二七识迷惑。起种种执。人执末那。名为染意。意有二种。一者妄意。谓从无明乃至第六识相续不断名为妄意。但起法执不起人执。二者染意。谓相续识。后渐粗起。未到第六意识中间。忽起染意。缘智识等。似一似常。妄执为我。不起法执。问染意但执为我。不计我所。何故说言执我我所。答此义自有两释。一释云。此中经文总相而说。此义云何。谓智识时。心王心法方得义分。而无别体。是故染意缘此起执时。但总相缘执是为我。不别心法。然诸缘中。有心心法。缘心边。假说为我执。心法边。假说我所执。无有别执是我是所。更有一释。染意之中。实无别计我及我所。然此文中计我所者。良以染意。为彼意识计我我所时。为增上根。能生我所执。从所生说计我我所。何故此中不说妄意。妄意是法执。界外有碍。界内无过。界内人执。其过现重。故遍说之。文相可见。


    三者三心各别业用。分文为二。初即法说。如次翳目以下喻况显示。就初文中。心积集业。心者赖那。谓诸法起时为依处故。业者动作集起名业。非是善恶感果名业。意者有二。若论妄意。无明识后。业识向外动故名业。余文可知。法说文竟次喻释所以。如翳目人所见毛轮非轮为轮。如是自门似色现中无色计为色。


    四如来藏体本来清净。在凡夫时。变似众色生死之法。在圣身时。具足功德。就中两句。初摩尼喻。喻依持门。次如乳喻。喻缘起门。初文中。先喻。后合。准即可见。缘起门中。初乳变异成酪喻者。喻性缘起似诸法起。缘起外无有别法而可得之。如水起波水外无波。如翳目喻。喻于凡夫于缘起中妄执实法。先喻。次一切众生以下结合。文现可解。此所见色以下。示因缘理。就中四文。初阳焰喻。总释五尘皆阿赖耶识所变现。次依于眼色以下。别就色尘。赖耶识变作虚伪无实。次一切众色以下。约余四尘无有别体。次一切众生已下。就六趣形虽各不同。唯一赖耶异熟。文有三段。初从一切众生以下至妄生取著者。有法说并喻。喻阿赖耶非色而似色。次如磁石以下。阿赖耶识非我而似我。次如水中。释赖耶识。虽无思觉。随身运行遍于六道。如是诸文。并文相现。更不烦述。


    五如有二象已下至覆而不现者。明阿赖耶虽有净分。而由染分。待转生死。就中四文。初有二象桷力斗喻喻于赖耶随缘在染而体不灭。次如莲华喻。喻于赖耶离染分已与诸如来为体所敬。次妙宝喻喻。阿赖耶与诸凡圣为体无异不增不减。次美玉在水喻。喻阿赖耶被习气覆而不得现。文相可见。


    六有能取所取以下至于世自在者。凡夫愚人。迷惑赖耶所变能所二取。取色计我有无等见。初喻。后合。准文可解。


    七虽种种现以下至有无等见者。迷阿赖耶所变众生但似有变而无实义。妄生计着微尘胜性等种种诸见。就中。先法。次喻。后合。准文可见。


    八意能分别以下至即皆转灭者。妄意但行因心所现虚伪之法为生死本。初释妄意由分别故顺生死流。次若有已下正观自心断灭生死。初中。先法。次喻。后合。意者即此六种心中。第五第六。名之为意。能分别者。谓显识时。所现相分。智相续识。见分之心。分别彼相。摄大乘等。阿赖耶识所缘境不可知。又分别根本故自体亦分别等者。并据此义。作如是说。又喻有十喻。准文可见。若有于此以下。正观自心。生死自息。文相可知。


    九阿赖耶识是意等诸法以下至不坏不尽者。阿赖耶识。远离分别习气等过。能成无漏诸功德法。于中先总辨所离所成。若诸菩萨以下。别显所成益。言无漏者。谓如来藏真如法性。名无漏也。谓离过故。证会本性。故说为成。是故宣说无漏即常犹如虚空。所成德中。略有四种。一行自在德。谓禅定等六种功德。二愿自在德。谓十究竟愿。三生自在德。谓意生身。四转所依德。余文可见。识界常住者。识者七识。界者真心诸体性故名识界。如是识性。离四相故。名为住也。


