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
3个月前 作者: 陆西星
唐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苌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a>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笔受
明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a> 述旨
明太子太保吏部尚书</a>李戴 印可
明中宪大夫直??淮安府知府刘大文 明中宪大夫直??扬州府知府 杨洵 校阅
淮南后学 陈南金 校定
△通释经题
夫如来果体。其体本然。何假密因。菩萨道用。其用无作。孰资万行。无因无作。无修无证。无了不了。大小名相。一切不立。此真首楞严究竟坚固者也。特以众生如来隐于藏心。非密因不显。众生菩萨沦于七趣。非万行不修。觉皇于是示之以大法。使不迷于小道。而默得乎无外之体。喻之以佛顶。使不滞于相见。而妙极乎无上之致指。如来密因。使明本妙之心。知三世诸佛。皆依此为初因。明修证了义。使悟究竟之法。知一切圣人皆依此而证果。乃至具足菩萨清净万行。一切事法无不究竟。至于实相坚固不坏。故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a>。始于徴心辩见。终于破阴褫魔。无非健相分别事也。
天如曰。梵语首楞严。乃大定之总名也。此翻一切事究竟坚固。古师云。未修此定。一切事法宛尔差殊。为法所缚。既得此定时。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一切当处寂灭。即是常住心性。故云究竟坚固。
△判说经先后(删定旧文)
夫法王说法。有条不紊。初说一乘顿教以立本。即华严也。次说三乘渐教以逗机。即阿含方等般若也。后说一乘圆教以显实。即法华也。楞严即般若法华之中。实大乘终极之教。故如来密因。菩萨万行修证之法。一切毕竟。自此以往。无复进修。直透一乘圆妙之道。故法华会上。更无地位之说。纯谈妙法。随根印可。授记作佛而已。法华之后。便说涅槃。扶律常谈</a>而终焉。扶律者。所以嘱后事。谈常者。所以示真寂。此独临灭遗付之事。非有加于法华也。说者不本扶律之意。辄判楞严。于法华之后。亦称扶律谈常。若然则是扶律之后而又扶律。进修之后而又进修。前则加于法华。后则赘于涅槃。倒置骈枝。紊于法王之法矣。以经证之。竛竮之子既领宝藏。复何所求。化城之人既到宝所。复何前进。灯明说法华以后。中夜涅槃。释迦说法华已。便于四众唱灭。复何枝蔓于楞严哉。如必以楞严居后。则阿难既于法华诸漏已尽。而复于楞严未尽诸漏。既于法华堪授佛记。而复于楞严未全道力。既先领悟妙法。而复不知真际。既已安住佛道。而复溺于淫舍。是皆倒置。理自不然。故判楞严在般若之后者。盖以般若之后。慧学方盛。定力未全。人或溺于多闻。失于正受。于是示首楞之大定。资般若之大慧。使定慧均等学行两全。而究竟趋于一乘实相。此楞严所以说也。论三经大致。无非为一大事因缘。而必先般若以发明。次楞严而修证。终法华而印可。然后尽诸佛之能事。此其序固如是也。然导达禅乘。决择正见。无尚楞严矣。
△正宗五分
此经正宗文五。
一见道分。初由七徴。以显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即第一卷)次由八还。以辩妙净见精。显如来藏。(即第二第三卷)复即山河万象。宣胜义中。真胜义性。(四卷初至中)皆使行人明心见性。为修证密因。故名见道分。
二修道分。首示初心二决定义。令审因心果觉。又审烦恼根本。为修行真基。(四中至末)决示六根。舒结伦次。令解结心。而得妙圆通。为修行真要。(五至六中)此利根进修之一终也。故阿离至此明了菩提所归道路。自谓已悟成佛法门。而愿度末世。复请安立道场摄心轨则。遂闻三无漏学。四种律仪。及大神咒。(六中至末)总为修行方便。故名修道分。
三证果分。始从凡夫。终大涅槃。历示增进五十五位。至尽妙觉成无上道。故名证果分。
四结经分。列示五门。结显大旨。
(八中)五助道分。初明天狱七趣一惟心造。次明奢摩他中微细魔事。恐诸行人洗心非正。失错堕落。故名助道。
(八中十末)夫见道然后修道。修道然后证果。修证事毕。于是结经。楞严止此而已。而世尊大慈。复欲持戒众生谨洁无犯。真修行者。不遭岐枝。故说助道之法。最后垂范。遂入流通而终会焉。此乃一经纶贯。连环不断。其大略如此。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a>。
△正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至)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通叙祗园结集之会。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拘絺罗博学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优波尼了悟色空第一。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至)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通叙阿难误堕淫室之由。波斯匿舍卫国王也。刹地利王族也。旃陀罗屠脍淫酒之家。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佛告阿难。如汝所证。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徴心品第一
阿难被摩登伽女。以先天梵咒。摄入淫室。将毁戒体。将者。且然未必之辞。阿难道力。少见于此。但未全耳。佛为宣咒提归。深悔道力未全。启请如来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妙奢摩他止也。三摩观也。禅那静虑也。于是世尊为之决择真妄。以为密因。先问阿难言。汝何所见。割爱出家。阿难言。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是以渴仰。从佛剃落。是知阿难见相。乃缘尘分别之见。其所发心。即妄想攀缘之心。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欲研无上菩提。正当辩其真妄。而起妄之源。由于心目。如来首问阿难。得其见相爱乐之源。问。汝心目今何所在以下。七徴八辩。皆显妄心妄见本无定体。由攀缘起。是谓无始生死根本。须令破断。然后可入止观正定。
