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毗卢遮那经指归(并序)
3个月前 作者: 圆珍
入唐求法沙门(珍)述
窃以。真心凝寂。混染净而同味焉。实性恬然。笼表里而一体矣。大坎湛湛。已无清浊之波澜。满月团团。何有增减之景象。然而池深莲大。感应交臻。水静月盈。影响弥密。是故。五轮重叠架三密之台。十知牢笼照九天之境。无相之相。镜悬性空。无形之形。星罗心地。八万三昧荡二空之粗荒。五百总持。显一真之妙理。遍法界而尽边涯。亘尘区以无终始。乃是妙法之家最深秘处。莲华之海自然智龙。普门应用。彼时归心。本地真容。此日悬眼。万教之枢机。八藏之开钥。可谓斯大日经王焉。于是唐朝老宿。贬醍醐于生苏。本国幼童。滥甘露乎毒乳。遂使平等淳味。混差别之杂血。久成师子同未化之羝羊。私悲其如此。判心不息。言而鲠戚。欲罢不能故。举纨扇思隐山之轮。动碧条训息虚之风。冀俾两方之学辈。知一道之指归云尔。
今判教相。略用二门。先出他问答。次建立自义。后总判释。
第一出他问答者。本朝睿山学徒。作难疑曰。大毗卢遮那经一部七卷。薄伽梵住如来加持广大金刚法界宫。为一切持金刚者。演说之也。大唐中天竺国三藏输波迦罗。唐言善无畏译。今疑。如来所说。始从华严。终至涅槃。无为五时四教所不?摄。今以此毗卢遮那经。何部何时何教摄之。又为法华前说。为当法华后说。此义如何。
大唐国台州天台山佛陇禅林寺传教和上广修。同山国清寺传法座主维蠲答云。毗卢遮那。西天本号。唐翻为遍一切处。此是三身之一号。即法身如来也。既是法身如来所说。经义理亦遍一切处。既一切处总被(去声呼)此经所摄教必逗机。必有四种根性。于此得悟。既有四教根机。岂不为第三时摄方等教收。以理验之。即知。是法华前说八教之中并摄(已上修和上答)
谨案经文属方等部。被声闻缘觉故。与不空罥索。大宝积。大方等。金光明。维摩等经同味。具四教四土。今题毗卢遮那。于法界宫说。为是法身寂光土。从胜受名也(已上蠲座主答)第二建立自义者。名匠决判难应间然。海外末学须仰信之。然如来逗机设三种说。谓随他意说。随自他意说。及随自意说。通于一法具乎三说。彼台州判。则当随他。犹捐珍服。以为垢衣。而离随自。无别随他。一物异说。义无二途。譬如阴来结水为冰。阳来销冰作水。佛教亦如。随缘变改。会理唯一。但至于法身说法。理遍一切。必有四机。于此得悟。事意未会。若言法身理遍法界。机有四种。教具四种者。释迦如来。是毗卢遮那应身。复遍一切处故。即说法华。日应用四教。纵执三乘抑一乘。普门妙用。已具九乘。岂容摄属阿含方等乎。若挫胜佛之说属生苏味者。可判劣佛之说。收酪味耳。今却随他权判换。以随智实说。不违彼此。并允圣教。然而华严缁徒。偏贬余经习小乘辈。专赞己典。唯识之家。只贵深密。空论之宗。好褒般若。赞真言者。直讥显教。讲法华徒。独是一经。皆乖本师。颇得一隅。兼为彼等。以呈九方。专引经文。傍案疏意。略连二十七条。作巨昏之玉烛。
题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a>。
释云。梵音毗卢遮那者。是日之别名。即除暗遍明之义也。然世间日。则有方分。若照其外。不能及内。明在一边。不至一边。又唯在昼。光不烛夜。如来智惠日光。则不如是。遍一切处。作大照明矣。无有内外方所昼夜之别。又如重阴昏蔽。日轮隐没。亦非坏灭。猛风吹云。日光显照。亦非始生。佛心之日。亦复如是。虽为无明烦恼戏论重云之所覆障。而无所灭。空竟诸法实相三昧。圆明无际。而无所增。以如是等种种因缘。世间之日。不可为喻。但取其少分相似故。加以大名。曰摩诃毗卢遮那也。成佛者。具足梵音。应云成三菩提。是正觉正知义也。谓以如实智。知三世数。非数。常无常等一切诸法。皆了了觉知。故名为觉者。而佛即是觉者故。就省文。但云成佛也。神变加持者。旧译或云神力所持。或云佛所护念。然此自证三菩提。出过一切心地。现觉诸法本初不生。是处言语尽竟。心行亦寂。若离佛威神。则十地菩萨。尚非其境界。况余生死人。尔时世尊发大悲愿。住自在神力加持三昧。示普门身。说所宜法。随彼心行。开观照门。然此应化。非从如来身语意生。于一切时处。起灭边际。但不可得。缘谢则灭。机与则生。即事而真。无有终尽故。曰神力加持经。若据梵本。应具题大广博经因陀罗王。因陀罗王者帝释也。言此经是一切如来秘要之藏。于大乘众教。威德特尊。犹如千目为释天之主。