    十如来普见以下至而铁不坏此亦如是者。释诸众生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就中三句。初顺道理。释无增减。文现可见。次若解脱者以下。翻现有过。次是故当知以下。结劝令知。先法。后喻。文相可见。十阿赖耶海以下至似义而现者。明阿赖耶。被缘击动。五法三性诸识波浪。无而似现。文相可解。


    十一阿赖耶识行于诸蕴以下。明阿赖耶在蕴所以。谓赖耶识行于蕴者。不可自行。由无明业识不可了真心。忽动妄念。由念动故。流向生死。是故宣说意为先导。一起以后。由六识等缘境续起。不断绝故。助意相续。意相续故。阿赖耶识恒在蕴中。如水因风起波浪。既水在浪即水。以是故结言莫不皆是阿赖耶识。消文可见。


    十二与寿暖触以下。明现在时诸识各有所依差别。谓阿赖耶识与寿暖触和合而住。意住赖耶。余六识者。各住自根。


    十三心意及识以下明十二缘轮回无穷。就中。先法。次喻。后合。文现可见。


    十四暖寿及识以下。明缘阙散坏。文相可见。


    十五藏识是心已下。出三心体。余文可解。执我名意者。若言染意执阿赖耶起人我执。若论妄意。忽动向外。分别法故。起法我执。以是故言执我名意。准即可知。


    十六心能持身以下。明三种心所有业用。由有心故。自不坏烂。意执人法。不离六道。是故宣说意着诸趣。余文可知。


    十七藏识为因以下。明识起时具缘多少。就偏强故。且如是说。若通论之。意意识及与五识皆具四缘。


    十八身如起尸以下。明身无我。初喻。后合。合文中云非是虚妄者。非如妄计实我等。故说非虚妄。余文可知。


    十九意等诸识以下。明三心俱起之义。如无水处波浪不起。识亦如是。若无真心。七识不起。故胜鬘云。若无如来藏。七法不住。与此文同</a>。言大地者。就喻为言。一切生物。皆依地生。如是诸识。皆依心生。


    二十阿赖耶识已下。明诸法空。就中有二。初从此唱以下至内外众法因兹而起者。释阿赖耶识随缘转变似法而现。次一切凡夫已下。正法明空劝令修行。文相显可知。上来金刚菩萨广释义问竟。


    自下第二。众色最胜王菩萨对金刚藏。问答辨请。大分两段。一问。二答。问中复二。初最胜王等问金刚藏。二月幢如来分身诸佛所领大众请金刚藏。就初文中。有五行偈。分为两段。二行半请说法相。次二行半。请说密严深妙定法。初文复三。初一行叹说者德。次有一行。出所请法。次有半行。结请为说。文相可见。自下二行半。请说定法。初行叹说德。次有半行。请说法。后有一行。引证得之深。上来最胜王等请说也。


    自下第二。月幢如来所领大众清为说法。就中分四。一月幢如来为众说法。二彼诸菩萨以下。时众问答。三即于定中以下。时众生疑。四作是念已下。得见胜首来集此会。初文中云诸无畏者者。金刚心中等觉菩萨。于一切法中。无有疑难。故各无畏。余文可解。次第二文。心不乐于正住乐者。取证涅槃无为寂静。名为正住。自下第三。大众疑念。疑念有二。一即于定以下。疑念观行成就头首。二彼诸佛子以下。疑所请法。问曰。正在定时。无有言说。何故宣说心各念言。答曰。若在余定。实无言说。然此定者。八地已上并观定故。在定亦能说法。故净名云。不起灭定而现威仪。是为晏坐。余文可见。彼诸佛子以下疑所请法。有四种疑。何者是定者。问其定体。云何非定者。对故来问。于何所定者。于何所不乱名定。孰是其定所待之缘者。恒在寂静阿练若处。精勤练磨。少食节量。晓卧早起。摄守身心。诸如是等。能助定心。故名所待缘。作是念已下。得见胜主来集此会。就中。先见菩萨胜主。次彼诸菩萨以下。从他方土来集此会。上来问文已竟。


