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卷下

3个月前 作者: 德清
    唐罽宾国沙门佛陀多罗译


    明匡山逸臾憨山释德清</a>解


    明新安 程梦旸觉我较阅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进问威仪。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此庆闻赞谢也。以闻佛圆音。所流大智教光。灌大众心。神力所加。照破无明。各各自心光明顿现。此所以不因修习而得善利也。下请入门方便。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此问行也。由上但闻所证之差别。未闻能证之行。故今特请入门之方便也。城喻圆觉。门喻所入之路。方便正是入证之行。即楞严之最初方便。所谓随方取便。乃下手之工夫也。渐次者。以初圆照二字。为成佛因地故。初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乃圆修顿悟故。不假方便。乃上上根人之行。今为中下故请渐次。意在开三观门。即下单复圆修二十五轮。皆渐次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此叙求法恳诚。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赞许诫听。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此欣承法音。冥心伫听也。


    正示。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此示法性圆满本无迷悟平等无二。但契一真。不假多行。故云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此正入证之门也。然觉性遍满一切诸法。则法法皆为入证之门。但随机圆摄。不无其要。故但有三门。然此三门。即楞严三观。谓空假中也。且二经列三名同一。梵语谓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古释奢摩他。此翻云止。以寂静为相。义当空观。三摩钵提此翻云等至。亦名等持。以幻化为相。义当假观。禅那此翻云静虑。双离静幻。以寂灭为相。下义当中观。然修证必须三观者。以如来藏心具三谛理。谓空。不空。空不空。此以三观。各照一谛。圆摄一心。故曰圆照。以一心圆照则为顿。三观次第各照故为渐。其实本无三一次第之差也。后文自明。


    初奢摩他。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此标行本。乃悟后称性修。非迷中修也。谓菩萨修行。先要了悟本有净圆真心。依此不生不灭真心。安立观行。净治历劫无明习气。以此为修。唯约称性为修耳。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此示空观行相也。发觉初心以静为首。以未悟时一向妄想动乱。今既悟此心。即以所悟觉心。发起观照。返观不动之心体。故云取静为行。由此妄想消歇。则见阿赖耶中习气生灭之相。故云由澄诸念觉识烦动。久久观察。则自心光明。忽然发现。故云静慧发生。心光一发。则顿见身心幻妄本来不有。故如客尘。如此则内脱身心。故云永灭。此最初工夫。一念顿证无生也。


    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此示入观之效也。以圆觉妙心。向以幻妄身心无明遮障。今身心既脱。则无明重担歇灭。故云内发寂静轻安。到此十方廓然。则本有法身挺露。故云。诸如来心显现。如镜中像。所谓诸佛法身入我性。我心还共如来合。乃妙契法身。此正楞严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a>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乃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当圆教顿破无明之相也。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结名也。奢摩他。此翻云止。寂静义。在因名止。在果名定。义当空观。


    次三摩钵提。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以所悟净圆觉心。而为行本。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


    此示假观行相也。心性识也。谓依所悟净圆觉心。发起智照。照彼识与根尘。本来不有。皆因无明之所变现。虽有而性常自空。故云皆因幻化。然幻化指枝末无明也。既了自己识及根尘悉如幻化。则例观一切众生。一一如</a>幻故。云即起诸幻以除幻者。诸幻谓幻智。此幻者。推根本无明。谓依如幻始觉之智。顿破根本无明。变化等者。谓除灭无明。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用。故云变化诸幻。而开幻众。广作度生佛事。现十界身。普应一切。此出真涉假之行相也。由起幻等者。谓已证真如。从真如起利生事业。而以同体大悲。广化众生。不取众生之相。故云大悲轻安。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灭。


    此示观行增进之相也。以证性未圆无明未净。渐渐深入。故云渐次。以对待未忘。先遣所观之境。犹存能观之智。故云彼观幻者非同幻故。观幻者。观即能观之智。幻者即所观之境。真智独存。故不同彼幻。然所观既妄。能观亦泯。若存能观。犹未离幻。故云非同幻观。皆是幻故。能所双忘。境智俱绝。唯一真心。故云幻相永离。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此喻增进之相也。谓菩萨观行。境智双忘。一真独立。则法身真地。智种灵苗渐渐增长。土喻法身真地。本觉真如如种子。观智增明如苗长。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此结观名也。梵语三摩钵提。此云等至。等持之中。能至圣位故。