今案。此自证三菩提。究竟诸法实相。普门应化即事而真。岂隔诸法不通含乎。既是诸佛秘密之藏。于众大乘。威德特尊。岂同第三时四乘俱转乎。据此题目。应知。一大圆满之教。莫执末流蔽本源耳。
住心品云。薄伽梵住如来加持广大金刚法界宫。
释云。薄伽梵。即毗卢遮那本地法身。次云如来加持。是佛加持身。其所住处名佛受用身。即以此身。为佛加持住处。如来。心王诸佛住。而住其中。既从遍一切处加持力生。即与无相法身无二无别。次又释叹加持住处。故云广大金刚法界宫。大谓无边际故。广谓不可数量故。金刚喻实相智过一切语言心行道。适无所依。不示诸法。无初中后。不可变易。不可破坏。故名金刚。法界者。广大金刚智体也。此智体者。所谓如来实相智身。以加持故。即是真实功德所庄严处。妙住之境。心王所都。故曰宫也。
今案。能住所住该通法界。能说之法身。无二无别。能说之法。亦无初中后。讵存三五七九乘等。水镜在此。不可更惑。
同品云。住一切法平等执金刚。大那罗延力执金刚。妙执金刚。
释云。住一切法平等执金刚者。谓住一切佛平等性也。谓因果自他。有为无为等一切诸法。入此如实智中。究竟平等。同一实际。能持此智印故。以为名也。大那罗延力者。谓持秘密神通力也。如一阐提必死之疾。二乘实际作证已死之人诸佛医王。明见如来性故。则能必定师子吼。于救疗因缘心不怯弱。诸菩萨尚不能尔故。复明不共一切摩诃那罗延力。妙执金刚者。妙名更无等比更无过上义。犹如醍醐融妙。已极不可复增。常不变易。无间无杂。如来亦尔。一切功德。悉皆无比无上。诸有所作。亦唯为此一事因缘故。名妙执金刚。
今案。一切诸法。平等一味故。定姓二乘。毕死阐提。皆得救疾。同一佛子。无间无杂。无比无上。实是真实究竟圆融之教。岂同第三时乎。
同品云。及普贤等诸大菩萨。前后围绕而演说法。所谓趣三时如来之日加持故。身语意平等句法门也。
释云。次明群机嘉会之时所同闻法。即是身语意三平等句法门。言如来种种三业。皆至第一实际妙极之境。身等于语。语等于心。犹如大海遍一切处。同一咸味。故云平等也。句者。修如是道得住三平等处。故为句。即以身口意秘密加持。为所入门。谓以身平等之密印。语平等之真言。心平等之妙观。为方便。故逮见加持受用身。如是加持受用身。即是毗卢遮那遍一切处身。遍一切处身者。即是行者平等智身。是故住此乘者。以不行而行。以不到而到。名为平等句。一切众生皆入其中。而实无能入者。亦无所入处。故名平等。平等法门。则此经之大意也。
今案。此句皎如白日。只在眼前。因果两人。一平等身。岂有九乘差别。使四生迂回乎。不见直路。入于险径。瞽盲之所为也。一大圆教。弥应仰信。
同品云。尔时执金刚秘密主。于彼众会中坐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得一切智智。彼得一切智智。为无量众生。广演分布。随种种趣。种种性欲。种种方便道。宣说一切智智。或声闻乘道。或缘觉道。或大乘道。或五通智道。或愿生天。或生人中及龙夜叉乾闼婆。乃至说生摩睺罗伽法。若有众生。应佛度者。即现佛身。或现三乘及八部身。各各同彼言音。住种种威仪。而此一切智智道一味。所谓如来解脱味。
释云。此中问意。即是发起大悲胎藏曼荼罗也。萨婆若平等心地画作诸佛菩萨二乘八部等四重法界圆坛。此一一本尊身语心印。皆是差别乘也。如是形声。悉是真言密印。或久或近。无非毒鼓因缘故。经云皆同一味。所谓如来解脱味也。所以尔者。一切众生色心实相。从本际已来。常是毗卢遮那平等智身。非是得菩提时。强空诸法使成法界也。佛从平等心地。开发无尽庄严藏大曼荼罗已。还用开发众生平等心地无尽庄严藏大曼荼罗妙威妙应。皆不出阿字门。当知。感应因缘。所生方便。亦复不出阿字门。譬如大海中波涛相激。迭为能所。然亦皆同一味。所谓咸味也。
今案。阿字如大海水。感与应如波涛。水波相异。咸味已同。今以同味。总一切法为一体也。不熟此意。执波疑水。伪谬如何。
同品偈云。善哉佛真子。广大心利益。胜上大乘句。心续生之相。诸佛大秘密。外道不能识。