    自下第二。金刚藏答。答中有两文。一以偈答。二以长行大众赞礼偈。文有七十八行半颂。分为四段。一有三行。答前问中何者是定。二有五十五行。答前云非定。三有九行半。答前问中于何所定。四十一行半。答前问中孰是其定所待之缘。


    就初文中。分为两段。初一行半。表宗总释劝修。次一行半。依宗别释。初中上半诫劝令修。下有一行表宗总释。文现可见。就别释中。初一行偈明初禅地。次半行文。明余定之次者欲界。欲界之中。身见边见等惑。皆不善。此即所离。以是故言离诸欲不善。次有二句。出初禅体。具有五支。为初禅体。谓觉观喜乐一心支。言寂静者谓一心也。下句结文。文相现。释初禅竟。如是渐次第者。明从初禅乃至非想。故言渐次第也。四者即是四无量定。八者有二。一八解脱。二八胜处。十者即是十一切入。定虽无量。纲要在斯。答初问讫。


    自下第二。答前非定问。就中分二。一六行半。牒外人计。示正道理。二地水等下。四十八行半。破他宗邪执。初牒计中。略分为三。一有三行。着我外道并二乘人计着诸法有自性相。修行诸行。而不可得密严正定。二者一行。牒彼空见外道违失中道。三二行半。牒佛法家所有正定。初文三行者。出计着人。牒示其计。计我外道。于自计我。为安乐处。修行诸定。一切二乘怕生死苦。求涅槃。亦修此定。虽修此定。不知自身即涅槃相。身外求证。以是义故。而修非定。言亦然者。从显遍说者。外道计我。二乘执法。各别不同。然今亦然者。但取所执法。不取执我心。故言亦然。次有二行。牒彼所计。谓二乘人。作如是计。世间诸法。各有自相。虽有蕴界处等。如空聚落。其中无我。虽言无我。心外立相。故今牒出。就中。初一行但计法相。法中无我。文现可知。次一行。无主而因缘力。随转动作。如机关人。又如起尸。但有三和合者。根境我三和合生灭。非如外道所计作者能生诸法。以是故言本无能作者。牒二乘计也。外道修定人以下一行文。牒空见计。谓一切法。非有非空。如梦幻等。虽有无中。执定为无。拨无世间。故名空见。次有二行半。示佛法家唯识道理。问曰。何故二乘知蕴无我。不能除遣一切诸见。菩萨之人见蕴无我。能除诸见。此有何义。答曰。二乘人。良以但见法中无我主宰。非蕴是无。谓言无我。而法执犹在。以是不得除遣诸见。菩萨非但见蕴非我。蕴亦本无。梦中事非觉始无。故能除妄见也。


    自下第二。破他宗邪执。复分为二。一二十五行。破有性执。次二十三行半。破空见执。初文复二。一十九行半偈。广破他宗执。二五行半。示唯识道理。初文复二。一十四行。破宗有性执。次五行半。举正非外道。初文分二。一有九行颂。破其法相。次有五行颂。破其法性。初文复三。一有二行颂。破能所造色假六无实。次有三行颂。就二乘人所修观行。非定之中。妄计为定。次有二行。举正破邪。亦有二行。牒计示过。地水等众物者。牒举所破。皆从分别生者。表佛法宗。二乘计云。四大之法。但自作色。不由他造。自体能三。故示理言。从分别生。不知四大但心为体。取于所造种种色法。损坏他者。名为恶色。顺益者名为好色。无作色者。说为似色。诸无记色。名为余色。言亦然属下二句。如是色并如空中云霓等彩无自性法。故言亦然。


