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4节

3个月前 作者: 李碧华
    23


    李世民是在八月九日于显德殿登极即位的。


    江山属于他了,看来格外秀丽如画。


    太极宫也属于他了。它气势磅礴,虎踞龙盘之姿。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莱殿、含凉殿、玄武殿……――“玄武”,这二字是他胜利的标记。


    李世民,二任帝,“太宗”,是年方三十。


    簇拥在身边的,都是谋略和才干过人的功臣,他表现得很尊重善任,且大赦天下。关内及蒲州、芮州、虞州、泰州、陕州、鼎州等六州,免除二年田赋及捐税;其他各州则免除差役一年。宫女,幽闭堪怜,他又释放出宫。……


    ――但,他晚上还是睡不好。


    霍达于某天夜晚,为他展示画像,以示忠心。


    李世民自寝宫出,脸容非常憔悴,双目无神,打着呵欠。他端视画像:


    “这二位大将军果然画得十分神武!”


    霍达深藏不语。


    自太宗皇帝阴谋弑兄杀弟,又从父王手中夺得帝位后,心中不安,常有余悸,梦中听见凄厉的鬼叫声,都在呼冤寻仇:


    “还我头来!还我头来!”


    他迷迷糊糊,总见看不清的人影,向他拉满了弓,箭在弦上,然后直射他心房,自己的血,是腥甜而微温的,血流不止,一直浸湿了整副戎装,他惨遭没顶。……


    几回自梦中惊醒,残片犹在眼底翻动,那血的腥甜,历久未散。


    “鬼!鬼!”


    他挣扎着爬起来,一身冷汗。


    于是再也不敢入睡。


    大将秦叔宝、尉迟恭,听得宫中闹鬼,二人天不怕地不怕鬼不怕,自告奋勇,全身披挂,手执兵器,待卫寝宫门外,直至天亮。


    霍达道:


    “得知陛下因二位功臣值夜宫门之外,再也听不到怪声,可安心稳睡,特命画工画将下来,可张贴以供驱鬼。”


    “好主意。”李世民道:“快贴上。”


    威严一如门神。


    他颔首一笑。


    忽又念得:


    “霍达,‘漏网之鱼’还没找着么?”


    “告密领赏的有,部属追杀不力,我曾吩咐他们多加注意,宁枉毋纵。”


    李世民语重深长:


    “天下得来不易,恩威并施正是开始。”


    “臣明白。”


    “听说,在寺院里逃出去的?”


    ――原来他知之甚详,霍达一愕,不敢怠慢:


    “是。惟全国佛教大盛,叛党托庇寺院,官兵难以一一撤回擅闯。”


    “是吗?在我地土上,搜不出一个人来?”他微笑了:“武德年间,太上皇不是下诏淘汰僧道么?再者,时移世易――不必拘泥,要闯就闯。”


    改变历史,把痕迹用力抹掉,他已命史官在编制年表纪事时,好好地写。应写的才写。


    李世民闭目养神:


    “除石彦生外,朕当大赦其他叛党。――他知道太多了!”


    霍达心头一凛。


    瞬即恢复平静,非常忠心地朗声而应:“是!”


    “朕着你办妥此事,在你能力范围以外么?”


    “不。请给臣多一点时间。”


    李世民把双目张开一条缝:


    “我给你时间,也给你一个助手!“


    “谁?”


    他一招手。


    重重的帏幕,走出一个绰约身影。


    霍达一见此人,目瞪口呆。


    24


    有一种有趣的树,唤“同根生”。


    即是一侏树根上,长出两棵不同种的树来。


    在彤云禅院后,莲花池的右边,便是同根生了,一株山毛榉,一株青桐。


    大太阳下,经书都整齐地给铺满在地上照晒。一片蓝白黑的祥和色泽。


    初冬的日头很暖。


    静一的僧衣外已加上一件厚的披搭。他把经书自藏经阁上捧下来。琉璃瓦映着阳光,发出五彩,阁楼单檐翘角,似微笑。


    经书很老了。有的是竹册,有的是木册,也有微黄的纸,善本。静静诉说一些深奥但又显浅的道理。


    出了一身汗。静一把厚衣脱了,搁在莲花池畔。


    真是庭园静好,岁月无惊。


    一个小沙弥步至。


    “静一,方丈着你到大殿去。”