释云。略有七义。故名大乘。一者。以法大故。谓甚深秘藏。毗遮卢那遍一切处大人所乘。二者。发心大故。谓一向志求平等大惠。起无尽悲愿。普济法界众生。三者。信解大故。谓具足无量功遍。遍至恒沙佛刹。以大事因缘成熟众生。四者。以性大故。谓自性清净心金刚宝藏。无有缺减。一切众生等共有之。五者。依止大故。谓如是妙乘。即法界众生大依止处由。如百川趣海。卉木依地而生。六者。以时大故。谓寿量长远。出过三世。师子奋迅。秘密神通之用。未曾休息。七者。以智大故。谓诸法无边故。等虚空心。自然妙惠。亦复无边。穷实相原底。如函盖相称。以如是七因缘故。于诸大乘法门。犹如醍醐淳味第一。故云最胜大乘也。无相之相。甚深微妙。难可了知。诸佛秘印。不妄宣示。是故。凡夫二乘。两种外道。非但不识无生灭心。亦复不识生灭心故。云外道不能识也。
今案。七大之义超绝余乘。于诸大乘。能如醍醐。何存四味。寿量长远。出过三世。岂非本成乎。凡夫二乘。皆为外道。岂将彼浅法杂此深理乎。若早除覆本之执。兼小之僻。则应合佛意。
同品末云。秘密主应如是了知大乘句。心句。无等等句。必定句。正等觉句。渐次大乘生句。当得具足法财。出生种种工巧大智。如实遍知一切心想。
释云。此如幻等十喻。皆是摩诃衍人甚深缘起。非声闻缘觉安足之处故。名大乘句。心之实性。更无一法可以显示之者。但深观时。障盖云除。自当证知耳。故名心句。如来智惠。于一切法中。无可譬类。亦无过上。故名无等。而心之实相。与之函盖相称。间无异际。故曰无等等句。诸佛以此十喻。必定师子吼。说如来性心实相印。若有信者。设有诸魔。皆化佛身。说相似般若。亦不能变易其心。使法相不如是。故曰必定句。以此中道正观。离有为无为界。极无自性心生。即是心佛显现。故曰正等觉句。以深观察故。如入大海渐次转深。乃至毗卢遮那。以上上智观。方能尽其源底。故曰渐次大乘生句(云云)
今案。既非二乘安足之处。必定师子吼。说佛性心印。上上智观独能尽底。岂被二乘。涉第三时乎。
入曼荼罗具缘品初云。尔时。执金刚秘密主白佛言。世尊说此诸佛自证三菩提。不思议法界超越心地。
释云。即金刚手承佛神力。领解上文。先叹世尊。甚为奇特。由具大方便故。乃能说此诸佛自证三菩提。所谓自心自觉不可思议法界。出过一切心地。的无所依也。如世人举趾动足。皆依于地。菩萨亦尔。依心进行故。名此心为地。以心尚有所依故。未名正遍知。如来已度此微细戏论。进趣都息。故名超越心地。
今案。诸佛自证之法。尚超菩萨心地。何况二乘。寔在论外。既非三乘之境界。何有彼分齐法。有眼之士留意可耳。
同文云。尔时。薄伽梵毗卢遮那。于大众会中。遍观察已。告执金刚秘密主言。谛听金刚手。今说修行曼荼罗行。满足一切智智。法门。
释云。此中大会。即是法界曼荼罗所摄应度众生。今佛欲说深密之行。为令差道机故。以惠眼观察。即此修行。梵音娜耶。所乘之法。所行之道。通名娜耶。此行梵音析利耶也。且如下文云。先为弟子。择治心地。若为我倒凡夫。择得一念守齐种子心。治令平正。亦名治地。乃至为一生补处菩萨。择去心中无明父母极细之垢。亦名治地。由此言之则经文一一言之下治地之义。凡有几重。例如十缘生句。皆渐次转深。不可穷尽也。执金刚作如是劝请。佛还以此印印之。而后演说故。云满足一切智智法门。今案。既言满足一切智智法门。明非三乘所涉之境。何故僻执之。同存三之教。
同偈云。佛法离诸相。法住于法位。所说无比类。无相无为作(乃至)法离于分别及一切妄想。凡愚所不知。邪妄执境界。时方相貌等。而实无时方。无作。无造者。彼一切诸法。唯住于实相。
释云。夫法常无性。从众缘生。即是八心之相。越诸戏论。故云法离于分别及一切妄想。若了知诸法本无相如是则照见心之实相。从本初以来。常自不生。一切有相。皆住无相故。言彼一切诸法唯住于实相。
今案。以方便力。寄此曼荼罗具缘支分。令初业者。措心有地。所作不空。即以此功德。蒙佛加持。兼观十缘生句。能不动实相。游戏于神通。庄严诸佛土。若一切有为之法。皆悉住于实相。实相之外。更无别法。讵捐本源。挹乎末流。佛语灼然莫以生疑。
同文云。尔时。金刚手秘密主白佛言。世尊当云何名此曼荼罗。曼荼罗者。其义云何。佛言。此名发生诸佛曼荼罗。极无比味。无过上味。是故说为曼荼罗。
释云。凡有二问。世尊答中。初答名。次答义。就答名中。曼荼罗者。是发生义。今即名为发生诸佛曼荼罗也。下菩提心种子于一切智心地中。令不思议法性芽次第滋长。乃至弥满法界。成佛树王。故以发生为称也。次答义中。梵音曼荼罗。是攒摇乳酪成苏之义。曼荼罗。是苏中极精醇者。浮聚在上之义。犹彼精醇。不复变易。复名为坚。净妙之味。共相和合。余物所不能杂。故有聚集义。是故。佛言极无比味无过上味。是故。说为曼荼罗也。以三种秘密方便。攒摇众生佛性之乳。乃至经历五味。成妙觉醍醐。醇净融妙。不可复增。一切金刚智印。同共集会。于真常不变甘露味中。最为第一。是为曼荼罗义也。
