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解卷第十七
3个月前 作者: 戒环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a>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戒环解
△二色界十八天。虽离欲染。尚有色质。故名色界。通名梵世。为已离欲染也。通号四禅。为已离散动也。欲天但十善感生。此天兼禅定感生。然特有漏禅观六事行耳。六行者。厌欲界是苦是粗是障。欣色界是净是妙是离。此则凡夫伏惑。超世间道也。文二。一列明四。一初禅三天四。一梵众天。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不假禅那等者。言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无正智慧。但修六行伏欲使爱染不生。则不留欲界。粗惑不染。净报现前。故即生梵世。初名梵众。则众庶而已。次名梵辅。乃大梵宰辅。而终于大梵。其进有序。
△二梵辅天。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初天但能执身伏欲。此天又得定共戒。以顺律仪行梵德。故超之也。戒定相应。名定共戒。
△三大梵天。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由前净心威仪戒行。而进至于妙圆清净。又加以明悟超达。则盛德之至。故为梵王。
△四结。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莫非流也。有无明流生死流欲流胜流四果流涅槃流。皆各随流类而趋也。欲流则趋于生死。虽至六天。未足为胜。此天已出欲流。背生死趋胜净故。四禅皆称胜流也。已离欲界八苦。故曰苦恼不逼。已离散动欲心。故曰诸漏不动。俱舍云。此名离生喜乐地。谓离欲界杂恶生得轻安乐也。
△二二禅三天四。一少光天。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此蹑大梵之行升进具戒定慧。故曰圆满。以圆满故。能澄凝其心。不随境动。而寂湛生光。然此初能脱粘复湛。其光尚劣。故名少光。
△二无量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定力转明。妙光送发。境随光净。遍成琉璃。
△三光音天。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诸世界中。教体不同。故娑婆以文字。香积无文字说。但以众香。此天以圆光成音。而发宣化法。故名光音。
△四结。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二禅离忧。得极喜乐。故云忧悬不逼。初禅方得漏心不动。而未能伏。此天已伏粗漏。则业渐劣。行渐胜也。俱舍云。此名定生喜乐地。谓有定水润业忧悬不逼也。
△三三禅三天四。一少净天。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由上圆光教体。披露妙理。发成精行。离前喜动。而生净乐。是乐非境。乃出乎净性。恬怕寂静。名寂灭乐。而净力犹劣。则能通而已。未能成也。以犹劣故名少净。
△二无量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净空者。离诸喜动。不缘物境之定相也。由是充扩使净相无际。协乎妙性。故身心轻安。而性乐成矣。以无际故名无量净。
△三遍净天。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净空无际。故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则性乐归托于是矣。以一切圆净。故名遍净。
△四结。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具精行性乐名大随顺。故安隐无量也。欢喜毕具者。此名离喜妙乐地。谓心虽离喜。而喜乐自具也。
△四四禅九天。四禅报境但有三天。其第四无想乃第三广果。别开凡夫报境。此四之上有五不还天。乃圣贤别修静虑。资广果故业而生。与凡夫不同。故又别列。文二。一四根本天。前之禅行。但是自利。未能利他。至四禅。乃兼修慈悲喜舍利他之心名四无量善。无漏观慧诸禅三昧。悉从此出。故名根本。文五。一福生天。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前虽逼苦已尽得无量乐。然乐不终乐。坏苦必随。此天悟此。故苦乐顿舍。以舍苦乐名。粗重相灭。舍念清净。故净福性生。
△二福爱天。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苦乐二忘故舍心圆融。心无所累故胜解清净。繇是福无遮碍。而得妙随顺。自有漏禅定而发无漏行。至于究竟。故曰穷未来际。定福如此。为可爱乐。故名福爱。
△三广果天。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岐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从福爱分二岐也。一直往道趣广果。一迂避道趍无想。若于先心。不带异执。直修禅定。使自无量光天至福爱。所修福德圆明而住。此天定福弥广。故名广果。
