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
3个月前 作者: 凌弘宪
[疏]经有五名题中存三而略其二谓大方广等是诸部通称今名取别故题从简言大佛顶者表于尊胜兼明密咒从顶说故。
[温陵曰]觉王示之以大法使不迷于小径而默得乎无外之体喻之以佛顶使不滞于相见而妙极乎无上之致。
[疏]如来者按经云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即般若所谓诸法如义也今言</a>密因即指众生本觉之心诸佛因此以成菩提所以名为如来密因因心本具隐而未显曰密修证显了受称从果则名如来故如来名通因通果有性有修从因趋果名菩萨万行以果通因则曰如来梵语首楞严涅槃翻一切事究竟即大定之名也。
一缘起分(文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首序佛所居)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次序佛所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皆是无漏(内冥中道不漏落取相不取相二边)大阿罗汉。佛子住持。(三序诸比丘之德)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开扩)范(师范)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捝起)济(接过)未来。越诸尘累。
(四序诸比丘坐次)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大)诃目犍连(采菽氏)。摩诃拘絺罗(大膝)。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满慈子)。须菩提。优婆尼沙陀等。而为上首。(五序诸菩萨坐次)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一本作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自夏至秋开律放游三日)。十方菩萨。咨(问)决(断)心疑钦(敬)奉(侍)慈(恩)严(威)。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闻所未闻)。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初集众叹德]
[疏]言无漏者即总叹众德由尽漏故名阿罗汉佛地论云由胜教力彼圣道生名为佛子即住所得法任持无失名佛子住持诸有者即业惑果三有漏之法也能于下叹叙别德清</a>严可畏轨范行人名成就威仪禀佛遗言能建大义名妙堪遗嘱乃至净尸罗而作范示应身以度生此则智悲俱运积功长劫故能拔济未来而超诸尘累也辟支迦罗此云独觉俱舍云尽智生时名为无学惟作利他事故中阿含谓自恣为从解脱即受夏解制恣任所如之意故阿难别请远游未还而十方菩萨已集道场也迦陵鸟即乌凤之属桂海虞衡志</a>乌凤如凤鸣清越如笙箫妙合宫商能为百虫之音故经中每比于佛音。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忌)日营斋请佛宫掖(其处则内)。自迎(其迎则亲)如来。广设(其设则广)珍羞(其羞别珍)。无上妙味(其味则妙)。兼复亲延(其伴则同)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齿德爵兼隆)居士(清净自居)。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钵)。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施主)。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贵而净者)。及旃陀罗(贱而秽者)。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斥责)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陧(无水之地)。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二误堕所由]
[疏]仁王经</a>波斯匿名月光德行十地讳日者曲礼云卒哭而讳谓诸侯既葬七月有祭于庭庙谓之卒哭乃命于宫中舍故而讳新无敢称名故匿王以其日设斋恭延圣众所以资先王之灵也宫掖者按唐志及宋元宫殿录掖皆为掖垣掖门而非内庭盖云宫城也。
[温陵]上座阿阇黎律制僧远出侣须三人一上座一轨范所以严行止防误失也又法华云入里乞食将一比丘亦防戒之意最后檀越谓未饭僧者平等之慈于己等心而化令彼等心而施所以圆成众生无量功德若登伽者即秽而贱而阿难既无拣择故误堕之阿难下叙平等之意须菩提舍贫从富大迦叶舍富从贫一谓贫者植因一谓富者易施故如来诃之欲令心无遮限以息不均之疑谤。
[疏]斋法者分卫经云一切贤圣欲济贫苦故入聚落当乞食时乃至入无城想见无人想故阿难严整威仪肃恭此法。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娼家)。遭大幻术(外道妖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将毁未毁之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群邪并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叠足而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如从梦醒)。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淫心顿歇)佛所。