今案。攒摇四味。已成醍醐。岂存三乘乳。乱淳味耶。佛言极无比无过上。而却混下劣之乘。招逆佛之重罪。甚以可悲。
第二卷初。具缘品之余云。尔时。毗虑遮那世尊。与一切诸佛。同共集会。各各宣说一切声闻缘觉菩萨三昧道。时佛入于一切如来一体速疾力三昧。于是。世尊复告执金刚菩萨言。我觉本不生。出过语言道。诸过得解脱。远离于因缘。知空等虚空。如实相智生。已离一切暗。第一实无垢。此第一实际。以加持力故。为度于世间。而以文字说。
释云如来已说三空三昧印。复说三昧道中差别印。三重坛所示类形。皆是如来一种法门身。是故悉名为佛。此等诸佛。各于本所流通法门。自说彼三昧道。若现世天身。则说彼三昧道。若现三乘身者。则说三乘三昧道。若现执金刚身。则说彼三昧道。当知。此中偈颂。如是无量刹尘。非结集所能载。言一体速疾力者。入此三昧时。则证知一切如来皆同一法界智体。于一念中。观世界海微尘等诸三昧门。于一一门。各得成就无量众生故。名一体速疾力三昧也。尔时。世尊遍观察已。了知种种三昧道。同归一体。皆是佛乘。复为执金刚。说一切三昧道中成菩提印。我觉本不生者。谓觉自心本来不生。即是成佛。而实无觉无成。出过语言道。从此已下。是转释阿字门。觉本不生即是佛。佛自证法。言语尽竟不行处也。若了本不生际。于一切过失。皆得解脱。离生灭因缘。如净</a>虚空不变。以自性净无分别故。同于大空之实相。即是毗卢遮那遍一切处。此萨婆若惠。与大虚空等也。离一切无明故。觉本不生。一切诸法无不闻知。第一实际。所谓自性清净心。以离一切暗故。佛之知见。无复垢污。皆是转释本不生义也。
今案。三重诸尊。皆名为佛。曾无五乘之非佛身者。一切如来。皆同一体。皆同阿字。皆同实际。遍一切处之所有诸法。悉为佛乘。正在此文从令聋盲。尚可闻见。况有眼者。讵俟烦说。
同文云。复次秘密主。此真言相。非一切诸佛所作。不令他作。亦不随喜。何以故。以是诸法。法如是故。
释云。经中。次说真言如实相言。以如来身语意毕竟平等故。此真言相。声字皆常。常故不流。无有变易。法尔如是。非造作所成。若可造作。即是生法。法若有生。则可破坏。四相迁流。无常无我。何得名为真实语耶。故佛不自作。不令他作。设有作之。亦不随喜。此真言相。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位。性相常住。是故名必定印。众圣道同。即此大悲曼荼罗一切真言。一一真言之相。皆法尔如是。故重言之也。
今案。真言者。皆真实语。不变不流。三重诸尊一切真言。皆必定印。皆常住法。若见此文。僻执冰释。
同偈言。真言三昧门。圆满一切愿。所谓诸如来不可思议果。
释云。谓诸众生。修此三昧门者。一切志求。皆得圆满。此愿圆满时。即是诸如来不思议果也。常住之果。无师之惠。犹能给与众生。何况世间悉地之愿耶。复次。如来一一三昧门声字实相。有佛无佛法如是。是故。不流即是如来本地法身。欲以此施众生故。还以神力。加持如是法尔声字。此则诸佛加持之身。此身即能作随类之身。无所不在。遍声字亦尔。行者一心观此声字。自见佛加持身。若见此身。即本地法身。若见此身时。即是行者自身。故此一一门。即是如来不思议果。不从别处来也
今案。一一三昧。皆是如来不可思议果本地法身也。岂唯据方等差别不融乎。皆人见之。幸甚幸甚。
同文云。住不思议心。起作诸事业。到修行地者。授不思议果。
释云。然地即是心体。故但云住不思议心也。真言门中。虽有如是不思议果德。堪周给一国。等赐众生。若诸众生。不生难遭想。譬如王膳盈前。无心饮啖。则诸佛其若此云何。故云若到修行地。授不思议果。此修行地。即是净菩提心初法明门也。
今案。因之与果。俱不思议。大王之膳。岂预第三时乎。应知。此文同</a>彼唯一。莫执法华抑此秘密。
同文云。尔时。执金刚秘密主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不思议真言相道法。不共一切声闻缘觉。亦非普为一切众生。若信此真言道者。诸功德法。皆当满足。
