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之下)
3个月前 作者: 佚名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a>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
第五决择双源指密因文二。初请文六。初听徒悟旨。
笺云。决择者。是能决克拣择。即世尊无漏后得智。双源者。若真源则顺后修证。若妄源则疏前密因。
后演文二。初正择双因。后重疑广释。且初正择双因。先决证菩提。后决断烦恼。初决证菩提。顺后修证。先顺表体圆满。所以世尊便问云。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地。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终始无坏灭故。又说五浊等义而答。故决证菩提之义足。上来是决证菩提顺后修证竟。后决断烦恼疏前密因。经云。阿难汝等。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又说二颠倒义。一众生颠倒。二世界颠倒。上来有二。初决证菩提。后决断烦恼。两段不同。总是正择双因已了。闻佛示诲者。指示也。前示云。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诲责也。诲云。如何自欺尚留观听。疑惑销除者。不执自然因缘也。心悟实相者。无相不相是真实相也。身轻安不执我。意轻安者。不执法也。
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二庆喜悲赞。
笺云。缘第一。经云。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等。今复悲泪。
无上大悲清净宝王。
笺云。将欲请法。且先赞佛云。无有过上者佛。有同体大悲。乃以悲为力。清净。离垢义。离烦恼障名清。离所知障名净。宝。则可贵可重。王者。得自在义。
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
笺云。佛前第一因。第二因。乃至因因之中。皆是方法巧便。提拔奖劝于我。令我出三苦五苦。分段变易等苦。苦者。迫逼之义。海则生死之海。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
三乘音悟体。
笺云。领解前顺证神通文云。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知此心遍十方界。或指第三经。节节皆有此文。
含育如来十方国土。
笺云。含谓包含。育□养育。如来。是能依正报果。自受用身。十方国土。是所依依报。依正二报。身土交参。因果两门。互相涉入。
清净宝严。妙觉王刹。
笺云。是法性净土。缘诸佛国土。皆以香水海喻。旋转七宝庄严也。
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
四引责谦迷。
笺云。前文云。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无漏业。即大定也。逮犹及也。不及修习。
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笺云。请下三修证。犹如旅人止泊。在于洲渚之中五帝之后。皆称天王。喻佛。赐与个华丽屋宅。虽得此宅。不知从何处。为门而入。亲自受用。法上我今生死寄居。何殊逆旅。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喻佛赐与我不历僧祇。获法身。似得其大宅。不知从何门修行。然后作佛去。
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
五请指修门。
笺云。小乘以北起生空智。证生空埋。犹有余残苦依身。名有余依涅槃。若化火焚身。同太虚</a>空。名无余依。今大乘。先无余后有余。弃舍四事。烦恼已除。习气已尽。解脱道。名无余。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名有余依。
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
笺云。畴昔。则根本第八识。无始时来。为界一切法之所依。攀则第七。攀第八见分。缘则第六。与五同缘。
得陀罗尼。
笺云。陀罗尼不同有四。文义咒忍总持等。持文不失。则文总持。持义不忘。则义总持。由念故持恶不生。是咒。由智故持善不灭。是忍。
入佛知见。
笺云。出法华经</a>方便品云。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慈恩释云。佛知见者。如来能证。如实知彼义故。一开者。出生显证之义。出菩萨证涅槃故。二示者。同义。以三乘人。法身平等。无差别故。三悟者。不知义。以一切声闻缘觉。不知彼真实故。不知唯一佛乘故。四入者。为令证得不退转地。示现无量智业。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六虚仪待演。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
后演文二。初正择双因文二。初愍告双择文三。初愍众许宣文二。初备在会二乘。
笺云。向无上菩提。未得自在。虽断烦恼。未断所知。此约为现在也。
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
后为当来末品。
笺云。当来正是今时。五菩提中。是发心菩提。开显无上觉道。妙修行路。乃首楞严顶三昧教。或向下修证门也。
宣示阿难及诸大众。
次劝发标名。
笺云。宣为宣说。示为指示。
汝等决定发菩提心。
笺云。为佗前第一经。从摩登伽室中归。便请妙奢摩佗。三摩。禅那等三观门曾知是佗。决定发菩提心。
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
笺云。便嘱不得生疲劳懈倦。
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笺云。是发始觉净智。决定义者。规则不移也。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后自徴双因。
笺云。此是标向后说。
阿难。第一义者。
后开因别释文二。初显明修证文三。初类果甄真文三。初劝审修因。
笺云。二种之义。今当第一。且先约决证菩提顺后修证。
汝等若欲捐舍声闻。
笺云。捐亦舍也。缘为阿难。初从摩登伽室中归来。便请三观门。曾知是厌小欣大。