[三说咒往救]为度亲因明经胜义故以摩登而为发起按摩登女经言误堕之事佛在王舍城阿难行乞有女子汲水母名摩登阿难从女乞水女便随阿难视阿难所止处归告其母啼泣委卧欲嫁阿难其母不得已。乃以蛊道缚阿难入室阿难不肯就卧处母持阿难将入火中佛知此已。即遣神脱阿难乃其事也又首楞严三昧经亦有魔界密迹将显摩登宿因非此经莫能救度故以之为缘浚发大教谓彼经中当说法时魔王将行恼乱有菩萨名魔界行不污入于魔宫时魔诸女于菩萨各起欲心菩萨知其夙缘可度化作天身与其从事因而得度。
阿难见佛顶礼(以头至地)悲泣。恨无始(受生之初)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见非故起淫爱但是力不胜邪)。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佛告阿难。汝我同(共本)气。情均天伦(兄弟)。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无出无入)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细究)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一本作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不堕轮转)。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皆以直心证入)。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四发起经宗]阿难下叙多闻无功所以发进修之旨奢摩他等三观乃此经修行之法盖十方如来因修此法得成菩提而初心入之必有方便言最初者即未获正观所有初心也。
[吴兴曰]阿难既厌多闻而欣妙定如来欲谈实相先诘妄缘故问发心见相之由为止散入寂之本。
[疏]佛言下示迷真之由由迷真净故有妄轮此指阿难见相发心乃生死攀缘之性也体性坚凝不涉尘妄名常住真心妙圆离垢无诸昏昧名性净明体此经中所谈之妙性故佛于此纫玄立极而印定经宗也然华严净印言发心者亦由见佛相好而楞严三昧亦以爱乐为缘应知此经将显真心实际对简扳缘之体非不以见相之故而发起菩提也故净印经云见相发心有其四种一者初发心菩萨见相庄严而得清净二者修行位菩萨观佛功德心得清净三者不退转位菩萨观佛法身而得清净四者补处位菩萨无法可观亦非无观离于二边而发心故应当直心酬我所问者净印经云发心者无有谄诳其心正直此所谓出离生死皆以真心也如是乃至终始地位者言皆以是心而证入也。
二方便分(大科六)
初徴心文七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染污扰乱)。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阿难言)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施园建舍檀越之名)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阿难言)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佛告)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阿难言)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正定)。名大佛顶首楞严(无上一切究竟坚固心)王具足万行(各门修证)。十方如来。一门(千经共由)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园林。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佛告)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显)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物外。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一推在内]前已开宗次当显义将夷道梗为沮心怨故推七处攀缘以为入观方便佛告下问心眼所在者推妄情也浮根四尘即眼之体心在身中眼见在外依世间所见以为答意汝今下佛因阿难言心在内在内之心必应见内故问堂中先何所见有三摩地名大佛顶首楞严王者此标三昧名也。
[温陵]首楞严三昧千圣共游故曰一门妙庄严海由此而至故谓之路。
[疏]按首楞严三昧经唯住十地菩萨得此三昧此三昧者不以一事一缘一义可知譬如大海悉受诸流故云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又金刚三昧本性清净经云法云</a>地菩萨住首楞严三昧其心淡泊安住不动犹十五日月圆满可观明相具足则知此经所谈皆此三昧之法也又云住是三昧已修百三昧然后乃入金刚三昧如牟尼珠光光相照入首楞严三昧海所有智慧如空中日诸烦恼海如微烟瘴。