释云。如声闻法。解脱之中。无有文字。而维摩诘不离文字。说解脱相故。名不思议解脱。今此字轮亦尔。即以无相法身。作种种声字。种种声字作无相法身故。名不思议真言相也。不共一切等者。此经。是法王秘宝。不妄示卑贱之人。如释迦出世。四十余年。因舍利弗等殷勤三请。方为略说妙法莲华义。今此本地之身。又是妙法莲华最深秘处。故寿量品。云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乃至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即此宗瑜伽意耳。又因补处菩萨殷勤三请。方为说之。苟无顿悟之机。则不入其手故。不普为于一切众生。亦是领解前偈中到修行地方授不思议果。若满足时。即是具足众胜愿也。
今案。既云不共二乘。岂同共教乎。寿量远本已与今一。强混方等。违法王敕。如释尊过四十余年。说妙法华经</a>。今大日如来说一切法意。方说此秘要。俱是终穷圆满之教。疏断甚佳。留意能思。留意能思。法王秘密宝。寔在此典一以贯诸。尤在此句。彼久成本地。即此法界心地。是彼非此。贵耳贱目也。
同文云。尔时。毗卢遮那世尊。住于满一切愿出广长舌相。遍覆一切佛刹清净法幢高峰观三昧。时佛从定起。尔时发遍一切如来法界。哀愍无余众生界声。说此大力大护明妃。
释云。此中言出者。梵本正翻。当云发生旧译或云奋迅。出此广长舌相。即是如来奋迅。示现大神通力故。会意言之也。此三昧。于如来广长舌相。遍满一切佛刹。巧色摩尼普门大用中。最为上首。犹如大将之幢。故云清净法幢也。如是净菩提心。为万行幢旗。亦复如是。住中道第一义谛山上。安固不动。又如生身佛。将发诚实言时。或示广长舌相。遍覆其面。若摩诃衍中。或示舌相。遍覆三千世界。今者世尊将说如来平等语故。明此语轮横竖。皆遍一切法界故。曰广长舌相。此舌如如意珠寂然无心。亦无定相。而能普应一切。皆令称悦其心故。名巧色摩尼。是一切真言所出生处也。
今案。小乘佛出舌相覆面上。显大乘佛覆三千世界。今此秘密乘中。出舌相覆十方世界。无其间隙。横竖皆遍说平等法。岂存不平等之见。今佛受狭少之恼。痛哉痛哉。
同文云。时薄伽梵广大法界加持。即于是时。住法界胎藏三昧。从此定起。说入佛三昧耶持明。即于尔时。于一切佛刹一切菩萨众会之中。说此入佛三昧耶明已。诸佛子等。同闻是者。于一切法而不违越。
释云。梵音毗富罗。是广大义。谓深广无际。如是诸法自体。名为毗富罗法界。诸佛实相。真言实相。众生实相。皆是毗富罗法界。以此更相加持。故名为法界加持义。如是诸佛国王明妃和合。共生毗富罗种子为大悲胎藏所持。无有失坏故。名为法界加持也。世尊普遍加持一切众生。皆作平等种子竟。即时入是三昧。观此一一种子。皆是莲华台上毗卢遮那。普门眷属无尽庄严。亦与大悲曼荼罗。等无有异。而诸众生。未能自证知故。名在圣胎俱舍。若出藏时。即是如来解脱也。佛如是观已从定起。说三昧耶持明。三昧耶是平等义。本誓义。除障义。警觉义。言平等者。谓如来现证此三昧时。见一切种种身语意。悉皆与如来等。禅定智惠与实相身。亦毕竟等。故名平等。又三世等。三因等。三业道等。三乘等。是平等义。又三昧耶者。即是必定师子吼。说诸法平等义。若不先念持者不得作一切真言法事也。一切佛子。既闻是已。于一切真言法中。不敢违越。所以然者。若菩萨于众生诸法中。作种种不平等见。则越三昧耶(云云)
此一切如来金刚誓戒。是故诸菩萨等。奉持此三昧耶。如护身命不敢违越也。
今案。此平等义。遍于法界。三世三业三乘一切诸法。平等一味。皆是毗卢遮那本地常心。若作不平等见。违越如来金刚誓戒。彼第三时机未熟故。未说此三平等法门。末学僻执由以同彼。自今以后敬顺佛戒。勿招越三昧耶罪也。
普通真言藏品初。说普贤真言。乃至一切声闻缘觉。菩萨天龙八部。及诸人真言竟。末后结句云。秘密主。是等一切真言。我已宣说。是中一切真言之心。汝当谛听。所谓阿字门。念此一切诸真言心。最为无上。是一切真言所住于此真言而得决定。
释云。次毗卢遮那说真言心者。以上诸真言等。随一一中。则有根本真言心真言随心真言。如是等无量无边不可知数。今总说诸真言之心。即此阿字是也。此是诸法本不生义。若离阿声。则无余字。即是诸字之母。即一切真言生处也。谓一切法门及菩萨等。皆从毗卢遮那自体自证之心。为欲饶益众生。以加持力而现是事。能实即体不生。同于阿字之法体也。此字于真言最为上妙。是故真言行者。常当如是受持也。是故一切真言。住于阿字。由住此故。诵之即生也。
今案。大日如来住阿字门。说十界真言。说即却摄入阿字本不生藏。一相一味。一道一体。最在此句。讵有心眼者。更同方等不会之教。努力努力见之见之。莫招堕狱之事。损佛性之宝也。
悉地出现品云。复说三世无量门决定智圆</a>满法句。