    三禅那。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此标行本。


    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净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此正示中观行相也。谓依所悟净圆觉心。建立观行。直观中道一心。外忘其境故云不取幻化。内忘其智。不取静相。境智俱忘。身心寂灭。皆无障碍。故云了知。知觉明。乃根本无明也。谓对待既忘。能所不立。则无明净尽。故云无知觉明。境智俱空。故云不依诸碍。以离境故超碍。离智故超无碍。毕竟寂灭。故云永得超过。锽乃钟鼓之声。言虽有体质。而不碍声之远达。正取器微声大。以明即碍处能达无碍。意谓向心境未忘。则身心世界为碍。今既了悟法身。即此幻妄身心世界不碍法身。故云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以喻法身出碍也。烦恼约生死法。谓身心世界也。涅槃约理智。唯一真心故。生死涅槃。不相留碍也。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此示观行成益之相也。以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三德圆证。涅槃常乐。故云寂静轻安。心心随顺妙觉寂灭。故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则二障永断。二死永忘。所谓究竟一心之极证也。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此结名也。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此总结方便之渐次也。谓此三法门。皆是随顺亲近圆觉之方便。即如来之因地。诸菩萨之万行。或渐次。或偏圆。皆依如是三种事业。或单复圆修。若一念圆证。即成圆觉。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顺修习。


    此结行显胜也。偏圆修习日劫相倍故。教多多二乘。不若暂闻此法。以是成佛正因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次以偈重宣。


    威德汝当知  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


    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  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类


    总颂标立三种观行。


    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地


    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锽


    此颂三种行相。


    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  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  因地得成道  三事圆证故


    此总颂结名。


    于是。辨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初进问威仪。


    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


    庆赞。


    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


    此正陈问意也。谓前佛说三观。未审菩萨所修。为一人具三。为三人各一。为同时。为次第。故请开示。以便修习也。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此问所为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三展?诚。


    尔时世尊。告辨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诫听许说。


    时辨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伫听。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此总答问意也。圆觉净性。众生本具。不假修习。但今在迷中。以幻修幻。唯以幻力故。有二十五种之不同。盖三观一心。元无别异。第各随人。意要偏重。所习展转。而为二十五轮。非定有二十五种也。然二十五种不出三观。单复圆修而分差别。初单修三观。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此单修空观也。然三谛本唯一境故。三观本乎一心。圆融该摄。举一即具三。言三体即一。所谓正偏带兼故。虽单修一观。必兼余二。虽不明说。义即全具。今言</a>唯取极静。是以观空为主。由静力故。永断烦恼。则义该于假。以烦恼幻化以静力断之。若究竟成就。圆证一心。则摄中也。故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单以圆修空观而入也。能作如是观。义方满足。标名应有悟净圆觉四字。译人略耳。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此单修假观也。佛力者。谓自性本具真如佛性内熏之力故。发起种种变化作用。备修妙行。此依幻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则全体起用。兼摄一心中道寂灭之体。而起空慧。照破无明。是以假摄中空也。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此单修禅那中观也。唯灭诸幻。独断烦恼。乃摄假入中。烦恼断尽。便登实相。乃摄空入中。正遮照同时。以显中也。以唯灭断尽则双遮。独断便证则双照。此上单修三观也。下复修二十一轮。每观领七。故二十一。初空观颔七。先复二观二。


    初先空后假。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次先空后中。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即体之智。故云静慧。还照寂体。故云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因亡果丧。圆证一心。故为中道。


    次复三观二。


    初先空。次假。后中。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现。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次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次先空次中后假。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次齐修三观有三。


    初先静齐寂幻。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次先齐静幻后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后齐静寂后幻。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上静观七轮已竟。


    下幻观七轮。


    初先幻后静。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次先幻后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上复二。


    后复三。


    初先幻次静后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次先幻次寂后静。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后齐三观三。


    初先幻静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次齐幻静后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后齐幻寂后静。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三寂观领七。


    复二有二。


    先寂后静。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次先寂后幻。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次复三有二。


    初先寂次静后幻。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次先寂次幻后静。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后齐三有三。


    初先寂齐静幻。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次齐寂静后幻。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后齐寂幻后静。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后圆修三观。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此圆修三观。乃三观一心。一念具足。即初云圆照清净觉相。圆觉圆合。即圆照一切。则该十法界。于诸性相。无离觉性。即清净觉相。诸佛本起因地。唯一心圆照法界。以为妙行故。二十五轮。究竟归极于此。意显此一观以为圆修。其二十四。皆随根耳。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此总结劝修也。当持梵行者。所谓因戒生定。即楞严三种渐次。乃入禅之基本也。寂静思惟忏悔。即观罪性空。所谓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也。求哀结标。以验根之顿渐。乃请诸圣神力加持。起决定信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辨音汝当知  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觉