△一徴(答言识心在内)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阿难言。识心在内。眼根居外。佛言。汝身坐讲堂。先见如来。后瞩园林。若使心在身中自合。先见脏腑。今不能然。是谓不见如来。见堂外也。觉了能知之心云住身内者。无有是处。
△二徴(又疑识心在外)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至)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阿难又言。悟知我心。实居身外。譬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佛言。心若居外。则身与心自不相知。如彼之食。不能得此之饱。今眼见我手。心即分别。是眼根心识。又似相知。云何在外。是故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三徴(又疑识心潜伏根中)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如琉璃合者无有是处。
阿难又悟。如佛所言。心不见内。则心不在内明矣。身心相知。则心不在外明矣。如我思惟。了知此心。潜伏根里。譬如琉璃笼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眼随见。是知觉了能知之心。不能见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为潜根故。佛言。汝谓心潜根内。如琉璃合者。方其笼眼之时。见琉璃不。阿难答言。实见琉璃。佛言。心潜根内。既能外见琉璃。何以不能见眼。若能见眼。眼则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则汝言潜伏根内者。无有是处。
△四徴(又计见暗名在身内)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阿难又作如是思惟。众生脏腑居中。窍穴居外。有藏故暗。有窍则明。又计我心在内。故开眼见明。闭眼见暗。佛言。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不与眼对。名与眼对者。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不对者。云何成见。若合眼见暗。名在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能见面。则此了知之心。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则如我见尔面。见尔面者。岂尔身乎。汝必执言。身眼两觉。则是一人应有一知。而汝一身当成两佛矣。是故汝言。见暗名在内者。无有是处。
△五徴(又计随所合处心则随有)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至)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阿难又自思惟。我今如是思惟。岂随境思惟者。即我心体耶。故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不在内外。不在中间。夫以思惟为体者。特浮想耳。非实体也。佛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是汝谓心无体也。心若无体。云何能合。若为有体。云何随合。若无体而能合者。则如波旬所说。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明矣。十九界七尘五谛六蕴。乃魔说之。以惑首罗长者。见涅槃经十九界七尘。界在何处。尘在何处。可以无体而能合乎。故曰是义不然。若为有体。则汝试自挃其身。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当见身中。若后外入。何不见面。既不见汝身中。又不能见汝面。心体何在。阿难言。见身见面。自是眼见。以心知为见。非其义矣。佛言。眼若能见。则诸已死之人。尚有眼在。应当见物。若能见物。云何名死。汝谓见是眼见。是义不然。且汝觉了能知之心。认为有体。试问。此体为一体耶。为多体耶。在汝身中。为遍体耶。不遍体耶。若一体者。手挃一支。四支应觉。若多体者。则称多人。何体为汝。在汝身中。若遍体者。当同前挃。挃其一处。处处咸觉。若不遍体。设汝以头足并触。头有觉者。足应无知。今汝不然。又非不遍。是故汝言随合随有者。无有是处。何者不合。则无成于断灭。常住真心当不如是。夫以真心妙觉。常静常应。触处洞然。非内非外。非一非多。非遍不遍。认以思惟。则去之愈远。阿难盖不知也。
△六徴(又计心在根境中间)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至)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阿难又自思惟。此心内无所知。不成在内。身心相知。不成在外。今既相知矣。却又无见。是知此心不在内外与根。当在中间。佛言。所谓中者。为在身中。为在境中。若在身中。即同在内。若在境中。必须立表。一有所表。东看成西。南观成北。表体无定。心则杂乱。阿难言。我所谓中。非指身处之中。乃根尘之中也。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尘中。即为心在。佛言。此心若在根尘之中。则此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兼二则不得称中。何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也。物者根尘。体者心体。根尘无知。心体有知。物与心体。成敌两立。以何为中。不兼亦不得称中。何者。不兼根。则独有根。在根非知也。不兼境则独有心。在心非不知也。非知不知。则无体性。中为何相。是故当知。在中之说。无有是处。
△七徴(又计无着名之为心)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至)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阿难又举佛常言。觉知分别心性。不在内外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我将无着。名为心不。佛言。凡所有相。名为一切。汝不着者。是谓物为有耶。为无耶。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可着。而名不着。若是其非无。非无即相。有相即有所在。云何不着。是故以一切无着。名知觉心者。无有是处。夫虚妄浮心。缘虑而有。本无定体。亦无定所。以上七番。破其妄所。意在显真。其如阿难未悟。故下重请开示。