[疏]如汝下谓心若在内合见身中可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耶。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室外)。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自信)耶。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预)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二推在外]彼食不能饱此外心不能知身固知此心不在身外我已宿斋者谓佛已受食汝观比丘下谓一人受食不能饱余人以喻外心不能知身故复举手为证兜罗绵者格古论云出西番等处从树所生然眼见手而心分别则心非在外矣眼属于身故云觉在身际。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疑信相参)在一处。
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喻眼)。合其两眼(喻心)。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故)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心在眼故不见身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心在眼故能见身外)。潜根内故。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三推潜根]
[长水]琉璃喻根眼喻于心眼根色净不碍于心同琉璃碗不碍于色随照一镜心则随知。
[疏]其如眼见琉璃心不见眼纵能见眼眼即成境眼既成境岂能随即分别耶而琉璃者质碍之物故以之笼眼外见山河亦见琉璃。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四推两在]
[吴兴]一身之中有藏则暗故见暗即名见内何必须见内身之物耶有窍则明故见明即是见外岂应更责不相干耶。
[疏]其如开眼不能见明闭眼不见身中故不免其后问汝当下辨内见也谓黯与眼对则暗在眼前不与眼对即不名有见皆不可也若离下谓眼但外见无容内对故云纵离外见内对所成以见暗名身中则开眼时何不见汝之面乎[温陵]展转辨明无反观理也汝眼已知身合非觉者既眼在虚空自非汝体矣。
[疏]焦府者素问</a>五藏别论以能藏精气而不泄者曰藏其传化物而不藏曰府三焦者所以消化五谷分润[勝-力+天]理有上下清浊之殊故曰三焦。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一本作即)有。亦非内外中间(指根里)三处。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触)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阿难言。见是其眼(惟眼能见)。心知非眼(心但能知非眼比也)。为见非义(不可言见)。佛言。(以下用喻以显能见惟心)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门即室之眼亦能见否)。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喻徒眼不能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一本作所)。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五推随合]
[温陵]以心法相生则随境思惟即是心体心法合处即为心在。
[疏]思惟之心其体浮而不实故难其体之有无也若无有体则不能合如七尘九界本非有体岂能合耶九界者涅槃云魔作佛像语首罗长者言我先所说四谛法者是说不真今当为汝更说五谛六蕴十三入十九界阿难闻已寻思法相都无此理。
[温陵]阿难下解上难也谓心但能知不可言见曾不悟能见在心徒眼不见也佛言下举门喻能见在心举死喻徒眼不见。
[疏]俱舍说世间正见唯意识相应故论云以眼为门惟为见色又汝下复推别义遍体与一体同不遍与多体同故云若遍体者同前所触今四义无成则不可谓随所合处心随有故。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不作妄执)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作又)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根尘)。为不兼二(根尘)。若兼二者(双兼眼色)。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有知无知相为敌对)。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心尚无有)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六推在中]
[温陵]为复下辨定中位身耶根处即境若在身者下身有中边二义在边则不得为中在中则同前在内应见内矣若在处者下亦辨中位无定表者标物显处之谓混乱则无所取中。
[疏]若兼二者下破兼二不得为中物指尘体指根尘非同根有知故杂乱成敌此兼二不得为中也兼二不成下破不兼二亦不得为中也不兼根则非知不兼尘则非不知二义既非中无可定故维摩经云心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a>。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龟无毛)兔角(兔无角)。云何不着。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七推无著]已知此心元非内外中间故言一切无著虽云无著而犹存境相故有不着之难水陆空行约外境诘不着也此中诘意有三一物在无在二相有相无三有无著所著是境能着是心即心境二门已上七处略推遍计且穷其妄未显即真至下标陈二本始以真妄对辨。