    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  三摩提禅那


    三法渐次修  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


    三世修行者  无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顿觉人  并法不随顺


    二十五轮。皆菩萨因行。颂言十方如来。意约所趣之果。此正如来因地法行也。顿觉人。则不须渐次法。不随顺者。乃阐提不信之人。则渐亦不能入矣。


    一切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


    随顺勤修习  依佛大悲力  不久证涅槃


    此颂结劝也。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问法威仪。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此庆所闻也。谓从一心。建诸定轮。乃诸如来因地行相勤苦境界。一念具见。故深自庆也。


    世尊。若此觉性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


    此正问也。上章佛说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然清净则本来无染。今因何有染污更假修耶。


    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今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


    此请意也。


    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求法恳诚。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赞许。


    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默伫。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实为我体。由此更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


    此正答染污所以也。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等者。正初所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也。由诸众生最初不觉迷本法身故。妄认五蕴幻妄身心。为实我体。故名我相。计我展转趣于余趣。故名人相。计我盛哀苦乐变异相续。为众生相。计有一期命根不断。为寿者相。以不达无我。执妄为真。故云颠倒。然执虚妄为我。已是颠倒。且于此妄我。起憎爱之心。故云重执虚妄。此起惑也。心境二妄相依造种种业。故云生妄业道。此造业也。故有妄业。必受苦报流转生死。此苦果也。惑业苦三。皆因妄认我执。以取三界轮回。故云流转。此分段生死也。若二乘人。厌生死苦。断烦恼集。出三界外。复妄见涅槃。以取变易生死之苦。皆由执我之故也。故云由此更生等。然此四相。有迷识迷智粗细之分。粗者迷识。乃凡夫妄认五蕴为我。妄生憎爱。乃金刚经</a>前半所明者。是也。细者迷智。乃一切圣贤。妄有证得。能所未忘。即此经所说。乃金刚经后半所明者。是也。此中粗细二种我执。正属俱生。此经众生意该九界。此中先举凡夫之四相。以显三乘之四相。以凡夫四相由憎爱而有。三乘四相由证取而有。以证取发于爱根种子故。凡圣双举。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此正答不能入觉之所以也。由上所说妄执我故。染污真性。由此不能入清净觉。盖非觉性违拒不容入也。以执我能入觉故。云有诸能入。非觉入觉耳。若以觉入觉。则如空合空。又何拒之有。以我执未忘故。凡夫动念二乘息念皆归迷闷。


    下重徴释迷闷之本。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


    此徴释迷闷之根本也。本起无明。谓最初一念不觉生相无明也。法身无我。由一念无明。迷本法身。成陀那识。为我相根本。自此皆是无明用事。故云为己主宰。我者主宰义。谓从无始至今。一向皆是无明主宰。是为我相。自等觉已还。未破生相无明。异熟未空。皆属我相。然此我相。与诸教所说不同。后文自明。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此重释无始无明至今难断之所以也。谓全体无明。变成五蕴身心。然此根本无明。非根本智照不能破。以诸众生从来未逢知识开发慧眼照破。岂有无明能断无明之理耶。故云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此序无明相续长劫之所以也。谓此无明相续长劫而难断者。以有憎爱二惑以滋养之也。以执我故则偏爱我。若有爱我者。则更增长我之爱见。若违我者必生憎怨。然憎怨亦从爱起。以不顺其爱故憎怨耳。以此憎爱。资熏无明种子。发起现行故。劫劫生生爱憎未断。故无明日厚。所以相续长劫生死耳。今以爱憎之心。而求佛道。岂有成道之理耶。故云皆不就。