△四无想天。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先心虽能伏惑修禅。而涉妄带异。以有心为生灭。以无想为涅槃。于是双厌苦乐。专研舍心。以趍无想。由物洎身以至心想一切皆舍。名圆穷舍道。心虑灰凝。即无想定也。以是感报。生无想天。寿五百劫。俱舍说。初生此天。未全无想。经半劫始无。及报将尽。复经半劫有想。然后报谢。
△五结。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想念之心。粗曰寻。细曰伺。初禅二天兼之。大梵无寻唯伺。二禅无寻伺有喜乐。三禅离喜乐。有出入息。寻伺感火。喜乐感水。出入息感风。四禅并离之。不为三灾所动。名不动地。然彼器非真常。情俱生灭。虽非无为真境。而有为功用至此已纯熟矣。
△二五不还天三。一总叙。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第三果人。断欲界惑尽。即生此天。不复欲界受生。故名不还。亦名五净居。谓离欲净身所居也。习气种子惑也。与现行皆灭。故云俱尽。此指欲界无续生业也。苦乐双亡。兼指四禅已下无续业也。故云下无卜居。此五天自四禅别立。通名舍念清净地。故曰舍心同分。
△二别列五。一无烦天。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前于苦乐有舍有厌。则心与境斗。不能无烦。唯心境两释。烦恼斯断。
△二无热天。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盛热曰烦。微烦曰热。上虽斗心不交。疑若犹有交地。方灭粗相。得无烦而已。此复增胜心机无对。研交无地。能灭缘影。故得无热也。
△三善见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a>。更无尘像一切沉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能灭缘影。故妙见圆澄。而染心尘像累性沉垢于是皆无也。圆见十方。故名善见。
△四善现天。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精见智照也。向滞尘垢不能发化。今既澄圆。犹如明镜随缘显现。名陶铸无碍。
△五色究竟天。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几者色之微。性者相之本。未能究了。则局于色相。自为限碍。此能究而穷之。故出乎形碍入无边际。名色究竟。
△三结胜。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下天修有漏凡定。此天修无漏圣业。粗细有异。故不能见。
△二总结。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已离欲染故独行无交。尚有色质故未尽形累。
△三无色界四天。无业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乃灭身归无。定性声闻所居。或无想外道别报。或舍厌天人杂处。其类不一。皆无色蕴。文四。一分岐超出。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岐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色究竟天。居有色顶。与无色邻。名色边际。二岐。一出三界即此科也。一入无色。即次科也。四禅皆依舍念修定。此言舍心。指有顶因心也。因心能发无漏智慧。断尽尘惑。至于圆明。即出三界。不住小果入菩萨乘。是名回心。
△二随定趣入。此有四天。皆依偏空修进。初厌色依空。二厌空依识。三色空识等都灭而依识性。四依识性以灭穷研。而不得真灭。是皆有为增上善果。未出轮回。不成圣道。文四。一空处。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消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此专依舍。不修智慧。厌已形碍。竖修空观。灭身归无。即厌色依空者也。名空处定。故报生空处。
△二识处。
诸碍既消。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诸碍既消而无。则不依于色。无碍之无亦灭。则不依于空。唯留阿赖末那。即厌空依识者也。名识处定。故报生识处。赖耶第八识也。末那第七识也。身根既消无复六识。故唯二者独留。而末那所缘。色空识三。此位厌色空而依识。则色空粗缘已无。故唯全半分微细也。
△三无所有处。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前位能亡空色。而未灭识心。此则都灭。故十方寂然迥无所往。以寂无攸往故名无所有。然此虽亡识心。未亡识性。今之行人。见性不深。多滞于此。虽能洞了色空。灰灭心虑。逮无所有。而终于识性幽幽绵绵。不能自脱生死窟穴。实存乎此。
△四非想非非想处。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识性者。识心幽本也。不动者。寂无攸往也。既能不动复穷研使灭。然依识灭之。竟非真灭。是强于无尽中。发明尽性。所以似存不存似尽不尽。似存不存。故非想也。似尽不尽。又非非想也。此又幽幽绵绵至微之相也。以绵微不脱故。云不尽空理。而声闻依此以为究竟。终成钝果。外道依此无所归宿。终迷有漏也。修出世心。至此终极。粗业已无。唯识性为滞。若奋然脱此。斯出三界矣。诸天行位。皆是三摩渐次。不徒说示其行相。相蹑相资。同前圣位。但此示凡浅升进耳。若深智体之。亦可顿证也。