孤山曰。总此七番。似破四性。在内潜根。见内似自性。在外似他性。中间似共性。随合无着。似无因性。龙树</a>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是故如来七番逐破。使介尔妄心。无逃避处。妄贼既除。真王得显。无生之理。于兹见矣。此言外意也。
△辩见品第二
阴符经</a>云。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是知。心之所以有生□者。目为之牖也。迷中倍人。转见于物。遂尔迷真。以故。世尊急为提点。使知吾人见性。原自不迷。乃吾常住不还之主人。而彼前尘分别影事。去则不留。不可认以为真故。尝喻之。见如镜体。物如影事。物去而镜体常明。未见有变灭者。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至)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阿难因前徴发。乃知迷妄。于是哀请求诣真际。愿示奢摩正路。佛言。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与诸行人。不成正果。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云何二种。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用攀缘心。为自性者是。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所遗失者是。何谓缘所遗者。是缘生则虚妄想像。颠倒影事。如人徒见镜影而忘镜体。故真性遗失。今当与汝决择。因举臂屈指。为光明拳。问阿难见不。阿难言。我见世尊举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答言。我将眼见。佛言。汝以眼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今徴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哉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自失。白佛言。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言。此是前尘虚妄想相。惑汝真性。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此一提醒已后。节节紧凑。更宜熟玩。
阿难白佛言世尊(至)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世尊欲令阿难及一切众生。获妙明心。得清净眼。故上与徴心。此复辩见。承上光明。拳耀心目。设为譬喻而问阿难。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是义均不。此义本不均。而阿难曰均。佛谓。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无手人。拳毕竟灭。而无眼人。见未尝灭也。今举盲人而问。必言。我今眼前性见黑暗。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使无眼之忽得眼光。睹见前尘。作种种色。是名眼见。何异黑暗之人。忽得灯光。见种种色。还是眼见。抑是灯见。当知灯能显色。能见色者。是眼非灯。以譬眼能见色。如是□见者。是心非眼。知见不由眼。而直在心。则真悟见性。直超形累。而可以得清净法眼矣。而阿难犹未开悟。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至)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佛告大众。我初于尘野苑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因何开悟得成圣果。憍陈如起白佛言。我于大众。得独解名。因悟客尘二字。得成斯果。何谓客尘。譬如行客食宿旅亭。事毕束装前途。不遑安处。若实主人自无攸往。我将以是不住者。名为客义。住者名为主义。又如清旸升天光入隙中。见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我将以是澄寂者名为空义。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如是。客喻分别之粗。尘喻俱生之细。然而旅亭之客。遣之则易。幽隙之尘。拂之实难。所以俱生烦恼。必须五阴尽者。方得荡绝。详在十卷。即时如来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问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手掌众中开屈。佛言。还是我手开合。抑是汝见开合。阿难言。是如来手。非我见故。佛言。如是如是。初问开合。以明摇动之尘。次问动静。以明不住之客。是知动摇开合。皆在境而不在心。亦明甚矣。于是世尊举掌飞光。耀彼阿难。阿难左右顾盻。头动不止。佛言。是汝头动。为汝见动。阿难言。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动摇。佛言。如是如是。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至)轮回是中自取轮转。
若复众生。以动摇者。名之为尘。不住者。名之为客。亦已认明。当下讨个分晓。汝观阿难。头目动摇。见自无动。及观我手。拳自开合。见无卷舒。则彼无动摇。无卷舒者。是名何物。独非汝之真性乎。云何众生以动为身。而不知不动者之非身。以动为境。而不知见境者之非见。认物为己。遗失真性。轮回是中。自取轮转。不亦宜乎。盖责其认客尘。而遗自性也。
温陵曰。心境万法。皆有本寂之体。自本之外。皆为客尘。如手之开合。头之动摇。及其止也。本体自寂。他无所有。则诸凡妄动。本不可得。而汝众生以动为身。以动为境。是徒认客尘。而遗真性。颠倒行事。轮回流转。实兆于此。曰是中自取真性之中。本无流转。咸自取尔。欲其即迷处而悟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