    下示相。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此正示我相之体也。此我等四相。旧解都分粗细。今详佛意。指无始无明。为己主宰。是为我体。是则四相单约生相无明。今以观照研穷对待未忘。展转有四。原非粗细之分也。何以明之。谓妙性圆明本无能所。良由最初一念障此妙性。失其本明。故名无明。自尔以来。一向皆是无明为己主宰。而为我体。今以始觉观照。欲证圆觉。未能圆合。中间。皆因根本无明而为障碍。故对待未忘。即此所对所证者。乃是无明。非觉性也。故云心所证者乃我相也。按此始起无明为我。岂有粗细之分耶。永嘉一念中五阴。正此意耳。智者请深观之。下以喻明。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此以喻明我相也。谓众生向以无明用事不知有我任运而已故。如人调适忘身。今以观照研穷方显无明之体故。如人针艾知有我身也。以观心所取证者。乃是无明非觉性也。故云取证方现我体前佛明言。无始无明为己主宰。乃的指根本无明为我。岂可以粗惑目之耶。


    下结指。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此结指我相根本也。意谓不独三贤十圣之所证者为我。乃至证于如来究竟涅槃。若一念证性未忘。乃生相无明未破。正是我相根本。云门云。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边。若法执不忘。己见犹存。亦是病。问曰。三乘教中说</a>。俱生我执七地已破。其八地后乃俱生法执。破此法执即入妙觉。今经等觉后心犹未破我相。何相悬若此耶。答曰。然我法二执。总属一我。谓我之我。我之法。然俱生法执。正是我所执之法故。法亦名我。以异熟未空故。但约证取为我耳。此经不同诸说。以四相总属一我。故云皆是我相。


    次人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己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


    此示人相也。谓前所证者是我。则不复认我。若存我能悟之心。即为人相。以约对我为人。非他人也。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此释人相也。谓纵然悟得涅槃是我不自证取。即此能悟之心皆名人相。弹尽也。谓了悟涅槃极尽之理为我。若存丝毫悟心未忘。即名人相。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此示众生相也。谓觉前证悟。二皆是妄。即此觉了之心名众生相。以此觉了之心。非证悟之可及者。以见有证悟之可离故。名众生相。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此借明众生相也。以凡夫之众生相。乃计我所感苦乐变异相续。为众生相。今圣人。但以了悟证取。两忘能所。只存能了之心。为众生相。以不属能所故。借世人彼此之语。以喻明之。谓言我是众生故。非我非彼。


    下结指。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此正示其相。谓了前证悟二皆不及。只此了心不忘。为众生相耳。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此示寿命相也。谓前能了之心。为众生相。今观智增明。照此了心。亦不可得。唯一清净觉体所谓觉心源故。名究竟觉。到此境智俱泯。一切俱离。谓以即心之智。还照寂灭之体。境智一如。如眼不见眼。故云一切业知所不自见。以返妄归真。至法身极。则处但守住寂灭。不能转位回机。所谓抱守竿头静沉死水宗门。名为尊贵堕。即此堕处。不能超越故。犹如命根。为寿命相。语云。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大千世界现全身。故以坐守玄微。命根不断。前云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此正住涅槃相耳。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消冰。无别有冰知冰消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此直示妄源也。一切觉者。前三相也。谓心照清净。觉前三相。皆为尘垢。即此觉心亦未离尘。然以真照妄。妄即是真。故如汤消冰冰即是汤。今存我觉我。则如冰知冰。以不能自遣。如不自断命。所以为寿者相也。


    下明我为法障。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此明我为障道之本也。谓末世众生。若不了此四相。纵多劫勤苦。终不能成圣果。以执我见而修故也。正法末世。谓末世众生。幸遇此圆教法门。可为正法。若错乱修习。与不修等。故无行证。所以为末法也。释迦法中。正法一千年。教理行果四法皆全。像法一千年。有教理行而证果者少。末法一万年。但有教理而无行证。今教理虽存。而徒劳无益者多矣。下有三徴三释。此久修无证之义。


    何以故。


    此徴何故久修无证耶。


    下释。


    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释义。谓所以久修不证者。以认一切我为涅槃故。以证悟未忘。得少为足故。言认一切我者。谓凡所修行皆依我见。将此我见。以为涅槃。故终不成就耳。认贼为子。喻终不成就。


    何以故。


    此徴何故认我便妨于道耶。


    有爱我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根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释义。所以认我妨道。者以我为爱憎之根本故也。谓凡执我者必爱我。今以我爱而求涅槃。则涅槃但资爱根。非真涅槃也。故云。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故非真也。凡不顺我爱者。必起憎心。以有憎我者。亦憎生死。然此憎心。本从爱起。不知此爱真生死本故。今修行人。不知断己爱根。而别憎生死。迷之甚也。故不解脱。然说认我妨道者。以爱资爱故也。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