修菩萨乘。
笺云。发大乘心。
入佛知见。
笺云。知约后得。见目根本。
应当审观因地发心。
笺云。合当审实观察。从凡夫地面上。发大乘心。
与果地觉。
笺云。即佛果也。
为同为异。
笺云。此经。因与果。同向一念上。排六十圣位。六十圣位不离一念。一念之中。具六十圣位。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次显非真不可。
笺云。若于因地。以八识妄心。为本来修行之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此中有一返显道。若于因地。以不生灭心。而求佛乘不生灭理。斯有是处。意谓。若将妄心。求无上菩提。大似方木合于圆孔。了无交涉。因觉云。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
后举相双明文三。初显作非真。
笺云。汝当照了明白。诸器世间。可作之法。是根尘识三等。谁为不坏。若见妄法。终从变灭。
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
次明空不坏。
笺云。可作喻妄。虚空喻真。无变坏也。
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后徴述常真。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
次科明妄浊文二。初明身四大分识长浑。
笺云。发毛爪齿大小□等。皆属地大。涕涶涎液。皆水大。有暖气是炎。皆火大。进退屈伸。皆风大。由此四种相。缠缚也。金光明经</a>云。犹如四蛇同处一箧。盖喻四大也。
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
笺云。元于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为视眼根。为听耳根。为觉身根。为察意根。影取舌与鼻。此中何不言六尘与六识。但举根摄取。
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笺云。始从一念□如。终至六道轮回。便有见命等五种浊相状。重重叠叠而起。
云何为浊。
后喻土混清流此心同浊文三。初徴。
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
次喻文二。初明未混。
笺云。循犹顺也。如似一盆清水。此水清净洁白。本然而然。即与彼寻常地上。尘土灰沙等伦流。本质留碍。水土二体。法尔时来。性不相顺。盖土为质碍。水则清洁。法上本来一真之性。本然而然。迥无瑕点。一切虚妄根尘识三等法各别。本不相顺。
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
后明浊相。
笺云。汩然水流貌。忽有一人。偶然将前沙土等。乃投清水之中。土本留碍。既被投于水中。失留碍之体。水本清洁。既被沙土所浑。无清洁之□。法上有世间人。喻一切众生。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喻将妄浑真。土失留碍。妄既浑真。即失妄性。水土。清洁。真性既被妄法相浑。乃失真性。尘与水相浑而流。名之为浊。
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后比。
笺云。法合也。今说此五浊。意谓。此文是决证菩提。所以且说妄生起。然后令佗断妄修行。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
后广明五浊文五。初劫浊。
笺云。空是相分。见是见分。乃能所不分也。何故不分。为空与见俱是妄也。
有空无体。有见无觉。
笺云。有顽空。又无真体。有能见妄心。又无真觉。
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笺云。见与相。二法相织。空如经。见如纬。二法相织而□。如人织□。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梵语劫﨟波。唐言时分。或长时短时也。
□身见抟四大为体。
二见浊。
笺云。抟者抟聚也。一切众生。积聚地水火风成身。
见闻觉知。壅令留碍。
笺云。六识壅令留碍是身。
水火风土。旋令觉知。
笺云。旋乃旋转。令是使令。觉如是识。此识须假身为所依。然后方能发用。无身根则不能发识。空有身无识。又且不得。
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笺云。识托身根而生。二法相织而成。名为见浊。见乃质碍根尘。失一真清净。故云见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
三烦恼浊。
笺云。忆是思忆过去。识是了别见在。□背文曰诵。习则惯□也。
性发知见。
笺云。此妄识。能知能见。
容现六尘。
笺云。容是含容。第六与五同缘。现是影现。此目法尘。仗前五尘为本质。然后第六。自变一重影象。缘前五尘。较亲。故云现。
离尘无相。
笺云。离五尘。又无第六之相。或可。离五。又无法尘之相。
离觉无性。
笺云。离妄识外。又无真性。缘一切众生。执此妄识。若离却妄识。不能认其真性也。
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笺云。尘依识立。识复缘尘。二妄交依。故云相织。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
四众生浊。
笺云。妄识。
知见。每欲留于世间。
笺云。此妄识。欲留妄身久在于世。
业运。每常迁于国土。
笺云。自随妄业。运转迁流。常于此方佗界。
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笺云。心含其妄。住于妄业。复转妄身。名为众生浊。众缘而生。曰众生。
汝等见闻。
五命浊。
笺云。妄识也。
元无异性。
笺云。即真也。
众尘隔越。
笺云。众生迷故。被于众尘相隔越。六根不得互□。
无状异生。
笺云。无状是真异生。乃元于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性中相知。用中相背。
笺云。一切众生性。与诸佛无别。如波与水。性无别。用不同也。盖诸佛乃真。众生乃妄。前文云。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同异失准。
笺云。一切众生。不能六根同时互用。与诸佛别。此则同失准也。若言是异。又同一真性。此乃同异二法。无个凭准。