    自下三行颂。约二乘人所修诸定非定所取。二乘之人。不知诸法唯一心作。心外立故言非定。思惟如骨锁者。八胜处观及解脱。遍观四大白骨等色。观若熟时。于世众生。但见骨头。不见血肉。是故说言遍满于世间。及遍处想观者。十一切入名遍处想观。谓地水火风青黄赤白及空处无所有处二观加前八。名十一切入。假想观者。名一切入。如是观者。观四大法。身有色者。内有色相外观色故。名为身有色。身无者不观内身。故名为内。无色相定者。常谛思。次三句举示正理。谓修定者。若缘法时。知唯一心者。如是所缘。说为清净。次有一行。观翻示有过。如其所分别。前骨锁等。别有心外所缘境者。即非是定及非定者。但妄心中计为定耳。非是大乘所修定也。二乘人云。若如上说。我等所修。非定法者。何者是也。故今举正示彼定有过。人在定时。皆依藏识故一切妄法悉皆灭尽。得此胜定人。乃能宣说诸禅定法。亦能破坏诸二乘等妄智所知心外诸法。


    自下二行。牒计示过。初行牒计。次行示过。若人生少智者。牒小乘人所有智慧。但知阴上无我我所。不知阴法本来不生今亦不灭。故名小智。若就外道以世聪慧妄取六句二十五谛等诸法相及我我所。故名小智。此上二句。取法及我。下之二句。执小乘教。如言取义。自谓诚谛言者。计小乘教。是故实究竟不知如来养儿方便且与熟食。若生食者。即发狂乱。以不知故。谓诚谛言。善巧说诸法者。诸小乘师。各作论部。我是非他。是故说言善巧说诸法。次示其过。心外计着诸法相者。此即诽谤大乘法故堕三界狱。故言自坏。亦坏他者。由执小乘诚谛言故。教令他人谤大乘法。故言坏他。无能相者。四大四相。空无体相。名为无能相。无所相者。色等诸法无者言空。余文可解。上来破法执竟。自下五行。破法性执。准世间事。明知无性。初三行半。明世间事各有所能对治相破。次一行半。以相破故。准知无性。初中二行。世间中事。各有所能。次一行半。病非一故。说药众多。众生菩萨众多非一。故佛教法众多不同。次一行半。翻显无性。如是诸文。相现可知。破法性竟。


    自下五行半。举正非外道。就中初二行。举正道理。次三行半。非他外道。初文相现。次三行半中。总有六计。初上二句。破能作者计。次有二行。释劫坏时诸微尘者散在十方。劫欲成时各来聚集成于世间。计言非时者。计时外道。非胜性者。计胜性外道。三法计我外道。亦非无因。次破自然计。言求那者。此云自在也。余文可辨。


    自下五行半。示唯识道理。于中分二。一有二行。总表唯识宗。次有三行半。约法别释。初文中言业习气者。非但罪福不动等三种业。亦复一切烦恼动作名为业。上来总略释讫。下别释中。瓶等一行。约世间中粗显之物心为体故。说空而无实也。第二行者。约世间色阿赖耶识变故似有。三约众生从头至足皆是赖耶无有别法。次有二句。结示迷惑。上来破执有法相了。


    自下二十三行半偈。破空见执。就中分四。一者五行半。举中道理。示空见过。二譬如以下二行半文。破空见人执空见心为胜。余文可见。三不见以兔角以下有五行偈。破彼转救。示正道理。劝舍邪执。四五行半。释通外疑。初文复四。一者一行半中道宗。二有一行。现有重过。三有一行。说空有分齐。不可浪陈。四有二行。如来教中说</a>空之意。一上来行。颂表中道宗离有无相。次有一行。引世间物。释通所以。释所以云。若物空者。不可有能破所破之物。能破所破俱是无故。若有物体。亦不可破。非有非无。假说能破所破之异。次现重过。谓计我者。为所计我受安乐故。修诸行法。空见之者。拨无因果。断诸善根。不可转故。今说此恶过于彼也。次有一行颂。说空有分。良以法性。非有非无。不可说言。然有众生执法为有。失中道故。欲夺此计假说空言。若如是解。即成甘露。若于世谛因缘相中。拨无空者。即成为毒。次一切众生以下。有二行偈。初行颂明佛如来设教之意。次一行颂。执教成过。上来表宗了。