    此徴。云何当知爱涅槃者本解脱法。何以返不解脱耶。


    善男子。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


    释义。所以于涅槃法不解脱者。以执我而求。以取微证。便自以为清净。得少为足。未尽我相根本。故不解脱耳。


    下以境验知不解脱处。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此以违顺二境。以验我相未忘也。言修行人自谓已得涅槃法矣。假若有人。赞叹彼法则生欢喜。诽谤彼法则生嗔恨。然涅槃乃空法也。何有喜怒于其间。今闻赞诽而生喜怒。即此喜怒。本于我相。非涅槃也。以此验知。其人我相坚固执持。以此种子潜伏藏识。遇境击发现行。则游戏诸根。曾不间断。以此求道。云何而得解脱耶。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此总结执我求道之过也。


    下翻显病源。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此以法验病。翻显我相未忘也。然涅槃乃空法也。若果证涅槃。则我相必空。我相若空。则何有赞毁哉。今因赞毁其法。而生喜怒。正是我相未断。若我相未断。则人及众生寿命四相。居然全在。如此正是众生病根。又岂可为得涅槃耶。


    下正示病源。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此正示病源也。谓末世修行之人。未断我相。以认我为法故。所说者乃说其我相之病。非说涅槃之法也。故云说病为法。以此之故。虽精进修行但增益诸病。故不能入清净觉耳。是故名为可怜愍者下示执病之过。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


    此示执病为法之过也。谓修行之人。不了四相。但以如来解行。回为己有。非己亲证。故终不成就。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见。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此示执病之过。必堕增上慢人也。其实未得未证。而自谓为证得。得少为足。故为增上慢。乃是我爱未断者。何以知之。但于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然此嫉妒之心。发于我爱。故知此人乃未断我爱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此甚言我爱为病根也。


    下诫访过。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此深诫防过也。谓上执病为法之人。所以四相未除者。秪是将心待悟一事。为病根耳。苟有待悟之心。则必广求经教。执相似语。回为己解故。此但只增益多闻。增长我见。非真修也。末法志道之士。可不惧哉。


    但当精进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


    此劝真修也。真修之士。不必将心待悟。亦不必广求多闻。只当降伏烦恼。为第一行。亦不可得少为足。其未得涅槃必志得之。其于未断烦恼决欲断之。但历境验心。若贪嗔爱慢一切烦恼对境果然不生否。至若彼我恩爱果然一切寂灭否。如此自验其心。即如古德云。学道不必将心求悟。但于一切烦恼境界上透得过。便是悟处。故佛说此人渐次可以成就。虽然如是。更要求善知识。决择邪正分明。亦不堕于邪见。如此修行。方有少分相应耳。学者可不勉哉。


    若有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此重勉真修。诫令离过也。谓必如上所说。乃是真修。若舍此外。别起欣厌取舍憎爱之心。则毕竟不能入清净觉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皆由执我爱


    无始妄流转  未除四种相  不得成菩提


    爱憎生于心  谄曲存诸念  是故多迷闷


    不能入觉城


    城喻涅槃。谓此涅槃。魔外不能侵。万德之所聚。众圣之所归。万行之所入。故喻如城。


    若能归悟刹  先去贪嗔痴  法爱不存心


    渐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终不堕邪见  所求别生心


    究竟非成就


    刹乃世界之都称。亦取喻涅槃。心爱涅槃。故云法爱。余颂可知。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进问威仪。


    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


    赞谢。


    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此正陈所问也。此问有五。一问求何等人。下答求善知识。二问依何等法。三问依何等行。四问除去何病。此三总答。依所证法。应离四病。五问云何发心。末后发广大等心。下文俱明。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三展翘勤。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赞许诫听。


    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伫听。


    下答有五。


    初答求人。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答求何等人也。善知识。谓善知众生根器。应机说法。知病说药。令得安隐也。正知见人。即心不住相。不着二乘之行者。虽现尘劳等六句。言善知识之行也。菩萨居尘不染。故云心恒清净。以同事摄。故云示有诸过。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故云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无上正道也。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借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此教承事知识之法范也。不惜身命。如雪山舍身常啼破骨乃至身为床座等。四仪常现清净者。乃善知识之顺行也。固当尽命承事。即有逆行。示现贪嗔痴等。如婆须密女无厌足王之类。亦不敢起憍慢心。况复抟财等耶。抟乃抟食。财乃财宝。意谓内现贪嗔。尚不敢慢。何况身外抟食财宝妻子眷属。乃人道之常。如净</a>名之类。又岂可慢之耶。若修行者。于彼逆行知识。不起恶念。所谓依法不依人。即能究竟成就也。永断疑根。直心正念。故得心华发明。照十方刹。下答所依法。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