显常住文七
[疏]言显常住者前已略释七徴文竟此下经意多离境显性义当奢摩他观由离根尘等法与空相应故显不摇等性与常相应故辨析真妄简缘尘故盖以初观真理未能涉动故须澄襟海定保固灵根使心源允宴觉识沈波寂六动而不摇冥一如</a>以息虑故金刚三昧经</a>云软心众生其心多喘故令存三守一入如真际是以经中先陈二本为此门决择之由即斯意也。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它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首与四肢)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尔时世尊。从其面门(眼耳鼻舌)。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动踊震起吼攀)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口耳之学)缘觉(偶触之知)。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妙喻)。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不染烦恼)涅槃(不涉生死)元清净(不染不涉)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遣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不应入而入曰枉)入诸趣。
[初标真妄二本]尔时下阿难叙昔所迷求诣真际先问奢摩他路者所以入实际之门也杂集论云无倒所缘说名实际故涅槃经奢摩他有五义一名能灭能灭烦恼故二名能调能调诸根故三名寂静令三业寂静故四名远离远离五欲故五名能清能清贪等三浊故尔时世尊下放光显说此经放光凡有四处将宣微密法门而现微妙之瑞按光义有三胜思惟经论云说法光明依三种差别一因二名三成办一因者谓佛所放光显说因故法华优婆提舍云现见异相不可思议名为说因如即照明诸佛世界种种事等二名者谓光有名字如华严法华所放光明名大人相等三成办者谓光所作业如第四经诸佛放光来祇陀林灌如来顶成辨所说等言六种者优婆提舍云前所放光显示外境诸事今明内证甚深故六种震动然光中所现欲示本觉菩提觉心显发故微尘国一时开现显本涅槃心元无差别故十方界合成一界显元清净体不妄随缘故菩萨众皆住本国了兹光瑞则说因显矣。
[温陵]众生业果成聚行人不知二本错乱修习故须决择不染烦恼名菩提不涉生死名涅槃不染不涉故号元清净体识精陀罗识性也元明本觉妙明也根身器界一切缘法依此而生而人者认缘失真故名缘所遗者。
[疏]识精元明湛不摇性其体即是菩提涅槃由不杂尘妄曰精未尝昏昧曰明而行人遗此本明所修皆妄故须决择也。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曜。阿难言。如来见今徴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直喝破)。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应前)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欣慕三十二相)。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丝麻之类)。诘(追问)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转语警切)。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应前)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应前)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一离尘常性]阿难下显离尘常性尘谓随缘分别之见常者本然自性之体真心绝妄故说离尘如来举臂正显本明而阿难认缘失真乃以妄心推穷寻逐才生一念转人前尘失其元常所谓缘所遗者此也若此发明下。
[吴兴]阿难以对境觉知异乎木石封为我心此正当人执之相忽闻呵斥故以无情为难不知真我无我灵知无知妙净明心何所不在。
[疏]诸法所生惟心所现者以明竖拳之理皆推心义一切因果即依报正报也性一切心者即草木等皆此心为性也若汝下牒能推心此心下示离尘义谓分别觉观所了知性是离尘无体之心不应取着故复示云如汝今者承听我法乃缘尘分别之性也纵灭下甄明影事谓汝纵灭见闻觉知以外离缘尘分别而内守幽闲此幽闲心犹是法尘影事直须内外圆寂影象俱无方是真心之体也故佛答阿难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欲汝识其真也云何为真谓若离前尘有分别全性即真心耳如前尘自暗见觉不昏音响双销闻性不灭岂非离尘有全性分别耶所以不用缘尘分别为心者尘非常住随即变灭以此为因安取常果缘尘之心有如是咎是故学人虽成九定不得漏尽皆由执此妄想为真实也故成实论</a>说乃至有顶犹有退堕皆由不知烦恼过故又成实云若人得九次第定不能入诸禅名慧解脱释曰按二定圣者凡夫皆能修之而经言不得漏尽者盖指有学凡夫缘尘未断者说。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如来身心不能代己修)。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不可测知)性净(垢不染)明(暗不昏)心。得清净眼(见离眚病)。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赤焰)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越翻越透)。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镕作一片)。是心非眼。