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笺云。同异二法相织。名为命浊。命则第八识中。连持不断之义。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
后劝息妄旋真文二。初劝择妄旋真妙融因果文二。初举果择因。
笺云。此六识是妄。
远契如来常乐我净。
笺云。不间断曰常。离四句曰乐。得自在曰我。断二障曰净。今从凡夫地面上。远远契合诸佛如来。涅槃四德。
应当先择生死根本。
笺云。择为简择。生死根本。目根本无明。
依不生灭。
后凭真克证。
笺云。此根本无明。依真体而有。是真也。
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
笺云。摄波归水。摄末归本。伏是伏烦恼妄心。还其真心也。
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
笺云。是不生灭心。因地。是从凡夫地面上。起始觉智。
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笺云。是本觉理。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
后立喻简息使澄纯源文三。初澄浑比伏。
笺云。喻始觉净智。
静深不动。
笺云。喻第六识不入色香等境。安然静虑。
沙土自沈。清水现前。
笺云。喻伏惑显真。
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笺云。此约资粮加行二位菩萨。但能伏惑未能断惑。此乃比伏也。与声闻人伏第六识。不与五同缘。又不同。声闻人。虽伏第六识。不与五同缘。但如不压草。逢春必生。虽不起现行。种子犹在。遇缘则起。资粮二位伏惑。种子更不起也。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次去泥比断。
笺云。去泥去烦恼也。纯水是纯真之性也。此则名为永断根本无明。如大乘渐教中。成自受用身佛。
明相精纯。
后彰纯净。
笺云。明乃真明之相。精妙纯一无杂。如似真金去彼杂矿。
一切变现。
笺云。此是化身。现大化小化身等。或神通变现。现身现土。教化众生也。
不为烦恼。
笺云。运而常寂。应用全真。
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笺云。是佛位无为果。清净微妙之道德也。
第二义者。
后克择迷源文四。初勖观惑本文四。初显去详因文二。初显志。
笺云。二种决定。此第二。是决断烦恼疏前密因。
汝等必欲发菩提心。
笺云。五菩提中。是发心菩提。简去发声闻缘觉。小乘之心。
于菩萨乘。生大勇猛。
笺云。向菩萨乘。是发大心也。生大勇猛。无退转故。
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笺云。弃即捐也。诸有为相者。五浊虚妄。皆是有为。非无为也。或可。根尘识等法。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
后详因。
笺云。烦恼根本。是根本无明。此根本无明。无始时来发业。业者。招感为义。是分别烦恼。无始时来。造得总别报业。润生。润益而生。是俱生烦恼。与身与心。俱时而生。低微难断也。
谁作谁受。
笺云。意明作受俱是第六识心。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
二迷因失果。
笺云。汝若也修菩提。须了烦恼起处。烦恼根本。即是无明之一法。
何处颠倒。
笺云。言此虚妄根尘。从何所起处。秪是无明颠倒。
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笺云。言无明汝尚不知。云何降伏根尘识三。取佛果位。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
三举喻明妄。
笺云。此喻。显根本又生起。向下六解一亡疑。
不闻虚空被汝隳裂。
笺云。妄法。便有可解可结。若真空</a>之体。即无解结。隳犹坏也。裂破裂也。言真体不可破坏。
何以故。空无相形。无结解故。
笺云。明其真体。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
四显比结根。
笺云。身是六根。心是六识。六根在外。如同外贼。六识在内。如似媒人。然无识。根乃无用。
自劫家宝。
笺云。贼非外来。喻一切众生。虚妄恶业。皆从心起。所有一切法财功德。皆被劫尽。
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笺云。众生是能依。世界是所依。自相缠缚。不能舍离。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
二明二倒变流文六。初总徴双因。
笺云。前来道。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此中便问起云云。
世为迁流。
二略释二殊。
笺云。且先明世界。过去迁至现在。现在迁至未来。
界为方位。
笺云。若是界。便有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有方所位次。
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
三广述二边。
方位有十。
笺云。十方也。
流数有三。
笺云。三世也。世者。迁流为义。故云流数。
一切众生。织妄相成。
笺云。将方涉妄。于世涉方。相织而成。故云相成。
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笺云。由妄将贸易迁改故。有世界相涉也。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秪目东西南北。
四克明实数。
笺云。施设则有十方也。
上下无位。
笺云。上方更有上。下方更有下。于上方看。又是下。故无位也。
中无定方。
笺云。若是中。随处立得中。东看即西。南观成北。
四数必明。与世相涉。
笺云。东西南北。此四数。必定分明。则世与界相涉。界与世相涉。
三四四三。宛转十二。
五举陈三变。
笺云。三是三世。四是四方。且将世涉方也有十二。过去一方各具三。三四也成十二。宛来转去。宛是将世涉方。转是将方涉世。
流变三叠。
笺云。流则迁易。变为变少成多。三叠。是三重。第一。是无明为能变。世界为所变。第二。世界为能变。根尘为所变。第三。根尘为能变。十二类生为所变。故三叠。是三重变也。
一十百千。