    自下二行半偈。破空见者执解空智。就中初行引喻显示。次一行半颂。法说示正。外人计云。一切因果诸法皆空。见此空智为最胜余。但云法空。不言智空。故今引喻破彼智。谓如火烧木木尽火亦灭。汝云空智胜于余智。不应道理。世间相故。次一行半。法说示正。初行缘修智。次半明真修智。金刚心时缘修智生。断诸见时。汝见亦灭。一切烦恼皆清净时。缘修亦灭。如火烧木木尽火亦灭。如是缘修灭尽已后。真修圆满。乃名为佛。是故说言密严而解脱。破执示正竟。


    自下第三。有五行偈。破彼所执。彼转救云。一切诸法。虽空都无。未见空时。怨亲等法。不可令无。有如是救。故今破云。若法空无者。不可以免角触坏大山等。就中分三。初有二行颂。出世间违。次有一行半。空色相即。同一体性。次一行半颂。引喻显示。不见以兔角等者。若汝执云。物虽空无。未知空时。犹有相触成败事者。我亦难汝。应以兔角触坏大山。然未曾见。准知诸法不应都无。文现可见。次一行半颂。空色同体。犹如水波。波外无水。离水无波。空性而色。亦复如是。今大乘中生灭同时。有无同体。非色灭后始有空法。准文可见。次有一行半。引喻示之。上半引喻。次一行偈合结上喻。若论色时。指空为色。空外无别色。空亦如是。指色为空。以是故言所为皆得成。上来破他转执已竟。是身如死尸以下五行。偈明佛如来设教之意。就中初二行。法说明设教。次有三行偈。引喻示之。初中一行偈。说身无本性从缘而假立。次行设教意。有智人者。此空见人。聪明利根。乃起空见。故名智人。余文相现。就喻文中。初一行三句。喻法托缘。后一行一句。法离有无不应偏执。如是等文相可现见。设教意讫。


    自下五行半。外人设教难。就中两文。初文二行颂。正出难辞。次有三行半释通种已可解。释难辞中上半纵许尽得无伤。然古智人。但说免角。不说余者。凡夫惑人。起妄分别。不能证法。但随他语。竟不了知。若须分别。剩生妄执。是故宣说何用分别也。若离于分别以下。举利答问。上来答前问云何非定文。


    自下第三。有九行半偈。答前问中于何所定。就中五喻。一天宫殿喻。喻于七识依阿赖耶习气力所持故于六道中恒转不息。二依大地喻。喻于藏识有缘起门。一切众生所依体处。三孔雀喻。喻阿赖耶种子与法相依而住。四百川流喻。喻阿赖耶诸识习气恒所归依。五地有宝喻。喻阿赖耶生死涅槃但为根本。如是等文。相现不劳消释。知如是法。心不散乱。名为正定。答上问中于何所定之。


    自下第四。十一行偈。答前问中定所待缘。就中五文。初有一行颂定所待缘。次一行颂。出其定体。次有三行偈。释其定障。次有三行。定所现用。亦名释所以。次有三行偈。定所厌法。就初文中。言善行者。若就方便说。有漏善行。名为善行。远望顺理能生定故。清净行者。初地已上。离染过故。名清净行。若就成论。内证之行。名为善行。顺理成故。善者顺也。清净行者。出观之行。名清净行。于俗谛中。无染着故。定心恒待如是缘住。下三句者住地果满。准即可知。出定体中。上半出体。下半示定用。相现可见。自下三行出鄣中。初之二句引喻显示。次二句合作。次二行偈为一句结之。执持识者。赖耶异名也。言定者。是凡夫二乘诸修观者。名为定者。迷者二乘。取者凡夫。如是等人。妄执心外诸法相中。修禅定故。名多迷取也。若通论之。凡夫二乘总言迷取。取自心外立取法故。结中有二。一无智慧。错乱于境。不能了知唯自心故。名为障也。次妄言生决定以下。错说法故鄣。言不当理。说为妄言。执自非他。名生决定。不善名非法。离他学众。欲向自聚。名离间语。以非法言</a>。为众宣扬。名诳惑众生。三世有法。各守自性。不相杂乱。名别异住。在大众中。宣扬小乘。谤大乘故。言别起言说。出定障也。自下三行。释定所以。初一行偈。引喻显示。次有二行偈。结前喻。喻文可解。释所以中。外人难云。如上所说诸法别住者诳众生者。如来昔日普说此法。可是妄言耶。故今通言。诸菩萨等。有善巧方便。欲利群生。施设教门。诱诲众生。此是最后权教法轮。且如是说。决定真实法。密严中显现。如是文相现可知。自下三行。定所厌法。今修定者。欲厌离此虚妄生死。故修此定。初有二行。立道理释。次有一行。引证成。丈夫者。亦名士夫。上来金刚藏答前问讫。