[二离根之见]寂常心性本来常住之性也此性本吾所有乃反求之于外既非他修我得岂当恃佛威神今日乃知若不修行与不闻同是以责躬请教希明道眼二障者圆觉云一者是障续诸生死二者理障碍正知见又云永断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释曰俱舍以贪等为事见谛为理则阿难误堕淫舍即事障未断也缘尘分别理障未断也阿难下蹑前拳理以为难意问相类者以明不类所以不类者无手则无拳无眼则有见是故不类也拳有生灭见非有无故虽群盲亦能睹暗此则常性之实也又经论皆云眼非见色故破色心论云以彼梦中于无色处则见有色于有色处不见色故释曰无色处者梦中境也有色处者寤时境也梦中之色非眼处之境故云眼非见色然世间以眼为见无眼时则不能见眼非常性义在离根。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时憍陈那</a>(亦云憍陈如)。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整)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青(日)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三离客尘之性]陈如得解因悟客尘此从本立称也。
[吴兴]客尘喻见思生灭主空喻真谛寂然客义粗喻迷事之惑尘义细喻迷理之惑。
[疏]按俱舍论说见惑烦恼迷谛理起易断不退此客义也修惑烦恼依粗事生难断易退此尘义也佛性论</a>云客尘烦恼有九一贪二瞋三痴四上心惑五无明六见所断七修所断八不净地惑九净地惑此二惑在第七地至究竟位中释曰从贪等至净地惑者总释一切凡圣客尘义也又若经论所说客尘之义约有四种一约所显成实云经言客尘者以显心性是常二约所修圆觉云修奢摩他者觉识烦动静慧发生客尘永灭三约所证佛地论云为断客尘证净法界四约所离佛地论云圆镜智者正净无垢离客尘故而其体即分别为性故胜鬘云如虚空净心常明无转变为虚妄分别客尘烦恼染。然经以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澄霁为空。动摇名尘。又云若实主人自无攸往以明分别若除。常心自住。则知此中。即以缘尘分别之心为客尘之义。
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作开合相)。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一本作言)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佛手是动)。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见性无动)。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盻。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盻。佛告阿难。汝头今日因何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盻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四不摇之性]
[长水]手有开合见无动静对外境辩也次于内身自分动静动中有不动也。
[疏]佛徴见性以显超情而言无摇动者以明妙见性静离妄故无尽意经云奢摩他者寂近寂密不动不摇及知止足则真空</a>观之体也又佛地论云圆镜智者依缘法界穷生死际相续不断名无动摇则根本智之用也释曰奢摩他者以静为体以止为相而阿难答佛言见性尚无有静者以明妙性超情即静离静也又佛问谁动谁静而答云见性尚无有止者以明妙性无著即止离止也故金刚三昧经云当止是生止已无止亦不住于无止亦不住于无住又云知心无心无心可止现识不生无生可止何以故止无止故若复下指法责劝以动为身即左右顾盻者是以动为境即手有开合者是既迷不摇常住之真精反取动摇生灭之身境岂非遗失真性颠倒行事哉故知身为劳虑妄动虚假是以内蠲我想外抵人相断摇俗之妄栖法界之真此如来所以开奢摩他也。
镇澄赞曰 阿难示堕。调御垂怜。七重徴诘破攀缘。心目耀金拳。真妄同年。决意在当权。
传如截流曰 大佛顶者。即释迦大觉神变相也。以象示意。圣教咸然。兹阿难溺于淫舍。大众愿闻法要。世尊具大威力而手不之援。具大乐说而言未之启。乃从肉髻中。涌百宝光。有佛化身。宣说神咒者。意表显密之俱胜。彰形声之兼妙。荡见闻之幻翳。而一经之大旨。无余蕴矣。显密俱胜者。经为显。咒为密。咒心藏心。无二无别。顶为无上之相。经为了义之谈。以密该显。全彰顶中。故曰俱胜。形声兼妙者。顶光化佛。是形外之形。化佛咒语。是声外之声。惟形与声。迥超思议之表。故曰兼妙。见闻幻翳者。浮尘幻化。虚妄称相。一切不了。妄生取着。障清净之慧眼 通之本根。故当机云。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是以渴仰。从佛剃落。又云。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所瞻仰。此非逐色声之求善提者耶。一着色声。本明斯昧。若登伽者。乌得不乘其间哉。何以故。