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慎品法句经第五(十有六章)
3个月前 作者: 佚名
译文
戒慎品的大意是:教导授与人们无上善道,禁制人们邪恶非法之心之行,以致後来不生後悔。
凡人若能常保清净(之心),奉持戒律至死不渝,专心致志修炼善德品行,若能如此戒德便成。 ㈠
智慧之人知道护守戒德,其人生福报可以达致(佛、法、僧)三种境界:声名闻於天下而获得利养,死後亦可升入天界快乐无比。 ㈡
常以佛法为准决定行止,护守戒德便可明达,可以成就真理正见,这样便是同辈之中吉祥之人。 ㈢
持守戒律之人平安无患,可使身心免除烦恼:夜晚睡眠恬淡安详,一觉醒来常常身心欢喜。(四)
修持戒德布施财物,广作福事是为来世福报,从此岸到彼岸,常到安住戒之境界 。(五)
以什么作为终生追求目标最好?又是什么东西最能使人安心止意?什么东西是人生法宝?什么东西偷盗不去?㈥
持戒终身安住,戒德最能安心止意,智慧乃是人生法宝,个人福报盗劫不去。 ㈦
比丘树立戒德,是为守护收摄六根:饮食知道节制,使意念开悟与佛法相应。 ㈧
用戒律降伏妄心,护守意念务使端正安定:增加内养习学止观二法,不要忘却佛之教示。(九)
沙门若能明达睿智坚守戒律,心内思惟佛教真理,按道行事如响应声,自然(内心)清净驱除苦恼。(十)
抛弃各种垢染,不要产生惰慢之意,终身奉求佛法(教诲),不要片刻背离善知识。(十一)
戒定慧三学,应当认认真真地思惟,如若全部清除了垢染,就能免除祸患破除有执。(十二)
已经理解(戒定慧三学),便可超度尘世苦,其他妄念不复生,又能超越诸天魔界,人生犹如丽日当空清明净阔。(十三)
狂放迷惑自我放纵,就会突破佛法常规表现出奇诡邪僻。佛教给我们的戒定慧三学,是我们寻求完满人生所离不开的法宝。 (十四)
持守清净戒行,心意就不会自恣放纵:佛教导的大智慧已经获得,无须再看任何邪教书籍。(十五)
这种清净戒行导人向往善处,乃是至高无上的大道,而且可以使你舍弃各种无道之行,助你超离诸天魔界。(十六)
原典
戒慎品第五十有六章
戒慎品者,授与善道,禁制邪非,後无所悔也。
人而常清,奉律①至终,净修盖口行,如是戒成。 ㈠
慧人护戒,辐致三宝②。名闻得利,後上天乐。 ㈡
常见法处,护成为明,得成真见,辈中吉祥。 ㈢
持戒者安,令身无恼,夜卧恬淡③,寤则常欢。 (四)
修戒布施,作福为福。从是适彼,常到安处。(五)
何终为善?何善安止?何为人宝?何盗不取?㈥
戒终老安,戒善安止,慧为人宝,福盗不取。(七)
比丘立戒,守摄诸根④;食知自节,悟意令应。(八)
以戒降心,守意正定⑤;内学止观⑥,无忘正智⑦。(九)
明哲守戒,内思正智,行道如应⑧,自清除苦。(十)
蠲除⑨诸垢,尽慢⑩勿生。终身求法,勿暂离圣。(十一)
戒定慧解,是当善惟。都已离垢⑾,无祸除有。(十二)
著解⑿则度,余不复生,越诸魔界,如日清明。(十三)
狂惑自恣,己常⒀外避。戒定慧行,求满勿离。(十四)
持戒清净,心不自恣。正智已解,不覩邪部⒁。(十五)
是往吉处,为无上道,亦舍非道,离诸魔界。(十六)
注释
①律:戒律。
②三宝:佛、法、僧谓之三宝。
③恬淡:安閒宁静。
④诸根:即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⑤正定:又译作三昧,即将心定於一处或一境的安定状态。
⑥止观:止,即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於特定之对象;觐,因止而获得的智慧。又可称之为「定慧」。
⑦正智:契合真理的智慧。
⑧应:响应、回应。
⑨蠲除:抛弃、抛却。
⑩尽慢:极度的散漫、懒惰。
⑾离垢:摆脱了缺点。
⑿著解:达到了对佛法的理解,即指对佛教所阐释的人生意义的开悟。
⒀已常:《中华大藏经》,宋本《法句经</a>》均作「已常」,据上文意作「已常」,即超越了常规常态。
⒁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