笺云。一十此是第一。无明为能变。世界为所变。将方涉世也有十二。将世涉方也有十二。合言十二。此中言十举其全数。舍取二。成十二。百是第二变。世界为能变。根尘为所变。此中六根。除却法尘与第六。此二隐不显。但取五根五尘是十。将此十。向前世界十二上配。一世一界。各具十。便成一百二十。合言二十。千是第三变。根尘为能变。十二类生为所变。今十二类中。隐却无色空散。销沈无想。土木金石。不实之法。但取十数。将此十类。向前百二十上配。一个具十。便成一千二百。经举全数含取二百也。
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六略结根功。
笺云。总相包括始是第一变。终是第三变。此中言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者。约熏种而论。此六根。皆约根本无明熏起。后言功德不同。约对境而论。便有胜劣。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
三显六根优劣文六。初眼根阙。
笺云。言汝复于此六根之中。决克定当。优是根有长。劣乃根有短。如耳舌意此三根。各具千二百功德是长。余三根。秪具八百是短。
如眼观见。
笺云。如眼且约面前而观。
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
笺云。前是面前。南方全明。具三百功德。后是背后。北方全暗。三百不见。
左右傍观三分之二。
笺云。面前三百全明。背后三百全暗。东边三百。更有东北一隅不见。是五十。西边三百。更有西北一隅不见。亦五十。成一百。贴背后三百。成四百。今言</a>三分之二者。三四十二。是一千二百。今但有二分功德。是八百。阙却一分四百功德。背后与东北西北二隅也。
统论所作。
笺云。统摄论量所作。是六根对境不同。
功德不全。
笺云。眼根秪得八百功德。故不全也。
三分言功。
笺云。三分方得千二百。是有功。
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笺云。得二分。一分则不得故。无德则无功。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
二耳根圆。
笺云。无遗则无遗失也。
动若迩遥。
笺云。若声动之时。近之与远皆闻。
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笺云。若听静之时。更无边涯际畔也。
如鼻嗅闻。
三鼻根阙。
笺云。嗅闻。是鼻家所缘境。
通出入息。
笺云。通出息入息。气在鼻中曰息。
而阙中交。
笺云。于出息入息二中间。气不相交也。
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笺云。阙却中间一分四百。秪有入出二分。成八百功德。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
四舌根圆。
笺云。如舌宣说显扬尽诸世间。是说世间法。出世间智。是出世间法。
言有方分。
笺云。梵语唐言不同。便有方道分段。如梵语乌瑟尼沙。唐之言无见顶。梵语摩诃。唐言大。
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笺云。言虽不同。其理是一。言别意同。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
五身根阙。
笺云。三和生触。根和。境和。识和。识是分别于违顺二境。是身家所缘。违境则鞭杖楚痛。顺境则细滑调适。或可。寒则寒则违也。暖是顺。热则热是违。冷是顺。
合时能觉。
笺云。有违顺二境之时。便有觉知。
离中不知。
笺云。右违顺二境离之时。故不知也。
离一合双。
笺云。离一之时。无违顺二境。唯是身根。合双。则违顺二境合时也。
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笺云。三分阙一分。是离中不知。二分约合双也。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
六意根圆。
笺云。如意根。寂默包容。寂默则思览十方三世。又能心中。包容一切世间。出世间菩提涅槃等法。
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笺云。此意根。唯圣是出世间法。与凡是世间法。无不包括含容。尽其诸法涯岸边际。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
四劝返妄圆真文五。初劝总观根用。
笺云。一切众生。乃顺流。如人被水流从下去。如今要佗返本还元。逆生□返穷根本。到其流根。流根秪是无明。
至不生灭。
笺云。至犹到也。到诸佛如来不生灭地。本自不生。今亦无灭。但了无明无自性。当体是不生灭性。此即是如来藏性也。
当验此等六受用根。
笺云。眼根。受用色尘境。乃至意根。受用法尘境。
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笺云。意谁身舌则合中知。眼耳鼻则离中知。意则幽深。耳则圆通。余五则不圆。
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
二明速证圆通。
笺云。意间令佗悟得一耳根圆通。逆彼无始时来。根本无明。相织妄业。此乃无明为能变。六根为所变。如人织绢。相织而成。然此无明。是妄之始。但能逆彼无明。知其根本。万乃了得一切妄法。便乃得顺圆遍通达之理也。
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笺云。若向此圆通根。一日修行。胜彼不得圆通根者。一劫修行也。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
三指显任详。
笺云。我今备具显此六湛圆明。若了得此六根圆通。便乃湛寂圆明。
本所功德。数量如是。
笺云。本所功能德业。此约染功德。法华约持经功德。耳意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眼鼻身三根。秪得八百功德。故云数量如是。
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笺云。随汝审详简择。爱从何根而入。意令佗但择一根。我当为汝。显发明白。令汝阿难等。增修进趣。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
四明佛无优劣。
笺云。三六一十八界。一一于中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是佛果位也。
于其中间。亦无优劣。
笺云。若是诸佛。诸根一时具足。无有长短。何故如此。得互用故。