佛身女身均相也。佛见女见均情也。阿难独恨淫躬抚摩为魔障。未达胜相爱乐为厉阶。诚为贼媒在室。瞢然不觉。而且恃其多闻之慧。先梵咒语之所能摄者。盖有自矣。今示佛顶化佛。则知三十二相形非形。化佛说咒。则知四无碍辩声非声。从是而悟阴入处界。七大之法。无非如来藏中循业发现。循业即性故非有。即性循业故非空。离即离非。是即非即。真妄两融。戏论并绝。道场修证。无复秘要。见是为见见。闻是为闻闻。当下海印发光。万象毕照。全题云。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者。以此或作文言纷纭释者。恐非至圣垂象密被利机之意矣。如华严种种光相。表诸地法门。聊例一经。诸可意得。文殊将咒往护。恶咒消灭。阿难登伽归来佛所者。正智行而魔事息也。序分竟。经文自下直至第四卷中。克依性体以融万法。明如来密因。如华严所谓先悟毗卢法界也。自四卷至尽经。全性修证。明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所谓后修普贤行门也。首楞严。此云究竟坚固。斯经教理行果无不究竟。是曰了义。题有五种。后当具释。阿难见佛顶礼悲泣者。省戒体几毁于登伽。多闻莫益乎道力。人或处此怡然。则楞严妙典无所发起。生死欲流。无所遏截。大权示迹。岂无为哉。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者。妙。即密也。奢摩他等。因也。结题反约。但标密因。请法须详。别开三种。奢摩他者。凝然湛寂。三摩者。廓然圆照。禅那者。寂照不二。从用有三。其体恒一。三一圆融。故称曰妙。是诸佛之种智。当人之灵知。一经之宗体也。宗为能显。斯曰密因。体为所显。斯曰藏性。宗体元无异途。果因岂非一致。故后文或举一摄三。或举宗含体。译师之所不翻者。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最初方便者。入三摩提之门也。门有泛明的指之别。四卷阿难。既悟藏心之后。请云。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要因门入。世尊示以发觉初心二决定义。虽示六根优劣。令一门深入。然未的指何门为要。故又别请圆通本根。佛令诸圣各陈所证。则又泛明阴入处界。以及七大。皆为入道之门。惟文殊奉敕于诸圣之后。的指观音所证。其偈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超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a>。经以耳根圆通为最初方便。无疑也。堪以教阿难者。盖阿难以蓄闻成过。观音以薰闻成德。所谓功之与衅。只在循声入流之间而已。今示大士本妙之圆根。为多闻创修之秘要。是令不失故步。大用现前。如从地倒。还从地起。舍此将何聆密因。舍此凭何谈万行。故阿难以多闻未全道力自咎。更陈发心见相之由。世尊就其所迷而示之曰。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性净明体。即佛所表绝诸分别者。用诸妄想。即因相爱乐者。欲治此想。更无别法。故曰。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阿难前请具列三名。但举三摩提者。以举一摄三。宗体咸在也。三摩提。名大佛顶者。斯以词系象。摄密归显也。首楞严王者。彰所诠究竟坚固之体。一切无上也。离体无用。故曰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者。从三摩提。显常住心。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佛佛然也。夫心所以为常住者。常住则无所不住。无所不住。则不可以言住。然阿难计内计外。至计无著。宁有是处乎。试观如来放面门之光。动普佛之界。异境一合。遥住同闻。则七处妄局。直下廓然。无始涅槃。元清净体。备在我而不在佛矣。阿难尚以能推之心为心。非认贼为子。失其所谓寂常心性者耶。由是再从卍字涌出宝光。至微尘如来。阿难大众。无不遍及者。知妄尘莫隔乎智光。则妙心岂殊乎道眼。至托盲人。以辩灯见。心眼之一体照然。令陈那而叙客尘。寂常之妙性显矣。阿难悟手有开合。犹客也。见无舒卷。犹主也。头有摇动。犹尘也。见无所动。犹空也。然如来先寄陈如以悟阿难。因阿难而责在会。故曰若复。言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不住者。名之为客者。责众不悟动中之有不动。故云汝观阿难头自摇动。见无所动。手有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迷其寂常之主空。而以动为身。以动为境。非心性失真乎。逐其扰动之客尘。而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非认物为己乎。寂常之性。本来在我。而迷之背之。故曰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音释
般剌
(音钵腊)。
苌
(音长)。
絺
(音痴)。
属
(音烛)。
掖
(音亦)。
伫
(直吕切)。
臊
(苏曹切)。
遘
(音构)。
瞩
(音烛)。
抟
(音团)。
秪
(音支)。
窍
(启叫切)。
挃
(音质)。
隳
(喧规切)。
翘
(祈尧切)。
矍
(居缚切)。
吝
(良刃切)。
揣
(初委切)。
昱
(音育)。
赩
(喜力切)。
握
(于角切)。
缕
(力主切)。
椒
(昌六切)。
隙
(乞逆切)。
盻
(匹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