    自下第三。大众闻法修行供养。就中分五。一者已得无畏菩萨。闻法欢喜。皆作顶礼。身业供养。二者无量佛菩萨众。从他方来者。赞叹善哉。口业供养。三者无量会中菩萨诸天等众。即是新众。以说妙偈。妙法供养。四者会中菩萨天等。即是旧众。修供养毕。以偈请问。五金刚藏以偈答问。前二文相现可知。第三偈中。十五行偈。分为四。初一行半。总叹说者德。次五行半。作业受果不成失责。谓前所说六界丈夫诸界和合无实事者。谁于诸有。作业受果。次五行半。修因得果。是常途故。明知世间有主丈夫。次二行半。因说翻覆难。初中上半叹说者胜。次有二句。叹所说法。次有二句。叹难过德。准文可知。第二文中。初四行半。牒所说法。次有二行。责修因得果不成失。初中一行。法说牒举。譬如虚空以下引喻责彼所说不成。云何于诸有以下难作业受果不成失。准文可知。自下五行半。所作业果。绝不失故。明知作主必定有难。就中。初三行半。以末寻本。所作行业。绝不失故。准知有主难。次有二行偈。从本推末。不无难。寻文可见。不须繁述。次二行半。因说翻?难。初一行半。牒举所说。次有一行偈。翻?设难。寻文可见。上来大众修法供养讫。


    自下第二。诸菩萨众天及天女。以杂供具。供养金刚藏菩萨诸菩萨。就中分三。初修供养。次以偈请问。次金刚藏答。偈有二行。初行叹德。次行请为说。文相可知。下金刚藏答。答中二文。一答前请。二向大树紧那罗王说知法方法。初中一行。法深难思。但以相应净理因喻所开。非是分别因喻所开。次一行者。如是深法。于密严中。乃宣说印可。故言汝等众应一心听。此即许说。自下第二向紧那罗王说知法方法。有四行半。初一行半。劝令知法。次有二行。引喻广示知法方法。次有一行。示所知法。文相可见。喻中有二。二文各有先喻后合。其文可解。下示所知法。但知藏识之所变故。一切亦然。不须别现藏识中道离有无相。以是故言藏以空为相。相者体相。说知方法也。


    自下第二。紧那罗王对金刚藏问答辨了。先问次答。问有一行。上半问其一心量中有十八界主宰丈夫差别之相。下半因何得生界等四大等法。文现可知。自下金刚藏答前所问。十六行偈。分为五。初一行半。赞问许说。次六行半。叹昔希有事。次二行半。叹今有胜德。次一行半颂。领问诫敕。次有四行。正答前问。初中上半。赞问如理。次有二句。叹问意好。次有二句。许说诫来。自下有六行偈叹昔事中。初有三行。举往昔日能作希有不思议事。准知身有胜智能。次有三行半。声闻自嫌叹大王德。菩萨有大力者。指大树王。言菩萨大力。声闻无定智者。诸小乘人。但有事相观察定慧。未有藏缘起之中真证定智。故大迦叶自嫌言。无虽离惑分别者。现行分别迷惑不了。唯知小乘但断上心。不断种子。消文可知。自下二行半。叹今有胜德。初一行叹。世间中细碎杂事心皆了达。次有二句叹内证得平等圣德。后有一行。叹外化德。善者顺。顺佛所证真如。以是故言善于诸地相及佛清净法。余文可见。自下一行半。领问诫听。初有一行。领其问辞。次有半行。许说诫听。自下四行。答其前问。初有二句。答前问中云何心量中而有界丈夫。次有二句。答前问中云何生诸界。次一行半。答前问中坚湿暖动。后境界与诸习以下十一行半。剩理诸藏待缘合生。如是诸文。寻即可知。上来向对紧那罗王。答问已竟自下持进菩萨与无量众。闻法欢喜。供养金刚藏。说偈而赞。初上二句。赞于证道。次之二句。叹教道德。余文可见。自下大树紧那罗王。为报恩故。设种种供。并说偈赞。亦准可知。