    此答所依法。意在择师。乃求正知见人也。修行依法。法必依师。故在所择正知见人。乃可依也。如何得知是正知见人。但于法验之。若所说法。心住相者。则为法病。若离法病。则知见自正。故从上诸祖。拈情去缚。曾无实法系人。是为不住相者。若此乃可依也。


    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此徴释四病之相。一作病也。然作为病者。以圆觉之性天然本具。不假作为。今以有作之修。而求圆觉妙性。且此妙性。岂作为而可求耶。故说为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者。假若彼知识自作此言也。


    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此示任为病也。然此任病。乃狂解之人。悠悠任性。纵放身心。自谓无拘无碍得大解脱。返借口本无生死可断本无涅槃可证。以为放逸之资。非真知见善知识也。若依此等之人。则堕狂妄。故说任性为病也。


    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此示止为病也。然圆觉普照。大用无方。岂可以永息诸念耽着枯寂之行以求之耶。以圆觉妙性非止可合。故说为病耳。


    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此示灭为病也。觉性圆满。随缘应现。寂而常照。今以毕竟空无所有。则几沦断灭。以永寂灭而求圆觉。久则不沉。无想则堕二乘。故为病耳。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此结示正观也。初云。圆照清净觉相。以圆觉妙性本不属于作止任灭。今离此四。则自性圆明。本无欠缺。故云清净。然作止等四。皆属修行功用。今说为病者。以在未悟门头。此四皆药。今就圆觉自性言之。本自天然。不假功用。故说为病耳。古德云。修行即不无。染污即不得。所谓但形文彩即属染污。故离此四则名清净。作是观者。乃约法观人。非观智也。谓观离病之人。乃不住相。为正知见人。方取为师。可依之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此答修何等行也。此中修行。不说六度万行。但只事善知识断憍慢心一行为本。即如善财童子一生圆旷劫之果。唯以参善知识一事。即得圆满无量法门。所谓依善知识教。不生二念故。观合离逆顺之境。犹如虚空。且了知身心与众生平等。此无人我相。乃受道之器也。以此心此行。方与圆觉法体相应。故能入耳。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此答除去何病也。众生所以流转生死者。以有无始无明爱憎种子。为障道之病根。故虽修行。未得解脱。今事善知识。不起憍慢嗔恨之心。则折伏现行。了知自己身心与众生平等。则了无人我。爱憎种子自伏。至若视怨如亲。则爱憎种子自断。而障道之病自断。故云即除诸病。此正除病之妙药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一切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相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此答发何等心也。般若弥勒颂云。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此言尽空一切众生。广大心也。皆入究竟圆觉。第一心也。于圆觉中无取觉者。常心也。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即除四病。不颠倒心也。凡诸行人。亲师授法修行之要。无出此者。舍此即堕邪见矣。故云如是不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汝当知  末世诸众生  欲求善知识


    应当求正见  心远二乘者


    此颂求师。


    法中除四病  谓作止任灭


    此颂依法去病。


    亲近无憍慢  远离无嗔恨  见种种境界


    心当生希有  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戒


    戒根永清净


    此颂修行。不犯非律仪二句。长行言在师示现有过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此中正言。弟子事师。倘见逆行。不得随之。便犯非律。必以戒根永清净。而为正行。旧解为追颂求师中文。非本指也。


    度一切众生  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


    当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见  证觉般涅槃


    此颂发心也。五句颂四心因行。末句显果证。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进问威仪。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


    庆前所闻。


    世尊。我等今者。以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唯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


    正陈请词。以何为首。即最初方便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三展?诚。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许说诫听。


    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默伫。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居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


    此下正答所请也。性谓种性。犹根器也。以圆觉乃秘密妙心。非上根人。不能修习。故许具大乘根性者可修也。意谓若无外缘。则当安居伽蓝。与众同修。若有外缘不能安居者。则当随分思察也。已说者如前当观此身等。