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
五矜迷劝一。
笺云。小乘之人。天能于六根之中。圆满自在之慧。自在慧。乃无漏智也。
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笺云。故我宣示显扬。但于一门是耳根。教佗但悟一根圆通。其余五根。一时清净。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脱。此约大乘人。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后重疑广释文四。初释证一六圆疑文二。初先陈一六。
笺云。前文云。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又云。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阿难如今。蹑被前文问。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世尊欲破阿难六一之执。所以便问云。汝今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等事。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问。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乃至终不汝根元一元六。又引阿那律。?难陀。殑伽神女。矫梵钵提。舜若多。迦叶等六人。无根亦能了别。然阿难大权之人。非是不会。且顺同小乘。执异不通图得世尊向下破之。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
后承咨广破文三。初破一六执文二。初责智粗修浅文四。初明庆喜断见。
笺云。须陀洹。唐言预流。预者亲也。亲入圣流。已灭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是能依。世间是所依。
见所断惑。
笺云。见道中八十八使。分别烦恼。已是断也。
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
二彰根习未知。
笺云。然者如是之辞。犹尚也。言尚自未知第八识中。积集而生。无始无初已来。虚妄习气。
彼习。要因修所断得。
三明习要修除。
笺云。此八识中虚妄习气。是俱生烦恼。到修道门中。方能断。无始时来。与身与心。俱时而生。名曰俱生。到阿那含人方断。
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四显混迷四相。
笺云。生。表此法先非有。住。表此法暂有用。异。表此法非凝然。灭。表此法可破坏。此是大乘细四相。一分。一剂。一头。一数。此极微细也。或可。分剂等。是尘沙惑。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
后除六一深疑文六。初双标两执。
笺云。阿难因世尊说。但于一门深入。彼六知根。一时清净故。所以生疑云。此六不同。云何得一根无妄。六根俱解脱。□是世尊。答彼云云。
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
二先难一疑。
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
三立六徴闻。
笺云。微妙法门。是此首楞严经</a>也。
汝之六根。谁来领受。
笺云。若是各别。何根领受令佗定。
阿难言。我用耳闻。
四答唯耳领。
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五责运身口。
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六结破双迷。
笺云。非始是一。终至六道轮回是六。非始是六。终至六道轮回是一。终不汝此六根。元来是一。元来是六。一则无明。六则六根。此约真体上破。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
次门迷一六生文二。初破一执文三。初总叙双生。
笺云。当知此六知根。亦非是一。亦非是六。为真体上无一无六可得也。
由无始来。颠倒沦替。
笺云。因由汝之无始时来。是根本无明。沦。则沦没苦海。替。则换真成妄。
故于圆湛一六义生。
笺云。故于圆明湛寂是真。背真起妄。便有一个无明为能变。六根为所变。
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次别彰存一。
笺云。初果须陀洹人。虽得六根门头。不入色香等境。是我执已无。根本无明未亡。法执犹在。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
后立喻破一文二。初立喻显呈一六。
笺云。如似太虚空。参杂和合长短方圆等器。
由器形异。名之异空。
笺云。随其众器有别。遇方器曰方空。遇圆器曰圆空。法上。如太虚空。喻真体。参杂群器。六根分别。各各不同。如空随器。名有多般。六根随别。其性是同。众器随别。空体是同。
除器观空。说空为一。
笺云。若除众器后。便言空是一体。如六根亡后。说真是一。此正是无明法执也。
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
笺云。彼太虚空。何尝便随汝执。成同是执一。不同是执异。法上。真如体上。何处受汝执。为一为异。何况更名是一非一。是非相对也。
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后比根同喻。
笺云。眼。受用色尘境。意。受用法尘境。故云受用。此六知根。亦不是一非一。是同不同也。为此六根无有实体。不可执有多般。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
后明六生文六。初眼智文六。初因尘发见。
笺云。明暗。是眼家所缘境。二种相形对。
于妙圆中。黏湛发见。
笺云。向妙圆真体之中。黏约爱。湛约性明相。或黏湛爱心。发得眼根眼识。
见精映色。结色成根。
二览色成根。
笺云。见精。则眼识现量心。映带色尘结犹结缚。被色尘结缚。成其眼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三目大相。
笺云。清净四大是真。则四大性。根元目为者。妄即真也。
因名眼体。
四立根名。
笺云。便有眼根。
如蒲萄朵。
五象同蒲朵。
笺云。其果。外作紫色。内唯似水。喻眼根无实。
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六顺流奔色。
