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国菩提达摩禅师论 二
3个月前 作者: 佚名
(前残)
寂,无碍为道。故名「悟心」。
言「定心」者,由常看守心故,於五欲境界,不乱不惑。由看心故,中不令乱。故《维摩经》云:「念定总持,辩才不断。」故云「亦名定心」。
言「息心」者,由常看守心故,息妄缘,归真心寂定,故云「亦名息心」。
言「徵心」者,由常看守心故,即见心中心、心数法,攀缘妄想,却徵缘心,虚妄不可得故。故云「亦名徵心」。
言「达心」者,由常看守心故,渐契自心,本性清净,不为一切烦恼诸垢之所染污,犹如虚空。故云「亦名达心」。
言「了心」者,由看心故,了自己心,无障无碍,灵通迅速,而体常住不动,毕究寂灭,即涅盘相。故云「亦名了心」。
言「知心」,由看心故,知心去来,知心生时,知心灭时;知过去心已灭不可得,未来心未至不可得,现在心不住不可得。由常看守心故,知心去、来、生、灭悉常善。故云「知心」。
言「止心门」者,由常看守心故,不令妄念辄生,止念不生。故云「亦名止心」。
言「察心」者,由看守心故,察烦恼贼,六根中六个头首大贼。六根者,眼爱美色,耳贪好声,鼻贪好香,舌贪美味,身贪滑细,意贪六尘。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也。若贪着生爱,即为所烧。是故智者察六尘贼,不令得入。譬如关令守门,端坐专察,门中有人来去,悉须察虑,不得一人辄盗来去。察心亦尔。所云「察」者,即是觉察之义,觉察心口善恶等念,悉无遗漏。若有善念,即随生灭;若有恶念,急手觉察,挫制断除。常自觉察身心过失,故云「察心」。
言「觉心」者,由看守心故,即觉自体性真如,无色无形,非常非断,非外非内,亦非中间,离诸色相,不出不没,非方非圆、大小、长短,离有离无,毕竟空寂。此是自家真如心、本性清净心,不可以言说分别显示。《维摩经》云:「如自观身实相。」与法相应。自体无为,即合僧义,即是僧宝。动成物执,即为法义,即是法宝。常觉,即为佛义,即是佛宝。照见心中三宝,复觉佛在身心,若内觅,不久见佛;若着相外求,累劫施功,去道转远。《维摩经》云:「若自观者,名为正观。」正观者,谓自观身心,得禅定解脱道,故名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邪观者,谓身心之外,妄取境界,或见诸佛、菩萨、青、黄、赤、白、光明等事,并是想心妄见,与道相违,故名邪观。言觉心者,是觉悟之心,即是真佛,即是菩提。《无量寿观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佛三昧经》云:「念佛只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所以者何?心识无形,佛无相貌。《维摩经》云:「烦恼即是菩提。」谓觉烦恼性空,无所有处,名为菩提。故名「觉心」。
言「亦名照心」者,慧日</a>明朗,照自心源。不以日月所照为照明。《观世音经》云:「慧日破诸闇。」故名「照心」。
言「制心」者,心为身之主,成败之事,皆由自心,造恶并是心作,善则天堂所摄,恶则地狱所收,不离生死。大士发心,善恶俱断,降伏自心,入无生正观。《遗教经》云:「制之一处,无事不辨。」故云「亦名制心」。
言「亦名禅定解脱心」者,观心自在,不被生死系缚,解脱无碍。故《法华经</a>》曰:「禅定解脱等,不可思议法。」乃是智者所知,非是凡情所测。
此大圣无相禅观门,并是往古大德禅师所作,一依经论修学,非是今时谬说。
问曰:禅有大小以不?
答曰:禅观门有数种。一、大乘观门,二、小乘观门。小乘声闻观法,即数息安般。安般即有次第:第一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即有所求,即有所见,即有所得。得生人天,得生非想非非想天,受快乐,报尽还堕三途。即声闻观法。若依大乘观法,无求无欲,无言无说,寂然无相;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无漏无为,湛然</a>常住。若依菩萨五门观法,行时定、住时定、坐时定、卧时定、偃息时定、着衣时定、吃食时定、语笑时定,一切时中,无有间念。若依小乘观法,身心俱动,即有出定,即有入定。若依菩萨观法,无有出入,湛然一相,无有变异,身虽动作,心常不动。《维摩经》云:「心常安住,无碍解脱。」人身喻如何物?喻如车轮。人有十八识,车有十八辐。轮行千里转,车轴恒如故,钩心常不动。若无钩心,车即破坏,不能运载。《头陀经》云:「五阴以为车,无相以为牛,调御以为心,运载诸群生,趣向般若洲。」人亦如是,亦如十八识。车轮者,人身也。车有十八辐,人有十八识。车钩心者,佛法也。车轴,人心也。内有六根,外有六尘,中间有六识。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名为六根。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名为六尘。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名为六识。六根、六识、六尘各六,共为十八,亦名十八界。虽行住坐卧,举动,施为,心王常不动。心王若动,即流浪生死,不能运载法之财宝。《维摩经》云:「不着世间如莲花。常善入於空寂行,达诸法相无罣碍,稽首如空无所依。」莲花虽在淤泥中生,不被泥之所污染。行人虽在五欲烦恼泥中坐,不被烦恼所染。
偈赞云:「如莲花,不着水,心清净,超於彼。」彼者,彼岸。浮囊者,心。守城者,不令贼入。贼者,六根是也。守护心,不令贼入。