    他回过头来。


    两目祥和平淡。


    豆腐吃多了,如同一方豆腐。时间过去了,忘记了有时间。要知风的动态,看灯火摇闪就感觉出来了。


    他连做梦都没有痕迹。不拘束于领悟,于是反而心安理得。


    午间一阵风过。


    经书被吹得窸窣作响。泼剌泼剌地,发出高低声韵。


    看上去,像屋瓦。


    书覆盖了什么?真相抑假象?如果把它们一一掀起,底下是另一个世界似的。


    静一让几本书翻了身,把掀折的书页扫平。


    过小亭,是一条碎石子的路。小小的一只白粉蝶在阳光下活泼地飞舞。翅膀上有黄和黑色的图案。朝生暮死,却是那么有劲。这就是生命。


    视线沿着小路望向大殿。


    幽朴的庭园,矮树影影绰绰,看不清楚。静一一路走来。


    是一个女人的背影。


    她下跪,垂首,不语。


    女人穿宽袖青色斜纹长裙,裙裾迤逦在地。披纱罗画帛,盘绕两臂间。


    素服的贵妇,单刀半翻髻,高竖发顶,云朵状,簪了白牡丹。――簪白花的女人。


    静一走近,只见女人在默默流泪。


    十渡老方丈伴她上香。


    四个婢女侍候在旁。


    当静一步入大雄宝殿时,方丈招呼:


    “静一,见过这位施主:青绶夫人。”


    女客抬头。


    静一一见,身子剧烈地震动。


    是她?


    是“她”?


    他的眼睛如被锥子刺中。


    不可能!


    青绶夫人起来,她款款而立,雍容冷艳,只向静一颔首为礼。


    这分明是红萼!


    ――但又不是。


    她不认识他。


    静一耳朵有点热。他心里辗转缠绵,窘得无地自容。像一个小偷,偷了不该偷的东西。他一定是失态了。


    马上勉定心神,把脸挂下来,给自己警告。


    山外野寺,亦非人迹罕至,香客来往,众生一貌,他又何必诸多联念猜疑呢。静一嘲笑自己一时失措。他又回复淡漠的礼貌了。


    延请青绶夫人至茶室。


    小沙弥奉上香片,招待施主。


    老方丈道:


    “请用茶。”


    青绶夫人把茶碗端近一嗅,矜持而端庄一笑:


    “好香。”


    “施主欲为亡夫在此举行‘荼毗’仪式么?”


    她呷了一口茶汤,徐徐而道:


    “是。先夫在泾阳,为皇上大破东突厥而建功,可惜战死沙场。因他奉佛,故希望得到超度。――虽然杀人,亦是为了国家。”


    说明瞥向静一,不动声色。见他沉默不语,又转向老方丈:


    “新帝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登极,将改元贞观了。师傅都晓得吧?”


    “唷这个,”方丈答:“皇帝常换,贫僧来不及晓得啰。”


    青绶夫人继续把尘世的消息带来,尽皆佳讯:


    “天下大赦,田赋和捐税都免掉,幽闭的宫女也释放出去自行婚配了。也打了一连串的胜仗……先夫为好皇帝而阵亡,也是值得的。是吗师傅?”


    静一合十:


    “好皇帝乃千秋以后史册所定,出家人不问尘俗事。”


    她浅笑,只管闲聊。


    “这位师傅健硕,倒不像出家已久。”


    “种地的。身手比较粗壮。”


    “贵姓?”


    “俗姓张,唤‘九斤’。名儿很俗。”


    青绶夫人保持骄矜,漫不经心:


    “精壮之年便,想是大有刺激了。”


    又信手拎起茶碗向方丈一敬,倒像是与他闲话人生似的。


    静一道:


    “阿弥陀佛,务农者贫,深明天命不可违,事既如此,顺其自然而已。”


    青绶夫人忽地一恸,把茶碗顿放几上,茶溅出,一小摊淡青的眼泪。她泫然:


    “唉,师傅没经过生离死别,当然不会明白。”


    她轻轻地,又再叹一口气。


    静一不知是否没听进耳中,没放在心上。他望着那洒了的茶汤,木然。他竟因掩饰什么而在“妄语”了?
关闭
最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