笺云。假浮根四尘。色香味触。成其眼根。流为奔流。逸为荡逸。奔波于色尘境也。下四根。准此可知。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
二耳根文六。初因尘发听。
笺云。相敲击也。
听精映声。卷声成根。
二览声成根。
笺云。卷犹览取也。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三目大相。
因名耳体。
四立根名。
如新卷叶。
五象同卷叶。
笺云。如新秋叶落一边而卷。
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六顺流奔声。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
三鼻根文六。初因尘发嗅。
笺云。相发者。则显发也。
嗅精映香。纳香成根。
二览香成根。
笺云。纳则领纳香尘也。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二目大相。
因名鼻体。
四立根名。
如双垂爪。
五象同双爪。
笺云。如双垂手爪。从下而来。亦云如悬针筒。
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六顺流奔香。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
四舌根文六。初因尘发尝。
笺云。参犹参杂也。
尝精映味。绞味成根。
二览味成根。
笺云。绞谓绞历其味尘。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三目大相。
因名舌体。
四立根名。
如初偃月。
五象同偃月。
笺云。偃仰也。如初生月。仰在天之上。
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六顺流奔味。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
五身根文六。初因尘发觉。
笺云。摩。相摩触也。发觉。是身之识。
觉精映触。抟触成根。
二览触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三目大相。
因名身体。
四立根名。
如腰鼓颡。
五象同鼓颡。
笺云。如腰鼓颡。两头大。中间尖。如人腰小。又云。如立戟槊。锵槊也。中心小。两头开。
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六顺流奔触。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
六意根文六。初因尘发知。
笺云。生灭。是意家所缘境。法广也。谓六识。依法广。而住。无法尘亦无六识。二种相续。乃连环不断。念念生灭。发知则意识。
知精映法。览法成</a>根。
二览法成根。
笺云。映法。是映带法尘境。览法。是领览法尘境。成其意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三目大相。
因名意思。
四立根名。
笺云。此中言意思。又以第七识。意是六识。思是七识。或可。说七识亦得。谓第六凭第七而住。七是六之根也。
如幽室见。
五象同幽室。
笺云。言识隐。如夜暗室所见。
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六顺流奔法。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
后引证劝修文三。所观修文三。初指六迷因。
笺云。觉是强觉。明是性明。有明是性明。明觉是强觉。既有性明。便有能明强觉。既有强觉。起来强生觉照。便失却精明了别之性是真。黏妄。是爱心。发光。是背体照外。是智家功用。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次明离相无见。
笺云。汝今。指阿难也。离却明暗是眼家所缘境。即无眼识现量心。盖识如羸人。非杖不起。向下五根亦尔。了知安寄者。了知是意识。若无法尘。亦无意识。谓凡夫须假境牵心。便有心。曾无无境心也。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
后劝遗尘速证。
笺云。循顺也。劝佗不随顺根尘。即是真现量心。
如是十二。
笺云。六根六尘也。或一根各具二。六根便成十二。
诸有为相。
笺云。有为有造作。是前根尘等法。
随拔一根。
笺云。意间教佗但向耳根。悟得圆通。一根既返元。六根齐解脱。
脱黏内伏。
笺云。脱黏者。一切众生。不了六根无自性。被佗根尘所黏。如今悟圆通根。便乃脱黏。不被根尘所缚也。内伏。则转识成智也。
伏归元真。
笺云。转识成智。是牒前文。
发本明耀。
笺云。始觉净智。发现本来圆明光耀。
耀性发明。
笺云。蹑前文。
诸余五黏。应拔圆脱。
笺云。应时圆遍解脱。
不由前尘。引起知见。
笺云。真性不假前尘。灵灵不昧。了了常知。
明不循根。
笺云。真明之性。不顺根尘。灵源独耀。
寄根明发。
笺云。寄伏其根。显发此真性。此约胜义根。谓一切众生。执根能见。不知根不能见。见唯是心。
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笺云。既不由前尘所起知见六根。便得互用。一根发识。遍缘诸境。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
二引现证文二。初引现证人。
笺云。梵语阿泥律陀。唐言无灭。亦云如意。为过去曾供养独觉。招感福缘。至今不灭。如意者。如作如意也。又是佛□弟。白饭王之子。若言阿?楼驮讹也。如意无目能见。修得半头天眼。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难陀龙。无耳而听。
笺云。梵语?难陀龙。唐言贤喜。于诸众生。发爱乐心。贤而且喜。贤喜无耳能听。
殑伽神女。非鼻闻香。
笺云。即恒河神女。为毕陵伽婆蹉所骂者。非鼻乃闻香气。
骄梵钵提。异舌知味。
笺云。憍梵。应言牛类。梵语笈房钵底。唐言牛相。憍梵钵底。讹也。过去因偷摘一茎禾果。报堕地狱。五百生中。作牛偿佗。今虽人身。尚作牛蹄牛呞之相。因号为牛相比丘。异舌是牛舌。又且知味。
舜若多神。无身有触。
笺云。□□多即空神也。此空神。无身能受触。
如来光中映令暂现。
笺云。经家问。既无身。将何受触尘。答云云。此现。是现定果身也。
既为风质。其体元无。
笺云。既为风质。即无形也。其体元无。牒无身文。
诸灭尽定得寂声闻。
笺云。亦云灭受想定。言灭六兼尽七染分。净分即不灭。得寂者。得空寂之理也。