    自下观自在等八大菩萨。并余无量菩萨之众。向金刚藏。说偈赞叹。有九行偈。分为四。一三行劝请为说。次有三行。叹所说法。有一行半。叹大众德。后一行半。叹密严胜德。劝令修因。初中上半。请为示法。次有一行。叹说者德。后有一行半。请为说法。就初请中。但请法眼。不请余者。今欲化度诸众生故。于病药中。恐有错误。故偏请之。叹说者中。初有二句。叹所综广。次一句者。蒙佛加被。下一句者。众所宗仰。与理相应。故名瑜伽。出入无碍。名为自在。余文可见。次有三行。叹所说法。初一行总叹。次二行别叹。此法最清净远离于言说者。自受用身所证法故。化佛菩萨不可言说示他人故。以是故言经中未开。就别叹中。初有一行。叹证道德。后有一行。叹教道。并如上说。准即可知。叹大众中。初三句者。叹众数多。更有三句者。叹其身量大小自在。又有一行半颂。叹胜劝修因。初二句叹胜。次二句劝修因。后二句结请为说。上来问讫。


    自下为说。于中文三。一叹说者德。次金刚藏以下至为诸大众演说法眼者。出说法相。次譬如鹅王以下。叹众清净。叹说者中。先叹身业。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身故。次为欲宣示无分别以下至堪能听受者。叹其心业。次即以梵声以下至莫不欣乐者。叹其口业。无分别者。言语断绝故。离分别者。心行处灭故。余文可见。次叹口业。金刚藏者。具者八种微妙之声。如楞伽中具广分别。准彼即知。无量功德以下叹声功德。谓佛功德无有一德别守自性。趣一德时。诸德并在一德之中。故金刚藏所有音声。无量功德。而共相应。余文相现。自下正辨说法之相。谓从身上六处中。出微妙音声。文相可解。自下叹众。就中三喻。初一喻者。喻主及众离欲清净。次一喻者。喻金刚藏有殊胜德。次一喻者。喻金刚藏与佛无异。此三喻中。皆初引喻。次即合结。不须繁述。


    自下如实见等菩萨。请金刚藏为说法要。先问。后答。初中复二。一如</a>实见问。次此会中无量菩萨。重问前义。就初问中。先即长行设礼起问。次以偈颂广出问辞。住修行地。自有两释。一释地前方便道中修起地上似无漏故。二释六地名修行六度为无功用道为因故。偈有八行。分为五。初有三行。叹大乘法。次有一行。叹教巧妙。次有二行。迷悟相对示显得失。次有一行。叹密严胜。后有一行。问能说者所得三昧。初中一行。叹法殊胜。劝修供养。次有一行。叹无分别诸佛乃证。后有一行。叹法离染为正觉因。叹教巧者。八识之境唯是一识。实无差异。而大乘教。随众所宜。宣说不同。五法二无我。亦皆如是。为众开示。以有差别。故今叹之。次有二行。迷悟相对示显得失。先失。后得。初上二句。迷故生过。次有二句。悟者得益。言五习者。谓迷四谛及修所断为五习也。得清净者住佛种姓者。真如即是诸佛体性。初地始得。名住佛姓。余文可见。一切国土中以下。叹处殊胜。尊者已下。问能说者所得三昧。如实见菩萨问讫。自下会中菩萨大众作礼重请。一行半偈。文相可见。