△三通辩凡圣。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通指欲色无色天也。其众乃随业感报。未出轮回。其王乃随行权应。寄位升进。华严谓。初地菩萨多作阎浮提王。二地轮王乃至六欲。三梵天王。是也此竖论已终。故通结指。
△四结名显妄二。一结名。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身心灭尽者无色蕴及粗识也。
△二显妄。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三界由妄发生。七趣由妄取着。补特伽罗。即妄取之幽本也。
△七修罗趣。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修罗此云非天。福力等天。而无天行。为多瞋故也。随业轻重。有四生之异。水穴即尾闾也。
△四通结总答四。一通结七趣。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精研细穷也。梦识昏沉。故妄随七趣。觉心妙圆。则了无根绪。
△二总答前问。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若得妙发三摩地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前问妙心圆遍。何有狱鬼人天等道。故此结示。由杀盗淫三为根本。有是业则名鬼伦。言必坠也。无是业则名天趣。言必升也。出生无杀盗淫。即天趣也。七趣举二。以善恶通摄也。因有而坠。因无而升。故曰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若得正定。则妙性常寂。无复轮回矣。有无二无。言相倾业断也。无二亦灭言分别情忘也。业断情忘。则三种妄本。名迹双泯矣。故欲断妄轮。须修正定也。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前问地狱为有定处。为无定处彼彼发业各各私受。故此牒答。三业即杀淫也。
△三劝断三业。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杀盗淫为惑业之本。故名三惑。上明诸趣。戒备失错。而终于劝除三惑。乃戒备真要也。
△四结示正说。
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二详辨魔境。深防邪误。魔罗此云杀者。亦云夺者。谓能杀慧命夺善法。开之有五。曰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鬼魔。合之唯阴魔天魔而已。阴魔即生死烦恼依五阴而起者也。天魔因修邪定好害正道者也。未发心者常与随顺。则无寇敌。唯正修者。违而不顺。偏致恼害。故须辨识也。文二。初召告宣示三。初召告。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着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汝应谛听。吾今为汝子细分别。
前法既终。当机无问。故将罢法座。而又揽宝几。回金容无问自说者。真止观中微细魔事。非一切智莫能辨识。能隳宝觉。破法王家。故须特告。乃最后深慈也。四禅无闻者。智论说。比丘无多闻慧。但勤小行。得生四禅。便谓已证阿罗汉。及乎天报将毕见有生处。遂谤佛妄说罗汉不受后有。因此坠堕。乃邪误之咎也。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二正示四。初叙魔所起。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
觉圆心体。所谓真元。由迷理背真。化迷立妄。成有漏界。为魔所依。化迷者。随迷转变也。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又喻片云。以明世界虚幻微芒易以消殒也。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真元之体本自廓然。虚空国土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发真不迷。则无安立者。故自殒裂也。或曰有漏空界乃众生同感。云何一人而能消殒。矧古今发真者众。而空界依然。安在其消殒耶。曰同业所感不离晦昧。发真返明。故可消殒。然众生不可尽。世界不可尽。故虽一人发真。而众复感结。所以依然。使同业之人同能发真。则山河器界。应念化成无上知觉。而为净妙佛土矣。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当处湛然</a>。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慑。凡夫昏暗。不觉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魔以晦昧为依。今修禅饰定。妙心精明。与菩萨罗汉?合。故能振裂魔界。遂致恼害也。凡夫天魔王天也。惟未得漏尽通也。
△二悟则无惑。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消殒。
妙觉真体无动无坏。正力所铄。邪气自消。