释云。谓于一念三世之中。无量无碍智门。佛以种种方便说斯妙法。一切众生。各随所应智门。而得决定。其门无量。故言无量门也。佛观大众会。为说此普门法界趣入之门。欲令各随本缘。而得决定。故名决定智门也。法句者。谓先触事从事。能生于理。名为句。圆满者。入此法门。能生法界无相如来自证秘密之法。将欲以如是法。满足一切众生。令无空过故也。
今案大曼荼罗中五百诸如来。乃至不可说微尘数海会。非是隔法。一一皆是圆满法句。例如法华七宝大车其数无量耳。岂与方等同日而言。
成就悉地品云。诸佛说如是更无过上句。一切法归趣。如众流赴海。
释云。如是甚深法性。犹如大海万流之所归趣也。此万法归趣。正顺于大般涅槃。即是发行义也。如世间大海种种色味。入于大海之中。诸同一色一味无有差别。不可变易如来大海亦复如是。一切万法万行入此中。皆同一不思议解脱之味。无有差别也。
今案。万法归阿字。如众流赴海。证据明于日月。覆盆能应照。
转字轮品云。即时世尊身诸支分。皆悉出现是字。于一切出世间声闻缘觉静虑思惟。勤修成就悉地。皆同寿命。同种子。同依处。同救世者。南么三曼多勃驮南阿。
释云。谓遍佛身分。皆现此阿字真言。此阿字门。即是世出世间二乘定观等之惠命也。如寿一字诸寿同。如上世出世间一切所作妙业阿字。即为彼命。如人若无命根。一切作业皆悉弃废。一切世出世间功德定惠等亦尔。若离阿字门。即不得增益成就。如彼死人无所能为。复阿字。是开口声也。若无阿声。即不能开口。口若不开者。一切字皆无。是故阿字为一切字之种子。当知一切万行亦如是。以阿字门而为种子。若离阿字亦不成也。同依处者。如众生等。若无大地则无住处。此阿字门亦如是。若离阿字。即无所依处也。救度亦同者。当知。阿字门即是一切世间之大救护也。
今案。二乘及世间同一寿命。同以阿字为种子。同以阿字为依处。同以阿字为救护者。有何怨恨。判属方等存三之教。大罪大罪。
秘密曼荼罗品偈云。或复一切处。随其类形色。不思议智生。是故不思议。应物有殊异。智智证常一释云。今谓法界之色。于一色中。即是一切色能观之智。亦与境相应故。欲得如是自在而用也。为除无智故。有种种智生。虽知无量智。其实是一智。前云智。是一切智也。以一智现一切智也。前问本尊形量大小。今次答之。然佛普门示现。皆为应赴群机。机既万差。当知垂应。亦大小无定也。至论一一本尊之形。莫不量同法界。无有边际及与始终。由智有浅深。量有大小故。所见身各各差别。是故当知。所观本尊随行者心大小。无有定量(当明密迹经三密事)所云证智者。即是佛也。佛以无尽之智。而证无尽之境。如函大盖亦大也。
今案。三重海会。五百诸尊。应物异形。证智本一。一一诸尊。量同法界。无有边际及以始终。一切皆入大菩提心故。如此身智者勿局。然则障云早散。佛日即现。努力努力留意留意。入秘密曼荼罗品云。如是三昧耶。一切诸如来菩萨救世者。及佛声闻众。乃至诸世间平等不违逆。解此平等誓秘密曼荼罗。入一切法教。诸坛得自在。我身等同彼。真言者亦然。以不相异故。说名三昧耶。
释云。所谓三昧耶者。是等义。谓我等于佛。佛等于我。无二无别。究竟皆等。阿阇梨者等于佛。佛即等于弟子。此弟子非但等于十方三世一切如来。亦等一切诸菩萨。亦等一切声闻缘觉。亦等一切世间天仙之众。若如是等于一切。即是毗卢遮那身也。故云诸世间等同等同顺。亦是法华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应作如是解等同诸佛也。无违背义也。若解此秘密曼荼罗。即是遍入一切曼荼罗也。此弟子。以同遍入一切曼荼罗故。即得自在修行一切法门。无有留难也。佛以诸法究竟等。释三昧耶名故云三昧耶。
今案。以诸法究竟等。释三昧耶之义。法华十如于此增曜。凡圣无异。依正一体性相圆融。同住大日本尊之位。一切十方一相一性。佛及众生。俱是深玄境。非唯绝开而已。遂以开会。当机自知。不可烦述。若强抑之。即毕死人。足可叹耳。
受方便觉处品云。秘密主应当谛听。吾今演说差别道一道法门。秘密主若声闻乘学处。我说离惠方便。教令成就。开发边智。非等行十善业道(乃至)菩萨修行大乘。入一切法平等。摄受智惠方便。自他俱故。诸所作转。是故秘密主菩萨。于此摄智方便。入一切法平等。当勤修学。