    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


    此教结制规则也。意谓苟无外缘。必以安居为上。易入道也。三期随意。长短元无一定。但取克期进道耳。


    若复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此教安居进修之法则也。若如来在世。则当正思惟佛。若佛灭后。则当设像观佛法身。故云还同常住。悬诸幡华。广如楞严坛场。今此中至简故。但举幡华。言忏悔得善境界者。谓见光睹瑞感梦等。乃灭罪之相也。一向摄念。则修正观。应如二十五轮各安标记。结取单复圆修。乃正行也。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菩萨清净住止。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此言入期之法。言菩萨住止意拣小乘之众也。前言三期。乃克定期限。今结安居。乃入期之法。西域佛制。三月安居通名结夏。今言夏首。乃入期之初也。律制。当结制时。必先集众布萨作法。然后安居。多小乘人。今言菩萨住止者。谓不同彼小乘多众。但随一类修观行菩萨自便。不必念彼小乘布萨法事。亦不假彼徒众也。此言不假小乘徒众。非与前文安处徒众相违也。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此示入期安心之法也。上言心离声闻。此正示菩萨所修。乃离相寂灭之行。不比声闻著相而修也。以大圆觉为伽蓝者。谓不依世界住止。乃住心境双忘平等寂灭之地。谓涅槃自性。本无身心世界可系属故。殊非声闻境界。故云不依。唯依如来法身实际故。为菩萨所修妙觉因缘。乃自觉圣智之境。为自证处也。此乃菩萨独诣之地。故云不系徒众。某甲者。以甲乙为名之次。乃当自称己名也。今诸方后进。见善知识。不自称名。但曰某甲。无知之甚也。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此结示休夏也。言示现安居者。以上言菩萨修寂灭行安居平等性智。此又何假期限耶。然必以三期为限者。以示同权小引发未悟耳。过期随往无碍者。以小乘解制之后。有新学者。凡所出游。侣须三人。以妨误失。今菩萨以观知安心。不必伴侣。故云随往无碍。


    善男子。若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示妨误失也。所闻者。即上三观单复圆修二十五轮。及根尘识界一一清净等。乃正观也。若非所闻一切境界皆不可取。如楞严五十重阴魔及起信论中所说魔事。皆不可取。恐堕邪误也。初有二问。一问安居。二问三观。以何为首。上答安居竟。下答初首方便。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一复如是。善男子。若觉遍满一切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答三观。初首先空观方便也。言修奢摩他先取至静者。以止为前方便也。言至静者。即天台三止中体真止。谓体合真空</a>。故云至静。一念不生。故不起思念。静极光生。故云便觉。初从一身等者。谓内脱身心外遗世界。内外平等。寂然不动。以身心世界荡然一空。则与一切融为一心。一切世界合为一界故。凡众生起心动念。即从自心中现故。凡起一念。无不了知。所谓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此空观之极则也。如此方名正观。非彼所闻。皆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示三摩钵提假观方便也。三摩钵提。义当幻观。言忆想十方如来一切菩萨种种修行勤苦三昧者。谓思惟诸佛菩萨因中。修种种难行苦行。度诸众生。于三昧中起如幻观。以己身心。自历其境。内验其心。种种境界。备历如幻。以此幻观。发度生愿。久熏成种。久久纯熟。便能内发大悲轻安。而起菩萨利生妙行。所谓以如幻观而开幻众。作如幻佛事也。此则三摩钵提。以如幻为首也。非彼所闻。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剂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示寂观方便初首也。禅那义当中道一心。名为寂观。言先取数门者。正入禅最初工夫也。以修禅人一向心多杂乱。难得寂静故。先以数门为首。谓初摄心。先归一息。依息出入。为度数之。从一至十。又从十至一。如此往复。息息不断。心心不昧。生灭头数。一一分明。自少至多。以验定力浅深。若久久纯熟。数到一念不生。则其息自断寂然一心。湛然</a>安住。是为定相。如此周遍。四威仪中。念念了知。久则百千世界唯心所现。乃至一滴之雨分明了知。如目睹物。此寂静观之成功也。如起信所说。修止观者。不依气息。彼以内脱身心为要。此依之者。以初机摄心为方便。非究竟依之也。若以息为得。则堕邪道。非彼所闻也。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此结名也。前问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故具答已于此结指。是知前二十五轮。但说观相。此三方便。乃最初下手工夫。即楞严二十五圣。一一皆说最初下手工功夫。即此义也。