徒恃神力。但为其客。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柰汝何。阴消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消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
徒恃神力。言诸魔也。五阴主人。指其心也。阴消入明。指发真者。
△三迷则遭害。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秪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登伽眇劣。只毁戒体。诸魔炽恶。能隳宝觉。固宜深防也。宰臣籍没。喻几于觉位。而沦坠恶趣。
△四随阴详辨五。一色阴三。初示阴相。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消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地。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消落诸念者。以湛旋其虚妄生灭也。离念精明者。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也。湛寂故动静不移。离念故忆忘如一。定力虽尔。而色阴未破。故如明目处暗。虽精性妙净。而心未发光。此色阴之相也。阴以蔽覆为义。区局性真。故曰区宇。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五阴尽相。非灭身归无。乃观力洞照不为迷碍而已。故譬若目明朗则十方洞开也。最初一念空见不分。名劫浊。乃色阴之体也。故色阴尽则超之。色阴始因父母己三妄伦交结。故曰坚固妄想为本。五种妄本。经末自释。
△二辨现境十。一身能出碍。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中一色阴定中也。妙体本融。由妄质成碍故。精穷妙明。则四大不织而身能出碍也。然此特定力所逼。使精明流溢。暂而不常。故非圣证。
△二体拾蛲蛔。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真精妙明流溢前境。则外无所隔。流溢形体。则内无所障。故能身内拾出蛲蛔。此亦暂尔。
△三空闻密义。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魂魄意志神五藏主也。执受第八。识为七识之总。身为五根之总。既为总统。故无所涉也。前之精研。初能外虚。次能内彻。此复内外精研。俱虚彻故。五神七识皆失故。常迭互相涉故。夙昔闻熏自能发挥。而忽有所闻也。今夫刻意凝神。讨论之极。则奇文丽藻未尝经意者。往往焕然得于梦寐。则精研激发神者偶现。类可知也。
△四默现佛境。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净秽之境常随心感。故澄彻之极。则心魂染于灵悟。佛境现于心光。此同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也。
△五空色如宝。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精研妙用。抑伏杂想。制心胜托。力用过越。故妙明逼极焕散而现也。
△六暗室如昼。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于夜合。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人固有不明自发暗不能昏者。惟细微定心澄使不乱。而后能现。暗物不除。言皆实境。不随定变也。
△七身无所觉。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体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定力虚融。则五尘并消。四大排遣。纯觉遗身。故无伤触。定力所持。故火不能烧也。世之端居丧我者。尚能使形槁木而心死灰。况真定之力哉。
△八见能洞观。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厌粗浊之质碍。欣净妙之虚融。名成就清净。凝想日深。久而自化。故能洞观。得无障碍也。
△九夜或隔见。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研心穷远。逼迫精神。遗身而出。冥有所至。故能见闻远方事也。上皆未离色阴。徒因定力。而能出碍。见闻远及。若色阴尽。则十方洞开无复幽暗。六通纵任。无为山壁。由之直度。固无疑矣。
△十渐发魔事。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消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所见知识乃魔变现也。前九但明定力。独此乃明魔事者。定力未成。不能动魔。研究精极。乃渐发魔事也。故下文魔事愈甚。
△三结劝深防。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a>要解卷第十七
音切
贬
(笔敛切)。
冗
(而陇切)。
勖
(许玉切)。
凭
(皮证切)。
坼
(丑格切)。
妖
(于娇切)。
佥
(七兼切)。
眇
(眉沼切)。
籍
(疾易切)。
溢
(音逸)。
蛲
(音饶)。
蛔
(音回)。
抑
(音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