释云。谓一切法不出阿字门。即是一道也。道者。谓乘此法直至道场之道也。而言一者。此即如如之道。独一法界。故言一也。于此一道中。而分别种种差别。犹如无量岐路。皆至宝所。殊街同归也。又如以一阿字门。分别一切字。当知虽有差别。不异阿字门。今此十善亦尔。随上中下智所观。自成种种。非一切众生本厚戒而有差别也。然佛为破众疑故。亦于一道中而分别。答其差别相耳。故次言。若声闻乘乃至非等行者。此答其与大乘别也。彼声闻十善。但是教令成就。犹如国王有所约敕(云云)但是一边之智。非中道实相之戒。是其差别也。次明大乘十善差别相。言菩萨修行大乘等者。言此戒入一切平等法。离于自他。而普净自他。自开一切如来知见。亦令一切等同于我。以入一切平等法界。而修此戒故。与一切不共也。
今案令一切人入一乘道故。言差别道一道法门。既入一切法平等。岂有差别道。已开差别。即为一道。讵留岐街。无差即差。差即无差。例如药草品。
百字位成品云。非曼荼罗异意。非意异曼荼罗。何以故。彼曼荼罗一相故(乃至)无二无别。
释云。当知彼心(行者心也)不异于曼荼罗。曼荼罗不异于心以一相故也。言此曼荼罗。与心无二无别。今此法亦如是可解也。
今案。四重曼荼罗皆悉一相。三乘六道量。同大日如来。如水流波。其相虽异。朝宗于海。咸味一同。辄尔乍见判属方等。如临海水未食其味。
世出世持诵品偈云。当知出世心。远离于诸字。自尊为一相。无二无取着。不怀意色像。勿异于法则。
释云。一相者即身口意也。观本尊心上作此圆明。即是心。其身印等。即是身。其真言字等。即是语。今已明见本尊。而观本尊三事。一相平等如于实相。又观本尊三平等一相即同于我。我之三相。亦复一相平等不异于尊。此圆明之性。不异于尊。菩提心。此菩提心不异本尊。自他平等也。又所观字虽不同。皆是三昧门。若解一字之性相。即解一切字之性相。字即本尊。本尊即心。心即法界体性也。是故。此阿字。即是不思议字。如阿者。一切亦尔也。如字者。印等亦如是也。于此不思议三相。谓字真言相身印相。本尊心相。不遣不立。不增益不损减。当作一切平等相观。而达一切法。成一切智。当依此法则。勿异此而作也。此即是三落叉义也。
今案。此三摩地门。唯在此秘密教。自余一切修多罗中。阙而不书。故云大乘中王。秘中最秘。法华尚不及。矧自余教乎。判置第三时。譬如指日为萤。以海作渧。总请瞻智停废妄执。仰信佛语。莫以蝇翼覆于虚空。
第三总判释者。先出诚文。次通会之。先出诚文者。释云。又此经宗。横统一切佛教。如说唯蕴无我出世间心住于蕴中。即摄诸部中小乘三藏。如说观蕴阿赖耶觉自心本不生。即摄诸经八识三无性义。如说极无自性心十缘生句。即摄华严般若种种不思议境界。皆入其中。如说如实知自心名一切种智。则佛性一乘如来秘藏。皆入其中。于种种圣言。无不统其精要(已上文)
次通会者。横统之言。义如大海。如来秘密藏。何法不备。莫玩常情。妄生巨容。若嫌横义之兼大小。未有一切纯一之教。得此大纲。尘疑自解。四阿含等一切小乘。皆摄唯蕴无我句中。说人空理故。如楞伽宝积大集维摩央掘金光大方等一切大乘。除般若华严法华涅槃外。皆悉摄入阿赖耶句。说法空理故。华严般若种种诸部。皆摄自性缘生句中。说第一义空故。问曰。华严一乘。是第二七日说。何故与二十九年已后般若同摄之。答曰。今案疏意。不论说时之先后。只取义理之浅深。以类集之。与般若同。加以不共般若即是华严。又华严会与般若经其时邻。次又无量义云。次说方等十二部经摩诃般若华严海空宣说菩萨历劫修行。虽是非指二七之说。以入法界义同故也。案此等意。摄一句中。其义无伤矣。法华涅槃及大日等。摄如实句。或曰。佛性指大涅槃。一乘指法华经。如来秘密藏即持明藏真言教者。此亦一见矣。今以为。佛性一乘。不可读为两句。说教次第有乱故也。法华与涅槃。同明佛性一乘旨故。总含为一句。如来秘密藏为真言或立十住心。判一代教。未合此疏。不足为论耳。秘密庄严法界楼观。即如实知自心之相。岂过此外更有法耶。六波罗蜜经中建立五藏。以般若教摄第四藏。以真言教门置第五醍醐。不乖诸教。符会一道。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云。佛言秘密主。我于无量无数劫中。修习如是波罗蜜多。至最后身。六年苦行。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毗卢遮那。坐道场时。无量化佛。犹如油麻遍满虚空。诸佛同声而告我言。善男子云何而求成等正觉。我白佛言。我是凡夫。未知求处。惟愿慈悲为我解说。是时诸佛同告我言。善男子谛听谛听。当为汝说。今宜应当于鼻端。想净月轮。中作唵字观。作是观已。