    自下金刚藏答前二问。先以长行临当时机演说。次偈广答。一汝等诸佛子一行偈。答前问中初三行偈。二我所得三昧以下。有七行半。答前问中已得何三昧下二句。然此答问无有次第。先答后问。后答前问。初有一行。依问正答。次六行半。住三昧中所得利益。初有三行半。诸佛现像证诚所说。文相可知。次三行中。初一行者。上同诸佛益。次一行者。证理见佛益。后一行者。所证之理离相寂静。文相可知。自下第三。有二行半。答前五法。初一行半。辨五法相。次有一行。问中虽无。义有便故。释三性义。若就前文。名相互为因。今约一往便说。名从于相生相从因缘起者。非但一相从因缘起。名亦从因生。谓显识时。名相二法。忽然顿起。转粗至于分别事识依取名。且依此行经作此说。此二生分别者。上文中说二从分别生。何故此文此二生分别耶。如是二文。互不相违。上文中说名想二法从分别生者。就实而说。大乘法中。心为本故。今此文中。此二生分别者。起执次第。作是说故。良以起执迷名及相执为实故。若得通达如是趣者。亦得无伤。下有一行。明三性义。准即可知。四有三行半。答前问中八种识境界诸自性不同。就中初行。明如来藏为身所依。次一行半。明末那与识诸六识名所依处。后有一行。阿赖耶识一起已后恒续不断。文相显然。不须繁述。五行半。答前问中及无我文。就中初行。表宗举利。次有二行。得失分齐。后一行半。翻即成失。寻文可解。六四行半。答前问中见此微妙法下一行半文。就中有三。一有二行。凡夫有佛性。必须得成佛。次有二行。摄十地报相修众行而不退失。后有半行。结劝令学。文现可知。七三行半。答前问中五种习所缠生诸慧分别。初有一行。表宗总答。次有一行。简胜却劣。次有一行。如来说此赖耶识意。后有半行。结翻成失。准即可见。八四行半。释通外疑。初有三行。法说通疑。次一行半。喻况释疑。文外有疑。经中有说如来藏。又说藏识。又复说言阿赖耶识。为当名体各各殊耶。为是名异体不异耶。又人执云。如来藏者。是真常住。是无为法。赖耶识者。是生灭法。有为所收。非但名别。体亦有异。故今通言。如来清净藏亦名无垢智。隐时如来藏现。成佛时名无垢智。释隐现时体无改转。次有一行。明佛设教。今上之二句。明佛教意。下有二句。破异执者藏识赖耶各别体执。天亲菩萨所立之义。当今此破恶慧不能知识藏即是赖耶识。次有一行。示显名异体即不殊。依文可见。下引喻况。况阿赖耶体虽不殊随缘相别所以名别。故经中说。藏识赖耶二名差别。释通疑讫。九八行半。答前问中一切国土中下一行偈。初之一行。法说立理。次四行半。引喻释所以。初中前二行。立道理释。次有二行。释其所以。现乐诸圣人者。证法不退故名为现。乐者涅槃安寂故名为乐。八地已上诸圣非一故言诸圣。内证真如。故名为证于自智境也。功德转增修无功用。名转增胜。如是内证如如平等。离自知境。故无能说。现法诸定者以下一行颂。照俗谛境。外人有疑。若言诸境唯是识者。何故现有差别境。故今通言。所见虽差别。但识无有境。次一行颂通故。外人救云。若如上说。唯识无境者。何故现见瓶衣等物可受用耶。是故通云。心变似境现。谓能取所取。就引喻中有其二喻。初一喻者。末依本立。其次喻者。所依体性恒清净常住。上来释正宗分竟。


    自下第三流通分也。说是经已结上所说。金刚藏等已下。时众闻经欢喜奉行。


    述经已讫。若有毫厘分种圣旨者。报佛慈恩。并及四恩普润法界。


    大乘蜜严经疏第四卷(终)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