    若诸众生。遍修三观。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此示三观之益也。以此三观。乃一切如来本起因地。故有圆根众生。能遍修三观者。即名如来出现于世。言毕竟成就无碍也。有此胜益。故劝应修。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根。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修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此言钝根障重众生。当以忏悔断障为要也。由昔业障者。乃夙习种子。今修行时。熏发现行作障道缘。所谓好正而固邪。欲洁而偏染者。乃夙习使然也。故当精勤忏悔消宿业障。业障若消则道缘可办也。常起希望者。谓希望愿断业障也。故下即云先断憎爱等。乃贪嗔痴也。胜上心慢也。谓根本烦恼既断。现行不行。则习气可除。观行易成。此观不得乃复修彼观者。乃二十五轮标记之意。故云渐次求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欲求无上道


    先当结三期  忏悔无始业  经于三七日


    然后正思惟  非彼所闻境  毕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静  三摩正忆持  禅那名数门


    是名三净观  若能勤修习  是名佛出世


    钝根未成者  常当勤心悔  无始一切罪


    诸障若消灭  佛境便现前


    上正宗分竟。


    下流通分。


    于是。贤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进问威仪。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来不思议事。


    庆前所闻全经大义。


    下正陈请意。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


    此问经名并流通此法也。此问有五。一问经名二问奉持。三问功德。四问护持。五问流布至何地位。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三展?诚。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许说诫听。


    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默伫。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


    此总叹法胜。令生信重也。此经。乃诸佛如来本起因地法行故。是诸佛所说。如来守护。教授菩萨故为菩萨之所归依。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故。为十二部经之眼目。


    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


    此答名字。示经名有五种也。今结集经题但存其二。旧解五名约教理行。修多罗约教。秘密王三昧约行。余皆约理。中道一心故曰秘密。非密语也。依如来藏。建立差别。义尽于此。当如是持。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若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此叹法胜。意令修习。答至何地也。佛佛成道。皆依圆觉为本因。及成佛利生。亦唯说此法教化菩萨。此外更无别法故。劝令修习可至佛地也。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蚋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此答何功德也。独被上根故。教称圆顿。普摄三根故。功德最大。以是一切众生清净觉地。皆证圆觉故。无不充足故。如大海不让细流饮者大小皆足也。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


    此较量显胜也。世宝盈刹。但资有漏。至理一言必转凡成圣。故功倍天渊。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


    此以人较法。更显益也。小果虽多。终无实证。此经半偈。为成佛正因。故难比也。


    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此叹胜机能受也。谓能信受此法者。盖从多佛广修福慧。殊非小福薄德之人可堪也。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此正嘱流通。以护修行者。为第一也。以修习此法者乃慧命所系。若恶魔恼乱生退。则慧命断绝。故当护持也。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消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此叙金刚受嘱发愿守护持经人也。金刚者。以护法神执此宝杵。故此得名。以金刚宝能碎一切故。言火首金刚。谓头有火??。即楞严所云。化多淫心成智慧火者。乃菩萨示现者也。尼蓝婆。未详所译。言此诸神皆夙习发愿护法者也。故常在佛会。


    尔时。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此叙诸天受嘱护持经者也。大梵天王乃初禅王。为娑婆世界主。佛佛出世。此王为请主。二十八天总举三界诸天。谓六欲天。十八禅天。四空天也。须弥山王。特举帝释。乃欲界主。护国天王乃四王天。为守护国界之主。意列三界诸天皆为护法也。


    尔时。有力鬼王。名吉槃茶。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此叙鬼神受嘱护持经者也。吉槃茶亦名鸠槃茶。此云可畏鬼。食人精气。其疾如风。变化无端。住于林野管诸鬼众。故号为王。不属人天。单居鬼趣。此鬼既发愿守护。则一切恶鬼无能为害者矣。一由旬四十里。言守护方隅可四十里内无灾害也。


    问此经。乃佛住大光明藏中。入于三昧。为地上一类大菩萨说。二乘绝分故。前法会不列。又何有诸天鬼神。发愿守护耶。


    答曰。此非常情可测也。然佛住大光明藏。义当常寂光土。则自他平等。说听</a>皆无。既曰于不二境现诸净土。则不特实报。而同居必该。若华藏实报。必摄同居故。华严法会。诸天神王。各各赞佛。各得一种法门。岂绝无耶。是以。约法则二乘绝分。约境则凡圣该通。况圆音落落。十刹顿周。岂此界诸天神王而不仰其嘉会耶。况影响示现。住佛境界。无足疑也。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此结会也。旧解。此天龙八部。必内证法性。示现此形者。然会初不列。义显法胜。结会该众。义必同闻。故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圆觉经</a>直解卷下(终)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