于后夜分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十方世界如恒河沙三世诸佛。不于月轮作唵字观。得成佛者。无有是处。何以故。唵字即是一切法门。亦是八万四千法门宝炬关锁。唵字即是毗卢遮那佛之真身。唵字即是陀罗尼母。从此能生一切如来。从如来生一切菩萨。从菩萨生一切众生。乃至生少分所有善根。善男子此陀罗尼具如是等不可思议威德功用。穷劫演说。劫数可尽。此陀罗尼功用威德。不可穷尽(已上文)此文为明镜。更不可疑卢。无有是处。最应留意耳。八万法藏若入此字门。皆是秘密甚深境界也。一一悟入皆成佛故。是故说为大空圆满教。是以就一切大小诸乘。开心实相之印。第二门中一一释毕。但于如实句。其有三部前后。如何法华为初。涅槃为中。秘密为后。何以知之。疏云。此经横统一切教。又云。即统论一部始终。无量方便皆为令诸菩萨。菩提心清净。知识其心。如此经者。当知。一切修多罗意皆同在此。如释迦如来所说法者。当知十方三世一切如来种种因缘。随宜演说。法无非为此三句法门。究竟同归。本无异辙。又云。世尊前已广说净菩提心如实相。以众生未能得意悬悟。复作方便。说此顿觉成佛入心实相门。亦为决了十方三世一切佛法故。如一切经中。或说诸蕴和合中我不可得。或说诸法从缘生。都无自性。皆是渐次开实相门。彼言诸法实相者。即是此经心之实相。心实相者。即是菩提。更无别理也。但为薄福众生而不能自信作佛。自信作佛者。甚为难得故。世尊且令净诸垢障。将护其心。要令时义契合。然后为说即心之印。今经则不如是。直约诸法令识其心。所以为秘要之藏也(已上文)
今案。横统之言无所不该总。十方三世一切修多罗。同归于三句。本自无异辙。明知在一切经后。诸经犹文。此经如印。以三摩地印。印一切诸经。为诸佛秘藏。例如决了声闻小法。是诸经之王。故一切修多罗。皆悉为前。此经为后。又渐次开心实相门。即是法华一乘。四十余年未显真实故。彼言诸法实相之句。则指法华方便品也。除此之外无唯一教。小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故。将护彼情。要令时义契合。末后说之。所以文云。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乃至如来尊重智惠深远。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此乃契合时义。待机方说。而实相心。彼此同体更无别理也。彼经显实相之莲华。此经显芬陀利之体。今此所显常住本地。即彼所指久远真如故。以法华涅槃为尔前教。摄八教之判甚为不可耳。涅槃云。能观心性。名为上定(已上文)私谓。上定者所谓三摩地也。故今疏云一切如来定者。如大涅槃经明。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此佛性即名首楞严定。亦名金刚三昧。亦名般若波罗蜜。佛佛道同更无异路。若行人初发心时。能如言正观心佛性者。亦即名为如来定。岂烦渐超四处至究竟乎(已上文)私案。经所说如来定。即是涅槃上定也。三平等句名为上定。彼经粗点未显说之故。判置前。复龙猛菩提心论云。惟真言教中即身成佛故。是说三摩地门。于诸教中阙而不书(已上文)
言三摩地速疾门。一切诸经阙而不书。斯教方说故。为诸教所归之教。前后明白。若不是此释。则阙而之言难可消通矣。疏云。此诸尊。毗卢遮那经不载真言手印。即别出余经者。当依彼经授与真言手印。令依此经供养次第法行之也(已上文)
今案。此文冠戴一切矣。八万法藏总在劝进修证之意。诸修多罗或说字门。或说明印。往往非一也。而至于诸尊图供养行门。一切皆悉朝宗此经。前后之义不足为疑。天台止观云。智者行法华经发陀罗尼(已上文)
所以智者大师所说四教。还摄总持门。乐说辨才是总持力。若言非者。深违师宗。内证秘密教。外说显教故。一切果依此门证。谙充彼盲。更莫间然。若见异端构异门者。迩乖跋摩。遐违佛意。成佛无期。嗟悲夫乎。烦张文纲。寔为瞽夫。达者得一。莫俟多说。学于佛教事。偏执者。攒水求苏。凿树觅金。空费功夫。终无得期。余寄言老宿。诫训后学。聊抽愚管。敢谈深妙。所谓以蠡酌海者。通人择焉。
大毗卢遮那经指归(终)
(延宝五丁巳岁九月吉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