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
笺云。梵语迦叶。唐言饮光。是婆罗门姓。饮光。乃仙人之种。以姓标名。又云。自身光。饮日月光故。意根则第六识。
圆明了知。
笺云。是真性。
不因心念。
笺云。是第六识心念也。念者则冥记义。已上俱约无浮尘根。
阿难今汝诸根。
后劝融迷速证。
笺云。诸根则六根也。
若圆拔已。
笺云。一根既返元。六根齐解脱。
内莹发光。
笺云。始觉净智发起光明。
如是浮尘。
笺云。六根。
及器世间。
笺云。所依。
诸变化相。
笺云。是前根尘等皆无实。故云变化相也。
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笺云。真智如汤。销佗妄执如冰。应念则少念。少念则无念。无念则无分别。智与理相应之时。当体便成无有过上真如灵知觉性。此性。是诸佛如来。本觉之理。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
后会妄融真文二。初闭根旋异。
笺云。如世间人。聚种种之见。皆言在于眼。
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
笺云。若使令佗。将总急掩两眼。不观前境。便观暗相当情。一根既如此。六根亦一时急合。黯黯然不与境对。大似头之与足一般。
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笺云。彼急合之人。将一只手顺体。外从眼耳鼻等六根之上。来统一遍。彼眼虽然不见。诸根一时黯然。头足一一辨别。一灵知觉之性咸知。又何假诸根。为一切众生执眼决定能见。便成主宰。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
后发照圆明。
笺云。一切众生缘此见。须假明境方能见。既言须得明方说见。见暗之时。须不见始得。何故又见暗。
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笺云。言此真见性。不假明境。自然而发。即了了分明。不被烦恼所昏。
根尘既销。
笺云。六根六尘。一时销亡。
云何觉明。
笺云。始觉智。
不成圆妙。
笺云。本觉理。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六通现识断灭疑文二。初牒前建演起难文八。初牒前建。
笺云。为前劝中云。汝但不循动静通塞等法。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等。由是阿难便难云。若此见闻。离于明暗。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于是世尊。说撞钟试倒重寐聆音。而答通现识未曾断灭。遂来罗睺罗击钟。问阿难言。汝今闻否。阿难大众俱言我闻。乃至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阿难白佛。如佛说言。乃至名目相应。此是蹑前文。此中难佛前文云。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因中须得不生不灭心。方能合得不生不灭理。佗便蹑此语来难。云何佛说言。因地觉心。是始觉之智。欲求常住。是本觉之理。若要与果位。名目相应。须是不生灭心。合不生灭理。若将生灭心。合即不得。下便说果中七种名目。来难世尊。
世尊。如果位中。
二述果群名。
笺云。佛界。位中。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悉皆具足。
菩提涅槃。
笺云。梵语菩提。此翻为觉。或翻为道。五菩提中。是无上菩提。或菩提是有为果。转染得净。是生德。如今为什么不生二障。障不生。梵语波利匿缚喃。唐言圆寂。五中。唯大般涅槃。或涅槃是无为果。转迷成悟。是显德。此二。是佛果位中。二转依果。
真如佛性。
笺云。真如出十地经</a>。初地遍行。二地最胜。三地胜流。四地无摄受。五地无差别。六地无染净。七地法无差别。八地无增减。九地智自在。十地业自在所依。此约佛果位真如。是无垢净真如也。佛性四句因理行果。今唯果佛性。除因也。或在有情名佛性。在无情名法性。
庵摩罗识。
笺云。此云无垢识。则第八识净分。
空如来藏。
笺云。亦唯果位。空则二空之理。如来则四智现行。藏则包灭世出世法。
大圆镜智。
笺云。是佛果位。转八识成大圆镜智。转名不转体也。
是七种名。称谓虽别。
笺云。此七种名。称说虽别。其体是一。
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笺云。清净。离垢染义。圆为圆明。满为满足。体是真如。性是体性。性坚固凝明。如金刚宝不可沮坏。然此果位七种名目。常住不变坏故。
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
三克明妄体。
笺云。若此见听。唯是眼耳二根。摄取鼻舌身意也。明暗眼根。动静耳根。欠恬变舌。通塞鼻。离合身。生灭意。经意此见闻等。离却前境。心乃无体。
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
四引六比五。
笺云。冥记曰念。言此第六念心。离于前尘第五。本无所有。为第六若离五。无所仗立。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五显因不称果。
笺云。如何将此离尘无体之心。为本修因。欲获如来下。是果。欲希欲也。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
六再审因虚。
笺云。进则前五无体。退则第六无依。我心。则八识心也。心所。五十一法。言若无法尘。六识亦无。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
七责自违前说。
笺云。如来先说。乃前文云。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等。湛寂精明。圆满常住。此真心也。若求佛果。须用此不生灭心。世尊前来又违越却诚实之言。终成戏论。无所诠表。如来是真语者。
惟垂大慈。开我蒙吝。
八诸会双途。
笺云。蒙则蒙昧。法则吝惜。此心不舍。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后对事消疑文二。初撞钟试倒文二。初正垂问答文三。初责多闻强惑许对除疑。
笺云。徒空也。空将颠倒之言□道。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真实颠倒现前。汝却不识。诚犹实也。信犹解也。伏能伏也。言恐汝实未能信解能伏此妄心。或未能信真心伏妄心。
即时如来。来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
次来罗睺击钟问声无有文六。初问。
笺云。梵语罗睺。唐言执日。又云障蔽。非也。是佛之子。此问。密指五现量识。为亲闻。
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次答。
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三问。
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四答。
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
五问。
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六答。
笺云。问答三重。经意就闻性上问。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
后双徴有无文二。初问。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后答。
笺云。音乃钟音。响则应山谷作声响。
如来又来罗睺击钟。问阿难言。尔今声不。
后立惑彰迷文二。初随声问答文六。初问。
笺云。就尘上问。欲破妄执。且将尘惑性看。其还能简得性之与尘二法。
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次答。
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
三问。
笺云。选犹退也。
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四答。
有顷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
五问。
笺云。顷克之问。也。
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六答。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
后牒诸有无文二。初问。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后答。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
后显尘诸心常文三。初对简断常文二。初责随心惑文三。初标责。
笺云。矫诳作乱也。此责佗将声惑闻。不尘声尘□谢。闻声常存。
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
次推过。
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后显述。
笺云。报答无定。谓问性是常。声尘答谢。□闻□杂声尘。此乃自心不定。随尘有无。正是矫乱。云何言不矫乱。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后正简心常文六。同类灭同枯责闻重响。
笺云。声销无响。便说无闻。闻性已灭。喻同枯木无情之物。
知有知无。
二显尘生灭简性常在文三。初显性双知。
笺云。闻性。有声无声皆知。
自是声尘。或无或有。
次表尘生灭。
笺云。声尘或有或无故不足。
岂彼闻性。为汝有无。
后指体常如。
笺云。闻性不随有无。
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三再责知无。
笺云。汝若言闻性实是言无。知无者谁。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四显不随无有。
笺云。非是汝之闻性。随佗声尘生灭。今汝闻性。为有为无。闻声乃有乃无不定。闻性恒常□因何将□惑闻。说闻性与声尘一般。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
五牒前迷响责昧心常。
笺云。是何鬼怪如此昏暗迷妄。以常性为断声。
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六重结心恒使袪尘惑。
笺云。闭塞。鼻家所缘境。开通。眼家所缘境。言终不应说离却前尘。便无性也。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佗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
次重明寂喻文三。初重□聆音。
笺云。寤时。是第六识。与五同缘。此一灵之性。了了分明。此是明了意识。重寐乃是第六识归种。此一分真性。亦乃不昏。木则舂米音。捣是捣练音。为梦中取境不正故。别作佗物。
于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
次寤陈闻惑。
笺云。遄速也。惑疑惑也。舂米捣练皆杵。
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后显性无迁。
笺云。开闭是眼。不但睡时。假饶此身灭时。纵汝形销死去。此一分真性也在。命光身命也。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静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后劝离尘圆证文二。初愍述心逐境。
笺云。顺色。是眼见色尘□□耳听声尘。此约梦中意识。苦谛名流。集谛名转。念是第六识。流为迁流。转为改转。汝曾无少许开通悟解。性是体性。性净是清净。妙即微妙。常乃真常。又不能顺此所常真理。妄识一向逐其前尘生灭。因由此界生佗界生。或可。生了又生。杂染。乃虚妄之法。逐妄迁流改转。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尘根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后劝拂垢圆真。
笺云。守者得也。或守确观义。常光智也。智光显发。因相生想。名为想相。是三能变识也。见相二分一时弃舍。悟法如眼见物。或法眼观真。是根本智。应时清明。是后得智。无上知觉。是本觉理。问前文□佗此五□□心此□因何又教佗离却此妄识耶。答为前见佗执此现识断灭。所以佛且拨却尘□恒间性无灭。乃是就□量心。指此□令离。妄识是相。真现量心也。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